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
苏东坡论书诗六首内容
苏东坡论书诗六首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工诗文书画。
其诗篇开阔高远,以豪放俊逸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精彩的诗歌,其中有一组题为《论书诗六首》的作品,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
这组诗歌以论书为主题,表达了苏东坡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感悟,展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第一首《题庐山谢柟者宅》描绘了庐山飞瀑、松涛、山水之美,同时赞扬了谢柟的书法造诣。
苏东坡在诗中自嘲说:“文章儒雅今何在,江湖欲认寒山野。
”表达了他对自己文采不及谢柟的谦逊之情。
苏东坡在观景赋诗之际,边赋边调,运用扬、曳、荡、穿、奔五种写意态势,表达了对书法墨意的追求和对书法墨韵的感受。
第二首《赠王粲》是苏东坡在送别王粲后所作,题目写得含蓄而深远,诗中情感真挚,感慨万千。
他在诗中写到:“时来应咏利山顶,何事骑来巫峡东。
”表达了对王粲书法成就的赞叹和思念之情。
苏东坡通过描写王粲的卓越书法和社会风采,表达了对书法家的钦佩和对友情的深情追忆。
第三首《赠白石先生》则以赠诗方式赞美了书法家白石的才华。
苏东坡在诗中说:“白石题诗时,凑艺者鬻书;蘋白驻笔劳,木已缀兰垟。
”赞颂了白石的书法造诣及其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苏东坡以赠诗表达了对白石的敬意和佩服之情,展现出他对书法家墨韵之美的独特理解。
第四首《题龙川孙处士西林壁》则是苏东坡对孙处士的书法作品所作的赞美之诗。
苏东坡在诗中写到:“直气通神明,笔意喜非常;鸳儿饼旧馆,名震风云乡。
”表达了对孙处士书法艺术的推崇和对其作品的欣赏。
苏东坡捕捉到孙处士书法的神韵之美,并以诗歌形式表达了对其书法艺术的颂扬和赞美。
第五首《赠梦得》则是苏东坡赠予书法家梦得的诗篇。
苏东坡在诗中提到:“松篁千树翡翠光,高士阁中画慷慨;金谷绦标来古丽,遗馀不闭诸身外。
”表达了对梦得书法风格的欣赏和对其人格境界的赞美。
苏东坡通过赠诗的形式,向梦得表达了对其书法艺术和品格的敬佩之情。
苏轼《论书》解读
苏轼《论书》解读梁德水[述评]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询,弟苏辙,皆有文名,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文章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为“宋四大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之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卓然自成一家。
《论书》摘自《东坡集》,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
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书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1)。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2)。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3)。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4)。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5)。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6)。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7),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8),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9),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10)。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11)。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论书八篇示苏显道的原文
论书八篇示苏显道的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介绍《论书八篇示苏显道》的背景和作者
2.阐述《论书八篇示苏显道》的主要内容
3.分析《论书八篇示苏显道》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正文
《论书八篇示苏显道》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部重要书法论著,它是苏轼写给他的好友苏显道的一封信,信中详细阐述了苏轼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
苏轼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大家,他的书法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书八篇示苏显道》主要内容包括:书法的基本原理、书法的创作方法、书法的审美标准和书法的历史发展等。
在书法的基本原理部分,苏轼强调了“意在笔先”的重要性,他认为,书法家在落笔之前,应该先在心中构思好字的形态和神韵。
在书法的创作方法部分,苏轼提出了“笔随意动,意在笔先”的创作方法,他认为,书法的创作应该随性而发,自然而然。
在书法的审美标准部分,苏轼提出了“神韵为上,形质次之”的审美标准,他认为,书法的美,主要在于其神韵和气息。
在书法的历史发展部分,苏轼详细论述了书法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他对历代书法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论书八篇示苏显道》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苏轼书法理论的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页共1页。
苏轼书论(附大楷表忠观碑)
苏轼书论(附大楷表忠观碑)书唐氏六家书后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揩,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河南固忠臣,但有谮杀刘泊一事,使人怏怏。
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泊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非谮也。
若不然,马周明其无此语,太宗独诛泊而不问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而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余谪居黄州,唐林夫自湖口以书遗余,云:“事家有此六人书,子为我略评之而书其后。
”林夫之书过我远矣,而反求于予,何哉?此又未可晓也。
无丰四年五月十一日,眉山苏轼书。
书吴道子画后智永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之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其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
予亦自觉其如此。
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译文: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者缺一则不成为书法。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
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然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工有拙,然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
楷书难以飘洒生动,草书难以严肃持重,大字难以紧密不散,小字难以宽绰疏朗。
黄庭坚《论书》原文注释与译文
黄庭坚《论书》原文、注释与译文【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1)。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2)可以学书矣。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注释】(1)蔽于一曲:蒙蔽于局部。
此语见于《荀子-解蔽第二十一》:“凡人之愚,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一曲”是指一部分,“大理”是指全局性的大道理。
(2)鲁之闭门者:相传鲁国一男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闭门不纳,以绝淫乱。
《诗-小雅-巷伯》毛传云:“鲁有独处室者,邻有嫠妇。
夜暴风雨,室坏,趋而托之。
鲁人闭门曰:“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皆幼,不可纳。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人。
居柳下,谥惠。
相传有一次他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受冻,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却未生淫乱之心。
【译文】《兰亭序》虽是行楷书的好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
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
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
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
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
”有了这种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
大概说的是他在行笔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
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
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笔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两点,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原文】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著名自媒体人“拾遗”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个富豪愿意给你一个亿,但前提是——你每周要读两本书,每天5点起床跑步一小时,然后从7点工作到21点。
中国古典词论中的东坡论
中国古典词论中的东坡论东坡论原文如下:呱呱坠地之萌儿,其性始为善,无邪之欲,无瑕之言。
一旦熙于世,为生计而索其利也,言若悬河,信口之扯,较其之所思,谬以千里哉,何其之众也。
盖天下之人,矢志不渝而至其终者,是谓不易欤!轼科举甲第,其思何等之捷,其才何等之博。
醉翁亦为之倾震,竭举其贤,不遗余力。
轼亦不负醉翁之所望,豪放之文,闻而醉其人,若尝佳肴;阅而迷其人,若得佳丽。
论者,雄辩滔滔,明快而畅达;述者,随意挥洒,奔放而豪迈。
后人仰望而未有越之者,论文止于轼者一千余年矣。
吾阅其文,常忘食时,亦忘寝时,痴于其中矣。
轼仕途多舛,三贬而外谪,欲达而不能畅,摧其心而伤其神矣。
观其履者,岂是轼不合情乎?岂是轼不善言论乎?汝之信乎?吾之不信也。
以轼之才,以轼之明,安有不知乎?况乎非一、二焉!三离帝京而远谪,非轼不知为政之礼也。
轼幼小,其母教之曰:“大丈夫之所为,当以澄清天下为己任也,不以苟且而为之,而为后人唾。
”是故,轼萌教于母,勿忘母之言,记于心也。
不唯上,不唯书,仅唯实,不以一尺之功,而违一寸之心,乃其所求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轼不附于介甫,亦不谄于君实,是谓不违其心而摧眉折腰,仅求其实而为民也。
夫观天下古今之人,有轼之心者,可见几人欤?江山易改之,本性难移矣,轼为见之者,起落于朝野之间,辗于多地,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为善一方,民敬之而誉传之远矣。
一人之作,欲成传世之文,仅其才不足矣,其境、其遇不可以缺之,三者皆备可促其思,落笔姿意,抒于即时,方可大成也。
轼贬于黄州,忧郁于心,游于赤壁,触景于心,生情于即刻,盛世之作多见于此时。
妙哉!此乃天意乎?大江东流去,斯人已西归,其文传世哉,其志亦存,哀哉!人叹其华,亦叹其遇。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转载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转载宋元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 正如厚皮馒头, 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迹前贤末有三数人。
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
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突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 惟贤者能存尔。
其余泯泯, 不复见尔。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薛稷书刻石者,余家积录颇多,与墨迹互有不同。
唐世颜柳诸家刻石者,字体时时不类,谓由模刻人有工拙。
昨日见杨褒家所藏薛稷书,君谟以为不类,信矣。
凡世人于事,不可一概,有知而好者,有好而不知者,有不好而不知者,有不好而能知者。
褒于书画,好而不知者也。
画之为物尤难识,其精粗真伪,非一言可达。
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禀笔之意也。
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
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以此知披图所赏,末必得秉笔之人本意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
然患少暇, 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余独以为不然。
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
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 所以与古不同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溯急流,用尽力气,不离故处。
”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
今思此语已二十馀年, 意如何哉?——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苏子美尝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
苏轼论书法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居黄州期间,作《书谱》一篇,论书法之妙,见解独到,影响深远。
【译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在宋神宗元丰二年,他被贬为黄州的团练副使。
在黄州任职期间,他撰写了一篇名为《书谱》的文章,论述书法的奥妙,其见解独到,影响深远。
【原文】夫书法者,非徒书也,亦书人之性情、风骨、气韵也。
性情者,书之灵魂;风骨者,书之筋骨;气韵者,书之血脉。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译文】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文字,它还体现了书家的性情、风骨和气韵。
性情是书法的灵魂,风骨是书法的筋骨,气韵是书法的血脉。
这三者相互辅助,缺一不可。
【原文】性情者,心之所发,形于笔墨之间。
心静则神闲,神闲则意远。
意远则笔力沉雄,笔力沉雄则书意深矣。
故书家须养性,养性者,养心也。
【译文】性情是内心的流露,通过笔墨表现出来。
心灵宁静则神态安闲,神态安闲则意境深远。
意境深远则笔力雄浑,笔力雄浑则书法意境深邃。
因此,书法家必须培养性情,培养性情即是培养心灵。
【原文】风骨者,书之骨力,书之精神。
骨力强则书势壮,精神旺则书韵浓。
书势壮,则能荡涤尘俗;书韵浓,则能感人至深。
故书家须养骨,养骨者,养气也。
【译文】风骨是书法的骨力,书法的精神。
骨力强大则书法气势雄壮,精神旺盛则书法韵味浓厚。
气势雄壮的书法能够荡涤尘俗之气,韵味浓厚的书法能够深入人心。
因此,书法家必须培养风骨,培养风骨即是培养气魄。
气韵者,书之血脉,书之生气。
血脉流通,则书生气韵生动;生气勃发,则书意无穷。
故书家须养气,养气者,养德也。
【译文】气韵是书法的血脉,书法的生气。
血脉流通,书法的气韵就会生动;生气勃发,书法的意境就会无穷。
因此,书法家必须培养气韵,培养气韵即是培养德行。
【原文】书法之道,如画龙点睛,须得神韵。
神韵者,书之灵魂,书之生命。
无神韵,则书如枯木;有神韵,则书如活水。
故书家须养神,养神者,养心也。
宋苏轼《论书》
宋苏轼《论书》(2)杂评杨凝式书,颇类颜行。
李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
李国士本无所得,舍险瘦,一字不成。
宋宣献书,清而复寒,正类李留台重而复寒,俱不能济所不足也。
苏子美兄弟,俱太俊,非有余,乃不足也。
蔡君谟为近世第一,但大字不如小字,草不如真,真不如行也。
论君谟书欧阳文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论。
言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大字为小疏也。
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近岁论君谟书者,颇有异论,故特明之。
评杨氏所藏欧蔡书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竭,加以唐末喪乱,人物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国初,李建中号为能书,然格韵卑浊,犹有唐未以来衰陋之气,其余未见有卓然追佩前人者。
独蔡君谟言书,天资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盛,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
又尝出意外飞白,自言有关心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文忠公书,自是学者所共仪刑,庶几如见其人者。
正使不工,犹当传实,况其精勤敏妙,自成一家乎?杨君畜二公书,过黄州,出以相示,偶为评之。
世多称李建中、宋宣献。
此二人书,仆所不晓。
宋寒而李俗,殆是浪得名。
惟近日蔡君谟,天资既高,而学亦至,当为本朝第一。
论沈辽米芾书自君谟死后,笔法衰绝。
沈辽少时本学其家传师者,晚乃讳之,自云学子敬。
病其似传师也,故出私意新之,遂不如寻常人。
近日米芾行书,王巩小草,亦颇有高韵,虽不逮古人,然亦必有传于世也。
与米元章札某启。
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
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无足言者。
不二。
苏轼《论书》全文
苏轼《论书》全⽂书唐⽒六家书后永禅师书,⾻⽓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书亦不⼯。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于⼩揩,⾼丽遣使购其书,⾼祖叹⽈:“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也。
”此⾮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体。
古⼈论书者,兼论其平⽣,苟⾮其⼈,虽⼯不贵也。
河南固忠⾂,但有谮杀刘泊⼀事,使⼈怏怏。
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泊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谮也。
若不然,马周明其⽆此语,太宗独诛泊⽽不问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意态⾃⾜,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此⼤妄也。
真⽣⾏,⾏⽣草,真如⽴,⾏如⾏,草如⾛,未有未能⾏⽴⽽能⾛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变古法,如杜⼦美诗,格⼒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能⾃出新意,⼀字百⾦,⾮虚语也。
其⾔⼼正则笔正者,⾮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书字虽⼯,⽽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情随想⽽见,如韩⼦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使⼈见其书⽽犹憎之,则其⼈可知矣。
余谪居黄州,唐林夫⾃湖⼝以书遗余,云:“事家有此六⼈书,⼦为我略评之⽽书其后。
”林夫之书过我远矣,⽽反求于予,何哉?此⼜未可晓也。
⽆丰四年五⽉⼗⼀⽇,眉⼭苏轼书。
书吴道⼦画后智永创物,能者述焉,⾮⼀⼈⽽成也。
君⼦之于学,百⼯之于技,⾃三代历汉⾄唐⽽备矣。
故诗⾄于杜⼦美,之⽂⾄于韩退之,书⾄于颜鲁公,画⾄于吴道⼦,⽽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其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字难于结密⽽⽆间,⼩字难于宽绰⽽有余。
苏轼《论》
苏轼《论》原文: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译文: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
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
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
宋苏轼《论书》
宋苏轼《论书》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苏轼《论书》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基本介绍《论书》由“论书”、“论古人书”和“自论书”等三部分组成。
“论书”篇,开章立旨,提出了书法艺术的必备要素,“有神、气、骨、肉、血”等,若“五者缺一”,则“不为成书也”。
作者认为“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正书是基础,行草是升华。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揭示了学书之道由正至行草的必然规律。
更以“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之比喻,提出“书有二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等独特观点。
孙晓云《苏轼论书诗六首》
孙晓云《苏轼论书诗六首》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苏轼论书诗六首——己丑秋孙晓云释文: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落,结束入细么。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释文: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次韵子由论书。
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释文:工。
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
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
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
为君草书续其终,待我他日不匆匆。
——题王逸少帖释文:柳侯运笔如电闪,子云寒悴羊欣俭。
百斛明珠便可扛,此书非我谁能双。
——观子玉郎中草圣。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释文: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释文: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石苍舒醉墨堂。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释文: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释文:买断缺挥缣缯。
龟跌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宋代黄庭坚《论书》原文及译文
宋代黄庭坚《论书》原文及译文学习书法,离不开对理论的阅读和研究。
中国书法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是宝贵的书法经验总结,也是一部部值得阅读的文化经典。
书法人在书写作品时,也常常要用到书法理论。
因此,书法艺站将陆续推出“书法创作必备理论”系列文章,为书友们的阅读助力,临帖助力,创作助力!【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1)。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2)可以学书矣。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注释】(1)蔽于一曲:蒙蔽于局部。
此语见于《荀子-解蔽第二十一》:“凡人之愚,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一曲”是指一部分,“大理”是指全局性的大道理。
(2)鲁之闭门者:相传鲁国一男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闭门不纳,以绝淫乱。
《诗-小雅-巷伯》毛传云:“鲁有独处室者,邻有嫠妇。
夜暴风雨,室坏,趋而托之。
鲁人闭门曰:“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皆幼,不可纳。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人。
居柳下,谥惠。
相传有一次他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受冻,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却未生淫乱之心。
【译文】《兰亭序》虽是行楷书的好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
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
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
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
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
”有了这种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
大概说的是他在行笔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
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
书论原文及翻译
《书论》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
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书论》翻译: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
大抵作书必须用心思索,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
书法,贵在平正安稳。
首先要会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大凡写一字,或类似篆籀,或类似鹄头;或有如散隶,或近似八分;或者如虫食木叶,或者如水中蝌蚪;或者如壮士佩剑一样雄健有力,或者如妇女一样婉媚纤丽。
苏轼论书四则注析
苏轼论书四则注析
甘中流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坛领袖。
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诗也是一代宗匠,清新雄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北宋豪放一派。
至于书画、杂艺,并称于世。
他倡导自由的、非功利的书法艺
术创作,反对有意于书、刻板的标准、简单的模仿,主张研究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提倡多样化的艺术趣味,同时也重视艺术形式的辩证规律。
他强调书法创造要『自出
新意』,展示文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他的理论主张反映了书法艺术主体精神的自觉,
对当时及后世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轼的书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些题跋之中。
今选择其中四则作简要解析: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时虽是积学乃成,
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
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甘中流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
【相关文献】
1.苏轼诗中的书道观--解读苏轼三首论书诗 [J], 孙民
2.苏轼《论书》对书法学习的启示 [J], 张智源
3.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J], 甘中流
4.古人论书四则 [J], 李应
5.苏轼诗注举正——兼论《苏轼诗集》的校勘 [J], 郭天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苏轼简介和解题:苏轼(一零三七年—一一零一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苏辙兄,三人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开豪放一派,式,并上溯晋宋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等。
他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辑有《东坡论书》。
《论书》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均摘自《东坡集》。
原文:真本已人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
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
《题兰亭记》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
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徐而欲必其真伪,难矣。
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
(题遗教经》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题笔阵图》。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题二王书》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黄临放,亦足为贵。
《跋褚薛临帖》。
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怂则叫,目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
今官本十卷法帖中,真伪相杂至多,逸少部中有《出宿饯行》一帖乃张说文。
又有“不具释智永白”者亦在逸少部中,此最疏谬。
余尝于秘阁观墨迹帖似是献之真笔。
皆唐人硬黄临本,惟《鹅群》一帖似是献之真笔。
又于李玮都尉家见谢尚、王衍等数人书。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超然绝俗,考其印记,王涯家本。
其他但得唐人临本皆可畜。
《辨法帖》此卷有云:“伯赵鸣而戒晨,爽鸠习而扬武。
”此张说《送贾至》一文也。
乃知官帖中真伪相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
苏轼简介和解题:
苏轼(一零三七年—一一零一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苏辙兄,三人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开豪放一派,又与黄山谷、欧阳修称为“苏黄”、“欧苏”,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法列入“宋大四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等。
他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辑有《东坡论书》。
《论书》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均摘自《东坡集》。
原文:
真本已人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
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
《题兰亭记》
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
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徐而欲必其真伪,难矣。
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
(题遗教经》
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题笔阵图》。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题二王书》
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黄临放,亦足为贵。
《跋褚薛临帖》。
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怂则叫,目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
今官本十卷法帖中,真伪相杂至多,逸少部中有《出宿饯行》一帖乃张说文。
又有“不具释智永白”者亦在逸少部中,此最疏谬。
余尝于秘阁观墨迹帖似是献之真笔。
皆唐人硬黄临本,惟《鹅群》一帖似是献之真笔。
又于李玮都尉家见谢尚、王衍等数人书。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超然绝俗,考其印记,王涯家本。
其他但得唐人临本皆可畜。
《辨法帖》
此卷有云:“伯赵鸣而戒晨,爽鸠习而扬武。
”此张说《送贾至》一文也。
乃知官帖中真伪相半。
《辨官本法帖》
《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绝妙,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
《题逸少书》。
译文:
真迹已人昭陵,世人只见此本而已,但此本最完善。
日月愈远,此本当更缺坏,一则后人所见愈少愈简陋了。
《题兰亭记》仆曾见欧阳文忠公,说《遗教经》不是逸少笔迹,以其
中一句话“观心清净就不虚妄”。
然而从逸少在世时,小人乱真,自己不能分解辨别,况且经数百年传刻之后而要想肯定其中的真伪,难了。
看笔画精严工稳,自然可当作老师传授的技艺。
《题遗教经》笔墨之迹,依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病,如果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以寄托心意,忘却晚年的忧愁,则还胜过于局戏和围棋了。
虽然如此,不假借外物而有守于内心的,可是圣贤之高雅情致了,只有颜子能如此。
《题笔阵图》
笔成家,洗笔砚的墨水成池,不如羲之也追得卜献之。
笔秃了千管,墨磨了万艇,不作张芝作索靖。
《题二王书》
王会稽父子的书迹留存于世的大概很少。
唐人褚、薛之流的硬黄纸临摹仿效,也足以为贵。
《跋褚薛临帖》
辨别书迹之难,正如看病听声切脉,知其好坏则可,自以为必能辨正名称的人都过了。
今官府收藏的书本十卷法枯中,真伪相杂极多。
逸少部类中有《出宿饯行》一帖乃张说的文字,又有“不详备释智永告语”的也在逸少部类中,此最粗疏谬误。
我曾在秘阁观看墨迹,皆唐人硬黄纸的临摹本,只有《鹅群》一帖似是献之的真迹。
后又在李玮都尉家见到谢尚、王衍等数人的书迹,高超不俗,考查其中的印记,王涯家的藏本。
其他只要得到唐人临摹本皆可收藏。
《辨法帖》
此卷有言:“伯赵鸟鸣叫而报晓警睡,爽鸿鹰练飞而显示武力。
”此张说(送贾至》的文字哩,乃知法帖中真伪相半。
《辨官本法帖》
《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精妙绝伦,虽是摹写多次的传本,优有古人用笔意思。
比之《遗教经》,就有差别了。
《题逸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