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病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病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6月份,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概述发生在口腔粘膜软组织中的疾病,主要为局部疾患,也有一些全身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
口腔粘膜病基本病理变化一、过度角化 hyperkeratosis角化亢进,是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1.过度正角化 hyperorthokeratosis2. 过度不全角化 hyperparakeratosis二、角化不良 dyskeratosis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是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1. 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2. 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形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三、棘层增生 acanthosis----指棘细胞层较正常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可由棘层细胞的肥大或细胞数目增加所致,但通常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加所致。
此病变常见于白斑。
四、上皮异常增生 epithelial dyspla非典型性增生:个别细胞改变。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紊乱,包括:1.细胞多形性;2.细胞核浓染;3.核浆比例增加;4.核仁增大;5.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6.上皮浅表1/2处出现有丝分裂;7. 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8. 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9. 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10. 上皮钉突呈滴状;11. 上皮层次紊乱;12. 细胞粘着力下降。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其上皮层内细胞发生恶变,但基底膜尚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改变
演讲人
目录
01. 口腔黏膜病的定义和分类 02. 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03. 口腔黏膜病的诊断和治疗 04. 口腔黏膜病的预后和康复
口腔黏膜病的定 义和分类
口腔黏膜病的定义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疾病,包括口 腔黏膜的炎症、溃疡、增生、萎缩等。
口腔黏膜病可以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牙龈、 舌、颊、唇、腭等。
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饮食习 惯,避免辛辣 刺激性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 等。
3
4
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作息习 惯,避免熬夜, 保证充足的睡 眠。
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 绪,保持乐观 积极的心态。
患者注意事项
1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 2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酸性食物 3 戒烟限酒,减少口腔黏膜刺激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5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6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康复
局部治疗:使用漱口水、 口腔喷雾等局部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抗 过敏、抗感染等药物进行 治疗
预防措施
01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
02
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03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04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口腔黏膜病的预 后和康复
03
弹性降低 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感
04
染、免疫调节等
口腔黏膜病的诊 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口 腔黏膜病史、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等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检 查、尿液检查、唾液检查 等
口腔粘膜病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上皮过度角化,角质栓塞形成,粒层明显,基底膜不 清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毛细血管扩张,管腔不整,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免疫病理: (1)直接免疫荧光技术 由免疫球蛋白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6.棘层松解: 上皮棘细胞间强力纤维及粘合物质发生 变性,断裂 棘细胞松弛,棘层形成 裂隙或疱,多见于天疱疮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7.疱 粘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形成疱。 水疱 血疱 突出于表面粘膜或皮肤 脓疱 直径>5mm为大疱,反之称之为小疱。
(1)上皮棘层增生,粒层明显, (2)上皮钉突肥大,粒层
表面为过度正角化
增生明显,角化层明显增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非均质性白斑
(1)疣状白斑:上皮呈尖锐的疣刺状突起,表面为过度 正角化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天疱疮细胞(Tzanck cell):
松解的棘细胞周围呈绿色荧光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8.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口腔黏膜病
疣状白斑:上皮疣状增生,上皮表面高低不 平,表层过度角化,粒层明显。
上皮下结缔组织可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
上皮层内细胞发生恶变,但基底膜尚完整, 未侵犯结缔组织。
非均质型白斑常与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或 鳞状细胞癌相关
甲苯胺蓝染色---活检时确定取材部位
(十五)皲裂
黏膜或皮肤发生的线状裂口
(十六)假膜
伪膜,灰白色或黄白色,可以擦掉或撕掉 纤维素渗出+上皮细胞+炎细胞
(十七)斑
黏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 黑斑
(十八)丘疹 黏膜或皮肤上凸出的小疹, 基底椭圆形或圆形,顶端尖、扁平、圆 1-5mm 色灰或发红,消失后不留痕迹 麻疹:颊黏膜出现丘疹,早期特征 镜下:上皮增厚;浆液渗出;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20-50岁多见 好发于舌、软腭、咽部、颊、唇等黏膜 溃疡深而大,直径大于5mm,周围高起 深达黏膜下层,可波及腺体等 病程长 愈后留瘢痕
病理变化
病变较深,侵犯黏膜下层 腺泡组织被炎症破坏,腺管扩张 严重时,腺小叶结构消失,为淋巴细胞取代 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水肿、断裂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非均质型:白色病损中夹杂疣状、结节、溃疡、 红斑样成分 颗粒状、疣状、溃疡状
非均质型恶变率 高于 均质型
高危区:舌腹部及舌侧缘
病理变化
上皮增生,有过度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混合角化。 上皮单纯增生为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的过度正角化,粒
层明显,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细胞。 上皮钉突可伸长且变粗,但仍整齐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层
1均质型:病变较软、鲜红色、边界清楚、表面 光滑 病理变化:上皮萎缩,有的可为上皮异常增生 或原位癌 2间杂型:红白间杂
口腔粘膜病PPT课件
• 病理变化特征 • 过度角化 • 基底膜完整 • 固有层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 上皮异常增生 • 主要掌握定义、临床表现、病理变化
• 溃疡 • 假膜 •斑 • 嗜碱性变性
一、过度角化
过度角化(角化亢进)
过度正角化 均质红染
过度不全角化 有固缩的细胞核
过角化临床表现为白色斑块
一、过度角化 (Hyperkeratosis)
1. 概念 角化层的过度增厚
2. 临床表现 乳白色/灰白色
3. 组织学分类 过度正角化 过度不全角化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第十三章
细胞溶解破坏,基底膜不清
• 液化 • 水肿严重、细胞溶解、基底膜不清
晰
疱
1. 概念 粘膜/皮肤内液体积聚
2. 分类 根据大小
大疱:>5mm 小疱:1~3mm-疱疹
水疱:疱液-清亮 根据疱液性质 血疱:疱液-血性
脓疱:疱液-粘稠脓液
疱的组织学分类
第十三章
疱的部位模式图
溃疡型
– 均质型: – 均一白色,
平
– 非均质型:红白 间杂、高低不平
– 疣状型:不规则 尖头/钝头突起
• 颗粒型:圆形、红 色/白色、稍突起 的颗粒
• 溃疡型:溃疡形成
四、病理变化
1. 上皮厚度 均质型:上皮均匀增生
– 非均质型:
– 上皮局部增生、 局部萎缩
2. 表层 过度正角化 过度不全角化
• 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 • 核消失、粒层明显
• 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 • 核未消失、粒层不明显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变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病变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口腔黏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可以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各种不适和疼痛。
理解口腔黏膜病变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口腔黏膜病变的一些常见病理特征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
一、病理特征1. 上皮增生和增厚:许多口腔黏膜病变的主要特征是上皮增生和增厚。
这通常是由于炎症、刺激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上皮增生和增厚可能导致口腔黏膜表面出现颗粒状、丘状或斑块状变化。
2. 溃疡形成:一些口腔黏膜病变会导致溃疡形成,这是黏膜损伤的结果。
溃疡可能是浅表性的,通常很痛且易出血。
严重的溃疡可导致黏膜表面破裂,形成大的开口,给口腔功能带来困扰。
3. 色素沉着:某些病变会导致口腔黏膜出现色素沉着。
这种色素沉着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是染色菌感染或其他内在因素的结果。
4. 溃疡愈合:对于口腔黏膜病变来说,溃疡愈合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特征。
溃疡愈合通常是通过细胞增殖和上皮再生来实现的,但有时也可能导致瘢痕形成。
二、临床表现1. 疼痛和不适:口腔黏膜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是疼痛和不适感。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进食、讲话和日常生活。
2. 红斑和白斑:许多黏膜病变可导致口腔黏膜出现红斑或白斑。
红斑通常是由于炎症或血管扩张引起的,而白斑可能是由于上皮增生或质变引起的。
3. 溃疡和糜烂: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表现,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溃疡可能与疼痛、灼热感和出血等症状相关。
4. 皮疹和水疱:在某些病变中,口腔黏膜上可能出现皮疹或水疱。
这种表现常常与病毒感染有关,例如带状疱疹或单纯疱疹。
5. 肿胀和硬化:一些口腔黏膜病变会导致局部区域的肿胀和硬化。
这可能是炎症反应或病变进展的结果。
三、结论口腔黏膜病变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的了解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口腔黏膜的病理变化和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疾病类型,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口腔粘膜病病理ppt课件
美国学者: 4项以内 上皮异常增生 5项以上(原位癌)
病理经典分类:
下1/3 上皮轻度不典型性增生
中2/3 上皮中度不典型性增生
全层 上皮重度不典型性增生
(原位癌)
12
上皮钉突 呈滴状
13
14
细胞间水肿,间桥 拉长,如婴儿湿疹
5、海绵形成 spongiosis
15
海绵形成
16
6、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3
1.过度角化
(角化过度)
过度角化:角化层增厚, 粒层明显。
过度不全角化:角化层 增厚,残留胞核,粒层不 明显。
4
过度不全角化:角化层增厚, 残留胞核,粒层不明显。
5
过度不全角化: 角化层增厚,残留胞核。
6
2.角化不良
(错角化、过早角化)
即上皮未达角化层前就发生了角化
(1)良性角化不良(图232)
临床表现:10%发病率 男>女,40岁以上常见,颊、舌多见
分型
均质型:色泽均一 平坦
非均质型:疣状型、颗粒型、溃疡型
38
病理改变(分类):
A、上皮单纯性增生:上皮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粒 层明显、棘层增生、上皮脚下延、炎细胞浸润。B、上 皮疣状增生:上皮角化过度、疣状突出,粒层明显、棘 层增生。C、上皮异常增生:轻、中、重三级。预后: 白斑癌变率 3-5%。
结缔组织病(胶原病)一种. 基本病变: 胶原纤维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周围炎 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药物)
48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为结缔组织病的一种。在面部成蝴蝶斑 状。口腔部多发生于唇颊粘膜,其特征为红斑样病损。镜 下见上皮表层角化过度或不全角化,粒层明显,基底细胞 发生液化、变性,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与小水泡, 基底膜不清晰。皮下有淋巴细胞浸润。
【口腔粘膜病】总结
【口腔粘膜病】总结一、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角化角化层过度增厚,角化层细胞核消失为过度正角化,伴粒层明显;角化层胞核未消失为过度不全角化,粒层不明显。
2.角化不良,又称错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良性角化不良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恶性角化不良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3.棘层增生棘细胞层增厚,伴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常见于白斑。
4.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紊乱,丧失正常细胞成熟及分层过程(个别细胞改变称非典型性)。
上皮异常增生的病理变化:①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质比例增加;④上皮钉突呈滴状;⑤上皮层次紊乱;⑥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⑦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⑧细胞多形性,细胞黏着力下降;⑨细胞核浓染,核仁增大;⑩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5上皮萎缩棘层细胞数量减少,上皮层变薄。
可见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及扁平苔葬等。
6,海绵形成,上皮细胞间水肿,细胞间隙加宽,常见于黏膜炎症。
7.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称空泡性变;严重时基底细胞液化溶解,排列不齐,基底膜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葬和红斑狼疮。
8.气球样变上皮细胞内水肿,增大变圆,见于病毒性黏膜病。
9.网状变性上皮细胞水肿破裂,残存的细胞成分呈网状,网眼中充满水肿液。
见于疱疹性口炎等病毒感染疾患。
10.细胞凋亡程序化细胞死亡,受基因控制的主动性细胞自杀过程,形成凋亡小体,无炎症反应。
11.棘层松解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变性破坏,细胞间失去联系,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见于天疱疮等。
12.疱黏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
5mm以上者称大疱,聚集成簇称疱疹。
棘层内疱因棘层松解而致。
基层下疱因基底细胞变性所致,可致上皮全层剥离。
13.糜烂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不留瘢痕。
14.溃疡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
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不留瘢痕。
深层溃疡波及黏膜下层,遗留瘢痕。
口腔黏膜病及其基本病理变化
❖ 棘层松解 ❖疱 ❖ 糜烂和溃疡 ❖ 假膜 ❖ 斑和丘疹
第一节 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又称角化亢进。
过度正角化 伴有粒层增厚及透明角质颗粒增多
过度不全角化 粒层增厚不明显
第一节 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角化不良(dyskeratosis):又称错角化。
良性角化不良 不伴有细胞异形; 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牙龈充血,水疱
结膜纤维增生,睑球粘连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基层下疱,上皮全层剥脱;上皮下 上皮基底膜区域有翠绿色的荧光带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三、感染及溃疡类疾病 ❖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 白塞综合征 ❖ 疱疹性口炎 ❖ 念珠菌病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一)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
角膜炎等,甚至前房积脓、失明。 【病理变化】 非特异性的溃疡及血管周围炎,血管周以淋巴单核
细胞浸润为主。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三)疱疹性口炎
(herpetic stomatitis)
❖ 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 【病理变化】 ❖ 上皮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及
网状液化,形成上皮内疱; ❖ 疱底部细胞的胞核内可见嗜
【免疫病理】 ❖ 狼疮带检查:在病损部位上皮基底膜区检测到翠绿色的荧
光带。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二、大疱类疾病 ❖ 天疱疮 ❖ 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一)天疱疮(pemphigus)
❖ 临床分为寻常性、增殖性、落叶性及红斑性四种,发生在口腔 的主要为寻常性天疱疮。
❖ 属自身免疫性疾患,以上皮细胞间的桥粒蛋白,尤其是桥粒芯 蛋白3(Dsg3)为抗原。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过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知识 口腔粘膜病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第一节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一)角化相关病变1.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白色或灰白色。
(1)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角化层异常增厚,细胞界限不清,胞核消失,形式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颗粒层异常增厚,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2)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角化层增厚,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亦不明显。
2.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棘层或基底层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1)良性角化不良:可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2)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伴有异型性,常见于原位癌和鳞状细胞癌。
(二)上皮增生坏死相关病变1.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指上皮总的紊乱,而个别细胞的改变称为非典型性(atypical),可发生以下变化:(依出现的项目数划分轻中重)(1)基底细胞变化:①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浆比升高;(2)上皮总体变化:①上皮钉突呈滴状②上皮层次紊乱③上皮个别或成团细胞错角化;(3)细胞个体变化:①有丝分裂相增加并可见少数异常分裂②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③细胞多形性④核深染⑤核仁增大⑥细胞黏着力下降。
2.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程序性细胞自杀过程,为生理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
表现为细胞皱缩,胞质嗜酸性深染,染色质边聚,细胞间失去连接,细胞核碎裂后形成凋亡小体,周围无炎症反应。
3.糜烂(erosion):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可由药物、机械刺激引起,或继发于水疱破溃后。
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上皮细胞增生后可痊愈。
4.溃疡(ulcer):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的凹陷。
浅层溃疡破坏上皮层,痊愈后不留瘢痕;深层溃疡可达粘膜下层,愈合后留溃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基本病理变化
(一)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过度正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内细胞核消失;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内有细胞核残存
(二)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
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出现个别或一群细胞的角化。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
(1)良性错角化多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内
(2)恶性错角化细胞异形性明显,多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三)棘层增生(acanthosis):即棘层增厚,常伴钉突延长。
原因为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
(四)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上皮异常增生是指上皮从单纯增生到原位癌之间的病理过程: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癌前病变)
WHO将上皮异常增生的病理变化规定为以下十二条:
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紊乱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3.核浆比例增加
4.上皮钉突呈滴状
5.上皮层次紊乱
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7.上皮浅层1/2处出现有丝分裂
8.细胞多形性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11.细胞粘着力下降 12.出现错角化
上皮异常增生根据其累及上皮全层的情况分为轻、中、重三型,重者为上皮全层受累,即原位癌。
(五)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水肿严重时,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六)棘层松解(acantholysis):棘层细胞间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七)疱(vesicle):粘膜或皮肤内液体储存形成疱。
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分为:
1.棘层内疱: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基底层上,有棘层松解,见于天疱疮和病毒性水疱
2.基层下疱:疱在基底层下,上皮全层剥离。
见于粘膜良性类天疱疮和多形渗出性红斑
(八)糜烂(erosion):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为糜烂。
(九)溃疡(ulcer):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十)皲裂(rhagade):粘膜或皮肤发生的线状裂口为皲裂,系由某些疾病或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力变脆而成,如核黄素缺乏时可引起皲裂。
(十一)斑(macule):粘膜或皮肤上颜色异常,大小不等,不高起,也无硬度改变。
红色斑:血管增生、扩张及充血;
黑斑:黑色素细胞或噬黑色素细胞(me1anophages)、含铁血黄素存在、金属颗粒沉积如银汞沉着斑。
(十二)海绵形成(spongiosis)上皮细胞间由于水肿液聚集,细胞间隙加宽、棘细胞间桥拉长或断裂。
(十三)气球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上皮细胞内水肿,体积明显变圆色浅。
(十四)网状变性(reticular degeneration)上皮细胞内严重水肿,部分细胞破裂,残存的细胞壁相互连接成网状,网眼内充以水肿液,严重时形成多房性水疱。
(十五)嗜碱性变性(basophilic degeneration)胶原纤维变性、膨胀、断裂,形成无定形微嗜碱性排列不规则的纤维团块或颗粒,HE染色呈浅灰蓝色。
第二节口腔粘膜病
一、白斑(leukoplakia)
指粘膜表面的白色的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白斑的病因与局部刺激有关,吸烟是白斑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表现:
1.可发生在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以颊、舌粘膜最常见。
男女比,约为13.5:1
2.为乳白色或灰白色斑块,边界清楚,与粘膜平齐或略为高起,表面粗糙。
3.均质型表面平坦、起皱、呈细纹状或浮石状。
4.非均质型白色病损中夹杂有疣状、结节、溃疡或红斑样成分。
白斑属于癌前病变,癌变率为3%-5%.癌变时出现硬结、疣状、溃疡或红斑。
发生在口底、舌腹及舌侧缘的白斑,其癌变率较高。
白斑的病理变化表现为:
1.单纯性白斑
a.上皮增生,表面过度正(不全)角化
b.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上皮钉突可伸长变粗。
但上皮内无非典型性细胞
c.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2.疣状白斑
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
表层过度角化,上皮粒层明显,棘层增生,上皮下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3.白斑伴上皮异常增生
上皮异常增生明显,上皮层次紊乱,细胞不典型性增生。
基底膜完整。
上皮异常增生分为轻、中、重三度。
重度增生即原位癌。
癌变的发生:多发生在异常增生的基础上,也可在单纯增生直接癌变
癌变率:取决于白斑的诊断标准
癌变与临床类型的关系:非均质性白斑更易癌变
癌变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有上皮异常增生者梗易癌变,并与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相关
癌变的临床表现:最后确诊依据组织学检查
二、红斑(erythroplakia)
定义: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及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临床表现:
1.男性多见,41-50岁,舌缘、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部多见
2.均质型病变较软,鲜红色,边界明确,表面光滑,不高出黏膜面
3.间杂型红白相杂,红斑基底上有散在白色斑点
4.颗粒型边缘不规则,稍高于黏膜面,表面不平整,有颗粒样微小结节似桑葚状或颗粒
肉芽状表面。
红斑的病理变化及诊断:
1.上皮萎缩
2.上皮异常增生
3.原位癌
4.早期浸润癌
诊断:以上四项中任意一项
三、扁平苔癣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粘膜病。
病因可能与局部慢性刺激、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和全身疾病有关;近年来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临床表现:
1.女性多见,颊、舌、唇及牙龈等粘膜多见
2.病变呈对称性
3.典型的病损为粘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条纹,条纹间的粘膜发红。
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
4.斑块比白斑色浅,不高起,不粗糙。
病理变化及诊断:
1.上皮不全角化或无角化(白色或红色)
2.上皮棘层增生,少数萎缩
3.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少数呈锯齿状
4.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可形成上皮下疱
5.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带
6.上皮或固有层内可见胶样小体
四、慢性盘状红斑狼疮(chronic 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在口腔颌面部,是狼疮病中最轻的一个亚型,为皮肤粘膜病,很少累及内脏器官。
约有5%的患者可能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临床表现
1.口颊部的皮肤与粘膜。
2.面部蝴蝶斑或圆形红斑,皮肤呈鲜红色斑,上面覆盖白色鳞屑。
3.揭去鳞屑,可见扩张毛囊。
4.在鳞屑内面可见角质栓塞
角质栓塞:在扩张的毛囊口表面,角化物嵌塞形成的棘状突起
5.唇颊粘膜为红斑样病损,糜烂、出血,唇红部可结痂。
结痂常为瘢痕性愈合,周围出现白色放射状条纹。
病理变化及诊断:
1.上皮表面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
2.上皮棘层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3.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外类纤维蛋白沉积
4.胶原纤维肿胀,变性,断裂
5.基底膜增厚,出现狼疮带
五、天疱疮(pemphigus)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粘膜疱性疾病。
一般分为寻常性、增殖性、落叶性和红斑性四型。
口腔常见的是寻常性天疱疮。
本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40%的患者在活动期可检测到抗上皮细胞间桥粒蛋白抗体。
临床表现:
1.口腔粘膜多个部位,以软腭、颊及龈粘膜多见,女性多见
2.疱壁薄易破裂形成糜烂面
3.疱液大量丢失,易导致全身衰竭
周缘扩展现象:疱周围似健康的粘膜轻微挑拨,出现剥离。
Nikolsky征阳性:表面似乎正常的皮肤或粘膜,加压后易形成疱或脱皮。
病理变化及诊断:棘层松解和上皮内疱
1.上皮内疱形成,内有天疱疮细胞
2.疱的底部可见基底细胞附着于结缔组织上呈乳头状伸入疱腔内。
3.固有层有炎细胞浸润
天疱疮细胞:松解,脱落,变性的棘细胞,核周有窄晕,称为天疱疮细胞
六、良性粘膜类天疱疮(benign mucous membrane pemphigoid)
又称瘢痕性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发生在口腔,也可发生在眼、尿道、外阴和肛门。
临床上常见为50岁以上的老人,好发于牙龈,也可累及腭、颊、舌粘膜。
表现为发红,水肿,一般疱壁较厚,无周缘扩展现象。
病理变化及诊断:
1.基底细胞变性,液化,形成基底下疱
2.病损部位的上皮全层剥脱
3.结缔组织表面光滑
4.胶原纤维水肿,有淋巴细胞浸润
5.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底膜区有翠绿色荧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