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及治疗原则

合集下载

心悸

心悸
心 悸
东方医院心内科 谢连娣
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 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 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 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可呈持续性。
【概述】
1、主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 2、特点:心悸的发生多呈阵发性, 也可呈持续性; 3、诱因:心悸的发生多由情绪波动或 过劳引起; 4、伴随症状:胸闷、气短、失眠、眩晕、 健忘、耳鸣。 5、分类: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以示意图讲解)
1、体虚劳倦 2、七情所伤 3、感受外邪 4、药食不当
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
久病劳倦 心悸
脾胃虚弱
情志所伤
平素 心虚胆怯 暴受惊恐 暗耗阴血 思虑过度 脾运失健 化火生痰 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
心悸 阴虚于下 火逆于上
大恐伤肾
恐则精却
暴怒伤肝
气血逆乱
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 风寒湿邪
痹症日久 内舍于心
心悸
温病、疫毒
耗伤 心气阴
药食不当
嗜食肥甘 饮食 失调 药物过量 毒性过强
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心悸
耗伤心之 气阴
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致心悸, 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 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用药过量或不当时, 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
兼症 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
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 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脉象 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诱发 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 因素 饱食等

心悸的治疗方法

心悸的治疗方法

心悸的治疗方法心悸是指人在安静状态下感到心跳加快或不规律的情况,这种症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焦虑和恐惧。

心悸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焦虑、压力、贫血、心脏疾病等。

针对心悸这一症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进行治疗和缓解。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心悸的治疗方法。

首先,调整生活方式。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缓解心悸症状有着积极的作用。

保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紧张。

适量的运动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从而减轻心悸的症状。

其次,调整饮食习惯。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心悸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

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钾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同时,要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以及辛辣、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心脏,加重心悸的症状。

再次,学会放松自己。

心理压力是导致心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学会放松自己对于缓解心悸症状很有帮助。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听轻音乐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减轻心悸的症状。

最后,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心悸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者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能会包括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总之,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学会放松自己,以及寻求专业帮助,可以有效地缓解心悸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以上介绍的心悸的治疗方法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9心悸

9心悸

3.结合辨病辨证 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 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 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 快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 冠心病心悸,多为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 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温干犯 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 瘀阻络脉证 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由风湿热邪杂至,合而 为痹,痹阻心脉所致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由心阳不振,心搏无力所 致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悸,则虚实兼夹 为患,多心肾阳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仲之病名,但 已有类似记载,如“心澹澹大动”、“心下鼓” 及“心怵惕”皆为心悸类似症候的描述;并认 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 惊恐,复感外邪等; 同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也有深刻认识, 《素问 · 三部九候论》曰:“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表现,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 惊悸、心动悸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 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 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风邪搏于心”可致 惊悸。金元· 刘河间提出水衰火旺可以引起心悸。 宋代《济生方 · 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 忡病名,认为惊悸乃“心虚胆怯之所致”,治宜 “宁其心以壮其胆气”,选用温胆汤、远志丸作为 治疗方剂;认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亦有因感受 外邪及饮邪停聚而致者,治疗“当随其证,施以治 法”。
鉴别:
1.胸痹心痛 除见心慌不安,脉结或代外, 必以心痛为主症,多呈心前区或胸骨后 刺痛、闷痛,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或 情绪波动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 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 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直至晕厥, 病情危笃。胸痹心痛常可与心悸合并出 现。

心律失常(心悸)怎样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心悸)怎样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心悸)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形成有节奏、有规律地搏动。

心脏搏动的规律,称心律。

心律源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奏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的异常,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是早搏。

所谓早搏是指心脏过早搏动,又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即心脏收缩比原来的顺序提早。

按异位激动起源,早搏又分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结性早搏三种。

其中以室性早搏(简称室早)为最常见,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次之,结性早搏最为少见。

早搏的临床表现是患者自觉心跳不规律,心脏突然强有力地跳动一下,之后心脏停止跳动一次,在脉象上就是“结代脉”。

心律失常的确诊要靠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属中医的“心悸”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心悸的详细论述。

中医认为,劳累过度,焦虑不安,忧郁不解,均可伤及脾胃,脾虚化源不足,不能滋养于心,引起心血亏损,心脉失养,血流涩滞成瘀,心络瘀阻而成心悸。

中医对心悸的治疗原则是益气养心,健脾补血,活血化瘀,安神定悸。

心率过快(大于100次/分),说明久郁化热,应酌加清热凉血药,如黄连、苦参、丹皮等;心率过慢(少于60次/分),说明久病伤阳,寒阻心脉,应酌加祛寒温阳药,如制附片、干姜、肉桂、桂枝等。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验方。

验方1 益气活血汤【药物组成】黄芪、丹参、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党参、当归各20克,麦冬、熟地黄各15克,炙甘草、桃仁、五味子、桂枝、枳壳各10克。

【主治病证】心悸、胸闷,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

【方药解析】黄芪益气;党参、炙甘草健脾;当归、熟地黄、丹参、桃仁补血活血化瘀;麦冬、五味子养心敛阴;龙骨、牡蛎安神定悸;枳壳、桂枝行气通阳。

全方达到益气养心、健脾补血、活血化瘀、安神定悸之目的。

【随症加减】心率过快者(大于100次/分),加黄连10克,山萸肉、黄精各20克,麦冬加至30克;心率过慢者(少于60次/分),加制附片(先煎)6克,细辛5克;兼蕴湿热者,加栀子(打)10克,败酱草20克;伴水肿者,加茯苓、猪苓各20克。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病情较重者—怔忡,可呈持续性。

历史沿革1.关于病名:《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诸病源候论》: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张京岳《京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心血不足加痰郁:清·李用粹:“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也责之虚与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3.关于治疗《金贵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悸的中医辨证治疗⼼悸是指⾃觉⼼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主的⼀种病证,病位在⼼,其发⽣主要是阴阳失调,⽓⾎失和,⼼神失养所致。

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瘀,⽔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

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悸发作时常伴有⽓短、胸闷、甚⾄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病位主要在⼼,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因⼼为君主,“神明出焉”。

如脾不⽣⾎,⼼⾎不⾜,⼼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扰动⼼神,或肾阴不⾜,不能上制⼼⽕,肾阳亏虚,⼼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悸;肺⽓亏虚,不能助⼼以治节,⼼脉运⾏不畅则⼼悸不安;肝⽓郁滞,⽓滞⾎瘀,或⽓郁化⽕,均使⼼脉不畅,⼼神受扰,发⽣⼼悸。

常证:⾃觉⼼中悸动,惊惕不安,甚⾄不能⾃主,或⼀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数次发作,或数⽇⼀次发作。

兼见胸闷,⽓短,神疲乏⼒,头晕喘促,甚⾄不能平卧,以⾄出现晕厥。

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阳不振,则出现⼼痛胸闷,⽓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肾虚,⽔饮凌⼼,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喘,脉疾数;如⽔饮凌⼼射肺,则出现突发⼼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阳欲脱,则出现⾯⾊苍⽩,⼤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苍⽩,⼝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临床分虚实两类。

虚者为⽓⾎阴阳亏损,⼼神失养⽽致;实者多由痰⽕扰⼼、⽔饮凌⼼及瘀⾎阻脉,⽓⾎运⾏不畅⽽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不⾜,阴阳亏损,其标是⽓滞、⾎瘀、痰浊、⽔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中医内科心悸

中医内科心悸
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 细数 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 易怒 丸
心阳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 不振 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
肢冷
舌淡苔白,脉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 象虚弱或沉细 安神定悸 骨牡蛎汤合 无力 参附汤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2)
证型 症 状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振奋心阳 苓桂术甘汤 化气行水 宁心安神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 舌红,苔黄 作,胸闷烦躁,失眠多 腻,脉弦滑 梦,口干苦,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概 述】
临床表现:
1、《素问· 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 下鼓。” 2 、《素问 · 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素问· 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概 述】
心血不足证
主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证: 失眠健忘,面色无华,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舌脉: 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病机概要:
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 表 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阴虚火旺证
主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
兼证:
卑 揲
【辨证论治 】
心虚胆怯证
主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证: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脉: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病机概要: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神摇不安

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减 代 表 方: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兼证: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心悸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心悸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心悸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的一种症状。

中医学认为本症的发生多由体质素弱,或久病体虚,或忧思惊恐等,导致气血亏耗,不能养心;或阴虚火旺,炼液成痰,痰火交炽,引起心神不宁;或心血瘀滞,而致心神不安。

西医学的心脏功能性(如部分心律失常、心神经官能症)或器质性(如慢性瓣膜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各种心律失常)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患(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而表现有心悸症状者,均包括在内。

【诊断】1注意心悸的发作情况(经常性或阵发性、与活动或精神情绪的关系及心悸持续的时间)。

如器质性疾病的心悸,大都在活动后出现或加重;功能性疾病的心悸,多与精神情绪的波动有关。

2 .注意其他症状,以鉴别不同疾病引起的心悸。

如兼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眼花等,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贫血;如兼气喘、气短、胸闷、胸痛、咳嗽、关节疼痛或高血压等,可见于风湿性、冠状动脉硬化性、高血压性或肺源性心脏病。

3 .检查注意血压变化和心脏浊音界、心音、心率及节律的改变,肺部有无啰音,肝脏是否肿大等,以鉴别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以及属哪一种器质性疾病。

可作X线心脏检查、心电图、心向量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临床证候有虚实两方面,但常可错综交杂,一般是虚多实少。

气血虚或心阴虚是本,痰火、瘀阻是标。

治疗原则当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同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配合安神镇心的药品。

1气血不足心慌,心跳不安,劳动后可加重,并有气短、自汗,精神疲倦,唾眠不安或失眠、健忘、头昏、目眩、面色无华,唇口淡白,舌质淡红,脉细弱或见结代。

治法:补血益气。

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

黄芭、党参(或孩儿参)、当归、熟地黄各IOg,五味子6~10g,熟枣仁10〜15g(或柏子仁10g),朱茯神12g,龙骨12g,牡蛎30go加减:兼阳虚证,汗出、怕冷、脉结代者,加桂枝4〜6g,炙甘草6g。

心神不宁较甚者,加远志6〜10g,合欢皮(花)15go2.阴虚火旺心慌,心跳,虚烦不宁,时作时止,思虑过度或受惊恐时容易发作,睡眠不沉,多梦,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细滑数。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心悸是指人在安静状态下感觉到心跳加快、不规律或者有力,通常伴随着焦虑、胸闷等不适感。

心悸可能是由于生理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心脏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对于心悸,及时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心悸治疗的最佳方法。

首先,心悸治疗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调整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心悸非常重要。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对于缓解心悸症状有明显的效果。

此外,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合理饮食也是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些症状较为严重的心悸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等。

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使用药物造成不良后果。

另外,心理疗法也是治疗心悸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因情绪紧张、焦虑等导致的心悸症状,可以通过心理疗法来缓解症状。

心理疗法包括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焦虑,从而减轻心悸症状。

另外,对于一些病因明确的心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发现并治疗病因,可以有效缓解心悸症状,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心悸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在治疗心悸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盲目使用药物或治疗方法,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疗法也是缓解心悸症状的重要手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有效缓解心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心悸症状的治疗方案

心悸症状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心悸,又称心慌,是指患者自觉心跳、心慌、心悸不安的一种症状。

心悸症状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持续的,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悸的原因很多,包括心脏疾病、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等。

本文将针对心悸症状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心悸症状的病因分析1. 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

2. 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抑郁等。

3. 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熬夜、饮酒、吸烟等。

4. 其他:如贫血、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三、心悸症状的治疗方案1. 一般治疗(1)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2)心理治疗: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心悸,可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

2. 药物治疗(1)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适用于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

(2)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适用于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因素引起的心悸。

(3)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心悸。

(4)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适用于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悸。

(5)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适用于抑郁引起的心悸。

3. 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如心悸、心慌、心烦等,可选用以下方剂:- 柏子仁丸: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等。

- 炙甘草汤:适用于心悸、胸闷、气短等。

-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心悸、烦躁、失眠等。

(2)针灸治疗:针灸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缓解心悸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 心俞: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膈俞:位于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4.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心脏疾病引起的心悸,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可通过介入治疗进行治疗。

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有:(1)射频消融术:适用于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室性心动过速等。

心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心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心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心悸是指感觉心脏跳动加快或者不规律,有时候还会伴随着胸闷、气短等症状。

心悸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可能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

在日常生活中,心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对于心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探讨。

引起心悸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首先是心脏本身的问题。

比如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等,都可能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律,从而引起心悸。

其次,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心悸,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此外,焦虑、紧张、情绪波动等也是心悸的常见原因。

饮食不当、过度劳累、药物滥用、酗酒等也都可能引起心悸。

因此,对于心悸的治疗,首先需要找到引起心悸的具体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针对心脏本身的问题引起的心悸,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来进行干预。

对于心律失常,可以通过药物来调节心脏的跳动节奏;对于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本身的疾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对于慢性疾病引起的心悸,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从根本上减轻心脏的负担。

对于情绪波动引起的心悸,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放松技巧等来缓解症状。

此外,饮食调理、适当休息、戒烟限酒等也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手段。

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平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方式来预防和缓解心悸。

比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保持心情愉快,学会放松自己,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慢性疾病。

这些都是对预防和缓解心悸非常有益的方法。

总之,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

在治疗心悸时,首先需要找到引起心悸的具体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同时,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预防措施来预防和缓解心悸。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②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
③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 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憾心神而心悸。
病因
3.感受外邪 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 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不畅, 心悸;
②或风、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 气心阴,引起心悸;
心虚胆怯证 常用药及加减:
• 常用药:龙齿、琥珀—镇静安神
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天冬、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 ; 五味子—收敛心气 肉桂—(少许)鼓舞气血生长
• 加减:兼心阳不振—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兼心血不足—阿
胶、首乌、龙眼肉;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柴胡、 郁金、合欢皮、绿萼梅;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术、苓; 气虚夹瘀—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自汗—麻黄根、浮小 麦、山萸肉、乌梅
二 心血不足证
主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兼证:腹胀便溏,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舌脉:舌淡,脉细弱; 病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心血不足证 常用药及加减
•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熟地、龙眼肉—补养心血;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 加减: 痰热互结,大便秘结—大黄 火郁伤阴—天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黄 兼脾虚—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
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 2.节饮食 3.慎起居 4.长期治疗
结语
临床特征:自觉心搏异常,不能自主;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扰心神;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肺、肾; 病性:有虚有实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心悸的中医治疗

心悸的中医治疗

类证鉴别
惊悸与怔忡的异同
两者病因不同,病有轻重。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怔忡》:“怔忡……与惊 悸若相类而实不同”。
《红炉点雪·惊悸怔忡健忘》:“惊者,心卒动而 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 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也。”
怔忡
每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 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 情较为深重。
《伤寒明理论·悸》:“其停饮者,由水停心 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 为悸也。”
瘀血阻络
一是由于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一是 由于痹证发展而来。
《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医宗必读·悸》:“鼓者,跳动如击鼓也”。
可见,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以 致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亦能引起心 悸怔忡。
“怔忡”病名的提出
《济生方》不仅对惊悸有所载述,还提出了 怔忡的病名。
《济生方·怔忡论治》:“夫怔忡者,此心 血不足也”。指出怔忡发病的原因,在于 “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另 外“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五饮停 蓄,湮塞中脘”,亦能令人怔忡。
疾病认识的丰富
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责之虚 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与痰火是怔忡 致病的根本原因。如:
惊悸
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 或因恼怒,均可发病,发则心悸,时作时止, 病来虽速,但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短暂。
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
惊悸日久可以发展为怔忡。
《医学入门·惊悸怔忡健忘》:“怔忡因惊悸久而 成。”
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扰,而使动悸加 重。
《石室秘录·内伤门·怔忡》:“怔忡之证,扰扰不 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已”。

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

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

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导语: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症状,中医内科专门研究心悸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的典型病案,以便读者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并从中受益。

1. 病案背景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是指感到心脏搏动明显或强烈,多伴有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

心悸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例如情绪紧张、体力过度、内脏功能失调、药物不良反应等。

2. 典型病案分析病案1:患者女性,芳龄50岁,主要症状为心悸,伴恶心、乏力、脉搏弦细。

经中医内科医生诊断,患者为心脾两虚导致的心悸。

治疗中采用益气健脾、调和气血的方药,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心悸明显减轻,伴随症状也逐渐消失。

病案2:患者男性,芳龄45岁,主要症状为心悸,伴失眠、健忘、易激动。

经中医内科医生诊断,患者为肝气郁结导致的心悸。

治疗中采用疏肝解郁、清热安神的方药,并结合推拿按摩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心悸明显改善,其他伴随症状也有所减轻。

3. 病机分析中医内科学中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心悸病机可分为气机失调、血瘀阻滞、心阳虚弱、心火上炎等类型。

通过病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心悸的不同类型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4. 治疗原则中医内科学治疗心悸的原则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

具体治疗方法可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写手,我对心悸的理解是,它是一种体内能量失衡的表现。

无论是气血不足还是郁结气机,都会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进而出现心悸症状。

在治疗心悸时,我认为调理身体内部的能量平衡至关重要。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中医内科学中心悸的典型病案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在治疗心悸时,中医内科医师注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采取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3
房颤病因
冠心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甲亢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
缩窄性心包炎
房颤处理流程图
2020/6/3
预激综合征
2020/6/3
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性 停搏
病窦 综合征
缓慢性 致命心律
失常
严重 房室阻滞
2020/6/3
缓慢依赖性 室速、室颤
窦性停搏
2020/6/3
心动过缓急诊处理流程 缓慢性心率失常
鉴 别
2
房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3 频率70~130次/分,逐渐发生、逐渐停止
4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 突发突止,心率在150~250次/分,节律规整
2020/6/3
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
5
心率多在250~350次/分,冲动大多
以固定房室比例下传,心室节律规整


1
高循环 动力状态
2
焦虑状态
Type C
3
药物及 其他原因
2020/6/3
治疗原则
1
2
3
明确病因 积极治疗 原发病
心律失常 根据其类型 作相应处理
无心律失常 对症治疗
2020/6/3
心悸的诊断思维流程
流程图
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明确有无心率失常 明确心率失常性质
确定有无器质性 心脏病
2020/6/3
心悸及治疗原则
2020/6/3
内容
1
病理生理机制
2
临床特点及诊断
3
治疗原则
4
诊断步骤及流程
2020/6/3
病理生理机制 1 心脏收缩力增强 2 心律失常 3 心脏神经症
2020/6/3
临床特点及诊断
非心律 失常
心悸 心律失常
2020/6/3
心律失常
早搏
类型 Ⅰ
心动过速
类型 Ⅱ
心律 失常
心动过缓
2
静脉注射后再重复1次电除颤
VF转复成功后,应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维持
3
K+>4.0mmol/L,Mg2+>2.0mg/dl),以防再发VF
,调整酸碱平衡紊乱
2020/6/3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尖端扭转性室速应先给硫酸镁2g,用5%葡萄糖液
4
40ml稀释,缓慢静注,后以8mg/min静脉滴注
伴心绞痛、肺水肿或低血压(血压<90mmHg)的
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 颤动
室性 心动过速
尖端 扭转性室速
QRS-T波完全消 失,出现大小不 等、形态不一的 心电波形,频率 250~500次/分
频率多在 140~200次/分, 节律可不齐; QRS波群宽大畸 形,时限>0.12 秒
发作时QRS波群 的振幅与波峰呈 周期性改变,频 率200~250次/分 钟,QT间期通常 超过0.5秒,U波 显著
2020/6/3
心室颤动
2020/6/3
室性心动过速
2020/6/3
尖端扭转性室速
2020/6/3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发生心室颤动患者即出现心脏骤停,须立即行心
1
肺复苏,尽早实施电除颤,无脉性或多形性室速
(VT)视同心室颤动(VF)行1次非同步除颤
VF或VT除颤后无效,可应用胺碘酮300mg,快速
5
持续单一形状VT,应行同步电除颤首次单相波
除颤能量100 J,如不成功,可增加除颤能量
不伴心绞痛、肺水肿或低血压(血压<90mmHg)
6
的持续单一形状VT治疗:① 胺碘酮150mg缓慢静
注>10分钟;② 同步单相波能量50 J电除颤
2020/6/3
室上性心律失常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宽QRS 心动过速
窦性停搏 及病窦
严重房室 传导阻滞
缓慢依赖性 室速、室颤
心动过缓急诊处理流程图
2020/6/3
室上性 心律失常
窄QRS 心动过速
血流动力学稳定
2020/6/3
宽QRS心动过速急诊处理流程
宽QRS 心动过速
心电图示心率大 于100次/分
QRS波群大于 120ms
流程图
有血液动力学改 变按室速处理
2020/6/3
室上性急诊处理
1
血流动力学 不稳定 同步直流 电除颤
2
血流动力学 稳定
刺激迷走 神经
类型 Ⅲ
2020/6/3
1
心电图可明确 早搏期前收缩 是房性、交界 性、室性
心脏早搏
鉴别要点
2
根据病史、胸 片和超声心动 图可明确是否 有器质性心脏 病
3 评价心功能
2020/6/3
房性早搏
2020/6/3
室性早搏
2020/6/3
交界性早搏
2020/6/3
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
1
多数无器质性心脏病
第二节 致命性心律失常
2020/6/3
概念
可以导致心脏骤停的严重心律失常
2020/6/3
常见病因
1 急性冠脉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 2 慢性充血性心衰,射血分数<40% 3 各类心肌病 4 长QT综合征
2020/6/3
快速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 律失常
室性心律 失常
室上性心 律失常
2020/6/3
纠正低钾 低镁血症
2020/6/3
3
心房颤动 房颤≤72h 先控制心室 率,再药物 或电转复
室上性急诊处理
4
心心房扑房动扑 动 药物治疗无效 选择电复律, 仅需较低能量 20~100J
5
多源性房性 心动过速 心率>110次 /分,可应 用维拉帕米
6
预激综合征 可给予普罗 帕酮、索他 洛尔或胺碘
酮治疗
2020/6/3
心房扑动
2020/6/3
心房颤动
2020/6/3
室性心动过速
2020/6/3
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
窦缓
窦性静止
窦房阻滞
房室阻滞
2020/6/3
窦性心动过缓
2020/6/3
二度Ⅰ型房室阻滞
2020/6/3
二度Ⅱ型房室阻滞
2020/6/3
三度房室阻滞
2020/6/3
非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6
心房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心

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不增宽
室性心动过速
7 频率在140~200次/分,QRS波群宽大畸形,
时限通常>0.12秒钟
2020/6/3
窦性心动过速
2020/6/3
房性心动过速
2020/6/3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2020/6/3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