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人口流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人口流动是指人口由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普遍,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其正面和负面的方面。
一、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的正面影响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人口流动可以带来劳动力的流动。
随着人口流动,劳动力资源得以重新分配,使得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由于人口流动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才,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人口流动还可以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
随着人口流动,城市的人口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市场规模也相应增大。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消费者,这将刺激商业活动的发展。
各类商业机构和服务业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此外,人口流动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创新和知识产业的发展。
流动人口带来的知识和观念的交流,可以推动城市的创新和进步。
经验和技能的分享有助于技术进步和知识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的负面影响尽管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负面的方面。
首先,人口流动可能导致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大量人口流入可能会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削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人口流动还可能导致人口结构失衡。
一些地区人口流出过多,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同时,人口流入的地区可能会出现人口过剩和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
这种人口结构的不平衡可能导致就业市场紧张,不利于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此外,人口流动还可能加剧城乡差距。
由于城市吸引力的增强,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业经济受到冲击。
这种城乡人口差距的加大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威胁。
三、人口流动对经济的政策建议鉴于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复杂影响,制定适当的政策对于保证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流动活动,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影响因素。
1. 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人口流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加快了城市的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积累。
流动人口的大规模进入,缓解了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用工资源。
流动人口的进入也提升了城市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更新,从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2. 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大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城市的居民规模扩大,消费市场得到了更大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尤其是涉及到服务业的消费,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城市商业的发展空间被不断扩大,从而激发了城市服务业的活力,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增加了城市的人口规模人口流动的增加,也促进了城市的人口规模的扩大,进而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城市的人口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的市场规模更加庞大,产业发展的潜力得到了更大的释放。
人口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 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流动人口的进入和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导致一部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条件相对较差。
这也造成了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够充分。
2. 资源禀赋的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平衡,导致了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也会有所不同,部分地区由于资源短缺,无法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从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保障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渠道不畅,这也会影响他们对城市的融入感和就业创业的动力,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人口迁移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迁移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人力资源流动、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发展不均衡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人口迁移带来了人力资源的流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选择从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到中西部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些人才的流入为中西部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进入中西部地区,提供了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一批外来投资。
这种人力资源的流动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人口迁移对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部沿海地区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而中西部地区一度被边缘化。
随着人口的迁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
在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增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产业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
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均衡。
同时,中西部地区依托其资源禀赋优势,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能源开发等。
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中西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人口迁移也带来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流动,大量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减少。
大量的农民工离乡背井去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足。
这使得中西部的农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此外,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住房、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问题,都需要中西部地区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以解决。
为解决人口迁移所带来的问题,应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
首先,应推进人口迁移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加强对流动人口的保护。
其次,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流入。
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是一个不可抗拒的现代化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就业。
研究表明,农民进城就业的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总结来说,包括一下几点:1.对农村的影响分析:1.1积极影响:a.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民到城市务工促进了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同时,外出务工农民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短缺的瓶颈问题,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
b.提高了农户收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统计数据及实证都表明有流动劳动力农户比无流动劳动力农户具有更高的收入能力。
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到城里务工获得的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当一部分流动劳动力积累了一定的收入,然后或者向城镇迁移,或者回乡村搞规模性的农业经营。
勿庸置疑,这些对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c..向农村传播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
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了传统的农业工作并投入到城市生活中,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1.2消极影响:a.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那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人力资本不断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过程,这对于流入地来说是获得了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对于流出地来说却是一个损失。
人口流动对区域发展的多重影响及优化策略
人口流动对区域发展的多重影响及优化策略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人口流动现象,详细分析其在空间、规模、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多维度影响。
通过综合考量,提出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优化区域发展的策略建议,旨在为区域规划、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引言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人口流动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
人口流动不仅反映了个体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需求,也对区域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入理解人口流动的规律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对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流动的特征(一)流动空间多元化人口流动不再局限于国内城乡之间,跨国流动规模日益扩大。
在国内,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仍是主流,如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聚集。
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民数量持续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人口流动也逐渐增多。
例如,大量东南亚劳动力流向中东地区的石油富国。
(二)流动规模扩大化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口流动的便利性大幅提高,流动规模持续攀升。
中国每年春节期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春运”,便是国内人口流动规模庞大的生动体现。
据统计,近年来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年均达数十亿人次。
全球范围内,国际移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涉及各个年龄、性别和职业群体。
(三)流动结构复杂化1.年龄结构2.青壮年劳动力依然是人口流动的主体,但老年人口和青少年人口的流动也逐渐增多。
老年人口为了享受更好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向大城市或气候宜人的地区流动;青少年人口则因求学等原因前往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
3.职业结构4.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为主逐渐向多元化职业结构转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服务行业从业者等各类职业群体都参与到人口流动中。
高技能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影响愈发显著。
三、人口流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2.人口流入为流入地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产业发展。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越来越频繁,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促进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一方面,流动劳动力可以填补不同地区工作岗位的空缺,提高了整个经济体的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流动的劳动力还可以带动技能、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跨地区流动,促进各地经济的互动和融合发展。
这些过程都可以提高整个经济体的创新和生产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降低物价水平劳动力流动还可以降低物价水平。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分工的逐步加强,劳动力也越来越具有跨区域和跨行业的可比性。
这意味着,如果某一地区的物价过高,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可以选择到其他地区工作,从而降低物价水平。
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所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都十分昂贵,而在其他地区可能价格就更加亲民。
三、促进教育和文化交流劳动力流动对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交流贡献也非常重要。
流动的劳动力可以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文化背景,从而促进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同时,这些流动人员也会促进教育资源的丰富化和分布的更加合理化,从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四、挑战社会均衡总体来说,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
然而,随着流动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也带来了一定的困境。
例如,大量的流动劳动力可能给目标城市带来高物价、房价、就业竞争、人口压力等问题,这可能会造成一种城市“病态化”的现象。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的身份、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差异,也引发一定的社会紧张和身份认同问题。
结论总之,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地区劳动力安置、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流动劳动力的作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流动的影响与决策研究
人口流动的影响与决策研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的现象。
人口的流动不仅涉及到个人和家庭经济活动,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发展。
如何应对人口流动的挑战,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深入研究人口流动的影响以及决策。
一、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流动的经济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人员流动可以使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流动,优化劳动力配置结构,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要求。
其次,人口流动不仅带来了文化交流,还有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最后,人口流动也催生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文化交流,提高了全球化发展水平。
然而,人口流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随着人口的集中和流入,出现了城市化进程过快、住房和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
此外,人口流动也易造成经济不稳定,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人口的流出会对原地区经济造成不良冲击。
二、人口流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除了对经济的影响,人口流动也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结构、文化和社会风险等方面。
首先,在人口巨大流动的时代,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比如,家庭结构由单一家庭向核心家庭倾斜,人口分布结构由集中向散布变化,职业结构由传统向多样化发展。
其次,在人口流动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人类文明长卷中形成了独特的一笔。
但是,人口流动也会给原地区造成社会风险,比如,城市拥堵、社会安全、民生压力和资源争夺等问题。
三、应对人口流动的决策研究应对人口流动向上与向下的趋势,从政策和管理上来说,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就业、教育、住房和文化等社会制度和配套环境建设,以便更好地匹配人口需要。
另外,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化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系统,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优化政策。
此外,政府和企业还应该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才引进政策。
对于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方面的问题,学者和专业人士应该通过社会普及举办相关的成果交流和网络讲座,提高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口流动不仅对个人、家庭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人口流动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优秀的人才汇聚到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
这些优秀人才的流入,不仅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动力,还可以提升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填补了地方人口流失的空缺,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通过吸引大量人口流动,成功转型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集聚区域。
这表明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人口流动也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城市蔓延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人口流动还可能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可能面临过度开发、资源枯竭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因为人口外流而陷入经济困境。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势必会加深区域间的差距,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促进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创造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劳动力流入到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其次,政府还可以加大对资源约束严重的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引入人才和投资,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从而增强他们对当地经济的融入意愿。
总之,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并以积极影响为主导。
人口流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助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政府应该认识到其中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调整。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成为了全球性的现象。
对于我国而言,人口流动具有一定的双重性质,既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隐患因素。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人口流动能够加速优化我国地区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水平,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而有力的人口基础。
其次,人口流动有助于推进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由于各地的产业结构互有优劣,因此人口流动能够使各地资源得到更加优化利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推进全国范围内各地的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再次,人口流动还能够通过人才流动的方式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人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人口流动能够使各地区的人才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流动人口数量过多,导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不可否认,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对于当地的环境、资源、社会治安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从而导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困境。
其次是流动人口的素质水平较低,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很多流动人口素质较低,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缺少发展前途和未来发展规划,因此很难将本身优势转化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发展动力。
再次,流动人口还会一定程度上削弱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生活风貌。
由于不同地方的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生活风貌等方面,从而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如何通过政策来促进人口流动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加大对于流动人口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通过加大对于流动人口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可以帮助流动人口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将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从而减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为区域经济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
调研报告: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一、引言近年来中国人口流动规模增长迅速,目前整体上已迈入人口流动型社会。
1982年和1990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和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和1990年中国人口流动数量分别为657万和3261万,分别占总人口的0.65%和2.80%;而2000年和201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流动数量已经分别高达1.44亿人和2.21亿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1.60%和16.50%。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截至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总规模达到了2.5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8%。
预计在未来的二十年内,中国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愿景,在2020年中国仍将拥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增长,形成了一种人口规模急速扩张的城镇化模式,其主要持点是以集聚性流动为主,这也印证了经济增长快速的地区对人口有巨大吸引力。
区域间人口流动作为一种特定的人口流动现象,一直是各个领域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刻,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拉大的现状使得很多地区面临着增长方式亟待转变和经济结构急需调整的现实问题,因此有关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就显得愈发重要。
区域间人口流动能否以合理有序的方式进行,与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密切相关;区域间人口流动的流向和分布则与区域间劳动力配置的效果密切相关;而人口流动的规模、结构则会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人口流动趋势的多元化,其给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正视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社会应当关注的重点。
显然,人口流动已经不仅仅是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属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一个地区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中国地区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与人口规模庞大这样的背景下,探究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口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人口流动带来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一些隐忧。
首先,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随着劳动力的流动,人力资源得以高效配置,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效应显现出来。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体制和产业链,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前往工作。
这些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填补了东部地区劳动力缺口,也为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人口流入还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移民和流动人口中的一些人具有高学历和专业技能,他们在新的土地上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然而,人口流动也给地区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流动人口对接受地的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挑战。
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由于人口规模剧增,容纳能力不足以应对流动人口的需求。
因此,城市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面临着压力,社会治安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其次,流动人口的流入也给原居地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农村人口的大量迁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和农业生产的减少。
同时,流动人口带走了一些当地的优秀人才,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给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新移民和流动人口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例如,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就业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培训机会,并制定政策,改善他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其次,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
在城市交通方面,可以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提供更多的便利交通工具。
在住房方面,可以增加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缓解住房紧张问题。
此外,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外来流动人口对苏州市地区经济的影响-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随着苏州市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外来人口已经成为苏州市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苏州市外来人口的现状,分析了外来人口对苏州市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研究了外来人口不易管理、外来务工人员学历素质较低等问题,使苏州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提出了调整外来人口的管理模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加强外来人口本地化进程等政策建议,减少和消除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苏州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苏州市;外来人口;就业引言苏州市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随着“学在苏州、住在苏州、游在苏州、创业在苏州”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发达的民营经济,和谐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来苏州创业、务工。
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吸纳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量也持续上升,目前外来人口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近一次苏州市人口普查数据后发现,苏州外来人口继续大量流入,目前每四个苏州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外地。
作为游离于城市市民边缘的一个特殊群体,充分了解和分析外来人员的从业特征,可以更加合理设置岗位分配,高效的调节产业。
有利于加快外来人口本地化的进程,加快外来人口融入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中。
如何让外来人口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苏州市近十年经济发展的现状(一)GDP发展状况1、GDP总值在全国的比重2、苏州市不同人口分布地区的GDP比较3、三大产业在苏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二)各产业的人口分布状况1、苏州市总人口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就业面选择较为狭窄,主要分布在受教育程度要求较低或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门类。
而在技术含量、专业技术水准和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对较高的行业,外来人口分布较少。
若将“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定义为“智力型劳动者”,其他职业定义为“体力型劳动者”。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口流动现象日益普遍。
人口流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进步。
首先,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人口流动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解决就业与劳动力供求不平衡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在中国,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人口流动还能够促进资源的流动和利用。
人口通过流动,不仅能够实现二元城乡结构的调整,还能够促使各地区之间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比如,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出,可以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技术、资金和经验,推动其经济的腾飞。
因此,人口流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人口流动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口流动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由于人口流动的集中,一些城市成为了人口聚集的中心,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这种资源短缺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阻碍了城市社会的协调发展。
其次,人口流动还带来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压力。
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使得城市的社会管理面临挑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难以满足需求。
这不仅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还会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口管理政策,引导人口流动的合理化和均衡化。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税收激励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措施,吸引人口流动到资源空缺的区域,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和技能,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减少就业风险和就业不稳定性。
常住人口流动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常住人口流动数据作为反映人口流动趋势和特点的重要指标,对于制定相关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常住人口流动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人口流动的规律和特点,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某地区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
(3)数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便于比较分析。
三、人口流动现状分析1. 人口流动规模(1)总体规模:近年来,某地区常住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数逐年增加。
(2)流动方向:主要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以及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2. 人口流动类型(1)迁入人口: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以务工、求学、投资等为目的。
(2)迁出人口:主要流向发达地区,以务工、求学、就业等为目的。
3. 人口流动特征(1)性别比例:迁入人口中男性占比略高于女性,迁出人口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
(2)年龄结构: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出人口以中老年为主。
(3)学历水平:迁入人口学历水平普遍低于迁出人口。
四、人口流动趋势分析1. 城乡人口流动趋势(1)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2)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将逐步缩小,人口流动将更加均衡。
2. 区域人口流动趋势(1)东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2)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逐渐增加: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规模将逐渐增加。
3. 行业人口流动趋势(1)第三产业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领域。
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与应对对策
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与应对对策人口流动是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这些人有的是为了找工作,有的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享受城市的便利,有的则是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流离失所。
无论是哪种原因带动的人口流动,都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探讨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对策至关重要。
一、人口流动的影响1. 带来消费需求增加人口流动的最直接影响体现在当地的消费市场上。
流动人口带来了大量的消费需求,这直接促进了城市的消费市场的发展。
尤其是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因为外来游客的涌入,当地的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迎来了繁忙的时期。
同时,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还需要扩大服务业和物质生产领域,对于部分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机遇,在新的机遇中持续发展。
2. 对城市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人口流动对城市产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业化、信息化、文化化等先进产业涌向城市。
同时,外来人口也会更多地关注行业排名由前列的城市。
这意味着,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将聚集更多的先进产业和人才,也将加强区域经济的竞争。
3. 带来社会问题的增加人口流动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压力,城市的房屋、交通、环境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城市无家可归,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非常大,而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增加投入和研究。
二、人口流动的应对对策1. 拓展城市经济增长点随着城市发展的提高,停留在传统领域,已经不能够满足越来越多重工业城市应有的发展要求。
因此越来越多城市开始转向全新的服务经济,器重发展旅游、保险、房地产、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业务。
2. 打造符合供求需求的职业发展计划政府和企业应都明确提供针对人口流动的优秀职业发展。
为了鼓舞外来人口的集群优势,应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实现对人才的确认、培训和培育,并且针对需要资金支持的情况来出资。
流动人口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流动人口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分析摘要以2010年潜山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对该县流动人口变化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合理调控人口规模、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县域经济;影响中图分类号 c9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23-02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
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稳定带来多重影响。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该地区人口流动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口流入流出规模大小、时间长短决定常住人口的数量,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方的人口发展水平,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研究人口流动情况可以成为考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和趋势的独特窗口[1-4]。
以2010年潜山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力求对该县流动人口变化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合理调控人口规模、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1 潜山县流动人口现状和特点潜山县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山区县,也是区域经济区位熵较小的经济欠发达县。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潜山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582 634人,常住人口为500 292人。
10年来,该县流动人口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
1.1 户籍人口增加,常住人口减少户籍人口同第五次人口普查569 746人相比,10年共增加12 888人,增长2.26%;常住人口同第五次人口普查516 267人相比,10年共减少15 975人,下降3.09%。
1.2 外出流动人口比重上升,县内人口流动空间很大全县户籍人口中外出流动人口124 619人、所占比重21.39%,较第五次人口普查外出流动人口70 598人、所占比重12.39%,增加54 021人,提高9.00个百分点。
其中县内流动人口38 226人,省内县外、省外流动86 393人,分别占全县流动人口的30.67%和69.33%。
人口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口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乡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动不仅会对社会、生态环境、政治等方面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针对如何分析人口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24985万人,占总人口的17.9%。
这说明,高龄化程度加快,会给中国的养老制度带来巨大压力。
此时,政府应当及时调整养老保险体系,推广商业养老保险,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市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现老年人保障。
人口老龄化也会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人口过剩时期狂热的消费带给国家强烈的信心,而此时社会经济中底层以及弱势群体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
当人口过程进入老年化期时,人口的消费需求也会更加优柔寡断,消费结构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老年人士的消费需求相对更多,比如医疗、养老、旅游等方面。
此时,中国的经济需求也将相应发生调整,产业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应当积极推动消费升级,支持科技、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的产业体系,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人口流动性带来的影响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将会进一步深化全国一体化进程,推进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推动交流和合作,增强区域间的联系和交流。
相比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交流,中国的人口流动性具有易得性、流动性等独特特点。
为了加强城乡间的联动性,政府应当加强财税等机制的调整,鼓励企业和人才在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合作,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
此外,流动人口的增加也将引发消费模式的变化,推动消费方式的升级。
流动人口到大城市后,选择以住宿优先、生活实用等方式来进行消费,同时也更愿意尝试新兴的消费方式。
因此,对于存在消费压力的城市来说,政府应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少城市间的消费和贫富差距,并促进企业与人才的协作,促进全球化的生产体系的形成与资源优化的利用。
劳动力地理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劳动力地理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力地理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种流动不仅是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同时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资源、资本和技术的交流。
劳动力地理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劳动力地理流动带来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人们对于机会的追逐,人力资源会在不同地域中得到优化的配置。
一方面,富裕地区的劳动力会有更多机会选择,从而提高了整体的职业水平。
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可以通过流动,进入经济发达地区寻求更好的职业机会,从而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
这种优化的配置有助于提高整体社会的生产力和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劳动力地理流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劳动力的流入可以为经济相对缺乏的地区带来劳动力的补充,增加了该地区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例如,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就得益于内地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入。
这些劳动力在沿海地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并带动了该地区的产业发展。
劳动力地理流动还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然而,劳动力地理流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人口净流出地区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流失。
当大量劳动力流出某地区时,劳动力短缺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不仅会导致生产能力的下降,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加剧贫困问题和社会不稳定。
此外,人口的流失也会带走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影响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劳动力地理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在管理这种流动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劳动力流动,促进资源和人才的流动与配置。
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保障,保护其合法权益,预防和解决因流动产生的问题。
在国际上,跨国劳动力地理流动的问题尤为复杂。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语言、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劳动力流动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扰。
为了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各国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制定共同的规范和政策,促进劳动力地理流动的有序进行。
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研究
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流动性息息相关。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便利,同时也加剧了社会流动性。
本文将探讨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 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这种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导致了社会流动性的提高。
农村居民通过进城打工、创业等方式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
城市中的职业选择更多样化,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城市经济为社会流动性的增加提供了基础。
二. 社会流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社会流动性带来了技术创新和经济活力。
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不同地区的人才资源相互交流、碰撞,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
人才流动使得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社会流动性也拉动了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大,带动了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
三. 城市经济发展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虽然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加剧了社会流动性的不平衡。
一方面,城市中的高薪职位更加集中在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于农民工等低技能劳动者的吸引力相对较低。
这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不够平等,导致社会流动性的不均衡。
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城乡两个层面之间的社会流动性差距。
农村人口进城后,由于受限于户籍制度等因素,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空间有限,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发展机会。
四. 社会流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挑战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也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某些挑战。
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可能导致城市社会治理的困境,如居住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问题。
此外,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涌入可能加大就业压力,导致城市就业形势紧张。
五. 政策建议为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流动性的良性互动,相关政策应加强以下方面的考虑:1. 提供公平的机会:建立健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村人口的平等发展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作者:吉玉雪薛慧敏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0期[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近年来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并且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镇江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口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采取描述统计的方法,对镇江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及特征进行分析,探寻外来流动人口的一般规律和流入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镇江市的实际情况,提出调控、管理流动人口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经济社会;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流动也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增长趋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八章中提出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这对我国人口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镇江市作为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唯一综合试点城市,更是对流动人口十分重视。
通常所说的流动人口,是指从外地流入本地,在本地居住和就业,但不具备居住地户口的人,但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
类似的流动人口群体在国际上被称为“国内移民”(internal migration)。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来判断流动人口的具体标准有两条:空间范围和时间标准。
在往期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对于流动人口的界定标准有细微的差别,本文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界定所涉及的外来流动人口。
即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但户口登记地是在外乡(镇、街道),并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1 外来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分析1.1 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动时间、范围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得出,镇江市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016年末常住人口比2015年多增0.48万人,人数为318.13万人,其中220.79万人为城镇人口,占总常住人口数的69.40%。
65岁及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13.1%,与上年相比,增加了0.5%。
2016年末户籍人口比上年多增0.31万人,人数是271.98万人,其中男性和女性各为134.53万人和137.4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07万人和0.24万人。
从流动时间来看,绝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入时间在一年以上,所占比例为93.67%,其中,5年以上的占48.93%,1年以下的仅为6.33%。
1.2 外来流动人口的城乡分布从外来流入人口的户口登记地来看,外来流动人口户籍地在城镇地区的人数为5902人,占比69.59%,在乡村地区的人数为3662人,占比 30.41%,同时,省外外来流动人口户口登记地在城镇和乡村的比例接近1:1,说明镇江对省外城乡流动人口的吸引力相差不大。
1.3 流动人口的户籍地结构分析从流动人口的户籍登记地结构看,镇江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以省外流动为主,省外外来流动人口排前三位的是安徽、山东、四川。
其中,安徽省流入到镇江市的人口数量最多,为 1315人,所占比重为 42%。
其次主要是来自山东省(7%)、四川省(7%)、河南省(6%)、湖北省(6%)等距离江苏省较近的人口大省(区)。
2 镇江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分析2.1 人口呈净流入趋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及镇江市2017统计年鉴整理得到:镇江市在2010年的户籍人口为270.7万人,常住人口为311.4万人,2016年末的户籍人口为272.0万人,常住人口为318.1万人。
由净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可以得到,镇江市在2010年和2016年人口表现为净流入趋势。
2010年的净外来流动人口为40.7万人,2016年的为46.1万,比2010年增长13.27%。
2.2 人口来源地和流向相对集中由上文分析得出,镇江市各辖市区外来流动人口为净流入趋势,且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
根据2015年镇江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外来流动人口由多至少的城区依次为:丹阳市、润州区、句容市、京口区、扬中、新区、丹徒区。
其中,丹阳市、润州区、句容市、京口区这四个辖区是镇江市的主要辖区,是镇江市经济文化较其他辖区最发达的地区,这几个辖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数的86.93%。
表明城市发展、经济增速较快、就业和生活状况比较完善和优化的地区具有更多吸引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
另外, 2011年和2015年流入新区的人口数分别占总流人口数的2.2%和5.55%,表明流入人口在逐渐增加。
在此次1%人口抽样调查中,省外外来流动人口前三位的省份为:安徽1316人其中597人流入丹阳、山东234人其中67人流入丹阳、湖北183人其中58人流入丹阳。
流入人数最多的仍然是以丹阳市、京口区为前2位,京口区和句容为3、4位,顺序基本保持不变。
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倾向于选择交通方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作为镇江市工业发展状况比较好的丹阳市比其他辖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大。
2.3 适龄劳动人口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主要群体外来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年富力强和具有经济实力的男性青壮年中,其中,25-34岁的人数为2325人。
按照计算出的年龄比来看,在15-59岁间的流入人口占总流入人口的79.27%,其中15-38岁间的流入人口所占全部流人口数的比重为48.11%,而39-59岁间的比重为31.16%。
根据人们对劳动适龄人口的界定可以看出:在镇江市外来流动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占绝大多数,从客观上为镇江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
此外,由上述分析知道集中在 15-59 岁的比例为75.63%。
而且男性比较多,年龄在15-59岁间的男性的比重为男性总数的79%,年龄在15-54岁的女性比重为女性总数的74%,是镇江市经济增长外部推动的重要力量。
另外,外来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在此次调查人口中,年龄为15岁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为8611人,其中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所占的比重为79.77%,但大学以上学历的仅有1217人,占比13.29%。
3 外来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引发人口流入镇江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就业和随同迁移。
2015年镇江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因工作就业和随同迁移而流入的人口分别占全部外来流动人口的43.95%和21.78%。
工作原因所占的比重接近一半,这说明,镇江的经济增长状况比较好,对外部地区的吸引力较强。
其他流入原因按百分比来看的话最少的是寄挂人口(0.72%),其次是为子女就学的,只占0.85%。
由此可以看出,工作就业仍然是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
在婚姻嫁娶的人口中,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男性人数占总调查人口数的47%,女性为53%,并且婚姻嫁娶中男性人数是女性的1/5,这说明女性更容易通过“嫁家人”实现人口的流动。
4 外来流动人口对镇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1 积极影响一是外来流动人口给镇江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解决了镇江市某些行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并且为镇江市眼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对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提供了便利。
二是外来流动人口渐渐成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服务业和餐饮业发展的主力军,刺激了消费的增加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三是外来流动人口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使不同地方之间的思想、文化易于交流,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4.2 消极影响一是对镇江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使得社会公共资源承担更大的负荷。
二是加大了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
外来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区的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外来人口数的不断增加,社会治安问题逐渐恶化和严重刑事犯罪越来越常见。
三是加大了镇江市人口调控工作的难度。
镇江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中高文化水平人才匮乏,大多数流动人口只能在一些对技术要求不高和薪资低的领域就业,对企业的创新要求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5 结论与建议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得出镇江市外来流动人口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从流入趋势来看,镇江市近年来一直呈人口净流入趋势,且主要是省外流入;从年龄构成来看,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比较年轻,主要集中在青壮年阶段(15~49岁),年龄构成清晰地呈现出“中间多,两边小”的特点;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占外来流动人口的79.77%,但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大学专科文化及以上)的有仅占22.85%,这说明高层次人才流入镇江市的比例较低,值得关注;从流入原因来看,镇江市外来流动人口流入原因仍然以经济型原因为主,两种主要的流动原因依然是工作就业和寄挂户口。
另外外来流动人口的户籍登记地和流入辖区较为集中,主要来源于安徽、山东和四川等省份和集聚在工业发展比较好、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乡镇(街道)。
根据上文分析,结合镇江市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参考: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加强外来流动人口个人知识储备和就业技能,使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其次,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求,加强治安管理。
最后,要完善户籍制度,灵活调控人口流动,合理引导外来流动人口。
[参考文献][1] 邓建清,周柳.试论流动人口对广州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西北人口,2000(06).[2] 段平忠.我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效应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8(04).[3] 李晓阳,林恬竹,张琦.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互动研究——来自重庆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