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教学设计
《听泉》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_2
《听泉》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听泉》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美轮美奂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一共由5个自然段组成,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3——5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
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作者把泉声的美妙传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
读准并理解“时隐时现”“不绝于耳”等词语,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
3、情感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四、【设计理念】针对本课的特点,教法方面我采用了“导学式”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在交流中碰撞;努力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表现泉声之轻柔、清脆、厚重回响、气势磅礴的特点。
训练的同时,或以读代讲、或直观感受、或启发探究、或语言渲染……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走近文本。
(多媒体课件出示鼎湖山远景)师:同学们看,这就是作者游览过的鼎湖山,它被人们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听泉》教学设计3篇
《听泉》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文章紧扣一个“泉”字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1)诵读。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
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
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泠泠淙淙迸跳一泓童(zhì)楹联(chàngwǎng)(xī)戏生意(àng)然(jiǒng)然相异万籁(jù)寂污垢(xiá)想2.走进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
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学生速度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提示】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理清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
(2)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浏览、思考。
【学生活动】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听泉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听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能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大自然的基本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培养学生善于感知和欣赏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崇尚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课文理解(1)教师讲解教师先介绍《听泉》这首诗歌所描绘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首诗在描绘大自然时用到的一些词语和形象。
(2)学生阅读让学生跟读一遍《听泉》,让他们了解这首诗歌的词汇和语句,帮助他们理解。
(3)师生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表达的感情。
2.表达技巧(1)教师讲解教师讲解诗歌中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理解去寻找其中的例子。
(2)举例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让他们口感和训练独白和感知能力。
(3)学生操作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写作,让他们稍加思考这个主题,通过诗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4)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全班一起欣赏。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师采用讲授、朗读、哎唱、仿写、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地学习、理解和运用诗歌。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通过谈话、问答,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美,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2. 讲授内容教师讲解《听泉》这首诗歌气质中所描叙的物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3. 跟读朗诵让学生分组读课文,朗读按老师的要求,根据情感表达,并限定时间提高节奏。
4. 合作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孩子们能交流、发表和尝试不同的观点。
5. 自由创作通过读懂这首诗歌,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创作的能力,创作自己所理解的主题。
6. 展示作品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领着全班一起朗诵,让整个空间都被情感所填满。
《听泉》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听泉》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听泉》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1教材简介《听泉》是一本针对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进行的语文阅读教材。
全书共分为六册,包括了学生阅读、背诵古诗词、古文欣赏等多个内容。
本篇教案2主要针对《听泉》教材的第一册第一单元进行教学,该单元共包含了8篇课文,内容涵盖了小学生生活、情感、学校等多个方面。
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八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
2. 通过背诵古诗词的形式,寓教于乐,提升学生言语表达、记忆、情感认知等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思考并表达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4.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和话语描述和表达自己对于文本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 教师阅读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八篇课文,并制作好课文的导学案,方便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2. 确认学生所需要背诵的古诗词,并制作好相关课件和活动,鼓励全班同学参与进来进行背诵练习。
3. 确认课堂活动的内容,如读书笔记、情感美文分享等,准备好相关活动材料。
二、课堂活动1. 情感阅读:在课件的引导下,学生阅读第一篇《妈妈和我》,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时的感受和理解,强调阅读的主观体验。
每个小组随机选择一位代表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引导学生表达个人情感认知。
2. 阅读理解:老师带领学生阅读第二篇《小了的脚》,并根据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理解和归纳的能力。
3. 古诗词背诵:在课件的引导下,老师为学生讲解第一句古诗词《采莲南塘秋》的意思,鼓励学生进行跟读、背诵,并在课前预告下一次背诵的古诗词内容。
4. 读书笔记:学生阅读完第三篇《爱迪生和小火柴》,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制作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领悟到的经验、启示和感受进行记录,并在班里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
5. 语文游戏:在小组内开展口语表达游戏“抓阄写作”,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不同的主题,如“我最喜欢的食物”,“一件让我难忘的事情”等,学生抓取不同的主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下自己的表述,并邀请组员们对文章进行点评和改进,游戏过程中通过拓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听泉》教学设计优秀3篇
《听泉》教学设计1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难点】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水的美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皇帝曾铸鼎于此,因而称鼎湖山,那儿景色可美啦!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声吧!二、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⑴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素课文。
⑵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词。
⑵学生质疑,理解重点词语。
⑶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的。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5)五、指导写字及布置作业。
朗读、写词。
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自然。
2、你觉得雨后的鼎湖山怎样?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话。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读第2自然段,试分层。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层(第一句)第二层(第2到第4句)第三层(第5到第9句)3、指名读第一层,说说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泉声响)4、自由读第二层,想想“不绝于耳”的意思。
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泉水多)5、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泉水长,泉声美)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夜里借宿,作者又听到的泉声怎样?指导读书3、谈读后的体会4、作者为什么会听得这么真切?5、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美妙白天:泉声响泉水多泉水长泉声美黑夜: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听泉》教学设计13一、复习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写了两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听泉,是哪两处?二、语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学习第2小节。
听泉教案5篇
听泉教案5篇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等要素的详细规划,我们的教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知识,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听泉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听泉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准备: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
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
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6、鼎湖山听泉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
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肇庆聆听蒙眬汩汩b、草丛暮色古刹汇聚穿越轻柔清脆草丰林茂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清纯悦耳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欢快活泼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万籁俱寂厚重回响雄浑磅礴铜管齐鸣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蓬勃生机(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听泉》教案设计
听泉教学时间教具多媒体教内学容目要标求1、情感价值观: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由衷热爱和对身边人和事物的珍惜,寻找生命的真谛。
2、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
重难点1、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构思(主旨的步步深入的揭示过程)。
2、理解象征手法,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导入预习展示1、师:来,先请大家听一段录音,你听到什么?有何感受?2、指名反馈(略)。
师:今天就让这丁冬的泉水声伴着我们和作者走进鼎湖山去聆听这美妙的泉声!一、作者作品东山魁夷1908年生于横滨,从1923年进入美术学院,到战后第三年(1947)为社会所承认登上日本画大师宝座,长达二十五年。
家族生意破产,战争,至亲全部死亡等变故,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他被强征入伍,亲眼目睹日军屠杀别国人民,也看到了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
战争结束后,虽难逃贫困,但他满怀喜悦,没有抱怨长期不能进入专业圈子的失落,反而将孤独时候的落寞,与大自然的美妙融为一体,为后来的散文创作建立了深厚的基础,与同时期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称为文坛“双璧”,1998年东山魁夷逝世,一颗画坛和文坛巨星陨落了。
代表作有《春晓》、《京洛四季组画》、《唐招提寺壁画》等。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1、文章以“听泉”为题,在倾听自然的声音中探索生命的真谛。
作者在写鸟,但更是在喻人。
播放音乐课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课件,了解东山魁夷的有关内容,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小结2、全文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鸟儿不停地飞翔。
第二部分(9——15自然段)点明清澈的泉水并不能指明鸟飞的方向。
第三部分(16——最后)由写鸟转向写人。
3、理解品味语句内涵。
《听泉》教学设计【模板】
《听泉》教学设计《听泉》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直导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
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
你们听: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
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
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
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
投影出示:①读读,体会体会。
②指名读,随机指导学生读好。
6、语言积累。
过渡:还有同学想读吗?这么多同学想读。
看来这么美的语言要是不积累下来,实在可惜。
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把它记下来,咱看谁最聪明!投影出示:①学生试背。
②指名背。
③齐背。
7、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白天时用耳欣赏泉声,更重要的是他在晚上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
板书:聆听、辨识、品味/sjbwz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习学习作者。
四、学习第五节1、然而作者喜欢泉水仅仅是因为它好听吗?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相信你一定会明白的。
2、指名回答。
教学设计2:听泉
第20课《听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意义。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看法,学习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
【教学重难点】1.对“鸟儿”“泉水”意象的理解、把握。
2.对文章深刻思想的把握:“舍弃自我,才能得到真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欣赏任志宏的视频朗诵《听泉》,跟读。
二、自由交流对文章的感受:这是一篇散文,那么这篇文章是如何安排思路的?由鸟及泉,由泉及人。
从中你听到了些什么?谁在听泉?为什么听泉?听到了什么?三、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看看你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解决的。
小组讨论、交流:1.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大量的描写飞鸟?2.“泉水”、“听泉”在这里是什么意思?3.如何理解“舍弃自我,才能看到真实”、“美,正在于此”?四、“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这泉水是对我们生命的指引。
那么,你能不能从阅读或者生活的角度出发,结合一些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呢?五、结语:现代人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被社会裹胁着匆匆向前奔走,每个人心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充满了无尽的欲望,并为此而满怀冷漠与疲惫。
他们无暇考虑、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只是匆匆的脚步和茫然的面孔。
可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永远无尽的忙碌吗?现代社会的人们需要反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你究竟在追求什么?我们不能被欲望牵着走。
所以听泉去吧,聆听心灵之泉声,聆听千古之泉声,给日益僵化的思想以活性,以便走出都市日渐干枯的河床。
驻足倾听,是为了迈出更轻快的脚步,踏上生命的旅程。
听泉 教案
3、接下来又是一幅什么图画?“鸟儿听泉图”
这幅图有何含义?水是智慧的象征,泉水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天之骄子”可见是影射人类曾自以为是万物之灵;“这小憩何等珍贵”,呼唤现代人应停下匆忙的脚步,“听泉”,倾听自然的启迪,反省自己的生活,重新明确方向。
象征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概念的一种表现手法。
请同学列举常见象征如:荷花象征高洁,菊花象征隐逸,松树象征坚贞等。
五、反思自我,感悟生活。
讨论:我们是否也像鸟儿呢?我们是否也应该倾听心泉呢?
学生忙忙碌碌为考试,为升学,为将来找个好工作,拿一份薪水,所有的学子都为此奔忙,丧失了个性,抛却了理想,只留下功利麻木的生存,这样的情形同样可怕。我们要反思自我,感悟生活,重拾理想,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
编号13
编写人
李玉兰
课题
听泉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的象征义,学会反省、思考自己的生活。
2、学习品味意蕴丰富的关键句,理解其内在含义。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品味关键句的方法把握主旨,认识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反思自我,感悟生活,重拾理想,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重点
读懂文章的象征义,学会反省、思考自己的生活。
这幅图画中的鸟儿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关键句,品味它的丰富内涵。
请同学自由交流,发言。
鸟儿急速地飞翔,昨天、今天、明天,它们不停地飞,但却不知道为什么飞,飞到哪里,匆匆忙忙地让自己的生命逝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听泉鄂教版
《听泉》教课设计一、【教材内容】《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将白日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美轮美奂的笔调倾吐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欢,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一共由 5 个自然段构成,是依据地址转移和时间先后次序来写的。
第 1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我们”到达景色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址。
第 2 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白日“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 3—— 5 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倾听、品尝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整体感觉。
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三部分是全文的要点。
要点写了鼎湖山巧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好感觉。
这一段的描绘,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到之美。
作者把泉声的美好传神表现得酣畅淋漓,字里行间表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二、【教课目的】1、认知目标:学会 12 个字,认识 8 个字。
读准并理解“时隐时现”“不停于耳”等词语,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2、技术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依靠课文中的详细语言资料,经过想象感觉泉声的美好。
3、感情目标:加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第1页/共8页三、【教课重点】引学生合言境理解要点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靠言材猜想象泉声的化,领会泉声的美好风趣。
四、【理念】本的特色,教法方面我采纳了“ 学式”教课方法。
在学法上,我侧重引学生抓住要点句频频品尝,在沟通中碰撞;努力通多种方式的朗,来表泉声之柔、洪亮、厚重反响、气澎湃的特色。
的同,或以代、或直感觉、或启研究、或言衬着⋯⋯通听教材和言文字的有机合,把学生入文字描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文字的美。
五、【教课程】(第一学生字,初感悟,学第一自然段): 20 听泉教课:学情一、入,走近文本。
一:(多媒体件出示鼎湖山景)听——泉(地,突出眼“听”)。
:同学看,就是作者游的鼎湖山,它被人誉“北回上的宝石” 。
《听泉》教学设计
《听泉》教学设计听泉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奏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模仿泉水流动的声音,给人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本教学设计将介绍如何向学生教授听泉这一技巧,并引导他们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一、教学目标1.了解听泉的起源和背景,认识听泉的音乐特点;2.学会基本的听泉演奏技巧,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演奏;3.发展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并提高听觉敏感度;4.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动画或视频,展示泉水流动的场景;2.听泉音乐的录音;3.乐器:双簧管、吉他和钢琴等。
三、教学步骤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动画或视频,给学生展示泉水流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泉水的美妙和宁静。
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泉水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如何用音乐来表达这种声音。
2.了解听泉(20分钟)向学生介绍听泉的起源和背景,并播放一段听泉音乐的录音。
让学生仔细聆听,听出音乐中模仿泉水流动的声音和音调,然后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学习听泉演奏技巧(30分钟)向学生展示双簧管、吉他和钢琴等乐器,让他们了解这些乐器如何模仿泉水流动的声音。
然后,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听泉演奏技巧,例如如何利用吹管的气息控制音调和节奏,如何运用指法和弹奏方式产生泉水的声音效果。
带领学生逐步练习和掌握这些技巧。
4.练习和演奏(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协作演奏听泉乐曲。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表达能力,演奏出自己感觉最贴近泉水声音的音乐。
可以安排学生轮流担任指挥或乐器演奏,培养他们的合作和领导能力。
5.欣赏和评价(15分钟)学生在小组演奏完成后,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每个小组可以分享他们的创作灵感和表演感受,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意见,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6.总结(10分钟)回顾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听泉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听泉的技巧和理念创作更丰富和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同时,提醒学生继续保持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大学语文听泉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语文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听泉》的主题思想、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听泉》的主题思想、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听泉》的主题思想、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余光中及其文学成就。
2. 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课文分析1. 主题思想(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泉”这一意象,探讨其象征意义。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人生、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思考。
2. 作者观点(1)分析作者在课文中的观点,如对人生的感悟、对爱情的诠释等。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何异同。
3. 艺术特色(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探讨这些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课文主题、作者观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交流。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 针对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
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课文主题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主题、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拓展1. 教师介绍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课文主题、作者观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交流。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课文主题、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
《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听泉》教学设计《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听泉》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一、揭题1、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听”,自己读读看。
谁会用它来组词?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觉得有两点特别好:首先,大家的发言没有重复的。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次,大家在组词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听”放在词的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字放的位置不同,组的词就多。
以后我们知道了,组词的时候,可以把要组的词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我们的词汇就丰富了,就美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2、譬如说刚才有同学说到的“倾听”“聆听”这些词就非常好。
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不但要用耳,还要用心,这样才能听出味道来。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
3、写题4、齐读课题5、师介绍:鼎湖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那里不但有浩瀚的林海,更有高悬的飞瀑,成为鼎湖山的一大特色。
你想,既然是听泉,主要听什么?6、检查预习:预习了课文,你觉得鼎湖山的泉声怎样?课文哪几节写了泉声?二、自学课文,思考问题我们只是预习了课文,就感觉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如果我们用心细读课文,一定会对这泉声有更深刻的了解。
我们来读课文描写泉声的第二节和第四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三、讲读第二节(一)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作者白天听泉。
他听到了怎样的泉声?1、(找句子)点出:淙淙指读2、(找句子)点出:不绝于耳理解词意读词读句3、(找句子)点出:清纯悦耳指读齐读句子4、(找句子)点出:欢快活泼齐读句子(二)教师小结:在轻纱似的薄雾中,鼎湖山的泉水交错流泻,时隐时现。
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在每一位游客的耳边、心头回荡。
听泉教案新版
听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听泉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听觉敏感度,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自然和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播放设备:音响、音乐CD或音频文件。
2. 指导材料:推荐一些以泉水、瀑布声等自然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放一段镜头静止的泉水视频或播放一段泉水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听泉的概念,即通过倾听泉水声音来获得放松和宁静的感觉。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泉水声音的感受和想法。
引导他们描述泉水声音的特点和对自己的影响。
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泉水声音能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受。
3. 听泉练习:提供一段泉水声音的录音或音频文件。
教师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关闭眼睛,专心倾听并体会泉水的声音。
帮助学生感受泉水的流动、气泡的形成和破裂,以及水流的轻盈和连续性等特征。
4. 分组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备一段泉水声音录音。
让小组成员轮流坐在音响旁边,闭上眼睛,其他组员播放泉水声音。
坐在音响旁边的学生要靠倾听泉水声音来描述泉水的特点,并试图给出一些形容词和象征性的描述。
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分享和理解。
5. 感官联想:除了听觉外,泉水声音还能唤起人们的其他感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泉水声音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感官尝试来联想和表达。
例如,学生可以描述泉水声音在他们脑海中唤起的图像、味道、触感或情感等。
6. 听音乐:引导学生欣赏以泉水、瀑布声等自然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经典作品,如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第8号,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中的第五乐章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音乐时,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谷或瀑布旁边,并尽可能多地感受音乐所呈现的自然景象和情感。
7. 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他们在听泉练习和音乐欣赏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艺术的欣赏。
2023年《听泉》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听泉》教学设计15篇《听泉》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录音,投影片四.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师:板书“听”字。
(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2、揭示: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
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
板书:鼎湖山听泉(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把描写泉水的词语画记下来。
(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2、交流找到的词语。
(交流过程中理解:不绝于耳交错流泻)3、同学们画记了不少词语,老师归纳了一下。
课件出示: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比较一下这两组词语,你会发现——(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
)板书:(不绝于耳)师:泉水不但清纯悦耳,而且形态多样。
5、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来读读?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古木参天师:这是写什么的?生: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师: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导朗读这句话。
设疑: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2篇)《听泉》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艺术家对于自然、人类生活以及人的本性的深切感受。
二、重点与难点:2、对“鸟儿”、“泉水”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辽阔的天空,群鸟在振翅、拼命飞翔。
尽管匆忙和疲惫,却不肯停歇,他们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知疲倦、不知反思。
匆忙和劳累中,它们来到一片森林,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悄然流淌,从不间断。
鸟儿在泉水边小憩,在泉水中映照自己,似乎它们有所觉悟……儒家讲“吾当一日三省吾身”而画家用他的笔把这幅画面描绘了下来,今天让我们学习“听泉”,看看画家想借助鸟儿告诉我们什么。
2 、作者简介1908年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名魁夷。
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院(1)家:和川端康成合称“双璧”(2)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画家3、配乐朗读,思考下面的问题.4 、文章开头用大量篇幅写群鸟飞翔时的情景,这是些什么样的鸟?飞翔时有什么特点?如此持续飞翔为什么会招来不幸?(1)第三段中:和睦相处,互相激励,彼此憎恶,格斗,伤残(2)在文中划出描述,形容鸟儿飞翔时用的词(3)如此飞翔--没目的,方向,不知疲倦,歇息,反思,盲目--导致死亡5、概括”泉水”的含义(或特点)及作用泉水(清澈恬静作用(阅尽一切生物,可供飞翔得倦鸟歇从不间断息,养神,照影照心)6、这篇文章作者使用了象征手法,群鸟象征什么.补充:象征是作者利用笔下的物来赞颂某些美德或具备这些美德的人事借以说明某些事理。
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恰当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中以群鸟茫然无知,盲目飞行的画面,象征人类一种可悲的生活状态(盲目,失去方向合目标,烦躁,不停追逐,偏执)7、概括“心灵的泉水”的含义及作用.心灵的泉水是人们心中的宝镜,它让人反观自己,提醒人们,告诫人们,教导人们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
8、“鸟”与”泉”这两大意象,揭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艺术观(总结).人类不能象鸟一样盲目飞翔,要常常在清泉旁照影照心,反思自己的行为无论对待生活,还是对待艺术,都要诚实,谦虚,朴素,勇于舍弃清高、偏执、勇于舍弃自我。
《听泉》教学设计2篇
《听泉》教学设计4课文链接:鼎湖山——岭南四大名山(鼎湖山、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之首。
195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名字的由来,三种说法:①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四时不涸而得名。
②后来,传说轩辕皇帝曾在山里铸鼎,遂改名为“鼎湖山”。
③还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听泉)本文转载字词积累:鼎湖山肇庆宛如泠泠淙淙迸跳身不由己童稚清澈透明了无杂尘楹联小心翼翼拾级而上怅惘安详嬉戏引人注目古刹可见一斑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迥然相异枝繁叶茂绿阴如盖与众不同万籁俱寂枕泉而眠诞生繁衍新陈代谢污垢遐想题目解读:鼎湖山听泉——题目中心是“泉”。
文章中作者的写作重点是“泉”,作者的意图是——赞泉、颂泉,而“听”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段、场景下认识“泉”的手段。
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有三点原因:①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
②小溪泉抵不上大瀑布壮观,去摹形描状,很难生色。
③通过“听”,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描述,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整体感知:本文的写作手法(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
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化。
空间: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主时间:黄昏(1-5)——晚饭后(6-7)——夜间(8-10)——次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贯穿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初闻泉声(1节)——引发联想,爱上山泉(2-3节)——回旋、宕开,介绍庆云寺等(4-7节)——深夜听泉,感悟人生(8-10节)。
具体赏读:1、本文如何抓住“听”来组织安排材料?(课文写“听”泉,有详有略;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山泉的句子:“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泉》教学设计《听泉》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整理的《听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听泉》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国标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的作者是谢大光。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想象奇特,是一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欣赏鼎湖山奇特的泉水,品读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感受体会,想象泉声美妙有趣,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学习迁移运用,能用“像……一样……”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板书大写的“听”字2、教师出示两组词语: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3、指名读读这两组词,看看能发现什么?4、通过这两组词语,你能感受到这里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6、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7、教师再出示一组词: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古木参天8、指名读,这组词是写什么的?9、绿树成荫、蓬勃生机的景象与泉水又有什么关系?、10、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11、示句: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12、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13、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
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蕴育生机。
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
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2、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体会这四句描写泉水的话美在哪里?3、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4、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
5、你觉得作者听得对吗?夜晚那么黑,他能分辨得清吗?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也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7、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9、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
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
10、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
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
三、作业与延伸:1、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2、为鼎湖山写一段广告词。
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多、响、美孕育生机入目滋润万木入心《听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
2.能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4自然段。
4.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变幻莫测、悦耳动听。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学情分析】听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看到课题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上学生会会学的比较投入。
文章的文字很美,想象也很丰富学生一定愿意读背。
【教学方法】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在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对最后一段的理解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朗读中理解,在默读中思考,朗读和默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让学生聆听一下各种乐器的声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从学生查阅的作者资料和鼎湖山的资料导入课文的学习。
1.今天我们学习14课鼎湖山听泉,你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了解多少鼎湖山的情况呢。
2.今天,我们就在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新词。
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纠错。
学生读课文时指导他们读准下面的字音。
万籁俱寂雄浑磅礴湿漉漉汩汩地古刹琵琶卵石菩提树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与大家交流或提示大家?3.交流点拨:重点指导:鼎和籁的书写不绝于耳:在耳边不停地作响。
清纯:指泉水流淌的声音清脆,没有杂音。
厚重:形容古刹钟声和大提琴的声音,音域宽而低沉,与清脆相对。
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像色彩鲜明华丽的绸缎。
菩提树:相传释迦牟尼曾坐菩提树下顿悟佛理,所以菩提树称为佛树。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2.再次练习读课文一遍,争取把字音读正确,并想一想每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驱车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自然段:我们白天进山观景听泉。
第三自然段:我们在庆云寺借宿。
第四自然段:我们在寺中听泉,泉声变化万千,令人心旷神怡。
第五自然段:泉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按地点转换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4.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脉络。
三、作业。
继续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从第一段导入。
鼎湖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竞秀,特别是庆云寺附近散步着数千亩自然林,粗细不等的山泉从大大小小的山石表面和夹缝中不停地流淌着,发出淙淙水声,汇成了“铿鸣金石”的合唱。
为了欣赏这一明景,我们从肇庆驱车半小时便来到了鼎湖山,来到了这里看到了什么呢?出示下面的句子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1.把你看到的读出来。
2.这个时候来看泉,你感到怎么样?把你的愉快心情读出来。
二、细读课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1.怀着愉快的心情上山吧,上山后你一定看到了清亮的泉水,听到了美妙的泉声,请你认真读课文,把你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
并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写出来。
2、给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3.交流分享。
3、作者主要写的就是这四种泉水的声音。
齐读这段话。
4、夜是那么的寂静,作者身处山中,耳边传来丰富多彩、不绝于耳的泉声,他不但在用心聆听,更在细细品味。
下面老师给大家放一段画面,请大家和作者一样细细品味。
注意:我们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听,更要用心品味。
一会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5、学生谈体会。
6、师相机播放乐器声,同时媒体出现: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7、读好这些词。
8、引说: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
9、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
10、把你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11、指读。
12、分角色读。
13、师通过提问总结“这小提琴是谁拉响的?这琵琶是谁弹响的?这大提琴是谁拨响的?这铜管齐鸣是谁奏响的?14、引读: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些泉声——五、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
美吗?妙吗?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
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
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六、作业。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录音,投影片四.教学过程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留下了一个问题:泉声是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随作者去聆听、辨识、品味。
——哪些词语让你特别能体会到?——指导朗读。
读出一种愉快的感觉。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
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上特别可以体会到?——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融合在一起的录音。
说说听到的声音。
——指导朗读。
通过轻重的变化读出泉声的清纯美妙。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名读。
——这句花虽然没直接写到泉水,但细读却也能体会到,自己练练。
——说说体会。
——齐读。
过度:第三节起了过度作用,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都是因为什么呀?过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指名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板书:泉声美妙3.配乐齐读第四节。
2.师小结:是呀。
清泉让鼎湖山四季如春,绿树成阴,繁花似锦,让那儿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3.齐读第五节。
师相机板书:泉水润物2.师:同学们,大家爱泉吗?作者也是如此。
这样的泉是多么美好啊,叫人看了不忍离去,难以忘怀。
我们希望泉常清,泉常鸣,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美好的大自然永远充满生命力!附板书:20 听泉泉声美妙泉水润物《听泉》教学设计4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迥然相异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A、不决于耳新陈代谢轻重缓急历史变迁B、万籁俱寂繁花似锦气氛肃穆安详厚重C、小心翼翼枝缠藤绕无可住目清彻透明D、曲径通幽山明谷应岁月流世格外清晰能力提升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那清脆如弹拨者,是;那厚重如倍同轰响者,应为;,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