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知识点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1.时间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时距今约2500年左右。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相互攻伐,战争频繁,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事件背景: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强大,征战四方,收缴诸国,力图统一中国。

当时秦国攻打韩国,势如破竹。

韩国处境危急,国君派遣将领烛之武前往救援。

3.烛之武: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将领,来自韩国。

他背着父亲的棺材,担负着众多人民的期望,奋勇前往前线。

烛之武在准备与秦军交战的时候,意外得到燃烧时间由一小时延长到三小时的特殊蜡烛。

4.三小时的时间:烛之武得到这根特殊的蜡烛后,意识到他可以利用三小时这段额外的时间完成正面与秦军的交战。

事实上,三小时内对付秦军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这给了烛之武更大的灵活性,让他有时间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5.模糊的胜利:烛之武利用额外时间的灵活性,选择不主动与秦军交战,而是采取其他策略打击秦军的士气。

他在这三小时内,惊扰了秦军,破坏了他们的后方,并成功地让秦军撤退。

虽然烛之武并没有直接击败秦军,但他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回击了秦军的进攻。

6.《孟子》中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源自《孟子》,孟子在书中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有时候不需要正面与敌人抗衡,而是可以利用智慧和灵活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7.知己知彼:《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烛之武并没有与秦军进行直接的正面战斗,而是通过了解对手的弱点和战略来打击他们。

这个故事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重要原则之一8.韩非子的论述:《烛之武退秦师》在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者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引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军事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则著名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

它通过讲述韩国将领烛之武利用灵活性和智慧战胜强大的秦军的故事,强调了在困难情况下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重要性。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1《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2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3一、一词多义“之”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烛之武运用智谋,成功说服秦国退兵的故事。

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归纳:一、作品背景1. 作者:《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

2. 创作年代:《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的历史。

3. 作品来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个独立篇章,收录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故事梗概1. 晋国烛之武受命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穆公退兵。

2. 烛之武通过分析时局,指出秦晋两国联姻的重要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

3. 烛之武因此成为晋国的英雄,被后人传颂。

三、人物形象1. 烛之武:聪明机智,善于辞令,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秦穆公:明智且具有远见卓识,容易被说服。

四、文学艺术特点1. 语言运用: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人物描写: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其智谋和勇敢。

3. 时局分析:烛之武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深刻的了解,能准确把握秦穆公的心理。

五、历史意义1. 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强调了智谋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3.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为国家利益勇敢地去说服秦穆公。

六、影响及传承1. 烛之武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形象,其智谋和勇敢被广泛传颂。

2.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烛之武的故事被后世艺术家改编为戏曲、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

七、相关知识点1. 左丘明其他作品:《左传》以外的其他史著,如《国语》等。

2.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如城濮之战、桂陵之战等。

4. 古代史书的编年体:如《史记》、《汉书》等。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左丘明作品中的瑰宝。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5、何厌之有(同“餍”,满足)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包裹)3、以为(古义:把……当做或把……作为;认为……是。

今义:认为)4、去(古义:离开;今义:到)5、贰(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词二的大写)6、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7、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8、微(古义:如果没有,加入没有;今义:小,细小)9、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3、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4、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边远的地方)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7、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8、与郑人盟(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同盟)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向西边;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11、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当晚)12、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14、臣之壮也(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1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6、阙秦以利晋(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四、一词多义封:①动词,在植物的根部培土。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一、字音汜(f an)南佚(yi)之狐夜(zhu i)而出共(gong)其乏困(quo)秦秦伯(yu e)逢(p ang) 不知(zhi) 杞(q i )子戍(shu)之失其所与(yd)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 ”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1、若舍以道主(1)道主古:方道路上招待客的主人。

今:客的主人。

(2)以古:把……作。

今: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所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缺少的西。

今:疲。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九)人夫(f 古:那人口)人今: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活用之武退秦且于楚也。

晋函陵(使用法,使…退)(数作,从属二主)(名作,)(名作状,在)(名的使用法,使•…成疆界)若亡而有益于君(的使用法,使……亡)而出 (名作状,在晚上) 而夕版焉(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 五、 一多 封① 既封(名的意用法,以……疆界)② 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表折,)②夜而出(表修,)③朝而夕版焉(表折,)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②敢以事(用,介)③越国以鄙(来,表目的,)④若舍以道主(把,介)⑤以乱易整(用,介)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厚,君之薄也(助,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③秦以利晋,唯君之(代,件事)④子犯之(代,指秦)⑤夫晋,何之有(前置的志,不)焉①焉用亡以陪?②若 (疑副,什么)不秦,将焉取之③子亦 (疑代,哪里)有不利焉(句末气,相当于“啊"),不) ,不)之厚导之薄虹形容作,雄厚,薄弱) 且君晋 矣(作名,恩惠)若不墨 (的使用法,使……减少)辞曰(推辞)夜纟追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义鄙远(越过) 亡郑以陪邻(增加)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 许君焦、瑕(答应) 朝济(渡河)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何厌之有(满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阙秦(侵损、削减) 唯君图之(考虑)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派遣)(戍守) 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 今老矣(语气词) 然郑亡(然而)其 ①君之其难也② 共其乏困 ③ 又欲肆其西封 ④ 失其所与 ⑤ 吾其还也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 师(军队) (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代词,代“行李”) (代词,晋国) (代词,晋国)(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郑既知亡矣(已经)且君晋矣(况且)夫晋(句首)唯君之(希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依靠)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也(气“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之后,很多同学对于本课中的知识点感觉比较难以掌握,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1烛之武退秦师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介宾结构“于晋”“于楚”作“无礼”和“贰”的状语,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介宾结构“于郑伯”作“言”的状语,后置)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介宾结构“于君”作“有”的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4、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代词“之”)③(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④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代词“之”)烛之武退秦师的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译: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这是很难的。

3、焉用亡郑以陪邻?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使邻国增加土地呢?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2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烛之武退秦师》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左丘明:《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因其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其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为“十三经”之一,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重要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面貌。

其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重要词语释义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

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

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

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气,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

)3.夫晋,何之有(,通“ ”,足。

)4.若不秦,将焉取之(,通“缺”,侵,削减。

)5.秦伯,与人盟(,通“悦”,高。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1.于楚也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数。

2.若舍以道主古: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活用(例句)(一)名活用1.名作状①夜而出(表,在晚上)②朝而夕版焉(表,在早上,在晚上)③既封(表所,在)2.名作①晋函陵/ 秦汜南(名用作,扎)②与人盟(名作,盟、立同盟)3.名的使与意①既封(封:疆界。

名作使,使⋯⋯成疆界)② 秦以利晋(利:利益、好。

名作使,使⋯⋯得利)③越国以鄙(鄙:邑。

名作意,把⋯⋯当作邑)(二)的活用1.作名且君晋君矣(,作名,恩惠)2.的使①若不秦(使用法,使⋯⋯削减)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使⋯⋯亡)③ 之武退秦(使,使⋯⋯退却(撤兵))(三)形容的活用1.形容作名①越国以鄙(,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导语:《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比较有难度的文言文,在学习时要好好积累归纳其中的文言现象。

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欢迎参考!《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1一、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v1.0可编写可改正《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第一部分: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贰:附属二主(字典义),有二心、不忠诚(文中义)。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连词,表原由,译为“由于”。

②其:代词,指代郑伯。

③且:连词,表递进,译为“又”;④也:语气助词,不译。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②贰于楚(状语后置)[ 最正确翻译:“对楚国有二心、不忠诚。

” ]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军:名作动,驻军。

⑵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晋军函陵(省略“于”)②秦军氾南(省略“于”)[最正确翻译:“秦军在氾南驻军。

”]第二部分: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危:危险。

②见:拜会。

③师:秦军。

④退:撤离。

3.公从之。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从:遵从。

②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4.辞曰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辞:推却。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构造助词,撤消句子独立,不译。

②犹:尚且。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今:此刻。

②为:做事。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已:通“矣” ,译为“了” 。

7.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不可以:没有。

②子:代词,译为“您”或“先生”。

③是:代词,指代“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译为“这” 。

④过:过失。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才”。

②之: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译为“的”。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8.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失其所与,不知。

智=明智2. 秦伯说,与郑人盟。

悦=高兴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供给提供4 无能为也已矣=了5. 何厌之有餍=满足(二)生字(一)古今异义词:1.(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物品。

2. 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前往(二)词类活用1.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驻军名-动)翻译:规律:一句话中没有动词,需要把连续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翻译方法:相关的动作。

1.例如: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⑤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⑥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与郑人(盟) (结盟名-动)名词作状语:3.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状语)4.(夜)缒而出(在夜里,在晚上,名词作状语)规律: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文言文中,名词如果用在谓语前,又不作主语,则活用为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凭借、趋向等。

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时用“在……”的形式。

例: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作动词“济、设”的状语,译为“在早上、在晚上”。

②夜缒而出。

“夜”作动词“缒”的状语,译为“在夜里”。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作整句的时间状语,译为“在当时”。

2 、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经常性、持续性,译为“每、一天天地”等。

例: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作动词“削、割”的状语,译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行李
3、通假: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 失其所与,不知:

供 悦 智
4、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贰于楚: 晋军函陵: 夜缒而出:
退,使动,使……退
贰,名作动,从属二主
军,名作动,驻扎 夜,名作状,表时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使……灭亡
4、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作名,郑国这样遥远的地方 朝济而夕设版: 朝、夕,名作状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知识点
1、一词多义: 亡: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灭亡 使动,使……灭亡 动,把……封为 疆界 名,疆界
封: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2、古今异义: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接待或宴客的主人,也 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 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古义:使者,往来于国家之间 的外交官员。 今义:出行时所带的东西。
既东封郑: 东,名作状,在东边; 封,名作动,把……封为疆界 与郑人盟: 盟,名作动,结盟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作动,损害
5、特殊句式: (1)倒装: 于晋无礼,状语后置——介宾 无礼于晋: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2)省略: 晋军(于)函陵,介词 晋军函陵: (烛之武)辞曰,主语 辞曰: 敢以烦执事: 敢以(之)烦执事,代词 (3)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语气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著作。

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

都君人,姓,名,春秋末期、、、、。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二、字词梳理(1)晋侯、秦伯:(2)以其无礼于晋:(3)贰于楚:(4)晋军两陵:(5)氾南:(6)佚之狐:(7)郑伯:(8)若:(9)辞:(10)臣之壮也:(11)犹:(12)无能为也已:(13)子:(14)寡人:(15)然:(16)许之:(17)缒:(18)既:(19)敢以烦执事:(20)越国以鄙远:(21)焉用亡郑以陪邻:(22)邻之厚、君之薄也:(2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4)行李:(25)共其乏闲:(26)尝为晋君赐矣:(27)许君焦、瑕:(28)朝济而夕设版焉:(9)既东封郑:(30)肆其西封:(31)阙秦:(32)将焉取之:(33)唯君图之:(34)杞子、逢孙、杨孙:(35)乃还:(36)子犯请击之:(37)公:(3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0)失其所与、不知:(41)以乱易整,不武:(42)吾其还也:(43)去之:三、文字读音(1)秦军氾.南:(2)佚.之狐:(3)夜缒.而出:(4)君之薄.也:(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6)共.其乏困:(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8)夫.晋:(9)阙.秦:(10)秦伯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3)失其所与,不知.:四、重要实词1.贰(1)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2)其内任卿贰.以上。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词类活用例句(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3)臣之壮也(4)今老矣(5)越国以鄙远(6)邻之厚,君之薄也(7)共其乏困(8)君亦无所害(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既东封晋,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11)若不阙秦(12)与郑人盟(13)不仁,不知(智),不武(14)唯君图之名词的活用A.名词活用为动词(2)军——驻军,驻扎(5)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以远方为边邑(12)盟——订(建)立同盟(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14)图——计划、考虑B.名词作状语(10)东、西——向东、向西夜——在晚上动词的活用A.动词活用为名词(8)害——害处(9)赐——恩惠,好处B.动词的使动用法(11)阙秦——使秦阙(减少土地)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4)——壮年人,老——老年人(5)远——远地(6)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7)乏用——缺少的东西二、特殊句式1、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2)且贰于楚[于(对)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同上]2、省略句(1)()辞曰:臣之壮也…… (省主语烛之武)(2)()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3)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省略介词于)三、文章结构起因(1段)晋秦联军围郑发展(2段)郑启用烛之武作说客高潮与结局(3段)烛之武说秦订盟退师尾声(4段)晋文公不攻秦师作为一篇记叙文《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虽不长,然而记叙文的各个环节却大都具备,给人以美的享受。

整个情节发展脉络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烛之武的情节都作了详写;其他情节均为略写,而且,用略,更凸现了详。

四、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则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阅读后,回答问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知识点
一、先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
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

二、关于相关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
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
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
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
这次战争。

【字词综合运用】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
与水相关。

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

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
送。

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
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
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
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①贰:且贰于楚也。

数词活用为动词,意为从属二主,
二属。

②军:晋军函陵。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军。

③远:越国以鄙远。

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远地。

④封:既东封郑。

封,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使……成
为疆界。

⑤阙:若不阙秦。

阙,动词使动,意为使……削减。

⑥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已——矣。

【重点难点讲解】
本课中的词语难点在于对几个常用虚词的义项的归纳,
如:
若:1.像;2.假如,如果;3.你
夫:1.成年男子;2.句首语气词,无义;3.那个
微:1.轻微;2.如果没有;3.没有
之:1.往、到;2.结构助词“的”;3.代秦军
【知识延伸检索】
关于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⑥纪事本本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
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课文结构分析】
课文思路:课文按故事情节分为四段。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3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提出问题。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
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利。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用历
史与现实挑拨秦晋联盟。

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

【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历史上秦晋两个大国包围郑国之际,郑国大
夫烛之武临危受命,前去说服秦伯,离间秦晋联盟,最后使
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烛之武受命于危难之时,只身说服秦
君,解除国难,全文充分地体现了他机智善辨的外交才能。

【课文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
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
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
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
需要通知对方,为秦、郑联盟创造了条件。

2.波澜起伏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
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
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谁知他却因长期不得重用而推
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又增添了文章的
戏剧性,烛之武这才顺利出使。

再如,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写晋军欲攻而又退,也是有张有弛。

3.详略得当全文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其余则简
略。

【课文文言实虚词梳理】
(加粗的字、词、句,在对应的括号内注音,并在横线
上写出意义或者用法)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军函陵,秦军氾( )南。

佚( )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
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
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
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
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
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
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
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
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
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
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
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
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
(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
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
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
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
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