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复习提纲-政治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社会政治结构
58
• 到了北周即后周武帝时,又下令灭佛。北周武 帝吸取了魏太武帝灭佛的教训,在灭佛前,亲 自主持召开了七次会议,为禁佛灭佛大造舆论。 公元574年下令禁佛、灭佛。宣传“佛不净”, 命令和尚一律还俗。没收寺院的土地和财产。 当时僧尼还俗达二百万多万人。951—958年北 周(后周)废佛寺3336所,毁佛像铸铜钱。俗 传此钱能治病助产,算卦极灵(“周元通 宝”)。 59
3
一、宗法制度的 产生与确立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 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 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 长制演变而来的。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在西周建立以后。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周公确立的 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 在武力的征服下,佛教势力受到致命的 打击。三武灭佛的事例,说明古代皇帝 往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61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农耕经济。因为没 有广大农民的存在,也就没有封建统治。所以 历朝历代曾进行过一系列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的改革。如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 田制、北魏均田制、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明 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这些制度的建立, 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 础——农耕经济。君主专制依赖于农耕经济, 君主专制在农耕经济下愈演愈烈。
11
三是宗庙祭祀制
•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 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 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 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据史书记载, 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 士为一庙。
12
• 宗庙祭祀制度,即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自周 代开始,经过秦汉,曹魏至清代基本上保持了 下来。只是有些朝代的宗庙的数量有增减。如 王莽祭九庙。唐开元十年立九室——祭九代祖 先。 •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 国传统的礼乐文化(祭祀时有严格的程序和隆 重的仪式,乐队兴师动众,人员众多)。它对 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 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是政治必修三的内容,高三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这方面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一)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二)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道德与法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总结)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提纲主题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一节精神家园文明交流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课程目标1知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2.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3.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课程内容1、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理性看待文化多样性,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易错知识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文化最深沉的内核价值观世界文化的特点多样性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多样性考点1 中华文化(5年3考,2022、2021、2020)1.中华文化的特点?★★★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②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的内容?①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为什么要传承中华文化?(重要性、价值、作用)★★★重要性: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古代中国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古代中国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一、政治制度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 体制特点:封建制度、君主制度、官僚制度
-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与区别
二、社会等级体制
- 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 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的地位与权力
- 社会阶层的划分与流动性
三、经济发展
- 农耕文明的兴起与农业技术的发展
- 商业贸易的兴盛以及丝绸之路的影响
- 制度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文化与科技
- 古代中国文化的特点与传承
- 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兴起与影响
-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发明的出现
五、外交与战争
-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战争
-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与交流
- 内外政治互动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六、社会风俗与生活
- 家庭结构、婚姻制度与礼俗
- 饮食文化与服饰俗
- 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繁荣
七、宗教与
- 古代中国的宗教体系
- 、等外来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宗教仪式与祭祀活动的发展
以上为古代中国社会复习提纲的完整版,希望能助您顺利复习和准备考试。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高二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复习提纲.docx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教案高二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复习提纲高二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复习提纲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A(1)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的重要作用和地位)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B(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5、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6、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1、文化:文化是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1)物态文化:又称之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之为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式,是以民俗和民风的形态表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社会规范的总和。
2、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文化的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明则是这种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
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期,中国宗法制发展完善。
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包括①嫡长子继承制: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
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的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②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行的,即天子的嫡长子时代为天子,余子为诸侯,形成层层属属,代代相袭的政治结构。
③宗庙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统治秩序。
4、专制制度:重要表现之一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另一个表现是君权高于神权。
君权不可逾越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以天下大宗自居的历代君王通过纲常伦理极大限度地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行,使其权力至高无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题型:名词解释(30%)、填空(20%)、简述(20%)、论述(20%)一.文化结构的分类(P5)(名词解释)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文化的特征(P6)(名词填空)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
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
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政治提纲+知识点 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结构
发展人民群
众喜闻乐见
的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如何发展大众文化(要求):“一个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两个服务”方向和“双百”方针;“三贴近”“三创新”。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互促进)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永无止境→改造主观世界、脚踏实地)
重要性:三个需要(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总体上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怎样弘扬
和培育(从国家和公民两个角度)
立足点: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主体:人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主要途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落后文化和
腐朽文化
区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我国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自身弱点诱发不良思想。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和坚持文化多样性是统一的。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与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框架中国古代政治知识体系的构建,按照朝代顺序,掌握主要政治制度。
具体的知识框架可以如下。
一、先秦先秦时期,主要制度有三个“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主要在西周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瓦解。
所谓分封制,即是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分给卿、士大夫,卿士大夫再分给士,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凭借该制度,扩大了西周疆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由于诸侯权力大,挑战天子权威,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时间与分封制相同。
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核心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通过宗法制,解决贵族权力、财产、土地继承问题,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所谓礼乐制度,就是等级秩序,不同等级行不同的礼仪,享受相应的待遇。
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度。
另外,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为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
二、秦秦朝正式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实行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与监察。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三、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汉初中央仍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彼时丞相权力大,会对皇权形成制约;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分封制同时实行,由于诸侯王国势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亦称内外朝制度,外朝即为原来的三公九卿,内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组成,以内朝分割外朝权力,从而加强皇权;地方上,实行“推恩令”,逐渐解决诸侯国问题,同时实行刺史制度,全国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一名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为察举制——举孝廉,自下而上推荐,依据品行选拔。
外戚干政是汉代一个典型的政治现象。
所谓外戚即为皇帝的母族或妻族亲属。
一般皇帝年幼或无能,外戚凭借其特殊地位把持朝政。
四、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
初中中国古代政治复习提纲完整版
初中中国古代政治复习提纲完整版一、政权更迭与王朝的兴衰
- 1.1 时间背景
- 1.2 政权更迭的原因
- 1.3 典型的政权更迭事件
- 1.4 王朝的兴衰原因
二、君主制度与封建制度的特点及演变
- 2.1 君主制度的特点
- 2.2 封建制度的特点
- 2.3 君主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关系
- 2.4 君主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演变
三、官员及其选拔制度
- 3.1 官员的职责和作用
- 3.2 官员的选拔制度
- 3.3 官员选拔制度的优缺点
- 3.4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
四、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 4.1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4.2 科举制度的选拔和晋升方式
- 4.3 科举制度的影响
- 4.4 科举制度的弊端与衰落原因
五、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
- 5.1 土地制度的演变
- 5.2 土地制度的影响及其弊端
- 5.3 农民起义的原因与影响
- 5.4 农民起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六、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及其启示- 6.1 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
- 6.2 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
- 6.3 考试制度与能力培养
- 6.4 社会等级制度与社会公平
七、古代中国政治的评价
- 7.1 成就与贡献
- 7.2 弊端与不足
- 7.3 对现代政治的借鉴与启示
以上是初中中国古代政治复习的提纲,涵盖了政权更迭、君主制度与封建制度、官员及其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及其启示,以及对古代中国政治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初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归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初中政治的学习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对一些重要的初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归纳和介绍。
1.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体系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体系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道德和家庭观念,提倡孝悌忠信;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治理,主张严格的制度与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2.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仁是指关心他人、仁爱他人;义是指遵守道德规范,明辨是非;礼是指尊重他人、尊重传统;智是指明智、理智、智慧;信是指守信用、言行一致。
3. 祭祀文化和神话传说祭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包括祭祀祖先和神灵。
中国人相信鬼神的存在,并通过祭祀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神话传说方面,包括了众多的传说故事,如《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它们既是文学作品,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4. 文人雅集和艺术欣赏文人雅集是以文学和艺术为主题的聚会活动,它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人雅集不仅是交流思想、艺术和文学成果的场所,也是人们欣赏艺术的重要途径。
例如,诗词和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通过欣赏和创作诗词与书画,可以更好地体会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5. 传统音乐和舞蹈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
传统音乐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传统舞蹈包括京剧、民族舞等多种形式。
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和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民族性格。
6. 四大发明和科技传统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些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中国古代的科技传统也非常独特和丰富,如水利工程、农耕技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四章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政治权力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
创立者是周公。
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规定只有天子的正妻之长子,即嫡长子有王位的继承权。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
2.封邦建国
即分封制。
这是古代国君分封王族成员到各地做诸侯,使他们"受民受疆土",对地方进行分区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3.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
其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皇宫前的“左宗右社”格局:左宗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家的标志
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
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史。
2.封国制度不断
封国制度本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
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对于一般家族成员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个人的权利,家长却对他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力。
祠堂(象征和中心)、族谱(纽带)、族田(物质基础)
4.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
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一方面社会用自然的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宗法制度经历了一个渐趋完善的过程。
周代的宗法制度,从上层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初步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或"家国同构"的大格局。
春秋时期孔子的孝悌思想则从亲情伦理道德的角度为其打下了坚实的民间基础。
汉代董仲舒用"天人感应"、"君权神受"的幌子,又把人道和王
道羼杂在一起,构建了一套"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纲常规范。
至此,宗法原则、孝悌思想和纲常观念,就象一组牢不可破的遗传密码一样,成为中国超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的遗传基因,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它的功能却历久弥新,每个统治者都心领神会。
第三节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其特点如下:
(一)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
它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延续到清末。
它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宗法制度,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集权的皇帝制度。
它的支柱是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军队,以及宣扬君主神化和君主至上的宗教势力。
在武力的征服下,中国的宗教势力不得不沦为君主专制制度的附佣。
(二)经济基础稳定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
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曾进行过一系列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
如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均田制、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等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
君主专制依赖于农耕经济,君主专制在农耕经济下愈演愈烈。
(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经历过不同的形式。
秦始皇设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辅助皇帝料理国事;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建立,三公九卿的权力逐渐被代替和分割;到了隋唐,三省六部取代了三公九卿的权力,成为实际的行政部门。
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办事机构。
(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人身控制主要是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和颁布有关法令来实现的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宗法型社会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参考教材)
积极:重道德人伦;消极:容易形成循规蹈矩的奴性人格
2、专制型社会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积极:整体观念强,消极:迷信权威;官本位思想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