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合集下载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二、符号意识
怎样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呢? 例如:运算符号 又如:关系符号 “再也没有比平行而又等长的短线段更确切的相等 符号了” ——列科尔德 可见:数学符号如同“象形文字”, 简洁、生动、形象、传神, 符号本身就具有促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教学功能。
二、符号意识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 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 其次是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建立模型的过程
观察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
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结果 检验 不合乎实际 修改
合乎实际 用结果解释实际意义
六、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 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 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 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 数学教育的始终。 创新:最高阶的思维,能培养吗?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供刺激,激活学生的潜能 „„
三、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 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 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合理选择算法正确运算
三、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 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 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合理选择算法正确运算 传统的“简便运算”适度保留,发挥它的训练功能。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我为歌狂 狮子王
40 35 30 25 20 15 10
投资(万元) 1500 36000
5 目前收益(万元) 0 300 5.2-5.1 600000

10个核心概念的解

10个核心概念的解



1、符号意识包含的内容
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 (数符号—运算符号—字母表示数—字母表 示数量关系—符号关系式表示数学变化规 律)

数学符号的表达是多样化的,关系式、 表格、图像等,都是表达数量关系和 变化规律的符号工具。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字、字母或图形,并 说明理由。 1, 1, 2; 1, 1, 2; , , ; A, A, B; A, A, B; , , ; □ ,□ ,□□ ;□ ,□ ,□□ ; , , ; 对于有规律性的事物,无论是用数字还是字母 或图形都可以反映相同的规律,只是表达形式不 同。

“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 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 另一个量的值。 ”
※彩带每米售价3.2元,购买2米,3米,……, 10米彩带分别需要多少钱?在方格纸上把 与数对(长度,价钱)相对应的点描出, 并且回答下列问题: (1)所描的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2)估计一下,买1.5米的彩带大约要花多 少元? (3)小刚买的彩带长度是小红的3倍,他所 花的钱是小红的几倍?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第
三学段)
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
图形的运动 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 称现象
在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 转现象? (1)汽车方向盘的转动; (2)火车车厢的 直线运动; (3)电梯的上下移动; (4)钟摆的运动。


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小时
357千米
79千米
?千米
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四年级下册第93页第5题。
解:(600-64 5) 70 =280 70 =4(天)

解析小学数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

解析小学数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

解析小学数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摘要:本文针对解析小学数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将从小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常见问题入手,对小学数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具体提升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通过文章的分析得知,小学数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在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提供参考性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106-01前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素质教育观越来越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重点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以往的重视基础知识转为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包括数据分析能力、空间能力、运算能力、符号意识、推理能力,其中,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能力培养的核心,这主要是因为运算思维及推理思维是掌握一切数学知识的前提,只有提升了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才能够得以提升。

一、小学数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常见问题(一)教师教学问题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小学数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常见的问题具体如下:(1)过于重视速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运算及推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最简便的算法直接交给学生,并告知学生做题时直接套用,这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做题速度,但缺少运算及推理过程的讲解,学生对数学运算、推理的知识只能是一知半解;(2)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联系时间内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学生学习问题除教师外,学生在学习数学运算及推理时也经常出现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

多数学生对数学运算及推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在做题时常常发现忘记计算顺序、忘记推理原则的情况,这是导致学生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2)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初中生应具备的几种数学能力

初中生应具备的几种数学能力

初中生应具备的几种数学能力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数学学科的关键阶段,因此,具备以下几种数学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推理、归纳等思考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应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1. 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需要通过掌握数学公式和推理方法,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要点,理清问题的步骤,进行准确的逻辑推理,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分析问题能力:初中生需要具备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部分,通过对每个部分的分析,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3. 归纳能力:初中生需要通过对已知事实和规律的总结,从中找出一般性规律和结论,为解决其他类似问题提供参考和指导。

4. 推理能力:初中生需要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进行逻辑演绎,从而得出结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合理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运算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是指初中生对数学基本运算的熟练掌握程度,包括:1. 四则运算:初中生需要灵活应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数字运算。

2. 分数与小数的运算:初中生需要掌握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计算,并能够进行复杂分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 简单代数方程的解题能力:初中生需要能够通过代数方程的解题步骤,解出未知数的值,并进行验证。

4. 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初中生需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运算,能够进行数据整理、表示和运算,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几何形状和变换能力几何形状和变换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几何形状的认知和变换操作的能力,包括:1. 几何形状的分类与性质:初中生需要了解几何形状的分类,如点、线、面、几何体等,并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征。

2. 几何变换的应用能力:初中生需要掌握平移、旋转、翻转等基本几何变换操作,并能够应用几何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个核心词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中几何直观和模型思想是本次课标修订新增加的,其余八个核心词在旧课标就有了。

我就拿模型思想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以前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很少,甚至错误认为数学建模是数学专家才去思考的数学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过程、把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模型的来龙去脉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授《圆面积计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在教学时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学生从视觉上很直观地看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再一边课件展示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一边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因此数学建模首先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并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接下来是要探究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经历猜测与验证、分析与归纳、抽象与概括的数学思维过程,。

以上是自己对数学模型思想的一些初步的认识,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课程标准(2011版)中八大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2011版)中八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八大核心概念包括:1.数感2.符号意识3.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4.数据分析观念5.运算能力6.推理能力7.模型思想8.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二、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三、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四、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五、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主要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六、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七、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八、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下面我谈谈对数感和创新意识的理解数感是一种内隐的、非结构的程序性知识,他不是与生俱来的,数感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

数学十个核心概念

数学十个核心概念

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结论具有一般性。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进行正确的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8、模型思想是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物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然后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的形成模型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9、应用意识说白了就是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问题。

10、标准里面提出创新意识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等。

(完整版)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

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

1、数感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3、空间观念(1)(2)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4、几何直观(1)(2)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5、数据分析观念(1)(2)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1)(2)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1)(2)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

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8、模型思想(1)(2)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问题抽象,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意义。

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

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

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又广泛应用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运算的方式,更是一种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运算与推理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的应用实例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的重要性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数学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这些运算需要学生掌握并进行灵活运用。

而推理能力则是基于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它包括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证明等方面。

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逻辑思维: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知识来找到解决方案。

2. 培养创造力: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推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思考和推理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3. 发展数学思维: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数学思维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等方面,通过数学运算与推理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这些思维的发展水平。

二、如何培养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培养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培养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和趣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

2. 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多个知识点和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推理能力的能力。

3. 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内涵解读解读(江华陈晓玲)

推理能力内涵解读解读(江华陈晓玲)

推理素养标准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沙市江华学校的陈晓玲,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份数学盛宴。

以城区五所学校大赛巷小学、北三小、青莲巷小学、荆江小学、江华学校为代表的沙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研究子课题组,在柯林利教研员对课题研究方向、策略总体把控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今天将由我和北三小方承麒老师为代表,向大家分享我们子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推理素养的标准”。

我将从“概念的界定”、“推理的内涵”和“推理的标准”这三个方面展开解读。

数学推理能力是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要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我们必须对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数学推理是从已知命题推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来说,是在数学观念的系统作用下,由一些数学命题,结合数学知识、方法,对数学对象形成某种判断的思维过程。

推理可以分为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是学生经历合情推理再到演绎推理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运算能力指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

推理能力一般分为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合情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

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探索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用具体的事实说明“猜想”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合情推理的内涵可分解为:1)能够从有限的数与式运算中,发现规律、概括意义、导出特性,能够进行模仿并推广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比较1/2和1/3的大小?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1/2>1/3,类似这样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例子有很多,学生只能通过有限的例子推出结论:分子为一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

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10个核心概念。

数感作为核心概念之一,要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目标中,教师首先要对数感有个清晰、深刻的认知。

所谓“数感”,狭义地讲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

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

广义地讲是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对数的近似值的一种估计;是在一定情境中对数学概念的直接反映。

新课标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作了表述。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在听专家的讲座之后,我深有体会,尤其是“培养数感”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如何很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我有如下的体会:一、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

二、在生活中体会数。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因此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

1.联系身边事物,去认识数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主要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主要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主要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
能力
运算能力是指根据数学的基本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的运算和推理的能力。

具体来说,运算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能力:这是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如加、减、乘、除等。

2.算术推理能力:这是指运用数学逻辑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判断一个数学表达式的正确性或推导出一个问题的答案。

3.代数运算能力:这是指进行代数式和方程式的运算和变形的能力,如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等。

4.几何运算能力:这是指在几何图形中进行测量、计算和推理的能力,如计算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5.数据分析能力:这是指运用统计和概率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如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综上所述,运算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它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法则和运算律,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的运算和推理。

同时,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

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焦点。

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数学关键能力的培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指向,又是达成数学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诉求。

目前,小学数学一线教师虽已关注到培养数学关键能力的重要性,但对数学关键能力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对于其内涵,不同的能力观、教学观、评价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导致混乱。

因此,追本溯源,搞清楚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内涵能力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要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以认知过程为基础。

克鲁捷茨基认为,数学能力既包括一般的学习能力,也包括创造性的能力。

数学关键能力,顾名思义,即数学能力结构中的关键或核心。

相应的,小学数学关键能力应该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厘清数学关键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深入探讨数学关键能力的逻辑起点,也是明确数学关键能力内涵的关键所在。

有观点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数学关键能力,将数学方面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视为等价概念。

因此,当下很多一线教师将数学关键能力简单理解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专辑中简称2011年版课标)中的10个核心词,甚至直接套用高中数学课标中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运算、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直接得出小学数学的六大关键能力———运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建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是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探析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集美大学师范学院/陈文胜集美大学理学院/朱福胜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38教学和关键能力。

从内涵上说,数学关键能力无疑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不论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或是学习目标的角度,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二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发表时间:2019-06-24T11:20:45.157Z 来源:《成功》2019年第1期作者:张秋会[导读] 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重要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广宗县李怀中心小学河北邢台 054600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重要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主要把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两个概念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运算能力什么是运算能力?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过计算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运算。

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运算,称为运算技能。

不但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称为运算能力。

《标准(2011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中,养成看到题目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

学会利用法则和定律进行计算,注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时要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不盲目简算;要仔细检查,有无错抄、漏抄、算错现象。

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准确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

同时,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注意算法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正确计算。

(二)基础计算要过关任何复杂的计算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实践表明“笔算的错误”大部分是由于“20以内加减法” 和“表内乘除法”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

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题目: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学院:数学学院年级:2014级学科教学学号:201412000301学生姓名:张姗姗2014年10月15日运算能力一.运算能力的课标要求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各个学段中,运算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关于各种运算的知识及技能。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知识技能”部分,对各学段运算分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星;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第二学段: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m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总之,运算不仅是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也都与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中的很多方面,如获得“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与运算的学习有关,运算对实现课程目标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运算能力的定义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过计算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运算。

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称为运算技能。

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称为运算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 实践解读

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 实践解读

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
一、推理意识
推理意识是指人类在接收到一定信息后,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推理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判断。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量庞大,真假难辨,具备推理意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信息。

推理意识的培养方法包括阅读、思考和实践。

阅读是提高推理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思考则是推理意识的核心,只有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推理水平。

实践则是检验推理意识的有效途径,只有将推理意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才能够真正掌握这种能力。

二、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指人类运用数学、逻辑等工具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的能力。

运算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许多领域都需要运用数学和逻辑等工具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计算机编程、金融分析、科学研究等都需要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的培养方法包括学习和练习。

学习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数学和逻辑等基础知识,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运算。

练习则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地进行练习和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运算水平。

三、实践解读
在实践中,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在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先运用推理意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然后运用运算能力对问题进行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题目: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学院:数学学院年级:2014级学科教学学号:201412000301学生姓名:张姗姗2014年10月15日运算能力一.运算能力的课标要求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各个学段中,运算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关于各种运算的知识及技能。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知识技能”部分,对各学段运算分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星;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第二学段: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m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总之,运算不仅是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也都与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中的很多方面,如获得“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与运算的学习有关,运算对实现课程目标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运算能力的定义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过计算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运算。

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称为运算技能。

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称为运算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三.运算能力的特征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洁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

首先要保证运算的正确,为此,必须要正确理解相关的概念、法则、公式和定理等数学知识,明确意识到实施运算的依据。

然后,在适度训练、逐步熟悉的基础上,清楚地意识到实施运算中的算理。

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逐渐减少在实施运算中,思考概念、法则、公式等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运算的熟练程度,以求运算顺畅,力求避免失误。

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出现在运算过程中是十分普遍的,即一般性与特殊性往往同时出现在实施运算的过程中,一题多解体现了运算的灵活性,多题一解则体现了运算的普适性。

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交替出现,相互比较,循环往复,不断优化,促使学生越来越感悟到:实施运算,解决问题,不仅要正确,而且要灵活、合理和简洁。

要充分重视估算。

《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的学段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强调了估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学段: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例3);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例6)。

第二学段:理解估算的意义。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例2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例26,例27);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枳(例33)。

需要指出的是,运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运算能力的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地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让学生的运算能力在已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也不能超越知识的内容和其他能力水平孤立地发展运算能力。

应该贯穿于师生共同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并体现发展的适度性、层次性和阶段性。

四.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伴随着数学知识的积累而深化。

正确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是逐步形成运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的前提。

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包括运算技能的逐步提高,运算思维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运算能力的培养、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过程。

第一,由具体到抽象。

其中第一学段理解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仆数和分数,初步学习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简单的分数和小数的加减运算。

第二学段认识万以上的数,进一步学习整数的四则运算(包括混合运算),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混合运算),了解并初步应用运算律。

第二,由法则到算理。

学习和掌握数与式的运算,解方程的运算,让学生在反复操练、相互交换的过程中,不仅会逐步形成运算技能,还会引发对“怎样算?”“怎样算的好?”“为什么要这样算?”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这是由法则到算理的思考,使运算从操作的层面提升到思维的层面,这是运算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规定了一系列与算理相关的内容。

如在第二学段指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第三,由单向思维到逆向、多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特点。

在第二学段,《课程标准》规定“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在第三学段,又增加了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关系。

到高中阶段,更有指数与对数、微分与积分等互逆关系。

运算的互逆关系,是逆向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运算也是一种推理,在实施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推理模式也是经常要用到的,表现为有效探索运算的条件与结论,已知与未知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思维方向是互逆的,更是相辅相成的。

在实施运算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多因素的情况,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更加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向、不同的解题思路和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比较,加以择优选用。

同时,由于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的难度较大,在实施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对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等各个环节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周密的思考,力求使运算符合算理,达到正确熟练、灵活多样、合理简洁,实现运算思维的优化及运算能力的逐步提高。

五.如何提高运算能力1.明白算理,降低学生运算的错误机率。

数学是讲理的学科,往往出错是因为对算理不清,例如在讲座中讲分式方程,学生不验根,就是对为什么出现增根这一知识点理解不清楚。

知道了错误的原因,也就避免出错或不出错。

2、重视通性通法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在初中阶段,一些通性通法贯穿始终。

如王老师所讲到的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配方法等等,掌握了通性通法,就掌握了数学运算的破解钥匙,一通则百通。

3、重视训练题的梯度,由浅入深,再结合变式练习,提高学生运算的熟练性。

训练是需要数量的,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难度和角度等各方面进行训练,使学生对训练充满挑战的同时保持他们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熟练性。

4、重视规范书写解题过程,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从学生规范的书写解题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思维过程,每书写一次就是对思维过程的完美再现,运算结果也不容易出现错误。

推理能力一.推理能力定义《标准(2011年版)》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从数学本身看,数学推理反映的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主要的数学方法。

它与数学证明紧密关联,共同构成了数学最重要的基础。

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至为重要。

二.课表中的推理能力依据推理的功能不同,我们可将数学推理分为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对这两种推理能力的培养即构成《标准(2011年版)》对推理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

合情推理是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对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或然性推理(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推理)的特称。

归纳推理(这里指不完全归纳)是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而类比推理则是由两个或两类思考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

比如,类比整数乘法得到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类比二维空间图形性质得到三维空间图形性质等等。

而演绎推理则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确定的规则出发,得到某个具体结论的推理,它是必然性推理(即只要推理前提真,得到的结论一定真)。

它的思维进程是从一般到特殊,其基本形式是三段论,只不过在实际运用中,三段论的格式被简化成了“因为……所以……”的“连锁式”形式。

上述两种推理在数学中都重要。

《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往往把推理看成是一种严格的、通过充足的理由去证明和计算的逻辑思维形式,学生很少经历探索结论、提出猜想的活动过程。

经过多年的课改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也出现了另一方面的担忧,即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将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不加说明地作为普遍性结论使用,对学生产生了一定误导,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重视。

三.增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内容学习和目标达成的一条主线,也是一个逐渐提升的长期过程。

就第一、二学段来说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 (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这是《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非常明确的要求。

它应该有这样几层含义:(1)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中,即不仅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及综合实践等所有内容,都是培养推理能力的载体。

比如,在数与代数中大量的计算需要依据特定的公式、法则、算律,这种对运算算理的要求就是推理能力的表现。

而在用符号、代数式、方程、图形、图表表达数量关系或构建数学模型时,也必须借助正确的分析和推理。

(2)它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过程。

如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特定对象的本质属性入乎,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概念定义;在命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条件、结论,把握条件、结论间的逻辑关系;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在问题解决的逻辑序中感悟推理的力量和魅力。

(3)它也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环节,如预习、复习、课堂教学、自我练习、测验考试……在所有的这些学习环节,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言必有据,合乎逻辑。

当然,“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也应包括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做到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协调发展。

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

反思传统教学,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往往被认为就是加强逻辑推理的训练,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习题演练以掌握更多的证明技巧。

显然,这样的认识是带有局限性的。

《标准(2011年版)》强调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