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小论文

光学小论文:数码相机原理

照相机从胶片式的到如今的数码相机一直在不断发展走进千家万户,那么这个我们经常使用的光学仪器里有多少光学知识呢。以前我了解甚少,只隐约知道其中有很多透镜组进行成像,买相机是看着那些眼花缭乱的规格参数也是一头雾水。这学期刚刚学习了光学,我决定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运用一些学过的知识,初步了解一下照相机的内部原理。

(1)小孔成像

数码相机在基本成像原理上,与传统的胶片相机乃至相机的老祖宗均属“同宗同源”——它们所遵循的都是“小孔成像”原理。我们知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因此它在遇到阻隔物上的孔洞时会穿过它,并能在孔后一定距离内的对应平面上投射出一个倒立的实影;只要投影面周围的环境足够暗,影像就能被人眼所观看到。

照相技术的发明者正是利用光的这一的特性与传递原理,以光子为载体,把某一瞬间被摄景物的光信息以能量方式通过设在相机上“孔洞”传递给后方的感光材料。简单地说,照相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将景物影像通过光线的各种传播特性准确地聚焦在具有感光能力的成像平面上,通过各种辅助手段控制光线的流量,从而获得符合用户要求的影像画面,最后通过不同的手段保存下来。在照相机上,“小孔成像”原理中的“小孔”就是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的“镜头”(其实更精确的描述应该是镜头内的光圈孔),而镜头后方的感光体(感光材料)便是“投影面”。

(2)镜头

“小孔成像”只能简单地“留影”,却无法便捷地控制成像大小与清晰度,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可改变光线聚散的“透镜”来解决。为了获取清晰的成像,早在16世纪欧洲人设计的暗箱上就已经采用了透镜,照相机沿用了这一设计并将其发扬光大。所以准确地说,照相机所遵循的是——以“小孔成像”为基础的“透镜成像”原理。

相机上安装这类透镜的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改变被摄物体或景象的大小范围与清晰度,可通过在镜头中使用、组合不同规格的透镜并调节其位置来实现,因此镜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如今的照相机镜头一般都内含由好几片透镜组合而成的“复合镜组”,其中一部分用来控制成像范围(视角)与清晰范围,另一部分则

是为了提高成像效果、减少几何变形而特别加入的;当然很多时候镜片组合的功效是相辅相成、兼顾功能与性能的。

镜头剖面示意图

镜头按视角被分为很多种类,各有用途不同;而价位不一的镜头其成像效果往往存在差距,这是由于镜片档次、镀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

(3)焦距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置于照相机系统中时,焦距便是指从镜头透镜中心到成像平面(也就是感光材料)的距离。现在的镜头都是由数个镜片组成,那么上述概念中的“透镜中心”究竟是指其中哪块呢?事实上,无论镜片数量多寡,我们都可以将镜头的整个透镜组视为一个虚拟整体,而所谓的“透镜中心”就是这个虚拟整体的主平面中心。对于某些镜头而言,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采用特殊的构造设计,在光路变化方面较为复杂,但核心原理上大同小异,都是利用透镜的光线聚散效应。

不同焦距、不同感光面积下的视野范围示意图

通过上图不难发现——焦距所能决定的是镜头的视野范围(视角),视角则影响着被摄物像在感光面上的大小;但视角又不仅仅完全取决于焦距,还和感光体(感光材料)的面积大小有关。如图所示,左侧与中间对比,两者的感光面积相同但焦距不等,短焦距下的视野范围明显比长焦距时广阔;而中间与右侧比较,两者焦距相同但感光面积不同,感光面积与视野范围成正比。

在焦距的延伸概念中,“对焦”与“变焦”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早期的相机镜头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后来随着技术发展出现了焦距可变的镜头,调节这种镜头焦距的过程,就是“变焦”,这种镜头就是所谓的“变焦镜头”。至于“对焦”,最终调节并改变的并不是视野范围,而是镜头的成像清晰范围。某些镜头内的透镜组在面对距离自己远近不同的被摄主体时,需要调整镜片的位置才能确保被摄物的清晰度达到用户的要求,这个调整过程就是“对焦”。对焦成功称之为“合焦”,对焦不成功称之为“失焦”;镜头无法精确对准用户想要的点而出现对焦偏差,习惯上将这种现象叫做“跑焦”。

简而言之,变焦的时候焦距发生变化、视野随之改变;对焦时视野也会发生变化,但只要对焦过程中不进行变焦,对焦完成前后的视野范围是保持不变的;未必每支镜头都有变焦功能,但所有相机镜头在正确使用时都要进行对焦。对于今天的数码相机而言,对焦可分为手动方式与自动方式两种,支持手动对焦的镜头上设有专门的“手动对焦环”。支持变焦功能的镜头上都设有“变焦环”,不过某些镜身一体相机的变焦功能通常设在机身上,因此没有独立的变焦环。

(4)光圈

如果我们将镜头视为“小孔成像”中“小孔”的载体,那么光圈就是小孔的具体开孔大小;它决定了进光量的多少和成像的清晰范围。事实上,光圈既是一个参数也是一个部件;不过作为一种部件,其精确的称呼应该是“光圈叶片”。光圈叶片通常安装在镜头内,是一组重叠设计的片状体,其中央形成一个面积大小可灵活调节的多边形孔洞,进入的光线只有先通过这个孔才有机会传递到镜头后方的感光材料上。

光圈叶片所控制的不同开孔面积所带来的进光量自然是不等的,通用的标准就是看“光圈系数”。按照惯例,光圈系数采用比例值记法,也可用“f值”来表示。其运算公式如下: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镜头有效口径/镜头焦距。有效口径大小决定了捕获光线的能力(口径越大进光量约多),而焦距长短则决定了光线在镜头中传播的时间(焦距越长传播速度越大),最终通过镜头的实际光强由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得。

当镜头焦距与自身有效口径相同时,两者比值为1:1,此时光圈系数即为1:1,f值则记作f/1.0;但大多数情况下,镜头有效口径通常小于焦距值,如两者间比值为1:1.4,那么其最大光圈系数即为f/1.4。对于光圈系数而言,其f值越小,进光量越大;f值越大,进光量反而越小;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前提下,f/1.0的进光量大于f/1.4。基于圆面积计算公式“πr平方”,我们来具体测算一下两者间的光量差:

常见的光圈f值有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等,这些都叫做整级光圈。相邻的两个整级光圈的平方值相差约一倍左右,进光量也基本相差一倍;通常习惯下将f/2.8以上视为大光圈,f/11以下视为小光圈,中间范围称为中等光圈。当然,如今大多数镜头的光圈值都可以做更为精密的调节,而镜头的最大光圈f值也未必恰好是整级光圈;在相邻的两个整级光圈f值之间会有一至两档的微调范围,譬如f/5.6至f/8之间通常有f/6.3、f/7.1两级。

一款最大光圈为f/2的镜头在不同光圈系数下开孔大小比例示意图

对于一款镜头而言,光圈系数有最大、最小两个主要指标。部分变焦镜头的情况会复杂一点——其不同焦距下的最大光圈与最小光圈是不一样的,短焦距下的最大和最小光圈系数要比长焦距下来的大;不过比较高档的变焦镜头在不同焦段下的光圈系数则通常被设为一个不变的恒定值。厂商在镜头的型号上除了标明焦距、焦距范围之外,通常也会注明其最大光圈系数或系数范围。此外,不同镜头使用的光圈叶片数量也往往不尽相同,叶片数量对于焦外成像、星芒数量等实际拍摄效果会产生影响。

(5)快门

除了光圈之外,在镜头与感光材料之间还有一个部件会对光线的流通起到关键作用,它就是“快门”。只有当快门打开时,从镜头射入的光线才有机会被感光体捕获。

很长一段时间内,快门都是作为照相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独立存在的;有些相机的快门被置于镜头中,而有些则置于机身中紧靠着感光体,习惯上称之为“焦平面快门”。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数码相机上分派出“机械快门”和“电子快门”两大阵营——前者依然是一个独立的部件,而后者却是利用电信号的开闭在芯片上模拟快门功效,而不存在快门实体。快门这个概念对于相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机械”还是“电子”,只是它不同的工作方式而已。使用的时候,快门就好比是一道精确性、灵敏度都极高的帘子;有些机械快门

的主体部分通常就是两张钢制的薄片或一张不透光的布帘,关闭时遮挡光线,适当的时候则被打开以允许光线通过。

虽然都是为了控制光强,但快门与光圈不同,它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快慢之别。快门每开闭一次的工作间隔时间称之为“快门速度”;正常工作状态下,相机快门开闭一次既完成一次有效曝光。快门速度通常具有很大的调节范围,快至数千分之一秒之短、慢至数十秒之长,而不同档次的相机快门指标往往是有显著差别的;而对机械快门来说,制造工艺不同的产品使用寿命也往往差距明显。

快门与光圈共同配合,分别把握时间与强度,从而达到控制进光量并营造影像效果的目的。在固定的光照条件下,光圈不变时,快门速度越高,进光量越小;快门速度越慢,进光量越大。与此同时,快门速度与光圈系数之间还存在一个“倒易律”(有时也被称为“互易律”)。譬如f/1.8、1/500秒,f/4、1/100秒以及f/8、1/25秒这三个曝光参数组合所获得的曝光量是完全相等的;然而由于光圈、速度各不相同,采用这三种参数所能获得的影像效果特征却可能完全不同。基于这一规律,人们就能在保证曝光充分、恰当的前提下,利用不同的曝光参数组合创作出风格不同的摄影作品。需要说明的是,当快门速度大于1秒或小于1/1000秒时,可能会导致倒易律的失效。

(6)景深

大家应该都看到过“背景虚化”很明显的照片,事实上程度不同的背景虚化就是由深浅不同的景深造成的。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呢?

光点大小示意图

在光学领域中,我们将通过焦点并垂直于光轴的那个平面称为焦平面。如上图所示,如果我们将投射在这个虚拟平面上的光信息视为一个个独立的光点,那么这些光点是有大有小的。换而言之,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由相机镜头捕获的影像,其实也可视之为由大小不等的光点所组成;越是细小的光点越能呈现出清晰的成像,而与粗大光点相对应的自然是模糊。在拍摄时,相机完成精确对焦之后,理论上对焦点处以及与此点处于同一焦平面上的物像以光点形式投影到成像面后,由于光点最小故可达到最高的分辨率,“脱离”这个平面的物像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辨率下降;下降幅度由物象所处的实际位置及其与镜头间的物理距离所决定。

但事实上,对于略微增大的光点所导致的清晰度下降,人眼是无法清晰分辨的;因此很多时候,对焦点所处平面前后一定距离内的影像清晰度同样也比较高,起码人们未必能够察觉出区别。可见对于人眼的视觉效果而言,清晰与不清晰之间存在一个范围,而所谓景深,就是指对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范围。清晰范围小,称之为“浅景深”;清晰范围大则习惯上称为“大景深”。浅景深时,极近处和极远处的物象在视觉效果上会显得很模糊,而大景深时前后景相对都比较清晰。对于相机而言,景深是可以被改变、控制的,它与光圈大小、焦距长短、对焦距离远近这三大因素紧密相连。简而言之,光圈越大、焦距越长、对焦距离越近,景深则越浅;反之景深越大。

谈到景深就一定要顺便说说“超焦距”的概念,两者的关系很密切。超焦距其实也是一个距离概念;基于透镜成像原理,经过实践与测算人们发现——当镜头对焦在无穷远时,以人眼的分辨率,从某一距离开始至无穷远区域内的影像在视觉上都能保持相对清晰,这个距离临界值就是所谓的“超焦距”;如果镜头对焦距离恰好等于超焦距,则景深是从超焦距的一半距离到无穷远。譬如一支50mm镜头在f/8光圈时的超焦距为10m左右,其实践参考价值在于——将该镜头对焦于无穷远时,从相机成像面(感光面)之前10m处至无穷远范围内的所有物像对人眼而言都是清晰的,10m以内的物像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模糊;如果对焦点恰好在10m处,那么从成像面前5m附近至无穷远都同样清晰。

掌握了超焦距,有助于我们获得最大的景深范围,从而获得前后景都十分清晰的成像;而一些傻瓜式便携数码相机正是利用了超焦距来帮助普通用户拍出清晰的照片。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焦距、不同光圈系数下,超焦距是不同的;我们可通过某些镜头上的景深刻度表来确定不同光圈系数下的超焦距,但并不是每款镜头都带有刻度表;对此我们可以用公式来加以推算——超焦距=焦距的平方值/(光圈系数×模糊圈直径)。

限于肉眼的分辨率,当光点小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也就无法分辨它与更小光点之间的大小差异;换句话说,也只有当光点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肉眼才会察觉到视像的模糊。光

点直径是否能被肉眼所分辨的大小临界点就是所谓的“模糊圈”,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最小模糊圈”;在不同的成像面积上,模糊圈大小是不同的,成像面积越大模糊圈直径也相应越大。

(7)图像感应器

在文章的前面,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过“感光体”和“感光材料”,而感光材料的变化正是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最大的区别。我们知道,银盐胶片是数码相机崛起之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感光体,如今却已逐渐远离大众视线。那么数码相机是通过什么来获取图像信息的呢;或者说它的“感光体”和“感光材料”是什么?答案是“图像感应器”,也被称为“图像传感器”、“感光元件”、“感光芯片”等;毫无疑问它是数码相机的核心电子器件之一。在今天的数码相机上,图像感应器不但代替了胶片的功能,而且也可用来进行电子取景,进一步简化了照相机的结构组成。目前的图像感应器主要分为CCD(电荷藕合器件)与CMOS(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两大阵营。

CCD和CMOS都是基于光电二极管遇光后会产生强弱不等电流这一原理,利用光-电可转换特性,将投射在其感光面上的光像信息收集并转换为与之成相应比例的图像电信号;随后,电信号经过放大和模/数转换后变为数字化的图像信息,通过显示屏被人眼识别。

(8)像素

“像素”或许是大家接触最多的数码相机核心指标,它的概念与图像感应器密不可分。像素指标其实就是由感应器芯片上光电二极管的数量决定的——每个光电二极管等同于一个像素点;所谓“1000万像素”就意味着这块传感器上拥有约1000万个光电二极管。

像素多少所能决定的是这款数码相机所输出的图像文件的最大分辨率。譬如,一款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输出的图像文件最大分辨率只能达到2560×1920(积为4915200≈500万),而一款1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则可输出最大3648×2736(积为9980928≈1000万)的数字图像。通过这种计算方式得出的像素值也被称为“有效像素”,而图像感应器上还有一些不参与成像的像素点;所以大家往往会在数码相机的产品说明书或参数表上看到“总像素”和“有效像素”这两个描述,前者指得是这款数码相机采用的图像感应器上所有的光电二极管总数,其实际图像输出分辨率则应参考其有效像素值。

如今新一代的数码相机像素通常都达到1000万以上、少数高端产品已经超过2000万;虽然像素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决定两款产品不同的市场定位,但并不存在“像素越高的产品档次也一定越高”这一铁律,应具体产品具体分析。事实上,过高的像素对于相机的图

像品质反而会起到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对于中小尺寸的图像感应器而言尤甚;因此某些品牌的部分产品在设计时会避免采用过高的像素,以利于获得更好的画质,在某些高档机型上也不例外。

(9)画幅

对于图像感应器,除了像素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画幅”,说白了就是这块感光芯片的实际大小,它长多少、宽多少或对角线尺寸是多少。事实上,对于如今的数码相机而言,像素已非衡量产品档次的主要标准,而画幅大小却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决定一款相机的市场定位。

便携式小型数码相机(有时候也被俗称为“卡片机”、“口袋相机”)通常采用画面长宽比为4:3的小尺寸感光元件(少数产品采用16:9长宽比)。因为小型感光芯片所对应的成像圈较小,由此镜头口径乃至机身体积都可以得到对应比例的缩小,对于以便携性为主要诉求的小型机而言优势显著。对于这类小型图像感应器,通常采用“X/X英寸”(譬如1/1.8英寸)的标记法来衡量其尺寸大小。

相较之下,可换镜头数码相机(也包括少部分镜身一体机)所使用的图像感应器则要大得多,一方面是为了与相对较大的镜头成像圈匹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图像品质。这类产品不采用上述的英寸标记法,不同的画幅尺寸有各自的特定名称,譬如:全画幅(36mm×24mm,等同于传统35mm胶片的单张尺寸)、APS-C画幅(22.xmm~23.xmm×14.xmm~15.xmm)、4/3画幅(18mm×13.5mm)等。

简而言之,画幅越大越有可能获得优异的画质,虽然感应器尺寸并非唯一或绝对的画质衡量标准,却是最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在画面纯净度、宽容度以及细节表现力(尤其是暗部细节)等诸多方面,画幅较大的产品通常优势明显。究其根源,相对较大的感光面积是主因;小型图像感应器与之相比,光敏元件的排列密度要大得多,彼此间出现干扰的可能也就随之增大,画质表现自然会逊色不少。但小画幅也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减小的法兰焦距可以让机身与镜头体积变得相对小巧,在便携性上更为突出;而寻求画质与便携性的平衡也成为目前不少相机厂商的设计诉求。

(10)感光度

感光度是指胶片或图像感应器对光的敏感度;在其他条件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调高感光度能带来更大的曝光量(通俗地说就是让画面亮度更高),反之则能减少曝光量。在胶片时代,感光度取决于使用胶片的类型,如100度、200度胶卷就分别对应ISO 100和ISO 200

的感光度,它们在化学成分上有所不同。进入了数码时代,感光度则可以在相机上进行调节,不同档次的数码相机所支持的感光度也不尽相同,本质上取决于图像感应器。

感光元件通常用信号放大、叠加等方式来达到产生较高感光度的目的,因此对数码相机而言,其低感光度下的画质必然好于高感光度;而在较高的感光度下,图像画面会出现噪点、杂色等画质下降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档次的产品对这种画面劣化的抑制能力是存在差距的——低档产品往往在ISO 800时就会产生噪点与杂色,而部分尖端产品在感光度高达ISO 3200时也未必能明显察觉到画质下降;这与图像感应器的尺寸以及像素密度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11)单反

单反就是指单镜头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是当今最流行的取景系统。

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软片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便投影到软片上使胶片感光,尔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消除了旁轴平视取景照相机的视差现象,从学习摄影的角度来看,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单镜头反光相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

数码相机中的原理还远不止这些,知识有限,在此仅写出所查阅的能够理解的部分原理。不过仅此也大大加深了我对数码相机的了解,加深了我对光学在生活中应用的感受。

徐静妍PB10210084

光学冷加工毕业

光学冷加工毕业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毕业设计 题目光学零件铣磨 系别光电工程系 专业精密机械技术 班级精密0901 姓名田俊 学号150090106 指导教师黄长春 日期2011年10月10

摘要 铣磨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粗磨整平工艺的机械化程度。但由于机床本身的精度以及磨轮、磨削量、进给量、冷却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粗磨光学零件之光洁度一般只能达到220~#~240~#砂面。国内粗磨平面一般采用的磨轮粒度均在JR60~#~100~#之间,其浓度为100%。粗磨完工所要求的零件表面光洁度等级一般为▽6。从我国粗磨平面的特点来看,一般要去除较大的加工余量,单面余量多在2~3毫米之间,有的零件磨削第一面时其余量竟达5毫米以上。这势必要求金刚石磨轮具有良好的磨削性能,也就是磨轮应选用青铜结合剂且粒度应较粗。实践证明,粒度在80~#~100~#的磨轮由于其磨削力小,用于PM5 关键词:光学零件铣磨机, 表面光洁度等级, 线速度 ,真空吸盘, 整平工艺, 调速机构 ,粗磨 ,金刚石磨轮 ,粒度

ABSTRACT Milling mill use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of kibble leveling process. However, due to the accuracy of the machine itself, as well as grinding wheels, grinding amount, feed rate, coolant, and many other factors affect the roughing the optical parts of finish is generally only reach 220 to # 240 to # sand surface. Domestic kibble plane generally use the granularity of the grinding wheel between the JR60 ~ # ~ 100 ~ #, the concentration of 100%. Kibble comple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s surface finish level generally ▽ 6. View from the our kibble plane features, generally to remove a larger allowance, single-sided margin of more than 2 to 3 mm, and some parts grinding the first side when the rest of the amount as high as more than 5 mm . This will require that the diamond grinding wheel with a good grinding performance, is the grinding wheel should be used bronze binder and coarse granularity should.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particle size in the 80 ~ # 100 to # of the grinding wheel due to its small grinding force for PM5 Keywords: optical, parts milling, mill surface finish grade line, speed vacuum consolidation process, level governor

浙大应用光学知识点及课时安排_通过课时分出哪些是重点_doc97

浙江大学应用光学知识点 -------------------------------------------------------------------------------- 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3学时) 1. 发光点、波面、光线、光束 2.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及其矢量形式 3. 全反射及临界角 4. 光程与极端光程定律(费马原理) 5. 光轴、顶点、共轴光学系统和非共轴光学系统 6. 实物(像)点、虚物(像)点、实物(像)空间、虚物(像)空间 7. 完善成像条件 第二章球面与球面系统(3学时) 1. 子午平面 2. 物(像)方截距、物(像)方倾斜角 3. 符号规则 4. 近轴光线与近轴区,高斯光学,共轭点,单个折射球面成像特征:对细小平面以细光束成完善像,像面弯曲 5. 阿贝不变量,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物像位置关系 6. 折射球面的光焦度、焦点和焦距 7. 垂轴放大率、沿轴放大率、角放大率:物理意义及关系 8. 拉氏不变量 第三章平面与平面系统(5学时) 1. 平面镜的像,平面镜的偏转,双平面镜二次反射像特征及入、出射光线的夹角

2. 平行平板的近轴光成像特征 3. 常用反射棱镜及其展开、结构常数 4. 屋脊棱镜与棱镜组合系统,坐标判断 5. 角锥棱镜 6. 折射棱镜及其最小偏角,光楔 7. 光的色散 8. 光学材料及其技术参数 第四章理想光学系统(9学时) 1. 理想光学系统原始定义 2. 理想光学系统的焦点、焦平面、主点、主平面 3. 理想光学系统的节点 4.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位置关系,牛顿公式和高斯公式 5. 理想光学系统物方焦距与像方焦距的关系 6. 理想光学系统的拉氏不变量 7. 理想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及其与焦距的关系 8. 理想光学系统的垂轴放大率、沿轴放大率和角放大率及其关系 9. 几个特殊位置的三种放大率 10. 理想光学系统的作图法 11. 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作图法和计算法 12. 远距型和反远距型理想光学系统模型 13. 多光组组合,正切计算法,截距计算法 14. 各光组对总光焦度的贡献

浅谈光学的发展和对光的本性的认识

编号2013120130 研究类型基础研究分类号O43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Bachelor’s Thesis 论文题目浅谈光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作者姓名贺晓金 学号2009112010130 所在院系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物理学 导师及职称黄燕霞教授 论文答辩时间2013年5月12日

中文题目:浅谈光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 外文题目: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optical and human'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ight 学生姓名贺晓金学生学号 2009112010130 院系专业物理学学生班级 0901 学生承诺 我承诺在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本人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如有违规行为,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生(签名): 2013年5月6 日 指导教师承诺 我承诺在指导学生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经过本人核查,该生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该生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 指导教师(签名): 2013 年 5 月 6 日

目录 1.前言 (1) 2.发展时期 (1) 2.1萌芽时期(公元前5世纪—16世纪初) (1) 2.1.1关于光学的最早记录 (1) 2.1.2萌芽时期关于光学的主要成果 (2) 2.2几何光学时期(16世纪—18世纪初) (2) 2.2.1几何光学时期关于光学的主要成果 (2) 2.2.2微粒说统治地位的取得 (3) 2.3波动光学时期(19世纪末—19世纪初) (4) 2.3.1波动说的重新崛起 (4) 2.3.2光的电磁波理论的建立 (7) 2.4量子光学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8) 2.4.1光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建立 (8) 2.4.2物质波的提出与验证 (9) 2.4.3量子光学时期光学技术的成就 (11) 2.5现代光学时期(20世纪中叶—) (11) 2.5.1现代光学时期光学技术的成就 (12) 2.5.2现代光学时期与光学有关的分支学科 (12) 3.光学的发展前景及应用 (13) 4.余论 (14) 5.参考文献 (15)

光学物理论文物理光学小论文

收稿日期:2009 10 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60801042) 作者简介:关 莹(1984 ),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E mail:guanying_w anw an @https://www.360docs.net/doc/5710769179.html,. doi:10.3969/j.issn.1001 2400.2010.05.021 适用于裁剪NURBS 曲面RCS 预估的改进的物理光学法 关 莹,龚书喜,徐云学,张 帅,姜 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71) 摘要:分析了驻相法(SPM )计算裁剪非均匀有理B 样条(N U RBS)曲面上物理光学积分失效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综合驻相法和Go rdon 算法的优点,提出了SPM G or don 算法来准确快速计算裁剪N U RBS 曲面上的物理光学积分.与完全采用高斯积分计算裁剪曲面上物理光学积分的传统方法相比,新算法避 免了繁琐耗时的数值积分,计算速度快,所需内存少.数值结果表明,当裁剪曲面被裁去区域与有效域面 积之比小于0 5时,在同等精度下,对于采用裁剪曲面建模的大多数目标,SPM Gor do n 算法计算RCS 所需的时间仅仅为传统方法的10%以下. 关键词:裁剪N U RBS 曲面;电磁散射;物理光学积分;SPM Gor do n 算法;雷达截面 中图分类号:O 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2400(2010)05 0893 05 Improved PO technique for the RC S computation of targets modeled with trimmed NURBS surfaces G UAN Ying ,GON G Shu x i,X U Yun x ue,ZH A N G S huai,J I A NG Wen (Key Lab.of A ntennas and M icro wav e T echnolog y,Xidian U niv.,Xi an 710071,China) Abstract: T he invalidity of the stationary phase method (SPM )in the evaluat ion of the PO int eg r al over trimmed sur faces is analyzed theor et ically,o n the basis of w hich the SPM G or do n algo rithm is presented to ev aluate the P O integr al over tr immed surfaces accur ately and effectively.Co mpa red with the co nv entional method in which numer ical integ rat ions are utilized,this new algo rithm successfully av oids the co mplex and time consuming numer ical integ ratio ns and releases the heav y burden o n the CPU. Numerica l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ar ea o f the tr im r egion is less than half o f that of the effectiv e reg ion,the time consumed by the SPM G or do n metho d is no mo re than 10percent that by the co nv entional method in most cases. Key Words: trimmed NU R BS surfaces;electromag netic scattering ; PO integ ral;SP M Go rdon alg or ithm;RCS 随着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CAGD)的发展,基于非均匀有理B 样条(NU RBS)曲面建模的复杂目标的RCS 计算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就是物理光学法(PO)[1 4].当目标的电尺寸很大时,采用物理光学法计算基于NU RBS 曲面建模目标的RCS,所需内存少,计算速度快.当N URBS 曲面出现面 面相交的情况或者在NURBS 曲面上存在孔洞时,该NURBS 曲面就成为裁剪NURBS 曲面.然而,由于裁剪NU RBS 曲面的结构比较复杂,已往的文献很少涉及到其RCS 计算,几乎所有的PO 程序代码都要求处理的N URBS 曲面必须是非裁剪的.通过对目标模型的重建改造虽然能够除去裁剪部分,但其耗时甚至可能超过目标RCS 计算本身所需的时间[5].因此,寻求一种计算裁剪NURBS 曲面RCS 的快速高效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文献[6]虽然涉及到裁剪NU RBS 曲面在RCS 计算中的应用,但它仍然采用普通NU RBS 曲面建模,而2010年10月第37卷 第5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 NAL OF XIDI AN UNIV ER SI TY Oct.2010 Vol.37 No.5

应用光学各章知识点归纳

应用光学各章知识点归 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章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 波面:某一时刻其振动位相相同的点所构成的等相位面称为波阵面,简称波面。光的传播即为光波波阵面的传播,与波面对应的法线束就是光束。 波前:某一瞬间波动所到达的位置。 光线的四个传播定律: 1)直线传播定律:在各向同性的均匀透明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相关自然现象有:日月食,小孔成像等。 2)独立传播定律:从不同的光源发出的互相独立的光线以不同方向相交于空间介质中的某点时彼此不影响,各光线独立传播。 3)反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正弦之比等于折射光线所在的介质与入射光线所在的介质的折射率之比,即n n I I ''sin sin = 光路可逆:光沿着原来的反射(折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媒质表面,必定会逆着原来的入射方向反射(折射)出媒质的性质。 光程: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几何路程S 和介质折射率n 的乘积。 各向同性介质:光学介质的光学性质不随方向而改变。 各向异性介质:单晶体(双折射现象) 马吕斯定律:光束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始终保持着与波面的正交性,并且入射波面与出射波面对应点之间的光程均为定值。 费马原理:光总是沿光程为极小,极大,或常量的路径传播。 全反射临界角:1 2arcsin n n C = 全反射条件: 1)光线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入射。 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共轴光学系统:光学系统中各个光学元件表面曲率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物点/像点:物/像光束的交点。 实物/实像点:实际光线的汇聚点。 虚物/虚像点:由光线延长线构成的成像点。 共轭:物经过光学系统后与像的对应关系。(A ,A ’的对称性) 完善成像:任何一个物点发出的全部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仍然聚交于同一点。每一个物点都对应唯一的像点。 理想成像条件:物点和像点之间所有光线为等光程。

应用光学各章知识点归纳复习整理

第一章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 波面:某一时刻其振动位相相同的点所构成的等相位面称为波阵面,简称波面。光的传播即为光波波阵面的传播,与波面对应的法线束就是光束。 波前:某一瞬间波动所到达的位置。 光线的四个传播定律: 1)直线传播定律:在各向同性的均匀透明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相关自然现象有:日月食,小孔成像等。 2)独立传播定律:从不同的光源发出的互相独立的光线以不同方向相交于空间介质中的某点时彼此不影响,各光线独立传播。 3)反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正弦之比等于折射光线所在的介质与入射光线所在的介质的折射率之比,即n n I I ''sin sin 光路可逆:光沿着原来的反射(折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媒质表面,必定会逆着原来的入射方向反射(折射)出媒质的性质。 光程: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几何路程S 和介质折射率n 的乘积。 各向同性介质:光学介质的光学性质不随方向而改变。 各向异性介质:单晶体(双折射现象) 马吕斯定律:光束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始终保持着与波

面的正交性,并且入射波面与出射波面对应点之间的光程均为定值。 费马原理:光总是沿光程为极小,极大,或常量的路径传播。 全反射临界角:1 2arcsin n n C 全反射条件: 1)光线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入射。 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共轴光学系统:光学系统中各个光学元件表面曲率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物点/像点:物/像光束的交点。 实物/实像点:实际光线的汇聚点。 虚物/虚像点:由光线延长线构成的成像点。 共轭:物经过光学系统后与像的对应关系。(A ,A ’的对称性) 完善成像:任何一个物点发出的全部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仍然聚交于同一点。每一个物点都对应唯一的像点。 理想成像条件:物点和像点之间所有光线为等光程。

毕业论文自组光学望远镜并测量其放大率

自组光学望远镜并测量其放大率 摘要 望远镜是最常见的助视仪器并且常常和其他的仪器组合使用。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望远系统各个参数的定义和作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光学系统的认识,还可以收获 其他相关知识,以后使用其他相关仪器时更加得心应手。望远镜通常分为伽利略望远镜和 开普勒望远镜。本次实验测量精度不是很高,但实验性很强,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分析 问题能力。本文设计的是开普勒式单筒望远镜。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根据望远系统成像原理对镜筒、物镜、转像透镜、目镜、光阑等一系列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所需光学元件进行选择。然后按照光路图进 行组装。组装完成后通过成像公式法和物像比较法测量自组光学望远镜的放大率。在实验 中,参阅大量有关资料,考虑实际情况,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其放大率, 和原先设计组装时望远镜放大率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分析造成误差的因素。最后对本次设 计作品进行总结,对以后改进自组望远镜有重要意义。 装 关键词:自组望远镜;透镜;放大率 订 线

Self-assembled optical telescope and measure its magnification Abstract Telescope is the most common vision aid instrument and is often combined to other instruments for use. To know and master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adjusting method, the magnification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method of telescopes, not only helps us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ing principle of lens, but also help us use other optical instruments properly. The telescope is divided into Galileo telescope and Kepler. Though its measuring accuracy is not high, the experiment in this paper, is very experimental, and needs certain practical and analysis capability. The telescope designed in this paper is a Kepler. In the design process, a series of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lens, focal length of changing imaging lens, and the focal length of eyepiece, were designed and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imaging principle of the telescope, then the proper optical elements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nd all elements were assembled according to its optical path. After the assembly, the magnification of self-assembled optical telescope was measu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maging formula. In the experiment, a large number of materials were referred.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author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conclude the magnification. The expected magnification in original design wa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data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error. The experi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improvement of self-assembled telescopes. Keywords :self-assembled telescope ;lens ;magnification 装 订 线

光学冷加工毕业设计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光学零件精磨加工工艺 班级精密 0601 姓名崔四海 指导教师黄长春

目录 摘要 (4) 前言 (4) 一精磨的目的 (6) 二精磨的方法 (7) 2.1散粒磨料精磨法 (7) 2.1.1精磨模的修整 (7) 2.1.2精磨工艺 (8) 2.1.3精磨机的精磨原理 (10) 2.1.4 精磨的四大重点 (11) 2.2金刚石磨具精磨 (12) 2.2.1金刚石磨具的制作 (13) 3.1实际工作中精磨遇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6) 四冷却液 (17) 五金刚石精磨工艺因素的选择 (18) 六面检 (19) 6.1光圈概述 (19) 6.2光圈检验 (19) 6.2.1面本数与亚斯的计算方法 (19) 6.2.2原器检面注意事项 (19) 6.3光圈的识别 (19) 6.4高低光圈的识别方法 (20) 6.5光圈的度量 (20) 6.6 面形检测 (20) 七精磨(抛光)检验 (22) 7.1 线性尺寸检验 (22) 7.1.1 透镜中心厚度的检验 (22) 7.1.2 棱镜理论高度 (22)

7.2 表面疵病检验 (22) 7.2.1 观察法 (22) 7.2.2 表面疵病的鉴别 (23) 7.3光学零件的基本量测量 (23) 7.3.1光学面形检测 (23) 7.3.2 曲率半径的测量 (23) 八模具检测与修整 (24) 8.1 精磨本体模凹模的检测和修整 (24) 九任务书设计 (25) 1)精磨本体模的设计 (25) 2)修模的设计 (25) 3)套圈的设计 (25) 4)面本体的设计 (25) 5)面修模的设计 (26) 6)面套圈的设计 (26) 结论 (27) 致谢 (28) 参考文献 (29)

中北大学应用光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第一节 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1、 研究光的意义: 90%信息由视觉获得,光波是视觉的载体 2、 光是什么?弹性粒子(牛顿)-弹性波(惠更斯)-电磁波(麦克斯韦)-波粒 二象性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 3、 光的本质是电磁波 光的传播实际上是波动的传播 4、 物理光学:研究光的本性,并由此来研究各种光学现象(干涉、衍射等) 几何光学: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传播现象,把光当做光线。 5、 可见光:波长在400-760nm 范围 红外波段:波长比可见光长 紫外波段:波长比可见光短 6、 单色光:同一种波长 复色光:由不同波长的光波混合而成 7、 频率和光速,波长的关系 在透明介质中,波长和光速同时改变,频率不变 8、 实际被成像物体都是由无数发光点组成。包括线光源和面光源。 9、 在某一时刻,同一光源辐射场的位相相同的点构成的曲面。波面的法线即为几何 光学中所指的光线。 10、 同心光束:由一点发出或交于一点的光束;对应的波面为球面 第二节 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各项同性的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两个条件:均匀 介质,无阻拦。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以不同路径传播的两条光线同时在空间某点相遇时,彼此互 不影响,独立传播。相遇处的光强度只是简单的相加,总是增强的。(对不同发光点 的发出的光) 3、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投射点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 —反 射角(光线转向法线,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度为正,反之为负。) 4、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投射点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与折射 角的正弦之比(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为定值)与入射角无关,而与两个介质的性质 有关。sinθ1 * n1 =sinθ2 * n2 5、相对折射率:一种介质对另一种介质的折射率 绝对折射率:介质对真空或空气的折射率 6、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到光疏介质n1>n2,并且当入射角大于全反射角I 0时,在二种介 质的分界面上光全部返回到原介质中的现象。 7、 若在空气中 当入射角 时可以全反射传送 越大,可以进入光纤的光能就越多,也就是光纤能够 送的光能越多。 这意味着光信号越容易耦合入光纤。 第三节 费马(Fermat )原理 1、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遵循的四费马原理,从“光程”的角度来阐述光的传播 规律的。光程: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与该介质折射率的乘积。 2,1122121sin sin n n n v v I I ===v c n =120sin n n I = 0i a n 'n n 0'i 0 ' 2i -πS B A 220i arcsin(n n')=-0i i < 0i

光学专业毕业设计:激光光斑尺寸的测量和研究

激光光斑尺寸的测量和研究 摘要 激光光斑尺寸是标志激光器性能的重要参数,也是激光器在应用中的重要参量。 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种测量激光光斑尺寸的方法:刀口扫描法,CCD 法。分析了利用刀口法测量高斯光束腰斑大小的测量实验装置,并阐述了具体的测量过程。此方法对激光光斑大小测量是可行的。实验装置简单实用。CCD法是利用CCD作为探测传感器,可以更精确地测出激光器的光斑尺寸和束腰光斑尺寸,克服了传统测量的繁杂过程,并用计算机控制及数据处理,测量精度得到提高,为激光器性能研究和光信息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给出了这两种方法测得的数据及处理结果。 结果表明,刀口扫描法对高能量光束半径的测量特别实用,装置简单,可在普通实验室进行测量。CCD法检测的直观性好,不需要辅助的逐行扫描机械移动,成像精度和检测精度高。 关键词激光光斑尺寸;Matlab;CCD传感器;刀口法

The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of Laser Spot Size Abstract The size of Laser spot is not only one important parameter of laser performance, but also in laser appli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methods of measuring laser spot diameter: scanning method, CCD: knife method. We analyze of measurement is cut the size of the gaussian beam waist measurement device spot, and elaborates on process of the measurement. Using this method of laser spot size measurement is feasible. The experiment device is simple and practical. CCD method uses the CCD sensor as a detection can be more accurate to measure the size of the laser spot and waist size spot, overcoming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process and using computer control to deal with data processing, and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is improved, providing a new method for laser performance study and ligh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t the same time, it gives two methods of measured data and processing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of blade scanning is practical for high-energy beams radius’s measurement. Simple device can be operated in ordinary laboratory. CCD detection method is visually good, and do not need to manufacture progress ive-scan auxiliary of the machine movement, the imaging accuracy and precision is the higher Keywords Laser spot size; Matlab; CCD sensor; knife-edge method.

《应用光学》课程导学

《应用光学》课程导学 一、课程构成及学分要求 《应用光学》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48(64)学时的理论教学(3或4学分)、16学时的实验教学(0.5学分)、为期二周的课程设计(2学分)。 二、学生应具备的前期基本知识 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前期基本知识:物理光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课程的相关知识。 三、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2.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3.课堂注意听讲,及时记录课堂笔记; 4.在教材基础上,参看多本辅助教材及习题集。 四、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 1.掌握经典的几何光学的理论内容; 2.了解部分像差理论的基本思想; 3.掌握典型的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五、授课对象 课程适用于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及其相近专业等,课程面向大学本科学生第五学期开设。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 1、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应用光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共计48学时,其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几何光学、像差理论、光学系统。 (1)几何光学 应用光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对像是光。从本质上讲光是电磁波,光的传播就是波面的传播。但仅用波面的观点来讨论光经透镜或光学系统时的传播规律和成像问题将会造成计算和处理上的很大困难。但如果把光源或物体看成是由许多点构成,并把这种点发出的光抽象成像几何线一样的光线,则只要按照光线的传播来研究点经光学系统的成像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而实用。我们将这种撇开光的波动本质,仅以光的粒子性为基础来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问题的光学学科分支称为几何光学。几何光学仅仅是一种对真实情况的近似处理方法,尽管如此,按此方法所解决的有关光学系统的成像、计算、设计等方面

第一条中国光学学会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光学优

第一条中国光学学会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由中国光学学会组织实施,面向全国广大光学、光学工程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旨在鼓励高层次人才的创新精神,推动提高相关学科的博士生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第二条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条件: 1、选题是光学、光学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类或工程技术类课题; 2、对于基础研究类课题,选题属学科前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前景,在理论、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创新,取得重要突破,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3、对于工程技术类课题,选题有明确应用背景、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在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显著创新,取得重要突破,达到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材料翔实、推理严密、文字表达准确,符合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5、参加评选的学位论文,一般为在评选年份的上一年度,在国内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在该年度以前两个年度内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如确属优秀的,也可以参评。参加评选的学位论文应以中文撰写。 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应是学科点所在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以及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一年内获得的成果,但不包括尚未刊登的论文或尚未授权的专利等。 第三条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年评选一次,每一届评选不超过5篇获奖论文;视实际情况,也可评选不超过10篇的提名优秀论文。 第四条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推荐渠道:

(一)单位推荐:由国内拥有光学和光学工程及其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推荐单位组织申报。每个推荐单位评选出不超过一篇学位论文参加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二)专家推荐:中国光学学会会士或理事可联名两位专家推荐一篇学位论文参加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每位会士、理事与专家只能推荐一篇论文。 第五条参评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应由单位保密委员会根据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认真审查,并盖章确定其内容不涉密,且可在互联网上公开评审并全文公示。 第六条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在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会领导下,设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委员会(以下简称为“评选委员会”),全面负责评选的学术性工作,包括同行专家通信评议和专家审定会审定。 具体组织工作由学会秘书处负责进行,其主要职责为: 1、发布公告并征集评选论文; 2、在评选委员会选定评议专家的基础上,组织通信评议; 3、统计通信评议情况,提交评选委员会开展进一步的专家审定会的审定工作; 4、接受有关异议事项,提交评选委员会进行处理; 5、处理评选工作过程中的其他行政组织事项。 第七条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遵循“公开、公正、科学、择优”及“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按以下程序评选: 1、单位或专家推荐; 2、专家通信评议; 3、优秀论文评选委员会会议复评审定; 4、初步评选结果公示,接受并处理异议;

应用光学各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 波面:某一时刻其振动位相相同的点所构成的等相位面称为波阵面, 为光波波阵面的传播,与波面对应的法线束就是 光束。 波前:某一瞬间波动所到达的位置。 光线的四个传播定律: 1)直线传播定律: 在各向冋性的均匀透明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相关自然现象有: 日月食,小孔成像等。 2)独立传播定律: 从不同的光源发出的互相独立的光线以不同方向相交于空间介质中 的某点时彼此不影响,各光线独立传播。 3)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 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法线 的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正弦之比等于折射光线所在的介质与入射光线所在的介质的折射率 (折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媒质表面,必定会逆着原来的入射方 向反射(折 射)出媒质的性质。 光程: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几何路程 S 和介质折射率n 的乘积。 各向同性介质: 光学介质的光学性质不随方向而改变。 各向异性介质:单晶体(双折射现象) 马吕斯定律:光束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传播时, 始终保持着与波面的正交性, 并且入射 波面与出射波面对应点之间的光程均为定值。 全反射临界角:C = arcsin 全反射条件: 1) 光线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入射。 2) 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共轴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中各个光学兀件表面曲率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物点/像点:物/像光束的交点。 实物/实像点: 实际光线的汇聚点。 虚物/虚像点: 由光线延长线构成的成像点。 共轭:物经过光学系统后与像的对应关系。( A , A'的对称性) 完善成像:任何一个物点发出的全部光线, 通过光学系统后,仍然聚交于同一点。每一个物 之比,即 sin I sin I n' n 简称波面。光的传播即 光路可逆:光沿着原来的反射 费马原理: 光总是沿光程为极小,极大,或常量的路径传播。 n 2 n i

非线性光学论文

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的半经典理论 摘 要 光学双稳态和多稳态是量子光学和非线性光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其在光晶体管、光存储、光开关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人们已经分别从实验上和理论上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冷原子介质中的电磁感应透明(EIT )效应被广泛关注以来,人们对冷原子介质中光学双稳态和多稳态现象的半经典理论研究也随之增多。本论文主要是运用了半经典理论对四能级冷原子介质中的光学双稳态和多稳态现象进行了理论研究。阐述了两束激光与三能级冷原子介质相互作用的半经典理论。 1. 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的半经典理论 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的半经典理论就是将原子看成量子化的(即考虑能级结构),将光学看成经典场。本章我们将以三能级冷原子与两束激光的相互作用为例介绍原子——光场相互作用的半经典理论。 1.1 偶极近似下原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哈密顿量 单原子与外场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系统的哈密顿量可写成: 21 [e (,t)](,t)V()2H p A r eU r r m = -++ (1.1) 其中e 和m 分别是电子的电荷和质量,p 是电子的正则动量算符,(,t)A r 、(,t)U r 分别为外场的矢势和标势,V()r 是原子的束缚势,原子中心位于0r 处。 假定整个原子处在由矢势0(,t)A r r +描述的平面电磁波里,则采用电偶极近似,即1k r ?≤,矢势可以简化为:

0A r +exp(i )r k r ?+(,t )=A(t) 0(t)exp(i )A k r ≈? (1.2) 在辐射场库伦规范(U(,t)0,0r A =??=)和偶极近似下,系统的薛定谔方程为: 220(,t)(,t)()(,t)2ie r A r V r r i m t ψψ??????? -?-+=??????????? (1.3) 其中我们已经在系统哈密顿量中加入了原子核对电子的约束势V()r ,(,t)r ψ为系统的波函数。为了简化式(1.3)我们定义了一个新的波函数(,t)r ψ满足 0(,t)exp (,t)(,t)ie r A r r r ψφ?? =?? ??? (1.4) 将(1.4)带入式(1.3)得: 00i (r,t)(r ,t)(r,t)H er E φφ??=-??? (1.5) 其中:2 0H +2P V m =(r )为系统的自由哈密顿量。我们利用公式E A =-则系统的哈密顿总量为:000(r ,t)I H H H H er E =+=-? (1.6) 其中I H =0(r ,t)er E -?即为偶极近似下原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的哈密顿量。 1.2半经典理论体系下的系统(两束激光+三能级原子)哈密顿量 如考虑如图2-1所示的理论模型,振幅为E c 、频率为c ω的强相关控制光场以拉比频率 32(2)c c E μΩ=?耦合能级2和3。同方向传播振幅为p E 、频率为p ω的弱相关探测光 场以拉比频率31(2)c p E μΩ=?耦合能级1和3。所以光场的表达形式为: 11 (z,t)exp(i t)(z,t)exp(i t) c.c.22 c c p p E E E ξωξω= -+-+ (1.7) 其中为了方便我们已经忽略了因子exp(ikz)。31p p ωω?=-和32c c ωω?=-为原子 13?和23?的共振跃迁频率。

应用光学知识点

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 1、波面:某一时刻其振动位相相同的点所构成的等相位面成为波阵面,简称波面。光的传播即为光波波阵面的传播。 2、光束:与波面对应的所有光线的集合。 3、波面分类: a)平面波:对应相互平行的光线束(平行光束) b)球面波:对应相较于球面波球心的光束(同心光束) c)非球面波 4、全反射发生条件: a)光线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入射 b)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5、光程: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几何路程l与所在介质的折射率n的乘积s。光程等于同一时间内光在真空中所走的几何路程。 6、费马原理:光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期间无论经过多少次折射和反射,其光程为极值。 7、马吕斯定律:光线束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始终保持着与波面的正交性,并且入射波面与出射波面对应点之间的光程均为定值。 8、完善像: a)一个被照明物体每个物点发出一个球面波,如果该球面波经过光学系统后仍为一球 面波,那么对应光束仍为同心光束,则称该同心光束的中心为物点经过光学系统后 的完善像点。 b)每个物点的完善像点的集合就是完善像。 c)物体所在空间称为物空间,像所在空间称为像空间。 10、完善成像条件: a)入射波面为球面波时,出射波面也为球面波。 b)或入射光为同心光束时,出射光也为同心光束。 c)或物点A1及其像点之间任意两条光路的光程相等。 11、物像虚实:几个光学系统组合在一起时,前一系统形成的虚像应看成当前系统的实物。 12、子午面:物点和光轴的截面。 13、决定光线位置的两个参量: a)物方截距:曲面顶点到光线与光轴交点A的距离,用L表示。 b)物方孔径角:入射光线与光轴的夹角,用U表示。 14、符号规则 a)沿轴线段:以折射面顶点为原点,由顶点到光线与光轴交点或球心的方向于光线传 播方向相同时取证,相反取负 b)垂轴线段:以光轴为基准,在光轴上方为正,下方为负。 c)夹角: i.优先级:光轴》光线》法线。 ii.由优先级高的以锐角方向转向优先级低的。 iii.顺时针为正,逆时针为负。 15、球差:单个折射球面对轴上物点成像是不完善的。球差是固有缺陷。 16、高斯像:轴上物点在近轴区以细光束成像是完善的,这个像称为高斯像。 a)通过高斯像点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称为高斯像面。 b)这样一对构成物象关系的点称为共轭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