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历史上的曹操

合集下载

曹操是在哪个国

曹操是在哪个国

曹操是在哪个国家统治的?曹操,一个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有人称他为英雄,有人则认为他是奸雄。

无论如何,他的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那么,在哪个国家统治期间,曹操出生和执政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曹操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曹操出生于东汉时期,也就是公元155年左右,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而曹操所属的朝代是什么呢?曹操是在东汉末期,也就是三国时期执政的。

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到公元280年左右结束,历时约60年。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被分裂成了三个独立的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和吴国。

而曹操则是魏国的开国皇帝。

怎么会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呢?这还要追溯到东汉末期的混乱时期。

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政治腐败、官员贪污等问题层出不穷,对于这种局面,人们开始反抗,一系列的战争和革命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随着东汉的灭亡,中国陷入了一片混乱。

各个地方显贵争霸,形成了许多小国。

在这个混乱时期,曹操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机智,逐渐崭露头角。

他先是任官于汝南,后来在山东一带开始奋起反抗,其间还诈瞒过帝王,杀害了两个皇室一系的人物,成功地成为了实力强大的一方。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曹操最终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魏国的皇帝,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在他的统治下,魏国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力量和文化中心。

曹操的统治虽然有过许多不足和错误,但他的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文化成就,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部分。

他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机器,巩固了统治地位,使中国内部的局势逐渐稳定。

同时,他也是一位很重视文化的人,他在九江的时候还建成了一座图书馆,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曹操是在三国时期,也就是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期间的魏国统治期间出生和执政的。

他是一个既有争议又有不可忽略历史地位的人物,他的经历和成就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世的发展。

我们应该学会客观看待历史人物,并从中汲取可贵的历史教训,进一步推进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

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人文学院 09文秘2 徐栋梁 2009100424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来,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珠地位。

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以写实为主。

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则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度构想象在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玻写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些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虚实观《三国演义》曹操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饱受赞扬。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①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

然而。

在真正的历史中。

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

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②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

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

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

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

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

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

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

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

我眼中的曹操300字

我眼中的曹操300字

我眼中的曹操300字
【篇一:我眼中的曹操300字】
在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述非常多,正因为材料太多才会给它的写作带来了困难,同学们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作文的展开。

要写好它,我们要把握几个重点,在重点确定以后,就可以把这“我眼中的曹操”写好了。

首先我们要确定是要从正面对曹操进行描写还是从负面对这个人物进行描写。

虽然在历史评论中大部分的人都说他是个奸雄,实际上,这个人物也有着很多的优点,对于统一中国这样的大业没有才略的人是做不到的。

接着我们要在确定了着眼点以后选择具体事件,也就是举例,我们从最能够表现曹操正面的或是负面的材料中选取出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来作为素材使用。

有一点要注意,在选择事例的时候要选择哪种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生观价值观更为接近的事例来写,这样的事例会让人们感觉到熟悉,熟悉中的陌生会让读者产生兴趣。

这样的事例很多,例如曹操手下的名将很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才会为曹操工作哪,这说明他有着很高的用人艺术,而在现代社会用人艺术是最火爆的一门学问,不论是那个年龄段的人对于这门学问都或多或少的学习过。

在最后我们要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也就是你对待曹操这个人物的看法,这个看法可以不被任何人影响,只是你单。

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曹操与曹植、曹丕三父子在文学上被称作“三曹”,是当时的代表人物。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希望能帮到你。

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

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

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

《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

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

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

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

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

“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

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

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

“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

前两篇写政治理想。

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

曹操的形象分析范文

曹操的形象分析范文

曹操的形象分析范文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形象也是极其复杂的。

在不同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形象具有多重性格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在历史上,曹操是被公认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聪明机智,具有卓越的智谋和战略眼光。

他深谙人事、用兵之道,曾在混战纷争的末年创立了魏国,统一了三国。

曹操的权谋手段和军事策略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他精于用兵,将士敬慕他的领导才能。

曹操在白马坡、官渡、赤壁等战役中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他以少胜多的战绩背后,是他灵活机动的战略和出色的计谋。

其次,曹操也是一位重视文化教育的统治者。

他广招贤才,重用文人,让他们为政府出谋划策、文风翩翩地撰写文章。

他创造了文化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得后来的魏文化逐渐充实丰盈起来。

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文学才子,他以文学才华和豪情激昂的武勇,创建了自己的个人形象。

曹操的诗文笔势雄奇,气势磅礴,对于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曹操还拥有相当广泛的知识面,他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从文学、历史到法学、兵法,几乎无所不通。

他为人正直,勤于学习,他的《庐山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曹操的学识和才华也赢得了很多君臣的敬佩和钦佩。

然而,在曹操的形象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特点。

曹操的权谋手段常常被人诟病为阴险狡诈。

他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诈骗、欺压百姓,甚至杀戮无辜。

他与袁绍展开的长时间的对抗中,采取了残酷的战略手段,不择手段地消灭对手。

他的一些行径也引来了广泛的批评和讨伐,被一些文人视为暴君。

此外,曹操也经常遭受后世文人的批评与诋毁。

正因为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比较复杂,他的形象也承载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不同理解和观点。

有的人把他视为英杰,有的人则将他看作淘气流氓。

而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战败,更是让他遭受了不少后世文人的责难。

总之,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复杂形象的人物,他的形象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曹操历史人物介绍PPT课件

曹操历史人物介绍PPT课件

影响。
23
后世对曹操的评价与争议
正面评价
曹操被尊为“乱世之英雄”,其政治、军事才能以及文学成就受 到后世的广泛赞誉。
负面评价
曹操被指责为“奸雄”,其残忍、多疑的性格以及篡汉自立的行 为受到后世的谴责。
中性评价
曹操既有英雄气概,也有奸诈之嫌,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重 身份的历史人物。
2024/1/27
2024/1/27
教育经历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广泛涉猎经史 子集。
性格特点
机智勇敢,善于权谋,具备领导才 能。
4
崛起于乱世之中
招募义兵
在黄巾之乱中,积极招募义兵,逐渐 壮大势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
通过控制汉献帝,实现政治上的优势 。
占据兖州
击败黄巾军后,占据兖州,成为一方 霸主。
2024/1/27
5
统一北方,奠定霸业
24
如何客观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
全面了解
要全面了解曹操的政治、军事 、文学成就以及性格、行为等
方面的特点。
2024/1/27
客观分析
要对曹操的功过是非进行客观 分析,既要看到他的贡献和成 就,也要看到他的过失和错误 。
历史背景
要将曹操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下来看待和评价,不能脱离时 代背景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
2024/1/27
13
04
曹操在文化领域的贡献
2024/1/27
14
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与推动
引领建安文学潮流
曹操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广泛 的影响力,引领了建安时期的文 学潮流,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
展。
提倡文风改革
曹操主张文风改革,反对浮华辞 藻,提倡朴实自然、抒发真情实 感的文风,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

对曹操的评价

对曹操的评价

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地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地权势和贪欲,与"仁义"地刘备形成鲜明地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地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与诸葛等人地形象是鲜明地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地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地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地体现出当时地历史环境!,虽然为了突出刘备地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地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地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地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地,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地,他奠定了魏国地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地英雄. 对于人才地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地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地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地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地用人方针,于公元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地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地,而所得地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地人求,访得来地.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地时刻.他希望在左右地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地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和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地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地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地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地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地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地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地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地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地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他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地胸襟和广阔地胸怀.在赤壁地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地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地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地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地名篇.历史上地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地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地战争中崛起,在短短时间里迅速击败了许多地方割据军阀,完成了北方地统一.之后,他积极推动北方地经济生产,中国北方在魏晋时期能够保持相对安定和富庶,曹操功不可没.他统一了北方,为晋朝地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地基础.文学方面,曹操和他地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合称“三曹”是东汉末年了不起地诗人和文学家.在诗歌方面,曹操代表了东汉末年诗歌地最高境界,而作文方面,曹操主张通脱,支持消除汉以来文章华而不实地弊病,从这两个方面说,曹操也是位了不起地文学家.文学《三国演义》中地曹操,紧扣两个字而写,奸雄.《三国演义》把曹操和刘备作为相对地两个极端.曹操具有出色地政治才华和军事才华,保持了中国北方地安定和富庶,这些在《三国演义》中是得到了肯等地.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他狡诈,多疑,残酷和野心勃勃地性格作为反面角色进行批判和讽刺.戏曲中地曹操是反面脸谱化了地曹操.在戏曲里完全否定了曹操地才华和对贡献,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贪婪,残暴,野心勃勃,可怕又经常出丑地这样一个反面角色.曹操为什么能称雄,不可否认他颇有谋略,更可贵地是,他善于用能人,敬佩重用忠义之士,如果他只是一个董卓之类地狂妄邪徒,他不会取得后面更大地成功.他爱惜人才,哪怕是他敌对阵营地人才,他都表现出极大地包容,他对关云长,赵云地喜爱,就是典型地例子;对郭嘉,典韦早逝地痛惜,甚至超出了对自己儿子地爱.他佩服地人,一是忠义,二是智勇.对于那种卖主求荣地小人,即使是出卖原来地主子投降到他地阵营,他也会毫不留情予以处决.吕布有勇,但立场飘忽,曹操处决了他.陈宫是坚决反对他地,忠于原主,曹操为其忠义所感,处决时还亲自送行,并有不忍之唏嘘.可见他英明地一面,并善恶分明.RTCrp。

--曹操的历史评价

--曹操的历史评价

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 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三国志》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 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
但是艺术毕竟是无束缚的,所以 1900 才说出了“** the regulations
但是艺术毕竟是无束缚的,所以 1900 才说出了“** the regulations
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 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 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 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由此,
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 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境界。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 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可以变得极为猜 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换言 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的呢,历史名人又是怎么看待他的呢?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贼,乱 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裴松之注 引孙盛《异同杂语》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 (210),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
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但是艺术毕竟是无束缚的,所以 1900 才说出了“** the regulations
但是艺术毕竟是无束缚的,所以 1900 才说出了“** the regulations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5ca 易博
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作文我眼中的曹操

作文我眼中的曹操

篇一:《我眼中的曹操》我眼中的曹操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自古以来,曹操就被人称作“乱世之枭雄,汉室之奸臣。

”可谁知道小说里的人物有几分真实,谁又知曹操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呢?曹操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时期,能在官渡之战里,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一统北方,难道不能说明他充实的才干与能力吗?他志存高远,雄心勃勃,恐怕“野心”二字用在曹操身上有些不恰当了吧。

曹操能谋善断,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善于调兵谴将,在每一次战役里都精打细算,从而经常取胜。

曹操在治世方面,十分出色。

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曹操不畏权贵豪强,对违反禁令的一律用五色棒打死,令京城震惊,豪强敛迹,没人敢再犯禁令。

在担任济南相时,他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撤毁祠堂,禁绝祭祀。

一时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少。

更可贵的是曹操重视经济。

他鼓励农耕,大兴屯田,使流民生活稳定,从而收买了民心,让百姓们都尽心尽力的耕作,尽心尽力的为他服务。

此外,他还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使黄河两岸长期无洪灾现象,这是他为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

据史记记载,在曹操的统治下,北方出现了“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自古以来,成功的君王背后都有一位贤明的臣子。

可重视人才的曹操哪只有一位?他的手下能臣可是多不胜数,英才辈出呢。

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之道,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

想想,有几个君王能做到这一点呢?想当年,刘备的结拜兄弟关云长被曹操抓获。

曹操并没有将他杀害,而是以礼相待,想尽千方百计要留住这个人才。

关云长虽被感动却不愿为他效劳,曹操就把他放了。

赤壁之战中,关云长为了报答曹操不杀之恩,才把他放了吗?否则曹操早就见阎王爷了。

此外,曹操还很有文学才华。

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出了他包容一切,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

一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他是东汉末年乱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曹操在政治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统治能力。

他以其智谋过人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成功地建立起了健全的政权,并且在经济、军事和行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他坚决反腐败,重视人才选拔,有很高的管理能力,使得他领导下的国家保持相对稳定和繁荣。

其次,曹操在军事领域展现出了出众的才干。

他以出色的军事策略和勇猛的战斗力,一手创建了强大的军队并成功地征服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他在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等战斗中明显显示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以迅猛的攻势击败对手。

此外,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丰富的文学才华使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文化艺术的支持者。

他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情,创作了很多杰出的文学作品,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然而,曹操也有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形象和行径。

他采取了残暴的手段和策略,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与刘备和孙权等对手的斗争中,曹操常常以权谋权,不择手段,从而使得他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争议。

总的来说,对曹操的人物评价应该综合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干和文学成就来看待。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既有赞许也有批评,但无论如何,曹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所作所为仍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和影视剧文学作品里的曹操有什么不同一提起“三国”故事里的曹操,人们大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一脸奸相的白脸。

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人说他是“奸雄”呢?观众对曹操的认知和印象很多来自于文学作品,如果将曹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又该如何对他进行评价呢?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安徽亳州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后裔。

曹操文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

《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

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享年65岁。

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中国的史书如何评论曹操呢?《三国志》里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反面的奸诈?还是倾向于正面的英雄呢?三国时期,像曹操这样的人物不少。

也就是说,有不少英雄,或者简单地说,有许多“雄”。

可是,曹操这个“雄”和别的英雄,别的雄,他的区别就在于:曹操奸。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在第一讲里面讲了刘备。

刘备不也有人称他为奸雄吗?但是刘备这个奸雄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有人认为他是奸雄,甚至认为他是大奸雄,但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第二点更重要,就是认为刘备是奸雄,刘备的奸其中一点就表现在他的虚伪。

我们上次讲过,他到底虚伪还是忠厚。

也就是说,有些“雄”,雄杰,豪杰,他的奸是出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他和曹操的奸雄有一个什么区别在什么地方?曹操的奸雄带有一点品质性问题,有品质性因素,而且这个品质性的因素,他小时候就这样,这小子小时侯就比较坏。

《三国志》里面有记载:曹操少年的时候,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不务正业。

曹操从小就有点坏,不过也反映出来他脑子快。

曹操从小有点坏还出了名了。

有一次他问起他的一个朋友,当然那时侯他已经成年了。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一说到曹操,我们自然会想到:“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的语句。

曹操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个大奸贼,大坏蛋,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

其实,人们对曹操的了解是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获得的。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

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了敌对和可恶的印象。

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官之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

特别通过描写其杀害故人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残忍无情。

作者还通过曹魏集团的内部关系来刻画曹操对人才的迫害。

文中的曹操为了罗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诱和胁迫;对于已经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充满猜疑和欺诈。

一些谋士对曹操事业的发展殚精竭力,屡建奇功,可当他们对曹操的愿望有所忤逆时,曹操便“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不久或赐死或借他人之手杀害。

似此宅心,小说中多所描绘。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可以说曹操奸险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已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只能说罗贯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太成功了。

历史人物评论范文

历史人物评论范文

历史人物评论范文嘿呀,今天咱来唠唠曹操这个超级复杂又超有魅力的历史人物。

曹操这人,在历史上那可是名声大噪,但也是争议满满。

从外貌上来说,史书记载他长得不咋地,可人家这颜值不够,才华来凑。

先说他的军事才能吧。

曹操简直就是个军事天才。

你看他打官渡之战的时候,那可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他就像一个下棋的高手,面对袁绍那么强大的对手,兵力少得可怜,却能瞅准时机,一把火烧了乌巢,把袁绍的粮草给断了。

这就好比在比赛中,直接把对方的王牌给拿掉了,一下子就扭转了局势。

曹操手下的兵将在他的指挥下,那也是像开了挂一样,勇猛无比。

而且他还特别善于用人,不管是降将还是从底层提拔起来的将领,只要有本事,他都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让这些人都能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不过呢,曹操这人有时候也挺“狡猾”的。

他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算是把他自私的一面暴露得挺彻底的。

他误杀吕伯奢全家这件事,虽然说在那个乱世之中,他可能是出于自保的心理,但是这手段也确实残忍了些。

就像在生活中,你有个朋友因为自己的一点怀疑就伤害了无辜的人,那肯定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有点不地道。

在政治上,曹操那也是一把好手。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可真是高明。

就好比他手里拿着一张王牌,然后告诉所有人:“我可是代表皇帝的,你们都得听我的。

”这让他在政治上占了很大的优势,很多诸侯虽然心里不服,但表面上还得乖乖听话。

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屯田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让士兵们一边打仗一边种地,粮食有了保障,势力也就越来越强大。

再说说曹操的文学才华。

他可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啊。

他写的诗,那是相当有气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读起来就感觉他站在海边,看着那浩瀚的大海,心中有着无限的壮志豪情。

他的诗不仅仅是文字优美,还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自己的理想抱负。

就像现在的歌手,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一样,曹操是用诗歌来展现自己的灵魂。

总的来说,曹操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人物。

很多人称其为“奸雄” 他被人冠以“白脸” 可是历史上的他真的如此吗?

很多人称其为“奸雄” 他被人冠以“白脸” 可是历史上的他真的如此吗?

很多人称其为“奸雄”他被人冠以“白脸”可是历史上的他真的如此吗?魏武帝曹操,众多年来,家喻户晓,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有的人贬低曹操是奸雄,所谓奸雄,就是奸诈却也雄豪。

不似奸贼,也不似枭雄,更像是两者的结合。

而有的人则说曹操为英雄,因为他,在江山动荡时,统一了中国北部,还地方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

评价有好有坏,历代名人对曹操也可谓是“又爱又恨”。

不过抛开这些,我们大多数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说唱脸谱》里这句“白脸的曹操”,我们习惯性的说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习惯性的说他的坏,从而忽略了他的优点。

所以今天,我想要为曹操正名,告诉大家,历史中的曹操并不是如此。

曹操幼时虽出身名门,但他是宦官之后,,在当时看来他也不过是区区一个“寒族”,他因此更加上进。

在青年时期,他便饱读经史,诗歌,书法的造诣也十分了得,并且拥有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荐为孝廉,入洛阳为官,做官不久,便被任命为洛阳北都尉。

由于洛阳是都城,名门权贵自然很多,所以洛阳城的治理也是一个大麻烦,但曹操上任不久,严法纪,申禁令,命人造大棒十余根,置于衙门外。

有一次当时备受皇帝宠爱的宦官的叔父,违禁夜行,他也毫不留情,命人将其处死,曹操得罪了朝中的权贵,因此被调离洛阳至顿丘。

多年以后,在曹操写给儿子曹植的一句话中,也可印证此次调离“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金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公元178年,曹操的妹夫被宦官诛杀,曹操也受到牵连,被罢了官职,于是曹操在洛阳终日无所事事,便归隐家乡。

公元180,曹操重新被任用,此时朝廷中很多正直的官员,被宦官陷害,曹操曾上书说过这个事,正直官员为奸人所害,朝堂之上,奸邪之徒横行,可忠良之人,却没有机会,委以重用。

可惜这并没有被皇帝采纳,而后,曹操又多次进谏,偶有成效,但也只是海中滴水,不足以改变朝政腐败的现状,曹操渐渐知道,这样是无法匡正的。

公元184年,许多义军纷纷起义,曹操奉命平定义军,大破义军,随之升为济南相。

我眼中的曹操高考语文作文

我眼中的曹操高考语文作文

我眼中的曹操高考语文作文我眼中的曹操高考作文1纵观曹操一生,在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纵刘备,被人打的最惨的一战是赤壁对决。

最被世人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被世人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令世人争议的是曹操对历史的功过,最没世人争议的是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是什么导致曹操被世人辱为奸雄的呢?首先他儿时的时候他的爸爸不对他加以管教,再加上他的母亲也太放纵他,任其发展,而且那时候他性格桀骜不驯,心理过于扭曲才令他以后的性格怪异,令人难以揣测。

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嘛!在文学上,他那独创的诗歌简明而要通俗易懂,才让那么多的诗人仿造他的风格来进行的。

接着曹操在政治上对待那些违抗他命令的人毫不手软,一点情面的不留,荀彧就是个榜样,就算他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因为他在众臣面前顶撞曹操,令曹操怀恨在心,后来荀彧竟被曹操陷害入狱,被毒死在狱中呢!由此可见曹操的狼子野心有多恐怖咯!然后曹操在为人处事方面精细、虚伪,不论他做错了什么都不肯承认,硬给部下套上。

有一次,曹操在宛城下令不得践踏粮田,违令者斩,可这时候,他的坐骑突然受到惊吓,窜入粮田中,践踏了一大片粮田。

这时候,他只得找来行军主薄给他定罪,聪明的郭嘉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便见风使舵地说:“我熟读春秋,里面说了发不加于尊,您是丞相,也是行军帅,当然是尊者啦!”曹操见状只得说:“那就以发带首吧,做个教训!”所以部队纪律好了一大截呢!从这看出曹操为人虚伪。

不管曹操有多少缺点,可他毕竟是伟大的政治家,极其地有谋略,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没有了曹操,那三国历史可能会得到改写,所以曹操在三国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曹操真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我眼中的曹操高考作文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关于曹操的历史典故(精选13篇)

关于曹操的历史典故(精选13篇)

关于曹操的历史典故(精选13篇)关于曹操的历史典故(精选13篇)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在历史上是备受争议的人物,历史关于他的典故也不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曹操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曹操的历史典故篇1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北方后雄心万丈,经过周密的准备,向南进兵,目标首先就是荆州。

当时刘备已死,刘备的儿子刘琼举众而降,刘备败走,江东的孙权也危在旦夕,如果孙、刘联合与曹军决战,胜败尚不可知,如果单独行动,就极有可能被各个击破。

是战是和,当时吴国境内却有两派,而决定关健就看周瑜。

《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舌战群儒写得十分精彩,而事实上最管用的一脚棋却是诸葛亮和鲁肃夜访周瑜。

当时周瑜正在邵阳湖训练水师,鲁肃见到周瑜开门见山地说:“曹操驱兵南侵,传檄至此,欲与主公会猎于江夏,显有并吞之意,和战二策,主公不能决,将军之意若何?”周瑜回答:“曹操挟天子之名,其师不可拒,其势力亦不可轻敌!”鲁肃大不以为然地说:“伯符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正欲赖将军以保全国家啊!”两人争执不休,诸葛亮一言不发,眼看双方就要翻脸,不觉哈哈大笑起来,引得周瑜问他:“先生何故发笑?”诸葛亮从容回答:“我笑鲁肃不识时务罢了!试想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

向来只有吕布,袁木,袁绍敢与对敌,今数人都被曹操所灭,天下无人了啊!只有刘备不识时务,强与争衡,如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

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

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鲁肃傻乎乎地问:“你怎么一下子又转过来叫我去投降呢?”诸葛亮仍然不急不慢地说:“我有一计,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用不着国家投降,只须派一个使者,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曹操得到这两个人,百万之众就会卸甲卷旗退走!”周瑜一听,十分新鲜,急问:“用哪两个人,可退曹兵?”诸葛亮仍然拐弯抹角地卖关子:“江东去此二人,如大树之飘一叶,太仓之减一粟,但曹操获得了,一定会大喜而去。

历史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政治家曹操】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背景下,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进而统一了北方。

东汉后期,军阀割据混战,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曹操善于用人,很有才能。

他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同时收罗那些有才能却长期得不到重用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

最后他消灭了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和一些割据一方的小军阀。

曹操在北方重视发展生产,鼓励人民劳动,北方的经济本来破坏严重,但在他的治理下,又恢复了生机,他还注意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了北方民族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三国鼎立的条件下,北方的势力强大起来,曹操死后不久,北方的政权消灭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全国又统一起来了。

【军事家曹操】曹操精通兵法,他给古代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做了注解,在军事学上有很大贡献。

而且他也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一生打了许多胜仗,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前形势本来对曹操很不利,当时他自己军队的粮草就要用光,而袁绍的粮草又供应充足,所以战斗进行的很艰苦,曹操也很发愁。

正好这时,袁绍的一个谋士因为不能得到重用前来投奔,当他把袁绍看守粮草的军官终日喝酒疏于防备这个重要情报告诉曹操之后,曹操很快制定了自己的战略。

那就是亲自带兵从后方烧掉袁绍的粮草,同时注意防备袁绍乘机来劫持自己的营地。

结果粗心大意的袁绍丢掉了粮草,而劫营又因为曹操早有防备而失败,反而处在两面夹攻的不利地位,最终被曹操打败。

【文学家曹操】曹操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曹植、曹丕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像他这样在其它领域成就卓著的诗人是不多见的。

曹操的诗歌有一种很苍凉的意味,他善于描写人民在战乱年代的生活,而且还表现出对他们的同情。

在一些作品中,他还表达了希望拯救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曹操是空前绝后的一人。

可是提起曹操,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数落他的种种不是。

其实,撇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迥然不同。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迂回曲折的过程,而小说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他的击败吕布、扫荡袁绍、统一北方等历史功绩给予中肯的评价,书中第十八回引用郭嘉纵论曹操优于袁绍的十个方面,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充分体现了历史小说“七实三虚”的严肃性。

但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的终究还是敌对和可恶的印象。

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官之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

特别通过描写其杀害故人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残忍无情。

作者还通过曹魏集团的内部关系来刻画曹操对人才的迫害。

文中的曹操为了罗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诱和胁迫;对于已经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充满猜疑和欺诈。

一些谋士对曹操事业的发展殚精竭力,屡建奇功,可当他们对曹操的愿望有所忤逆时,曹操便“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不久或赐死或借他人之手杀害。

似此宅心,小说中多所描绘。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P历史上未经过加工的曹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有关历史记载,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

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

《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

公元174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在洛阳北部尉任上,他不畏权贵豪强,对违反禁令的一律用五色棒打死,令京城震动,豪强敛迹。

在济南相任上,他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拆毁祠堂,禁绝祭祀,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迁都许昌后,曹操立即招募流亡农民,利用荒地屯田,后来又让军士屯田。

曹操还大修水利,推广稻种,使中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公元184年,曹操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

不久升任济南相。

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

公元189年董卓人京后,逃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

公元196年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

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他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和生灵涂炭的局面。

虽不能与秦皇汉武相比,可是能统一大半个中国,让百姓过上休养生息的生活,曹操是功不可没的。

千百年来,曹操因为不是“正统”的原因而被骂为奸臣,可是,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既然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我们尚不敢确论。

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引《世语》:“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既而凄怆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 </P从几个注引可以看出,曹操杀死故人成皋吕伯奢一家确有其事,但杀人起因如何,且吕伯奢本人是否死于曹操之手,历史上众说纷纭,至今还莫衷一是。

根据《魏书》的说法,曹操杀人系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

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

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

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曹操为了生存而亡命天涯,逃命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

他当时如果真的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

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曹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

况且,《三国志·武帝纪》及其他史料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曹操杀害吕伯奢。

《魏书》所说之事原本是一桩疑案,吕伯奢一家到底为何而死尚且是个疑问,而吕伯奢好像根本就没被杀。

可这段历史疑案到了罗贯中的手里,为了表现曹操狡诈多疑、忘恩负义、嗜杀成性,不但变成了吕家上下好心好意招待曹操,却被曹操杀害,还非要让吕伯奢也成了曹操的刀下鬼,临了还来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

至于小斛分粮之事,原见《三国志·曹瞒传》:“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日:‘如何?’主者日:‘可以小斛以足之。

’太祖日:‘善。

’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日:‘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

’乃斩之,取首题徇日:‘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原本是管粮官自己出的馊主意,但在罗贯中笔下,为了说明曹操诡诈阴险,作者又让曹操演出了暗中主动命令管粮官王后用小斛发军粮,然后又“借”王后的头来稳定军心的丑剧。

再如战马超,原本历史上这一仗,曹操打得酣畅淋漓,大获全胜,但在罗贯中笔下,曹操被追赶得狼狈不堪。

罗贯中在这里用“割须弃袍”的仓皇逃窜来戏弄曾经叱咤风云的曹操。

小说第五十八回是这样写的:“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

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

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到最后罗贯中还用了一首所谓的后人诗来羞辱曹操。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

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让曹操丑态百出,更是有悖于史料。

曹操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大贡献。

在内政方面,他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P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资治通鉴》引谋士荀、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

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不但有经天纬地之才和一统天下的大志,而且有忧国忧民的可贵精神。

反映曹操这方面思想的代表作该推其《蒿里行》和《让县自明本志令》中。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

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

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是老百姓,作者在诗里痛心疾首地抒发了军阀各怀异心,争权夺利的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再现了一幅幅战中和战后悲惨的画面和对百姓苦难催人泪下的同情。

最后的“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

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

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曹操的审美情趣和一般文人不同。

本诗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抒发作者悲凉慷慨的感情。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话大胆,辞锋爽利,一扫汉代儒生的文章动辄援引经义、迂远空阔的习气。

《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其生平之志,略无掩饰做作之笔。

文中自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虽是实情,然非他人所敢言。

《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这时曹操已经统一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政权逐渐巩固,在这种时候,有人说他将要“篡权”自立,也是很自然的。

为了表明自己并无异心,曹操在文章里真诚地叙述了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不同愿望:起初只想作好郡守,以建立名誉;后逢世乱,又想隐居读书射猎,谢绝交游;被征为典军校尉,又想为国家建立功业,博取封侯,死后能在墓碑上题上“征西将军”的衔名;兴兵讨伐董卓,招募兵士时常常自我克制,不欲多招,以防“兵多气盛”,“更为祸始”。

及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的时候,依然效忠汉室,并无不逊之志。

文章历引齐桓、晋文“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这些“以大事小”的例子,以齐桓、晋文和周公自励自况,情感真挚。

文中历叙古人行事,写乐毅不忍图燕,蒙恬自知必死而守义,都非常动人。

特别是当他写到愿让三子接受恩封以为“外援”一段,紧接着即写“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等史事,对比之下,自己感到十分惭愧,表示“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的内疚之情,很自然地把文章归到“让县”这个本题,使人不感觉到“让县”的虚伪。

设身处地去想,在当时天下三分,各地军阀尚蠢蠢欲动的情况下,能镇住北方的实权人物除了曹操还有谁?曹操的不让贤除了巩固自己实权的一点个人因素外,实在是从国家的安危考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