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部编版 (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与考点揭秘(解析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及考点揭秘(解析版)【知识储备】一、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怀。
2. 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俱绝、孥、雾凇沆砀、焉得、更、强、白、客。
3. 品味雪后西湖奇景,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掌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清高、孤傲的情怀和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结合写作背景了解文字背后淡淡的故国之思。
二、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下面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赏赏这西湖美景。
三、作家作品1、介绍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人。
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
他的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2、写作背景:崇祯五年( 1632年)崇祯17年( 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 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四、课文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崇(chóng)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五、词语解释《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崇祯五年:公园1632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PPT优秀课件
本文是张岱小品文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 美的语言。
拓展阅读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 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 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 壁,充栋连床;鼎猝尊罍,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 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译文: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
词语积累:
一、一词 多义是日更定 这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
是日更定 是古代夜间计时
湖中焉得更有单此人位 还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见余大惊喜 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大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 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 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 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 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 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 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 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
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第12课《湖心亭看雪》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以下是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第12课《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
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
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评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评课稿1. 导言本篇评课稿将对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湖心亭看雪》一课进行详细评析和总结,旨在探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
2. 课程概述2.1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唐代文学家王勃游赏湖心亭的经历,以及他在湖心亭观雪时所感所写,描绘了雪景与人物心境的交融。
2.2 该课程旨在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唐代文学的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 - 掌握课文内容,包括人物、情节、描写等要点; - 理解并解读文中的隐喻、修辞手法等文学表达形式; - 了解与唐代文学相关的背景知识。
3.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喜好程度; -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思辨和表达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教学内容4.1 课文的文学特点和风格分析: - 分析王勃的写作手法,揭示其创作特点; - 探讨《湖心亭看雪》的内在主题和审美价值。
4.2 课文的情节与描写分析: - 通过对文中情节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 分析文中的具体描写,深入理解雪景与人物心境的交融。
4.3 文学常识的讲解: - 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典型特点,并与《湖心亭看雪》联系起来; - 分享一些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5. 教学方法5.1 教师讲授: - 教师以讲授的形式,介绍《湖心亭看雪》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 通过讲解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等,加深学生对文学表达的理解。
5.2 小组讨论: - 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课文内容的深入讨论,探究文中情节、人物心理等方面; -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相互促进、互相学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13、湖心亭看雪——群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写景散文,作者常常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来表达情感。
本文作者通过对醉翁亭秀丽环境、自然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我们学会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
当然,用来作比较的文言选段,也可能不止两篇(段),可能将古代诗词,甚至现代文与文言文结合起来考查。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仍以字词为主,也涉及对内容的理解。
【技法点拨】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解题的基本步骤:1.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
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
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如在回答词义、句义及用法时,要从与之相关的语句和试题的考查点入手,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同时要注意文段的出处、注释、备选项、寻找突破口。
这样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答时只要努力回忆和运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绝大部分题目是能迎刃而解的。
【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堂笔记
湖心亭看雪一、作者简介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
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
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
精小品文,工诗词。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
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
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
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
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
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小品圣手"之誉。
二、写作背景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
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3湖心亭看雪(含答案)
13湖心亭看雪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及.下船()2.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拏一.小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雪”是娱情之物,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请再举出古诗文中几个写“雪”的句子。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是金陵人,客.此()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12《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80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81 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82 拏(ná):撑(船)
83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84 雾凇沆砀( 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85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86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87 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8 客此:客居此地。
89 舟子:船夫。
90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字音】更(gēng)拏(ná)毳(cuì)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更(gèng)强(qiǎng)【注释】绝:消失更(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定:完,结束拏(ná):同“拿”持,引申为撑(船)拥:穿着毳(cuì):鸟兽细毛纺织的衣服雾凇(sōng):指冰花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芥:原指小草,比喻微小的。
焉:怎么更(gèng):还强(qiǎng):痛快白:酒杯客:做客,客居及:等到莫:不要痴:痴迷【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很多天,西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船,裹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船,船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仆僮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酒后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作家、作品简介】《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整理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扁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思维导图】【中心概括】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读之令人感叹唏嘘。
【写作特色】(1)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
(2)数词和量词的巧妙运用。
(3)善用对比手法。
(4)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简练传神,笔调淡雅流畅,却又耐人寻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篇一(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4、解释实词: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三、走进课文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1、初探叙事内容(1)归纳记叙要素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部编版 语文九上《湖心亭看雪》原文 白对译 文下注释
湖心亭看雪明 张岱崇祯zhēn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 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 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nán 喃曰:“莫说相公痴chī,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白对译:文下注释:第一段:1.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中华书局2008年版)。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4.拏:撑(船)。
5.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7.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第二段:1.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2.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3.客此:客居此地。
4.舟子:船夫。
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 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13课《湖心亭看雪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第三单元中还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三首》几篇课文,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第三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志趣。
《湖心亭看雪》位于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主要以淡雅清秀的语言记叙了一件在湖心亭欣赏雪景的往事,勾勒了西湖雪景的美丽以及在湖心亭中遇友的经历,表达了一种山水之乐与高雅脱俗的境界。
二、教学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赏析文章的景物描写手法,体味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赏析文章的景物描写手法,体味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冬天的标配是雪,但是我们这儿已经很久没有下雪了。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湖心亭看雪》,主要就是以淡雅清秀的语言记叙了一件在湖心亭欣赏雪景的往事,勾勒了西湖雪景的美丽以及在湖心亭中遇友的经历,今天就让张岱带着我们一起走近湖心亭,一起去看一场课本里的雪景。
(二)整体感知【本文为字读课文,因此设计了比较多的自主学习环节,包括疏通字词读音、口头翻译并圈出疑难词句等相关任务。
要求同学之间彼此协助,理解文章】1、作者介绍幻灯片出示张岱的相关信息以及文体的常识名片,要求同学做好笔记2、疏通字词请同学以同桌为单位将幻灯片上的读音、字形、重点词翻译进行疏通。
(1)自主学习字音要求同学们自主将重点生字与多音字以及字义进行一个巩固,同桌之间彼此协作,而后会随意指定一小组上台展示,一个人来讲解一个人来板书。
强调明确作业本中学习任务一里出现的易错字的六个词语的读音。
(2)协助口头翻译以同桌为单位,分工轮流进行口头翻译并相互指正。
基于这一步骤来解答预习中圈出的疑难词句,并整理仍然无法解答的疑难字词,向其他组发问。
预设并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整理【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句归纳1.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客.此原意为:客人,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2)名词用作状语与余舟一芥.原意为:小草,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F】2.一词多义余拏一.小舟 ________________【F 】 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F 】 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__【F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 是日更.定矣 ________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 3.重点实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______【F 】 (2)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 (3)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___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____________【F 】 (5)及.下船 及:_____________【F 】 (6)莫.说相公痴 莫:_____________【F 】 4.重点句子翻译(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1. (统编课后习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2.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3. (统编课后习题)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4. 找出文章中使用白描手法的语句,并简要赏析。
金题演练(1)一 (2)白 (3)更(主题相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雪?赏雪?
五十岁的张岱,带上过往与感慨, 忆起那年35岁时,到西子湖畔的湖心亭, 到苍茫浩渺的冰雪世界中,寻找自我, 寻心之归属。在这个静谧浩渺森冰雪世 界。他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找到了自己 的心灵归宿。
雪后初晴?几个朋友?一葫芦老酒? 酒里加上一把干辣椒?
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在这个静谧浩渺森然寒意纯粹世界里,他找到了……的自己。
《自为墓志铭》中这样写道:“蜀人张岱,陶庵 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 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 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明亡以后,他才“避迹山居”。明亡之时,张岱 “年至五十”,所谓“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 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痴人说 梦,遂有《陶庵梦忆》,内中皆为忆旧之文,可谓 对他过去繁华生活的片断记录,心绪是颇多感慨,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
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遇见亭上两人的事有必要写吗? 舟子的喃喃之语有必要交代吗?
在这个静谧浩渺森然寒意纯粹世界里,他找到了……的自己。
看雪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 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明亡后先是避兵灾于剡中,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 坚守贫困,开始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 寻》、《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 铭》,颇有向死而生之意;后约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 月与世长辞,享年约八十四岁。
很多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唯有那亡国之 痛时刻萦绕着他的心头,这分明是一种家国之思啊!到这里, 我们明白了,这不仅是一种风清雅白的景致,更是一种家国 之思的显露。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 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 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 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 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我国古代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即位那 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此后每个皇帝 即位都要改元,“庆历四年春” “元丰七年” 干支纪年法:“丁卯”指公元1627年; 年号干支兼用法:《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看雪 找自己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说雪 说自己
如果再加“与”?静止还是移动,可 颠倒顺序?
叔本华说:“美丽的风景可以帮助我们过滤和 净化我们的思想。”
在这个静谧浩渺森然寒意纯粹世界里,他找到了 的自己。
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 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 响着耶诞福音,倒处都是残年急景。我立在堤岸上, 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那种感觉,似悲似 喜,是一种天地悠悠之念,顷刻间,混沌的心景, 竟澄明清澈起来,蓦然回首,二十五岁的那个自己, 变成了一团模糊,逐渐消隐。我感到脱胎换骨,骤 然间,心里增添了许多岁月。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张岱(1597~1689),字 宗 子,号陶庵、蝶庵居 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 《陶庵梦忆》《西湖梦
寻》等。
湖心亭
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 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 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从前 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 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