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文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就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一种,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语言形式。
在东方,14世纪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文镜》)反对8世纪伐摩那的“风格是诗的灵魂”(《诗庄严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的风格理论中,也有从语言角度论风格的,即把文学风格理解为语言风格。
但比较而言,西方在这方面有更悠久的传统,且有词源学的依据。
据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威廉·威克纳格的考证,在西方,“风格”词源于希腊文,由希腊文传入拉丁文,再传入德文、英文等,取其“雕刻刀”(又译为“刀笔”,古希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的本义,喻指“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
显然,“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概念,强调语言的修辞因素。
另一说认为,“‘风格’这个术语本身在罗马文学中就已产生了,那时是把它当做‘写作’特点的换喻名称,‘写作’特点就是指某个作者的作品的语言结构、语言形式。
”①虽说有出入,但实质相似,都把风格理解为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二种,即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
在中国,较早的有西汉的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指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首先提出“风格即人”的作家是布封。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这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三种,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防止顾此失彼,强调有机整体性,是一种比较切近实际的解释。
当然,也要防止宽泛化。
冈为宽泛地说,文学作品都是上述结合的产物。
所以这里所指的是“相契合时所呈现的特色”,也即风格,而非泛指。
诗歌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文学风格
诗歌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文学风格诗歌作品是人类文化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诗歌作品源远流长,不断地吸引并感动着世人。
在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作品与当时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因此,探讨诗歌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文学风格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史及人类文化历程。
古代诗歌作品通常以咏史抒情为主,比如《诗经》就是一部古代民歌集。
这些作品反映出古代社会的贫富差异、爱情婚姻、战争等社会现实,同时也表现了士人们对情感世界的追求。
但古代诗歌文学并不单一,不同朝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用途的诗歌作品,其时代特征和文学风格均不尽相同。
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之一,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的灿烂瑰宝。
唐诗注重韵律和格律,追求音韵之美。
同时,唐代诗歌作品都非常注重抒情,这与唐代时社会转型期中的诗教流行有关。
在诗教的影响下,唐诗意境高远,情感纯美,同时也充满了自然抒情和思想哲理。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诗通过咏史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意象。
宋代的诗歌作品则更多地关注转型期的社会现象和民生状况。
宋词中的“多愁善感”和“爱情故事”则更能反映出宋代人的思想方式和感性世界。
此外,宋词更加注重辞藻的简练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晚唐的诗风一度影响了宋词,使得宋词在风格上更加飘逸、抒情和精致。
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词以写景抒情手法表现出宋代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动容人心,不仅生动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同时也体现出王安石对生命的品质和哲学态度。
到明清时期,古文学盛行,然而诗歌仍处于一种“小家碧玉”的氛围之中。
明清时期诗歌风格以豪放派、闲逸派和婉约派为代表,体现出明清时期的文化特质。
文学概论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34
(2)体现在精神上的文学风格。
民族精神体现作品的语调、情调、题材和 韵味等。
普希金就是俄罗斯文学的民族风格的杰出 代表。其文学体现了俄国大自然、俄语、 俄国精神和俄国性格。
国内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国外有吸引力和 感染力。
俄国大地的声音
2020/10/2
——姚鼐:《复鲁絜非书》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9
繁分法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 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 曰新奇,八曰轻靡。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纤秾、沉 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 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 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22
(二)风格的审美价值往往又受到民 族、时代和阶层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 制约 。
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审美风格。 苦难民族欣赏慷慨悲壮的风格。 沈从文、张爱玲的不同时代接受的差异性。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23
“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的 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 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 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 本。”
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看着教室里越来越多睡觉的学生, 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却无从做起。 于是忆起《长歌行》里的句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却见教室外炽热的眼神,校 长主任要喷火了!
4、今日提到成绩,小主倍感乏力,恐是昨夜梦魇,扰了心 神,都是最近差生众多烦闷了些。加上早起后,看了周测 成绩,不想那数据难看极了,愈加心烦。若能取消成绩考 核,那必是极好的!
文学与文化差异
文学与文化差异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经验。
随着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差异。
文化差异对于文学的表达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文化差异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一、语言与文学语言是文学的基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通常依赖于特定的语言来传递意义和情感。
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差异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表达和理解。
例如,英语中的隐喻和比喻的使用相对较多,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成语和典故在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
这些语言特点反映了文化差异,也使得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价值观与文学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表达。
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善、真的追求,以及对于社会、人性的思考。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差异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观点。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常常探讨个体与社会、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关系。
而东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关注家庭和社会关系。
三、文化符号与文学文学作品经常使用符号和象征来传递意义。
不同文化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有所不同,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也会有差异。
比如,美国文学中常常使用鹰作为自由的象征,而中国文学中则常用龙作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这些文化符号和象征的差异反映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四、文学风格与文化不同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文学风格与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比如,西方文学强调戏剧性和冲突,追求线性的故事结构和个人主义的表达方式。
而东方文学则注重平和与内省,追求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循环的故事结构。
这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反映了文化差异,也使得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
结语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文化差异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表达和理解。
第13章 文学风格
第13章文学风格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一)独特的言语形式1.观念看重文学作品在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独到之处,认为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特色是风格的根本所在。
2.思路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的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1.观念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2.思路从主体根据的角度把风格看做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显然是必要的。
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1.观念主体内在依据和篇章修辞之外的角度,即强调风格是主体与对象相契合时呈现出来的特色。
2.思路风格必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对应性的角度,或者说主体要去迎取、去契合对象的角度上去理解。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1.观念这是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2.思路风格作为一种审美标志,作为时代精神和艺术趣味的多样性体现,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精神上的沟通和审美上的共鸣,使读者获得持久的美的愉悦。
二、风格的定义和内涵(一)文学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定义的要点:(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1.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1)三者关系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探索不同文学时期的创作特点与风格
探索不同文学时期的创作特点与风格一、古代文学时期的创作特点与风格古代文学时期指的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包括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代。
在这个时期,古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学主题在古代文学时期,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文学的主题多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传统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如《诗经》中表达了对君王、爱情、自然景物等的歌颂和赞美,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乐观念。
而《老子》中的道德经则反映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2. 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古代文学时期的创作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诗、赋、曲、辞、笔记、史记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诗为代表的文学形式,在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风、雅、颂等不同体裁,展现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3. 崇尚自然和审美的描写风格古代文学注重描写自然和审美的风格,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和美好形象的塑造。
例如,在《离骚》这首楚辞中,屈原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故国和个人命运的思念和苦闷。
二、现代文学时期的创作特点与风格现代文学时期指的是从近代到现在的文学创作阶段,主要包括白话文学、新诗运动、现代小说等不同文学流派。
在这个时期,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表现现代文学时期的作品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追求真实、客观和客观性。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以真实的笔触和犀利的批判精神展现出现代人的内心挣扎和命运困境。
2. 探索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现代文学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爱情、家庭关系、人生意义等主题的探讨。
例如,鲁迅的散文《自序》中透露出对于自我的反思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显示了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微妙。
3. 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和风格现代文学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创作形式和风格,如白话文学、现代诗歌、现代戏剧等。
文学 风格
文学风格文学的风格是作品的写作风格,包括作者运用的语言、句式、描写手法等等。
一个作品的风格与作者的个性、观点、文化背景等都有关系。
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文学风格进行简要介绍。
1. 抒情风格:抒情风格是表达情感和感受的一种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常出现在诗歌中,通过对情感的深入描写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抒情风格的作品往往语言优美,富有感伤的情感,不拘泥于现实,更注重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
2. 叙事风格:叙事风格是一种讲述故事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常见于小说、小品文等作品中,通过一种连续、逻辑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呈现一个故事情节。
叙事风格的作品追求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有时会使用一些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3. 讽刺风格:讽刺风格是通过一种嘲笑、讽刺的方式来批评和揭示现实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常见于讽刺小说、讽刺诗歌等作品中,作者运用夸张、反讽、讽刺等手法,通过讽刺某些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来达到批判和启示的目的。
4. 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是描述真实生活的一种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强调对现实中人物、事件和环境的真实、客观的描写。
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往往注重细节的描写,有着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力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5. 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是强调个体的感受和想象的一种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常见于浪漫主义诗歌、小说等作品中,通过对自然、人性和爱情的理解和表达,追求情感的真挚和理想的追求。
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富有诗意和幻想性。
以上只是文学风格中的几个常见类型,实际上文学的风格多种多样,每个作品都有其特定的风格。
一个作品的风格往往会受到作者个人的影响,也会受到某个时代、某个文化背景的影响。
文学风格是一种表达方式,不同的风格可以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角度,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唐代文学的风格转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唐代文学的风格转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它的风格及其变化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在整个唐朝时期,文学风格经历了从盛极一时到衰落的过程,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变化,更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初唐文学以“新乐府”为代表,这是王勃等人在山川异域的刺激下而形成的一种新文学形式。
这种废都曲的风格具有激情四溢、锋芒毕露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初唐文学的这种姿态逐渐被人们认为是浮华的,缺乏真正的内涵和深度。
与此同时,唐朝开始进入中期,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开始繁荣,人民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放,文学风格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在这一变化中,王勃的“新乐府”和杜甫的“咏史诗”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王勃的“新乐府”在情感上更加温情,以抒发个人苦闷为主,表现了王勃个人的偏爱和情感寄托,与此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与解放。
而杜甫的“咏史诗”则更加关注社会民生问题,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这种风格的文学作品更突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也使杜甫在唐朝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随着唐朝的末年,文学风格再度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地展现了对逝去盛世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人们的抒情呈现出饱受苦难与痛苦的情感,反映了唐朝末年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的现实。
这时的文学作品常常饱含悲愤之情,如杜牧的《秋夕》中表达的对逝去盛世的思念和愧疚之情,以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展现的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忧虑。
综上所述,唐代文学的风格变化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从初唐的浮华到中唐的关注社会问题,再到晚唐的悲愤与无奈,唐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转变不仅仅是作品形式的变化,更是时代演变和社会进步的反映。
唐代文学的这一风格转变,体现了唐朝从盛极一时到衰落的历史进程,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壮丽而多样的文化景观。
散文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文学风格
散文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文学风格散文作品是一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它通常指那些与传统文体规范无关的、自由发挥的文学作品。
它们以平实、真实、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而这正是它们的时代特征。
本文将探讨散文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文学风格。
一、时代特征散文作品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舞台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特点,文学产生了对于这种趋势的回应。
散文作品也因此应运而生。
散文作品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崇尚平实而真实的表达方式。
散文作品以平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呈现前景和图景,深入深层次的表达文化创作中的感情、思想和态度。
在这样的表达方式中,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非常适合散文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探索文化多元化。
在散文中,作者可用很多的方法探究文化多元化这一主题,作品涵盖了各类社会问题,例如女性主义、社会问题、环境保护等等。
这也是散文作品在当今文坛上更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3. 崇尚生命和人性的尊重。
散文作品在强调人性和生命的尊重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是一种强调生命连续性的优秀创作。
作家们在文学作品中常用各种手段,使创作有生命力,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
二、文学风格散文作品的文学风格强调个性化、自由化、调性灵活等方面。
1. 个性化。
散文作品从文学风格上看,具有情感体现的个性化、思想表达的个性化以及风格独具的个性化等几个方面。
因此,文学风格上的个性化是散文作品的重要特征。
2. 自由化。
散文作品中的文学风格比较灵活,作者不必遵从传统的文学形式,可自由选择语言工具和表达方式,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这种自由化的创作方式正是散文作品的另一重要特征。
3. 调性灵活。
散文作品中的文学风格调性灵活多变,可悲可笑、严肃可谐,中式与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也是散文作品风格上的特色。
因此,散文作品因其风格调性灵活,从而使其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总之,散文作品不受约束、自由自在、个性化、自由化、调性灵活等特征赋予了它深邃的思考和感受。
文学风格与文化图文稿
文学风格与文化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文学风格与文化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特别是当时代发生动荡、革命、战乱,改朝换代,或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出现重大的变更转型,都会使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视野、艺术趣味乃至情调语调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变。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当然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相关。
说明地域风格及其成因,必须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考虑。
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包裹在个人风格外面的,还有流派文化层。
流派是一个伸缩性颇大的概念。
严格地说,并不是每个作家都主动参加过一个明确的流派,但宽泛地说,又可以把大部分作家纳入已有的、相关的风格类型,从而认为某某作家属于某某流派。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本章知识点本章练习本章总结本章常见问题本章扩展资源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本节概述:关于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楔合时呈现的特色;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可见,风格是一个比较模糊和复杂的概念,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
知识点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他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知识点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观点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中国古代文论家一般持这种观点。
比如扬雄的“心声心话”说,曹丕的“文气”说等。
知识点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楔合时呈现的特色这是主要从作家主体与表现对象的统一性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这方面代表有刘勰和黑格尔的理论。
知识点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这种观点侧重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对作家作品的鉴赏品评,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本节概述:在文学活动中,风格通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以及一定的时代、民族、地域、流派等,在文学创作上也往往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点,因而文学风格也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
具体来说,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023年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试卷号:46
2023年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45题)1.【单选题】在西方典型理论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 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
A.情节B.语言C.人物D.细节正确答案:D2.【问答题】名词解释:文本正确答案: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3.【单选题】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A.自然主义B.古典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正确答案:B4.【单选题】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A.艺术感觉B.艺术灵感C.艺术情感D.艺术想象正确答案:D5.【问答题】为什么说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正确答案: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同时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社会群体还没有分化为阶级,因此文学表现出十分显著和单纯的集体性。
(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文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不但指文学的内容方面,而且也包括文学的形式方面。
文学形式适应着内容表现上的需要,新的内容是新的形式产生的重要推动力。
而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不断更新有待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是有它的运行机制的。
也就是说,社会总是经过自己不同层次的结构变化以及一定的方式、途径去制约文学的发展。
6.【问答题】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正确答案: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1、风格的概念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风格是作家个人独创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又是时代的风格,是某一时代所普遍采用的艺术语言。
2、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 文学活动论。
(2) 文学反映论。
(3) 艺术生产论。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5) 艺术交往论。
表现论和模仿论的三点突出区别:(1) 是在文学本质较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的批评。
(3) 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塞姆隐含的读者:伊瑟尔召唤结构:任何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这些对象更多的时候不是显示存在的,而是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加以召唤。
换言之,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在召唤作品的潜在读者或可能的读者。
分析文学活动系统: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巫术发生说:弗雷泽。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十三章文学风格
文 学风格
本章概要
介绍文学风格的诸种概念和理论,以及 本教科书作者对文学风格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 讲述文学风格的基本类型和审美价值、 揭示文学 风格与时代文化、民族文论
• 一、风格是独特的语言形式
1、基本观点:认为风格和言语形式与修辞特色有密切的对 应关系,因此风格是由言语形式和修辞特色决定的,也应该 从此分析和认定。据19世纪德国学者威廉·威克纳格的考 证,西方的“风格”(style)一词源于希腊文,后演变为拉 丁文,再分别变为德文、英文等。本义指“刀笔”,指古希 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后来喻指用文字装饰思想的 一种特殊方式。也就是说,“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 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特色。
黑格尔:“风格”这个名词应该解释为“一种逐渐习惯的对 题材内在要求的适应”,真正的风格应该是“主题本身”及 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
2、评析:
这种风格论比较全面,将作家和作品、作品 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和要求纳入风格的概念 内考察比较全面。不足的是对读者因素未给予重 视。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1、基本观点:从读者阅读鉴赏的角度来理解文学的 风格问题。
“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如 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 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 哉?做手不同故尔。”
——谢榛《四溟诗话》 “风格——这乃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 一 切隔阂 的能力,风格的最后胜利乃是确立精神上的接近。”
日常个性必须通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转变为创作个性, 才可能在作品 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作家的人格、修 养、生活个性要在审美中得到升华之后才能化入作品的风 格之中。这就是说,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并不能直 接转化为风格,这种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必须在与作家的 审美素质有了内在的适应性,并接受审美素质的改造、转 换后,才能成为创作个性的有机构成因素,然后通过创作 个性的作用,才能转化为风格。
文学理论
文学概论一:象征性文学的界定及其特征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按时的方法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采用隐喻等象征手法,运用意象等来间接暗示。
(1)暗示性:象征型文学重在寄寓某种意念、意蕴,而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即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文本的内涵。
它不直接描述思想感情,而是暗示这些思想和感情是什么,使读者在头脑里重新创造他们。
象征性文学反对直接性的表现,强调只有暗示性的象征方能体现艺术的创造精神;(2)朦胧性:象征性文学的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
朦胧性是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由于象征经常是单独存在的,读者又很少得到何物被象征化的暗示,所以象征主义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具有某种内在的朦胧性。
二、诗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活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1、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要求诗的语词也必须极为凝练、精粹,用极少的言语去表现丰富的内容。
话语非常精炼,极富概括力和表现力。
使其具体的人、事物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2、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
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
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态,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由客观动态向主观动态的、关联式的、平行式的、对比式的跳跃等。
(1)最忌面面俱到,往往大胆跳跃,留下许多空白和省略;(2)也常表现为意象的跳跃:杜甫《绝句》(3)其他各种对比性跳跃:大小之间的对比跳跃:杜甫:天地一腐儒高低之间的跳跃: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虚实之间的跳跃: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动静之间的跳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物我之间的跳跃:李清照:小楼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
(4)诗歌常省略关联词,以强化跳跃性:跳跃总遵循着情感的逻辑与想象的逻辑。
文学风格与作家创作个性及时代的关系
文学风格与作家创作个性及时代的关系作者:张永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01期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它是文学活动过程中的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的出现,既标志着文学创作的成熟,也标志着文学活动发展的成熟,同时还标志着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个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禀赋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和理想愿望。
由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
作家早就注意到气质、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曹丕曾说过“文以气为主”,认为有什么样的气质个性就有什么样的风格,不能强制或机械模仿。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了一篇专论——《体性》。
他认为风格(“体”)来自才、气、学、习,既与先天禀赋有关,又不能缺少后天的教养。
风格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东西,不同性格造成作品的不同风貌。
所谓“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就是最精练的概括说明。
他举例说:贾谊性情俊发,以至风格清新;司马相如性情傲诞,致使风格浮侈;杨雄性格沉静,因而风格深隐;刘向为人简易,故而风格明博……明代李卓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
”这些都说明,个性与风格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也是肯定风格与个性的关系的。
简析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
简析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胡文慧摘要:文学风格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代表着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创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
而作家必定处于某种文化氛围之中,并深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这三方面的文化对作家文学风格的影响是显著并且不容忽视的,了解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
关键词:文学风格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引言: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品的言语形式、作家的创作个性、对象的客观规定和读者的历史接受,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文学发挥其影响的积极因素,它不仅对读者的意识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且也是他们获得享受感的源泉。
了解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时代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任何作家的作品既是个人的创作,又是时代的产物。
文学风格也是受时代因素影响的。
其具体表现是:在同一或大致相同的历史时代里,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地位,置身于类似的矛盾斗争,面临相同的社会问题,受到相近的时代精神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必然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基本特色。
波兰思想史家符·塔达基维奇曾说:“文学风格并不是从一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它们是与生活与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文学风格与文化
时代不同,人们旳社会生活情况和思想愿 望也相应不同,反应到文学作品中便会呈 现出不同旳时代风格如“建安文学”,显 现着慷慨悲凉、浑厚刚健旳时代风格旳特 色。究其形成原因,从客观条件上说,作 家们面正确是战乱频生、社会动荡、人心 哀怨旳社会现实;从主观条件来说,作家 们都哀恤黎元,感叹人生,又都有建功立 业旳伟志。主客观条件旳融合就造成了 “建安风骨”。
睡觉想到吃饭不要钱,越想心里越是甜;
为何心里越想越是甜?共产主义快实现!
人人干劲足,个个齐向前, 来年定有更多旳不要钱。
—— 1958《红旗歌谣》
一定时代旳文学风格旳形成也和当初文化 思想旳发展情况有亲密联络。如屈原和贾谊, 两个人旳性情、才气、遭遇都有相同之处, 然而屈文恣纵,贾文沉郁,风格差别很大, 这原因也与时代有关系:屈原生活在百家争 鸣旳战国时代,贾谊创作于儒家始尊正位旳 汉文帝时代。可见作家旳艺术风格不可防止 地接受时代生活旳影响,正如鲁迅所说: “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 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地域性最明显旳体目前南北两分上,法国旳史达尔夫人(1766-1817) 最早从理论上区别南北文学
李延寿《北史文苑传》: 南方文风文雅,贵清绮重形式,文辞华美,
以诗擅胜,宜于咏歌;北风文风质朴,贵刚直 重内容,气质高昂,以文见长,便于实用。
敕勒歌 / 西洲曲;京派 VS 海派; 京剧/昆曲
— 地域性往往是作家初步确立文学风格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4.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任何作家都生活在一定旳时代, 生活在一定旳地域和风俗之中, 时代和地域都有自己独特旳文化气氛。 作家旳个性特征无不受时代、地域和 文化风俗旳左右。我们思索文学旳风格, 是不可能忽视这些原因旳。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时代风云与特色必然对作家的创作个性格产生影响,从而使作品的风格打上时代的烙印。
苍凉悲壮的曹操、通脱清丽的曹丕、豪迈忧愤的曹植、豪气直上的孔融、深沉秀丽的王粲,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分别概括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被称为“建安风骨”的风格。
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
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悲歌慷慨。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句,用词夸张,在诗意中所表露的超然境界,使思想飞越的空间感。
2、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普希金和鲁迅的作品都是渗透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读者从普希金的作品中会感受到俄罗斯式的民族风格——俄罗斯人可以流落他乡,可以故土离亲,但是不能抛却自己的文化国土,这些精神家园的永久守望者,在他们心中藏着一个绝对、终极、永恒、超然的存在——这,就是普希金。
鲁迅《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在双半社会中收封建礼教迫害而性格扭曲的激进知识分子形象。
他是全面了解中国民族性的第一人,也是民族性的奠基人。
鲁迅的民族精神分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无畏的勇敢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地域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色,它是某一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心里所成的独特风貌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自古以来,我国南北两大地区的文学艺术在风格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贞刚气质的《诗经》和清绮《楚辞》。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后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纪事、析理二端。
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
4.文学的风格与流派文化
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前者是自然形成的,既无组织,也无纲领,甚至可能是跨时代、跨国界的。
如豪放派和婉约派就是跨时代的,写实派、浪漫派、现代派就是跨国界的。
后者是以结社的形式出现的,有组织,有纲领,甚至有刊物和出版社,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
同一个流派的作家,既有个人的独立风格,又有流派的共同风格。
因此,所谓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例如:一个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其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
另一个是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其特点大体婉转含蓄,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前引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就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词的代表作。
当然,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清新婉约的小词,而作为豪放派头号人物的苏轼,有“大江东去”这类壮怀激烈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