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学校的出现。
教育的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生产劳动中的非学校教育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中国: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于:夏代。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1905年废除。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5.刻板性教育发展的历程(近代)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发展的历程(现代,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3、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基本形态
5、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
6、近现代教育
第七章教育研究
第一章教育目标
第二章教学过程
第三章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设计
第五章教学实施
两种教育形态:
7、20世纪以后教育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3)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含义
(2)教育学根本任务
(3)萌芽阶段特点、创立阶段特点
第二章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第六章课外活动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教育是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的倡导者伊里奇:学校教育体系是“组织化”、“同质化”、“仪式化”,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破坏性”,妨碍真正学习和教育,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导致人们没有创造性,对出乎意料事物的惊奇和对事物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
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取代之“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洛克《教育漫话》在健全人格方面,学校教育无法取代,今日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传统的教育: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教育性,“国民性”由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塑造。
社会制度: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的塑造作用。
一个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发展和形成。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教育。
4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根本错误:非科学。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的目的的角度来论述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学:一、概念:1、来源:(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战国)(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中介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教育学部分重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曾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教育区别于其他食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这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实践活动系统。
3、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之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可分三类: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风味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古代社会的教育A、古代中国:a、学校萌芽。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如“序”和“校”;b、西周的教育。
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各类各级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c、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旧的限制是教育对象有贵族扩大到平民,各家各派展开教育活动其中儒墨两家的影响最大。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 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动力性: 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4.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5.心理起源说代表人: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6.劳动起源说代表: 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 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2.教育水平低3.教育没有阶级性4.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 同样占领了学校, 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1.封建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 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活动,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塑造品格,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原则和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围绕教育与教育学展开论述,分为五个大点:教育的定义与特征、教育的意义与目标、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教育的影响因素、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与特征1.1教育的定义1.1.1教育的广义定义1.1.2教育的狭义定义1.2教育的特征1.2.1教育的有计划性1.2.2教育的有目的性1.2.3教育的社会背景1.2.4教育的专业性2.教育的意义与目标2.1教育对个体的意义2.1.1个体的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2.1.2个体的价值观塑造与道德修养2.1.3个体的社会适应与发展2.2教育对社会的意义2.2.1人力资源培养与社会发展2.2.2社会秩序与文化传承2.2.3社会变革与创新发展2.3教育的目标2.3.1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2.3.2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平衡2.3.3国民素质与国家发展的协调3.教育的原则与方法3.1教育的基本原则3.1.1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原则3.1.2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原则3.1.3教育与社会的接续性的原则3.2教育的方法3.2.1生活化教育方法3.2.2问题导向教育方法3.2.3合作学习方法3.2.4多媒体教学方法3.2.5创新教学方法4.教育的影响因素4.1家庭教育的影响4.1.1家庭背景与教育机会4.1.2家庭环境与教育态度4.1.3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4.2学校教育的影响4.2.1学校管理与组织形式4.2.2教师素质与教育水平4.2.3学校文化与教育氛围4.3社会环境的影响4.3.1社会价值观与教育导向4.3.2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资源4.3.3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模式5.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5.1教育学的研究内容5.1.1教育学的学科交叉性5.1.2教育学的基础理论5.1.3教育学的应用研究5.2教育学的研究方法5.2.1实证研究方法5.2.2理论研究方法5.2.3实践研究方法结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和根本所在,教育学作为研究教育的学科,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兼爱、强力而行
道家
绝学、愚民。道法自然、教循自然原则。
《学记》
1、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2、论教育功能:“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育为先”解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个体功能。3、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之,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孙,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
现代
现代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
教 育
学 萌
芽 阶
段
孔子
中国 萌芽 阶段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论教育目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论教育内容:文行忠信。论教学原则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未开其意。发,未达其辞。)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学思罔)、温故知新。
洛克
《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
赫尔巴特
规范
教育
学的
建立
1、现代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2、《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3、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4、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5、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想)、系统、方法。 6、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教师。 7、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夸美纽斯
教育学学 科的建立
1、《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2、提出泛智教育,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3、学制俊
《爱弥儿》
康德
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公共知识)
华图2013版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重点整理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概念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人类特有的一种教育现象,是一种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社会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侠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又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3、教育的起源:1)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说”,错在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也是其代表人物;2)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因而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实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中。
4、教育的发展阶段1)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
2)我国在夏朝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宋代以后“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被视为考试的基本教材。
3)西方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教育内容包括哲学、政治、文学、体操、艺术等学科,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欧洲封建教育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形态:1.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作解释;3、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家庭教育;4、狭义教育:学校教育;5、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6、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共始终;(2)历史性;(3)继承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自身规律;(6)生产性;(7)民族性;(口诀:永历继长相对生民)7、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8、原始社会的教育:(1)非独立性;(2)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3)原始性。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1.产生了学校教育;2.特征:(1)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和相对立;封建社会:(1)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10、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1)阶级性;(2)等级性;(3)象征性。
11、古代中国:(1)夏代是我国最早出现学校的朝代;(2)西周(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春秋战国:私学兴起;(4)两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新办最高教育机构太学;比较著名的有“文翁兴学”。
(5)隋唐:制度上采取科举制,没落于1905年清末;六学二馆(6)宋元明清(封建社会):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13、古代埃及:(三种学校:宫廷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开设最多));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14、古代希腊:雅典教育:西方最早形成和谐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军人。
1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16、近代社会教育:(1)国家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学:一、概念:1、来源:(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战国)(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中介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
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完成的角度,还是从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的角度,期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下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7.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其民族性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学在官府”体现了(阶级性)。
】四、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所有的宗教都持此观点,我国朱熹也持此观点。
2、生物起源说:(1)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2)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3)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3、心理起源说:(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2)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1)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米丁斯基、凯洛夫(4)主要内容:No.1: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实践活动。
No.2: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N0.3:生产劳动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No.4: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二)学校教育的产生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教育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教育内容: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教育工具: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发展:(1)夏:文献有记载,未证实。
(2)商: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五、历史形态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两生、三没两生:(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三没:(1)没有独立形态。
(2)没有教师、学生、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信。
(3)没有阶级性。
2、古代教育:(1)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郭沫若认为春秋、战国分界处是奴隶与封建的分界,此处认为小于等于春秋战国,为奴隶,之后为封建社会)夏:文献记载,学校教育的产生。
商:甲骨文证实,学校的产生。
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乡学”之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的核心:礼乐;礼乐的核心:礼)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春秋);稷下学宫(战国,山东临淄,官家举办,私人主持,荀子连任三届,荀子最尊师)。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刘彻)。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
隋朝开始,唐朝发扬光大。
清朝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宋朝:“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孔子编订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封建时期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明朝:八股文清朝:1905年废科举。
(2)古代印度:教育内容:《吠陀》教师:僧侣婆罗门教佛教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有史可查最古老的学校:宫廷学校。
设置最多: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4)古希腊罗马: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四)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3、近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后的教育(现代教育):全民化:教育的对象、范围。
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人人平等。
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范围更广。
终身化:对于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在国际范围内影响最广的教育)补充:欧洲1、封建社会:(1)教会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骑士教育:七技(骑马、投枪、击剑、打猎、游泳、下棋、吟诗) 2、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六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欧洲的封建时期的教育内容:七艺(教会教育),七技(骑士教育)。
《二》教育学一、研究对象和任务:1、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任务:教育规律。
2、产生和发展:(1)萌芽阶段(古代阶段):奴隶社会到17世纪。
(2)创立阶段:17C末~18C(3)发展多样化阶段:19C末~20C初(2,3可统称为创立和发展阶段)(4)分化与拓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发展阶段):20C中国至今(1)萌芽阶段(古代阶段):奴隶社会到17世纪。
《论语》第一,孔子及弟子第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最早的教育学文献《学记》)第三,教育思想:No.1 有教无类。
教育平等。
No.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性原则。
No.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死则殆。
No4. 父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循循善诱。
No.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示范性原则。
《学记》第一,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雏形。
第二,教育思想。
No.1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No.2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臧息相辅。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No.3 道而弗牵,开而弗达。
启发教学。
No.4 学不躐等(水平)。
不凌节(水平)而施。
循序渐进。
No.5 长善救失。
学着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No.6 豫时孙摩。
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凌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也。
No.7 教学相长。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
第三,选自《礼记》。
第四,乐正克(孟子的学生)编著,因此《学记》是战国末期的著作。
第五,《学记》当中没有提及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最早运用得是孔子,最早提出的是朱熹,因材施教是孔子的观点。
墨子:No.1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No.2 应积极主动的说教。
“虽不叩必鸣”No.3 兼爱,非攻。
老子:No.1 道家学派创始人,教祖。
No.2 《道德经》No.3 提倡道法自然。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苏格拉底:(西方古代,西方萌芽阶段)(古希腊)No.1 助产术(产婆术):问答法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1.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学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3.苏格拉底“产婆术”4.第斯多惠“好的老师教人。
”,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孔子,西方最早的是苏格拉底。
}No.2 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我的无知。
”No.3 美德是否可教。
柏拉图:(西方古代,西方萌芽阶段)(古希腊)No.1 《理想国》:人分三等——哲学王,军人,劳动者No.2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亚里士多德:(西方古代,西方萌芽阶段)(古希腊)No.1 《政治学》No.2 教育遵循自然——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