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干扰与儿童创造力因果关系论文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情绪与创造力是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情绪可以激发和影响创造力的表现,而创造力也可以改变和塑造人们的情绪体验。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本质。
首先,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和兴奋,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这是因为积极的情绪能够提升人们的自尊、自信和乐观,使其更加开放和自由地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
相反,消极的情绪,如焦虑和抑郁,往往会阻碍人们的创造力的发挥。
消极情绪会引发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和困难上,使其难以产生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情绪对创造力的表现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并不相同。
例如,愉快的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快乐和欣喜的情绪中时,他们的创造力表现更加出色。
这可能是因为愉快的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意向和动力,使其更加专注和投入于创造性任务中。
而愤怒的情绪,则可能会对创造力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
愤怒能够激发人们对不公正和不良状况的反应,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创造性的行动。
除了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外,创造力也可以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创造性的活动能够成为人们释放情绪的一个途径,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和负面情绪。
当人们沉浸在创造性的过程中时,他们会忘记焦虑和忧虑,享受到情绪的解放和舒适感。
这是因为创造性的活动能够激发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其投入于当下的体验中,减少对过去和未来的担忧。
因此,创造力可以成为缓解情绪困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情绪与创造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创造力的表现,而创造力则可以改变和调节人们的情绪体验。
了解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重要的心理过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差异、环境和任务的特点等因素也会对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情绪与创造力 情绪对我们的创造力有何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我们的创造力有何影响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我们的创造力有何影响情绪对于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可以影响我们的思考、决策、行动等方面。
而我们的创造力也不例外,情绪对于创造力的发挥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创造力,并分析如何管理情绪以提升创造力。
1. 情绪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情绪可以激发和促进我们的创造力。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兴奋、乐观等,可以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水平。
当我们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时,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会增加,这种化学物质可以促进创造力的释放。
在积极情绪下,我们更加敢于冒险、尝试新思路,从而提高了创造力的水平。
例如,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常常在情绪愉悦的状态下创作出杰作,这是情绪积极影响创造力的一个例证。
2. 情绪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然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并非始终是积极的。
消极情绪,如焦虑、沮丧、愤怒等,会严重抑制创造力的发挥。
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问题本身,而不是寻找解决方案。
当我们处于压力和焦虑的情绪下,我们的大脑更容易陷入思维定势,无法开拓新的思路。
这种情况下,我们缺乏创造性思维和灵感,从而限制了创造力的发挥。
3. 如何管理情绪以提升创造力管理情绪对于提升创造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方法:3.1 情绪调节和积极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技巧来管理情绪,例如深呼吸、冥想和身体锻炼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从而提升创造力。
同时,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也是重要的。
学会积极看待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激发创造力的释放。
3.2 寻找灵感的来源创造力需要灵感的滋养。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交流、阅读等方式来寻找灵感的来源。
观察周围的事物,与他人交流思想,阅读启发性的书籍和文献,都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以推动自己的创造力发展。
3.3 管理时间和压力时间和压力管理对于提升创造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2-01-17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卢家楣 刘 伟 贺 雯 卢盛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 研究了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影响的问题。
被试为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初二的学生220名,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16人,年龄13~14岁。
由于国外已有研究的结果并不统一,研究的方法也缺乏生态化效度,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教学现场实验,运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刺激来诱发学生愉快—难过情绪,以探索在教学情境中学生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影响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性总体发挥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t =21025,p =01045),且主要体现在流畅性和变通性两个方面。
关键词 情绪状态,创造性,生态化效度。
分类号 B849:G 441问题的提出我国教育界正在全力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如何在课堂中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高度重视的课题。
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对创造性的研究,以往大多囿于认知维度,而乏于情感维度。
事实上,情感作为重要的心理活动,同样会影响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
其中的一个方面便是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发挥的影响。
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几乎没有,而国外仅有的研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有的研究发现正情绪(快乐、愉悦、兴趣等)有助于创造性水平的发挥,而有的研究结论则与此相悖。
比如Isen (1985)通过实验证明,在执行概念分类任务时,诱发的正情绪使被试产生更多的概念类别,并且对中性词汇产生更多不寻常的联想[1]。
Mackie (1989)也证明,正情绪使被试减少加工刺激的时间,但他同时发现在加工分析性问题时,具有正情绪的被试则比具有负情绪的被试花费更多的时间[2]。
Jausovec (1989)的研究也证明,正情绪有助于完成类比推理任务,但对解决顿悟性问题没有效果[3]。
而另有研究表明,负情绪(悲伤、恐惧、愤怒等)有助于顿悟性的问题解决[4~6]。
情绪与创造力揭示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揭示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情绪与创造力:揭示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思维和判断力。
而且,情绪也被证明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以增强创造力。
一、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1. 积极情绪的影响积极情绪,如喜悦、兴奋和幸福,可以激发和促进创造性思维。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他们的思维更加开放和灵活,更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想法。
这是因为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认知的灵敏度和柔韧性,使人们更加愿意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负面情绪的影响与积极情绪相反,负面情绪,如沮丧、焦虑和愤怒,通常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当人们处于这些情绪状态下,他们的思维变得较为狭窄和僵化,很难产生出具有创新性的思考。
这是因为负面情绪会引发压力和担忧,进而导致思维受到限制,难以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架。
3. 中性情绪的作用相对于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中性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较为有限。
当人们处于中性情绪状态下,他们的思维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但也很难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因此,中性情绪对于创造力的发挥来说,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
二、增强创造力的方法1. 调整情绪要增强创造力,调整情绪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当你感觉情绪低落时,可以采取积极的方式来改变情绪状态,例如听音乐、阅读激励性文章或与朋友聊天。
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
2. 培养乐观心态乐观心态是增强创造力的一种重要因素。
学会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与潜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将会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乐观心态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思维重构和寻找解决方案的方法来实现。
3. 运动和休息研究表明,运动和休息对创造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
定期进行适量的身体运动可以提高心理健康,并刺激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此外,确保每天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精力和提高注意力,从而改善创造力的表现。
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相关研究概论
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相关研究概论情绪与创造力一直是心理学中备受研究的领域。
情绪对于一个人的创造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创造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就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进行介绍和探讨。
研究表明,情绪对创造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状态。
积极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Freud曾表示,悲伤可能会对艺术家的创造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使人们更加开放、乐观、自由。
例如,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和新想法的创新,在积极情绪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比负面情绪中表现更好。
然而,有些學者认为,积极情绪在某些创造性任务中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人们处于能够很好地应对任务和挑战的舒适状态时,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停滞不前,变得创新力不足。
他们可能会满足于固有的想象和思考模式,而不是尝试新的想法或方法。
相比之下,消极情绪也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一些研究者发现,对于一些需要压抑思维的问題,负面情绪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并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想法。
例如,一份调查报告发现对于愤怒、焦虑、悲伤或沮丧等负向情绪,创作者倾向于有较高的反省、分析、想象和妥善解决问题应对策略。
这些挑戰性的負向情緒可能会启发与促进创造性思维。
然而,另外一些研究认为,由于消极情绪会使人心情低落或自我怀疑,因此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创意缺乏兴趣或心态不佳,导致出现缺少创新想法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会影响人的创造力。
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表现是不同的,但不同的任务和目标需要适应不同的情绪状态。
如果是像写或绘画这样的创作型任务,或是提供全新框架、转换思维模式、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等任务,则可能需要采用负面情绪。
如果是寻找现有解决方案、提供解决方案的任务,则可能需要积极的情绪。
因此,让情绪在适当的情境下发挥优势,才能发挥创造力最大的潜力。
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创造力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它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现出的创新和想象力。
然而,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种影响,并介绍一些调节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方法。
一、压力对创造力的影响压力是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挑战,它来自于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但过度的压力可能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1. 压力对专注力的干扰高压力环境下,人们的注意力会受到干扰,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创造性思考。
这是因为压力会引发身体激素的变化,导致紧张和焦虑感增加,进而干扰到大脑功能的正常运作。
2. 压力对灵感的封锁创造力的源泉之一是灵感,但在高压力的状态下,身心的紧绷可能会阻断灵感的涌现。
压力使人们过于专注于问题和困境,难以打开思维的壁垒,从而限制了创造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的产生。
3. 压力对创造性思维的限制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心理宽容和开放的思维模式。
然而,压力会引起焦虑和紧张感,使思维模式变得狭窄和刻板,从而削弱了创造力的发挥。
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情绪是人们情感体验的反应,也对创造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情绪可能会对创造力的表现产生不同的影响。
1. 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喜悦和幸福,能够提高人们的创造力水平。
这是因为积极情绪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心理弹性,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2. 负面情绪的挑战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和愤怒,可能对创造力构成挑战。
这些情绪常常导致思维的固化和狭隘化,使人们难以产生新颖、独特的创意。
3. 中性情绪的平衡作用与积极和负面情绪相比,中性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相对较小。
中性情绪能够维持人们思维的平稳状态,不过也无法激发创造力的潜能。
三、调节压力和情绪的方法虽然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调节它们,以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1. 压力调节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时间压力产生的影响。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的关系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的关系情绪调节是指在面对各种情绪时,人们能够有效地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的能力。
而创造力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创造新颖想法或产出创新作品时的能力。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情绪调节对创造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情绪调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将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中转移到创造性思维上。
负面情绪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减少对问题的开放性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灵感。
而当我们学会调节情绪,特别是积极情绪,我们更容易进入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助于启发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通过情绪调节,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掘内在的创造潜力,提高创造力的表现。
其次,创造力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创造力是一种积极而愉悦的体验,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负面情绪,调整情绪状态。
在追求创造性的过程中,人们一般会感到兴奋、投入和快乐。
这种积极情绪有助于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减少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体验。
同时,创造力还能够帮助人们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
通过发挥创造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升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上,还可以在团队协作中产生共振效应。
研究表明,团队中的情绪调节水平对团队成员创造力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增强团队成员对彼此创造力的认可和推崇。
当团队成员共享积极情绪并相互激励时,创造力在团队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因此,在团队协作中注重情绪调节能够促进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团队取得更好的成果。
综上所述,情绪调节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调节对创造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它能够为创造力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和心理条件。
同时,创造力也可以促进情绪的调节与积极体验。
在个体和团队层面上,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个体和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创造力是指个体通过独特的方式产生新观点、想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心理能力。
而情绪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并讨论如何调节情绪以增强个体的创造力。
一、情绪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情绪会对个体的认知过程、思考方式和创造性思维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兴奋和好奇心,能够提升个体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使思维更加活跃和灵活。
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融入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创意和新想法。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能够拓宽个体的认知范围,促使其更具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二、情绪对创造力的负面影响然而,并非所有的情绪都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负面的情绪如焦虑、压力和悲伤,会引起个体的情绪抑制和思维僵化,降低其创造力水平。
焦虑和压力会导致个体过度专注问题的失败和可能的负面结果,从而限制了个体在寻找创造性解决方案时的思路和灵活性。
悲伤情绪则可能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使其难以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
三、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性面对不同的情绪状态,个体需要有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提升创造力。
首先,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正确认识负面情绪对创造力的负面影响,并努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其次,培养乐观的情绪,通过寻找积极的情绪源来改善心情,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此外,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有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激发创造力。
四、培养积极的情绪对创造力的启发为了提升创造力,个体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情绪来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
首先,培养愉悦的情绪,可以通过参加喜欢的活动、与朋友交流和享受自然风景来提升情绪。
其次,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此外,通过艺术创作、写作和音乐欣赏等活动,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潜力。
最重要的是,个体需要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使自己在不同情绪状态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创造力表现。
培养创造力的心理状态情绪与心理健康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心理状态情绪与心理健康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创造力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思维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心理状态情绪以及心理健康在培养创造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理状态情绪和心理健康对创新思维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如何培养创造力。
一、心理状态情绪对创新思维的影响1.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积极的心理状态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乐观和自信,促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勇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快乐和幸福的状态时,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容易创造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
因此,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于培养创造力至关重要。
2.负面情绪的限制作用相比之下,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和压力等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焦虑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导致思维受限,无法迅速地产生新的创意。
因此,消除负面情绪和压力对于培养创造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心理健康对创新思维的影响1.自信与创造力心理健康与自信紧密相关,在自身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时,人们更容易表现出创造力。
自信能够推动一个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展现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敢于追求独特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心理韧性与创造力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抵抗力和复原力。
拥有良好的心理韧性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在失败中寻找到新的可能性和机会。
这种心理特质对于创造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才能获得创新的成果。
三、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与策略1.保持积极情绪为了培养创造力,我们应该学会保持积极的情绪。
可以通过与快乐的事物接触、与能够让自己放松的朋友交流以及定期参加喜欢的活动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情绪状态。
这不仅有助于释放压力,还可以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创造力的潜力。
2.管理负面情绪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可以通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放松训练、冥想和心理疏导等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困难和压力。
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情绪是人类内在的感受状态,而创造力则是一种人类独特的思维能力。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可以对人的创造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影响个人的思维、行为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一、积极情绪对创造力的促进积极情绪如喜悦、兴奋和满足,能够增强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激发创造力的发挥。
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大脑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动力,并增加大脑中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
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更能够集中注意力,产生新的想法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创造力水平。
例如,科学家们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参与实验的被试在听取令人愉悦的音乐后,创造力明显提升。
另外,积极情绪还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氛围,促进团队创造力的发挥。
在积极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团队成员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二、消极情绪对创造力的挑战与积极情绪不同,消极情绪如沮丧、焦虑和压力,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这是因为消极情绪会引起注意力分散、思维僵化等问题,进而抑制创造力的发挥。
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大脑中的嗅觉系统会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从而导致人们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恐惧加剧,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力的表现。
然而,有研究表明,在穿越消极情绪后,人们的创造力反而会增强。
这是因为经历消极情绪的挑战与克服,使得人们更有动力去发掘新的解决方案。
在面对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人们常常会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激发创造力的潜能。
三、情绪调节对创造力的重要性情绪调节是人们管理情绪的能力,它对创造力的发挥至关重要。
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人们可以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而有效的情绪调节可以帮助人们处理情绪压力,减少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一种重要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心理训练和冥想。
这些练习可以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调节情绪。
情绪与创造力的相互作用
情绪与创造力的相互作用情绪和创造力是人类思维与情感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对创造力的发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创造力的表达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体验。
本文将探讨情绪与创造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如何通过不同情绪状态的调节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一、情绪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情绪对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如喜悦、好奇、兴奋等,大脑会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和内啡肽等“快乐激素”,从而提高了人的创造力。
这是因为积极的情绪能够促使人的思维更加开放和灵活,有利于产生新的创意和观点。
通过乐观的情绪与创造性问题的探索相结合,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从而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二、情绪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然而,不同的情绪状态也可能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当人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如沮丧、焦虑、压力等,大脑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会导致思维受限,创造力受到抑制。
消极情绪使得人的思维局限于问题本身,无法开拓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因此,对于提升创造力而言,积极的情绪更为重要。
三、调节情绪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既然情绪对创造力产生影响,那么如何调节情绪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呢?1. 调节情绪的方法a. 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通过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应对挑战和困难,增加创造的可能性。
b. 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喜欢的活动能够增加愉悦感,提高积极情绪,促进创造力的释放。
c. 保持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充分休息和放松,减轻压力,使大脑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 创造力的培养a. 提供创造性环境和工具,营造鼓励创新思维和行为的氛围。
b. 注重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多元化的思考方式来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造力。
c.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游戏,锻炼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和评价能力等创造性思维的各个方面。
结论情绪与创造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
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
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情绪和创造力是紧密相关的。
人们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情绪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如何通过管理情绪来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首先,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当人们感到快乐、满足或兴奋时,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他们更容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产生独创性的想法。
例如,许多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都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创作出了他们最杰出的作品。
另一方面,负面情绪也可以激发创造力。
当人们感到沮丧、愤怒或失望时,他们可能会寻求对问题或挑战的不同解决方案。
这种情绪的驱动使得人们思考变得更加集中和深入,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因此,情绪的多样性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创造潜能。
然而,情绪也可能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当人们处于强烈的负面情绪中时,如焦虑、压力或悲伤,他们的思维可能变得狭窄和受限,难以产生新的想法。
这种情况下,情绪会成为创造力发展的障碍。
因此,管理情绪对于释放创造力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有效地管理情绪以促进创造力呢?首先,要认识到情绪是一种自然的人类体验,不应该抑制或回避。
相反,我们应该努力接受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和处理它们。
这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写日记或参与情绪管理课程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建立积极的情感调节策略也是重要的。
这可以包括参与身体活动(如运动或瑜伽),进行冥想或呼吸练习,或与亲友交流。
这些策略有助于平衡情绪,使思维更加清晰和开放。
此外,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也能够有助于提升创造力。
这可以通过营造支持性的团队文化、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鼓励员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来实现。
最后,要记住情绪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个体化的。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创造力。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实践和自我观察来了解自己的情绪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策略。
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心理2002,34(4):381~386ActaPsychologicaSinica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卢家楣刘伟贺雯卢盛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摘要研究了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影响的问题.被试为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初二的学生220名,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16人,年龄l3~l4岁.由于国外已有研究的结果并不统一,研究的方法也缺乏生态化效度,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教学现场实验,运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刺激来诱发学生愉快一难过情绪,以探索在教学情境中学堂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影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性总体发挥水平显着高于难过情绪状态(t=2.025,P=0.045),且主要体现在流畅性和变通性两个方面.关键词情绪状态,创造性,生态化效度.分类号B849:G441问题的提出我国教育界正在全力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如何在课堂中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高度重视的课题.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对创造性的研究,以往大多囿于认知维度,而乏于情感维度.事实上,情感作为重要的心理活动,同样会影响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其中的一个方面便是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发挥的影响.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几乎没有,而国外仅有的研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的研究发现正情绪(快乐,愉悦,兴趣等)有助于创造性水平的发挥,而有的研究结论则与此相悖.比如Isen (1985)通过实验证明,在执行概念分类任务时,诱发的正情绪使被试产生更多的概念类别,并且对中性词汇产生更多不寻常的联想.Mackie(1989)也证明,正情绪使被试减少加工刺激的时间,但他同时发现在加工分析性问题时,具有正情绪的被试则比具有负情绪的被试花费更多的时间[21.Jausovec (1989)的研究也证明,正情绪有助于完成类比推理任务,但对解决顿悟性问题没有效果.而另有研究表明,负情绪(悲伤,恐惧,愤怒等)有助于顿悟性的问题解决.那么情绪状态对个体创造性的影响究竟怎样?收稿日期:2002—01—17381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我们又进而仔细分析了这些研究中诱发被试情绪的方法.我们认为,涉情研究的最大困难不仅在于能否在实验情境中诱发被试产生实验者所需要的情绪,而且还在于诱发情绪的情境是否与真实情境相吻合.前者涉及的是引发个体某种情绪的特指性问题,而后者涉及的则是引发个体某种情绪的真实性问题,即生态化效度(ecologicalvalidity)问题.所谓生态化效度就是指研究结果体现真实环境中真实被试的实际情况的真实性程度j.例如,要研究被试在悲痛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表现,如果让被试看一场悲剧,引发的情绪状态与被试本人由于某种需要不满足所产生的悲痛情绪是不一样的,前者是通过情感感染,即移情(empathy)来引发的J,后者则是通过情感发生的基本模式来引发的'加j,它们虽然都是悲伤情绪,但可能有所区别.我们认为只有当实验中引发情绪的情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相一致时,其引发的情绪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化效度.为此我们试图在研究情绪问题的方法上有所改进,以求在创设尽可能具有较好生态化效度的实验情境中探索学生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影响的问题,希冀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作进一步验证,同时又能使我们的研究结果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382心理34卷2方法由于创造性(creativity)的关键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并以发散思维的认知方式为核心,以聚合思维的认知方式为辅助.因此,与国外研究一样,本研究中创造性的操作指标也就主要涉及发散思维的3个特征指标——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探索学生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影响的问题也就主要是探索学生隋绪状态对发散性思维的3个特征指标的影响问题.2.1被试选自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4个班,共220人,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16人,年龄都在13~14岁.2.2材料2.2.1创造性测试材料在现成的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词汇)》和郑日昌,肖培玲编《创造性思维测验》等的创造性测试量表基础上选编配对的两组测试题,每组3题("给短文取标题","为简图想象事物","一物体的可能用途"),组成两份简易同质的《创造性测试(A)》和《创造性测试(B)》(这两个测试的相关系数为0.715),每次测试仅需20分钟,以尽量减少对学生正常教学活动的干扰.测试(A)用于实验前测,测试(B)用于实验后测,并在每份测试表的头上放人一个从"难过"到"愉快"的五等级的自评情绪项目:"情绪自评:下面题目目的在于了解你当前的情绪状态,回答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你不必顾虑,请如实回答(在下面相应的情绪状态上画圈).很难过较难过平静较愉快很愉快然后再在创造性测试题前面加上一段指导语:"下面是有关创造性方面的测试题,规定在20分钟内做完,希望你能在此时间内做出又多,又新颖,又富有变化的答案.尽量不要提前交卷,因为多想一想,可能还会有更多更好的解答."2.2.2数学测试题材料由两道数学题组成的一份《数学素质测试》,其题目的特点是费时不多,但其答案不太明确,使学生做题后对自己的答题成绩难于准确预测.这两道题目是:"1.有数字3,4,5,6,7,8,选取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数字,用四则运算和括号来构成等式.在同一个等式里,同一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即不能重复出现).构成的等式越多越好;2.指出下列两个代数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2abC+6abe;8abcd+56abce+14abc"2.3实验过程2.3.1初测创造性水平2位数学教师在各自负责教学的2个数学班上组织《创造性测试(A)》的测试.测后由我们进行评分,并根据得分的多少,由高到低将4个班级的学生在各自班内排序编号.取出4个班的单数学生组成表扬组,双数学生组成批评组,使这两组学生的初测的创造性水平基本相同. 2.3.2实验干预过了3天,2位数学教师在各自负责教学的2个数学班上实施我们编写的《数学素质测试》,测后并不批改,而是根据我们提供的表扬组和批评组名单,在第二次上数学课时向学生宣布数学测试"真实"结果.首先,教师说明该测验的重要性(谎称此成绩与期末成绩挂钩,并是随后学校即将进行的分层教学中学生分层的依据等),以引起学生对此测验结果的重视.接着,说明这次评分标准与往日不同,结果也两极分化,一半学生发挥较好,达到或超过自己平时水平,而另一半学生则不理想,不及自己原有水平,甚至不及格(具体成绩不公布).最后,教师念出表扬组名单,并予以当众表扬;又念出批评组名单,并予以当众批评,以引发学生"愉快"和"难过"两种情绪状态.2.3.3复测创造性水平在2位数学教师各自负责教学的2个数学班上念完表扬组和批评组后,组织实施《创造性测试(B)》.测后当场由我们向学生说明事实真相,以尽可能避免由于公开批评一部分学生所可能造成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并向学生的配合表示感谢.然后由我们对学生第2次创造性测试进行评分.2.3.4个别访谈事后我们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以便于我们进行深人分析.3结果在进行创造性测试的评分时,总分是由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3项的得分之和组成的.由于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是不同质的,需将各分项得分的原始分数需转换成z分数(标准分)后才能相加成总分,因此,使用SPSS9.0对所有实验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时,都是先将原始分数转换成z分数后再作处理的.3.1表扬组和批评组的测试结果比较表扬组和批评组是在实施《创造性测试(A)》4期卢家楣等: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383 后,将每位学生的得分数由高到低排列编序,抽取单双数而组成的:随机确定单数学生为表扬组,110 人;双数学生为批评组,107人(由于复测时有个别同学因病未参加而被剔除,故两组人数稍有差别). 这样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创造性水平基本相同的两个组.对这两组学生的创造性测试的前测成绩进行统计检验也证实,他们的总分确实无显着差异(£=0.048,P=0.962),三项分指标也无显着差异(流畅性,£=0.015,P=0.988;变通性,£=0.464,P=0.643;新颖性,t:0.267,P:0.790).但对表扬组和批评组实施《创造性测试(B)》后发现,两组在创造性总分上也没有出现显着差异(t=0.511,P=0.610),对三项分指标进一步检验,也无显着差异(流畅性,t=0.792,P=0.429;变通性,t=0.575,P=0.566;新颖性,t=0.169,P=0.866)(见表1).表1表扬组与批评组前测比较3.2愉快组和难过组的测试结果比较我们将表扬组中在情绪自评表中选择"很愉快"和"较愉快"的正性情绪的被试挑选出来,共43 人,重新组成一组,称为愉快组;同样情况,将批评组中在情绪自评表中选择"很难过"和"较难过"的负性情绪的被试挑选出来,共65人,重新组成一组,称为难过组.再对这两个重组的愉快组和难过组被试的《创造性测试(A)》结果进行比较,两组在创造性总分上没有显着差异(t=0.646,P=0.520),其三项分指标也无显着差异(流畅性,t=0.644,P=0.521;变通性,t:0.578,P=0.565;新颖性,t=0.302,P=0.763).再对愉快组和难过组《创造性测试(B)》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愉快组在创造性总分上高出难过组,达到显着差异(t=2.025,P=0.045).对三项分指标进一步检验,愉快组在流畅性方面的得分高过难过组,达到显着差异(t=2.193,P=0.030);在变通性方面的得分也高过难过组,达到显着差异(t=2.040,P=0.044).只是在新颖性上,愉快组的得分(0.284)虽高过难过组(0.014),但经检验,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t=0.835,P=0.405)(见表2).表2愉快组与难过组前测比较我们随后又对愉快组中选择"很愉快"的8个被试和选择"较愉快"的35个被试,以及难过组中选择"很难过"的l5个被试和选择"较难过"的50个被试,分别进行《创造性测试(A)》和《创造性测心理34卷试(B)》的前后测结果的各自比较.结果发现,选择"很愉快"组和"较愉快"组之间以及选择"很难过"组和"较难过"组之间,在创造性总分上前测无显着差异(表略),后测虽总体上也无明显差异(t=1.972,P=0.055;£=1.577,P=0.120),但仔细比较仍可发现"较愉快"组(M=1.5582)具有稍优于"很愉快"组(M=一0.6917)的一点趋势.再进一步分析三项分指标的情况:"较愉快"组(M=1.5582)具有稍优于"很愉快"组(M=一0.6917)的一点趋势主要在于新颖性上,"较愉快"组的平均得分为0.4761,"很愉快"组的平均得分为一0.5574(见表3 和表4).表3"较愉快"组和"很愉快"组的后测比较表4"较难过"组和"很难过"组的后测比较4讨论4.1本项情绪研究中的生态化效度问题由于情绪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涉情研究的最大困难在于被试情绪的诱发问题.如何在实验过程中引发出为实验研究所需要的那种情绪(如悲伤而非悲哀,焦虑而非忧虑等),这是一个难题,它涉及的是情绪诱发的特指性问题.而在解决了特指性问题的基础上如何使被试诱发情绪的情境与其相应活动的真实情境相吻合,这更是情绪诱发中的棘手问题,它涉及到的则是情绪诱发的真实性问题,也即所谓的实验研究中的生态化效度问题.目前在实验情境下引发被试情绪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回忆过去伴有情绪体验的生活事件引发情绪;通过观看有明显表情的人像图片或照片引发情绪;通过观看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电影或电视引发情绪;通过让被试做出面部表情引发情绪;通过实验任务引发情绪.事实上,前四种方法都属于通过特殊途径(回忆,想象,表情以及他人情绪的感染等)引发情绪的范畴',而最后一种方法则接近于通过一般途径(情绪发生的一般模式,即通过客观刺激与主观需要,预期之间的关系及对此关系的认知评价等因素的调控)来引发情绪的操作J,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但由于操作上的复杂性,在研究中真正通过设置客观刺激与主观需要满足与否的情境来引发情绪的实验仍很少采用,连属于通过实验任务引发情绪的典例——沙赫特(S.Schachter)的着名实验,实际上也主要采用了现实情境中的情绪感染手段.至于国外在对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的研究中,引发被试情绪的手段基本上都是采用特殊途径——情绪感染.具体做法是,通过让被试看喜剧和悲剧影片来引发相应的正,负情绪,然后让其分别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下完成同一项创造性任务,检验两种效果的差异,以考察不同情绪状态对创造性的影响.但我们认为,这种引发情绪的情境与实际情境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当我们要研究教学情境中涉及学生的情绪问题时, 这种引发情绪的途径更存在真实性问题,即生态化效度问题."在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只有将儿童与青少年放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只有走出实验室,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研究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和发展和变化,才能保证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有较高的生态化效度,即接近现实生活中儿童与青少年的实际,有较高的生态化价值."我们知道,在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情绪往往不是与喜剧和悲剧之类的情境相联系,而是更多地与学生最关心的学习问题相联系,在我国的现实教学中,则更多地是与学生考试,测验的分数成绩相联系.因此,我们在这次研究中采用的是情绪引发的一般途径,通过在现实教学情境中给予与学生需要密切联系的刺激来引发其相应的情绪.具体做法是,通过宣布学生数学测验好坏结果(一部分学生数学测验发挥好,一部分学生发挥不好)这一学生颇为敏感的刺激,来引发学生正情绪("很愉快",4期卢家楣等: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385 "较愉快")和负情绪("很难过","较难过"),然后让学生分别在各自的不同情绪状态下完成同样的创造性测试,检验两种效果的差异,以考察不同情绪状态对创造性的影响.这样,实验得出的结论也就更贴近学校教学活动的实际.4.2本项情绪研究中的情绪评价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宣布数学测验发挥好的学生为表扬组,发挥不好的学生为批评组,以此认定表扬组学生处于情绪愉快状态,而批评组学生处于情绪难过状态,进而考察这两组学生在创造性测试中完成任务的优劣,检验情绪状态对创造性的影响.但对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发现,这两组的创造性测试的前测和后测均无显着差异(见表1) 在实验后对部分学生的个别访谈发现,当教师宣布一部分学生数学测验发挥好,一部分学生数学测验发挥不好时,学生的情绪反应并不与之完全一致.有的学生平时成绩比较好,这次被教师宣布为"发挥好",并不感到意外,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也就未出现什么明显的好情绪.同样,有的学生平时成绩比较差,这次被教师宣布为"发挥不好",并不感到意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亦未出现什么明显的坏情绪.甚至有不少同学因课前有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影响对教师宣布结果的正常反应.因此,我们宣布为表扬组和批评组的同学,事实上,其所产生的"愉快"和"难过"情绪并非与之完全相应,如,明明属于表扬组的学生,但其真实的感受是"平静"或"较不难过",而属于批评组的学生,其真实的感受是"平静"或"较愉快".若以此来考察学生"愉快"和"难过"情绪对其创造性的影响也就缺乏真实性.对此情况,我们在实验设计时已有所预估,故我们在进行创造性测试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进行自评,再以自评的结果将学生分为愉快组和难过组,将这两组学生的创造性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愉快组和难过组在完成《创造性测试(B)》测试中的差异,从而揭示了"愉快"和"难过"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的影响(详见4.3内容).这对我们也提供了一个借鉴:由于情绪问题的复杂性,在这类实验研究中,不能以客观刺激的性质来简单决定学生的情绪极性(正情绪或负情绪),个体情绪状态的评价似乎有时还是以自评更为相对贴近实际.国外也有研究报告支持这一看法:情绪的自我报告有着很好的准确性.当然,正如情绪心理学家斯托曼(K.T.Strongman)所指出的,最好是结合其他方法来运用自我评价法更为有效_1.在本次实验中,事实上我们是将自我评价与客观的预设刺激的性质以及个别访谈三方面情况相结合,因而对引发出来的被试情绪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这就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有效.4.3情绪状态对创造性影响问题情绪状态对创造性究竟产生什么影响?当教师向学生说明该测验的重要性,谎称此成绩将记录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并作为随后学校即将进行的分层教学中学生分层的依据,以此加大对学生情绪的刺激力度后,逐一念出表扬组和批评组学生名字时,确实引发出一部分学生"愉快"和"难过"的情绪状态. 这在随后对学生的个别访谈时得到证实.我们遂在学生对自己情绪状态进行自评的基础上划定愉快组和难过组,并对这两组的创造性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前所述,愉快组和难过组的《创造性测试(A)》的结果无显着差异(见表2),而在《创造性测试(B)》的结果中前者的总分明显大于后者, 达到显着性水平.对创造性中的3个细项——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的进一步比较研究发现,这一总分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流畅性和变通性两个方面上,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而在新颖性方面,愉快组平均得分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见表2).这一结果与国外的某些研究结果相一致,如考察的主要是创造性中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时, 正情绪对于任务的完成具有促进作用;而当使用的任务为分析性,顿悟性时,即考察的主要是创造性中的新颖性时,正情绪则不能起到促进作用J.至于这些研究结果还表明正情绪对创造性中的新颖性上甚至有消极作用,而负情绪对解决这类任务则有促进作用的情况,在我们的研究中尚未得到证实.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改进实验方法所致,也许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影响所致,尚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 有趣的是,我们对选择"很愉快"和"较愉快","很难过"和"较难过"的被试作进一步的统计检验时发现,他们在创造性测验中的得分平均数没有显着性差异.如果说有点趋势的话,"很难过"组似乎比"较难过"更糟些(见表4),而"较愉快"组的得分平均数(M=0.0326)反比"很愉快"组(M=一0.6917)更好些(见表3),后者似乎也符合耶尔克斯一道森定律,即便是愉快情绪也是以中等强度为最佳.至于"较愉快"组(M:1.5582)具有稍优于"很愉快"组(M=一0.6917)的一点趋势为何主要体现在新颖性上,而愉快组优于难过组则主要体现在流畅性和变通性上?亦有待进一步研究.386理34卷5小结实验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发挥有影响:愉快情绪状态与难过情绪状态相比,前者有助于促进创造性的发挥,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提高流畅性和变通性上.通过研究也表明,在教学心理学的涉情研究中,完全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境,寻求适宜的刺激来诱发被试的相应情绪,以提高实验研究的生态化效度.同时,还注意到,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性,在实验中不能仅根据刺激的性质来判定被试诱发情绪的状况,而应采取包括自评在内的多方面相结合的测评手段,才能使涉情研究中对诱发情绪的评估更为准确.24参考文献IsenAM,JohnsonMMS,MertzE,RobinsonGF.TheinfluenceofpositiveaffectontIleunusualnessofwordassociation.Journalof 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5,48:1413~1426 MackieDM,WorthLT.Processingdeficitsandthemediationof positiveaffectinpersuasion.Joum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ehology,1989,57:27~40JansovecN.Affectinanalogicaltrailsfer.CreativityResearchJour- nal,l989,2:255~266KaufmarmG.V osburgSK."Paradoxical"moodeffectsoncreative56789problem—solving.CognitionandEmotion,1997,2:151~170 RichardsR.Creativityandbipolarmoodswings:Whytheassecia—tion?In:ShawMR,RuncoMAed.Creativityandaffect.Nor- woodNJ.:Ablex,1993JamisonKR.Touchedwithfire.Manic—depressiveiHnessandtIle artistictemperament.NewYork:FreePress,1993 LinChongde.Learninganddevelopment(inChinese).Beijing: BeijingNormalUniversityPress,1999.95(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5) LuJiamei.Themechanismofemotionalgenerationanditsenlighten—mentforthecontrolandadjustmentineducation(inChinese).Edu- cationResearch,1995,(2):37~4l(卢家楣.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对教育的启发.教育研究, 1995,(2):37~41)LuJiamei.Ontheneed—expectationhypothesisofthemechanismof emotionalgeneration(inChinese).InformationonPsychologicalSciences,1988,(2):60~63(卢家楣.关于情绪发生心理机制的需要一预期假说.心理科学通讯,1988,(2):60~63)LuJiamei.PsychologyofAffeetiveInstruction(inChinese).Shang-hai:ShanghaiEducationalPublishingHouse,2000.174~18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4~181)11WatsonD,ClarkLA.Measurementandtofmood recurrentandemergentissues.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1997,68(2):267~29612StrongmanKT.Thepsychologyofemotion.2nded.JohnWiley&SonsLtd,1978THEINFLUENCEoFTHESTUDENTSMooDoNTHEⅡtCREATI,,]【TY LuJiamei,LiuWei,HeWen,LuShenghua(EducationScienceCollege,ShanghaiTeachersUniversity,Shanghai200234)AbstractStudiedtheinfluenceofthemoodoncreativityofthestudents.Sswere220secondgradestude ntsinSecondarySchoolNo.3attachedtoShanghaiTeachersUniversity,inwhichwere104boysandl16girls,13—14yearsold.However,theresultsofthestudiesabroadarecontradictorytoeachother.Themethodsoftheir studiesalsohavepooreco.1ogicalvalidity.Thispapertriedtoexploretheinfluenceofthestudentsmoodontheircreativit yinteachingactivities throughfieldexperimentofteachingandusingthestimuliinrealteachingsituationtoinduceh appy.sadmoodofthestudents.Theresultsshowedthatthestudentsinhappymoodbringtheircreativitytoahigherle velthanthestudentsinsadmoodinsignificantlevelgenerally(t=2.025,P=0.045),demonstratedmainlyinfluencya ndflexibility.Keywordsmood,creativity,ecologicalvalidity.。
情绪与创造力的关联性
情绪与创造力的关联性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我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除了对情绪本身的研究外,近年来,研究人员也开始关注情绪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情绪与创造力的相互关系,并讨论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情绪对创造力的启发情绪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灵感和创造力。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兴奋和乐观常常与创造性思维有关联。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的大脑更加开放和灵活,我们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情绪积极的人通常更具有创造性。
另一方面,负面的情绪如沮丧、愤怒和焦虑也有助于激发创造力。
这是因为负面情绪能够引发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促使我们寻找解决方案。
许多伟大的作品和创新就诞生于作者或发明者在低谷情绪中的创造力爆发。
二、情绪对创造力的限制尽管情绪可以激发创造力,但过多依赖情绪将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干扰我们的思维和注意力,使创造力受到抑制。
情绪过于激烈或过于负面时,我们会陷入消极的思维循环,难以产生创造性的想法。
此外,一些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是相互冲突的。
例如,过高的压力和焦虑会破坏我们的创造力,而适度的压力则可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调节情绪,以便在正确的程度上利用其对创造力的影响。
三、情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情绪与创造力之间的关联性不仅仅影响着个体的表现,也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激励积极情绪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工作场所,积极情绪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创造性表现,从而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重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以提升个人和社会的创造力水平。
结论情绪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情绪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但也可能对创造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我们应该在正确的情绪状态下保持创造性思维,并注重情绪管理,以提升个人和社会的创造力水平。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情绪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知识来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情绪与创造力大脑中的情绪如何影响创造性思维
情绪与创造力大脑中的情绪如何影响创造性思维情绪与创造力:大脑中的情绪如何影响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创造力的需求,无论是在工作中提出新的解决方法,还是在学习中寻找新的想法。
然而,我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情绪在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情绪对大脑的影响可以推动或阻碍我们的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情绪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情绪如何影响大脑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创造力是一种将不同的想法和概念结合并产生新的独特思考方式的能力。
情绪是我们内心状态的反应,涵盖了一系列情感体验,如愉悦、悲伤、焦虑等。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情绪可以对创造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正向情绪(如愉悦、兴奋)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会增加大脑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我们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和创造性解决方案。
一项研究发现,愉悦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们在艺术创作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表现。
因此,保持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创造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问题。
然而,反向情绪(如焦虑、悲伤)可能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
当我们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大脑会释放出皮质醇等压力激素,这会抑制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焦虑和悲伤可能导致我们思维僵化,难以产生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在沮丧和伤心时往往更难以完成创造性任务。
因此,积极管理和调节情绪对于提高创造力的发挥至关重要。
除了情绪类型,情绪强度也会对创造性思维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适度的情绪强度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适度的情绪强度可以增加注意力和意识,使我们更加专注于创造性任务。
然而,情绪过于激烈或过于弱化都可能削弱创造力。
过强的情绪可能会导致冲动和情绪化的决策,而过于弱化的情绪则可能导致我们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动力。
因此,适度的情绪强度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创造力的个体层面外,情绪还可以对团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作用。
情志失衡如何影响人的创造力
情志失衡如何影响人的创造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志的状态对我们的思维、行为和创造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谓情志,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时,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然而,一旦情志失衡,就可能给我们的创造力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并非仅仅是指能够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事物,它更是一种能够综合运用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解决问题、产生新想法和实现创新的能力。
创造力需要一个开放、灵活和积极的思维环境,而情志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这样的环境能否形成。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愤怒的情志状态时,他的思维往往会变得狭窄和冲动。
愤怒会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引发愤怒的事物上,难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创造力被愤怒所蒙蔽,无法自由地发挥。
例如,一位设计师在与客户沟通时,如果因为对方的一些要求而感到愤怒,他可能会陷入愤怒的情绪中,无法冷静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难以提出有创意的设计方案。
过度的忧虑也会对创造力造成严重的阻碍。
忧虑的人总是担心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的心思被这些担忧所占据,无法集中精力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比如,一位科研工作者如果过度忧虑实验的失败、研究经费的不足或者成果的不被认可,那么他可能会在研究过程中犹豫不决,不敢大胆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而限制了自己创造力的发挥。
悲伤同样会削弱人的创造力。
沉浸在悲伤中的人往往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
他们的思维变得迟缓,难以产生新颖的想法。
一个作家在经历了重大的人生挫折后,如果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提笔创作,因为悲伤让他失去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恐惧也是情志失衡的一种表现,它会使人变得胆小怯懦,不敢冒险和尝试新事物。
对于那些想要在艺术、科技等领域展现创造力的人来说,恐惧可能会让他们错过许多宝贵的机会。
幼儿情绪管理与创造力发展
幼儿情绪管理与创造力发展在幼儿教育领域,情绪管理和创造力发展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点话题。
这两项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幼儿如何通过情绪管理增强自身的创造力,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见解。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幼儿时期,孩子们正处于急剧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情绪表达和调节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恰当的情绪管理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同理心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为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情绪管理还能增强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情绪管理对创造力的影响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情绪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幼儿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往往更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尝试新事物,并保持专注力和想象力。
相反,如果情绪失控,容易导致孩子们过于焦虑或沮丧,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散和创造性表达。
因此,情绪管理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情绪管理的具体策略针对幼儿常见的情绪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情绪识别:引导孩子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情绪调节:教会孩子们一些基本的放松和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counting、绘画等。
同理心培养:鼓励孩子们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同情能力。
正向引导:运用积极的语言和行为,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行为模式。
活动互动: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情绪管理能力。
创造力培养的关键除了情绪管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同样重要。
家长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好奇心:鼓励孩子们对周围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开放包容: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表达space,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
提供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和活动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情绪调节对大脑创造力的影响
情绪调节对大脑创造力的影响大脑创造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创作和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
情绪调节则是人类对自己情绪状态进行调整和控制的一种能力。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情绪的变化可以对大脑创造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情绪调节对大脑创造力的影响,并阐述如何合理调节情绪以提升创造力。
1. 情绪调节对创造力的促进情绪调节对大脑创造力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积极情绪可以激发创造力。
积极的情绪状态,如快乐、兴奋和喜悦,能够提高个体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使大脑更为灵活和敏锐。
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更容易联想到新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大脑创造力的发挥。
其次,情绪调节能够增强创造力的灵活性。
创造力需要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和灵活的操作能力。
通过合理调节情绪,人们可以更好地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而激发创造力。
例如,在压力较大的情境下,适度的焦虑情绪可以促使人们更加注意周围的细节,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最后,合理调节情绪可以提升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情绪的波动会调整大脑中的神经传导物质,从而影响到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的过程。
积极的情绪调节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思维的边界,激发想象力,从而对大脑创造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情绪调节对创造力的抑制情绪调节对大脑创造力的影响并非一味的促进,有时也会产生抑制作用。
一方面,负面情绪会压抑创造力的发挥。
例如,焦虑、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容易引发思维的狭窄和刻板的思维方式,限制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
当人们处于这些负面情绪状态下,往往会陷入思维的僵局,难以产生新的创意。
另一方面,情绪波动过大也会对大脑创造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情绪的波动过大会导致个体过度关注自身情绪的变化,无法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或创作过程,从而降低大脑创造力的发挥。
3. 如何合理调节情绪以提升创造力为了更好地调节情绪以提升大脑创造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培养积极情绪。
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姓名 赵慧 年级2011 级同组人姓名 戴舒婷 专 业 心理学师范实验时间 2012/12/09 成 绩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赵慧(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2011级心理学师范专业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旨在对学界仍没有达成共识的"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的研究进行验证。
实验以90名年龄在19-23岁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将其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三个组,通过让不同组被试看不同的 诱导影片来诱导相应的正、中、负三种情绪,后在该情绪状态下完成同一项创造性任务,检验其效 果差异,以考察不同情绪状态对创造力的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以控制组中性情绪相比较,积极与 消极情绪均对创造力有促进作用,且消极情绪状态下的创造力更好。
关键词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创造力1刖言创造力(creativity ingenuity )是根据一定目的,应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 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智力品质。
它受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情绪 就是其中之一。
情绪是指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 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龙勃罗梭首先对情绪、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
他通过对天才的研究发现, 天才由于过度敏感而导致情绪极不稳定,因此很多人患有忧郁症、自大狂、酗酒等神 经症。
但后来埃利斯等人对创造型天才的大规模研究都没有支持龙勃罗梭的结论。
除 了龙氏外,巴博克研究了天才的遗传因素,发现很多天才的情绪极不稳定,常常走极 端,多数天才都处在疯狂的边缘,一生与幸福无缘。
投射检验也显示:艺术家(不包 括作家)有很强的罪恶感,而且普遍患有焦虑症、神经症,他们情绪极不稳定。
可见 心理分析学家通过对艺术家临床研究的结果发现,情绪纷扰和创造力之间有密切联系, 并认为创造是解决情绪问题的一种方法。
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是近年来创造力研究中颇受学者关注的一个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干扰与儿童创造力的因果关系研究摘要:情绪与创造力的研究早就被心里学家着手研究,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相信负面的、不积极的、坏的情绪有碍于创造。
从另一方面看来,情绪也是创造性表现的结果,托兰斯发现创造性高的儿童因为常发奇论而被教师、同学及家长视为顽皮淘气。
这种儿童所处的内外环境对儿童创造表现的“异端邪说”的制裁,因此引起内心的紧张与情绪的纷扰。
由此可看出,情绪纷扰与儿童的创造性是相互影响的,如何做好控制好儿童的情绪纷扰和提高儿童创造力是个急切的问题。
本文围绕两者因果关系,并解析其相互影响,最后提出切实有效的提高儿童创造力的策略。
关键词:情绪;创造力;儿童;情绪纷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23-02
一、引言
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来说,个体创造力(creativity)及其整体效应是重要的社会资源,这一资源的开发需要众多学科联合攻关,其中心理学责无旁贷。
创造力是一种高级心智机能,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
也包括个体的情绪。
情绪是指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因此,西蒙诺夫认为“当理性的反应无效之时,情绪的激动就变成一种创造的力量。
因为不同的情绪供给我们各种新颖的组合,这
些情绪就与创造的活动、灵感、直觉以及预卜等密切联系在一起。
”
[2]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需要凭借各种灵感、直觉,并由此构成发散性思维、拓展性思维。
综上所述:情绪与创造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而与儿童创造的关系也是。
二、情绪与儿童创造的关系
1、良好的情绪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所谓良好情绪,是指一些情绪是积极、兴奋型,如高兴、幸福、愉悦安宁、放松的情绪状态。
从生理机制上讲,积极情绪能够促进脑中多巴胺的分泌,而前扣带皮层多巴胺的释放,可以调节和改善脑的认知改组功能,所以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得到加强。
[3]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反应的一种原始动机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然先天性。
同样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期。
有学者通过创造出一些有利于儿童情绪的环境和活动,并在此良好的内外情绪环境下研究儿童的创造力,通过环境体验法、活动感悟法和多元整合法,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儿童尽情发挥创造,并测其创造力。
试验表明,良好的情绪状态(包括教师和幼儿)可以形成一种支持性氛围,激发幼儿的自发行为、敏锐知觉与移情理解,提高创造活动质量。
创造活动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正是积极的有导向性质的情感运动,才使创造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成为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情绪过程伴随着幼儿创造力活动的全过程。
2、情绪纷扰下,儿童的创造力
虽然大众印象中都有孤独的天才的形象,但大多数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
所谓情绪纷扰儿童,就是指经常心里紧张、焦虑、侵略行为的儿童。
这类儿童虽然不是问题儿童,但他们之间有很多都因攻击的行为或者无法教养的行为或看上去疯癫叛逆的行为而被送到心理诊所或情绪适应班去,儿童的情绪可以组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人际期望很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的创造性表现。
研究发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
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评价和监督等往往会导致儿童的内部动机的下降和情绪的纷扰,导致儿童紧张,犹豫或好胜,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
马斯洛把创造分为初级和次级两种,他认为初级的创造是每个健全儿童所赋有的,他发挥了罗杰斯的心理健康论,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事故的程度,也就是情绪性格上发生的变化而导致创造力被埋没在潜意识里。
这里,本文着重强调了,由于情绪干扰的因素,导致儿童创造力部被开发或者受到抑制。
但是,审视一下我们当今的教育,我们应该反省,是情绪导致创造的抑制,还是这个创造的欲望本身不被社会接受而导致压迫?
三、创造本身对儿童所带来的影响
不管从生理基础还是从心理动机角度,对于儿童来说,创造性
是一种需要,只是到越大的时候会被抑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的小孩小时可聪明了,什么点子都有,偶尔还会搞点小发明、小创造,在一个明智的家庭或一个开放性高的班级,这类小孩会越来越受重视,相反,在我们铺排你的家庭和班级,这样只能被旁人、家长、老师视为淘气、顽皮。
进而就说教,说不听就带去看医生或直接不闻不问,而这时的小孩的感情和情绪也正在发展中,长期的打击抑制,会导致小孩紧张、郁闷、和失落。
在这样的情绪下,小孩不敢也不想去创造,在不断的事件中,本来有的心创造性就被严重抑制或被阻挠在潜意识里,严重的会导致成为问题少年或者患上精神病。
从上表可以看出,要想激发和提高我们儿童的创造性,必须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一同着手。
四、控制儿童情绪的干扰和激发儿童创造力的策略
由上面分析的,想要儿童创造得到良好发展,得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激发其良好情绪,控制情绪干扰,使儿童自发地创造,避免儿童因想创造而被排斥和被环境所遗弃。
1、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态度对小孩的身心发展都有直接影响,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对小孩天生的创造欲望提供一个良好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幼儿到学年儿童,孩子的思维都是开放的,不受本身情绪的干扰,能吧自己的潜能在良好状态下发挥出来。
2、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和开放思维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设置积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
在我们国家这样面临改革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对于那些思想活跃的,看上去调皮捣蛋的孩子,要给予良好的引导,让孩子发挥创造的欲望。
在创造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捕捉幼儿的内心体验,帮助幼儿克服由于初涉新事物而造成的畏难和胆却心理,教师必须成为幼儿合作伙伴,营造师生间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儿童消除心理压力和情绪紧张等干扰,做到:敢想、爱做。
在教学过程中,教让幼儿体验创造活动的温馨从而大胆张开想象的翅膀……情景相融,引起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愿望。
3、生生间的友好交往氛围
良好的班风、友好的同伴能激励幼儿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儿童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儿童创造能力各不相同,儿童与幼儿童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其认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动因。
对于特活泼的儿童,不能排斥在班级之外,要相互爱护和欣赏,激发各个儿童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郭有遹. 创造性理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8—130.
[2] 张庆林,曹贵康主编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罗洛,梅著,杨韶刚译. 创造的勇气[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骆素萍,汪玲,王爱娟. 情绪创造性研究宗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 1:192.
[5] 龚增良,汤超颖. 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j].人类工效学,2009 12.
[6] 邓铸,黄荣. 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2010 7.
[7] 周国莉,周治金. 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7 6.
[8] 刘新学,张福娟. 情绪智力研究新趋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