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

合集下载

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特色浅析

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特色浅析

2020/5下电影《芳华》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于2017年12月15日上映。

该部文艺片改编自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以1970-1980年代作为叙事背景,讲述了那个年代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文工团青年的故事。

他们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阶段,对于爱情、梦想有着自己的渴望,也在经历着充满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冯小刚导演在该影片拍摄过程中,综合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和技巧,构架出了崭新的故事情节,从而赋予了电影不同以往的叙事艺术特色。

《芳华》将叙事的复杂性与现代语言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能够带给观众立体而丰富的观影体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说《芳华》与电影《芳华》小说《芳华》是当代著名女性作家严歌苓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从大江南北招募而来进入部队文工团的少男少女所经历的残酷的青春、隐忍的爱情和坎坷的人生。

小说《芳华》用四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展开描绘了那个时期众人命运的流转变迁,充分表现了文工团男兵刘峰的谦卑、平凡及背后值得探究的意义。

《芳华》小说的创作源于2013年导演冯小刚与作家严歌苓之间的约定,他们曾经都在文工团服役过,并且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各种社会事件,因此二人约好了要围绕那个时期的文工团生活展开文学故事的创作。

最后严歌苓创作出了《芳华》这部小说,起初书名叫做《你触摸了我》,冯小刚认为这个名字不够妥当,严歌苓又想好了几个名字,如《青春作伴》《好儿好女》以及《芳华》等。

冯小刚认为《芳华》是一个极有诗意的名字,“芳”代表着芬芳气味,“华”则象征着青春年少的缤纷色彩,能够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

《芳华》描绘了一群正值芳华之年的部队文工团男女兵之间的青春轶事,该小说向人们展示了特定年代下社会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对异性之间交往的严格规约,而这也与所处芳华年龄阶段的男女特有的荷尔蒙冲动与性成熟构成激烈冲突。

小说《芳华》核心情节当属“触摸事件”,这也是引发当事双方及一众旁观者心理剧烈震荡的极端事件。

该事件带来的身心伤痛改写了男主人公刘峰的人生走向,而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需要用人生漫长时间去消化与认知。

从影视赏析角度研究《芳华》多重审美维度-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从影视赏析角度研究《芳华》多重审美维度-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从影视赏析角度研究《芳华》多重审美维度-电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影视赏析论文最新范文10篇之第三篇:从影视赏析角度研究《芳华》多重审美维度摘要:新时代里影视作品必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根据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同名作品改编、冯小刚导演的情怀文艺片《芳华》是近年来创作出的的电影作品之一,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彰显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影视作品。

影片讲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工团里一群青春洋溢的少年男女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生存境况和矛盾冲突,彰显了强韧的戏剧张力,折射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引起了一代人的共鸣,具体表现为视听艺术的强烈穿透力、叙事审美的影像与现实交织、直面人性的幽深之处等多重审美维度。

关键词:《芳华》;影视赏析;审美维度;Abstract:In the new era,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must express their feelings for the people. Youth, an emotional literary film directed by Feng Xiaogang and adapted from the work of famous writer Yan Geling of the same name, is one of the best film works created in recent years. It is an excellent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that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qualities and highlight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film tells the growth story of a group of young men and women in the army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roupe in the 1970 s and 1980 s. It shows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characters under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highlights the strong dramatic tension, reflects the unique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arouses the resonance of a generation, which is embodied in audiovisual art. The strong penetrating power of art, the interweaving of image and reality of narrative aesthetics, and the deep place of facing human nature directly are multiple aesthetic dimensions.Keyword:Youth; film and television appreciation; aesthetic dimensions;《芳华》以时期另类存在的军区文工团为载体,通过建构标识时代特征的影像意象,叙述了文工团青年男女不无虚饰的芳华岁月,表达了对集体主义的控诉以及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抨击,传达出强烈期盼社会正义回归的意愿。

探究冯氏电影《芳华》的年代叙事表现

探究冯氏电影《芳华》的年代叙事表现

探究冯氏电影《芳华》的年代叙事表现作者:赵雯慧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07期摘要:电影《芳华》是现如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级电影标志,这是一部有年代质感且完成度很高的难得的电影,这类电影维护的是真实的画面再现,高效率完成品质画面。

其在万众瞩目下于2017年12月年末上映,首映典礼结束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如此评价:“《芳华》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股清流。

”关键词:青春;如歌;芳华;电影清流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7-0-02电影《芳华》在万众瞩目下于2017年12月年末上映,首映典礼结束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如此评价:“《芳华》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股清流。

”影片《芳华》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以1970至1980年为背景讲述了文工团这群青年们在芳华年龄,经历着生命与爱情两方不定变数的命运。

这对于大众来说是属于并定位于老一辈人的青春,但正是因为电影的走心制作,才能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让青年观众探讨上一辈人的如歌岁月。

电影《芳华》题材属于怀旧老电影题材,导演用高品质完成了这部年代感作品,可谓是导演生涯中的定睛之作。

本文由画面形象、人物形象等方面来阐述电影《芳华》的年代叙事表现,讲述冯氏版“致青春”,深度揭秘了来自于上一辈人的如歌岁月。

一、人物形象与年代感的高度匹配准确来说,电影《芳华》除了黄轩来说基本上全部采用新人,而新人的演出对于导演来说其实是一种挑战,运用新面孔演员对于整个电影电视圈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主人公何小萍,一个来自于农村的姑娘,在家里受尽苦楚,来当兵就是很想脱离过往生活,但情节的转换让观众都没想到,何小萍一个如此热爱舞蹈的姑娘在文工团被那么多人欺负受尽白眼,她的性格又是如此符合上一辈人的时代,主人公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时,所有人恨不得与之划清界限,只有何小萍故意大喊:“刘峰,明天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

浅析电影《芳华》的叙事结构

浅析电影《芳华》的叙事结构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电影《芳华》的叙事结构郑思菁(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摘要:电影《芳华》一经上映,如同一杯源于故往、醉了当今的一杯红酒入喉。

从最初缅怀历史的温润,到羼入泪水后的咸涩和浸入血腥后的腥烈,期间还伴有青春的气息、岁月的光影、甜美和丑恶的激荡。

而其中独特的叙事结构如同神秘面纱一样,层层揭开了那个年代的非凡岁月。

关键词:芳华;叙事结构;人物中图分类号:J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097-01一代有一代之芳华,这是一代中一个群体的芳华。

他们放肆又克制的青春,明媚且热血的青春。

主动与被动献身的青春。

群体的力量最终将个体吞噬,剩下的,便是一群面目雷同的人。

自私、冷酷,可他们又都不是坏人,一群真实的人罢了。

电影《芳华》塑造的是人物群像,而不仅仅聚焦于一个或两个人物的主角演绎,故事也不是围绕一个单纯事件,而是一连串的事件推衍发展。

由于是人物群像,这就造成了影片前三分之一的时段,出场人物的交错、情节点的散布,尤其是除了何小萍没有军装、总是受到众人嘲弄这样的辨识标签,其他几位女生如萧穗子、郝淑雯、林丁丁等人,由于年龄段相同、身形相仿、容貌特征没有太明显的差别,与她们相关的戏份不容易在片刻之间直接准确贴靠,甚至于有时会将谁和谁之间的情节片段混淆。

男生除了刘峰之外,影片前期对男二号陈灿的交待,只是混杂在其他场景之中,稍显空白和浮泛。

这一切,造成了影片开头阶段叙事的零散化、情节点的碎片化,但好在瑕不掩玉,随着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推进,在色彩斑驳时光再现中,人物之间的情感脉络,终于在相互交错的脉络中“浮出水面”之前的紧密交集,反而达成了一种时光的恍惚、集体记忆所特有的效果,而影片最终要表达的东西,比如芳华的流逝、友情的纯真、爱情的真挚、人格的纯正等等,观众们也就能很全面很清晰地感受到了。

在电影中,重大的历史事件有三个:文革、西南边境战和改革开放。

电影《芳华》的叙事策略探析

电影《芳华》的叙事策略探析

49电影《芳华》的叙事策略探析郭添瑶(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摘 要:作为一部自上映以来获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电影,《芳华》表现出不同于以往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策略。

它在叙事符号、叙事空间和叙事主题等方面运用了独特的方式:以多元新式叙事符号消解传统叙事类型符号;利用多重空间作为叙事载体;阐述多层文化隐喻青春梦想与现实幻灭之冲突的叙事主题,等等。

关键词:《芳华》;华语青春电影;叙事策略;叙事符号;叙事空间;叙事主题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近年来,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七月与安生》等为代表的华语青春电影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广泛的华语青春片创作热潮。

相较于以往热映的古装片、动作片等鸿篇巨制,以上述电影为代表的青春片并未以丰厚的资金投入、庞大的制作规模和炫酷的电影特技取胜,它们往往营造年轻人熟悉的场景和氛围,再现主人公们的青春年华,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获得认同。

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电影《芳华》,历经国庆撤档风波,终于在2017年12月15日和观众见面。

该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以1970年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性格迥异、正值芳华的少男少女们经历成长中的爱情萌芽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的故事。

在青春电影数量繁多的中国电影市场里,冯小刚仍旧认为像《芳华》这样的电影几乎已经绝迹。

该影片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具体原因,可从叙事符号、叙事载体、叙事主题等方面来分析。

一、叙事符号:多元新式叙事符号对传统类型符号的消解电影《芳华》以多元新式叙事符号的书写,来对传统叙事类型符号进行消解,既符合了观众的定向期待,也满足了其创新期待。

这主要表现为人物符号的“去英雄化”、音乐符号的“去流行化”及道具符号的“去标签化”与“去商业化”。

(一)人物符号:“去英雄化”在影视艺术中,人物是故事的载体和核心,离开了人物,故事无从产生。

历史场阈下《芳华》中善良影像的叙事表达

历史场阈下《芳华》中善良影像的叙事表达

34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作者简介】阎茹钰,女,北京海淀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学生; 杨洪涛,男,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导。

历史场阈下《芳华》中善良影像的叙事表达阎茹钰 杨洪涛《芳华》改编自中国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该片蓝本取材自严歌苓本人13年的从军经历与8年的芭蕾舞蹈历程。

影片的创作视角以严歌苓本人作为片中萧穗子的代指他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置入其中,展开了一场以第一人称讲述式叙事来呈现青春往事、青春躁动、青春铭记。

影片以一种作者主体在场性的上帝视角,进行了多视角、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后革命青春影像的叙事表达。

一、 新时代语境下后革命青春影像(一)后革命青春影像主旋律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一片与其前作《我不是潘金莲》,同样有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芳华》以青春光影再现了那个年代表象化的爱情叙事、历史叙事、社会叙事,那个火红年代中的火红青春,同时也是一种被裹胁着的无意识青春。

冯氏独特的艺术美学在影片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与发挥:舞美设计、场景调度、音乐融入等均堪称近乎完美的表达。

开篇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红五星金光闪耀,将观众一下子就带入到了那个年代。

多时代融合的历史场阈的浓重表达令观众沉浸于其中无法自拔,同时,影片中的载歌载舞更充分表达了革命群众与革命战士的昂扬之情、喜悦之情、自豪之情。

电影中高歌猛进的表象化感情的抒发直接表达了其时革命精神的昂扬向上的主旋律,并且昭示了文艺必须为革命事业服务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因此,影片新时代语境下的后革命青春的影像表达在其基质的展布上,已经事先提前占据了文化表达的制高点,从而激发了继起者以其迸现的革命热情对青春未来表达的无限美好憧憬,且更由此激发了观众对那个年代后革命青春的无限崇拜、无限缅怀、无限向往。

[1](二)无代际表达影片以其浓郁的多时代融合的历史场阈解构了杰姆逊的历史健忘症的批评话语。

芳华 影评

芳华 影评

芳华影评
《芳华》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的中国电影,它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
讲述了一群青年人在军队文工团中度过的青春岁月。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产生了许多共鸣。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演绎,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它展现了
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和内心挣扎,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

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人来说,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出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他
们的成长和变化让人动容。

尤其是女主角,她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她的故事让我感到鼓舞和激励,让我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就能克服一切。

此外,电影中的音乐和画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的运用非常恰到好处,既能够烘托气氛,又能够表达人物的情感。

而画面的美感和细节也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这些元素的结合,使得整个电影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电影《芳华》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
腻的表达,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人们的坚韧。

它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意义,同时也激励我勇敢面对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芳华》的英雄主义叙事策略分析

《芳华》的英雄主义叙事策略分析

69品 评《芳华》的英雄主义叙事策略分析吴艳文2017年12月15日,电影《芳华》在中国上映,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换挡风波,但还是在本年度的年末点亮了荧屏,点亮了中年人的青春回忆,也在上映后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许多中年人破天荒地拥进影院,热泪盈眶地回忆着他们的青春时光,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芳华。

《芳华》不仅仅以独特的历史时空吸引着中年人,也吸引着充满好奇的年轻一代。

它是目前商业电影横行的话语电影的清流,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使人们心中的英雄梦重新燃起。

《芳华》以20世纪70年代的新中国为背景,讲述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的奉献、爱情和蜕变。

影片以活雷锋刘峰和文工团新人小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那一代人的友情、爱情和信仰。

全片除了战争戏外没有大场面,也没有激烈的冲突,用平淡、客观的视角展示了那一代人的芳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一个文艺作品,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的作品。

《芳华》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那个艰苦时代的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于当下这个浮躁社会的智慧启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芳华》没有像邦德一样出色的英雄人物,没有世界危机,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戏,但是它以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深刻地描绘了以文工团为代表的那个年代所有小人物的英雄梦。

一、单面的人物设计和多元的人物组合从现代电影开始以来,以《公民凯恩》为代表的多元化人物设计成了电影剧本中普遍采用的撰写方式,有内心柔软多情的冷酷杀手,有温文尔雅却生命冷漠的科学怪人,总之,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电影人物的复杂和自我的纠结。

以20世纪70年代为背景的电影《芳华》却别出心裁,设计了一群愣头愣脑的年轻人,他们基本没有现代人的人情世故,内心极其简单但又非常坚定,他们不太会拐弯。

正因为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命运,所以他们的结局好像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却能发人深省,他们看似命途多舛,却活得让人羡慕。

电影《芳华》的叙事特征分析

电影《芳华》的叙事特征分析

96刘 婷:电影《芳华》的叙事特征分析导演冯小刚颠覆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方式,以一种新的叙事技巧去构架新的故事情节。

在这条不断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进步和口碑。

本篇将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影片的叙事特征,为电影带来了更深入的解读。

一、线性叙事结构由于影片的题材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决定了电影《芳华》的线性叙事结构。

故事的发展像线条一样不间断,情节相承接,能够让观众所轻易接受,这种叙事方式简单易懂,也相当于平叙中的顺序。

电影《芳华》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影片有三个重要的时间段以此来贯穿故事始末,线性叙事是最合适的叙事方式,对影片进行了总体的把握下,将这三个时间段线索展开来叙述。

第一个时间段讲述的是女兵文工团里发生的事情。

文工团新来的女兵――何小萍,她的到来并不是令所有人满意,人们欺负她,看不起她,之后刘峰被冤枉调走,后来何小萍也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文工团,两个人在战争中差点相遇却遭遇不同,为后来的结局留下了铺垫。

随着时间线的发展,文工团也解散了,不同的人生归宿即将上演。

第三个时间段――一九九一年,所有人都已尘埃落定,也带来了故事的结局。

这三条时间线串联了完整的故事。

影片在讲述每一个场景的时候按照时间顺序的发展能够连成一条“直线”,由此,观众也能够心领神会,并在这条“直线”的基础上抓住主要脉络。

电影《芳华》有一条主线索的发展,同时影片中多个人物也为了整条线索而发展。

何小萍、刘峰、林丁丁之间复杂的关情感脉络以及电影中所有人物关系线索,虽然影片有多个人物线索,但仍围绕着主题思想去讨论。

电影中的时间线是非常清楚的,一个时空并且逻辑相关的线索排列在一起,中间人物会有交叉,可是这些线索相互发展是为了一个主线去叙事,是无论是影片开始文工团里的生活,还是后来人物因时事变迁的不同命运和结局。

由于影片中人物复杂的关系与情感线造成了叙事的零散化,但随时间和情节的推进,主要的故事线索并没有改变,故事情节也越来越紧密,最后得到了一种作者希望表达的东西,那就是中心思想和主题。

《芳华》的英雄主义叙事策略分析

《芳华》的英雄主义叙事策略分析

《芳华》的英雄主义叙事策略分析作者:吴艳文来源:《牡丹》2019年第11期2017年12月15日,电影《芳华》在中国上映,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换挡风波,但还是在本年度的年末点亮了荧屏,点亮了中年人的青春回忆,也在上映后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许多中年人破天荒地拥进影院,热泪盈眶地回忆着他们的青春时光,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芳华。

《芳华》不仅仅以独特的历史时空吸引着中年人,也吸引着充满好奇的年轻一代。

它是目前商业电影横行的话语电影的清流,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使人们心中的英雄梦重新燃起。

《芳华》以20世纪70年代的新中国为背景,讲述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的奉献、爱情和蜕变。

影片以活雷锋刘峰和文工团新人小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那一代人的友情、爱情和信仰。

全片除了战争戏外没有大场面,也没有激烈的冲突,用平淡、客观的视角展示了那一代人的芳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一个文艺作品,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的作品。

《芳华》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那个艰苦时代的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于当下这个浮躁社会的智慧启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芳华》没有像邦德一样出色的英雄人物,没有世界危机,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戏,但是它以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深刻地描绘了以文工团为代表的那个年代所有小人物的英雄梦。

一、单面的人物设计和多元的人物组合从现代电影开始以来,以《公民凯恩》为代表的多元化人物设计成了电影剧本中普遍采用的撰写方式,有内心柔软多情的冷酷杀手,有温文尔雅却生命冷漠的科学怪人,总之,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电影人物的复杂和自我的纠结。

以20世纪70年代为背景的电影《芳华》却别出心裁,设计了一群愣头愣脑的年轻人,他们基本没有现代人的人情世故,内心极其简单但又非常坚定,他们不太会拐弯。

正因为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命运,所以他们的结局好像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却能发人深省,他们看似命途多舛,却活得让人羡慕。

论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

论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
王慕 晨 :论 电影 芳华 的叙事艺术
100
论 电影 《芳华 》的叙事艺术
王慕 晨
(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 州 221000)
【摘 要 】改编 自严歌苓 同名小说 、冯小 刚执导 的影片 芳华 ,自上 映以来就得到 了各界 的一致好评 与推 崇。
探寻 电影 芳华》的诗化叙事艺术 ,体会 导演对 艺术创作 的至高追求 ,透 过 电影的叙事语境 、叙事视角、叙 事结构 ,
电 影 中 第 6部 票 房 破 10亿 的 影 片 ,也 是 冯 ,,h ̄J wJ导 演 这 一 扁 平 人 物 身上 的 “雷 锋 精 神 ”通 过 一 系 列 的 镜 头
所有 的作品 中最卖座 的一 部。在 影片 中,冯导将 镜头 组 接 直 观 呈 现 给观 众 。在 那 个 年 代 ,有 刘 峰这 样 的 “雷
材 类 型 进 行 融 合 加 工 ,而 重 新 组 合 调 动 不 同类 型 片 元 的 时代 。 芳 华 》里 的 故 事 发 生 在上 个 世纪 七 八 十 年 代 ,
大 道 。
再 者 , 芳 华 ))也 是 一部 剧 情 片 。剧 情 片常 常 引 人 深 醒 ,
2017年 ,冯 小 刚导 演 的 电影 (《芳华 》刚上 映 14天 , 耐 人 寻 味 。 影片 中 不 论 是 为 娇 气 的林 丁 丁 下 面 条 、帮
电 影 票 房 就 突 破 10亿 大 关 。 该 影 片 成 为 2017年 国 产 助 炊 事 班 赶 猪 ,还 是 为 新 婚 的 同事 打 沙 发 ,都 将 刘 峰
对 准 了 文 工 团成 员 萧 穗 子 ,并 以 其 视 角 讲 述 “标 兵 刘 锋 ” 存 在 。而 在 影 片 后 半 部 分 的 战 争 场 面 里 ,实 际上

青春、历史、英雄的三维融合与艺术创制——略论《芳华》的叙事建构

青春、历史、英雄的三维融合与艺术创制——略论《芳华》的叙事建构

【作者简介 】杨 波 ,男,贵州风冈人,贵州I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基 金 项 目 】本 文系贵州 省一流专 业培育项 目 “广 播电视学 ”阶段性 成果 。
2铺 展 。所 以,文 工团 的青 春生 活于林 丁丁、萧 穗 子等人 而言是飞扬 的 ,而 对刘 峰 和何 小 萍而 言 却 是 搁 置 的。“飞扬 ”与 “搁 置 ”的青 春 故事 ,何 者 更 为符合 创 作 者的叙 事 内蕴 要求 ,这需要 从 严冯 二人 的创作路 线 来考 察。从 媒体对 于 严歌苓 和 冯小刚 的 采访 可 以看 出 ,严 歌 苓 更 多地 将 《芳 华 》的题 旨引 向了 “自责 、反思”,而 冯小 刚 则是 “以一种 ‘任 性 ’ 的方 式 打 开了 ‘记 忆 的院 子 ’,甚 至是 满 足 “心 理 上对 青 春 美 少女 的本 能 感 觉 ”『4]。从 而还 原 一种 青 春 记忆 。美 好 的与失去 的共 同揉碎 在一 个 叙事进 程 里 ,两 位创作 者不同的创作 旨趣 合二 为一,共 同营 构 出 《芳 华》的情 感基调和 叙述 底色 ,某种意 义上说 ,
Chinese Film Review I中国电影评论
青春 历史 英雄的三维 融合与艺术创制
— — 略论 《芳华 》的叙 事建构
。 杨 波
改编 于华 裔女 作家 严歌苓 同名小说 的电影 《芳 华 》,因 为导 演冯 小 刚 的巨大 号 召力以 及特 定 的历 史内容和时代徽 记 ,使该 片产生了广泛 的艺术 影响 , 并成 为2017年 国产 电影 的重 要事 象 。纵 观 电影 《芳 华 》的叙事 设 置 ,创 作 者用文 工 团的故事 将 青 春叙 事 、历史叙 事 、英雄 叙事等叙 事形态联 结起 来,把 一 段特 殊 的历史记 忆 融汇 为形式和 内容 的多元集合 , 形成 复 杂多重的叙事 装置 ,开启了青春 、革命 、时 代 等 元素相 互 融合 的艺 术tj¥ij与审美 形 态 ,让 影片凸 显 出别 样 的艺术 魅力。

青春与美好——浅析电影《芳华》的叙事策略

青春与美好——浅析电影《芳华》的叙事策略

戴天然,陈红梅:青春与美好青春与美好—浅析电影《芳华》的叙事策略戴天然,陈红梅(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徐州江苏221007)【摘要】电影《芳华》由冯小刚导演,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而来,集中刻画了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 在文工团的故事。

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在《芳华》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现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大相径庭 的命运和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

本文将运用影视叙事学,从电影的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四 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的叙事策略,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研究能进一步加强观众对芳华的解读能力与记忆。

【关键词】《芳华》;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094-02《芳华》的成功之处在于唤醒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从 电影的镜头语言中能看到不一样的人物性格。

影片采用零散 化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情节,用镜头语言讲述了近四十年 跨度的几个文艺兵的命运变迁,其中既有青春的懵懂和激 情,更有特殊时代衍生的复杂人性,对于电影是如何进行讲 述那个年代的故事的,还需要进一步探析。

下面就将从叙事 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一步的探 析《芳华》的叙事策略。

_、叙事时间热奈特在其叙事学论著《叙事话语》中指出:“叙事是 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其实就是被讲述事情的时间和 叙述的时间。

影片采用顺时序,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一气呵成,观众 在每个剧情点上的情感停留时间较短,直到后来何小萍的悲 惨遭遇造成观众心理时间延长。

影片不同的时间点都能造成 观众的情感停留,每一个时间点也是一次人物命运和剧情的 转折,一段故事的结束必定陪衬着另一段故事的开始,人物 的命运也瞬息万变、大相径庭。

电影《芳华》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跨度四十年的 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介绍了时代背景、客观环境、故事的主 人公和故事发生的地点,为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片后半 部分的故事节奏更紧凑,从调入伐木连到参加野战失去手 臂,再到何小萍患精神疾病,画面组接变化多端。

芳华 影评

芳华 影评

芳华影评
《芳华》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讲述了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人在军队文工团中成长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引人深思。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部电影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特殊的
时代背景下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挣扎,他们的情感经历让人触动。

尤其是女主角的命运转折,她的坚强和执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共鸣,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使
得整个故事情节非常生动。

尤其是在描写青年人成长的过程中,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

这种叙事手法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人不禁为主人公们的命运而感到心疼。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部电影的艺术表现力非常强。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都非常出色,营造了浓厚的时代氛围。

尤其是影片中的音乐,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情感。

这种艺术表现力让整部电影更加生动和感人。

总的来说,电影《芳华》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它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出
色的叙事手法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强烈推荐大家去观看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刻的触动。

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探究--以《芳华》为例

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探究--以《芳华》为例

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探究——以《芳华》为例刘文北华大学文学院摘要:音乐作为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性的参与了电影文本的架构,在电影叙事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电影《芳华》为例,从电影故事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角度探究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叙事功能。

关键词:电影音乐;音乐叙事;《芳华》电影音乐是在电影中具有参与文本架构作用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可以根据影片的具体场景、人物、细节、情感,通过与画面的对应与对偶、明喻与暗喻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渲染背景环境、表达思想感情。

由冯小刚导演执导的电影《芳华》,从不同角度将音乐与影片实现了有机的结合,精心打造出一系列足以吸引观众视觉、听觉注意力的歌舞奇观包,并参与了影片文本的叙事,本文将以《芳华》为例对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进行探究。

一、渲染背景气氛,体现时代特征产生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必然留下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也成为这个时代鲜明的符号。

电影中往往会运用相应时代的歌曲,将影片的时代背景通过音乐传递给观众或将观众带入故事所发生的年代,从而引出观众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或认知完成叙事。

电影《芳华》中选用了上世纪70年代所特有的歌曲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浓浓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影片开头,导演用较大的篇幅重现了70年代歌舞《草原女民兵》,虽然是文工团排练的场景,但这场戏对年轻观众来说可谓是奇观性的场景。

“蓝天飞彩霞,草原开红花。

我们巡逻在边疆,飒爽英姿横枪越马……。

”这场戏并没有选择演员身着蒙古族服装正式演出的画面,而是选择了他们挥汗如雨的排练场景,把当时文工团的情景重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的部队文工团岁月,包装出一种唯美主义式的美感。

影片结尾,导演用一首《绒花》(1979年电影《小花》插曲)将浓浓的年代感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当大幕落下《绒花》响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论电影《芳华》的空间叙事策略

论电影《芳华》的空间叙事策略

论电影《芳华》的空间叙事策略作者:邓舟舟来源:《牡丹》2018年第27期2017年末,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在遭遇撤档后调档上映,无论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收获了不错的成绩。

电影《芳华》改编于严歌苓的小说《你触碰了我》,其遵循小说的基本叙事脉络,通过作者主体融入叙事,以全知视角自由切换时空,紧密围绕“刘峰”这个人物来讲述整个故事,带出文工团不同人物的命运走向。

在空间叙事上,电影通过将不同空间并置,扩大视点,将个体和群体置于社会和历史两个空间层次上进行对比,全景式地展现一个时代个体和群体命运发展和变迁,增强了视听上的艺术感染力。

一、电影空间叙事理论概述空间一词最早限定在几何学的范畴之内,由长、宽、高构成的三维区域,加上时间维度则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领域。

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自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受到了批评理论界的重视,不同领域的学者将对“时间”的关注转向对“空间”问题的研究,这一变化被称为“空间转向”。

电影和小说作为不同形式的叙事艺术,小说以文字作为载体,通过读者对于文字描述对象的想象来理解空间,而电影相较于小说则通过图像和声音更加直观展现画面的空间性。

在“空间转向”理论发展之前,叙事文学侧重于表现在时间流中展现人生经历和经验,批评理论界将其认定为时间性的叙事艺术。

电影作为时间和空间的叙事艺术,学者从最初研究叙事时间处理背后必定蕴含着叙述者对于时间、生命的观点,转而将注意力转向研究电影的空间叙事。

对于电影空间类型的划分,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分析,从画面内部的造型空间到所体现人物关系的社会空间,乃至人物内在情感意志的精神空间等都是空间研究的范畴。

二、社会空间:集体的压抑和个体的解放电影《芳华》所塑造的社会空间无疑是鲜明且复杂的。

一个是充满青春荷尔蒙的文工团,另是一个充满血腥的残酷战场。

美好的岁月与残酷的战争相互交织,形成鲜明的对比,渲染了片中人物命运发展的悲剧色彩。

《芳华》叙事的空间对照和记忆重构

《芳华》叙事的空间对照和记忆重构

27第17期情怀文艺片《芳华》由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同名作品改编,冯小刚执导。

上映以来,引起了与冯小刚、严歌苓为代表的中年观众,特别是与二人有相同或相近经历背景的人群(在文工团服役过,或在同样的成长年代生活过的人们)对自己所经历过的时代和故事的强烈反思和共鸣。

影片表现的历史语境、情感语境和成长语境中,个人情怀得以重现并在空间叙事中进行建构,通过不同维度的空间对照,将生命中难以捉摸的个人情怀的细微叙事与国家社会的宏大叙事进行并置和交叉处理,在空间的同位并置、大小交融、显隐浮沉和历时性流动等多方对照,把一代人或一群人的“集体记忆”和 “创伤记忆”进行一种半开放式的交流讨论,以期把这样的记忆展现、保存和重构出来。

影片展现了一个影像叙事的共有过去,在集体无意识的视角下,尝试确证和反思个人的主体价值和情感依托。

一、 同位空间并置对照本文所谓同位空间,指的是作为叙事背景和空间载体,没有包含性和层级性的关系、而仅仅是作为平行存在和同级映衬的符号性的标志实物、占位大小和位置度量。

①这样的空间对照,已经打上了审美观照的印记,在艺术的虚构化和历史的真实化中以图像的方式显现出来:“我们总是以较为现实的方式回忆,想象并重新塑造过去,过去不但取决于我们不断变化生长的记忆,而且取决于意识筛选、想象重构和媒介展现。

”[1]《芳华》的同位空间对照,首先是影片海报上的两只鞋子。

最先出现在宣传海报上的,是年轻女性脚上的两只鞋子:左脚是绿色的帆布鞋,右脚是银色的舞蹈鞋。

这两只鞋子作为标识物的空间存在,是有隐喻性符号意义的,帆布鞋的指向空间来自于底层,舞蹈鞋子的指向空间是艺术和追求的实物表征,是刘峰、何小萍来自于艰苦而磨难深重的农村或城镇底层小人物的梦想。

但现实不是艺术,最终他们又回到了帆布胶鞋所代表的底层。

这种空间的对比,当然是容纳一代人青春梦想的容器,并在短暂艺术舞鞋的旋转中释放刹那芳华。

这样,个人追求的情怀热情与冷酷无奈的现实在悖反与矛盾中被拉伸和放大,鞋尖凝固的历史时间及其酝酿的个人情怀就被表现出来——“被追忆的时间始终都不是流动的,而是对体验过的场所和空间的记忆。

电影《芳华》叙事空间的多重建构

电影《芳华》叙事空间的多重建构

视听视听解读电影《芳华》叙事空间的多重建构□蔡宏全摘要:电影《芳华》抓住时代特征,建构了文工团大院、对越自卫反击战场、战地后方慰问演出、荒地、文工团最后一次舞台以及海口和蒙自等多重叙事空间,将情节融入叙事空间,深刻刻画人物形象及命运,缅怀已逝芳华。

关键词:《芳华》;叙事空间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由冯小刚导演执导。

影片通过营造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再现主人公们的青春年华,掀起了一阵追忆“芳华”的热潮。

《芳华》全片采用萧穗子这一故事内人物的内聚焦模式作为电影文本的主要叙事视角,以萧穗子回忆故事的旁白展开叙述,讲述以刘峰、何小萍等人为代表的一代文工团人的命运变迁。

影片通过内聚焦模式叙述“撒谎精”何小萍在文工团遭到排挤,“活雷锋”刘峰“触摸”女战友等事件,主要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动力,以事件的顺序发展为主线来建构故事,具有相当清晰的叙述指向。

影片在整体叙事当中,构造多个带有时代特征的叙事空间发展情节,突出人物性格并深刻展现影片主题。

一、电影叙專空间简述作为一种以视觉画面为基础讲述故事的艺术,电影叙事通过直观的空间视觉呈现才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个性及话语魅力,而叙事的技巧以及组合形式都以此为基础。

塑造叙事空间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故事事件创造真实的环境,引导读者进入虚拟的故事世界。

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故事空间主要置于监狱之中,监狱作为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空间来展现人对失去自由以及被强制改造的恐惧。

而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将“辩护演习”的叙事空间和“杀人事件”的叙事空间分别构置于男主人公的公寓和人迹罕至的野外。

一个是被当作给人安慰和内心的空间,另一个是给人以人性释放且道德法律束缚薄弱的空间,看似对立的二重空间实际上呈现出一定的互文性。

杀人者把公寓当作压缩并保卫内心的空间,这个密闭的空间就开始有了人性的转化,在“律师”的拷问下慢慢撕裂了他人性的面具,而在空无一人的野外,人性最残忍的一面更是暴露无遗。

《芳华》反讽叙事的艺术探析

《芳华》反讽叙事的艺术探析

第43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月 Vol.43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21──────────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XYCSR2020032),广西桂学研究院协同团队项目(F-KS18011),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7FMZ016)收稿日期:2020-03-25 修回日期:2020-06-02 作者简介:万咪咪(1995-),女,江西丰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批评。

-81-《芳华》反讽叙事的艺术探析万咪咪(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芳华》中的反讽叙事的艺术特征以其悖逆性形态使作家的作品别具一格。

严歌苓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构筑了一群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们别样的芳华图景,作品依托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的叙述形态起承转合,凭借不可靠叙述者与隐含读者相背离的叙述手段隐晦达意,令读者在阅读中思索作者运用反讽叙事的真实意图,体察现实,反照自我。

关键词:《芳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不可靠叙述;创作意图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21)01-0081-05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1.013Study on Ironic Narration in YouthWAN Mi-mi(College of Art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Abstract: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ironic narration in Youth make the writer’s works unique with its rebellious form. Yan Geling constructs a group of young people’s youth sce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rst-person narration. Her works rely on the narrative form of verbal irony and situational irony, and the deviating narrative means between unreliable narrator and implied readers, to express her intention implicitly. It not only makes readers think the true intention of using ironic narration, but also enables them to observe reality and to reflect themselves when reading.Key Words: Youth ; verbal irony; situational irony; unreliable narration; intention of creation米勒在《解读叙事》一书中以反讽这一基本叙事辞格作为阐释和解构古今中外叙事文本的主要策略和重要切入点,并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反叙事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
作者:王慕晨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8期
【摘要】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冯小刚执导的影片《芳华》,自上映以来就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与推崇。

探寻电影《芳华》的诗化叙事艺术,体会导演对艺术创作的至高追求,透过电影的叙事语境、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由小说到电影的叙事转换,有助于我们体会其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

【关键词】《芳华》;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100-02
一、导演冯小刚与电影《芳华》
冯小刚的名字及其电影,始终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约定俗成的名词“贺岁电影”“商业电影”相联系。

在某种程度上,说冯小刚是坚持创作商业电影的代表更为确切,幽默感和思考的状态是他的特点。

冯小刚是一位在商业与艺术之间辗转游走的特立独行的导演。

在他早期的电影作品里可以找寻到很多商业片的痕迹,在近八年中,冯导又表现出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的真心,所以他在创作商业片的同时又有着对现实社会的真切关注和对高雅艺术的高度诉求。

他在电影艺术中发掘着一个时代的本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让他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了一条奔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2017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刚上映14天,电影票房就突破10亿大关。

该影片成为2017年国产电影中第6部票房破10亿的影片,也是冯小刚导演所有的作品中最卖座的一部。

在影片中,冯导将镜头对准了文工团成员萧穗子,并以其视角讲述“标兵刘峰”的坎坷经历。

考究的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张弛有度的背景音乐,创造了“冯式影片”的新高度。

同时也以理性客观的人类学视角引发观众思考关于奉献精神和自我实现的矛盾问题。

影片将叙事的复杂与语言艺术近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使本片成为近年来同类型电影中的巅峰之作。

二、电影《芳华》叙事艺术分析
(一)电影《芳华》的叙事语境。

电影是一种讲究视听和叙事的艺术。

导演们惯用的手法是将多种题材类型进行融合加工,而重新组合调动不同类型片元素并集合其特色和优势,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审美趣味的受众,从而使电影“叫好又叫座”。

《芳华》融合了对美好青春、爱情的回忆,使作品既深具特殊时期里的年代感,又符合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风尚。

首先,电影描绘了一群正值芳华的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青春少年在军队
文工团里的悲欢爱情故事,是一部回忆青春爱情的电影。

其次,影片讲述了美好的爱情萌发时经历了残酷越南战争的洗礼,长达6分钟的血腥战争镜头的展现,述说着敏感的岁月和动荡的年代。

当影片的时间线推移至“自卫反击战”时,导演运用了长镜头的手法对刘峰所处境遇进行连续拍摄。

在此长镜头中,刘峰两次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急救包,并且以刘峰同三位战友联合营救战友尸体作为长镜头的结尾,使观众再次认识到刘峰无惧牺牲、舍己为人的无产主义精神。

艺术不是生活,真实战争的残酷程度远远超出了电影里所表现的。

由此可得《芳华》也是一部战争片。

再者,《芳华》也是一部剧情片。

剧情片常常引人深醒,耐人寻味。

影片中不论是为娇气的林丁丁下面条、帮助炊事班赶猪,还是为新婚的同事打沙发,都将刘峰这一扁平人物身上的“雷锋精神”通过一系列的镜头组接直观呈现给观众。

在那个年代,有刘峰这样的“雷锋”存在。

而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战争场面里,实际上导演塑造的“刘峰”是中国无畏战士们的一个缩影。

曲折婉转的剧情故事也使得电影《芳华》向剧情片靠拢。

电影与小说、话剧、电视等的叙事艺术一样,其叙事实质上也构成了一种话语,而且构成电影的并不是声音和画面,其实是它隐藏着的灵魂,也就是电影的话语精神。

简而言之,《芳华》的话语精神具备了“当代性”——重点在于描述生活在这个特殊年代里并且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群人的生活,而不是电影故事发生的时代。

《芳华》里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年代于创作者来说是美好的追忆,那个年代于受众来说是一个共鸣和想象。

在这个看似美好实则动荡的时代里,有爱情萌生,有勾心斗角,有好人好事,有残酷的战争……
(二)电影《芳华》的叙事视角。

想要创造一个好的电影故事,首先要确定影评的叙述者。

对叙事视角的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即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

[1]
第一人称叙事是限知视角,也是外视角,没有人敢说作为“旁观者”的“我”能知道别人感情里的柔情蜜意。

“我”即影片中的萧穗子,也许她看到的只是表面,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也看不到事情更深层次的内涵。

电影以小见大折射出一代人的芳华。

以微观视角向观众展示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女兵的芳华,以此折射出全国文工团里战友之间诸如此类的芳华已去,独留情谊。

以微观视角看影片中越战场面的残酷,以此揭露世界上任何打着和平的口号发动战争的国家伪人道主义精神。

《芳华》使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文工团女兵萧穗子晚年口述叙事,讲述过去发生的一切美好与残酷。

这样的手法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里实属常见。

正如萧穗子的叙事方式,这部影片就像两个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在回忆过去,其实就是导演冯小刚与编剧严歌苓共同回忆年轻时候在文工团的点点滴滴。

他们借萧穗子的口叙述着文工团里的美好往事:有一个“雷锋”一般的人物——刘峰;有一群热爱唱歌跳舞的年轻人;有着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憧憬……可他们又忘不掉那个特殊年代所带来的迫害,唤起了一小部分观众心中的仇恨情节。

(三)电影《芳华》的叙事结构。

电影要讲故事,在结构上必须考虑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人物性格的形成,而且要特别讲求因果关系,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堆砌视频素材,或一览无余表述创作者的思想,将很难“叫好叫座”。

电影《芳华》有一个繁复的多条线索融合的叙事结构。

笔者将从电影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结构和人物的人生事件说起,详尽分析电影《芳华》的叙事结构,以此彰显电影的叙事艺术。

首先,影片以“文革”、对越自卫反击战和改革开放作为背景。

其中,“文革”和改革开放在交代电影背景的时候表现得比较含蓄,而对越自卫反击战利用大量现代摄影手法进行了刻画表达。

因为特殊年代,何小萍的父亲受迫害等不到平反就惨死在牢中,后来该人物内心承受不住残酷的打击而发疯;因为特殊年代里的标兵,一直以雷锋形象示人的刘峰因为表达爱恋被当时社会舆情所压制。

改革开放的到来,促使林丁丁远嫁他国、萧穗子大学毕业成知名作家。

影片中最突出的人物的人生事件要数刘峰、何小萍了。

刘峰作为文工团里的“活雷锋”,在做好人好事继承革命先辈光荣传统后,荣获各级下发的荣誉证书和荣誉奖品,其实最令他骄傲和光荣的是人们口口相传“文工团里的刘峰是个大好人,不为己专为人”。

一个人被捧得越高,就摔得越狠。

他最大的人生失误就是在听了邓丽君的歌曲后由于荷尔蒙作用鼓起勇气向林丁丁表白,因被他人撞见,被女方倒打一耙。

这些对刘峰的人生造成了极大影响:首先是从道德模范的高层摔到思想龌龊的低谷;其次是昔日亲爱的战友人情冷漠、落井下石。

战场上他失去了一条胳膊,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和身体残缺为他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受尽委屈作了铺垫。

影片中另一主要人物何小萍的重大人生遭遇也是精彩万分。

进入文工团的第一天,被战友嫌弃身上有味;因为要寄照片给多年未谋面的父亲而偷穿林丁丁的军装照相;偷偷在衬衣里缝胸罩衬垫被战友嘲讽;因为是易出汗体质被男舞伴冷落;因为刘峰表白林丁丁事件被战友落井下石而对整个文工团的人心寒;偶然的机会让她逃离这个看似和谐实际却是冷漠无情的大集体去前线救死扶伤,后又因战争的无情杀戮导致精神失常,许多年之后回归正常,与刘峰有情无果,相互依存到永远。

(四)由小说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电影与原著讲的虽然是一模一样的故事,但将小说叙事的方式转换成视听语言的叙事方式非常艰难。

在严歌苓创作的小说《芳华》中,文工团里战友之间难以捉摸的情感是整个小说的创作主体。

严歌苓的叙述方式很独特,小说里每个人的故事通过叙述人“我”(萧穗子)的视角讲述出来,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根据作家给出的碎片化情节,在大脑中组合拼凑起每个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形象。

跟繁杂的书本文字相比,电影的叙述语言很明显不如文字表达流畅,虽然在电影中也是以萧穗子的视角讲述故事,但从整体上看,整部电影仍然采用的是全能视角的叙述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影以《芳华》命名的同时也表明了导演对于每个人芳华的呐喊。

中国古代文人曾提出“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而《芳华》这一略微具有悲剧意味的影片向观众展示了特定历
史背景下人物的坎坷经历,并不能以点概面表示对现代“芳华”的唏嘘之情,而导演更希望从侧面号召广大“芳华青年”活出真我,爱出真情。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历史,像《芳华》这样的成功之作需要长期的艺术积累和生活体验,在整个行业商业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坚守艺术本质,是广大电影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希望更多的新生代导演以《芳华》为评定标准,脚踏实地再创中国电影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红军等.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及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1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