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艺术与现实人生之关系
电影艺术表现美学特征
电影艺术表现美学特征从艺术创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看,电影艺术的表述情态可以分为再现的表述逻辑和表现的表述逻辑。
前者追求的是写实的美学效果,后者试图达到的是造梦的艺术目的;前者似一位朴实无华的村姑,不事装扮,时时呈现出清水出芙蓉般的天然之美,后者像一位时髦迷人的都市女郎,喜涂脂抹粉,爱披金戴银,处处呈现出精心妆扮的人工之美;前者近似于物的‚单纯显现‛,后者近似于物的‚出庭受审‛(波德莱尔语);前者营造的是王国维所谓的‚写境‛,后者营造的是王国维所谓的‚造境‛;前者体现了黑格尔式的正命题,后者体现了黑格尔式的反命题,这一正一反,恰好构成了电影艺术的完整表述逻辑。
一、再现的表述逻辑1911年,法国导演路易•费雅德为高蒙公司拍摄了一套巨片,总称《真实的生活》。
他在广告上称,这些影片‚绝不允许带有丝毫空想,它们所反映的乃是人和事物确系如此的情况,而不是应该怎样的情况。
‛①路易•费雅德的观点恰好反映了电影艺术的一种表述逻辑:可以像镜子一样再现‚真实的生活‛。
其实,早在卢米埃尔的影片中,电影艺术再现的表述逻辑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此后,在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影片中,再现的表述逻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诗学特征电影艺术再现的表述逻辑最基本的诗学特征是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是指电影艺术要立足于现实,忠实于现实,而不能绕开现实,到主观的天地中进行随意的神游。
法国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是对电影艺术客观性的一种有力诠释。
其理论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电影影像的本体论。
巴赞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照片作为‘自然’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它犹如兰卉,宛若雪花,而鲜花与冰雪的美离不开植物与大地的本源。
‛‚它完全满足了我们把人排除在外的、单靠机械的复制来制造幻像的欲望。
‛②也就是说,影像与被摄物具有同一性,所以,电影能再现物体的原貌。
影像本体论是巴赞电影美学理论的基础。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电影艺术对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意义
70FILM EDUCATION影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在提升思想境界、加强政治素养、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开展思政工作形式化、单一现象,在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高校思政教育寻求创新的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较强感染力和深刻教育意义的艺术形式,也逐渐成为了提升思想境界、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
电影被誉为“第七艺术”,优秀的电影既有艺术的价值、又能反映时代的需求,并肩负国家精神的传播使命。
在这一背景下,探究电影感染力在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中的具体作用和实施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近年来,高校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在不断提升,这也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思政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创新力度不足等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诉求。
目前高校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以说教为主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过时。
从学生角度来看,思政教育不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共鸣和激发认同[2]。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让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第二阶段是用意识指导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多以开办讲座、集中宣教为主要形式,缺少创新。
例如,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熟记在个人层面上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关于电影的意义和价值【三篇】
关于电影的意义和价值【三篇】【篇1】电影的意义和价值一、励志电影有着启迪人生的价值意义生活的目标、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等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也是文学艺术探索的重要主题,励志电影不仅是一种普及性的大众文化,还有着“文以载道”的艺术使命,肩负着传播精英文化、引导社会审美取向的重任。
因而,励志电影要将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作为重要主题。
陈凯歌拍摄的电影《边走边唱》就是一部有着深厚哲学内涵和思想意蕴的励志电影,该片以悲壮而苍凉的曲调“千弦断,琴匣开,看世界……”为线索,在盲人的吟唱中展现了命运的琴弦,揭示了为何要赋予生命价值、如何赋予生命价值、如何发挥生命价值等人生命题。
影片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开始———盲人要想睁开眼睛看到美好的世界,就必须依照师父嘱托弹断一千根琴弦,从琴匣中取出医治眼睛的药方,按照此药方抓药,这样才能重见光明。
盲人琴师立志弹断一千根琴弦,他翻山越岭、走乡串户,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但是他在琴匣中取出药方时,才知道让他重见光明的药方竟然是一张白纸。
导演借盲人琴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以荒诞地抗争获取生存的命运寓言,诠释了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信念,即人生必须有一个目标,哪怕是一个虚设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有走下去的动力。
对影片中的盲人琴师而言,所谓的药方就是盲人琴师生活的精神动力,正是为了获得重见光明的药方,老琴师不停地弹琴,并弹断了一千根琴弦。
可见,人生不过是结果与过程的集合体,是不断将目的转化为过程的生命历程,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二、励志电影有着激励斗志的价值意义第一,励志电影宣扬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也就是说,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应保持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抗争命运、超越自我。
美国励志大片《阿甘正传》讲述了智障人阿甘的成长史与奋斗历程,展现了极限与超越的精神主题,完美地诠释了人生过程中限制与超越的关系。
电影艺术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电影艺术中光影的审美价值精品源自语文科一、光影刻画人物形象光影在影响影片画面风格的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塑造影片中的人物。
在电影创作中,用光影来对人物进行塑造是电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它是刻画人物形象的精灵。
所谓用光影来刻画人物,就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以及人物性格的变化,发挥光线对人物外形和内在的表达作用。
在电影视觉语言中,为人物构造光影效果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会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生动,构成人物的形象符号;另一方面它会构造人物性格,完善叙事结构。
电影中有的角色还没有开口说话,通过光影的变化,我们就能够判断出他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主角还是配角。
在影片《古墓丽影》中就是用光影来塑造主角和配角。
女主角劳拉和管家威尔森在房屋里交谈的一个场景,劳拉的脸上被光影打出一道外轮廓,像刀锋一样锐利,完全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站在她后面管家的脸上却是平面光,没有亮点。
这就是告诉观众劳拉是影片的主角,故事是围绕她而展开的。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的新婚之夜,大红色的灯笼把屋子照得灯火通明,而一袭黑衣的老爷从旁缓慢出现,强烈的明暗反差突出了老爷这个人物的冷漠无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
在电影作品中,虽然通过动作、服装、对白……都可以表现人物形象,但通过光影的刻画可以强调人物的造型特点。
合理的光影设计不仅可以强化人物外形美感,同时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表现人物心情愉快的剧情,通常会打出明亮的光影,用饱和度较高的色调,带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当表现人物心情低落的剧情,通常会打出灰暗的光影,降低饱和度,带给人伤感忧郁的感觉。
在动画电影《小马王》中,当史比瑞特和小雨坠入爱河,在河里嬉戏时,整个场景色彩斑斓,柔和的彩霞照耀着它们,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把它们相互偎依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在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当辛德勒得知他工厂中的一些工人会在不久后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内心十分忐忑。
所以,当辛德勒在和史丹谈论这个消息时,导演通过近景镜头,用光影对他们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强化了人物的形象。
艺术电影的思考与启示
艺术电影的思考与启示近年来,艺术电影在电影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观众们追捧的对象。
与商业大片相比,艺术电影更注重对人性、社会问题以及文化价值的深度探讨。
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富有想象力的视觉效果,艺术电影给予我们许多思考和启示。
首先,艺术电影引发了对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艺术电影往往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引起观众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例如,导演伍迪·艾伦的作品《茜茜公主》以一种幽默而真实的方式揭示了社交圈子中虚伪与欺骗的现象,引发观众对社会道德与人际关系的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使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其次,艺术电影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享受和创造力的激发。
与商业电影追求娱乐和票房不同,艺术电影更注重对影像的艺术性和表达手法的创新。
导演通过摄影、音乐、剪辑等各种艺术元素的运用,创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低俗小说》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非线性叙事风格成为经典之作,激发了许多年轻导演的创作灵感。
这种审美的享受和创造力的激发,使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艺术电影还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和故事情节的铺陈,艺术电影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对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思考,艺术电影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导演伊朗奥斯卡获奖影片《分离》以家庭纠纷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引发观众对道德、责任和爱的思考。
这种情感共鸣使我们更加关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真诚和善意。
最后,艺术电影还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艺术电影往往涉及到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通过对这些背景的展现,让观众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作品《寻找乌托邦》以非洲贫困地区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当代艺术与社会演讲稿
当代艺术与社会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那就是关于当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当代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在当代社会,艺术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深度融合,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首先,当代艺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情感。
他们通过艺术作品传递出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和讨论。
比如,一些艺术作品通过对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引起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其次,当代艺术也在积极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
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能够激发人们的共鸣和觉醒,引发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比如,一些具有社会关怀意识的艺术活动,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的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
同时,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作品,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和思考,促进社会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最后,当代艺术也在丰富和提升着社会的文化生活。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和情感,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社会的文化品位。
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美好的社会。
综上所述,当代艺术与社会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更是在影响和改变社会。
当代社会也需要更多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美感、思想和正能量。
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推动当代艺术与社会的融合与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篇一:电影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电影的艺术价值更重要尊敬的主席、评委、友方辩手大家好我方观点是电影的艺术价值更重要首先让我们明确定义,电影指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视频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
商业价值指事物在生产、消费、交易中的经济价值。
艺术价值是指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所带来的心灵感受。
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电影的出现最初就是一种艺术的存在,一般只有在娱乐场所才能看见的一门艺术(后来被定义为第七艺术),电影的艺术价值追求的是影片的艺术内涵,以行业认可为目标。
电影历来注重本身的艺术性,以艺术打动人。
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导着社会的视频主流方向,表现着人们的主观意愿,无论是它的说教意义还是它的娱乐功能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电影是艺术的产物。
由此可见,电影的艺术价值举足轻重。
第二,电影的演变中,本身就有着对艺术价值的天然诉求,而这种价值是目前中国电影所缺乏的。
电影归根结底是一门艺术,不管多商业它或多或少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
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
由此可见,在电影演变的过程中,电影的艺术价值更加重要了。
第三,未来的电影将是艺术的比拼,将来在大家对精神享受更有需求的前提下,对电影的艺术性也就更高,也就证明艺术性的电影在未来将是多么的需求,电影也将会回归原始意义:那就是因艺术而产生。
也就意味着电影的艺术性的提高。
在未来的人们的心理,电影的艺术性将会更重要。
因此电影的艺术价值从不曾下降而且一直很重要。
第四,电影有市场后艺术价值更是重要。
商业价值不同于市场价值。
就国内市场来说,注重电影艺术价值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是电影质量差烂片多,电影生命周期短。
可行性是更注重电影艺术价值不会危害电影的商业价值和产业链反而会起促进作用,就电影的国际市场上来说,我们需要有内涵的的电影来挽救中国电影的国际形象。
论电影艺术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从《罗拉快跑》谈起
艺术论坛论电影艺市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从《罗拉快跑》谈起山西师范大学/罗碧瑶摘要:千百年来,学界关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孰重孰轻的争论从未偃旗息鼓。
在电影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更是关系到一个导演风格的形成。
本文从内容与形式融合的成功之作《罗拉快跑》出发、结合电影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思考,并不断寻找二者的契合点。
关键词:内容形式电影艺术一、《罗拉快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是一部小成本的佳作,曾在世界各地斩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影片讲述了一个极为‘‘陈旧”的故事:罗拉为了救她的男朋友要在1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于是罗拉为爱而开始奔跑。
然而这却是一部崭新的电影,无论在视听语言上还是结构上都具有先锋色彩。
导演能够在1998年拍摄出这样一部具有超前性与极强形式感的电影着实让人欣喜和诧异。
这部影片无论在其内形式"还是其外形式#上都可圈可点。
影片开头第一个镜头是一个高度概念化的钟表,预示着时间消逝与命运的未知性。
接着是将近2分钟的一个降格镜头,人潮快速涌动中将影片中即将出现的主要人物二次曝光在人群前,同时这个镜头中的色彩也经过特殊处理而呈现一种朦胧的淡黄色,只有即将出场人物的色彩异常鲜明。
接下来导演将镜头一转,变成一个动画场景,一名红衣女子在一个螺旋形状的背景中不断奔跑,好似在游戏中闯过一道道关卡。
影片角度在全知的上帝视点和罗拉的主观视点之间来回切换。
影片开头处罗拉在脑海中搜索可以求助的对象时所使用的定格照片快速切换手法无疑是罗拉的主观视点,观众可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到罗拉心中的焦躁不安的情绪。
罗拉开始奔跑后的场景大部分为上帝视角,导演屡次将罗拉置于大全景中去,表现了罗拉的渺小与无助。
这与游戏中游戏玩家看着游戏中的人物的设定也相符合,同时主观视点又能将观众带入游戏,增强观众的参与性。
这样一系列的游戏化场景是导演对电影可能性的一种探索,也是一种对生命可能性、世界可能性的探索。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艺术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与现实世界具有镜像关系。
艺术真实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真实生活的加工提炼和概括,是去除偶然性上升到规律性之后的结果。
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非纯粹想象性的存在,它的多重本质使银屏突破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其存在形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
影视艺术所反映的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是经过编、导、演及各种技术人员再创造了的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和人与人间真实关系的艺术世界。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必然又具有“假定性”,拥有巨大的艺术创造空间和表现能力,这使得它在真实性、逼真性方面能够达到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惊人艺术效果。
在影视作品中,它具有的特有的假定性与故事的真实、人物的真实都有重要的关系。
然而,即便是纪录片和纪实主义电影,也仅仅是更加重视和依赖影视的记录性,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任何艺术创造决不可少的因素和力量。
即使是写实主义的电影剧本,也必然有对生活的取舍与特定的结构处理,所以,影视和现实世界还是有必要的区别。
在影视艺术的表现上,与现实世界有关的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
首先谈到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曾说:“删掉现实中难以避免的只起连接作用的一切不重要的中间过程,而只保存那些鲜明的尖锐片断,电影创作的基本方法蒙太奇的感染力,其实质就建立在这种去粗取精的可能性上。
”事实上,一切艺术创作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它必须从纷繁的生活原始状态提炼出富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而蒙太奇就是选择或处理现实的方法,它自然也是电影的结构方法。
虽然这种依靠分切、组合形成的蒙太奇手法,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方法,它往往破坏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关系,艺术家在影片中溶进了主观色彩,干预了现实生活,但这毕竟都是在基于现实世界的条件之下,不管再怎样改变拼凑,都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材料。
其实,蒙太奇手法可以视作是电影对现实的重塑。
其次是电影采用的纪实主义理论,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貌似更为紧密。
电影的“逼真性”及其所呈现的“生活世界”——以《让子弹飞》为例
电影 逼 性” 的“ 真 及其所呈现 生 的“ 活世界’ ’
以《 让子 弹 飞》 为例
容 向 红
( 北京 大学 哲 学系 , 京 1 0 7 ) 北 0 8 1
摘 要 : 子 弹 飞 》触 发 广 泛 的 讨 论 , 《让 引起 观 众 的 想 象 和 共 鸣 , 但 因 为 它 积 极 调 动 电 不
中 国 电影 事 业 发 展 的 出路 。
关 键 词 : 影 艺 术 ; 子 弹 飞 》; 电 《让 艺术 创 作 ; 真 性 ; 活 世 界 ; 象 ; 美 逼 生 意 审
中 图 分 类 号 :9 5 J0 文 献标 识码 : A
Ve ii iiud f Fi n h ¨Li i o l i e e t r sm lt e o l a d t e m v ng W r d¨ t Pr s n s: Ta i k ng ’Le le s Fl a n a p e ’ t Bu l t y¨ s a Ex m l RONG a g— h n Xi n — o g
影 的 技 术 元 素 , 起 观 影 者 的 逼 真 感 , 是 由 于 影 片 触 及 “生 活 的 真 ”, 现 审 美 的 真 实 感 。 引 更 呈
“内在 本 质 的 真 实”即 艺 术 的 真 实 , 深 层 的 表 现 是 审 美 意 象 所 呈 现 的 充 满 情 趣 和 意 味 的 其 “ 活 世 界 ”。 这 “生 活 世 界 ” 存 在 的 本 来 面 貌 , 生 是 涉及 审 美 意 象 的 生成 以及 在 审 美 意 象 的 涵 咏 中领 悟 到 的人 生境 界 。 审 美 意 象 所 照 亮 的 “生 活 世 界 ”, 文 化 艺 术 的 魅 力 之 魂 , 应 是 是 也
电影艺术与人生哲学
148 目囫目固 Y矾GSHIZHICHUANG一
希区柯克”的电影大师。在《蓝·白·红》三部曲 中。既有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对心灵世界 的内视与反省的情感片段,又有永远不知情节将何 所终止的悬念技巧。
在《蓝·白·红》三部曲中,影片的节奏、情节 的关键点与悬念的构成都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在《蓝·白·红》中悬念的构成与希区柯克式的悬念 构成截然不同.它的悬念构成是这样的:主人公视 点一观众认知,即将观众的视点与主人公的视点等 同。身处其境地感受未来莫测,以构成悬念。观众 难以猜测影片中人物的命运变化,那种对生活中的 偶然因素的悉心捕捉,促成r疏密有致的影片节 奏。在《蓝色》中,朱莉偶然发现了丈夫生前有情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是风格 独特的,既具有纪实性故事情节,又具有表现主义 倾向的影片。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表现主义手法体现 在影片的方方面面:运用写意手法与实写的结合, 运用象征、隐喻、借代、夸张的手法,通过表现主 人公的内心情感以引起共鸣(如同凡高的画,用短 促的线条表现域家心情的烦乱从而引起观者的共 鸣),具体地表现在影像的时空、色彩的处理上以 及音响的处理上。
莉的过激视像——吃安眠药、用手背划斑驳的墙 面、用手扎花刺等,以及阴郁的蓝色背景和昔日音
乐的萦绕都体现或暗示朱莉痛苦、扭曲、压抑的内 心状态:朱莉几次游水的影像,又是浸没在阴郁的 蓝色背景之中,隐喻朱莉如同一个情感的泅水者, 一直游不出阴郁的心理困境;朱莉与奥利维前后几 次见面的影像的时空处理以及声响的处理都不同: 第一次见面时两人没有在同一个画面中同时出现, 在朱莉冥想的画面隐约听到奥利维说话的声音。两 人没有直接对话。后来两人在咖啡馆见面时,两人 在同一个画面出现的镜头也很少,朱莉被街边老人 吹奏的音乐所吸引。这些都隐喻朱莉与奥利维之间 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在《白色》 中,卡罗尔手挽美丽的穿着白色婚纱的新娘步出教 堂的情景在影片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隐喻卡罗尔 陷入爱情的漩涡不能自拔的内心情感;卡罗尔凝视 与多明妮克十分相似的石膏头像并在离开巴黎时将 其偷出.在被盗窃团伙暴打时,仍拼命抢夺这个石 膏头像.在回到波兰后.石膏头像一直陪伴在他的 身边.这螳都暗示了卡罗尔自始至终都陷人对多明 妮克的爱情之中的心理状态:卡罗尔用从法国带回 来的一枚两法郎硬币前后两次占卜自己的命运。暗 示了卡罗尔对前途的不确定。同时引起了观众对卡 罗尔命运的关注。在《红色》中,红色隐喻怀着 。人性本善”信仰的瓦伦丁的毫无杂念的红色的心; 学法律的大学生奥古斯特捡起那本掉在地上打开了 的书——那一页将决定他日后成为法官的命运,而 在老法官对瓦伦丁讲述的往事中,也有同样的一 幕。并且年轻法官与老法官都有同样的痛苦的情感 经历,这些都影射了命运的轮回;在瓦伦丁与老法 官第一次交心谈话中,老法官说: “先别走,待会 亮丽的光线会照进来。”这时,悠扬的小提琴声逐 渐高亢.老法官一直隐没在黑暗中的半边脸随着阳 光一点点照进来终于逐渐清晰。在又一次谈话中, 老法官将台灯打开,一阵眩目的白光过后,他们两 人脸上的光线更加温暖明亮了,这些情节都暗示了 瓦伦丁与老法官的关系。以及关系的变化:从坦诚 的开始到心灵默契;去英国的轮船由于天气原因发 生海难。但《蓝色》、《白色》、《红色》的主角依 次获救.隐喻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对人性 的拯救。
浅谈电影艺术
浅谈电影艺术寻找灵魂的幻影,捕捉心灵的迷梦,以狂想的视觉来描述现实生活的百态,这就是现代电影艺术。
电影即是艺术,就应该像艺术一样创作,像艺术一样导演。
即是艺术,观众面前呈现的就应该是美,而不是其它。
当代而言,世界上不乏好的电影,但放眼望去,审美近无,多是娱乐,信息,炒作,像国贸大厦一样的商业影片。
这些低情趣、低标准的电影还一路走俏,票房爆满。
真不知以后这电影是姓商还是姓艺。
如果是艺术,就应该一切以审美为准则。
有人说现在电影难拍,剧本老套,不能推陈出新,当然这也不可否认,但最重要的是电影人忘了美,忘了人心。
名利让原本虚无的电影泡沫更加虚无。
一个事物的起源,即蕴涵了原始的存在特征,电影亦是如此。
早在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十四号大咖啡馆中,用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这一天由此成了电影诞生的标志。
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售票”和“公映”,前者隐藏了电影将作为一种商品,后者则暗示了电影需要面对观众。
因此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这里不去分析评判毫无意义的电影是艺术还是商品的争论,因为在争论之前,很多人甚至还没有明确艺术的真实含义。
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正视艺术与商品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厚此薄彼。
像现在的好莱坞是以商业为主要目的,欧洲以法国为主的大都为艺术片,相同国内也是大部分为艺术片,像过去的第一二三代,还有现在较少的第四代,大部分第五代跟最近起来的第六代都是艺术门类的电影,但是去年宁浩导了个《疯狂的石头》属于黑色幽默片,确实票房也不错,但就是这样的片子太少,回到正题吧,卢米埃尔兄弟电影的取材大部分来自身边的日常现实生活,如《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等等短片,把生动有趣的法国生活风情录展现在观众面前,卢米埃尔兄弟由此也成为了记录电影的先驱。
同为法国人的乔治·梅里爱曾尝试买下卢米埃尔兄弟的发明,但遭到拒绝,于是他于1897年在巴黎附近的蒙特路易建造了第一个初具规模的制片厂。
论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以《浮生一日》为例
2023/9上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论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以《浮生一日》为例阴王振雄薛江华摘要: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这一问题的争议始终伴随着并推动着纪录片的进步与发展。
文章以纪录片《浮生一日》为例,对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和分析,从创作者、受众、纪录片“符号”三个角度,明确了“真实”多重身份的结合才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论证了纪录片中真实的多义性,并从纪录片的价值属性出发,强调了真实对于纪录片价值构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浮生一日》本质属性价值纵观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从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中的“搬演再现”到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中的“电影眼睛”理论,人们能够看到纪录片当中“再现”真实和“整体”真实不同的理念主张;从格里尔逊的“对现实创造性处理”理论再到当今自我反射模式、参与模式以及像《浮生一日》这类充满互动性、创新性的用户原创纪录片,人们可以发现在纪录片当中“打造”的真实和人为介入“促成”的真实的不同创作形式。
这些对于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主张和理论探索发现,无一不印证了真实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观念的变化,“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值得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凯文·麦克唐纳与YouTube 合作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希望拍摄一部试验性影片。
他们邀请全世界网民用摄像机记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自己的生活琐事,并希望大家思考三个问题:你如今在生活中最惧怕什么?你喜欢什么?什么让你开怀大笑?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参与了这此活动,共收到多达80000段短片,总时长达4500小时。
最终,主创团队从成万段的视频短片中选取了1125部,剪辑成95分钟的成片,命名为《浮生一日》。
“真实”多重身份的结合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是纪录片的基础核心和根本价值所在,但是在纪录片与“真实”关系的讨论中,如何看待“真实”、表达“真实”才是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艺术之美:艺术与人生的演讲稿
艺术之美:艺术与人生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艺术与人生的话题。
艺术,是一种美的表达,是一种情感的释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诠释。
它如同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而艺术与人生,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艺术的美。
艺术的美,可以是一幅画作中的色彩斑斓,可以是一首歌曲中的悠扬旋律,可以是一部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这种美,不仅仅是对视觉、听觉的享受,更是对心灵的震撼。
当我们欣赏一幅优美的画作,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超脱于现实的美好;当我们聆听一首动人的音乐,我们会被音符所感染,情感会在心中激荡;当我们观看一部深刻的电影,我们会在人物的遭遇中找到共鸣。
这种美,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人生如同一幅画,每个人都是这幅画中的主角。
而艺术,就是在这幅画中勾勒出的点点滴滴。
无论是在快乐的时刻,还是在困难的时刻,艺术都可以成为我们情感的寄托。
它可以让我们在快乐时更加充实,让我们在困难时更加坚强。
艺术,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我们的人生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艺术对人生的意义。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它让我们懂得了美的存在,让我们学会了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会变得更加宽容、更加理解他人,更加热爱生活。
艺术,就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学会欣赏艺术的美,让我们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愿我们在艺术的熏陶下,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谢谢大家!。
电影观后感感悟人生
电影观后感感悟人生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和娱乐形式,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视听效果等手段,引导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观影后的感悟往往超越了电影本身,对于个体来说,这是一次启迪思维、审视内心并思考人生的机会。
以下是我观看电影后对人生的一些感悟。
首先,电影让我意识到人生是一场旅程,充满了不同的尝试和冒险。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勇往直前。
这让我想到,人生中也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成功和成长。
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面对挑战,敢于冒险,坚持自己的梦想,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
其次,电影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并激发我对生活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电影中有时会展现一些人生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让主人公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意义。
观影后,我也开始思考我自己的生活,发现一直以来忽视的一些细节和珍贵的瞬间。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家人、朋友、爱人,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积极感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每一天。
此外,电影也启发了我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各具特点,展现了不同的人性和行为方式。
有善良、勇敢的人,也有自私、冷漠的人。
通过电影,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化的,有友情、爱情、亲情等等。
观影后,我开始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努力理解和尊重他人,发展更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另外,电影还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的关注。
电影中经常涉及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歧视、战争等。
这些问题在电影中被真实地再现并加以讨论。
观影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怎样去改变现状、传递正能量。
电影不仅给我带来欢乐和娱乐,更让我看到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我参与社会的热情和责任感。
最后,电影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思维的启迪。
电影作品通过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精彩的剧情,给我带来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
观影的过程中,我会思考导演的用意、角色的塑造以及电影背后所传递的哲理和思想。
论电影艺术与现实人生之关系
论电影艺术与现实人生之关系一周会花多少时间在看电视、电影上面?无论是坐在电视机前,还是从网上下载,或者干脆直接在视频网站上欣赏。
看电视、电影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什么?也许你会说,消遣、娱乐、放松———想想那些精彩大片和电视剧,无论是《阿凡达》、《越狱》、《Friends》,还是《赤壁》、《潜伏》、《杜拉拉升职记》,它们画面美轮美奂、情节扣人心弦或者对白字字珠玑,让人情不自禁卷入其中,欲罢不能。
不过,除此之外呢?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你有没有从虚构的影视剧里学习到些现实之道?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中,直到电影的出现,之前的艺术形式都不具备如此强大而严格的记录功能,戈达尔曾说“只有电影是唯一可以完全讲述历史的著作”,从本体的角度来看待电影的功能,它的确是对所拍对象的忠实再现,以至于人们总是认为电影描述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
虽然现在的电影已经不再被当做一种“记录”的方式,但大部分符合传统叙事模式的电影——或称其为故事片,都会极力营造一个看上去真实的世界,不管电影风格是写实的还是非写实的,一切看上去都像是的。
这学期选修了电影美学这门课,想更加深入了解电影艺术的精髓,了解了早期电影和现实电影的区别,也了解了一部分当时电影艺术中人物的思想观和如今现实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的不同,电影中不同时代反应的是不同的现实关系,像在《小城之春》中反应的现实就是在战争中的生活,一个简单家庭在战火中受到伤害,一个女人的心声!尽管所有影视剧都会在片头注明“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可毕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人们还是愿意从故事里寻求对他们有帮助,有提升的生活之道,有时候还可以涉及更具体的层面。
就好像几年前的《云水谣》热播后,许多人把秋水和碧瑶的恋爱过程,跟现实恋爱联系起来,虽说“《云水谣》是一部比较夸张的电影作品,可是从中反映的现实还是有的,秋水和碧瑶由于种种原因始终走不到一起,和现实很像,有时候就是这样,即使相爱,但还是不能在一起”。
还有在上课过程中,我们看了一部叫《黄土地》的电影,《黄土地》是我接触的中国本土电影中比较优秀的代表之一,本来觉得1984的中国电影,没什么特技效果,没什么大批资金投入,应该难以认同,但看完后才觉得只要用艺术的心去拍出的电影,绝对比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
论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的探索评《我不是药神》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在2018年引发了广泛和热议的电影。导演文牧野通过 这部作品,成功地将真实的情感、紧凑的剧情和充满人性光辉的角色形象结合在 一起,让观众在感动中思考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本次演示将从电影的艺术性 和商业性两个角度出发,对《我不是药神》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价。
基本内容
在主题探讨方面,《我不是药神》深刻地探讨了生命、人性和社会等主题。 影片中的程勇原本是一个平凡的中年男子,但在帮助病友们获取仿制药的过程中, 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人性的善良。影片也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 药品市场乱象和看病难、药品贵等社会问题,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 考。
基本内容
除了演员的表演,电影在剧情设计上也堪称巧妙。故事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 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观众们跟随程勇的脚步,进入了一个离人间最近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生死的交换所在,也是人们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之地。通过程勇的经历, 观众们亲眼目睹了病痛的折磨和患者的生死攸关,不禁让人感到心灵的震撼。
基本内容
其次,从商业性角度来看,《我不是药神》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以其 真实的故事、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了当时的现象级 作品。2020年3月12日,《我不是药神》发布日本版海报,片名译为:薬の神じ ゃない,确定将于5月1日起在日本上映。这也足以证明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取得的 巨大成功和广泛的影响力。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文牧野执导,徐峥、王传君等人主演的影 片。该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程勇因帮助患有慢性髓 性白血病的患者获取和运输仿制药,从而陷入了一场关于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深 刻探讨。本次演示将从故事情节、画面表现、音乐配合、主题探讨等方面分析该 电影的艺术特色。
电影艺术:视觉与故事的结合
电影,这个奇妙的造梦机器,总是让我们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中。
电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盛宴,更是故事与情感的交融。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爱又恨,却又欲罢不能的艺术形式。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电影的视觉魅力。
电影的画面,就像是一道道精心烹饪的佳肴,色香味俱全。
从早期的黑白电影,到现在的4K、IMAX,技术的革新让电影的画面越来越细腻,越来越震撼。
想象一下,你在看《阿凡达》时,那些绚丽的外星生物和奇幻的星球景象,是不是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电影视觉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然,电影的视觉艺术并不仅仅局限于画面。
音效、配乐、剪辑等等,都是构成电影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你在看《泰坦尼克号》时,那首经典的主题曲《我心永恒》,是不是让你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电影的故事。
一个好的故事,就像是一道美味的佳肴,让人回味无穷。
电影的故事,可以是简单的爱情故事,也可以是复杂的历史事件,或者是充满想象力的科幻世界。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故事,都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深度的人物塑造,以及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被冤枉入狱的银行家,如何在监狱中寻找希望,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自由和希望的,更是关于人性的光辉。
这就是电影故事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思考人生,感悟生活。
然而,电影艺术并非总是完美的。
有时候,一部电影可能会因为过于注重视觉效果,而忽略了故事的深度。
或者,有时候,一部电影可能会因为过于追求商业利益,而牺牲了艺术的纯粹。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电影,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它既有商业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
最后,让我们以一种幽默的方式结束这篇文章。
电影艺术,就像是一道道美味的佳肴,有时候可能会有点咸,有时候可能会有点辣,但正是这些不同的味道,构成了电影的丰富多彩。
论文艺创作与社会现实
论文艺创作与社会现实文艺创作无处不在,从大众文化中流行的流行歌曲、电影到文化名人的小说、诗歌。
它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文艺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并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审视。
本文将结合文艺创作和社会现实,探讨文艺创作的意义,以及文艺创作如何反映和关注社会现实。
一、文艺创作的意义文艺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本身的价值和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文艺作品可以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舆论和价值取向。
举个例子,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情节等都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敲响人们内心的共鸣之弦。
这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传统价值,也是现代文艺的价值。
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文艺创作可以发掘人们的内心世界,并引发人们对于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思考和感悟对于人们的精神健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例如,毛姆的《人性枷锁》、奥威尔的《1984》等作品,都通过文学方式探讨了人性、道德、权力等基本问题,引导读者对于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文艺创作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
艺术作品的美丽和幸福感可以激励人们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推动美术、文学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创作将成为人们的创造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二、文艺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文艺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密不可分。
作为一种对社会本身和人性问题的表现方式,文艺创作常推动社会变革,并呼吁公众关注社会问题。
许多社会现实问题被文艺作品传达出来,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
例如,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城市化和现代化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特别是人们对生活方式和情感需要的变化,引起了许多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呼吁文化传承和物质文明间的平衡;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以及余华的小说《活着》痛惜人性的衰弱。
文艺创作的这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能够引导公众思考,进而推动社会变革。
文艺创作还常常对于社会问题提供一种批判和反思方式,促进社会正义、公平与公正。
电影艺术:视觉与故事的结合
电影艺术:视觉与故事的结合
电影艺术,这一光影与声音交织的奇迹,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电影的世界里,视觉与故事的结合是其核心魅力所在。
视觉,作为电影的第一语言,它通过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生动的世界。
导演们运用镜头语言,如同画家在画布上挥洒颜料,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盛宴。
从黑白电影的经典画面到现代电影的高清特效,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电影的视觉表现力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
然而,电影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故事,作为电影的灵魂,是连接观众情感的桥梁。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让观众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体验到不同的人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
故事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可以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是超现实的。
但无论何种方式,一个好的故事总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视觉与故事的结合,是电影艺术的精髓。
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没有视觉的支撑,故事难以生动呈现;没有故事的内涵,视觉也失去了意义。
电影大师们,如斯皮尔伯格、塔可夫斯基、王家卫等,都是将视觉与故事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典范。
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视觉表现上还是在故事叙述上,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电影艺术的发展,从未停止。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电影的视觉表现力将更加惊人,故事的叙述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视觉与故事的结合,始终是电影艺术不变的追求。
让我们期待,在这个光影交织的世界里,更多的奇迹将被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影艺术与现实人生之关系
一周会花多少时间在看电视、电影上面?无论是坐在电视机前,还是从网上下载,或者干脆直接在视频网站上欣赏。
看电视、电影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什么?也许你会说,消遣、娱乐、放松———想想那些精彩大片和电视剧,无论是《阿凡达》、《越狱》、《Friends》,还是《赤壁》、《潜伏》、《杜拉拉升职记》,它们画面美轮美奂、情节扣人心弦或者对白字字珠玑,让人情不自禁卷入其中,欲罢不能。
不过,除此之外呢?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你有没有从虚构的影视剧里学习到些现实之道?
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中,直到电影的出现,之前的艺术形式都不具备如此强大而严格的记录功能,戈达尔曾说“只有电影是唯一可以完全讲述历史的著作”,从本体的角度来看待电影的功能,它的确是对所拍对象的忠实再现,以至于人们总是认为电影描述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
虽然现在的电影已经不再被当做一种“记录”的方式,但大部分符合传统叙事模式的电影——或称其为故事片,都会极力营造一个看上去真实的世界,不管电影风格是写实的还是非写实的,一切看上去都像是的。
这学期选修了电影美学这门课,想更加深入了解电影艺术的精髓,了解了早期电影和现实电影的区别,也了解了一部分当时电影艺术中人物的思想观和如今现实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的不同,电影中不同时代反应的是不同的现实关系,像在《小城之春》中反应的现实就是在战争中的生活,一个简单家庭在战火中受到伤害,一个女人的心声!
尽管所有影视剧都会在片头注明“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可毕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人们还是愿意从故事里寻求对他们有帮助,有提升的生活之道,有时候还可以涉及更具体的层面。
就好像几年前的《云水谣》热播后,许多人把秋水和碧瑶的恋爱过程,跟现实恋爱联系起来,虽说“《云水谣》是一部比较夸张的电影作品,可是从中反映的现实还是有的,秋水和碧瑶由于种种原因始终走不到一起,和现实很像,有时候就是这样,即使相爱,但还是不能在一起”。
还有在上课过程中,我们看了一部叫《黄土地》的电影,《黄土地》是我接触的中国本土电影中比较优秀的代表之一,本来觉得1984的中国电影,没什么特技效果,没什么大批资金投入,应该难以认同,但看完后才觉得只要用艺术的心去拍出的电影,绝对比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
《黄土地》这部电影是很实在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黄土高坡姑娘不愿服从封建思想的包办婚姻的枷锁,逃离去找八路军的事情,后来在渡黄河时遇难了!电影当时拍摄是完全和依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情况来的,充分表现了当时在黄土高坡人们的民风和民歌的质朴!
“电影现实”存在非现实性,当电影靠近梦想,它的非现实性得以显现。
电影的非现实性源于其作为艺术的本质,“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有脱离尘寰的倾向。
他所创造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一种离开现实的‘他 IfE(otherness)”’,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假定性。
影片是以假定的、梦幻的方式,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观众看电影时是和真实世界相对隔离的,他们投入电影描述的影像世界中,通过情感活动完成了电影情节的现实转化工作,所以与其说电影描述了~个现实世界,还不如说电影让观众产生了“现实印象”。
法国学者麦茨也指出,“从总体上看,电影状态的幻想系数高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知觉状态,而电影状态的逻辑系数则低于我们现实生活的知觉状态。
具体来看,不同类型的电影,其幻想系数和逻辑系数也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所呈现的世界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知觉的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是有很大不同的。
”
就好似《蝴蝶梦》里女主人公的想法,非现实与现实的幻想,虽然是遇上了,电影以夸张的手法吧人物的心理刻画出来了,但是面对现实是就存在落差,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会存在一定差距的!
电影“非现实性”中的现实意义,当电影靠近现实,它便蕴含了现实意义。
所谓现实,从哲学范畴看,它是客观实在的,是不能“重演”的,但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在电影运作过程中恰
恰是经过多次修补、校正和更改后才被纳入艺术范畴的。
也就是说,尽管电影的艺术本质是非现实的,但电影中的幻想就像梦一样,是一种对现实具有反作用的机制,“在电影院里,观众不可能照出自己的身体,因此他便只能同影像认同而不是同某个具体物认同:于是,在观众和银幕之间出现了一种镜像性认同”,通过这种认同,我们能够形成对现实的认知,并克服“认知失调”,使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现实。
可以说,电影是人类生存状态的最好说明。
从众多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电影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它丰富的视听语言或它营造的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而在于它再现世界的能力上,特别是它赋予现实的一种含义,所以人们才把电影隐喻为“朝世界敞开的窗户”和“生活的一面镜子”。
电影就是游走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精灵,“它不只是拍摄所发生的事情,不只是抄袭现实,而是让人通过直觉明白,在它所表现的事件和故事后面有一种更深沉的含义:人们从电影可以捕捉到其他现实:事件发生的动力和动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