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_中道_观与儒家中庸思想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道”思想在伊斯兰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伊斯兰文明追求和平,向往安定的思想根基。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明也非常重视对中道思想的研究,并把这种思想称之为中庸,把它看作最高的道德范畴。
比较伊斯兰文明中的中道思想与儒家文明中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研究世界文明中的共性
和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伊斯兰文明“中道”观与儒家中庸思想的差异伊斯兰文明中的中道思想是与其宗教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要理解伊斯兰文明的中道思想首先要明确它的宗教的一般原则,即其“真主独一”的基本教义,这一教义构成了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的一般标准。
正如《古兰经》所云:“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作证世人,而使者作证你们。
”因此,评判一个民族是否“中正”的标准就是是否承认存在一个独一无二的真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伊斯兰文明的中道思想主要是为伊斯兰教信仰服务,是在伊斯兰教的基本前提和框架之下进行阐发。
在“真主独一”的原则之上,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谨守中道,不搞偏激,遵循正路。
《古兰经》
诫喻穆斯林:“你应当按照天命而遵循正路,与你一
起悔过的人,也当遵循正路。
你们不要过分,他(指真
主)确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
”
[1]
经文中多次强调的“我的正路”
,就是指“中道”。
据圣门弟子加尔比传述:先知穆罕默德当时为了向一些穆斯林说明上述《古兰经》经文中的“正路”是什么,他画了一条线,并
且把他的手放在中间的线上,接着宣示了这段经文。
[2]176
由此可见,伊斯兰文明中的“中道”思想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宗教的权威,而且在伊斯兰文明中“中道”思想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导,它的最初形式也是通过《古兰经》中以真主口谕的形式而得以流传。
因此,伊斯兰文明中的“中道”思想具有明显的宗教信仰色彩,成了现实的人通向真主的一种道路和方法,同时也成了评判现实中的人的宗教态度的一个标准。
与此相比较,儒家的中庸思想所注重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人的伦理人常的规定,是道德等级的约束,把它作为划分世人品级的标准。
中庸一直被看作是儒家的重要道德准则,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
在孔子及儒家学者的心目中,中道为贯通
收稿日期:2010-01-09
作者简介:张晓楠,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部教师。
伊斯兰教“中道”观与儒家中庸思想之比较
张晓楠
(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4)
[摘
要]中道思想是世界各大文明共同关注的思想之一,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对其都有
精辟的论述。
从二者之间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对这一共通思想论述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二种文明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为消除文明间的对立和隔阂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关键词]中道;伊斯兰文明;儒家;中庸思想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0.01.019[中图分类号]B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0)01-0080-03
第21卷第1期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Vol.21No.12010年2月Journal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 F eb.2010
80
天、地、人之达道,只有圣贤才能真正做到。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3]。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庸作为至德难以达道极至,但又并非无法企及。
儒家一致认为只要把它作为一种方法,灵活运用,因时制用,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择中而行,便是实行了中道原则。
所以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而中。
”[4]这样,中庸不仅作为一种至德成为人们追求的道德标准,也成了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即得中道者为君子,离中道者为小人。
根据人们对中道之德的态度,就把人分为了不同的品级。
同时坚守中庸的时间也成为了评判品级的标准。
“人莫不中庸,善能久而已。
久则为贤人,不息则为圣人”。
“圣人大中之道,贤者必俯而就,不肖者必践而及”。
圣人能“以大本为本”,“得中正之道”,“极中庸之德”,故为圣人,其他等级的人,不能如此,故为众人、小人。
总的来说,在伊斯兰文明中,“中道”思想强调的是宗教评判的标准,中道作为划分民族和世人品级的标准是建立在宗教原则的基础之上,以承认“真主独一”为前提和根基。
反观儒家的中庸思想则更强调的是道德的评判,它建立在世俗的道德伦理思想之上,依据世俗社会中人的道德品行的高低来划分世人品级的高下。
这是二者“中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作为一种处世方法,伊斯兰文明的中道思想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思想内涵上也有很大差异。
在伊斯兰文明中,“中道”思想注重的是从宗教教义教法的角度对穆斯林的宗教及生活方法性的约束和指导。
首先,伊斯兰“中道”思想反映在宗教生活中。
例如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诵经的人们啊!你们当走正路,你们确实过于超前了,如果你们坚持右和左,那么,你们确已非常迷误了。
”著名伊斯兰学者安萨里在《圣学复苏》一书中也说:“对属于合法范围的各种欲求,既不应该完全忽视,也不应一味满足,而应走折中之道。
因为万事皆以和为贵。
对待任何事物走两种极端,均属错误。
”因此,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要拜主,纪念真主,赞颂圣人,但是讲求适度,反对过分张扬;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在履行拜功、斋戒时也要“适度”,以不违背教义及不影响身体健康为准则。
其次,伊斯兰“中道”思想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的消费中,《古兰经》要求穆斯林用钱时,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而是要谨守中道。
伊斯兰教正统逊尼派反对奢侈浪费,但是也绝对不宣扬禁欲主义,而是要求信众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实际的需要进行消费。
禁欲主义只是在伊斯兰教苏菲派初期才被看作是功修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这只是伊斯兰教文明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如《古兰经》中所说,真主为他的臣民创造了服饰和佳美的食物,有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这说明伊斯兰教鼓励信众充分享受现世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反对奢侈浪费和禁欲主义这两种极端的做法。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
“中道”是作为伊斯兰信众(穆斯林)在日常生活恪守教规教义的方法而出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指出这种方法是从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基本的原则上的规定,而这些规定产生作用的机制则是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或者更简单一点说,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并非仅仅停留在道德和伦理的基础之上,它在根本上说是伊斯兰教对穆斯林在生活中行为的制约,其目的是使穆斯林在现世中能更好地享受真主的恩赐并真诚地赞颂真主,这里面很少包含政治方面的因素。
而儒家中庸思想的政治道德伦理哲学色彩就相对更加浓郁。
这是因为,从根本上看,儒家学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道德哲学,它的道德伦理是为中国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因此对人民道德伦理方面的要求同时也是政治上的要求。
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统治的方法。
具体来看,儒家的中庸思想强调“过犹不及”。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告诉人们认识、处理问题,都有一定的尺度和标准,即“中”。
不可过,不及亦不可,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
《论语·先进》篇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
”因此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猖者有所不为也。
”[4]最好的交友是得言行合乎中道原则的人与之相交,得不到这种人,只好退而求其次,而交狂者或猖者了。
这些观点从根本上来看,都是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清明与安定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因为只有在中庸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社会的基本稳定,同时又可以避免社会发展失去活力,使社会有一个向上向前发展的动力。
所以说,儒家中庸思想的社会意义在于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儒家独特的政治伦理世界观基础上。
此外,儒家把“中和”看作世界的根本特性,也把它当作中庸思想的最高目标和目的。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儒家看来“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由的准则,达到了“中和”之
81
境,天地各得其所,万物生长发育。
“中和”是天、地、人和谐共处、共生共荣、并行不悖的理想境界。
这样,“中”的境界就被扩展到了天地万物之中,因此世人在世俗世界中坚守“中庸之道”的方法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从社会安定的政治角度上来考虑的,只不过儒家将这种视角建立在宏大的本体论叙事的基础之上。
一言以蔽之,儒家的中庸思想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在“中和”的世界观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出来的方法论,追求社会的和平安定才是它的根本目的,而这种方法论和目的也是儒家哲学的一部分。
二、伊斯兰文明“中道”观与儒家中庸思想的共同原则
首先,二者都体现了作为“中道”思想的主体辨证灵活的情感行为特征。
伊斯兰文明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公平和公正,在实现公平公正的方法上面深刻地反映着这种“中道”的主体辨证灵活性。
比如,在如何处置刑事犯罪的问题上,《古兰经》规定,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就以杀人者抵罪为定制;但是如果受害人并不想追究加害人的责任的话,那么,受害人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提出要求,加害人一方应依礼给予赔偿。
当然这种做法在法治社会是值得商榷的,但是考虑到早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和一些特殊的情况,这样的规定对于受害人还是比较有利的。
在如何处置遗产的问题上,《古兰经》明确规定穆斯林在临死时如果还有遗产,应当为双亲和至亲而秉公遗嘱。
这些都是伊斯兰教要求社会公平公正的反映,而且其中不仅包含着中道的思想,也包含着一种灵活辨证的态度。
这样一种动态灵活的辩证中道观同样为先秦儒家所持有。
儒家中庸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打破了“中庸”死板固定僵化的模式,始终采取一种“无适也,无莫也”和“无可无不可”的灵活辩证态度,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或中和思想决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绝对化的折衷主义和调和主义,而是一种洋溢着辩证精神的主体行为方式。
其次,儒家和伊斯兰教的“中道”都有本原的特征或者特性,因此它们也都具有了本体论方面的意义。
在伊斯兰教里,“中道”一直是以真主口谕的形式传播的,这是真主告诫穆斯林在现实社会中行为和处事的正确方法。
在伊斯兰教义里,真主一直作为世界的本体而存在着,他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和动力。
如著名伊斯兰教义学家安萨里就强调说宇宙是真主创造的,因此宇宙也不是永恒的,而且宇宙的各种规律
也依赖于真主,只有在真主意志的作用下,这些规律才可能起作用。
而且在伊斯兰教中真主的口谕和箴言也被看作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本体意义,它们被看作是真主通过先圣穆罕默德传递给穆斯林的旨意,是真主本身的一部分。
例如伊斯兰教的绝对经典《古兰经》就被看作是和真主一样是永恒的、无始的,因此信仰经典就是信仰安拉。
[5]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直被当作圣训和真主口谕的伊斯兰中道思想就包含了一定的本体论意义,它被看作是真主意志的真实反映。
反观儒家中庸思想的本体论意义就更加明显了。
因为所谓中庸之道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从折衷的视角来认识世界、看待问题。
如前所述,儒家所要实现的“中和”,也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本体论方面对中庸的论述,这里“中”被当作世界产生发展的本体,而“和”则是世界运行所要依据的规律。
儒家文明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时,提出了以中庸为体的思想,更是对中庸之道本体运用的极致。
宋明理学中“气为本体”、“民胞物与”思想中所包含的中庸思想也是我们在研究中国哲学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总的来说,伊斯兰教和儒家的中道思想都包含着丰富的本体论意义,这是二者中道思想中最主要的共通性。
综而述之,同为世界文明发源地的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虽然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在二者之间也包含着很多共性的思想理论,中道思想只是这些共性中的一小点。
但是,通过对这一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中似乎存在着很多融合性的方面,而且这些方面恰恰是人类理性思维中最坚实的、最基础的部分。
通过对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中道思想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内涵,从而为消除民族和种族之间的隔阂提供思想支持。
[参考文献]
[1]古兰经[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伊本·凯西尔经注[G]//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3]论语·大学·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4]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郭应德.阿拉伯史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286.
责任编辑:刘菊香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