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basic pathological prodess)只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成套的功能,代谢,结构的变化。
疾病(disease):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因机制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失钠>失水,血清钠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的低钠血症,也称低渗性脱水。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失水>失钠,血清钠浓度>l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Osm/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失钠,血钠浓度仍维持在130~150 mmol/L,渗透压仍保持在280~310 mOsm/L,细胞外液减少为主。
水肿(Edema):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过多的液体在体腔内积聚又称为积水(hydrops)有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
脱水(Dehydration):指体液的明显减少(体液丢失量>体重的2%以上),并出现一系列机能和代谢变化的一种病理过程。
凹陷性水肿(pitting edema):当皮下组织有过多液体集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变差,皱纹变浅,用手按压有明显凹痕。
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全身性水肿病人再出现凹陷前就有明显组织液的增加,并可多大原体重的10%。
缺氧((hypoxia):因供养减少或利用氧障碍而引起细胞代谢,功能,结构功能的异常变化病理过程。
发绀(cyanosis):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肠源性发绀(enterogenous cyanosis):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经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吸收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呈棕褐色,患者因此显紫绀。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基本病理过程包括血管反应、细胞浸润、细胞增生和修复。
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一、血管反应在组织受到损伤或感染后,组织局部血管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为血管反应。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扩张:由于组织受到刺激后,局部神经末梢释放出一些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刺激小动脉平滑肌松弛,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2. 血管通透性增加:在血管扩张的同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也会增加,使得液体和蛋白质等物质更容易渗出到组织间隙中。
3. 血流减慢: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造成了局部阻力的降低和液体渗出,导致血流减慢。
4. 血液成分的改变:在炎症过程中,白细胞数量会增加,红细胞数量则会减少。
此外,炎症过程中还会有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现象。
二、细胞浸润在血管反应的基础上,白细胞会向组织损伤或感染的部位聚集。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在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趋化因子(如白介素-8)被引导到受损组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等。
2.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
它们具有吞噬和消化能力,能够清除坏死组织及其代谢产物,并释放一些生长因子来促进组织修复。
3. 淋巴细胞:主要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种类型。
它们可以识别和攻击病原体和癌细胞等,同时也可以产生一些细胞因子来调节炎症反应。
三、细胞增生在炎症过程中,由于组织受到损伤或感染,机体需要更多的细胞来修复受损组织。
因此,在组织局部会发生一些增生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在血管反应的过程中,由于通透性增加和液体渗出等现象,血管内皮细胞也会受到刺激而增生。
2. 纤维母细胞增生:纤维母细胞是一种能够合成胶原蛋白等基质物质的成分。
在组织损伤后,纤维母细胞会被激活并开始合成新的基质物质来修复受损组织。
病理生理学 问答题
1.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请举例。
[答案]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缺氧、发热、应激、休克、DIC等。
1.简述健康和疾病的含义。
[答案]健康和疾病是一组对应的概念,两者之间缺乏明确的判断界限。
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环境的适应上均良好的状态。
健康的相反面即是疾病,一般认为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发生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而且表现出自稳调节紊乱的异常生命活动现象。
2.举例说明因果交替规律在发病学中的作用。
[答案]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的变化,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而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因果不断交替转化,推动疾病的发展。
例如暴力作为原始病因引起机体创伤,机械力是因,创伤是果,创伤又引起失血等变化,进而造成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等一系列后果。
如此因果不断交替,成为疾病发展的重要形式。
3.举例说明损伤与抗损伤规律在发病学中的作用。
[答案]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发生的变化基本上可分为损伤和抗损伤过程,两者相互对立,它是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它们间的力量对比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
损伤强于抗损伤时,疾病循着恶性螺旋向恶化方面发展;反之,则向恢复健康方面发展。
损伤和抗损伤虽然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相互转化。
例如失血性休克早期,血管收缩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但收缩时间过久,就会加剧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使休克恶化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
4.什么是脑死亡?试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答案]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是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即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
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判定脑死亡的根据是:①不可逆昏和大脑无反应性;②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③颅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
1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1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细胞损伤、细胞适应和反应、细胞增殖和再生、细胞死亡和修复。
其中,细胞损伤和细胞死亡是基本病理过程的两个核心环节。
以下是基本病理过程的详细介绍。
1.细胞损伤:细胞损伤是细胞受到外界或内界因素的有害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的过程。
这些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如创伤、热、辐射等)、化学因素(如毒物、药物等)、生物因素(如病菌、病毒等)和缺氧等。
细胞损伤的类型包括变性、坏死、凋亡、均质化和脂质堆积等。
2.细胞适应和反应:当细胞遭受损伤或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时,其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和反应来保护自身。
适应主要包括变性、肥大、萎缩和营养不良等。
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和肿瘤反应等。
3.细胞增殖和再生:当细胞受损后,有些细胞会进行增殖和再生,以恢复组织的功能。
这些细胞可以通过丝裂或有丝分裂来增殖,以产生新的细胞。
再生是指受损组织通过增殖和分化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4.细胞死亡和修复:当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或无法修复时,其会发生死亡。
细胞死亡可以通过坏死或凋亡两种方式进行。
坏死是因组织或细胞受到严重损伤而发生的非可逆性死亡,其过程包括溶解、坏死组织的清理和修复等。
凋亡是指受损细胞主动通过程序性死亡来消除自身。
修复是指受损组织通过细胞增殖、分化和再生等过程来恢复其结构和功能。
总之,细胞损伤、细胞适应和反应、细胞增殖和再生、细胞死亡和修复是基本病理过程的组成部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1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疾病的本质和基本特点。
它描述了疾病发展过程中
在细胞和组织等微观水平上发生的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坏死、增生和肿瘤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反映了病理的本质和规律,对于
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1.炎症: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刺激等异常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其
主要特征是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渗出物形成。
炎症通过引起局部
组织的充血、渗出和组织增生等反应来恢复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状态。
2.坏死: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于损伤或病理因素导致
细胞无法正常维持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坏死通常伴有炎症反应,并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和纤维蛋白素
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3.增生:细胞增生是指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来增加组织或器官的细胞
数量。
增生可以发生在生理条件下,如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
病理条件下,如创伤修复或肿瘤生长过程中。
增生通常伴随着细胞核的增
大和核浆比增加。
4.肿瘤:肿瘤是细胞或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它可以是良性的或恶性的。
良性肿瘤通常具有包膜和规则的细胞排列方式,生长缓慢,不具有侵
袭性和转移性。
恶性肿瘤则不具有包膜,细胞排列紊乱,生长快速,具有
侵袭性和转移性。
综上所述,以上列出的四个病理过程都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每种病理
过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机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疾病的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疾病的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标题:深度解析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在医学领域,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疾病的概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浅入深地探讨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教学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学科。
一、疾病的概论疾病的概论是病理生理学中的基础部分,它涉及疾病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等内容。
在学习疾病的概论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疾病的特点,如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同时还要学习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
还需要学习不同疾病的诊断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通过学习疾病的概论,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二、基本病理过程基本病理过程是病理生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炎症、血管病变、组织修复与再生等内容。
在学习基本病理过程时,我们需要详细了解不同病理过程的特点及发生机制,特别是炎症这一重要的病理过程。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的非特异性反应,其过程复杂而又精密,我们需要学习炎症的发生、炎症细胞的类型及其作用,炎症介质的作用等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基本病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三、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各系统病理生理学是病理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人体各个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
在学习各系统病理生理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系统的病理生理特点,如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学、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内分泌系统病理生理学等。
通过学习各系统病理生理学,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各个系统在疾病状态下的变化,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回顾通过对病理生理学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疾病的概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各系统病理生理学是病理生理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病理生理学这一重要学科的核心。
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指的是细胞和组织受损及修复的一系列基本过程。
以下
列举的是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的一些因素:
1.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是一些疾病的根本原因,但不是基
本病理过程的一部分。
基本病理过程关注的是在个体细胞或组织水平上的
病理变化。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毒素、辐射等,可以导致细胞和组织损伤,进而引发疾病。
然而,环境因素本身并不是基本病理过程的一部分。
3.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免疫
系统的功能异常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免疫系统的异常可能导致炎症反应
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是与炎症和免疫过程相关的病理变化。
4.状态改变:有些疾病与个体的生理状态改变有关,例如妊娠导致的
生理性改变可能会引发一些特定的疾病。
然而,这些生理性改变不属于基
本病理过程。
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再生与修复是基本病理过程的核心内容。
细胞
损伤指的是细胞受到内外因素的损伤,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炎
症反应是机体对细胞损伤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旨在清除损伤因子和修复
受损组织。
再生与修复是机体对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恢复过程,包括细胞增生、再生和结缔组织修复。
总之,基本病理过程主要关注细胞和组织受损及修复的一系列基本过程,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以及状态改变等因素不直接相关。
基本病理过程范文
基本病理过程范文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人体发生疾病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和演变的过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的科学,通过对疾病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
基本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病理反应、病变和疾病发展的演变。
1.病理反应:是机体对病理刺激做出的生理和生化反应。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以保护身体不受进一步损害。
病理反应分为炎症反应和修复反应两个方面。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
炎症反应的特征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后,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扩张、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等变化,以吸引免疫细胞到达损伤部位,修复组织损伤。
修复反应是机体对组织损伤后的自身修复和再生反应。
当组织受损时,机体会通过多种机制来修复组织损伤,包括细胞增生和分化、细胞迁移、基质重建等过程。
修复反应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病变:是指在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
病变可以是组织、器官或整个机体水平的异常变化。
常见的病变包括炎症、坏死、萎缩、增生、肿瘤等。
炎症是病变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做出的病理反应。
炎症过程通常包括血管反应、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等变化。
炎症反应的结果取决于病因和机体的异常反应,可以是完全恢复,也可以是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损伤。
坏死是病变的一种严重形式,是组织细胞死亡和坏死的结果。
坏死通常发生在严重的缺血、感染或创伤等情况下,导致细胞脱落、组织结构破坏和功能损失。
萎缩是病变的一种形式,是组织器官的退化和功能减退。
常见的萎缩包括肌肉萎缩、脑萎缩等。
萎缩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病理性萎缩通常是由长期的缺血、氧供不足或疾病等因素引起的。
增生是病变的一种形式,是组织细胞数量的增加。
增生可以是生理性的,如乳腺增生等;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恶性肿瘤。
肿瘤是一种良性或恶性的肿块,是病变的一种形式。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通常是由DNA突变和细胞增殖失控引起的。
7常见基本病理过程
精选完整ppt课件
8
分类:
1)上皮组织化生
①鳞状上皮化生
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纤毛柱状上皮,在长期吸烟者 或慢性炎症损害时,可转化为鳞状上皮。若其持续存 在,则有可能成为支气管鳞状细胞癌的基础。鳞状上 皮化生可增强局部的抵抗力,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有上 皮的功能。
②肠上皮化生
常见于胃体和/或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 疡及胃粘膜糜烂后粘膜再生时,与胃癌的发生可能有 密切关系。
精选完整ppt课件
6
⑵增生
细胞通过分裂繁殖而数目增多的现象。 可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两种。
✓因适应生理需要而发生,且其程度未超过正常限度者,称 为生理性增生。 ✓人体一部分组织损害后,其余部分的代偿性增生也属生理 性增生。 ✓由病理原因引起的,超过正常范围的增生称为病理性增生。
也可分为内分泌性增生和再生性增生。
肉,再其次是肝、脾、肾等器官,
而心、脑的萎缩发生最晚。
②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常因局部 冠状动脉硬化→心脏萎缩
慢性缺血引起,如如冠状动脉粥样
硬化时引起的脑萎缩、因慢性心肌
缺血引起心肌萎缩,再如脑缺血引
起脑组织萎缩。
精选完整ppt课件
13
动脉粥样硬化,慢精性选完缺整p血pt课缺件 氧引起的脑萎缩 14
不可逆性损伤 坏死
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 凝固性坏死 液化样坏死
坏疽
纤维样坏死
玻璃样变性
黏液样变性
病理性色素 沉着
淀粉样变性
病理性钙化
干酪样坏死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气性坏疽
精选完整ppt课件
17
(1)可逆性损伤——变性
由于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或细胞间质内的 正常物质显著增多或出现异常物质的现象,通常伴 有功能低下。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 基本病理过程:指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成套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疾病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2.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又称为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3.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4.水中毒:患者由于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血钠下降,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内总钠正常或增加,又称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5.水肿edema: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6.积水hydrops:过多液体在体腔内积聚称为积水。
7.隐性水肿:游离液体增加不明显,尚无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8.显性水肿:皮下组织过多液体积聚,出现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酸碱平衡紊乱1.酸碱平衡:机体处理酸碱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以维持PH在恒定范围内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2.酸碱平衡紊乱:许多因素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稳定性遭到破坏,这种稳定性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3.PaCO2:血液中成物理状态溶解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
正常范围是33~46mmHg,平均为40mmHg。
4.SB:标准碳酸氢盐: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在PaCO2为40mmHg,温度为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时测得的血液中HCO3-的量,是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
正常范围为22~27mmol/L,平均为24mmol/L.5.AB:实际碳酸氢盐: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实际体温,实际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情况下测得的血液中HCO3-的浓度。
病理生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5、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
7、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8、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9、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的因素。
10、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11、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消失或停止,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13、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减少。
14、水中毒: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5、等渗性脱水: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6、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17、低钾血症:血清K+浓度低于3.5 mmol/L。
18、高钾血症:血清K+浓度高于5.5mmol/L。
19、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的现象。
20、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的现象。
基本病理过程
nbh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健康(Health)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 ) ,即: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
亚健康(sub-health)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病因(cause)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s):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s):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
疾病转归(prognosis):康复和死亡.主要取决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力量对比,治疗可影响疾病的转归。
康复(rehabilitation)完全康复: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死亡(Death)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一个过程,包括频死期、临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brain death)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失钠>失水,血浆渗透压<280mmol/L,血钠浓度<130mmol/L,也称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主要是细胞外液的减少,最大的威胁——循环衰竭。
脱水症(Dehydration):因组织间液量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下陷,婴幼儿囟门凹陷等体征。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基本病理过程是生物学、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炎症反应: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炎症反应,是指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作用下,免疫系统激活并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引发炎症性疾病。
炎症介质可以引起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2. 细胞增殖和分化: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细胞增殖和分化,是指细胞在疾病状态下进行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可能会出现异常增殖和分化,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组织水肿: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组织水肿,是指组织中水分和盐分的积聚导致的肿胀。
组织水肿可以对各种疾病产生影响,包括炎症、肿瘤和创伤等。
4. 细胞分裂和凋亡: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细胞分裂和凋亡,是指细胞进行分裂和死亡的过程。
细胞分裂和凋亡的正常进行是维持生命和组织健康的重要保证,但在一些疾病状态下,这些过程可能会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免疫反应: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对病原体和其他异常细胞或分子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攻击行为,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基本病理过程的一些常见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对基本病理过程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基本病理过程
肾梗死
脾梗死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低倍镜:图右上为正常,抒组织,左下为梗死区,坏死 的肾组织呈粉红色颗粒状(→)。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决定于发生梗死的器 官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 肾有较大的代偿功能,肾梗死通常只引 腰痛和血尿,但不影响肾功能。四肢的梗死 即坏疽,可引起毒血症,必要时须截肢。肺 梗死有胸膜刺激征和咯血。心肌梗死可影响 心功能,严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脑梗死视 不同定位而有不同症状,梗死灶大者可致死。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
最常见的栓子是 脱落的血栓,占栓塞 的99%;在少见的情 况下,脂肪、空气、 寄生虫、组织团块、 细菌、羊水也可引起 栓塞。
栓子一般随血流运行。
栓塞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模式图: 图1: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开始用微弹簧栓塞。 图2:动脉瘤腔完全被微弹簧填塞。 图3:拔除微导管,栓塞手术成功。
充血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 定义:器官或 组织的血管内 血液含量增多 – 动脉性充血 – 静脉性充血
正常
缺血
动脉性
静脉性
动脉性充血(充血)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充血: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原因和类型:
生理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 炎性充血 • 刺激性充血:理化因素(温、热、酸碱等) • 减压后充血:腹水、胃肠臌气 • 侧枝性充血
分类: 依据出血的来源: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 依据出血的部位:外出血、内出血 依据出血的原因:破裂性出血、渗出性出血。
病变 内出血可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者称体腔积血,如腹腔积血、心包 积血;体腔内可见血液或凝血块。 发生于组织内的出血,量大时形成血肿,如脑血肿、 皮下血肿等。 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形成瘀点,较大 的出血灶形成瘀斑。
病生 名词解释(1)(3)
1、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不同疾病中都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2、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完全恢复正常,结构损伤得到修复,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3、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但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未完全恢复,体内仍存在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只是抗损伤占优势使疾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并且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良好的总称,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5、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使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形态改变,进而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 低渗性脱水:主要特征是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离子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又称为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7 高渗性脱水:主要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离子浓度大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大于310mmol/L,又称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8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大于5.5mmol/L。
9 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10 稀释性低钠血症(水中毒):也称低渗性水过多,其特点是:体液容量增多,血钠浓度下降,血清钠离子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水中毒。
11 水肿:过多的体液潴留在组织间隙称为水肿。
12 AG:(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量与未测定阳离子量的差值,正常范围为10~14mmol/ L, 是反应血浆中固定酸含量的指标。
13 BB:(缓冲碱)是指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总和。
正常范围是45~55mmol/ L (平均值为50mmol / L)是反应代谢因素的指标,BB原发性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BB原发性升高见于代谢性碱中毒。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作业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基本病理过程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基本病理过程:又称典型病理过程。
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名词解释:疾病、脑死亡、健康、诱因、分子病、基因病疾病: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使得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诱因: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分子病:由于DNA变异引起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基因病:因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表达调控障碍而引起的疾病。
二、问答题1.现代死亡的标志是什么?简述其判定标准。
现代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其判定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自主呼吸停止③瞳孔散大或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第三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一、名词解释:高钾血症、低钾血症、脱水热、水中毒、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反常性酸性尿、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血钾浓度>5.5mmol/L。
低钾血症:血钾浓度<3.5mmol/L。
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病例(尤其是婴幼儿)出现的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
水中毒:是指患者排水功能降低,或再输入大量水,合细胞内外液容量均增加,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等渗性脱水:是指水、钠按其在正常血浆中的浓度成比例的丢失,此时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Osm/L。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基本病理过程(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es)是指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病理学变化的一系列过程。
了解基本病理过程对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进行分类和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的解释。
1. 炎症(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它被认为是保护机体的一种生物学防御机制。
炎症性细胞和介质的释放导致局部组织血管扩张、渗出和活化。
炎症通常伴随着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2. 细胞变性(Cellular degeneration):细胞变性是指细胞受到损伤后的变化。
常见的细胞变性包括脂质变性、坏死、萎缩和固缩等。
细胞变性是机体对于环境损害的防御机制,也是疾病发展的重要一环。
3. 细胞增生(Cellular proliferation):细胞增生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
细胞增生可以是正常的生理性反应,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反应,如肿瘤的细胞增殖。
4. 纤维化(Fibrosis):纤维化是一种病理过程,它是由于过度的胶原沉积而导致的组织结构的重建和肉芽组织形成。
纤维化常常是局部或全身慢性炎症的后果。
5. 坏死(Necrosis):坏死是指受损细胞及其组织的死亡。
坏死可以是由于细胞受到严重的损伤,无法修复而发生的死亡。
不同类型的坏死包括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和纤维蛋白样坏死等。
6. 萎缩(Atrophy):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大小和数量的减少。
萎缩可以是生理性的,如肌肉萎缩,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肾脏萎缩。
7. 肿瘤(Neoplasia):肿瘤是指细胞成长失控的生理状态,通常被定义为异常增生的结果,它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正常细胞不同。
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类型。
8. 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免疫反应是机体对外界抗原刺激的一种特异性防御反应。
它包括无菌性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抗体和细胞毒性物质等介导的免疫反应。
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基本病理过程是指病理变化发生的一系列基本过程,包括病理反应、细胞损伤与死亡、炎症反应、愈合和纤维化等。
这些病理过程在不同疾病中表现为不同病理特征,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理解基本病理过程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关键。
1. 病理反应病理反应是细胞对各种病理刺激产生的对抗性反应。
这些刺激可以是化学物质、微生物、物理因素或其他因素。
病理反应包括细胞增生、变形、分化、代谢和分泌等。
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细胞对病理刺激的反应往往是复杂的。
有时候,它们可以通过适应性变化来维持正常功能,而在极端情况下,则可能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
2. 细胞损伤与死亡细胞损伤和死亡是基本病理过程之一。
它们在许多疾病中互相关联,同时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
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内部或外部环境中某种因素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这些因素可能是氧化应激、热休克、药物、放射线、病毒、细菌等。
细胞损伤的程度和影响取决于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以及细胞对刺激的敏感度。
细胞死亡是指细胞不可逆的损害和死亡。
细胞死亡可以是程序性死亡或非程序性死亡。
前者通常表现为凋亡和乳化,后者则可能表现为坏死和自噬。
3.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原体和其他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其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失去功能。
炎症反应涉及到很多细胞和分子,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组织胺等。
炎症反应的目的是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和其他刺激的伤害,同时也可以为机体的修复和再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炎症反应的过度和持续可能会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炎症性疾病的发生。
4. 愈合和纤维化愈合和纤维化是基本病理过程中最后的一环,主要表现为伤口愈合和疤痕形成。
愈合和纤维化的过程包括凝血、炎症、细胞增生、细胞分化和切割等。
在愈合和纤维化过程中,细胞会产生许多蛋白质和细胞外基质,以填补和支撑伤口。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该过程可能会失控并导致过度纤维化或瘢痕形成。
这可能会影响到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问题。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p2:是指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应激、发热、缺血-再灌注、休克、DIC、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增殖和凋亡障碍等。
2.健康(health)p5: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而是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3.疾病(disease)p5:是指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即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5.条件(condition)p7:是指在疾病的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不是疾病发生所必须的,阻碍或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
6.康复(recovery)p12: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
完全康复(痊愈),是指疾病所致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完全恢复正常;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可能有后遗症。
7.脑死亡(braindeath)p12: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脑干、间脑)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永久性停止。
8.脱水(dehydration)p19:是指人体由于饮水不足或病变消耗大量水分,不能及时补充,导致细胞外液减而引起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严重时可导致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
9.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p19:特点是失钠>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为低容量想低钠血症。
10.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p20:特点是失水大于失钠,血清Na+浓度大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大于310mmol/L,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均减少,又称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bh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健康(Health)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 ) ,即: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
亚健康(sub-health)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病因(cause)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s):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s):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
疾病转归(prognosis):康复和死亡.主要取决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力量对比,治疗可影响疾病的转归。
康复(rehabilitation)完全康复: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死亡(Death)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一个过程,包括频死期、临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brain death)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失钠>失水,血浆渗透压<280mmol/L,血钠浓度<130mmol/L,也称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主要是细胞外液的减少,最大的威胁——循环衰竭。
脱水症(Dehydration):因组织间液量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下陷,婴幼儿囟门凹陷等体征。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失水>失钠,血清[Na+] >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也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主要发病环节:ECF高渗,主要是ICF减少。
脱水热(dehydration fever):严重的病例,尤其是小儿,因皮肤蒸发水减少引起的体温上升。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与水成比例地丢失(等渗液),血容量减少,血浆渗透压280—330mmol/L,血钠浓度130—150mmol/L均正常。
ECF减少血容量↓组织液量↓ICF变化不明显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的病理过程,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也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细胞内外液量均升高,渗透压均降低,水潴留的主要部位是细胞内,对机体危害最大的是脑水肿。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
过多的液体在体腔内积聚又称为积水(hydrops)或积液。
超极化阻滞(hyperpolarized blocking):因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
低钾血症(Hypokalemia):体内钾缺失,血[K+] < 3.5mmol/L,缺钾(potassium deficit)。
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 :因酸碱负荷过度、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失衡的病理过程。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以血浆[HCO3-] 原发性减少、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pH值在正常范围内,称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以血浆[HCO3-] 原发性增加、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以血浆H2CO3原发性减少、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Mixed acid-base disturbance) :同一病人体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
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不能同时存在!缺氧(hypoxia):由于组织氧的供应减少或对氧的利用障碍,而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发绀(cyanosis):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5g/d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重新恢复后,组织的损伤程度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综合症。
钙反常(calcium paradox):用无钙溶液灌流组织器官后,再用富含钙液灌流,反可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加重,称为钙反常。
氧反常(oxygen paradox):预先用低氧溶液灌注组织器官或在缺氧条件下培养细胞一定时间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称为氧反常。
pH反常(pH paradox):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加重细胞损伤,称为pH反常。
自由基(free radical):外层轨道上具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是指有氧衍生的化学性质比氧活泼的含氧物质,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和单线态氧均属活性氧。
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指中性粒细胞被多种因素激活时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又称氧爆发。
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是指细胞内钙过量积聚,引起组织器官功能及结构损伤。
黏附因子(adhesion molecule):是指细胞合成的、可促进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黏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在结扎动脉造成局部缺血后,再打开结扎的动脉,缺血区并无血液灌注,称为无复流现象。
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是指心肌并未因缺血发生不可逆损伤,但在在灌注血流已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后一定时间内心肌出现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fever:即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37.5℃)时的病理过程。
set point:即调定点,是指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内存在着与恒温器相类似的调定点。
OVLT(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即终板血管器,是指位于视上隐窝上方,紧靠体温调节中枢(POAH)的血脑屏障的薄弱部位,可将致热原信息传入POAH。
fastigium:即高温稽留期,又称高峰或高温持续期,是指当体温上升到与新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后,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达到平衡的调节时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以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由26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一种跨膜糖蛋白,也是外源性凝血途径上重要的凝血因子。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肌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心泵功能下降的代偿和失代偿阶段。
心室顺应性(ventricular compliance):心室在单位压力变化下所引起的容积改变(dv/dp),其倒数即为心室僵硬度(ventricular stiffness)心室重构/心肌重塑(ventricular remodeling):心力衰竭时为适应心脏负荷的增加,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所出现的适应性、增生性的变化。
向心性肥大(eccentric):长期压力负荷(后负荷)作用下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肌节并联性增生。
离心性肥大(concentric):长期容量负荷(前负荷)作用下,心室腔扩大较明显而室壁厚度增加较轻,肌节串联性增生。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指的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至动脉氧分压(PaO2)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
按动脉血气呼吸衰竭可以分为低氧血症型(I型)和高碳酸血症型(II型)。
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呼吸道阻塞或狭窄,气道阻力增加。
中央性气道阻塞:指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又分为胸外与胸内阻塞2种。
外周性气道阻塞:内径小于2mm的小支气管阻塞,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呼衰指数(respiratory failure index,RFI):指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气氧浓度之比值,RFI=PaO2/FiO2。
正常值为500左右,反映外呼吸功能的总效率。
等压点(equal pressure point):呼气时,气道内压=胸内压的气道部位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因通气障碍引起部分肺泡通气严重不足,但血流量未相应减少,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该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便掺入动脉血中,因类似动-静脉短路,故又称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
死腔样通气(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炎症、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等可使流经该部分肺泡的血液量减少,而通气相对良好,V A/Q比可显著大于正常,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充分被利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引起的呼吸衰竭。
CO2麻醉(carbon dioxide narcosis):PaCO2≥80mmHg时可引起定向障碍、肌肉震颤、嗜睡、木僵、昏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