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运动表现为先伸出伪足(pseudopod), 在伪足部可见肌动蛋白(actin)、肌球蛋白 (myosin)组成的细丝网。沿伪足伸出方向带动整 个细胞移动。
趋化因子不仅有对白细胞的趋化作用,还有对白细 胞的激活作用。
④ 局部的作用 白细胞在炎症灶局部可发挥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和免疫作用。它是炎症防御反应中 极其重要的一环;当然白细胞对局部组织还有损伤和 破坏的一面。
2)白细胞游出发生部位:毛细血管 和小静脉联接处,称为渗出地区。
由于此处,血压低,血流速度慢;血
液有形成分(白细胞)集中;炎区产生的 能吸引白细胞的物质扩散透过血管壁后, 有足够的时间使白细胞受影响。
3)白细胞从血管内游出过程是一个 复杂连续过程,包括:
白细胞边集(leukocytic margination)、粘着(adhesion)、游出 (transmigration)等阶段。
3)血流速度减慢,是在血管扩张的基础上, 血管通透性升高的结果。
富含蛋白质的液体外渗出血管,导致血管内
红细胞浓集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最后在扩张的小 血管内挤满红细胞,称为血流停滞(stasis)。
血流动力学改变所经历的时间,取决于致炎 因子的种类和刺激的严重程度。极轻度刺激 引起血流加快仅10~15分钟,然后恢复正常; 轻度刺激下 血流加快可持续几小时 血流速 度减慢 血流停滞; 轻重刺激 可在15~30分钟出现血流停滞; 严重损伤 仅需几分钟可发生血流停滞。 即由充血 瘀血(血流停滞)的过程。
炎症时,血液内的液体、蛋白质、细 胞成分由血管内逸出到炎区的过程。
表现:血管扩张,血流速度改变等一
系列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 高,血液成分渗出,白细胞主动游出及吞 噬。渗出是炎症局部一系列微循环反应中 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炎症十分重要的基本 病变。
血管反应 血流动力学改变
它 炎性渗出 也 血管通透性增加
一些外源性和内源性物质 具有趋化作用。常见的:
外源性化学趋化因子是细 菌产物。
内源性趋化因子包括 补 体成分(特别是C5a)、
白细胞三烯(主要是 B5)、细胞因子(白 细胞介素-8等)。
白细胞如何发现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又如何引 起白细胞的定向运动?
白细胞表面有趋化因子受体。在各种趋化因子
与其特异性结合后,可引起一系列信号传导活动和 生物化学反应。其结果是细胞内钙储存的动员、细 胞外钙向细胞内的输入,导致白细胞内游离钙的增 加。白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使细胞运动所依赖 的收缩成分组装。
②渗透压改变
炎区内〔H+〕增高 盐类解离加强
组织崩解 细胞内K+释放
由 分解代谢绝亢进 高分子量的糖、

蛋白质等分解为许多低分子微粒
炎区内血管通透性增高 血浆蛋白
渗出 炎区内离子增多
(H+、K+、PO4-3),分子浓度升高
渗透压升高 吸水性增强 炎性水肿
炎区内渗透压变化和H+浓度相似, 愈接近炎区中心,渗透压越高。
细胞含量少
浓厚,含组织 酶含量高 碎片
稀薄入水,似淋 酶含量少 巴液,不含组织 碎片
可有臭味
可有细菌
颜色白、黄或 与炎症有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红
酸性反应
比重1.018
蛋白质含量高 4%
在活体内外都 凝固
无臭味
无细菌
颜色浅白或淡黄 与炎症无关
碱性反应 比重1.015 蛋白质含量3%
不凝固
3、白细胞游出和吞噬作用(细胞反应)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作用是将白细胞送到损
●脂肪代谢:当炎区中心糖类消耗之后, 其能量供应主要依靠中性脂肪分解。脂 肪分解增强,氧化不全产物增加 炎区 内脂肪酸、酮体等增多。磷脂也类似。
●蛋白质代谢:炎区内由于组织细胞物 质代谢障碍 细胞组织坏死、崩解,白 细胞浸润 白细胞被破坏 释放出大量 的蛋白水解酶 炎区内有大量的蛋白胨、 多肽、游离氨基酸等蛋白分解产物堆积。 越是炎区中心,氧化不全产物越多,PH 下降,易引起酸中毒。
变化的总称。
变质可累及实质和间质
实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变化:细胞水肿、脂肪

性、坏死。
间质结缔组织的变质:粘液样变性、纤维素变。
1、引起变质的主要因素
炎症因子直接作用 神经营养机能障碍 局部组织物质代谢改变; 炎区内血液循环障碍 促进变质发生,PH降
低,K+增多; 炎症内由于细胞组织崩解、蛋白质水解、坏死,
炎区内物质代谢变化和理化性质改变 改变炎区组织的内环境,成为组织损伤、 神经营养机能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的进一 步发展的原因 炎区不断扩大 组织 细胞坏死崩解 对机体不利
崩解产物、酸性代谢产物 促进炎 区周围细胞增生 利于炎区组织的修复
3)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活性物质是指能引起生物效应
的物质,如激素、化学介质、某些组织的 崩解和降解产物、组胺、肽类、5-羟色胺 等。
但过多的渗出液有压迫和阻塞作用, 如肺泡内渗出液过多可影响气体交换, 心包或胸膜腔积液化过多可压迫心脏和 肺脏。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如吸收不良 可发生机化,使肺肉变、浆膜粘连甚至 浆膜腔闭锁。
漏出液(transsudate):非炎性水肿液。
渗出液和非炎性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
漏出液
混浊
细胞成分含量高, 澄清 含红细胞、白细胞
包 细胞反应 为 白细胞渗出和吞

分 噬作用
教材上分为:血管反应和细 胞反应。
1、血流动力学改变 即血管反应、炎性充血。 炎症过程中组织发生损伤后,很快发
生血流动力学变化,即血流量和血管口径 改变。
1)细动脉短暂收缩,持续几秒钟。 (由于神经源性和一些化学介质的机制)。
2)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先累及细 动脉,随后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局部血 流加快,造成局部发红发热。(机制是因 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即轴突反射和化学 介质的作用)。
炎区内氧化不全产物增多。
② 氧化不全产物堆积 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增强,大多数 是无氧酵解。
●糖代谢:炎区内白细胞游出和吞噬作用增 强,需要能量加强,但各种氧化酶活性降低, 如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
糖无氧酵解增强。 炎区内白细胞无氧酵解使糖分解增强 炎区内乳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等氧化不 全产物堆积,糖原减少。炎区周围氧供应较 中心多,故以有氧氧化为主。
胞连接处伸出伪足,整个白细胞以阿米 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中逸出。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各种淋巴细胞都是 以此种方式游出血管。
穿过内皮细胞的白细胞可分泌胶原
酶,降解血管基底膜而进入炎区内(一 个白细胞常需要2~12min才能完全通 过血管壁)。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的种 类不同。急性炎症的早期6~24h嗜中性 粒细胞首先游出,48h后所见则以单核细 胞在组织内浸润为主,因为嗜中性粒细 胞寿命短,24~48h后崩解消亡,而单 核细胞在组织中寿命长;嗜中性粒细胞 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可继续游出;炎 症不同阶段所激活的粘附因子和趋化因 子不同,而且嗜中性粒细胞能释放单核 细胞趋化因子,所以引起单核细胞游出。
2)理化性质改变 ① PH 改变:即酸碱平衡改变 由于炎区内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 增强,各种氧化不全产物增多,PH下降, 在炎症初期酸性代谢产物可随血液、淋巴 液从炎区带走,也可被血液中碱储中和。 随炎症的发展,酸性产物不断增加,加上 局部瘀血,碱储耗尽 失偿性酸中毒。 一般炎症越急剧,酸中毒越明显, 在其中心部位H+可增加50倍,如化脓性 炎PH可达6.5~5.6。
伤部位,白细胞的游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指征。 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吞噬和降解细菌、免 疫复合物、坏死组织碎片,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 防御环节。
1)白细胞游出:指血管内白细胞穿过微 血管壁,向炎区内移行,为白细胞游出或白细胞 渗出(leukocytic exudation)。
游出的白细胞在炎区内集聚的现象为白细胞 浸润(Infiltration of leukocytes)。但白细胞过 多游出,也可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化学介质、 毒性氧自由基等,加重局部损伤、延长炎症过程。
此外,致炎因子不同,游出的白细胞也不
同。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以嗜中性粒细胞 浸润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过敏反 应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趋化作用(chemotaxis):指白细胞向着 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移动速度为5~ 20μ m∕min。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有特异性(有些趋化因子只吸引嗜中 性粒细胞,而来另一些趋化因子吸引单核细胞 或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的炎症细胞对趋化因 子的反应也不同,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趋化因 子反应较明显,淋巴细胞 趋化因子的反应则较 弱。
①白细胞边集:由于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
高、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白细胞由轴流到边流(白 细胞边集)。开始白细胞可沿着内皮细胞表面滚动, 随后贴附在内皮细胞上出现附壁现象。
②白细胞粘着: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着是白细胞
游出的前提。这种粘着是靠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相互 识别、相互作用来完成的。现已知有此作用的粘附分 子有 选择蛋白类(selectins)
2、血管通透性增大(炎性渗出) 1)炎区内血管内压升高; 2)内皮细胞收缩(炎症介质组胺、缓 激肽等,白细胞粘附,释放出蛋白水解酶和 有活性的氧代谢产物所致),出现缝隙;
3)炎区内组织渗透压升高。
胶体渗透压:炎区内组织细胞崩解,大量的
蛋白质水解为许多小分子的物质;血管通透 性增大,大量蛋白渗出 胶体渗透压升高。
很多种水解酶,如蛋白酶、磷脂酶、脂肪酶等。 它们既可引起受损组织细胞的自溶,又可进一 步引起周围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组织细胞的变质程度取决于致炎因子的 性质、强度、局部组织细胞的特征。
二、渗出(exudation) 即炎性渗出(inflammatory exudation), 是炎症最具有特征性的变化。
晶体渗透压:组织细胞崩解,K+释放出来;
分解代谢增强,PO4-3等其它离子浓度升高 晶体渗透压升高。
渗出的蛋白质,首先是白蛋白(小分子),其次
是球蛋白,严重时纤维蛋白也可渗出。根据渗出情况 可判断血管通透性的大小和炎症程度。
渗出物或渗出液(exudate):渗出的液体和细 胞的总称。
渗出物的成分:病原刺激物;炎区内受损伤的组
炎区内变质的组织崩解或蛋白质的
降解,可释放或激活某些酶而产生各种对 微循环起生物效应的物质,称为炎性生物 活性物质。它们能引起微循环改变,对炎 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形态学变化 变性、坏死——表现在实质细胞的损伤。 出现浊肿、脂变、坏死。在炎区中心最为明显。 肿胀、断裂、溶解——间质的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等,出现粘液样变、肿胀、 断裂、溶解等病变。 这是因为胞浆内的溶酶体裂解,释放出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是机体与致病因素进行斗争的反应,也就
存在着损伤和抗损伤的两个过程,具体表现为变质、
渗出、增生三种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alteration)
概念——炎区局部组织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等损
害性病变。
炎区内局部组织的物质代谢障碍,理化性质改
变,以及由其所引起的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等形态学
免疫球蛋白类(immunoglobulins) 整合蛋白类(integrins) 粘液样糖蛋白类(mucin-like glycoproteins) 这四类粘附因子有些存在于内皮细胞,有存在于白细 胞。炎症还可使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达新粘附因子, 增加粘附因子的数目和增强彼此间的亲和性。
③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白细胞游出是通过白细胞在内皮细
组织酶被释放和激活、K+等,促进炎区 内组织溶解坏死 恶性循环。
2、机制 1)炎区内物质代谢改变 炎区内代谢特点:分解代谢增强,氧化 不全产物堆积。 ① 耗氧增加 炎区中心受到致炎因子直接损伤,氧化
酶活性降低,代谢以无氧酵解为主,周围组 织充血、发热,代谢亢进,氧化酶活性升高, 耗氧量增加达平常的2~3倍。此时供氧不足
织细胞;炎性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等);血浆(水、血浆蛋白、抗体);红细胞。
血浆成分渗出:指血浆的液体、蛋白质透出血管 壁进入炎区。
炎性浸润:渗出液积聚在组织间隙。 纤维素性渗出:血管损伤严重,纤维蛋白原渗出 到组织内。
浆液性渗出:渗出液中只含电解质、白蛋白、球 蛋白。
渗出液的作用:稀释、中和炎区内 致病因子和有毒代谢产物;限制和消灭 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炎性细胞吞噬有害 物质;带来氧、营养物质;为修复提供 条件(纤维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