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的教案设计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精选6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篇1《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解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今日,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讨论读懂,读通每句话。
1、同学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解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讨论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沟通: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同学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同学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争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知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信任实际的人,告知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意实际。
四、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索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留意比较熟悉“之”的不同意思。
其次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把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5分钟)2.揭题: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二、用上节课的程序学习本则故事。
1.同学先读通课文。
2.依据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
3.夯实重点字词。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价值。
2、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4、引导学生从寓言中汲取智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度”“坐”“反”等。
(2)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寓言的故事情节。
(3)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2、难点(1)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深入体会寓言的寓意。
(2)引导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寓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中的人物行为和寓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对比两则寓言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古代寓言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短小而富有深意的故事,它们用简单的情节传递着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一起去感受古代智慧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例如:(1)“度”在文中出现多次,“先自度其足”中的“度”读“duó”,意思是“量”;“吾忘持度”中的“度”读“dù”,意思是“尺码”。
(2)“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中的“反”同“返”,意思是“返回”。
(四)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郑人买履》中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学生讨论后明确:郑人过于死板,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导致买不到鞋。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意义。
理解并分析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寓言的定义和背景。
分析寓言的特点,如动物拟人、夸张手法等。
讲解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寓意和道德教育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材料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析寓言故事。
2.2 教学材料教材:《古代寓言选读》等相关教材或阅读材料。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重点内容。
参考资料:相关寓言的研究论文或解读文章。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引入古代寓言的概念和背景。
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讲解寓言特点讲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如动物拟人、夸张手法等。
举例说明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3.3 分析第一则寓言讲述第一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引导学生关注寓言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4 分析第二则寓言讲述第二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引导学生关注寓言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方法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对寓言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和准确性。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4.2 反馈方式口头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指导。
书面反馈:在学生写作作业时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小组反馈:在小组讨论中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古代寓言的角色扮演或表演。
引导学生进行古代寓言的创意写作活动。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寓言故事,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寓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4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要求: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课后练习:一、第三课时《刻舟求剑》知识与能力:背诵、默写《刻舟求剑》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找感觉。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你对哪一则寓言比较感兴趣,告诉大家。
指导念准两个成语:南辕北辙、滥竽充数。
2、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
如果你能读出与他不同的风格,请你展示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风格吗?二、品课文,悟道理。
1、两则故事很短小,但只要你爱思考,就能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可以先与同学讨论,待会儿你们说,你们评,老师来做听众。
2、同学各抒已见,请支持他的意见。
同学举手。
同学们最赞同谁发言?3、那么,用“南辕北辙”和“滥竽充数”这两个词作为故事的题目,你觉得合适吗?(.课件演示两则成语的意思)这是老师从成语词语中查出的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跟同学们刚才说的一致吗?我的感觉是:同学们谈得比它生动、又丰富。
我们还是小学生,读了故事能领悟到学习中的道理;长大后走上社会,你再读这个小故事,会领悟到又一层道理。
只要我们静心读书,善于思考,我们会发现,文章也像一颗树,有无穷的生命力。
它会随着你的成长,而一同成长,同学们信吗?三、评人物。
让我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寓言二则》新读)这个“新”,就是让你换个角度,用新的眼光去看看这个小故事,也许就会发现,它还有新的含义。
1、同学们可以从这里入手。
(.课件演示: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想跟同学讨论吗?可以离开座位跟任何同学讨论。
2、组织交流。
同学发言,有同样感受的同学举手表示。
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去楚国的人:A、说话幽默,性格乐观。
B、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C、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
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照你的看法,这课文该怎么读?读后,有没有想把文中有些语句改一改?课件出示:①《南辕北辙》最后一个自然段。
改为:他的朋友呆呆地站在那儿想:这位老兄一向不傻呀!莫非……②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内容。
(2)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准备好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相关资料。
(2)制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教师强调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对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练习。
2. 写一篇关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对自己生活的启示的短文。
(语文教案)《寓言两则》七年级语文教案

寓言两那么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也叫初中一年级或初一,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就上七年级.刚到七年级的小学毕业生开始过中学生活,但小学好的同学可能因为没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排名等各种压力跟不上,而形成一种闭锁心理。
一起看看寓言两那么七年级语文教案!欢送查阅!寓言两那么七年级语文教案1(学习揠苗助长)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那么〞,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那么〞的意思就是“篇〞)二、教学揠苗助长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⑴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
“助〞是帮助。
“长〞是生长。
⑴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⑴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习生字:⑴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⑴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⑴稳固生字:读生字卡片。
(齐读、指读、开火车读)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稳固生字。
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四个问题:⑴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
禾苗好似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⑴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⑴这那么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⑴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古代寓言的意义和内容;(2)能够辨别和运用寓言中的人物和动物象征符号;(3)能够归纳总结寓言的主题及寓意并分析其言行;(4)懂得寓言的教育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进行寓言的阅读和理解;(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向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寓言化及理解;(3)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寓言的应用及其功能。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3)激发学生思考、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和辨析寓言的意思和内容;(2)归纳和总结寓言的主题及寓意;(3)识别和理解寓言中的象征符号;(4)懂得寓言的教育意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理解和总结寓言的主题及寓意;(2)区分和辨析寓言中的不同象征符号;(3)将寓言的教育意义与生活情境进行融合。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一些生活案例介绍寓言的作用,引导学生猜测寓言的主题,并准确把握所表达的意义。
2、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分享自己对寓言的认识及感受,并且提出有关寓言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讲授对《古代寓言二则》进行详细讲解,拓宽学生语文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主题及教育意义。
注意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象征符号,检验学生是否准确地把握所表达的寓意。
4、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相关的古代寓言文本,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体验其中的情感,分析寓言中所使用的语言手法。
5、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探索和交流,归纳和总结出寓言的主题和寓意,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
6、展示呈现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
7、价值观引导通过学生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扬人道精神,培养学生发现事物内隐含的深刻寓意的能力。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篇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
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第二课时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
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
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设计范文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和《亡羊补牢》。
(2)能够分析并概括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则寓言故事。
(2)学会通过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结果,理解并提炼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和《亡羊补牢》。
(2)分析并概括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2)能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2)引发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则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和《亡羊补牢》。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寓言故事,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其他熟悉的古代寓言故事,分享寓意和智慧。
(2)教师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寓言故事中的智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的主题。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2)学会对比分析,将两则寓言故事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热爱。
(2)学会从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2)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学会对比分析两则故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将两则寓言故事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制作两则寓言故事的课件,配合教学。
2. 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古代寓言故事,供学生拓展阅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主题。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引导学生从中提炼人生哲理。
4. 互动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则寓言故事,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则古代寓言的背景和作者。
概括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2 课文分析:分析两则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解读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内容和情节。
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2 教学难点:解读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分析并解读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导入:引导学生对古代寓言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学习热情。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
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3 分析与解读:学生分组讨论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和解读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5.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问题回答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评估学生对寓言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5.3 分析和解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评估学生对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寓言故事,提高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解读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6.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分析,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寓言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到普遍的人生哲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中的道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拓展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简短的现代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的现代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寓言的理解,从而引出古代寓言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写法,如“郑人买履”中的“履”、“自度其足”中的“度”等。
(三)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2、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全班交流,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和点拨,如“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等。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如《郑人买履》中的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刻舟求剑》中的楚人又有什么特点?2、组织学生讨论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些道理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语文《古代寓言二则》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古代寓言二则》优秀教案设计教材分析: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进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背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背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解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教学预备老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同学: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依据平常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同学发言沟通后,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同学爱好,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
(组织同学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许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那么,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解并描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同学对话沟通导入。
或检查同学课前查找资料的状况,让同学沟通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同学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同学协作,组内分别轮番朗读,并相互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同学认真听读,尤其留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育同学诵读古文的力量,重点是让同学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消失的疑问可奇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同学爱好。
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案1

《古代寓言两则》两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二、教学的重难点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对“福祸相依”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三、教学方法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学习过程同学们,你知道“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吗?它们有什么样的寓意?我知道:温馨提示: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
所诉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与人们的教训、启示好比是灵魂。
”学案一《智子疑邻》学案1、我来注音天雨.墙坏()其邻人之父.亦云()不筑必将.()有盗2、我来释词天雨.墙坏()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不筑必将.()有盗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3、我来翻译⑴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⑵不筑必将有盗⑶暮而果大亡其财⑷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4、我来说寓意你能说说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试一试。
5、联系生活,谈体会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
你是否有过类似“智子疑邻”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想一想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学案二《塞翁失马》学案1、我来注音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福乎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吊.()之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我来释意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则寓言故事。
(2)能够解释并运用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能够分析并比较两则寓言的主题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通过思维导图、写作等方式,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寓言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两则寓言故事的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阐述。
(2)将寓言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题或讨论题,初步理解寓言的寓意。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两则寓言故事进行讲解,解释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寓言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表演寓言故事。
(2)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或写作,展示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故事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寓言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寓意运用:通过学生对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作品,评价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寓言两则》相关教材或故事文本。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概括和阐述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内容。
(2)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概括和阐述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寓言两则》文本。
2.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3.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资料、寓言故事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寓言故事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两则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进行讲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演绎寓言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所传达的道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寓言故事的能力。
2. 学生对寓言故事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能够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况。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3.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求治到不治的经过。
学习难点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活动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初解课文。
活动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对字词有哪些质疑?学习生字,释词掌握识字方法,理解重点词识字释词。
活动3.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两则寓言各讲了件什么事?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读文交流,汇报成果了解寓意。
活动4.细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飞卫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呢?读文讨论讨论并回答深入理解寓意。
拓展升华你对两则寓言的体会是什么?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代表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2.你觉得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3.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板书设计扁鹊治病蔡桓公(讳疾忌医)皮肤小病不信请治皮肉之间不高兴比理睬肠胃非常不高兴不治―深入骨髓浑身酸痛---病死作业设计1.将下面技能与其基本功搭配连线。
射箭练腕力唱歌练基本招式书法练眼力武术练丹田之气教后反思《寓言两则》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的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
难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
3 课时
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
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 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
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