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运动
中国融入环境问题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现实背景解析
中国融入环境问题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现实背景解析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引致环境保护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加剧,足以引起全世界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一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构想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既是建立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协调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
本文认为其内含的国际环境关系及其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于:(一)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国界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求在环境要素的垒球化配置中解决不利于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从而要求人类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制约。
主张全球问题由各国共同解决,比如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同时,也体现出共存于一个地球的现实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所以。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强调发展不应超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关系,在事关经济发展与生存所需基本要素资源的协调问题上取得一致,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
由于可持续发展既表明了正确对待代际环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代内环境经济关系的解决。
显然,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不能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要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
例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进行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的完善。
以及严格法制约束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强调不同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改变各自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量使用资源和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协调与合作。
因此,《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准则。
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强化了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
对国际环境问题的关注又促进了全球意识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环境保护运动的历史意义
环境保护运动的历史意义环境保护运动是指人们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状况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
这项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几个重要历史意义:1. 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大众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让公众开始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行动。
2. 推动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运动促使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环境的保护标准和责任,强化了环境管理和监督的力度,保护了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3. 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环境保护运动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这促使人们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倡节能减排、推动循环经济等措施,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4. 增强国际合作和意识形态环境保护运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使得各国间加强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各国政府和组织之间的合作,推动了环境保护意识的传播和共享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资源。
5. 保护生态系统及物种多样性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运动获得了巨大成就,确保了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
环境保护运动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增强人们对环境的意识,还在于推动了环境保护法律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合作和保护生态系统。
我们应该继续关注环境保护运动,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4人类活动是自然界发生深刻变化陆上相邻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不丹,缅甸,老挝四至点:135°5′E抚远乌苏镇,73°40′E乌恰县西侧,5200千米时差四小时,4°N曾母暗沙,53°31′N漠河附近黑龙江江心约5500千米我国的三级阶梯:一级阶梯:4000-5000M,青藏高原区,盆地:柴达木,西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二级阶梯:1000-2000M,高原盆地区,盆地:塔里木,准格尔,四川,高原:内蒙古,黄土,云贵东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级阶梯:500M一下,平原与低山丘陵区,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级阶梯的地理意义:加强了我国东西分异,对河流影响显著,大的河流多数向东流山脉众多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地),南岭,北西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北东南西走向: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东列长白山,胶辽丘陵,武夷山,外列:台湾山脉地貌空间分布特征:山脉为骨架,与镶嵌分布其间的高原,盆地和平原,构成了网格状镶嵌分布的地貌分布格局,东半壁三列北东南西向山脉,与期间相对低洼的区域,构成了三隆三坳的地貌分布格局,第一坳陷带:呼伦贝尔,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广西盆地,第二: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第三: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巨大山脉的地理意义:山脉往往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东西分异: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南北分异:秦岭秦岭: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1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冬季冷空气过境时,南北间温差打6-7°C,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以北属温暖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2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较小,流量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以南河流反之3北坡为温暖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地貌类型多样的地理意义:加强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使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多彩三大地台:中朝准地台(早元古代)塔里木地台(早晚元古代)扬子准地台(早晚元古代)六大地槽:天山,大兴安岭褶皱区,昆仑秦岭褶皱系,华南褶皱系(古生代)滇藏褶皱区(中生代)喜马拉雅褶皱系,台湾褶皱系(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对我国地貌格局的影响:我国山脉大多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多旋回)中生代燕山运动使我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成型,经过燕山运动,除了喜马拉雅山等个别地区外,海水退出了我国大陆,分散的地块互相连结,奠定了我国的地貌格局。
西藏探险 挑战高原恶劣环境下的极限运动
西藏探险挑战高原恶劣环境下的极限运动西藏探险:挑战高原恶劣环境下的极限运动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被誉为“世界屋脊”,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许多探险爱好者。
然而,要在西藏进行极限运动探险,面临的不仅仅是壮丽的景色,还有高原上恶劣的环境和极大的身体挑战。
本文将带领您一起了解西藏探险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之道。
一、高原恶劣环境下的极限运动的挑战西藏地处高原,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极其严峻的环境给极限运动带来了许多挑战。
首先,高海拔条件下的缺氧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问题。
缺氧会导致人体出现气喘、心悸、头晕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高原反应,给极限运动带来极大风险。
其次,极端低温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也是极限运动的挑战之一。
西藏地处高寒地带,冬季气温极低,气候多变,大风、降雪等极端天气现象频繁。
这些严峻的气候条件对运动员的体能和体温调节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此外,西藏地势复杂、地貌险峻,挑战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
极限运动往往要求运动员克服陡峭的山路、悬崖峭壁等地形,对身体的平衡、反应以及勇气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应对高原恶劣环境的准备与技巧面对西藏探险中的挑战,运动员需要做出充分的准备,并掌握相应的技巧。
首先,必须进行充分而科学的高原适应训练。
在离开海拔较低的地区前,应提前到中海拔地区进行逐步适应,慢慢适应不同的海拔高度,让身体逐渐产生适应性反应。
此外,合理制定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和心血管适应能力。
其次,合理选择运动装备和保暖措施,应根据活动的特点和气候条件来选择适合的装备。
保暖必不可少,在高海拔地区,应注意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等易受寒冷侵袭的部位。
另外,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高原环境下运动量大,身体会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能量,保持良好的体能和持续的精神状态。
三、西藏探险中的极限运动项目在西藏进行极限运动探险有许多激动人心的项目,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极限运动项目。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民国时期,即1912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揭示其对当代环境保护的重要影响。
一、环境状况与问题的出现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
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工业废物排放增加,严重污染了水体和大气。
例如,上海的工业废物、废水直接排放到黄浦江,导致江水浑浊,鱼类减少。
此外,过度的砍伐森林、滥用化肥农药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等问题,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早期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环境保护运动。
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环境状况,提出了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论述和观点。
例如,陈寅恪曾在《随园诗话》中提到"天则之行也,天无忘也;地则之行也,地无忘也",表达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一些权威性的报刊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例如《申报》在1933年至1935年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
三、环保组织的成立与活动除了理论上的关注,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环保组织,他们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然公园保护协会。
这个协会成立于1927年,由李大钊等人发起,旨在保护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生态环境。
此外,一些研究机构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研究,例如熊十力先生组织成立的水文研究,旨在了解和解决水文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民国时期,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成为环境保护的关键手段。
例如,1933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排污条例》,规定了工厂、厂矿的废水、废气排放标准,并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来监督实施。
此外,国民政府也颁布了一些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水法》,规定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五、环境保护意识对当代的影响尽管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但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运动为当代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建国时期的环境保护
中国建国时期的环境保护中国建国时期,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和任务。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环境法律法规、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中国政府在建国初期就开始着手制定环境法律法规,以规范环境保护工作。
1958年,中国首次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并于1965年修订完善。
此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于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加强了对水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有效改善了水质状况;《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则推动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二、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的推进中国政府在建国初期就意识到了资源的宝贵性和稀缺性,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工作。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发起了大规模的节约用水运动、节约用电运动等。
这些运动广泛普及了节约意识,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在环境治理方面,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例如,在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开展了著名的“防风固沙运动”,通过植树造林、修建防护林带等措施,有效防治了沙尘暴的发生,改善了环境质量。
此外,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农田水利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
三、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中国政府在建国时期还注重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倡保护环境的理念。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例如,在1965年至1973年期间,中国开展了为期8年的“爱护动物、保护野生动植物运动”,号召人们保护濒危动物,禁止买卖和捕杀野生动物。
保护环境事例素材
保护环境事例素材
以下是一些保护环境的事例素材:
1. 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国政府自1978 年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旨在防止风沙侵袭北方地区。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该工程已种植了超过6000 万公顷的树木,有效地减少了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
2. 印度的“Chipko 运动”:20 世纪70 年代,印度北部的农民发起了一场名为“Chipko 运动”的环保运动。
他们通过拥抱树木以阻止伐木者砍伐森林,呼吁政府保护森林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新加坡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政策:新加坡政府推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政策,鼓励居民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这一政策有效地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并提高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4. 美国的“地球日”活动:美国于1970 年首次举办了“地球日”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
这一活动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并促使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5. 肯尼亚的“绿带运动”:20 世纪70 年代,肯尼亚妇女发起了一场“绿带运动”,她们通过植树造林来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该运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些事例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它们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采取行动,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思潮和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 重要思潮和运 动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思潮和运动的背景
02
思潮和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03
思潮和运动的演变和影响
04
思潮和运动的现代意义
05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02
思潮和运动的背景
THEME TEMPLATE
促进社会进步:近代思潮和运动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 有益的启示。
增强民族自信:回顾中国近代史中的思潮和运动,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为其他国家提供现代化进程中的 经验与教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变革的推动
03
思潮和运动的兴起 和发展
THEME TEMPLATE
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兴起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兴起地点:中国沿海地区和内地大城 市
发展的过程
思潮和运动的起源 思潮和运动的发展阶段 思潮和运动的兴起原因 思潮和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础
推动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为民主革命提 供了物质基础
促进了中国近 代教育的兴起, 培养了一批优
秀人才
推动了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
04
思潮和运动的演变 和影响
THEME TEMPLATE
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思潮和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思潮和运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 特点和影响
中国的环境运动
实践案例的启示
绿色发展模式的实践案例表明,企业应当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面临的挑战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在承担环保责任方面面临着 诸多挑战,例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
面临的机遇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企业承担环保责 任也面临着诸多机遇,例如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
05
国际合作与交流经验借鉴
国际合作背景及意义阐述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特性,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国际合作有助于促进技术交 流、知识共享和经验互鉴,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交流活动回顾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会议、论坛和展览等活动,与各国代表就环境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这些活 动为各国之间的合作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未来合作方向展望及建议提
未来合作方向展望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未来国际合作将更加紧密。中国应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 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同时,应推动绿色发展理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的环保意 识逐渐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和 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
03
公众参与与环保意识提升
公众参与方式及影响
公众参与方式
包括但不限于环保志愿服务、环保主题活动、环保组织捐赠、环保社区建设等 。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第二章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2.1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
1、前古生代,又叫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34亿年,是地球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阶段,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大致以25亿年前为界,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太古代时(40~25亿年),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火山活动也极强烈。
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
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基底地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结束。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
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宙时,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稳定古陆。
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环境保护运动的演变及其特点
环境保护运动的演变及其特点环境保护运动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环境保护运动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
本文将从17世纪开始,系统地分析环境保护运动的演变及其特点。
17世纪到19世纪初,环境保护运动处于起步阶段。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关注农业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食品安全和水域污染等问题。
例如,欧洲农业革命的发展使农民们开始关注土壤保育和农作物的多样性,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导致了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人们开始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改善措施。
20世纪初,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将其与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紧密联系。
例如,美国《清洁空气法》于1906年颁布,成为全球首个环境法案,标志着环境保护运动的正式开端。
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出台或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从而推动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人们通过书籍、出版物、广播和电视等媒介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0世纪后半叶,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是全球性和多样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环境问题的跨国性质逐渐凸显。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成为环境保护运动中的重要议题,各国纷纷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共同制定减排行动计划。
此外,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组织和个人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涉及到了更广泛的范围,包括环境教育、保护野生动植物、消除污染等。
同时,环保活动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示威游行、公众参与、法律诉讼等方式。
此外,环境保护运动还融入到了艺术、媒体和科技中,通过影视作品、音乐、绘画等形式传递环保信息,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毒气的使用
这场战争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格局。日本利 用欧洲列强忙于战场厮杀,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的时机, 夺取了德国从清政府手中攫取的在山东的各种权益,并 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的先进分子强烈地感受到西方 资本主义制度已失去光明的前途,并对西方文明价值产 生怀疑和动摇,由此开始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 思和批判。
落后就要挨打: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订立 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毁了圆明园。 1858年至1864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140多万平方公里的 土地。 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与法国订立了不平等条约。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进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袁世凯称帝失败病死,北 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陷入混战
北洋军阀的 黑暗统治,激起 了社会各阶层群 众的不满和反抗。 孙中山领导了护 法运动,蔡锷在 云南组织护国军, 发起护国战争。 图为护国战争时 的朱德
民族资本是 中国资本主义经 济中的中小资本, 同帝国主势力联 系较少,发展十 分缓慢。从行业 看,民族资本在 工业方面发展最 快的是棉纺织业 和面粉工业
以《新青年》 的出版为标志兴起 的新文化运动,使 20世纪初的中国, 开始经历一场深刻 的思想革命。在这 场激烈的思想文化 斗争中,陈独秀表 现得十分勇敢和坚 决,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主将。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和 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 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实行文学革命。两大苦基本口号, 一日民主,二日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中国三级阶梯地貌的形成及环境效应
中国三级阶梯地貌的形成及环境效应根据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脉,把我国地型分为三级阶梯,分别是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之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2000—3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有: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平均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
西部青藏高原的剧烈抬升和东部边缘海的显著下降是形成我国三级阶梯地貌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其定型之时也许就是三级阶梯地貌格局形成之时。
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始于上新世末,这首先从岩相上得到反映,青藏公路沿线打的钻孔表示,底部常见有含石膏层的段落。
自此以上亚热带的喜暖成分花粉减少很明显直到完全消失,开始出现的是整个草原阶段,这与贡巴砾岩中所见的情况是相似的,代表进入了第四纪初期,高原面的高度据此推算应在2000米左右,比上新世纪末高出1000米左右。
由于第四纪以来聂聂雄拉冰期和冰期后气候最温暖的大间冰期以及发生的地形大切割,中更新世青藏高原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十分强烈,根据冰碛物上常发育的棕红色古土壤分析,雅鲁藏布江上源仲巴所见中更新世古土壤则属棕壤类型,大间冰期最低处曾发育红壤型土壤,高处一般为棕壤。
根据孢粉资料并考虑古土壤等其他因素,中更新世晚期青藏高原高原面一般在3000米左右。
在高原内部,断裂活动也十分普遍,并伴有广泛的水热活动。
强烈的构造运动使高原加速上升,进入晚更新世。
对比现在,广大的高原面已达到4500—5000米的高度。
发生于1.4一1.2MaB.P.的构造运动初始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了中国西部构造面貌的变化,青藏高原整体强烈隆升沿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雪峰山一线东、西两侧地块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演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环境问题也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并危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健康和生态的安全。
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多为“市场失灵”所致。
因此,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未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国情,中国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发展的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不足,归纳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以史为鉴,从环保理念到环保政策以及环境治理措施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为我国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环境保护是我国最早受国际影响的领域之一。
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以及中日、中美的建交,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从理念、政策还是防治措施等方面都走上了一条受国际影响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颇具中国特色的道路。
(一)中国环境保护的开创阶段:改革开放前建国之初,环境并未成为我国的问题。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尽力注意产业布局并有计划地采取防治措施(《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19943)但是大跃进时期“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同时文革期间受“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政策引导,城市工业开始大规模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随着国内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以及国外环境保护运动的推进,我国开始逐渐重视环境保护。
中国城市美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一览英才网 是基于行业垂直细分和区域横向细分的网络招聘网站平台,国内各行业各地区首选求职招聘网站平台! 建筑设计院招聘首选网站中国城市美化运动产生的背景考察城市美化运动在中国产生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环境恶化:解放后,近30年的城市控制政策,使城市建设滞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导致城市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设施都严重不足。
城市破烂、肮脏,客观上呼唤城市改造与美化。
(2)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城市经济实力大大提高,有了一定财力来进行城市建设。
社会主义的中国,如同当年的美国一样,急于向世界展示其建设成就。
但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同客观的需要相差又太远,于是只能忍痛搞点表面文章,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君不见许多市政府的工程款拖欠累累?(3)招商引资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招商引资,这已为广大的城市管理者所认识。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一两项"形象工程"作为宣传之用。
因此,城市美化本身便成为了目标,参观者,而不是使用者,便成为了取悦的对象。
(4)追求同一与秩序:不必讳言,中国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主流下,潜伏着某些不安和浊流。
社会安定和秩序便成为所有城市管理者的压倒一切的任务。
而"城市美化"再次被认为是一味灵丹妙药。
(5)重新发现西方世界:随着国门的逐渐开放,一批批领导和专业人员出国考察、参观。
半月~一月的国内参观团已在欧美的旅行社上有了固定的节目,尽管是走马观花,却看到欧美100年来城市建设的成就,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法国巴黎的景观大道和美国华盛顿中心纪念性绿带,以及欧美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市政及公共建筑,尤其是巴洛克城市的广场、景观走廊、纪念性建筑以及其它城市美化的遗物。
它们给了参观者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事实上这些纪念性的城市设计本来就是为了让游客参观。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影响论文题目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影响论文题目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影响一、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之一。
本文将从五四运动的背景、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1.外部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国家变得更加脆弱和贫困;巴黎和会后,由于列强对中国利益的剥夺,引发了全国人民的不满情绪。
2.内部因素:清朝在百年的统治中暴露出弱点,国内出现了默默的反对声音;五四运动之前,北洋政府迎来了新的刺激,学生们对于西方的知识和新思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1.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五四运动以爱国精神为核心,中国学生集体要求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引发了爱国主义情感的爆发,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倡导科学思想:五四运动主张“求是”原则,追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念。
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重振民族文化:五四运动主张在文化领域摒弃旧的封建思想和制度,提倡新的文化观念和艺术风格,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四、五四运动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之一。
红船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组织形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对中国的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学教育改革、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激发了社会变革理念:五四运动主张社会变革,使无产阶级意识得到了觉醒。
这一理念在后来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五、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
通过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倡导科学思想和推动现代文化的发展,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理念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曾经是奎濉河水利工地上的“劳模”,但今天卑微 的身份和经不住推敲的“建议”,决定了他不会引起 官方的认真对待:因为既带来不了光彩,也不具有危 险。这位一介草民的拯救梦想,将会同他妻子的癌症 治疗一样没有希望。 这位乞讨者的故事可能并不具备“社会学”的意义,但 充满了社会学经常忘却了的社会的意义:面对家园沦 丧的生存危机,他在真诚地救赎、认真地表演。而不 是像大部分更具表演能力的精英们那样只做观众。
沙青:《北京失去平衡》/ 1986 徐刚:《伐木者,醒来!》/1988 马立诚、钱刚:《三峡,三峡》/1989 麦天枢:《挽汾河》/1989 何博传:《山坳上的中国》/1989
陈桂棣:《淮河的警告》/1996
马军:《中国水危机》/1999 郑义:《中国的毁灭》(2000)
主体是一些具有洞察力的作家、学者和记者, 通过文学和新闻作品报告环境状况,传播保护 理念,由此促进观念、行为和制度变革。 既为内在主体性和外部严峻的现实所触动,代 表了社会的良心和声音;又表现为对国家意志 和行政行为的响应。 与行政之间互动较密切,并对前者产生影响。
资料:1980-90年代的环境文学
示了公民社会的成长迹象。
部分社团具有“香槟环保”色彩,无力关注底
层受难者、挑战环境不正义。也因此缺少广泛 的号召力。
缺少足够的资源支撑,进一部的发展壮大有赖
于制度空间的开放。
基层民众的申诉和抗议
更多发生在乡村,主体多是直接受害者:土地、 水源和空气受到污染、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因 此是寻求生存权的自救运动。
孔庆祝——被赶下场的“小丑”
1949年生,新 乡县古固寨镇 三王庄村农民, 原建筑队“包 工”,1992年 起多次为污染 问题赴京上 访,2004年3 月当选为村主 任,一年后被 逮捕法办,判 处3年徒刑。
赵凤阳——没有观众的表演者
1940年生。安徽 省灵璧县浍沟镇 马场村农民。原 生产队会计、卫 生员,1999年起 以乞讨为生。 2005年进京上访, 后投书有关部门, 提出用黄河水冲 洗奎濉河污水, 近期在收集和反 映当地的癌症高 发情况。
记住几个重要的日子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22日,地球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国家的环境保护宣示与治理
权力机关发动的环境教育、宣示和治理行动。
伴随着大张旗鼓的政治和社会动员,是一种中 国式的“运动”=Political Campaign。
自上而下的行动确实呈现了作为社会问题的环
境问题,并激励了民间的行动。
代表性行动:97达标、零点行动,中华环保世
纪行
资料:“中华环保世纪行”
张正祥——“我直接的仇人至少有10万”
官员恨他,农民恨他,开发商恨他,采矿者恨他,挖石 取土者恨他,渣土车司机恨他,搞汽修的人恨他,开饭 馆的人恨他,土杂商店经营者恨他……在与滇池有关的 利益链上,他的“敌人”几乎举目皆是。 这个被仇恨的老农多年来告停了160多个环滇池污染企 业、62个采石场;告倒了100多个各级官员、240多名老 板。而付出的代价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右眼失明、 右手残疾、穷困潦倒……
环境运动的中国经验
主讲 张玉林
理解中国的“环境运动”
无法按照“社会运动”的严格标准界定。
它是由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但整体上缺少 组织联系、地区和城乡之间缺少呼应的情 况下发生的众多行动和事件的集合。
但从整体上同样可以看作是一场深刻的社
会变动、一个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主要类型
4类行动主体—— 国家-政府的环境保护宣示与治理行动 城市识知识精英的环境启蒙运动 城市精英的环境保护行动 底层民众的申诉和抗议行动
环境NGO的特征
原则:帮忙不添乱、参与不干预、监督不替代、
办事不违法——95%采取“温和行动主义”
普遍寻求与政府合作,与行政机构互动多而被
视为“同盟军”,易获媒体支持和国际关注
少数活动会触及污染企业的利益,但主要是向
政府反映,直接与企业交涉/谈判者占4成;采 取诉讼、集会、抗议者极少。
浙江嘉兴农民封堵麻溪港污水,控 诉上游企业“富了几个老板,苦了 千千万万。” 2001年11月
“我们要蓝天 我们要生存”——山西临汾魏村镇一家化工厂排放含苯废气废 水,导致村民、学生头痛、恶心。2008年2月29日起,村民下跪要求停工。
广西贺州市莲塘镇某冶炼厂排放含砷工业废水,污染千余亩树木、鱼塘和数千农民 的饮水源。2006年8月18日,农民前往静坐,在官员和警察的眼前被打手们驱赶。
由此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和中国国家形象片的代言人。
200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
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 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 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 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 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 以传承挺立。
发生在城市的重要事件
2007年6月,厦门PX事件
行动类型:向媒体投诉;向政府机构投诉(信 访);与企业交涉(纠纷),集群性阻止/抗议 /索赔(群体性事件);司法诉讼。
往往相互交织,具有反复性,但没有规律,与缺少 周密的计划有关。
行动特征
通常表现为集体行动,具有核心人物或发起人, 但少有严密组织和行动计划。 目标集中于停止污染和损失赔偿,缺少更广泛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要求。 通常得不到有效回应,难以持久,往往因参加 者无力坚持,或在有限补偿、遭遇打压后烟消 云散。
执着的行动可能遭遇官-商的联合打击,甚至黑 恶势力的威胁,具有血腥气,表现为二次受害。 看似此起彼伏的运动实则孤立而分散,地区之 间缺少联系、呼应和相互支持,无从形成更大 范围的行动和足够的压力。
少数行动能得到媒体关注,但几乎所有行动都 缺少城市精英的支持,因此常以失败告终。
运动规模:3组数据
2008年1月,上海磁悬浮事件,人民广场“集体散
步”,南京路“集体购物”,市长表示线路选址需进一 步听取各方意见。
2009年11月,广东番禺事件,上访、“散步”。
承诺如环评通不过或多数居民反对不会动工。
2011年8月,大连“PX事件”,上万市民到市政府
请愿游行。市政府宣布项目立即停产并尽快搬迁。
个体行动案例
田桂荣 孔庆祝 赵凤阳 张正祥
田桂荣——被推上舞台的“花旦”
河南新乡县合 河乡范岭村农 民。1999年以 回收废电池、 宣传环保而获 “首届绿色中 国年度人物”、 “地球奖”、 全国“ 为村主任,提 出创建“生态 村”。
四川什邡事件
2012年6月30-7月2日
江苏“启东风波”(2012.7.28)
浙江镇海事件
2012.10
2014年9月9日至中旬, 河南省获嘉县民众抗议 城郊化工厂污染。
思考-讨论
城市的环境运动为何容易“成功”?
社会条件 + “成功”之后的问题
如何认识近期中国的反对垃圾处理设施的“邻 避运动”(Not-In-My-Back-Yard)? 上网收集有关梁从诫和张正祥的报道资料,思 考环境运动的两种可能性。
她的登场是两个地方记者策划的结果,反映了“社会” 的需求,但更多属于宣传文化的结晶。其高妙在于:以 “普通农妇”的名义倡议“不要糟蹋地球”,既迎合了 官方、科学、环保、媒体乃至“西方”的喜好,又不会 触及任何人的利益。因此取得了超过预想的成功,获得 了诸多中国式的符号。 但是当她开始假戏真做、关注对象由她未必了解的“地 球”而转向非常熟悉的村庄,她就步入了雷区,她所获 得的所有的资本似乎都不再灵验。迄今未散的光环背后 是无尽的悲凉——“只要不打我,我就享福了。”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每天都会出现关于中国环境污染升天破坏方面的报告。
城市精英的环保行动
以1994年“自然之友”成立为标志,城市知识分子 发起的环境社团介入环保行动并逐渐活跃。
环境NGO的发起者和参加者多为学者和学生/志愿者, 也有新闻从业人员。近年则有企业家参与。 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统计,2005年底共有2768个环境 社团,职员·会员22.4万/全职6.9万。
东阳市画水镇
4.10事件
有限效果
组织和信息资源及表达能力的缺失必然导致孤 立的“体力型暴动”很快会烟消云散。
会引起高层的重视,但难以打破政经一体化开 发机制下的污染保护,受害者也难以获得完整 意义的环境权。
事发乡村的环境可能不再会恶化,但已遭破坏
的环境难以修复和改善。污染会向其他更“落 后”的地区转移。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潘岳,2003
中华环保联合会/宋健,2005
环境NGO概况
规模普遍较小,会员最多者数千人;均无分支 机构(政策限制)。 6成左右的社团无专用办公室;专业性较低。
有固定经费来源的仅2成左右,2005年筹集经 费在5万元以下者占81.5%;
主要分布在京津沪等大城市,地方中小城市极 少(缺少宽松的活动空间)。
资料:中国的环境报道
1984年《中国环境报》创刊。1986年成立中国环境新闻 工作者协会,《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开辟了 环境专栏;90年代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促使 环境报道风起云涌。 根据一项对76种中央和地方报刊中环境新闻报道的调查, 1995-97年分别为136、251、22066篇;截至2001年的8 年间,1.3万名新闻记者发表了104万篇环境报道。
1993年开始由全国人大环资委联合中央14个部 委发起的大型环保宣传活动。新闻媒体记者每 年会根据不同主题赴各地集中报道。截至2002 年的10年中,参与该项活动的记者5万人/次, 发表报道15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