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3.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构成科学的宇宙观,激起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第一节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范本(通用)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范本(通用)进入高中后,一切压力又增加了,你上课前会准备教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范本(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范本(通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
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
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本册书先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即农业、工业,再讲交通。
因此学生对这部分会比较陌生。
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可以增加直观的图片适当补充聚落空间形态的有关知识。
本校高一新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异比较明显,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及相关实际案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引用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如今,宝成铁路沟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高一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
高一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接下来是关于高一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地理学科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1.上海港的成因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2.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有利条件;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和探究式教学,以上海港为例,来分析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多媒体以及《上海港位置图》《北京市主要公路长途汽车客运站的位置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回顾旧知:我们已经学习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主要包括哪些呢?学生回答:铁路线、公路线、内河航线等。
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得很对,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线,都是由交通运输点组成的,而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包括港口、车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货流的集散地,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影响交通运输中的点。
一、港口的建设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什么是港口呢?学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或陆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优势和劣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
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上海市位于长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
优势:1.上海港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水运便利;2.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3.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
劣势:1.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2.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想要写好教案,就要仔细备课,依据教材内容及同学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纳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准时间支配都作了具体的记录。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篇1一、说教材《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其次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绽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详细、深化的学习。
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学情此阶段的同学通过学校阶段地理学问的学习,已初步把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依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学问。
但是,由于同学综合分析力量有限,空间思维力量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同学的学问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学问不熟识,不了解,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学问并提高地理思维力量、实践力量以及创新力量。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看、比较、归纳、分析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加现代海洋意识;(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育同学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_必修一_教案__人教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三热力环流1.在初中物理中大家已经学习了气体的压强,引入气压。
2.气压主要是海拔的影响,海拔越高,气压越小;3.在理想状况下等压线平行分布,展示PPT;4.展示热力环流图,并引导学生读课文解释热力环流。
5.判读等压线的弯曲状况,并判断各点气压值的大小。
6.引导学生分析并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表现形式。
低高低(高空)高冷执高冷(地面)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和全球的热量平衡两大问题。
首先,我们懂得正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存在,并且由于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没有大气的月球那样强烈。
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自然规律,爱护环境课堂训练1、晴朗的天空呈现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2、晴朗的冬夜,农民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是因为( )A、烟雾能将地面辐射反射回地面B、烟雾能将地面辐射散射回地面C、烟雾能使地面和近面大气加热增温D、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3、谚语说冬季"十雾九晴"的意思是冬季大雾多出现在晴天,其原因是( )低高低( 高空 )高冷执高冷( 地面 )教学反思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一次的调整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方面,由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变为引导探究式教学。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逐步运用已学的科学知识对两小儿的观点逐一进行”深”字,即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所学的原理,才能迅速抓住题目所考,并进行准确表述。
准确确定教学内容及重点,是学生把握原理的基础。
我认为,这一次对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有以下成功之处: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充满了疑问,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第二,所选实例均来自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亲切、自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1.1宇宙中的地球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早在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通过肉眼观察日月星辰,人们发现星星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为天体。
天体的主要类型包括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等。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其它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包括八大行星、数十颗卫星、数百万颗小行星和彗星等。
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小部分,银河系是由数百亿颗星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银河系又是宇宙中的一个小部分,宇宙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星系和星云等天体系统。
最后,我们来探讨地球存在生物的原因。
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球的适宜温度、适宜气候、适宜大气成分等。
此外,地球上的水资源也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非常丰富,从微生物到高等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特征。
通过本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和地球在其中的位置,以及地球存在生物的原因。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宇宙环境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和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正是由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中存在各种天体和星际物质,因此地球上的各种天体并不孤立。
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了天体系统。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人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
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导入】创设情景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
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引导探究1 : P91活动:(活动问题参考答案:(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份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完美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完美版教案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地球和环境;2.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3.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流程:1. 导入: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思考;2. 课堂讲解: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教案二:地球的构造和内外圈层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内外圈层的特点;- 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球的构造和内外圈层的特点;2. 地球的内部结构;3. 地壳运动。
教学流程:1. 导入: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的思考;2. 课堂讲解: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内外圈层的特点;3. 实验活动:进行地壳运动的实验;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案三: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掌握地球的水循环过程;-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球上的水资源;2. 地球的水循环过程;3. 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
教学流程:1. 导入:播放与水资源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思考;2. 课堂讲解:介绍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过程;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节约用水;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以下类似,省略)教案四:地球的气候与天气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 掌握气候与天气的形成与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2. 气候与天气的形成与变化规律;3. 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培养。
教学流程:1. 导入: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引发学生对气候与天气的思考;2. 课堂讲解:介绍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形成与变化规律;3. 实践活动:进行气象观测实验;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高一地理教案必修一5篇
高一地理教案必修一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教案必修一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教案必修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二、民族构成与数量【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
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高一地理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重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紧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学问点的延长,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更改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紧要标志,又是财产活动的紧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地理重要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打开的。
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进展和变更,像财产活动、财产转移和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
本节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实在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同学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同学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同学在科学的认得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进展的基础上,树立可连续进展观念。
2.同学学情分析高一的同学已具备肯定的自主分析本领,喜爱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同学四周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本节内容以温州为案例打开教学,贴近了同学的生活,简单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爱好,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由于同学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象、事物的认得多停留在感性的认得上,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认得,像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同学存在偏差,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上也较为片面。
另外高一同学普遍比较缺乏区域地理学问,所以对人口迁移的实在空间流动情况大多不太谙习。
因此在教学中充足利用同学已有的学问发挥其自动性,引导同学合作探究,发觉问题,让同学充足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内化地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三、课后反思:1、整堂课重要采纳了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课前视情况组织同学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依据人教版教材进行教学。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地理空间概念,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培养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地形地貌的特点等;地理技能的培养,如地图的绘制与解读、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等。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在高中阶段,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这些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气候系统的组成和气候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能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
(3)认识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操作,能运用GIS软件分析地理现象。
(4)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绘制、比例尺、方位、图例等,能独立解读各类地图,并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5)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数据,运用地理统计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探究。
2、过程与方法(1)采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在动机,使其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总星系⎩⎪⎪⎨⎪⎪⎧A :银河系⎩⎪⎨⎪⎧B :太阳系⎩⎪⎨⎪⎧C :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1)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②巨行星:木星、土星(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
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四.运用拓展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
(完整word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案例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举例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教材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属于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后面继续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内容,因此属于承上启下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自然和人文地理及人地关系思想等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涵义和原则没有系统认识,因此需要借助大量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源枯竭年份、“给蛇让路”等图文资料提高读图、分析案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八、板书设计(见板书)
九、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2)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3)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部分被反射到宇宙空间,部分被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再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物体辐射原理是:物体温度愈高,辐射的最大能量的波长愈短;
5)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作业布置
练习册
板书
设计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具有选择性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无选择性
(二)大气的受热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6)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返还给大地。
三热力环流
1.在初中物理中大家已经学习了气体的压强,引入气压。
2.气压主要是海拔的影响,海拔越高,气压越小;
3.在理想状况下等压线平行分布,展示PPT;
第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充满了疑问,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 。
第二 ,所选实例均来自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亲切、自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
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三)热力环流
教学反思
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一次的调整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方面,由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变为引导探究式教学。学生通过教师引导 ,逐步运用已学的科学知识对两小儿的观点逐一进行“ 深”字,即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所学的原理,才能迅速抓住题目所考,并进行准确表述。准确确定教学内容及重点,是学生把握原理的基础 。我认为,这一次对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有以下成功之处:
2.展示太阳及表示太阳辐射的波长示意箭头,并让学生回顾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3.依次展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来说明各箭头表示的含义。
4.引导学生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形式;
5.读课本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情况;
6.展示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图,
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课时
课时一
备课者
王义
备课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原理。
2.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
课堂训练
1、晴朗的天空呈现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
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
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
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
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
2、晴朗的冬夜,农民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是因为( )
A、烟雾能将地面辐射反射回地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烟雾能将地面辐射散射回地面
4、在形成热力环流的区域( )
(A)地面温度均很高(B)空气下沉区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C)空气上升区上空气压高于近地面
(D)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也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4、在无风的地方点燃香烟或蚊香条,可见烟雾总是上升且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这是因为( )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由于重力作用下沉
能力目标
2.通过相关实验和演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2.太阳辐射按波长分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保温过程
具体过程
Ⅰ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地面吸收后增温
Ⅱ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Ⅲ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学生理解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因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不同,大气的削弱状况不同,因而导致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多;高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少
4.展示热力环流图,并引导学生读课文解释热力环流。
5.判读等压线的弯曲状况,并判断各点气压值的大小。
6.引导学生分析并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表现形式。
课堂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和全球的热量平衡两大问题。首先,我们懂得正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存在,并且由于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没有大气的月球那样强烈。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认识自然规律,爱护环境
二大气的受热状况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展示大气的受热状况示意图,探讨并讲解大气的受热状况;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什么作用?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太阳能是如何转化的?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再把热量传递给什么?
4)物体的辐射原理是?
5)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
C、烟雾能使地面和近面大气加热增温
D、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3、谚语说冬季“十雾九晴”的意思是冬季大雾多出现在晴天,其原因是( )
A、晴天时,大气中尘埃多,凝结核多,易成雾
B、晴天时,大气中水汽的绝对含量多而成雾
C、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气温低,水汽易饱和而成雾
D、晴天时,地面水汽蒸发强易成雾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环流
教学难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气压大小的判读。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
探究法、合做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
学生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提问学生:在大气圈中,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以将大气分为几层,分别是那些?(展示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