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理论
非平衡凝固-快速凝固理论及应用
1非平衡凝固过程与凝固组织1.1 非平衡凝固过程1.1.1 凝固的基本概念凝固是从液态变为固态,属于一级相变,它伴随着三个重要的现象产生:(1)固液街面上结晶潜热的放出;(2)固液界面上的溶质在分配;(3)热量的传输。
这些现象决定了凝固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一门集物理学、数学、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传热学、传质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历史上,每次凝固理论的突破对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半导体硅材料在现代信息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下一代清洁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航空、航天用的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材料和发动机用的高温合金材料,现代高性能钢铁材料等。
凝固理论是新材料、新工艺产生的基础和源头,它的涉及面很广,包括:金属及其合金的凝固,有机物的凝固,生物蛋白质的凝固,无机物的晶体生长等。
凝固过程中系统的划分研究凝固过程时,首先要确定凝固的对象,不同的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如果把凝固的工件作为整体来研究,这个体系与外界只有能量的交换,没有物质的交换;如果以固液界面为分界线,以凝固的部分为固体,未凝固的部分为液体或熔体,这样在固液界面上固体与液体之间既有能量的交换,也有物质的交换,此体系为开放体系。
如果固体周围的液体温度高于其熔点,固体首先在型壁上形核,沿垂直于型壁的方向生长,热量的传输方向与凝固生长的方向相反,所得的组织一般是柱状晶,包括柱状胞晶如图1.1(a )所示,和柱状枝晶如图1.1(b )所示,具有定向凝固的特点,称其为定向凝固。
如果固体周围的液体温度低于其熔点,固体首先在熔体中形核,并沿四周方向生长,所得组织为等轴晶,如果各分支为胞晶,则组织为等轴胞晶,如图1.1(c )所示,如果各分支为枝晶,则称为等轴枝晶,如图1.1(d )所示。
1.1.2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初始时刻各部分的热力学参量可能具有不同的值,这些参量会随时间变化,最终将达到一种不变的状态,这种状态叫平衡态,平衡态的严格决定义为:在没有外界影响下,系统内各部分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变化的状态。
金属凝固理论原理及应用
金属凝固理论原理及应用金属凝固理论是指研究金属在固态凝固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和相变行为的科学原理。
金属凝固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金属的凝固机理以及改变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以下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金属凝固理论的原理:1. 凝固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在金属凝固过程中,会发生相变行为,从液相变为固相。
主要包括凝固核形成、晶体长大及晶粒形核和生长等过程。
凝固核形成是指凝固过程中由于界面能降低而导致固相形成的过程。
晶体长大是指固相晶体的体积逐渐增大。
晶粒形核和生长是指液相金属晶粒在凝固过程中通过固相组织的转变形成新的晶粒。
2. 凝固速率的影响因素:凝固速率是凝固过程中晶体生长速度的量度。
影响凝固速率的因素包括金属的熔点、凝固液体的过冷度、核活化能、晶体生长速度以及固相晶粒形核密度等。
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改变金属凝固的速率和组织形态,从而影响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3. 相图和凝固曲线的研究:金属凝固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图和凝固曲线来了解金属凝固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组织形态演化。
相图可以显示凝固温度、成分和组织形态之间的关系,而凝固曲线可以用来研究凝固速率和金属的晶体生长速度。
二、金属凝固理论的应用:1. 金属材料制备:金属凝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金属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组织演化规律。
在铸造和凝固过程中,通过调节凝固速率和组织形态,可以获得不同性能和应用要求的金属材料。
例如,通过改变凝固速率可以获得细晶粒或均匀晶粒分布的材料,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2. 改善金属材料性能:金属凝固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
例如,通过合适的添加剂和凝固工艺,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高温稳定性等性能。
同时,金属凝固理论也可以指导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和冷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
3. 金属合金设计:金属凝固理论是金属合金设计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金属合金的凝固机制和相图,可以合理地选择合金元素和调整合金成分,以达到特定的性能和应用要求。
金属凝固理论
20、液态金属的热速处理:
21、模数:折算厚度R=V1/S1,R又称为模数。
22、理想液态金属:指没有任何杂质及缺陷的纯金属熔体。
23、流动性: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称为“流正常偏析相反的溶质分布情况,当k0<1时,表面或底部含溶质元素多,而中心部分或上部含溶质较少,这种现象称为逆偏折。
15、动态晶粒细化:动态晶粒细化方法主要是采用机械力或电磁力引起固相发生相对运动,导致枝晶破碎或与从型壁脱落,在液相中形成大量的晶核,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16、铸造应力:铸件在凝固及冷却过程中,由于线收缩及固态相变会引起体积的收缩或膨胀,而这种变化往往受到外界的约束或铸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而不能自由地进行,于是在产生变形的同时还产生应力。
30、规则共晶合金:也称非小面--非小面共晶,多由金属--金属或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相组成,该类合金在结晶过程中,共晶两相均具有非小面生长的粗糙界面。
8、成分过冷:这种由溶质再分配导致界面前方熔体成分及其凝固温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9、枝晶间距::枝晶间距指的是相邻同次分枝之间的垂直距离,实际上则用金相视野下测得的各相邻同次分枝之间距离的统计平均值来表示。是树枝晶组织细化程度的表征,枝晶间距越小,组织就越细密,分布于其间的元素偏析范围也就越小。
25、密度偏析:密度偏析,也称重力偏析,是液体和固体共存或者是相互不混合的液相之间存在着密度差时产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一般形成于金属凝固前或刚刚开始凝固时。
26、变质处理: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变质是通过改变晶体的生长机理,从而影响晶体形貌。
钢的凝固理论讲解
(3)成分过冷与结构 ·当固液交界面前沿出现成分过冷时, 交界面就不
稳定了,不再保持平面结构。
· 按过冷度的大小,开始形成晶胞、晶胞树枝晶、 树
枝晶结构。
· 随成分过冷度的增加,结构形貌由晶胞发展为树 枝
晶。
8.1.3.3 树枝晶凝固
图8-8为晶体长大成树枝晶示意图。铁为立方晶格,成 正六面体结晶,由于结晶总是在结晶面溶质偏析小的地 方和结晶潜热散出最快的地方优先生长,在晶核长大过 程中,棱角比其他方向导热性好,而且棱角离未被溶质 富集的液体最近。因此棱角方向长大速度比其他方向要 快,从八个角成长为菱锥体的尖端,其生长方向几乎平 行于热流,构成树枝晶主轴,称之为一次树枝臂。垂直 于一次枝晶臂而长出分叉的枝晶叫二次枝晶臂。冷却速 度继续增加时,在二次枝晶臂上垂直长出三次枝晶臂, 这些枝晶彼此交错在一起宛如茂密的树枝。从而使结晶 潜热从液体中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彼此连接的枝晶而传导 出来,直到完全凝固为止
试验指出,二次枝晶间距与区域凝固时间 tc 关系如图8-14。它
们的经验关系式:
l 0.00716tc0.5 (1.5%C,1.1%Mn) lI 0.0518tc0.44 (0.6%C,1.1%Mn)
树枝晶间距对钢锭结构、显微偏析有重要影响。实际钢锭凝固时 凝固速度与温度梯度不可能彼此独立变化,而通过凝固时放出热 量来影响整个凝固过程。这样就可用冷却速度来控制树枝晶间距 ,以得到细的树枝结构。而影响冷却速度最重要的因素是凝固方 法。图
第八章 钢的凝固理论
凝固理论
凝固理论
8.1 钢液结晶与凝固结构
8.1.1 均质形核
(1)新核的形成引起系统的自由能的变化: · 体积自由能的下降: ΔGv=-(4/3)(πγ3 (GA-GB)) 式中:γ:球形晶核的半径;GA:A相体积自由能; GB:A相体积自由能 · 表面自由能的增加: ΔGF=4πγ2σ 式中:σ:A、B两相界面自由能
凝固理论
第二节 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
我国于1957年就开始连续铸钢的试验研究。1958年在重钢三厂建成 了立式双流连铸机,用以浇铸175×200mm铸坯,并首先采用500t飞 剪剪切铸坯。1960年在唐山钢厂建成140×140mm方坯立式连铸机。 1964年6月24日在重庆第三钢厂建成第一台弧形板坯和方坯兼用连铸 机,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工业生产的弧形连铸机之一。1986年武钢炼 钢厂连铸机产量超过设计能力41%,是我国第一个实现全连铸的钢厂。 近年来,连铸坯热送热装以及近终型连铸技术已成为钢铁厂进一步节 能、提高产品质量、获得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从1980年以来, 我国连铸有较大发展:浇铸断面有方坯、圆坯以及板坯等;浇铸钢种 有不锈钢、结构钢等几十个品种;连铸比也已经接近80%。但是,与 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钢产量已突破1亿吨,居 世界首位。但是连铸比则要远远落后。并且在工艺技术、设备装备、 节能降耗、品种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我国钢 铁工业正处于兴旺发展时期,连铸技术从设计、制造工艺和管理等方 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必然是我国连铸高速发展的时代。
第二节 均质形核
液 体 金 属 中 存 在 许 多 体 积 很 小 的 近 程 有 序 排 列 的 “ 原 子 集 团 ”, 当 有 一 定 的 过 冷 度 时 , 这 些 “ 原 子 集 团 ” 就 会 形 成 胚 胎 晶 核 。 一 个 均 匀 液 相 A 中 , 在 一 定 过 冷 度 下 , 产 生 了 新 相 B, 而 B 只 有 达 到 一 定 临 界 体 积 时 才 能 稳 定 。 形 成 新 相 晶 核 引 起 系 统 自 由 能 的 变 化 包 括 : 1) 体 积 自 由 能 △ Gv, 即 在 A 相 中 形 成 B 相 而 引 起 自 由 能 的 下 降 ; 2) 表 面 自 由 能 △ Gf, 即 形 成 新 相 B 产 生 固 液 交 界 面 而 引 起 自 由 能 的 增 加 。 若 形 成 球 形 ; 晶 核 ( 半 径 r ), 则 :
金属凝固理论
2. 负温度梯度下生长的晶体形态
34
如:白磷在低长大速度时(小过冷度ΔT)为小晶面界面,在长大速度增大到一定时,却转变为非小晶面。 非均质形核临界晶核半径: 粗糙界面也称“非小晶面”或“非小平面”。 在相变驱动力的驱使下,借助 得临界晶核半径 r*: 一、 液-固界面自由能及界面结构 非均质形核与均质形核时临界曲率半径大小相同,但球缺的体积比均质形核时体积小得多。 由于前面讨论的热力学因素,生长过程中仍可维持粗糙面的界面结构。 其生长方向为界面的法线方向,即垂直于界面生长。 1、粗糙界面与光界滑面 三、晶体宏观生长方式 只要原子沉积供应不成问题,可以不断地进行“连续长大”。 由金属原子穿越界面过程所引起 液态相间的界面,界面具有界面 只要原子沉积供应不成问题,可以不断地进行“连续长大”。 凝固动力学是研究形核、界面结构及晶体长大。 凝固是物质由液相转变为固相的过程,是液态成形技术的核心问题,也是材料研究和新材料开发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3
Chapter 4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solidification
4
主要内容
4.1 凝固热力学 4.2 凝固动力学 4.3 纯金属的晶体长大
4.1 凝固热力学
4.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固相变驱动力
4.1.2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K0)
4.1.1 液-固相变驱动力
错配 度 aCaNaN10% 05%完 , 全共 格 25% ; 完 , 全不共
晶格结构越相似,它们之间的界面能越小 ,越易形核。
杂质表面的粗糙度对非均质形核的影响 凹面杂质形核效率最高,平面次之,凸面最差 。
4.3 纯金属的晶体长大
一、 液-固界面自由能及界面结构 二、 晶体长大机制 三、 晶体宏观生长方式
第一章 合金凝固理论
非平衡凝固
固相成分平均成分线 偏离固相线; 液相平均成分也(略) 偏离液相线; 非平衡凝固时,结晶 的温度范围增大; 晶内偏析
影响晶内偏析的因素
a、冷却速度(-固液界面移动速度) b、元素的扩散系数 c、 相图上液相线与固相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通过在较高温长时间加热保温(扩散退火或均匀 化退火),使异类原子互相充分扩散均匀,可消 除晶内偏析。
如图所示
若x<x1,α相稳定; 若x>x2,β相稳定; x1<x<x2,α+β两相混合 物能量最低; 平衡相α、 β的成分分别是x1和x2
两相平衡时,合金成 分与相成分无关
只有公切线上的两点 才是平衡相的成分点
同理,如果某一温度 T2时,G-x曲线如图, 则各成分范围的稳定 相依次为
x<c, α;
浓度变化的温度
TL = TA − mCL
当满足下式,出现成分过冷区
G < mCo ⋅ 1 − K0 R D K0
(2)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
合金性质
液相线斜率m ↑ 扩散系数D ↓ 分配系数K0 ,与1差别↑ 合金浓度C0 ↑,当C0>0.1%
凝固条件
温度梯度G ↓ 结晶速度R↑
促进成分过冷
(3)成分过冷与晶体形态
成分过冷条件成分过冷条件设一个k1的合金co在圆棒形锭模中自左向右顺序凝固界面前沿溶质仅依靠扩散而混合近似溶质分假定液相线为直线斜率为m则液相线随浓度变化的温度当满足下式出现成分过冷区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合金性质液相线斜率m与1差别合金浓度c01凝固条件温度梯度g结晶速度r促进成分过冷成分过冷与晶体形态成分过冷与晶体形态合金凝固时一般会出现成分过冷
⇒ dCL
第十一章 凝固理论基础
第十一章凝固理论基础11.1 引言凝固是液态金属转变为固态金属的过程,凝固产品可以是铸件、铸锭。
从微观上看,凝固是金属原子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宏观上看,它是把液态金属中贮藏的显热和凝固潜热传输到外界,使液态金属转变为有固定形状的固态。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金属材料的性能一方面取决于金属的化学成份及纯净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其组织结构。
其中化学成份及纯净度,由冶炼过程控制,组织结构则取决于凝固过程的控制,凝固所发过程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将直接关系到金属铸件或锭、坯的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
由于凝固控制的独特地位,所以一直受到冶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凝固过程的控制已成为金属材料制备的一个重要方面。
11.2 纯金属的凝固纯金属是我们所研究的凝固过程最简单的情况。
由于纯金属具有单一成份,因而不论在秤和非平衡情况下都不会出现溶质的偏析。
一、 纯金属凝固过程的温度变化图11-1纯金属凝固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11-1所示。
可以看出,凝固过程将由四个阶段组成:(1) 金属液体的冷却降温阶段。
在这个阶段,过热的液态合金释放出液态的显热,温度逐渐降低。
181(2) 形核阶段。
根据物理化学理论,凝固的形核过程要求有一定的过冷度。
特别是对均质形核,要求有较大的过冷度,因而温度将会降低到凝固温度以下;(3) 晶核的长大。
稳定的晶核形成以后,将会持续长大,不断释放出凝固潜热,这时温度将会回复到凝固温度;(4) 完全凝固后金属降温。
高温固态金属逐步释放显热,向常温过渡。
二、 温度梯度的影响相图表示的凝固过程在是一个理想的平衡凝固过程,在凝固温度时,温度将保持不变直到金属完全凝固。
实际凝固过程是非平衡过程,在金属内部的热量要求向外传输的过程中,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梯度。
晶体要长大,则界面温度必须低于凝固温度。
界面上的过冷度提供了使界面向液相方向推移的驱动力,使凝固得以持续进行。
在界面的过冷度越大,则晶体长大的驱动力越大。
材料科学基础第7章下
(a)
(b)
(c)
(d)
(e)
(f)
图7.54 各种形态的共晶组织 200× (a)片层状 (b)棒状 (c)球状 (d)针状 (e)螺旋状 (f)蛛网状 (g)放射状
(g)
2、按组成相的α值大小分类 金属-金属型(粗糙-粗糙界面) 金属-非金属型(粗糙-光滑界面) 非金属-非金属型(光滑-光滑界面)
7.4.3 合金铸锭(件)的组织与缺陷 一、铸锭(件)的宏观组织
金属铸锭的宏观组织通常三个晶区组成,即外表层的细晶区、中间 的柱状晶区和心部的等轴晶区。根据浇铸条件的不同,铸锭中存在的晶 区数目和它们的相对厚度可以改变。
细晶区
等轴晶区
柱状晶区
图7.56 金属铸锭的3个晶区示意图
(一)表层细晶区
铸锭的最外层是一层很薄的细小等轴晶区,各晶粒的取向是随机的。 当金属液注入铸模后,由于壁模温度较低,表层金属液受到模壁的强烈过 冷,形成大量晶核,同时,模壁及金属液中的杂质有非均匀形核的作用。
二、铸锭(件)的缺陷 (一)缩孔
大多数金属的液态密度小于固态密度,因此结晶时要发生体积收 缩,使原来填满铸型的液态金属,凝固后就不再填满,此时如果没有 液体金属继续补充的话,就会出现收缩孔洞,称为缩孔。缩孔分为集 中缩孔和分散缩孔。
金属铸锭由表及里地顺序结晶时,先结晶部分的体积收缩可以由 尚未结晶的液态金属来补充,而最后结晶部分的体积收缩则得不到补 充,因此整个铸锭结晶时的体积收缩都集中到了最后结晶的部分,形 成了集中缩孔。集中缩孔破坏了铸锭的完整性,并使其附近含有较多 的杂质,在以后的轧制过程中随铸锭整体的延伸而延伸,并不能焊合, 造成废品,所以必须予以切除。
(二)形成机制 1、金属-金属型 (1)影响形貌的因素:
第1章 凝固理论
扩散系数D=D0exp(-GA/KT),其中GA 为 扩散激活能,D0为随系统而变的常数
G * ni n exp KT
G * 4r *2 D0 exp G A C exp G A exp G * I n exp KT KT KT KT a2 a2
hkl ((hkl))ns 3 1 | d [uvw]i cos d [uvw]in | s 100% i 3 i 1 d [uvw]n
• 其中,(hkl)s是衬底的低指数晶面;[uvw]s是(hkl)s中低指数方向; (hkl)n是形核固相的低指数晶面;[uvw]n是(hkl)n中低指数方向; d[uvw]s和d[uvw]n分别是沿[uvw]s和[uvw]n的原子间距, 是[uvw]s 与[uvw]n之间夹角。
形核前后表面 G A A A r 2 2 3 cos cos 3 S LS 2 SC 1 LC 1 LS 自由能变化 形核前后体积 V G r 2 2 3 cos cos 3 GV V 自由能变化 VS 3 VS 3 3 形核时总的自 GV G he V GV G S 4r 4r 2 LS 2 3 cos cos 3 VS VS 4 由能变化为
CS Tm T mS
CL
Tm T mL
T1
K0
C S Tm T mS m L C L Tm T m L m S
S
A
CS
CL
C
均质形核之
形核功及临界半径
当液体金属中出现晶体 时,系统自由能的变化 液相与固相之间的摩尔体积自由能 差(GV),它是相变驱动力 由于出现固液界面,使系统增加了 界面能(GS),它是相变阻力
钢的浇注凝固理论
胞状偏析时溶质在胞内与边界分 布示意图
晶界偏析: 溶质或杂质在晶界处的富集或贫化;
晶界偏析的形成
2、偏析的形成: 钢液中碳、硫、磷的浓度越高,偏析越严重; 凝固开始与终了的温度区间越大,偏析越严 重; 钢中偏析度最大的元素是硫,其次是磷和碳; 硅和锰与铁形成固溶体,偏析不严重; 铸锭重量增大,使钢锭的物理化学不均匀性 加剧。
b.临界形核半径:r *
∂∆G =0 ∂r
2σ ⋅ T0 r =− L f ⋅ ∆T
∗
形核功: △G*
16πσ T 4 ∗2 ∆G = = πr σ 2 3 3(L f ⋅ ∆T )
∗ 3 2 0
可以看出△G*>0
c.晶核的来源: 结构起伏; 能量起伏; 成分起伏。
d.形核速率和过冷度的关系 临界过冷度△ T*: 只有过冷度大 于一定值时,才可 能形核,这个过冷 度称为形核临界过 冷度△ T*。
体积自由焓变: 体积自由焓变: △ Gv △ Gv=4/3πr3(GS-GL) 表面自由焓变: 表面自由焓变: △GF △GF=4πr2·σ 形核总自由焓变: 形核总自由焓变: △G △G= 4/3πr3(GS-GL)+ 4πr2·σ = 4/3πr3Lf △T/T0 + 4πr2·σ
△G= 4/3πr3Lf △T/T0 + 4πr2·σ
4、减轻显微偏析的措施 (1)提高冷却速度 (2)采用合理锭型,掌握正确的浇注工艺 (3)降低有害元素、气体及夹杂的含量 (4)采用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
五、凝固结构的控制
1.钢锭结构
1、细小等轴带 2、柱状晶带 3、中心等轴晶区。
2.影响镇静钢锭结构的因素:P313
3.一般铸坯都要求等轴细晶粒组织
二、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凝固理论1
(4) J-H经典共晶生长理论 19651968年,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J. D. Hunt教 授和K. A. Jackson博士创立J-H经典共晶生长理论。
(5) 定向凝固的枝晶生长 理论 19701975年,美 国Rensselaer工业学院 材料系M. E. Glicksman 教授和瑞士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PFL)材料 系Prof. Dr. W. Kurz创 立定向凝固过程的枝晶 生长理论。
1.2 凝固理论发展
对于凝固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最早文献记载可以追 溯到近300年前,但是一直到1945年为止,可以认 为国内外均无公认的凝固理论,而只有铸冶工艺。
曾侯乙编钟(战国),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凝固工艺可以认为早 在“铜器时代”和 “铁器时代”已是影 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关键技术
(6) 溶质截留理论 1982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部M. J. Aziz博士提出快速凝固过程中溶质截留 理论模型。 (7) 快速枝晶生长和快速共晶生长理论 19851992年,瑞士EPFL材料系Kurz 教授和美国Ames国家实验室R. Trivedi教 授创立快速枝晶生长理论和快速共晶生 长理论。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凝固业已发展成为材料制 备与成形技术,在技术科学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 个较为完整的凝固理论体系 凝固科学与技术不仅是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的 重要分支领域,而且涉及工程热物理、物理化学、 流体力学、冶金学、机械学、应用数学和航空航 天科学等多个学科
凝固理论研究的主要里程碑
(1) 凝固的形核理论 19451950 年 , 美 国 哈 佛 大 学 物 理 系 D. Turnbull 教 授 将 Volmer-WebberBecker-Dö ring 形 核 理 论引入凝聚态体系,创 立凝固过程中的形核理 论。
凝固理论
1.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各有什么特点?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有哪些?2.简述相变的分类、局域平衡假设及Onsager倒易关系。
3.凝固过程的应用目标是什么?其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有哪些?凝固过程的理论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凝固过程的传热还有什么特点?自然对流的驱动力是什么?对流对金属凝固前沿有什么影响?5.计算溶质平衡分配系数可用什么方法?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凝固相界面成分是如何变化的?6.综述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同一液相界面的结构、晶体的长大及其特点一、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各有什么特点?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有哪些?答:平衡态的特点:温度、成分及压力都是均匀的,具有动态平衡的特点,实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彼此变化的速率相等。
从热力学来讲,系统的自由能最低;非平衡态的特点:一旦改变处于平衡态系统的外界条件时,系统的平衡态就会遭到破坏,此时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能量较高。
而在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系统经过一定时间后,又会达到新条件下新的平衡态。
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内能U、焓H、熵S、自由能F和G二、简述相变的分类、局域平衡假设及Onsager倒易关系。
答:①相变的分类:按物质状态划分、从热力学角度划分、按结构变化划分、按相变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划分;②局域平衡假设:对于总体上为非均匀的热力学非平衡体系,若将其分割成无数个小的区域,则每个小的区域内的性质(如T,p等)可以认为是近乎均匀的。
假设把某小区域与其周围的体系隔离开来,在刚隔离开的时刻t,此小区域仍处于非平衡态,但经过极短时间dt之后,这个小区域内的分子便达到平衡分布,即可认为此区域达到热力学平衡,故可给出此小区域的所有热力学函数,并假定这套热力学量可以用来描述此局域在时刻t的热力学状态。
以上所述即为局域平衡假设。
③Onsager倒易关系:昂色格倒易关系如下式所示:Lkk'=Lk'k上式是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表明线性不可逆过程的唯象系数具有对称性。
凝固理论
• 液
固,单位体积自由能的变化Δ Gv为
(1)
GV GS GL H S TS S ( H L TS L ) ( H S H L ) T (S S S L ) Lm T ( S S S L )
非晶态合金
在特殊的冷却条件下金属可能不经过结晶过程而凝固成保留液体短 程有序结构的非晶态金属,一般其结构与液态相同也就是把液态金属原子 排列固定到固态。非晶态金属又称为金属玻璃。
非晶态金属具有一系列突出的性能,如具有很高的室温强 度、硬度和刚度,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 由于非晶态无晶界、相界、无位错、无成分偏析,所以有 很高的耐蚀性及高电阻率、高导磁率、低磁损和低声波衰减率等 特性,广泛用于高技术领域。
凝固理论的应用
2. 变质处理 变质处理就是在液体金属中加入孕育剂或变 质剂,以增加晶核的数量或者阻碍晶核的长大, 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 例如,在铝合金液体中加入钛、锆;钢水中 加入钛、钒、铝等。
凝固理论的应用
3. 振动 在金属结晶的过程中采用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 等方法,可以破碎正在生长中的树枝状晶体,形 成更多的结晶核心,获得细小的晶粒。 4. 电磁搅拌 将正在结晶的金属置于一个交变电磁场中,由于 电磁感应现象,液态金属会翻滚起来,冲断正在 结晶的树枝状晶体的晶枝,增加结晶核心,从而 可细化晶粒。
出 现 几 率
( 2 )结构起伏(相起伏):
不断变换着的近程有序原子集团, 大小不等,时而产生,时而消失, 此起彼伏,与无序原子形成动态平 衡,这种结构不稳定现象称为结构 起伏。温度越低,结构起伏尺寸越 大。 是结晶的必要条件(之
结构起伏大小
凝固理论
空气卷入机构图解
影响二次氧化的因素
钢液成分
与钢中含碳量成反比,含C越高,二次氧化程度越小; C与O2反应,形成保护气膜; 在高碳钢中,大颗粒夹杂少。
注流形态
光滑致密注流吸氧量少,0.7ppm 波浪形注流吸氧量增加 散流吸氧量大大增加(20-40ppm)
连铸浇注温度是指中间包钢水温度,一般表示: TL为液相线温度,根据钢种不同可由公式计算。 文献中有多种公式:
合适浇注温度的确定
根据钢种计算了TL, 再加上ΔT 就可决定 浇注温度,再加上各 个阶段上温度损失, 就可决定出钢温度。 钢水温度与钢中碳含 量的关系
出钢后钢水温度调节方法
均温:
若补充到中间包内钢水热量损失等于中间包散热 损失,则中间包钢水温度趋于稳定. 由计算和实际测定,浇注开始后十几分钟,中间 包钢水温度基本上能稳定在某一温度范围,拉速 微小的变化对中间包钢水温度影响不明显。
连铸过程温度损失的分析——中间包温降
钢包吹Ar与未吹Ar中间包钢水温度分布
合适浇注温度的确定
氧化是指一定温度下氧溶解在钢液中的能力。
• 当向钢液中加入脱氧元素时,溶解氧与元素生成脱 氧产物而沉淀出来,脱氧元素与氧建立新的平衡。
二次氧化是指溶解在钢液中的合金元素与空气 中的氧、耐火材料和炉渣中的氧化物发生化学 反应,生成氧化相的反应产物。
浇注过程中发生二次氧化的氧源
注流与空气接触的直接氧 化; 注流卷入空气与中间包结 晶器内钢液的相互作用; 包衬耐火材料与钢水的相 互作用; 机械卷入钢液的悬浮渣滴 与钢水的相互作用。
钢中氧的行为
钢中的氧是控制冶炼和钢质量的重要因素。 液体钢中氧含量决定冶炼的进程、脱氧剂消耗、合金 元素的回收率、钢锭凝固行为、固体钢的纯净度。 钢水氧化性主要决定于钢中[C]含量和渣中(FeO)含量。 炼钢是属于氧化性熔炼。在冶炼末期,钢中除含有规 定的[C]外,还含有过多的[O]。 在出钢时必须加入脱氧剂脱除钢水中过多的氧。
凝固理论
非均质形核与均质形核的临界半径完全相同。但是, 形成球冠比形成相应r* 尺寸球体所需的原子团要小,在相 同的过冷度下球冠更容易形成;并且,质点与晶核润湿性 越好,形成球冠就越容易,所需的过冷度就越小。
质点促进形核并非是以质点为形核中心,而是在质点 表面形成很多晶 如果在结晶的每一个阶段,固、液两相都能进行充分
金属凝固理论
河北联合大学 冶金与能源学院
孙立根
凝固理论的研究对象
凝固是液态金属转变成固态的过程。
不同组织结构的形成
成分偏析
脱氧产物和夹杂物的生成排出
液态
气体的析出 凝固收缩
凝固
固态
钢液的成分
冷却条件
2
凝固现象的范围: 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凝固现象随处存在。
① 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的单晶硅,凝固规律都起着重要 的作用。
• 从生核开始直到凝固结束,在整个结晶过程中,固、液两 相内部将不断进行着溶质元素的重新分布,这种现象称为
溶质再分配。它是合金结晶的一大特点,对结晶过程影响 极大。
• 显然,溶质再分配现象起因于平衡凝固的热力学特性,即
由于固液两相的溶解度不同,溶质成分在界面两侧形成差
别。而实际凝固过程中的具体分配形式,则决定于传质过
28
2.4过冷状态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成分过冷对一般合金结晶过程的影响与热过冷对纯金属
的影响,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同时存在着溶 质传质过程的影响,因此情况更为复杂: ① 在无成分过冷的情况下,界面也同样以平面生长方式
长大; ② 随着成分过冷的出现和增大,界面生长方式将逐步转
变为胞状生长方式,然后再过渡到枝晶生长方式。 ③ 主干凝固释放的潜热导致液相温度升高、过冷度降低;
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凝固理论
质 量 浓 度 ρ
s 0 0 1
x L
0 1
0
0 0
表面
位臵x
5
中心
2. 区域熔炼
0 x s 0 1 1 0 e l
如果合金通过由试样一端向另一端局部熔化,经过区域熔炼的固 溶体合金,其溶质浓度随距离的变化与正常凝固有所不同的,其 变化符合区域熔炼方程:P292,7.11式。该式表示经一次区域熔 炼后随凝固距离变化的固溶体质量浓度(不适合多次熔炼,因一 次熔炼后圆棒的成分不均匀;也不适用于最后一个熔区中因为, 熔炼区前进后,熔料的长度小于熔区长度L,得不到dm的表达 式)。 当k0<1时,凝固前端部分的溶质浓度不断降低,后端部分不断地 富集,这使固溶体经区域熔炼后的前端部分因溶质减少而得到提 纯,因此区域熔炼又称为区域提纯(zone refining)。 区域提纯是应用固溶体理论的一个突出成就。区域提纯已广泛应 用于提纯许多半导体材料、金属、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如鍺等。
7.4
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
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
液态金属凝固过程除遵循金属结晶的一般规律外, 由于二元合金中第二组元的加入溶质原子要在溶液 中发生重新分布,这对合金的凝固方式和晶体的生 长形态产生影响,会引起微观偏析或宏观偏析。 微观偏析是指一个晶粒内部的成分不均匀现象,在 显微镜下观察得到。可分为胞状偏析、枝晶偏析、 晶界偏析。 宏观偏析是指沿一定方向结晶过程中,在一个区域 范围内,由于结晶先后不同而出现的成分差异。可 分为正常偏析、反偏析、比重偏析。 固溶体的凝固理论 共晶凝固理论 合金铸锭(件)的组织与缺陷
6
凝固理论
15
二 晶核的长大
液态金属中形成稳定的晶核以后,随即迅速长 大。 实质:原子或原子团按一定规律向晶核表面不断 堆积的过程,即由液相向固相的扩散转移过程。 影响因素:过冷度、液体内部悬浮的固体质点、 钢液与结晶其接触的面积、结晶器的性质等 晶核长大必备的条件:第一 要求液相能连续不 断的向晶体扩散供应原子 第二 要求晶体表面能不断的并牢靠的接纳原 子
17
高技能人才评价考前培训
连铸工
主讲:董建君
2014-3-13/20:03:34
1
绪论:凝固理论的研究对象
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合金能在超高速冷却条件下 (106~108℃/S)凝固成非晶态外,几乎所有的液 态金属(包括钢液)在通常的冷却条件下都转变成晶 体。液态金属转变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凝固和结晶概念区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液态到固 态的相变过程。 凝固:从宏观上来看,钢液通过散热,由液态钢水转 变为固态铸坯的过程即为凝固。凝固是从传热的角度 来分析钢水到铸坯的过程,而不涉及(或不考虑)微 观上的原子行为。 结晶:从微观上来看,钢液中原子由“近程有序”向 “远程有序”的转变,使原子排列成为按一定规则排 列的晶体。结晶是从晶体的生核、长大等过程来研究 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
12
钢液结晶的必要条件——组成过冷
组成过冷包括 ①温度过冷 ②成分过冷 即由于温度下降造成杂 质析出,使得钢液在新的浓度下有新的结晶温度. 结论: 1、具有一定过冷度是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也是结晶的 热力学条件。即液态金属结晶的驱动力是由过冷提供的。 过冷度越大,结晶驱动力也就越大;过冷度小于或等于 零时,驱动力就不复存在,所以液态金属在没有过冷度 的情况下不会结晶。 2、结晶的必要条件是体系温度必须小于平衡温度。 3、结晶时系统自由能要减少,而自由能减少是以释放 潜热的形式来实现的; 过冷度△T越大,系统内结晶潜热放出来就越容易,结晶 就越快。也只有通过传热才能实现释放潜热,即也才能 实现结晶和凝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固理论进展与快速凝固摘要:本文综述了凝固理论的某些新进展,对高生长速率下的凝固热力学与形核、生长动力学,特别是非平衡溶质分配系数,形核孕育期与相选择,化学成分及熔体热历史对形核机制的影晌,平界面的绝对稳定性,快速的枝晶/胞晶生长以及样品体积内快凝过程的发展等问题给出了定量的表述,文中还指出了对快凝过程进行分析和设计的工作步骤。
关健词:快速凝固,热力学,动力学,形核,晶体生长,相选择0 前言在近几十年中,凝固技术的重要进展有:连续铸造的扩大应用;定向凝固与单晶生长技术的完善;半固态(流变)铸造从研究走向了实际应用;通过凝固过程制备重要的新型材料,如复合材料、自生复合材料、梯度材料等;快速凝固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快速凝固是通过合金熔体的快速冷却(≥104-106K/s)或非均质形核的被遏制,使合金在很大的过冷度下发生高生长速率(≥1-100cm/s)的凝固,可制备非晶、准晶、微晶和纳米晶合金,此类新型功能或结构材料正在逐步进人工业应用。
可见,现代凝固技术的发展不仅致力于获得外形完美、内无宏观缺陷的零件,而且追求在材料中形成常规工艺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的结构与显微组织特征,使其具备一系列特殊优异的使用性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凝固技术与新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已融为一体,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快速凝固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直接促进了新一代金属玻璃与微晶、纳米晶合金的形成。
现代凝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迫切要求以液/固相变理论的新成果为指导。
在研究对象的尺度上,不局限于宏观的凝固过程的研究,而是要在原子尺度上对移动的液/固界面的行为进行分析。
与凝固技术的发展相适应,近年来凝固理论的研究在下列方面取得进展:从传热、传质和固/液界面动力学三个方面对凝固动力学过程给出了不断改进的定量描述;固/液界面形态稳定性理论继续完善,可在低速生长至高速生长的较宽范围内,全面估计界面能、界面曲率、结晶潜热等对晶体形貌及显微结构的影响,提供晶体形态转变的定量判据;大过冷和高生长速率下的凝固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不断深入,为合金快速凝固过程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依据。
本文将概略介绍近年来凝固理论的某些研究成果;对快速凝固条件下的热力学和形核、生长动力学,以及相选择和显微结构的形成等问题给出定量的表述,以便更有效地对合金的快速凝固过程进行分析、设计和控制。
1 快速凝固的热力学在很大的起始过冷度下发生的高生长速率的凝固过程中,液/固界面可偏离平衡或亚稳平衡状态,直至发生无扩散、无溶质分离的凝固,乃至结晶过程完全被遏制,形成金属玻璃(非晶结构)。
随着生长速率(或过冷度)的提高,可将固/液界面的热力学状态的转变描述为:完全的扩散(整体)平衡→局域界面平衡→亚稳局域界面平衡→界面非平衡。
完全的扩散平衡通常只有在经过很长时间的保温或生长速率趋近于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时所有组元都无化学位梯度,每一相内的化学成分完全均匀,合金整体内无温度梯度,可应用杠杆定律。
常规的合金凝固过程中常可保持局域的界面平衡,有时出现亚稳的局域界面平衡,这时只有固/液界面的成分和温度与平衡或亚稳平衡状态图相符。
而快速凝固属于不同程度的界面非平衡过程,其特征是平衡或亚稳平衡状态图已不能给出界面处的温度和成分,界面上的溶质分配系数偏离平衡值,组元在界面液、固两侧中的化学位不相等,溶质在某一相中的含量可超过状态图所允许的限度,即发生“溶质截留”(solute trapping)。
然而在界面非平衡的凝固过程中,在某一界面温度时可能形成的固相的成分范围,仍受自由能函数的约束,即液→固相变所引起的自由能变化(△G Ls)必须符合△G LS≤0的条件。
图1右侧是二元固溶体类合金的平衡状态图,在液相线与固相线之间以虚线示出的是T0线,在此线上同样成分的液相和固相其自由能相等,对于界面上成分为C L*的液相,其T0线温度为T1,而平衡液相线温度为T3。
图1左侧是在T3,T2,T1三个不同界面温度下,固相及液相的自由能与成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从热力学的基本规律出发可以判定,在界面温度为图1 从C L*成分液相中形成固相α时,其热力学可能成分(阴影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Fig。
l The range of thermodynamically allowed compositions of α-crystals formed duringsolidification of a liquid of composition C L*T3时,从C L*液相中出现的固相只可能是一个成分,即T3时的平衡固相线成分,此时△G LS= 0。
当界面温度过冷于T2时,出现一个固相的成分范围,可满足△G Ls≤0;而当过冷至T1时,从C L*液相中可能形成的固相成分包括了≤C L*的全部范围,固相最高可能成分为C L*,从液相中可能形成同样成分的固相,即发生无扩散、无溶质分离的凝固,其溶质分配系数(k1)远离平衡值(k E)而等于1(k1= 1≠k E)。
可见,发生无扩散凝固的热力学必要条件是:界面温度必须过冷至与C L*相适应的T0温度以下。
无扩散凝固要能实际出现,同时还必须具备另一个条件:凝固界面的推进速率(固相生长速率)v,应显著大于界面前方溶质原子的扩散速率D i/δi,D i是界面扩散系数(小于整体液相中的扩散系数),δi是表征固/液界面上成分调整的原子间距离尺度,可为数个晶面间距。
由于目前还缺乏界面扩散的精确数据,在铝基等合金中,D i/δi的值可估算为一0。
5m/s(D i一2。
5×10-10m2/s,δi一5×10-10m)。
当v≥D i/δi时,界面上的原子没有在数个原子间距的尺度上来调整位置,遂发生溶质的完全截留(complete solute trapping)。
在这样的凝固过程中,k L→△u B L→S>0,△u A L→S<0,整个合金的△G LS≤0。
关于非平衡的溶质分配系数k1与生长速率,以及界面扩散速率D i/δi之间的关系,Aziz在进行了热力学运算后,给出了下列关系式式中δi v/D i可称无量纲生长速率,表征着生长速率相对于界面扩散速率的大小。
显然,当δi v/D i≥1时,k1→1;δi v/D i=1时,kl=(k E+1)/2;而当v→0时,k1→k E。
以Al-5% Si合金为例(k E = 0。
133),k1值随生长速率的变化情况示于图2中。
图2 界面非平衡的溶质分配系数k1与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Fig。
2 The variation of the partition coefficient with growth rate2 快速凝固中的形核孕育期与相选择在合金的快速凝固过程中,相选择是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对整个快凝显微结构的特征及使用性能均有着首要的影响。
从原则上来说,相选择(即各竞争形成的固相的优先析出顺序)既与相比较的形核速率有关,亦与相比较的生长速率有关。
在大的起始过冷度下形核、生长的快凝合金中,形核速率的竞争对相选择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为判定相选择的顺序,必须从形核动力学的角度来计算各竞争相的形核速率与过冷度之间的关系。
稳态形核理论关于形核孕育期的计算方法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是适合的,即所有晶胚原子团簇在温度变化时会足够快地形成。
对于在大的过冷度下开始的快速凝固过程,这种方法不再适用,而应根据时间依从(瞬态)的形核理论来计算。
采用这种理论方法,最后可得到下列形核孕育时间(τ)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式中:T r=T/T M,△T r=1一T rS m一克分子熔化熵R一气体常数d a一固相的平均原子直径x L,eff有效合金熔体浓度,x L,eff=x L,A/x S,A或x L,B/x S,BD一熔体中的扩散系数α一原子跃动距离θ-一非均质形核时的接触角f(θ)=0。
25[2-3cosθ+cos3θ]运用以上理论方法,针对不同的合金成分及不同的固态相(稳定或亚稳),即可得到:某一成分合金中不同结构的各固态相的T(形核温度)一:(孕育时间)图;确定在不同的熔体冷却速度下,领先形核的是那个相;确定为避免某个初生相(常为金属间化合物)先于基体相形成所必须的临界冷却速度;预测不同粒度或厚度的粉、片中的相组成。
图3是用上述理论方法对Al-Cr合金进行计算后所得的T-:曲线。
在竞争相T-:曲线的交点示出了临界熔体温度T}与相应的临界形核孕育时间T}。
当熔体的过冷超过△T} -几一T}后,a-Al作为初生相首先析出,而当过冷△T<OT}时,Al,3Cr:被选择为初生析出相,而Al-Cr:相的T-:曲线位于A1,3Cr:相曲线之右,故不可能首先析出,这与实验结果相吻合⑥。
图4a 是计算所得的:-Al作为初生相析出的临界过冷△T}与合金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见溶质Cr的含量愈高,则为使a-Al首先析出所要求的过冷愈大。
使:-Al首先析出的临界冷却速度(。
二(TL一T}) / i})与合金成分之间的关系示于图4b。
在将接触角B选定为一40 0,作为非均质形核处理时,时间依从的形核理论的计算结果与快凝Al-TM(过渡元素)合金中的实验结果有很好的吻合。
淮确地预测竞争相在不同过冷度时的形核孕育期,从而判定各相的优先析出顺序,这对快凝合金的化学成分及快凝工艺参数设计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例如快凝铝基多元合金,要求充分发挥非平衡凝固的结构及组织效应,使:-Al在尽可能大的过冷下形成超细晶粒(如<50nm)及溶质过饱和的基体;同时利用过渡族元素以求形成弥散分布的金属间化合物强化相,这些元素如Fe,Ni,Ti,V,Cr,Mn,Zr,Nb,Mo,W等,它们在:-AI中的平衡溶解度都很低,和A1之间所形成的二元或多元金属间化合物均有很高的熔点。
如果这些元素的含量较高(往往是保证必要的金属间化合物体积分数的需要),而快速凝固技术的冷却速度还不足以抑制这些金属间化合物相作为初生相形核时,则对于基体:-Al形核和生长时的过冷度以及整个显微结构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例如文献(7,8)发现:在快凝的Al-Si及AI-Fe合金中加入Ti,组织粗化,但在加人第四组元Ce后,组织重新又变细。
TEM,SAED及EDS分析表明,在AI-Si-Ti及AI-Fe-Ti中,早期形成的A13Ti微细颗粒,由于其引发:-Al形核的作用,遏制了过冷的发展,使生长速率下降,组织粗化。
当在这二种合金中加人Ce后,代替A13Ti的是形成了AI-Ti-Ce三元化合物相,属立方结构,点阵常数为1。
391-1。
428 nm,其化学组成可近似表达为AI3(Ti,Ce)。
与二元AI3Ti相不同的是,该相不具备引发:-Al形核的作用,故:-Al得以在较大的过冷度下形核和生长。
处于液相线(面)以上温度过热状态的合金熔体中,仍然存在着微观上的不均匀性,它表现为一些原子团簇的短程序及尺度与液态合金的宏观平均状态有较大差别,甚至形成某种模糊的“相”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