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量的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力量的教育
摘要: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首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开始,开启学生本人内心的觉醒,而我们常常进行的教育也许只在他们的内心的海洋深处激起一点点涟漪,无震撼,更未引起巨变。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孩子们需要我们具有真正力量的教育。

关键词:影响力,震撼力,可持续,宽容,激励,榜样,爱心,团队合作,力量
无论哪一位教育工作者,在面对一个个青春飞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在呕心沥血地教育他们,想方设法地影响他们。

希望他们在家成为一个好孩子,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在校成为一名好学生,品德高尚,励志笃学;在社会成为一名好公民,遵纪守法,有社会公德。

然而现实是残忍的,效果时常事与愿违。

反复讲,讲反复,直到自己都厌恶自己的啰嗦。

有的学生还是反复而又反复。

剩下我们一番番自责和叹息。

作为站在教育战线上的一员。

我也常常为此情此景而烦恼,对此也作了苦苦的思索与实践的探索。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决定了人的行为。

科学证明,同样的行为重复21次,即会变成一种习惯,长期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就会养成一种性格。

一旦将这样性格的东西固化下来是很难改变的,它将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究其根源,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首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开始,开启学生本人内心的觉醒,而我们常常进行的教育也许只在他们的内心的海洋深处激起一点点
涟漪,无震撼,更未引起巨变。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孩子们需要我
们具有真正力量的教育。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是具有综合因素的,对学生有长期深刻影响力、震撼力的教育。

它能真正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的教育。

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沟通从心开始。

学生在成长阶段,信息的输入是影响其人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知识的增长,学生会萌发一种自我的自主意识。

他们认为自己能正确认识、判断周围的东西。

但是这种认识由于知识的局限,阅历的缺乏。

导致错误的产生。

这时作为老师或家长。

如果只是一味的指责,必将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你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何来觉醒?反而将他们推向反面。

一旦形成这种心理状态他们将封闭自己的心门,从而对外界的一切意见不予理睬。

这可能就是我们苦口婆心地讲啊讲,他们都任然无动于衷,家长和老师的多少教导都石沉大海的根本原因吧!有人讲: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故有同床异梦之说,最近的距离也是心与心之间,也有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之谈。

基于此,我认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宽容学生的错误,人性化地对待学生,让他们打开心门,接纳你。

你们的沟通从心开始,教育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激励比批评更有力量,成长源于点滴的进步。

做为一名老师,我们当初都是学校的佼佼者。

可能没尝过作为一名后进生之痛和尴尬。

在课堂上,他们看着别人能自如地回答问题,而自己却迷茫不知所云,内心未尝不难受:发试卷时,看着自己可怜的分数,也只
有低下自己平日里高高扬起的头颅,闭上往日里聊天时口若悬河的嘴巴,呆呆地承受着其他同学的快乐。

此时的他们内心也有不甘啊!面对这些学生我们还在批评他们的无知和懒惰,他们能怎么样?大部分可能只有当“陪读生”或因精力过剩而调皮打闹。

对待他们我们也应当抱以关心和同情,时常用语言去激励他们,使他们重拾信心;老师们应该对他们付出我们的爱心,让他们感觉自己还不是无药可救,还有人关心他们,感受他人的温暖。

除此之外,老师要为他们设定阶段性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他们每次跳一跳都可以触摸的。

老师应该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而给予肯定,人人都是需要被别人肯定的。

有句话讲的好,每天只要有进步就是100分,学生的成绩慢慢好了,信心提升了,有事可干了,那还有精力去调皮了。

真可谓:激励造就美好人生,批评一路路难行。

榜样的教育也是一种力量,偶像的模仿更具价值。

有人讲现在的青少年的内心是空虚的、苍白的,而事实是当你深入他们的内心后,你会发现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恶。

古话讲:跟好人学好人,更巫师跳鬼神。

只是他们的偶像不能很好地引领他们并形成优质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因此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校的德育管理系统应在班上和学校树立各方面
的典型形象,并深入宣传这些人物的生平和光辉点,让这些伟人成为学生心中的明星,逐步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形成一种立志进步的氛围。

这样的榜样的教育所产生的力量是生生不息之源,也是纯正学校班风、校风的有效方式。

爱心教育是最有力量最神圣的教育方法,爱的教育力量在于坚守。

世界上,有许多教育方法,爱心教育是最有力量最神圣的教育方法。

优秀教师各有各的优秀,共同的一点拥有爱心。

爱学生,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国家。

爱心是教师职业素养最重要的内容。

爱心是职业人格最重要的特征。

学生到学校是来读书学文化的,更重要的是要来学习如何做人,是来完成他的社会化的进程。

一个人不一定有高分就有幸福。

一个人如果有好的人缘,有特长,有创造力,有良好的个性,就会有幸福。

教育归根结底是让孩子有幸福的人生。

良好的个性,情感,人格这一切过程的完成是在校园的人际环境中完成的。

作为学生来说,他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

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一生有着良好的影响。

作为这个角度,教师的职业应该担负天责。

我倡导爱满校园,爱心育人。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一定要了解每一个学生。

每个暑假开学第一节课,把自己的名片发给学生做自我介绍。

师生关系最理想的境界是朋友关系。

作为朋友要真诚平等地交往。

我们教师应该在开学一个月以内认识每一个学生,要能脱口而出喊出他的名字。

看着他的背影也能喊出他的名字。

我们提供了一份问卷,让被调查的学生写出每一个任课老师的姓名。

但是调查结果却不尽人意。

学生都喜欢喊老师,却不喊老师的名字,在冷冰冰的称呼背后是冷冰冰的人际关系。

除此,还应该家访。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

当我们了解一切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的心灵。

如今现代信息的发达,孩子接触的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孩子的心灵也是五彩缤
纷的。

因此,了解学生应该立体全方位的去接触。

比如利用调查问卷实现这个目标。

事实上我们是通过各种问卷让孩子了解自己。

一些深度的了解真的太重要。

要信任每一个孩子。

首先相信孩子都有美好的情感。

那些成绩不好的差生其实往往对老师特别尊敬。

要相信孩子都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爱心教育还有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特长,就是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

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发展,是靠他的特长。

而我们中国当代的基础教育,就是缺少个性特长的培养。

我们教育的最大的弊端也是在这里。

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的学校应该有意向地培养孩子的特长。

我们要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去发现孩子的特长。

用好的学生来打造学校品牌。

培养学生的特长尊重的特长才是真正的爱心教育。

假如你是一学生的语文老师,当别人问你的学生:“谁对你的影响最大?”她回答说:“对我影响最大是我的语文老师。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喜悦啊!
爱心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好每一个学生。

要实现教育的的均衡发展,重要的是从小学做起,从校园做起,从打好小学的基础做起。

从教育学,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培养孩子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特长,没有兴趣就没有人才。

现在的孩子比较感性,他是凭着兴趣在学习的。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做老师的最大本领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

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表达过这个观点。

除此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爱人。

教师大爱之心是有智慧的,
是有社会责任的。

用爱心培育爱心。

有人讲:教师爱学生,可以把一个民族爱发达;教师恨学生,可以把一个民族恨萎缩。

此话真也!
与家长合作、与科任教师合作是有力量的教育,成功源于团队精神。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要接受三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苏联教育家讲,后两者教育往往和学校教育背道而驰。

学校教育往往肩负着传承文明的作用。

特别是现代社会,社会文明是靠学校传承的。

正因为家庭教育在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中的作用力的欠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教育方面的指导,交给他们教育的方法。

而不是去训斥他们的不是,家长的成长意味着学生的成长,整合这种教育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在班级教育为单位的制度下,一个班的教师,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团队,人人都应明白自己的双重任务,那就是教育和教学,作为学科教师不要认为教育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一起的责任。

学生的品德好了,各科才能都进步。

作为班主任应该和家长和学科教师紧密合作,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

德育教育是全员的,只有大家齐抓共管才能汇聚成一股生生不息的教育力量。

将学生塑造成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

古人讲:路漫漫其修远兮。

教育之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真诚的付出,科学的方法,相信学生们都能成为我们美好的未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之未来则是国之未来。

未来一定是美好的,我相信。

参考文献:
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2.《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有效教学方法》,(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