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叫什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有关古代学校的术语(2018年精细版)

高考语文复习:有关古代学校的术语(2018年精细版)

湖北黄石胡平语文工作室出品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考点专题复习之六有关古代学校的术语(精细版)2018.5.15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考点复习:有关古代学校的术语2018.5.15(1)古代学校的称谓:古代的学校有“校”、“序”、“庠”、“学”、“塾”、“书院”(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学堂”等名称。

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

例: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地方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中央学校)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 谨以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见梁惠王》庠序:学校的代称)(2)古代的乡学:先秦时期的学校分为两类,一个是国学,另一个是乡学。

国学是天子或者诸侯设立,包括大学和小学。

大学和小学都传授六艺,但是各有侧重,太学以礼乐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

乡学指招收郊区6 乡国人子弟入学的地方学校。

根据《周礼》6 乡6遂的建制,周代王城和诸侯国都的近郊为乡,设家、比、闾、族、党、州等6 乡;远郊为野,设家、邻、里、酂、县等6 遂。

居住在6 乡的平民,叫做国人,他们多为士或庶人,他们的子弟有进入乡学受教育的权利;居住在6 遂的都是奴隶,也叫做野人,6 遂不设学校,奴隶的子弟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

国人子弟所进的乡学,相当于国学中的小学程度。

例: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术:通“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在远郊。

国学:京城大学)相传周代以二十五家一闾(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闾”,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闾有巷,巷首门边设家塾,用以教授居民子弟;五百户为党,设在党中设党庠;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在遂中设置州序。

其中“家塾”、“党庠”、“州序”就是乡学,至于它们怎样衔接,无史料可查。

在乡学学习的国人子弟学成后,如果德行道艺都很优秀,经过乡里大夫的考察,可以向负责六乡教化的民政官员司徒荐举,称为“选士”。

(完整版)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完整版)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学校的别称和雅称

学校的别称和雅称

学校的别称和雅称
学校的别称和雅称有:
1、庠序。

在殷商时代,人们上学的地方叫“庠”,《孟子·见梁惠王》中记载:“谨以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气”。

到了周代,就叫做序。

所以到了后来,故人依旧以庠序作为学校的代称。

2、左学。

相传殷代的小学,西周为国学之一种。

一说右学﹑左学皆太学,同在城郊,实为一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分。

3、辟雍。

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4、成均。

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

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部落联盟。

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

5、太学。

封建时代的教育机构与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时代或设立太学,或设立国子监,名称不一,制度有变,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学府,生员被称为“太学生”或者“国子生”。

6、国子监。

汉魏时代设立的太学,西晋改为“国子学”,隋朝的时候改为“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就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的学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7、书院。

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

一般都是私人建立,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有四大书院。

明代的时候,我们所熟知的有东林书院,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一批东林党人士。

学校的古代称谓

学校的古代称谓

学校的古代称谓2006年4月21日下午,连战为厦门大学题词:“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

这里的黉(hóng)宫是指古代的学校。

《后汉书·仇览传》载:“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

在我国古代,对学校还有哪些称谓。

成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近是也。

” 郑玄解释:“均,调也。

”均乃韵字之古文,古代声教民,口耳相传。

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可见学校是由社会公共活动和宣教场所演进而来的。

“成均”西周时为天子学乐之所。

庠(x iáng):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氏族社会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

《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耆老皆朝于庠。

”《注》曰:“此庠,谓乡学也。

” 庠是指古代的乡学。

旧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

明清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

《促织》中有:“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邑庠,即县学。

按《礼记·明堂位》的解释:“庠,有虞氏之米廪也。

”养老于米仓自然便利,不过老人也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

可见学校是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演进而来的。

“上庠”西周时为天子学书之所。

“党庠” 西周时为500家的学习场所。

汉代设在乡的学校称为“庠”。

序、校:夏代的军事教育学校。

《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序”是射的意思。

金文的“序”字,象人在“个”中射箭的样子,以表示习射之所。

古代学校的雅称

古代学校的雅称

古代学校的雅称古代学校有着许多古老的雅称,这些雅称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元素,反映了古代学校的重要性。

大多数古代学校被称为“书院”,这个名字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研习形式,旨在培养技能,建立名声。

古代中国书院是集学习、教学、研究、收藏和制作各种书籍、文献、乐谱等书院功能于一体的学术机构。

“书院”一词被广泛运用于早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

书院不仅是教书的地方,而且也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智慧的汇聚地,因为学者们在书院中讨论、探讨各种问题,从而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学堂”和“讲堂”也是古代学校的雅称。

“学堂”指的是一种教育形式,它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位置,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讲堂”指的是一种宣教活动,它将知识融合在宗教信仰,为人民带来基督教的精神指引,增强他们的心灵美德。

古代还有“谷”、“坊”、“衙门”等学校的雅称,源自古代前中国的语言文化。

“谷”是指一种学校,它既有讲学的功能,也有研究发展的功能。

“坊”指的是学习、教学、研究和收集书籍、文献、乐谱等功能的机构。

“衙门”指的是明清王朝的官方机构,负责审查、审核、审批和审定案件,以及执行国家政策和公务的地方政府机构。

最后,“园”也是古代学校的雅称,它反映了古代学校作为文化场所的特殊地位。

“园”指的是在学校中设置的园地,用于植物园艺和艺术活动,这种活动有助于引发灵感、传播文化、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古代学校的雅称饱含文化元素,反映了古代学校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底蕴。

古代学校不仅是教学机构,更是研习思想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古代社会的精神支柱,在维持古代中国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称上学的地方为学校,古代也叫学校吗?

现在称上学的地方为学校,古代也叫学校吗?

我们现在把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教育机构称之为学校,其实在中国古代,最开始它并不叫学校,在不同的时期学校有不同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上》有这样的记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意思是说,夏代的学校叫“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痒”,尽管名称不一样,但都是培养贵族孩子学习的地方。

早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学校组织就已经比较完善,它继承前代的教育制度,建立起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奴隶制官学体系。

根据《周礼》和《礼记》等相关文献的记载,当时的学校分两类设置:一类是国学,另一类是乡学。

设在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里的学校称之为国学,分为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城外南郊。

周王朝的大学称为辟雍,各诸侯国的大学称为泮宫。

辟雍又分五种:居中者就用辟雍来命名,也称太学;南面的叫成均,也称南学(韩国著名的成均馆大学就是据此来命名的);北面的叫上庠,也称北学;东面的叫东序,也称东胶或东学;西面的叫瞽宗,也称西雍或西学。

乡学设在都城郊外的行政区内,按地方行政系统分别设立,州设序,党设庠,闾里设塾或校。

以上所说的学校都是由官方建立的,称为“官学”。

到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官学逐渐衰落。

孔子首创私人办学,社会出现了“私学”,此后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官学”与“私学”并存,它们的名称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官学如汉代的太学、州、郡、县学,唐、宋以后的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府、州、县学,元代以后的社学等。

汉代私学昌盛,有经馆、精舍、精庐、书馆、学馆和书舍等。

隋、唐以后,私学名称更多,有家塾、经馆、义学、村塾、冬学等。

宋代兴起书院,刚开始多由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元代以后,书院逐渐官学化。

清末曾一度把学校改称学堂。

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的《壬子学制》中,开始称学校。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我国古代学校名称沿革简史组图

我国古代学校名称沿革简史组图

我国古代学校名称沿革简史组图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义学之分,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

还细分有国学,乡学,太学,辟雍,庠序,上庠,右学,成均,宗学,瞽宗,东序,宫邸学,崇文馆,弘文馆,八旗官学,鸿都门学,律学,,医学,武学,阴阳学,算学,玄学,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俄罗斯学馆,书院,私塾,蒙馆等类别。

古代学校的名称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

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说:“夏日校,教也。

”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

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

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

其实,在我国古代,“庠”、“序”、“太学”虽然都是指学校,但是,它们所指代的却是有所区别的。

庠,古代乡学名,《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

”《注》曰:“此庠,谓乡学也。

”旧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

明清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

《促织》中有:“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邑庠,即县学。

序,亦古代乡学之名。

《辞源》云: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相对而言,后泛指学校。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谨庠序之教。

”《注》云:“庠序者,教化之宫也,殷曰序,周曰庠。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一)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瞽宗】古人以西为右,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也叫右学。

瞽宗是商代大学的名称。

当时大学以乐教为主,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

乐师在大学中祀其先祖为乐祖,大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

瞽宗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指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私塾】私塾是私学的一种,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

2020福州事业单位资料:古代文化常识中的那些“学校”

2020福州事业单位资料:古代文化常识中的那些“学校”

2020福州事业单位资料:公共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那些“学校”【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那些“学校”》,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无论是在事业单位考试还是在省考中,文史常识一直以“多”“杂”“乱”著称。

是各位考生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尤其是碰到了文史常识中的各种学校,考生更是傻傻分不清楚。

为了帮助考生啃下这块硬骨头,更好的应对考试,本文专门针对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学校进行梳理总结。

(一)先秦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序】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官学】西周时期由官方创办了中央和地方的学校。

分别是国学和乡学。

国学是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教学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庠,序都是古代乡学,后来庠序泛指学校。

【私学】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

学问由此得到普及。

战国诸子百家纷纷聚徒讲学。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二)汉代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汉武帝时创办太学,设置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

汉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学生称为太学生、国子生。

(三)隋唐学校【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改称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从此国子监和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四)宋代学校【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有些由私人创办,有些由官方创办。

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

古代学校的别称

古代学校的别称

周时期的学制:朝廷有国学(高等教育性质---大学---辟雍、东序、成均、上庠;初等小学性质)乡学(乡校、州序、党庠、闾塾)这些学校中辟雍是皇帝承师问道之处,与泮宫类似。

东序为习武之地;成均为习乐之所;上庠为学书之所。

这是分科教学。

国学中的小学主要接纳的是皇族的孩子,入学资格等级名份为入学的首要条件。

王太子8岁时入小学15岁进入小学,学制为9年。

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古代学校为何称“庠”?意为培养教化之所

古代学校为何称“庠”?意为培养教化之所

古代学校为何称“庠”?意为培养教化之所舒智辉如今,人们对“学校”一词的定义大多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但“学校”一词到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

在中国古代,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塾等。

那么,古代的学校为何称“庠”呢?“庠”为“培养教化”之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庠”读作xiáng,对“庠”字的解释是:古代的学校。

庠序,指古代乡学,泛指学校。

庠生,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

在《辞海》中,“庠”同样被解释为古代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说文·广部》中也有:“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尽管前者所述“周曰庠”,后者说的是“殷曰庠”,但不难看出,古人将学校称为“庠”,是取其“教养教导”、“培养教化”之意。

从“庠”字本身来看,“庠”为形声字。

从广,羊声。

“广”的本义为宽大的房屋。

“羊”为“善”省,表示美好、完善之意。

“广”“羊”为“庠”,可会意为专门用于教化人从善、向善、识礼,从而使得人品更加完善的地方,亦即学校。

“庠”有上庠下庠之分“庠”作为古代学校的名称,古籍中不仅有很多记载,而且各有解读。

如《礼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

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

”明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庠为乡学,有堂有室;序为州学,有堂无室。

”“庠老”、“庠生”、“游庠”等都是因“庠”而衍生出的对人的称谓。

其中“庠老”是古代对地方学官的敬称,“庠生”是对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的生员的称谓。

古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

元代柯丹邱《荆钗记·会讲》:“家无囊橐,忝列庠生之数。

古代学校的别称

古代学校的别称

周时期的学制:朝廷有国学(高等教育性质---大学---辟雍、东序、成均、上庠;初等小学性质)乡学(乡校、州序、党庠、闾塾)这些学校中辟雍是皇帝承师问道之处,与泮宫类似。

东序为习武之地;成均为习乐之所;上庠为学书之所。

这是分科教学。

国学中的小学主要接纳的是的孩子,入学资格等级名份为入学的首要条件。

王太子8岁时入小学15岁进入小学,学制为9年。

汉代:(、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隋唐:儒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1。

“学校”称谓知多少

“学校”称谓知多少

“学校”称谓知多少阅读天地0510 0725“学校”称谓知多少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

今天,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统称之为“学校”,但古代却不然,《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由此观之,在古代,学校由于其组织者和设立者的不同,其称谓也是不同的。

先说塾。

塾是古代家庭或家族内设立的学校,因归其本家或本族所有,所以又被称为“私塾”或“私学”,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的“家有塾”。

在古代,“塾”本为大门内两侧的房屋,因常于此讲武课读,所以家庭学校也便被称为“塾”。

周荣《芋老人传》上有句话说:“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

”说的就是老师在私塾为学生授课的事。

再说庠和序。

庠和序都是古代的地方学校,也称乡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庠生,就是指在科举制度中,府、周、县学的生员的别称。

虽同为地方学校,在殷周之时其称谓却是不同的,殷代称之为“庠”,而周则称之为“序”,故《汉书·儒林传》云:“殷曰庠,周曰序。

”后来则“庠”“序”并称。

《孟子·梁惠王上》记述孟子在向齐宣王宣扬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意思是说认真地办好地方各级学校教育,用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用在道路上背扛头顶东西了,说明了办好地方教育的重要性。

《礼记·学记》上所说的“党有庠、术有序”中的“党”和“术”即“地方”。

党是古代社会的基层组织,五百家为一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村,后来泛指乡里,于是便常常“乡党”连称,“乡党”即同于今天的“乡村”。

术即道、府、县之意,是古代行政区划名,只是各自所辖范围不同而已。

最后说学。

学即学校,在古代,一般指国家在京城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称太学,即国子监,也就是《礼记·学记》所说的“国有学”。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开始普及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开始普及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开始普及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教育大国之一。

但是,我们的教育事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我国学校的教育是开始走向普及。

在古代,我国的学校又称之为书院,它不同于我们现代的学校,而是更多的像是一种私人教育机构。

在古代的书院里,由于只有少数社会精英能够进入这个圈子,所以学校的教育水平也比较高。

但是,在这个时代,教育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的待遇。

直到唐代,学校教育才开始走向普及。

唐代的大中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它是由唐玄宗在天宝元年(742年)创办的。

当时,唐玄宗认为文化教育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所以他发起此举。

这个学校的学生对象并不限制身份阶层,有很多普通民众也能够在这里接受教育。

与古代其他学校不同的是,大中书院的课程内容更加广泛,包括古代的儒家经典、化德彝等书籍。

到了宋代,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态继续发展。

琼林学院是当时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单位。

它是由宋太祖赵匡胤于996年创立的,位于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市)。

这个学校的规模非常规模庞大,有1000多名学生。

与唐代的书院不同,琼林学院更注重规范化的管理和教学。

这个学校的课程内容也更加丰富,包括经史子集、音乐、绘画等等。

在明清时期,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当时,大量私塾开始出现,成为了普及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由于私塾非常便于组织,所以业余教师大量涌现。

同时,当时的教育形态也更加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儒释道三家,还包括了民间学派、地方学派等等。

综上所述,我国的学校教育普及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尽管现代的教育已经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古代的教育与现代教育同样存在着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学校叫什么
篇一:
各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学习的地方一般叫痒,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而周朝的时候私人学校刚开始设立,而设立的人一般是诸侯豪门为了培养人才,于是叫“学宫”,比较有名的是齐国的“稷下”。

春秋战国及以后其他王朝也有类似的“学社”“文社”“诗社”等,宋以后的“书院”盛行,成为相对于“太学院”的学生学习的地方。

当然,古代士人也大多会寓居在寺院道观中(感觉古人非常注重经文的研究),所以学生们住的地方也有些类似的味道。

至于吃饭的地方,根据明代的文献,说那时候的老师是不管饭的--去求学是求人家的,要自己找旅店住(送东阳马生序)。

而一般来说,古人会将他们的与学习有关建筑物起很文雅的名字,什么这个堂那个馆或者什么什么阁的(文渊阁)。

至于老师开会,这个就更加复杂了:战国时候是百家争鸣,而且那时候叫“子”的往往有势力,可不想我们想的那样一群温文尔雅的学者。

而很多是暴力崇拜,像墨家和鲁班,纵横家,兵家。

而墨家本身又有为争夺“拒子令”内斗的记载。

儒道法家虽然不崇尚“武斗”,但学术间也是“剑拔弩张”的相互诋毁,而儒家本身后来又八分,反正是打到乱七八糟的。

所以那时候一般开会就是争斗大会,辩经论法的,在道观举办的比较多(佛教在汉后期才在中国兴起)。

篇二: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