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态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和比较,掌握植物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和适应性。

实验材料: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土壤,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五个相同大小的花盆,分别装上土壤。

2. 将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别种在花盆里。

3. 每天给每株植物适量的水,控制花盆内的湿度。

4. 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的颜色、数量和大小。

5. 在实验结束时,比较五株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其中的差异。

实验结果:五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十分鲜艳,生长也较快,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暗淡,生长缓慢。

在细致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三个现象:
1. 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几株叶片颜色鲜艳的植物在日光充足、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生长得较为茂盛,而另外几株叶片暗淡的植物却在光线不充足、土壤缺乏养分的情况下生长稳健,说明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的不同变化。

2. 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但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每株植物得到的水量,发现一些植物的叶片变黄、枯萎,说明缺少水分,一些植物的生长较快,说明有充足的水分,这再次证明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3. 植物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植物在与其他植物共生的情况下生长得更为茁壮,而有些植物却相反,说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它们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次植物生态实验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生长方式,对于我们今后研究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生态学实习报告五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五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五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学实习报告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

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

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四)》。

”生态学实习报告篇2实习概况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20xx-11-3,晴。

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xx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二、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特征。

2. 掌握植物群落功能的研究方法。

3. 分析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四、实验地点:XX自然保护区五、实验材料:1. 植物样本: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

2. 测量工具:皮尺、测高仪、样方网格等。

3. 记录工具:笔记本、相机等。

六、实验方法:1. 样地选择:在实验地点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2. 样方设置:在每个植物群落中设置若干个样方,样方大小根据植物群落类型而定。

3. 群落结构调查:对样方内的植物进行分类,记录植物种类、数量、高度、胸径等特征。

4. 群落功能研究:通过分析植物群落结构,研究其生态功能,如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生产力等。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七、实验步骤:1. 样地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类型。

2. 样方设置:在每个植物群落中设置多个样方,样方大小一般为1m×1m或2m×2m。

3. 群落结构调查:在样方内,对植物进行分类,记录种类、数量、高度、胸径等特征。

4. 群落功能研究:根据植物群落结构,分析其生态功能,如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生产力等。

5.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在实验地点,共调查了3种植物群落,分别为森林、草原、湿地。

其中,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草原群落物种丰富度次之,湿地群落物种丰富度最低。

2. 群落功能分析:森林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

草原群落物种丰富度较高,但生态位宽度较小,生态功能相对较弱。

湿地群落物种丰富度最低,但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如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

3.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森林群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生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我们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本次生态学实训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生态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生态现象的能力;3. 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4. 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生态系统调查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四、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调查:采用样方法,随机选取一定面积的样地,调查样地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记录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分析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分析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调查本次实验共调查了10个样地,样地面积为100m²。

调查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20种植物,其中乔木6种,灌木8种,草本6种。

植物种类丰富,分布较为均匀。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的分析,发现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

乔木层以杨树、柳树为主,灌木层以荆条、胡枝子为主,草本层以狗尾草、蒲公英为主。

植物群落层次分明,结构稳定。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得出各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且生态位重叠度较低,表明植物群落内物种间竞争较弱。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的分析,评估得出该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研究区域,同时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及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和笔。

(二)实验方法1、物种调查采用样方法对草地中的植物物种进行调查。

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环境因子测量在实验区域内不同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并记录测量时间和地点。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一)物种调查结果经过样方调查,共记录到X种植物,其中优势物种为具体植物名称。

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环境因子测量结果实验区域内的温度在具体温度范围之间变化,湿度在具体湿度范围之间波动,光照强度在具体光照强度范围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为具体数值,多样性指数为具体数值。

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某些喜阳植物的分布较为密集。

四、实验讨论(一)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植物在草地中的分布不均匀。

此外,土壤质地、养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因为丰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抵御外界干扰和病虫害的侵袭。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校园内的草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如踩踏、修剪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改变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生态学实验报告——环境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doc

生态学实验报告——环境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doc

基础生态学实验环境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姓名学号系别班级实验日期同组姓名一、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对小白鼠以及蟾蜍对不同环境温度下体温变化的测量,研究恒温动物以及变温动物对于环境温度变化时体温的调节。

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常温动物的体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保持恒定。

环境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与动物种类、个体年龄及性别、个体差异、体表被盖物的性质和干湿度等因素有关。

二、实验过程1、取六个笼子,分别编号。

2、在室温下,从小白鼠笼中随机取出雌雄各三只,辨别性别。

3、用温度计从肛门分别测出各自体温,记录。

4、将小白鼠连同鼠笼一起测重,记录。

5、随机将小白鼠分成1、2、3三组,每组雌雄鼠各一只。

从这三组小白鼠中随机取出两组分别置于10℃和35℃的恒温箱内各30min,剩下一组置于室温中观察。

每隔一段时间记录小白鼠的活动状况。

6、30min后将鼠笼取出,分别测出各自的体温,记录。

7、再分别将小白鼠连同鼠笼一起测重,记录。

8、同理将蟾蜍也一样这样处理并记录。

三、实验结果表一:小白鼠实验数据记录表二表三:蟾蜍实验数据记录表四实验结论:由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小白鼠处于35℃高温和10℃低温环境时,体温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蟾蜍处于35℃高温和10℃低温环境时,体温的变化幅度比较大。

同时由表二和表四,可以看出,小白鼠和蟾蜍,在经历10℃、22℃和35℃的环境后,经过30min后,体重都减轻了,说明其体内物质消耗或者排泄出了体外。

小白鼠是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它在不同外界温度的条件下的体温变化不大,是通过它体内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完成对外界变温的适应的;蟾蜍是两栖类属于变温动物,它的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由于有机体要保持活动的状态,还是会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是变化的范围会比恒温动物大很多。

四、实验讨论通过实验验证了恒温动物(小白鼠)在外界温度变化的时候的体温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的范围会明显小于变温动物(蟾蜍)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范围。

农业生态基础实验报告小结

农业生态基础实验报告小结

农业生态基础实验报告小结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农业生态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农业生态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生态学为基础,结合土壤学、气象学、植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

本实验主要依据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演替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生态适应性原理等基本原理进行。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选择实验地块,收集相关资料,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实验设计:确定实验处理,设置对照组,规划实验操作流程。

3. 实验操作:进行土壤采样、植物调查、气象观测等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4. 数据整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5. 结果展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绘制图表,撰写实验报告。

四、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例如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生长的植物在生物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土壤和植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土壤pH和植物生长速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这些结果为我们后续的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农业生态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我们在数据分析中找到了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pH与植物生长速度之间的关系等有趣的结果。

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六、结论总结本次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我们深入了解了农业生态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在数据分析中找到了有趣的结果。

这些结果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实验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未来我们计划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实验,探究更多的农业生态问题,以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生态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测定

生态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测定
2、结论: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温度对植物发育速率的影响上。玉米和大豆的发育都是从某一温度开始,不是从0℃开始,而是在20℃与25℃条件下开始。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能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生长发育,而且 植物各个阶段发育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无论是玉米还是大豆在25℃时生长较快,20℃较慢。并且25℃条件下的植株相较于20℃下的只植株高。
43.1
16.4
C=(N2*T2-N1*T1)/(N2-N1)
=(5*25-12*20)(5-12)
≈16.4
K1=N1(T1-C)
=5(25-16.4)
=43
K2=N2(T2-C)
=12(20-16.4)
=43.2
K=(K1+K2)/2
=43.1
注:两组有效积温的值存在误差,土壤的情况、护理的情况及实验室的条件都会造成两组数据不等。
准确计量实验时间也就是从开始播种到长出第一片真子叶的具体时间再准确计量实验时间也就是从开始播种到长出第一片真子叶的具体时间再准确计量实验时间也就是从开始播种到长出第一片真子叶的具体时间再折算为天计算折算为天计算折算为天计算测量植株生长高度的过程中计量保证测量的精确度测量植株生长高度的过程中计量保证测量的精确度测量植株生长高度的过程中计量保证测量的精确度在测量植株的生长高度过程中待拿出培养瓶后随即关门快速测量在测量植株的生长高度过程中待拿出培养瓶后随即关门快速测量在测量植株的生长高度过程中待拿出培养瓶后随即关门快速测量快速放回快速放回快速放回注意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适时适量洒水保证一定的湿度注意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适时适量洒水保证一定的湿度注意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适时适量洒水保证一定的湿度可编辑修改可编辑修改可编辑修改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

生态学实验报告总结(九篇)

生态学实验报告总结(九篇)

生态学实验报告总结(九篇)生态学实验报告总结篇一20xx年5月22日青岛小珠山通过这次小珠山的实习,观察北方落叶阔叶林,进而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互相作用规律,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青岛以小珠山为依托打造生态城市的相关问题。

我们于5月22日上午8点从学校出发驱车前往小珠山开展为期一天的实习。

小珠山位于灵山卫镇西北部,西越隐珠东北,北跨黄岛区辛安西南,属崂山山系,整个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3公里,宽约8公里,总面积约为104平方公里,境内有名称且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余座,主峰大顶海拔724.90米。

小珠山草木葱郁,树木品种繁多,稀有树种随处可见,白云寺遗址内的皂角树为明代所植,属北方罕见的树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1、小珠山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小珠山多生长温带阔叶落叶林,大部分为飞机播种造林而形成,属次生林。

树木茂密,山地覆盖率可达70%。

境内分布有樱桃树、撒刺槐、黑松等落叶乔木树种,形成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ecosystem〕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其植物群落多为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潮湿性海洋气候条件下的植被,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1]。

由于冬季落叶,夏季绿叶,所以又称“夏绿林”〔summer green forest〕。

落叶阔叶林分布区一年四季清楚,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

年平均气温8~14℃,1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7月平均温度24~28℃,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mm[2]。

落叶阔叶林的乔木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片,叶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

芽有包得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丫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构造。

落叶阔叶林的构造简单,可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乔木层主要由栎属、水青冈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桤木属、杨属等种类组成。

生态学实习报告5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5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5篇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1:(1)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2)使学生掌握生态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增强实习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习目的2: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习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四.实习内容以及体会:我们于20__年6月16日开始了生态学综合实习。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次实习实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景区进行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认识崂山地区的植物,并了解其经济药用价值;对崂山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

虽然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领略北九水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我以前去过北九水,所以这次实习也就没太注意已经看过的美丽风景。

一天的时间,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

生态学实验报告 肺皮失水量

生态学实验报告 肺皮失水量
(3)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讨论数据是否合理。
3、结论:经综合实验结果可知,小鼠在中等湿度时肺皮失水量最低,而在干燥和饱和时肺皮失水量都会增加。
三、实验小结
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
A.实验前对于实验内容不太了解,不知道如何检验实验仪器的气密性
B.平衡压力不准确,不能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去操作,更甚者是忘记调整压力平衡,导致实验迟迟没有现象
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
签名:年月日
C实验前后对小鼠和置硅胶的U形管称量不准确,有的甚至忘记称量小鼠实验前的体重
D.硅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
原因分析:1,装置气密性不好;2,可能有的小组操作错误,实验数据收集计算错误;3,实验读数不准确或是错误;4,实验之前没有调平衡
改进措施
通过本次试验,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分析:各小组实验结果相差很大,很难找出规律,看不出小鼠在什么湿度的肺皮失水量最大,实验中,有些小组的操作也不太规范,特别是由于实验仪器不够,需要等待其它组的做完某一步之后,另一组才开始实验,造成吸水用的硅胶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给实验造成了一定的误差,有些实验小组在读数时也不遵照相应的规程,仰视着读数,有的实验小组在数据的收集,计算过程中,对相应的计算步骤不理解,造成计算的错误,从而导致错误的实验结果,这些都是出现小组之间数据差别很大的原因所在。
吸水剂:硫酸、硅胶、CaCl2或KOH等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安装仪器
2,检查仪器装置
是否漏气
3,8、9瓶称重
并记录
4,对照测量
5,放入动物
,并称量(g)
6,8、9瓶称重
并记录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生态学实习报告实习一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调查一、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各统计指标的含义二、工具备品皮尺、钢卷尺、测绳、枝剪、粉笔、铅笔、标签、方格纸、调查表格、植物检索表等。

三、调查方法全面踏查和样方法相结合。

其基本步骤是:全面踏查:对所要进行调查的植物被地全面踏查一遍,选定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固定或)临时样地。

样地调查:(1)样地面积:森林:20*20平方米,其中:灌木样方五个,2*2平方米,草本样方五个,1*1平方米(2)每木调查:具体按测树学方法进行。

平均胸径大于8厘米者,2厘米一个径阶;小于8厘米者,1厘米一个径阶。

(3)植被及灌木调查:植被调查在1*1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下木调查在2*2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乔木调查在实习中绘制树冠投影图。

植物名称:记录植物中名或学名,并采集有关植物标本(实习中只采集野外不能识别的标本。

经鉴定后再将植物名称填入,但在鉴定前要填入代号)。

由于标本不完整,鉴定有困难时可暂时填入**科或**属的一种。

如苔草属的一种。

层次:可根据植物高度划分为几个层次。

若一种植物分布在几个层次中,按其分布情况记入分布最多的层次中层次盖度:即该层次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方面积的百分比。

按植物自然情况进行测定。

范围指最低高度到最高高度。

如果植物最低为0.3米,最高为1.5米,则记为0.3-1.5米。

多度:指该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用德鲁提的多度等级进行分级。

分布:指丛生、片状、稀疏、单株等。

(4)统计及报告:按测树学统计林木组成和平均胸径。

植被统计频度和多度。

描述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

四、实验数据表1森林群落类型调查表一、样地基本概况标准地面积:20*20 平方米地点名:调查日期:2015.05.26 海拔:150米经纬度:坡位:半山腰坡度:15.2°森林类型:天然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林分郁闭度:80%二、地质、土壤调查土壤类型:壤土母岩类型:砂岩、砾岩、岩石风化残积土壤厚度:一米以上岩石露头:10%土壤A层厚度:棕色枯落物厚度:1.5cm土壤颜色:棕色土壤质地:黄棕壤土壤侵蚀状况:很少排水状况:良好三、经营历史与人为活动状况:表2样地每木调查表序号树种名称胸径cm 树高m 冠幅m*m1 α33.52 20.6 8.7*5.12 麻栎21.82 17.15 4.5*4.43 麻栎28.45 26.5 8.3*7.54 麻栎28.60 24.0 6.1*5.45 麻栎37.38 22.4 9.2*8.36 麻栎32.95 25.3 6.6*6.37 麻栎22.12 18.0 5.4*4.68 麻栎28.96 21.9 6.3*5.49 麻栎20.57 15.4 4.6*3.710 麻栎25.82 18.4 5.3*4.111 麻栎30.21 21.0 7.4*5.812 麻栎22.28 17.4 5.2*4.713 麻栎32.70 17.9 6.5*6.214 麻栎37.72 22.0 9.1*8.015 麻栎22.00 15.9 5.6*5.316 麻栎29.30 14.4 6.5*5.6表2数据分析整理如下:径阶平均直径各株树木直径(cm)/(m)树高实测值株数(株)平均树高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20.5722.0625.8228.6729.7632.7033.5237.5520.57/15.421.82/17.15 22.00/15.9 22.12/18 22.28/17.4 25.82/18.428.45/26.5 28.60/24.0 28.96/21.929.30/14.4 30.21/21.032.70/17.933.52/20.637.38/22.4 37.72/22.01413211215.417.1118.424.117.717.2020.622.2由标准地每木检尺实验数据计算得直径算术平均值: 28.40cm 径阶株数分布图1234520222426283032343638径阶/cm株数/株各径阶平均树高胸径散点图y = -0.0136x 2+ 1.0774x - 0.2804R 2= 0.36780510152025300510152025303540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胸径树高散点图y = -0.0313x 2 + 2.1668x - 15.481 R 2 = 0.37940510152025300510152025303540胸径/cm树高/m表3灌木/下木小样方调查表样方面积:2*2平米总盖度:样方物种名称盖度(%)平均高m 多度(株)1a 28 1.54 12 b 26 1.5 1c 18 1.15 1d 15 1.1 23 eb 20 1.45 14 f 25 1.5 1g 80 1.6 35 e 40 1.7 1c 20 1.3 1表4草本小样方调查表样方物种名称盖度(%)平均高m 分布状况1 A 30 0.08 稀疏B 60 0.80 片状C 50 0.10 稀疏2 络石60 0.07 丛生A 20 0.12 稀疏D 10 0.06 单株3 E 20 0.06 片状麦冬40 0.10 丛生F 10 0.08 稀疏B 10 0.12 单株4 络石40 0.07 稀疏G 50 0.04 丛生麦冬10 0.11 丛生5 络石30 0.07 单株C 10 0.10 稀疏D 10 0.06 单株表5植物频度和多度统计表植物名称小样方号(株)频度(%)平均多度1 2 3 4 5α0 0 0 1 25 0.25 麻栎 6 3 3 3 100 3.75a 1 0 0 0 0 20 0.2b 0 1 1 0 0 40 0.4c 0 1 0 0 1 40 0.4d 0 1 0 0 0 20 0.2e 0 0 1 0 1 40 0.4f 0 0 0 1 0 20 0.2g 0 0 0 3 0 20 0.6A 3 4 0 0 0 40 1.4B 0 2 0 0 1 40 0.6C 0 3 0 0 1 40 0.8D 0 2 0 0 2 40 0.8E 0 0 4 0 0 20 0.8F 0 0 3 0 0 20 0.6G 0 0 3 0 0 20 0.6络石0 3 0 2 2 60 1.4 麦冬0 0 5 3 0 40 1.6由以上数据可知,该样地内群落组成较为丰富,乔灌草均有分布。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生态学实验报告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一个小型封闭生态系统,包括水域、陆地和空气三个部分。

在水域中放置了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陆地上放置了一些植物和昆虫,空气中则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和氧气。

通过调整这些环境因素的数量和比例,观察生态系统的变化。

实验过程1. 水域环境变化实验:将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增加一倍,观察浮游生物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浮游生物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但当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时,生态系统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浮游生物数量急剧下降。

另外,将水域中的底栖生物数量减少一半,观察底栖生物的生存状况。

结果显示,底栖生物数量逐渐减少,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

这表明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 陆地环境变化实验:在陆地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植物的生长速度加快,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导致植物受到伤害。

另外,在陆地上增加昆虫数量,观察植物的受损情况。

结果显示,昆虫的增加导致植物受到破坏,甚至有些植物无法生存。

这说明昆虫对植物的掠食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空气环境变化实验:在空气中增加氧气浓度,观察生物的呼吸情况。

结果显示,氧气浓度的增加促进了生物的新陈代谢,使其更加活跃。

另外,在空气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观察生物的生存状况。

结果显示,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对生物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其生存能力下降。

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生物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适应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3.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由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的,一旦某个组成部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生态学实习报告六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六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六篇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二、实习地点: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实习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__x地区生态环境及垂直土壤分布差异条件对天然植被的影响。

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作用。

通过实地考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调查的能力,团队分工及其团队协作能力。

实习出行路线:南宁(都南高速公路至府城出口,经府城、雷江二级公路)——__x旅游区大门区——__x旅游区。

四、实习地概况4.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及历史沿革1965年7月经自治区林业厅批准,成立__x林场,归属自治区林业厅管辖,委托南宁地区林业局代管。

1975年自治区林业厅和南宁地区行署决定停止采伐天然林,林场工作重点转移到保护森林资源。

1981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__x林场改建为自然保护区,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__x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属事业单位,隶属关系不变。

20__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__年8月隶属南宁市林业局主管。

保护区人员编制218人。

4.2、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区类型以北回归线上保存较完整的常绿阔叶林为特色,以保护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频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以自然保护、科研教学、宣传教育为主要管理任务,适度开展多种经营和森林生态旅游。

所辖部分区域是广西大学的实习科研基地,为此我们得以在此实习参观。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中,具有典型地带性特征的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4.2.1、重要保护价值__x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或生物地理上具有突击的代表性,森林植被保存之好,植被类型如此之多,实在罕见。

其多样性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在国际国内是较为少有的。

__x保护区是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的中国40处具全球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是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基地。

__x目前已知有植物209科764属20__种,野生脊椎动物有294种。

__x的动植物物种占广西已知种数的比例都在30%以上,形成了小面积高密度的生物多样性区域。

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本次生态学实习是我大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性课程,旨在通过对实地生态环境的考察、实验等方式,着重让学生理解生态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

为期两周的生态学实习经过前期安排和准备,于7月开展。

二、实习地点及任务本次实习地点为青青草原,主要任务为分析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特点,并在此背景下进行实验研究,了解生态过程,并对未来的生态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具体实习任务如下:1.实地考察和调查该地区生态环境,重点关注该地区气候、物种丰富度、土地利用、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其生态系统的影响;2.基于实地调查与采样结果和相关数据,依次进行生态过程的分析,并构建该区域生态系统图谱;3.设计实验并开展实验研究,探讨环境因素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4.根据实验研究结果,提出可行性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议。

三、实习过程3.1 实地考察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们依据班主任的指导,制定了该地区的调查方案。

最终的调查方案主要采用的是实地考察和采样的方法,重点记录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及其环境信息。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该地区受到气候更替、植被破坏和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使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并且需要诸多方面的全面掌控。

3.2 生态系统分析及构建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我们根据对该地区的考察和采样数据分析后,得出了相关的生态过程和特点,并叠加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生态系统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物种的消失和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加重,这些影响因素是造成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对气候等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该地区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春秋季节干湿变化不稳定、大气污染等。

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受到破坏,这些损害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趋于复杂,而且导致该区域的土地和水资源得到了浪费和消耗。

此外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化和人口增加也规模灾害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

基础生态学实习报告3篇99文库

基础生态学实习报告3篇99文库

基础生态学实习报告3篇基础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这次的暑假实习我选择了一家装潢设计公司,因为平时在学校从事编辑排版工作很想有机会到外面类似的公司里面实习一下,使自己的基础更牢固,技术更全面,实习的内容是学面设计(photoshop和coreldraw的使用)。

因为考虑到以后毕业有可能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加深对各种平面设计的了解,找出自身的不足。

这次实习的收获对我来说有不少,我自己感觉在知识、技能、与人沟通和交流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收获。

总体来说这次是对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生态学实习报告。

第一天来到公司,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什么也插不上手,只是这里看看,那里逛逛,最终还是公司里的老师给我指了条路,让我用photoshop和coreldraw 软件模仿教程做一些简单的图片,终于找到事情做了,于是我就乖乖的做起了图片。

说实话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也这样做过,不过效果没有这么好,因为以前一遇到难的或不懂的就停下来不做了,而现在有老师在旁边,有不懂的就问,这使我受益非浅。

假如在作图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几个小技巧,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photoshop小技巧1、制作圆角矩形方块首先在photoshop中建立一个新文件,在文件上用矩形选取工具画一个矩形框,接着选择选单select→feather,输入半径值,数值越大则圆角矩形的半径越大。

在选取区中填入颜色后,取消选取范围。

选取选单image→adjust→thre shold,由调整thresholdlevel来改变大小,如此就会产生您想要的圆角矩形大校若要产生圆角矩形的选取区,可以在选取区作用的环境下,切换到快速遮罩模式,同样执行threshold以获得您想要的遮罩。

2、高解析制作在用photoshop制作网页图形的时候,许多朋友为了快速的操作,都会把图选择低解析度进行制作,但是有些滤镜会因为图形解析度的不足,而无法处理,最后出来的效果也很差。

生态学基础实验报告(3篇)

生态学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生态学基础实验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态实验室实验目的:1. 了解生态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

2. 学习生态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

3. 掌握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

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分布和繁殖的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光、温度、水分、土壤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捕食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仪器:- 生态调查工具:指南针、测量尺、地形图、样方法工具(如五点取样器、样方框等)- 数据记录表格- 电脑及统计软件(如SPSS、Excel等)- 生态因子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pH计等)实验方法与步骤:一、生态调查1. 确定调查区域:选择一片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湿地等。

2. 确定调查方法: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如样方法、样带法、样方法等。

3. 生态因子测量:使用生态因子测量工具,对调查区域内的光、温度、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进行测量。

4. 生物种群调查:在调查区域内,采用样方法或样带法,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进行计数和统计。

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将调查数据记录在数据记录表格中。

2. 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如计算种群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位宽度等。

3. 分析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探讨生态因子与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结果:一、生态因子测量结果- 光照强度:平均值为1000 umol m-2 s-1- 温度:平均值为25℃- 水分:平均值为60%- 土壤pH:平均值为6.5二、生物种群调查结果- 植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500株/m²- 动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30只/m²- 微生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1×10⁹个/g土壤三、数据分析结果1. 光照强度对植物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光照强度越高,植物种群密度越大。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观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实验目的:1. 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2. 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 了解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的角色。

实验器材:1. 多个透明玻璃容器或鱼缸;2. 水;3. 石块或鹅卵石;4. 小型水生动植物(如水藻、水草、螺蛳等);5. 小型水生动物(如水蚤、枝角水蚤等);6. 螺壳或贝壳。

实验步骤:1. 准备透明玻璃容器,向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并加入一些石块或鹅卵石以提供生物栖息和避难的地方。

2. 向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藻或水草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3. 将水蚤或枝角水蚤等小型水生动物加入容器中作为消费者。

4. 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观察消费者是否捕食生产者、生产者是否受到消费者的压力等。

5. 将一些螺壳或贝壳加入容器中,模拟分解者的存在。

6. 继续观察和记录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观察分解者对死去的生物的分解速度、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营养循环的作用等。

7. 根据观察结果,整理并分析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

实验结果:观察到生态系统中,水藻或水草作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合成有机物质。

水蚤等消费者会以生产者为食物。

在观察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物种相互作用,如寄生者和宿主之间的关系。

分解者通过分解螺壳或贝壳等死亡物体,将其转换为无机物质,促进营养循环。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食物链的关系。

生态系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者控制了生产者的数量,分解者促进了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此外,通过这个实验也发现了生态系统的易受外界干扰的特点。

适当的人为干预和监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

基础生态学实验报告

基础生态学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验证性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
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实验课程名称 基础生态学实验 教师及职称
开课学期 2011 至 2012 学年 下 学期 填报时间 2012 年 3 月 17 日
一.实验设计方案
林可指数法
取白豆N粒,随机散布在样方纸内。

随即抽取15个样方
计数并移去已确定抽取样方中的个体,
加入等数量的红豆,认真做好记录
将红豆和白豆混合后,随即散布
随即抽取15个样方,记录
施夸贝尔法
取白豆N粒,随机散布在样方纸内。

随即抽取5个样方
计数并移去已确定抽取样方中的个体,
加入等数量的红豆,认真做好记录(
总共做8次,认真做好记录)
将红豆和白豆混合后,随即散布
随即抽取5个样方,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学生验证性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
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实验课程名称 基础生态学实验 教师及职称
开课学期 2011 至 2012 学年 下 学期 填报时间 2012 年 3 月 17 日
一.实验设计方案
林可指数法
取白豆N粒,随机散布在样方纸内。

随即抽取15个样方
计数并移去已确定抽取样方中的个体,
加入等数量的红豆,认真做好记录
将红豆和白豆混合后,随即散布
随即抽取15个样方,记录
施夸贝尔法
取白豆N粒,随机散布在样方纸内。

随即抽取5个样方
计数并移去已确定抽取样方中的个体,
加入等数量的红豆,认真做好记录(
总共做8次,认真做好记录)
将红豆和白豆混合后,随即散布
随即抽取5个样方,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