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唐代长安住宅的形制发展与空间布局

唐代长安住宅的形制发展与空间布局

唐代长安住宅的形制发展与空间布局夏代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唐代的长安城,既是从皇帝、百官到庶民、僧道的生活居住空间,又是帝国各项行政制度运作的舞台,这里作为唐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反映唐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遗憾的是不仅唐长安城,至整个唐代都没有住宅实物遗存,因此对唐长安住宅建筑形式的论述只能依靠相关文献的记述以及仅有的考古资料,从建筑史的角度,在把握唐代住宅形制的总体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长安作为都城的特殊性,对唐代长安住宅的形制、布局等做一些描述。

一、唐代长安住宅的形制发展在我国,庭院很早就被作为单体建筑组合的一种组织形式。

被认为是夏时期文化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和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最大,在残高约80公分,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的夯土台上有面阔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在随后发现的二里头另一座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到更为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

这些例子说明,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西周有代表性建筑—岐山凤雏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有两进院落组成,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不过,这些例子都说明院落还一般只是用于宫殿上,至于一般的住宅,则还是以单体的茅屋、土木房子为主,甚至奴隶们大多还在穴居和半穴居。

商代宫殿(复原图)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三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即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己经初具后世「”前堂后室”的院落形制。

汉代住宅形制,一种是继承传统的的庭院式,另一种是创建新制—坞壁。

汉代建筑的巨大成就之一是解决了多层木架建筑的技术问题,在甘肃和江苏的东汉陶屋上,则可看到高达五层的建筑形象,至于三四层陶屋的建筑明器,则在各地汉墓中有更多地发现。

根据河河南沁阳造像碑石所示,北魏和东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

隋唐长安建筑的现代研究历程

隋唐长安建筑的现代研究历程

隋唐长安建筑的现代研究历程隋唐时期,长安城是中华大地上最为繁华盛世的都城之一,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之一。

长安城建筑因资源丰富,工匠精良,设计先进,艺术高超,流传至今仍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次报告将介绍隋唐长安建筑的现代研究历程。

隋唐长安建筑的初步描摹19世纪晚期,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一时期,一些西方学者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

他们通过收集绘制长安各时期的地图、制作建筑模型等方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长安建筑的初步描述。

1906年,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杜伊茨在长安城发掘出土了一座唐代宫殿的遗址,这是长安城内发现的第一处唐代宫殿。

对于德国著名建筑师而言,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层次信息非常重要。

他发起了一项大规模的调查,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907年,他在柏林宣布他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严格调查得出结论,认为唐代建筑是最伟大的历史性建筑之一。

20世纪初期,有一些中国学者和建筑师也开始着手研究古代长安城建筑,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李观。

他研究了唐代长安城各部位,形成了《长安城域考证地形图》、《碑拓本长安城图》等著作。

他的研究为后来的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隋唐长安建筑的理论研究自20世纪以来,有一些学者对于长安古建筑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精细的考证,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技艺、建筑空间和建筑美学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位美国建筑师史蒂文·渣夫斯基关于宫殿建筑的研究揭示了隋唐时期建筑设计中的意象处理方式。

另一位美国学者瓦尔特·希尔普斯则认为唐代建筑是现代建筑的前身,唐代的栋梁结构、雕刻装饰、绘画等表现形式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创新性的借鉴意义。

中国学者李继岩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建筑学随笔》中提出了“仪、礼、法”三个方面的研究思路,强调建筑与文化、人类学和政治等相关领域的关系。

【地图】唐长安城的各种平面示意图

【地图】唐长安城的各种平面示意图

【地图】唐长安城的各种平面示意图
在微博上发的时候有菇凉说我可以搬到这边来,于是就贴过来了。

总之就是方便大家了(nao)解(dong)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唐长安城平面图
宫城
分为三个部分,正中是大内,西侧是掖庭(后宫人员居所),东侧是东宫(太子居所)。

皇城
也就是办公区域。

长安城内各坊(局部)
上面还有很贴心的标识,向你展示这些地方曾经住过哪些大牛。

不过只能找到清晰度这么悲剧的图片。

东西两市
也就是贸易区。

西市主国际贸易,东市主国内贸易。

中层官员的住宅状况(推测示意图)
坊内用地(推测示意图)
王公贵族及各级官员的住宅具体占地多少,一般情况下就是按照官阶和地位,在坊内进行等分。

里坊的具体划分
各种东南西北之东南西北,虽然有点绕,其实还是很清晰的。

一个例子
有钱任性系列。

唐朝长安城住宅分布特征

唐朝长安城住宅分布特征

唐朝长安城住宅分布特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而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住宅分布特征十分独特。

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城市之一,其规模宏大,住宅区域的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长安城住宅区域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式结构。

根据唐代的规划,长安城被划分为内城、中城和外城三个区域。

内城是皇宫所在地,也是最高等级的住宅区域,主要供皇帝及其宫廷生活居住。

中城则是高级官员和贵族的居住区,住宅规模较大,建筑风格也更为豪华。

外城则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区域,住宅规模相对较小。

长安城住宅区域的分布还受到社会地位和职业的影响。

在内城和中城的住宅区域,高级官员、贵族和富商常常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社交圈和社会阶层的象征。

而外城则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住宅较为简朴,多为普通的砖木结构,没有太多的装饰和豪华。

长安城住宅区域还受到城市布局和道路规划的影响。

长安城呈方形布局,中央有宽阔的大街,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

住宅区域多分布在大街的两侧,靠近主要街道的住宅规模较大,而靠近城市边缘的住宅则规模相对较小。

长安城住宅区域还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

长安城位于渭水和灞水交汇处,水资源丰富,所以许多住宅区域都会选择在水源附近建造,方便居民取水和灌溉。

同时,靠近水源的住宅区域也更加宜居,空气湿润,气候宜人。

长安城的住宅区域还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

唐代的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宫殿和高级住宅常常采用琉璃瓦覆盖屋顶,建筑造型优美,雕刻精细。

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则多为砖木结构,简洁朴实。

此外,住宅区域还常常配有庭院,庭院里种满了花草树木,营造出一片宜人的环境。

唐朝长安城住宅分布特征呈现出阶梯式结构、社会地位和职业影响、城市布局和道路规划、地理条件以及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城市的规划建设,也展示了唐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

唐朝长安城住宅分布特征的独特之处,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辉煌时代的都市文明。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余思彦摘要:本文对唐长安城内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分析表明:静态的看,高官住宅呈现近似的圈层结构;动态的看,经历了单核心(高祖—睿宗)——扩大南移(玄宗)——去核心(肃宗—德宗)——双核心(宪宗-文宗)——去核心(武宗以后)的发展轨迹。

同居倾向、阳宅术的兴盛、宅子他用等是影响高官择宅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唐代长安高官住宅分布变迁择宅因素自唐代韦述《两京新记》以来,按街道和里坊来组织描述住宅分布的类型化记载不绝如缕[1],今人的增补考订专著亦有三种[2],还有不少单篇论文的增补[3]和大量墓志材料[4]可资利用。

辛德勇先生的《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对隋唐两京里坊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清晰的考辨。

这些先行成果都为研究某类人物住宅分布变迁及成因探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官员[5]、公主及王爷[6]、宦官[7]、胡人[8]等各式人物都进入了研究视野。

各类人物的住宅分布研究可以说是一种横向研究,对于文献记载最多的官员住宅分布,却不能忽略了纵的方向,即官员品级的影响。

妹尾达彦先生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官品对住宅分布之影响,但亦未将之细化分级讨论。

专以某一官品官员住宅分布为旨趣的研究始于史念海先生,他最早研究了朱雀大街两侧的三品以上高官宅第分布[9],为进一步还原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分布提供了启示。

官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高官与律令的关系更密切,住宅形制要求也更高;又因高官地位崇高,史料记载较多,可以做到具体到人的考证。

故本文以三品以上官员为主要对象,无疑能得到更为充分的讨论。

官员作为国家的精英阶层,与政局变动密切相关。

理论上讲,每次政治斗争中都会产生得势者与失势者,高官则是其中反映最灵敏者。

本文试图通过对高官宅第兴替迁徙的分析,进一步探讨高官择宅的影响因素。

--------------------------------------------------------------------------------[1]北宋有宋敏求《长安志》,元代有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清代有徐松的集大成之作《唐两京城坊考》。

古唐都长安城的布局初探

古唐都长安城的布局初探

古唐都长安城的布局初探古唐都长安城的布局初探西安,古代成为镐京、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

历代统治者之所以坎中西安,这与它的特殊地理环境分不开。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咸阳紧邻西安,秦朝建都于此。

隋朝立国后,放弃了原来的长安城,选择了位于东南“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龙首高原另建新城。

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

宫殿坐北朝南,当时称为“大兴城”。

唐都长安,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经扩建、修缮而形成的。

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约九千七百米;南北较短,约八千六百米。

周长近三十七公里,面积达八十四平方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写照,从而使城市称为宇宙的象征。

“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长安城这一人间杰作亦不例外。

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千百家似围棋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

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

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

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

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

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从州邸到进奏院唐代长安城政治格局的变化

从州邸到进奏院唐代长安城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30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01.30 No.2 20 1 0年3月Aca de mi c For um of Nandu(Journal of th e Humanities a nd Soc ia l Sciences)M a r.2010从州邸到进奏院:唐代长安城政治格局的变化李永(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唐代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唐朝政治信息的发源地和集散地。

所有来京的地方官员都想获取带有保密性的政令信息,而中央朝廷却要确保政令信息不外泄,从而构成了地方势力和中央权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对于长安城的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安史之乱将唐代社会分割成了两个不同阶段,唐前期中央保持着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唐后期中央式微,中央对地方控制效力大大减弱。

这种中央和地方力量的互为消长情况,从长安城政治机构布局和官员活动空间的变化中得以体现,带有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性质的州邸和进奏院就是反映这一矛盾变化的一个绝好代表。

两者在长安城中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它们在所有权、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不仅能够反映出长安城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且是唐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唐代;长安;州邸;进奏院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10)02—0031一04唐朝社会的发展以安史之乱为界,前后呈现出帝。

因此,宫城和皇城是唐朝政治信息的发源地和截然不同的特征。

大体而言,唐前期中央保持着绝集散地。

对权威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唐后期中央式微,地终唐一代,皇城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但随着大方藩镇势力崛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效力大大减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宫城作为最高政令的发源弱。

唐朝社会的这一发展特征在都城长安的政治地,却出现了一种三方并存的局面。

其中大明宫作格局和空间分布中有诸多反映。

州邸和进奏院分为高宗以后大部分唐朝帝王的主要活动场所,成为别作为唐前期朝集使和唐后期进奏官这两类地方最高政令的主要源头;兴庆宫主要是在玄宗时期,官员在中央京城的起居、办公之处,其间出现的不在唐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太极宫作为同和变化即为上述诸多反映之一。

唐代长安城的建筑及布局形式研究

唐代长安城的建筑及布局形式研究

唐代长安城的建筑及布局形式研究唐亦功【摘要】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首先,他有着极为严整、精密的城市规划,这种城市规划的完善和有序令当时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永恒之都都无法望其项背。

其次,他规模宏伟、外观壮丽的城市建筑此时达到了木构建筑的顶峰。

举凡屋顶形式、木构结构、单体建筑和组群布局形式,都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完善的程度。

这个建筑的顶峰是如此的高大,以致于其后的各代都无法超越而只能略做修改和补充。

%Chang'an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a miracle around the world. First, there was a very orderly and exact urban planning, who was admired for its improvement and ordering of the plan by some eternal nations with a long history. Second, the buildings with grand scale and magnificent appearance have reached a peak in the history of wooden building. The achievements like roof form, wooden structure, single building or group layout and so on, reached the most perfect effect of Chinese ancient building. The construction is so perfect that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 each of which can only slightly to surpass. They can do the modification and replenished. Key words: Chang'an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 Building; Layout; Form layout【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唐代;长安城;建筑;布局形式【作者】唐亦功【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4.1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城市建筑有着巨大的发展和建树,原因是多方面的。

唐长安城崇仁坊空间分布的变迁

唐长安城崇仁坊空间分布的变迁

唐长安城崇仁坊空间分布的变迁
辛龙
【期刊名称】《文博》
【年(卷),期】2024()1
【摘要】唐长安城崇仁坊位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与皇城之间,与东市对角相望。

初唐和盛唐时期,除了寺观之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高官贵族在此居住。

开元年间,礼会院的设立使崇仁坊的里坊空间开始发生改变。

中晚唐以后,崇仁坊内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进奏院、旅舍,商业活动尤为兴盛,出现突破里坊空间和时间的夜市。

此时,除了寺观的延续,仍有新的高官贵族宅邸,但数量骤减,已不占主要地位。

【总页数】8页(P30-37)
【作者】辛龙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唐长安城里坊内的公共活动空间
2.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
3.墓志所见唐长安城安仁坊居民葬地的地理分布
4.墓志所见唐长安城安仁坊宅第的时空分布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内容提要:唐长安城的官舍,除自建外,有一部分来源于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由官府收没的官没住宅,本文主要根据《唐两京城坊考》的相关内容,就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作一个简单的归类论述。

关键字:唐长安城;官没住宅;籍没唐代长安城号称户口百万,坊市纵横,住宅林立。

其中除了官员百姓的私宅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官有住宅,在文献一般被称为“官第”、“官舍”、’“官宅”、“公第”。

这些官有住宅除了官府使用的官廨、邸店等政府机构用房外,剩余的主要是用于居住的住宅,或者用做寺观等宗教场所的住宅。

而此类官有住宅的来源,除了官府自己营造的外,还有一部分是本来属于私人或者寺观的房舍,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转化所有权为官府所有,而成为官有住宅,供朝廷自用、喜舍、下赐甚或出卖使用的。

关于长安城官没住宅的研究文章,较早的有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一文,其中提到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时,列举了“籍没宅地”这一原因,指出“往往指宅第主人触法违章,致使其宅第被官收没。

”[1]这一官没住宅的主要原因;张永帅的《唐长安住宅研究》提到了私宅转化为官舍的主要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王子、公主住宅,在废弃后被官府收回,二是籍没犯官家产而来,以上观点,在雷巧玲的《唐代赐宅述论》一文唐代赐宅的来源中也有述及;而余蔚、祝碧衡《唐代长安城内土地利用形式的转换》则在介绍官府用地、寺观和私人住宅园地这三种土地利用形式的相互转换的问题中,在一些方面提到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官没住宅现象。

这些文章虽然都涉及了官没住宅的来源问题,但都是一般性的述记,对这一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深究和综合。

所以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在前人基础上,将官没住宅的来源以及利用形式,予以综合列举,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官没住宅的来源官没住宅现象由来已久,隋时的长安城(时称大兴城)中,就有官没住宅的记载,如昌明坊,“全一坊隋汉王谅宅。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内容提要:唐长安城的官舍,除自建外,有一部分来源于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由官府收没的官没住宅,本文主要根据《唐两京城坊考》的相关内容,就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作一个简单的归类论述。

关键字:唐长安城;官没住宅;籍没唐代长安城号称户口百万,坊市纵横,住宅林立。

其中除了官员百姓的私宅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官有住宅,在文献一般被称为“官第”、“官舍”、’“官宅”、“公第”。

这些官有住宅除了官府使用的官廨、邸店等政府机构用房外,剩余的主要是用于居住的住宅,或者用做寺观等宗教场所的住宅。

而此类官有住宅的来源,除了官府自己营造的外,还有一部分是本来属于私人或者寺观的房舍,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转化所有权为官府所有,而成为官有住宅,供朝廷自用、喜舍、下赐甚或出卖使用的。

关于长安城官没住宅的研究文章,较早的有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一文,其中提到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时,列举了“籍没宅地”这一原因,指出“往往指宅第主人触法违章,致使其宅第被官收没。

”[1]这一官没住宅的主要原因;张永帅的《唐长安住宅研究》提到了私宅转化为官舍的主要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王子、公主住宅,在废弃后被官府收回,二是籍没犯官家产而来,以上观点,在雷巧玲的《唐代赐宅述论》一文唐代赐宅的来源中也有述及;而余蔚、祝碧衡《唐代长安城内土地利用形式的转换》则在介绍官府用地、寺观和私人住宅园地这三种土地利用形式的相互转换的问题中,在一些方面提到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官没住宅现象。

这些文章虽然都涉及了官没住宅的来源问题,但都是一般性的述记,对这一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深究和综合。

所以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在前人基础上,将官没住宅的来源以及利用形式,予以综合列举,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官没住宅的来源官没住宅现象由来已久,隋时的长安城(时称大兴城)中,就有官没住宅的记载,如昌明坊,“全一坊隋汉王谅宅。

唐长安住宅的形制与布局

唐长安住宅的形制与布局

2008年9月第7卷第3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San m enx i a Pol yt e chni cSep.,2008V01.7,N03古都名城研究唐长安住宅的形制与布局张永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唐长安城的住宅,继承了传统的院落形制,廊院式依然盛行,合院式已经出现,并成为以后中国院落式住宅的发展方向。

住宅虽有等级、规模的不同,但主体院子的基本格局则大致相同,即采用有明显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

像马厩、球场之类的附属设施一般都置于主院之侧。

由于受严格的坊里和等级制度的限制,一般住宅都体现出极大的封闭性。

且房屋立面不高。

和宫殿内依据地势和空间随意设置园林一样,外郭城中的许多住宅置有园林。

从住宅的前堂后室到宫室的前朝后寝的院落增加扣变化,体现了住宅与宫室的相通性。

关键词:唐代;长安;住宅;布局中圈分类号:K92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2008)03_0038—04收稿日期:2008-05-16作者简介:张永帅(198¨),男,甘肃天水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在读博士。

不仅唐长安城。

甚至整个唐代都没有住宅实物遗存,因此我们对唐长安住宅建筑形式的论述只能依靠相关文献的记述以及仅有的考古资料,从建筑史的角度.在把握唐代住宅形制总体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长安作为都城的特殊性,对与地理相关的住宅的形制、布局等做一研究与描述。

一、中国古代住宅形制的发展在我国.庭院很早就被作为单体建筑组合的一种组织形式。

被认为是夏时期文化遗存的二里头遗址。

发现了大型宫殿和小型建筑数十座。

其中一号宫殿最大,在残高约80厘米,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的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

南面有门的遗址。

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在随后发现的二里头另一座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到更为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

这些例子说明,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隋唐长安城住宅相关问题研究

隋唐长安城住宅相关问题研究

隋唐长安城住所有关问题研究住所是人类的四大基本需求之一, 乐业需安居。

隋唐长安城中散布着数目众多的住所 , 这些住所是构成隋唐长安城城市形态的基本因素之一。

对隋唐长安城住所规划、建设、散布的研究, 有益于对隋唐长安城城市形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对住所分派、使用的研究, 有益于从细微处认识隋唐两朝的政治与经济。

城市规划是城市布局的基础。

隋唐长安城能有序运转, 受益于设计者的精心规划与布局。

隋唐长安城被规划为四个功能区, 此中住所区是由外郭城内齐整摆列的里坊构成 , 里坊是基本的居住单元。

里坊内的居民在政府授与的宅基上修筑住所, 住所的形制需依照严格的等级规定。

在隋唐两朝 , 住所的修筑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个人自建 , 另一种是官方兴建。

个人自建住所则由个人负责施工, 官方修筑的住所则由将作监来负责详细的施工。

依照现有资料统计 , 隋大兴城内住所建筑数目为74 处, 唐长安城住所建筑数量为 1301 处。

住所在修筑达成后 , 跟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破坏的现象, 以后的住宅全部者会对其进行修葺。

隋唐长安城中的住所有官私两种性质, 皇帝对官宅拥有分派权 , 分派的对象有官员、亲王、公主等。

隋唐两朝并不是向全部的官员分派住所, 只有高级官员或者建有重要功绩者才会被授与住所。

亲王出阁、公主出嫁后便会从皇帝那边获得一处住所。

不论是官宅仍是私宅, 修筑住所的目的是为居民供给居住场所。

在长安城中 , 使用住所的主要有官员、皇亲国戚、一般百姓等。

在这些使用者中 , 常常有些人出于某种原由将住所转变为其余用途的建筑, 这便使住所的使用功能发生了转变。

在隋唐长安城中 , 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形制、不一样规模的住所散布在各个里坊内。

将这些住所依照全部者身份来区分, 可分为官员住所、皇亲国戚住所、一般百姓住所。

不一样种类的住所因为全部者身份的不一样, 对政治敏感程度的差别 , 使得不一样种类的住所散布格局是各有特色。

隋唐两朝 , 五品以上的官员被以为是高级官员,对高级官员的住所进行时空散布研究后可知高级官员的住所散布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先自西向东 , 再由东北向东南转移。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唐长安城是唐代的首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唐代长安城,高官们的住宅分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反映了他们的地位和地位随时间的变化。

本文将初步研究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

唐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分布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实施了一系列的行政,其中包括城市规划和官员住房分配。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在城市规划中把高官的住宅区划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

西北部分主要是供李世民自己和皇族的住宅使用,东南部分则是分配给高级官员和文武将领的住宅区。

这种分区规划反映了当时唐朝政权的政治结构和等级制度。

随着唐朝的繁荣发展,长安城的规模不断扩大,所以高官住宅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据考古发现,唐长安城内的高官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墙内的中心地带,即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区域。

这些住宅多是建在城市的主要街道周围,为高官提供便利的生活和办公条件。

同时,这些高官住宅还紧邻朝廷和皇宫,方便高官与皇帝和其他官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唐长安城的高官住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品住宅”。

这些住宅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面积较大,建筑风格豪华,用材考究,内部设施齐全。

据史书记载,上品住宅不仅有宽敞的庭院和花园,还有宴会厅、休息室、书房等多个功能区域。

这些住宅的装饰也非常讲究,采用了豪华的家具、精美的壁画和屏风,展示了高官们的财富和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分布继续变化。

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变化,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开始向城外扩展。

高官们开始在城外的郊区修建别墅和庄园,以逃避城市的嘈杂和繁忙,同时也为了享受自然环境和休闲娱乐。

这些别墅和庄园大都建在山水之间,拥有壮丽的景色和宽阔的土地,提供了高官们所需要的安静和私密空间。

综上所述,唐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分布是随着时间和唐朝政权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唐太宗时期的分区规划到唐高宗时期的城外分布,唐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反映了唐朝政治和社会的演变。

唐代长安上层社会之家住宅风俗变迁

唐代长安上层社会之家住宅风俗变迁

黄巢起义爆发后 , 京城无数住宅毁于一旦 。但京城上层社会之 家在黄巢撤离长安后 , 仍遣人治第京 师。到 昭宗 天僭元年 , 随着 朱 全忠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 , 取其材 , 浮渭河而下 , 长安上层社 会之家住宅的奢侈之风才被制止。 由上述知 , 唐初上层社会 之家住宅 以简朴清俭 为主 ; 盛唐 时期 上层 社会之家住宅奢 侈豪 华并带有胡化 色彩但不逾越 《 营善令 》 规
理论探新
唐代 长安上层社会之家住宅风俗变 迁
孙 运 芳
(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学院 山东・ 曲阜 2 36 ) 7 15
中图分类号 : U 0 22 T 一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7 9 ( 0 9 3 — 8 — 1 1 7 — 8 4 2 0 )4 2 2 0
弱, 特别到了唐后期 , 已经到了“ 令行不执” 的地步。 中晚唐时期 , 京 城上层社会之家住宅 奢侈风气 比盛 唐更炽 ,并且 愈制现象较 为普 遍, 皇权对此时 已无 回天之力 , 只能 听之任之 。上层 社会之家 的大
密不可分 。如 :贞观二年 , “ 公卿奏 日:依 《 , ‘ 礼》季夏之月 , 以居 台 可
修第宅。”在 皇族家庭的引领下 , 口 京城其他上层社会之家也纷起效 尤。如许敬宗之家: “ 营第舍华僭 , 至造连楼 , 使诸妓 走马其上 , 纵酒 奏乐 自娱 。”但皇权 强大 , 日 政令 严格 , 加上皇帝 倡导 清俭 自 , 律 因 此, 一些上层社会之家尤 其是京城身居要职的朝 臣之家 , 怕宅大“ 招 风”仍 以清俭为 尚。如 国相李义琰 “ 无正寝 , 义琏为岐州 司功 , 宅 弟
家住宅在 盛唐时期除豪华奢侈 之外 , 随着京城 胡化盛极 一时 , 还将 异 国情调 的建筑工艺技术 引入住 宅建筑之 中。如皇族家 庭采用西 亚风格建筑 的“ 凉殿 ” 。由此可见 , 盛唐京城上层社会之家住宅 的奢 侈程度。这时京城上层社会之家住宅虽奢侈豪华 , 但大部分仍能遵

唐朝官员住宅面积

唐朝官员住宅面积

一、引言唐朝(618年-907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这片繁荣的土地上,官员们也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其中住宅面积就是一项重要的福利。

本文将从唐朝官员住宅面积的历史背景、具体规定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唐朝官员住宅面积的历史背景1. 唐朝社会制度唐朝实行封建社会制度,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官员们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

在唐朝,官员的住宅面积与其官职等级密切相关,不同等级的官员拥有不同的住宅面积。

2. 唐朝城市规划唐朝城市规划严谨,城市布局合理,官员住宅区规划明确。

当时,长安(今西安)作为唐朝都城,其城市规划尤为典型。

长安城内分为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官员住宅区主要分布在皇城和外城。

三、唐朝官员住宅面积的具体规定1. 官职等级与住宅面积唐朝官员住宅面积与官职等级紧密相关。

据《唐会要》记载,唐朝官员住宅面积分为九等,从一品至九品依次递减。

具体如下:(1)一品官员:住宅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2)二品官员:住宅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3)三品官员:住宅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4)四品官员:住宅面积约为900平方米;(5)五品官员:住宅面积约为600平方米;(6)六品官员:住宅面积约为400平方米;(7)七品官员:住宅面积约为300平方米;(8)八品官员:住宅面积约为200平方米;(9)九品官员:住宅面积约为100平方米。

2. 官员住宅建筑风格唐朝官员住宅建筑风格多样,既有豪华的宫殿式建筑,也有朴素的民居式建筑。

宫殿式建筑主要用于一品至三品官员,民居式建筑则适用于四品以下官员。

官员住宅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外观庄重大气,内部装饰精美。

四、唐朝官员住宅面积的影响1. 社会稳定唐朝官员住宅面积的规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一方面,官员们享有优厚的待遇,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官员住宅面积的规定,有助于缩小官员与民众之间的差距,减少社会矛盾。

唐长安住宅的形制与布局

唐长安住宅的形制与布局

唐长安住宅的形制与布局
张永帅
【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7)003
【摘要】唐长安城的住宅,继承了传统的院落形制,廊院式依然盛行,合院式已经出现,并成为以后中国院落式住宅的发展方向.住宅虽有等级、规模的不同.但主体院子的基本格局则大致相同,即采用有明显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像马厩、球场之类的附属设施一般都置于主院之侧.由于受严格的坊里和等级制度的限制,一般住宅都体现出极大的封闭性,且房屋立面不高.和宫殿内依据地势和空间随意设置园林一样,外郭城中的许多住宅置有园林.从住宅的前堂后室到宫室的前朝后寝的院落增加和变化,体现了住宅与宫室的相通性.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张永帅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1
【相关文献】
1.文化地理学视域中的长安气质——以唐长安应制诗中的“地方感”和“秩序感”为考察视角 [J], 程建虎
2.再论唐代长安人口的数量问题——兼评近15年来有关唐长安人口研究 [J], 张
天虹
3.论唐长安住宅所有权的延续与转移 [J], 张永帅;唐亦功
4.寻找唐长安——唐长安城历史及现状研究概述 [J],
5.微型唐卡的内容、形制及其宗教功能初探——以2013年北京远方春季拍卖会拍品中的22幅微型唐卡为例 [J], 当增扎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里坊:唐长安城的居住单元

里坊:唐长安城的居住单元

里坊:唐长安城的居住单元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面积74.6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l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朱雀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以此为界将全城分成东西两半。

城的东半部与西半部各有五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

根据考古实测,这11条街道以朱雀街最宽,约为150米(北部最宽处达155米),也是全城最宽的街道。

其以东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7米、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63米、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

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在略去建筑施工上的误差以及地形地势的影响,仍基本上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

另一方面,隋初在设计大兴城时,东、西、南、北均各开三门,在全城南北向街道中。

通向南墙城门的三条街道都要宽些。

启夏门街与安化门街宽度大体相当。

外郭城墙内侧四面的顺城街都窄,大体在20米一25米左右。

这样设计既保持了东西对称布局的特征,同时也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

东西向的14条街道也是同样布设,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比较宽,其中皇城南面的横街直通春明门(东墙中门)、金光门(西墙中门),宽达120米。

这些街道在城内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将居民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唐长安城里坊碑刻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因为街道宽窄不一,排列在街道两侧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

宫城两侧的里坊大体东西宽955米,南北长588米;皇城两侧的里坊大致东西宽955米,南北长808米;朱雀门街东西两侧第一列各9坊东西宽514米,南北长477米;第二列各9坊东西宽661米,南北长477米,三至五列里坊东西宽955米,南北长477米;共五组大小不同的里坊。

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

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長安城高官住宅分佈變遷之初步研究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餘思彥摘要:本文對唐長安城內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分析表明:靜態的看,高官住宅呈現近似的圈層結構;動態的看,經歷了單核心(高祖—睿宗)——擴大南移(玄宗)——去核心(肅宗—德宗)——雙核心(憲宗-文宗)——去核心(武宗以後)的發展軌跡。

同居傾向、陽宅術的興盛、宅子他用等是影響高官擇宅的重要因素。

關鍵字:唐代長安高官住宅分佈變遷擇宅因素自唐代韋述《兩京新記》以來,按街道和裏坊來組織描述住宅分佈的類型化記載不絕如縷[1],今人的增補考訂專著亦有三種[2],還有不少單篇論文的增補[3]和大量墓誌材料[4]可資利用。

辛德勇先生的《隋唐兩京叢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對隋唐兩京裏坊的一些基本問題做了清晰的考辨。

這些先行成果都為研究某類人物住宅分佈變遷及成因探討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官員[5]、公主及王爺[6]、宦官[7]、胡人[8]等各式人物都進入了研究視野。

各類人物的住宅分佈研究可以說是一種橫向研究,對於文獻記載最多的官員住宅分佈,卻不能忽略了縱的方向,即官員品級的影響。

妹尾達彥先生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官品對住宅分佈之影響,但亦未將之細化分級討論。

專以某一官品官員住宅分佈為旨趣的研究始於史念海先生,他最早研究了朱雀大街兩側的三品以上高官宅第分佈[9],為進一步還原長安城的高官住宅分佈提供了啟示。

官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高官與律令的關係更密切,住宅形制要求也更高;又因高官地位崇高,史料記載較多,可以做到具體到人的考證。

故本文以三品以上官員為主要對象,無疑能得到更為充分的討論。

官員作為國家的精英階層,與政局變動密切相關。

理論上講,每次政治鬥爭中都會產生得勢者與失勢者,高官則是其中反映最靈敏者。

本文試圖通過對高官宅第興替遷徙的分析,進一步探討高官擇宅的影響因素。

[1]北宋有宋敏求《長安志》,元代有駱天驤《類編長安志》,清代有徐松的集大成之作《唐兩京城坊考》。

[2]閻文儒、閻萬鈞的《兩京城坊考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李健超的《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楊鴻年的《隋唐兩京坊裏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可參見何海燕《近二十餘年來中國漢唐城市地理研究概述》一文介紹,收入辛德勇等:《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58-83頁。

[4]以周紹良等主編的《唐代墓誌彙編》及《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1年);吳鋼主編的《全唐文補遺》第一至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2000年)為大宗。

[5]以日人妹尾達彥之研究為代表,著有《唐代長安近郊の官人別莊》(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都市の歷史的性格》,刀水書房1988年,第125-136頁);《唐長安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史研究》第55卷第2號,1996年,第35-74頁);《唐長安城にぉける官人の居住環境》(《歷史人類》第27期,築波大學1999年,第1-37頁)。

另王社教的《隋唐長安城的選址及其內部結構的形成與原因》(《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5-244頁)和陳忠凱的《唐長安外郭城區域結構之研究》(《文博》2001年第2期,第70-76頁)對官員住宅分佈也做了討論。

[6]日人布目潮沨較早就公主王爺宅第做了研究,著有《唐代長安における王府·王宅につぃこ》(《中國聚落史の研究》,刀水書房1980年,第115-124頁),《唐代前半期長安にぉける公主宅の道觀化(《中國の都市と農村》,汲古書院1992年,第203-234頁)。

雷巧玲有《從居住方式的變遷看唐王子權利的消長》(《晉陽學刊》,1996年第3期,第92-97頁)。

較近研究則有蒙曼的《唐代長安的公主宅第》(《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5-234頁)和孫英剛的《隋唐長安的王府與王宅》(《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85-214頁)。

[7]杜文玉:《唐代長安的宦官住宅與墳塋分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4期,第79-94頁。

[8]韓香:《唐代長安中亞人的聚居及漢化》,《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第63-72頁。

[9]史念海:《唐代長安外郭城街道及裏坊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1輯,第1-25頁。

--------------------------------------------------------------------------------一,為什麼是三品?唐代職官有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四種序列,本文所收錄高官指三品以上官員,具體是:職事官與散官有一者或兩者其品級在三品或三品以上,不考慮勳官與封爵。

唐代的官僚體制中,官品的高下對應著官員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同的具體規定和品級待遇,而三品又是其中相當重要的標誌品級。

三品以上官員常有機會參與皇室組織的宴會、體育活動並接受賞賜[1],平常“遇親王於途”時可有不“降乘”的特殊待遇[2],死後享有“錄行狀”以“佐史”、“申考功”以“擬諡”的榮耀[3]。

不僅上朝時穿的朝服,手持的笏有所規定[4],下朝後的住所也如是。

因官品的高低,官員宅第有不同的架構要求。

早在唐初就有:“諸營造舍宅、車服、器物及墳塋、石獸之屬,於令有違者,杖一百”[5]。

玄宗時的《唐六典》更明言“凡宮室之制,自天子至於士庶,各有等差”,並做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王公、諸臣三品已上”的堂舍規格是“九架”,門舍規格是“五架三間”[6]。

德宗執政之初,一下子就處理了元載、馬璘、劉忠翼等高官的宅第,因其“雄侈踰制”[7]。

文宗即位時又強調了三品官員的住宅形制是:“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8]。

在他即位的第五年(太和五年831),官員中必須三品以上才可有“各逐便宜”,“向街開門”[9]的特權。

文獻中常可看到用“戟門”形容權勢家族,具體來說,唐長安城門列棨戟之家大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戟”也可看做是高官宅第的表徵之一。

《舊唐書》中說到“唐制三品以上”方能“門列棨戟”[10],但這種說法不甚準確,《新唐書》則更詳細的描述了立戟的數目和官階的關係,凡戟:“一品之門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護之門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護、上州之門十二,下都督、下都護、中州、下州之門各十。

”[11]中州、下州刺史為四品官階,也可門庭列戟。

考察文獻所列戟門之家,所在京城長安大體為三品以上則無疑。

如有兩個“三戟張家”,一是太宗時安邑坊的張延師兄弟一家,“一宅之中,棨戟齊列”兄弟三人同時三品以上[12];一是玄宗時安業坊的張去奢,與其弟“去逸、--------------------------------------------------------------------------------[1]如唐太宗貞觀二年十二月乙未,“皇太子誕育,宴三品已上於臨華殿,賜帛有差”(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80《帝王部·慶賜》,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923頁上);唐中宗景龍四年二月庚戌“令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已上、文武三品已上並諸學士等,自芳林門入集於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與皇后、公主親往觀之。

”(《舊唐書》卷7《中宗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9頁)[2]《唐會要》卷25《親王及朝臣行立位》。

[3]《唐會要》卷79《諡法》。

[4]朝服“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十三銙”(《唐會要》卷31《輿服上》),笏“三品已上,前屈後直;五品已上,前屈後挫,並用象。

九品已上,竹木,上挫下方。

”(《唐會要》卷32《輿服下》)[5]《唐律疏議》卷26《雜律·舍宅車服器物違令》。

[6]《唐六典》卷23《左校署》。

[7]《舊唐書》卷12《德宗·大曆十四年秋七月壬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22頁。

[8]《新唐書》卷24《車服》,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32頁。

[9]《唐會要》所載唐文宗太和五年七月巡使的奏文:“伏准令式及至德、長慶年中前後敕文,非三品以上及坊內三絕,不合輒向街開門,各逐便宜,無所拘限”。

[10]《舊唐書》卷83《張儉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776頁。

[11]《新唐書》卷48《百官志三·武器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2]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76頁。

經辛德勇辨正,張氏“兄弟三人,同時三品以上”而非“同時二品”,見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56-58頁。

又,榮新江以墓誌材料認為稱“三戟張氏”更為原始,見《隋唐長安史地叢考》,《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59頁。

--------------------------------------------------------------------------------去盈同時三品”,亦號“三戟張家”[1]。

另有“靖恭楊家”、“修行楊家”、“鳴珂裏”、“薛曲”、“南鄭相、北鄭相”、長興坊李家,興寧坊崔家、光德坊崔家等著名家族,列表如下:表1:唐長安城著名家族住宅分佈一覽表家族說明榮耀朝代所居裏坊三戟張家張延師、大師、儉兄弟,“儉兄弟三院門皆立戟,時人榮之,號為‘三戟張家’。

”(《舊唐書》卷83《張儉傳》)太宗安邑坊(I7)三戟張家張去奢與“弟去逸、去盈同時三品,亦號‘三戟張家’。

”(徐著第94頁)玄宗安業坊(E8)三戟崔家[2] 崔琳,“參朝宴者數十人,鳴玉啟道,自興寧裏謁大明宮,冠蓋相望,一時矚目。

”(徐著第82頁)玄宗興寧坊(J2)鳴珂裏張嘉貞、嘉佑兄弟,“昆弟每上朝,軒蓋騶導盈閭巷,時號所居坊曰‘鳴珂裏’。

”(《舊唐書》卷127《張嘉貞傳附嘉佑傳》)玄宗安邑坊(I7)光德裴家指兩家人,“光庭為中眷,裴垍為東眷”(徐著第108頁),“腸斷裴家光德宅,無人掃地戟門深”(元稹《西歸絕句十二首》)裴光庭在玄宗,裴垍在憲宗光德坊(C6)長興李家李峘、峴、嶧兄弟,“同居長興裏第,門列三戟,兩國公門十六戟,一三品門十二玄宗肅宗長興坊(G7)戟,榮耀冠時。

”(《舊唐書》卷112《李峘傳附弟嶧傳》)南鄭相、北鄭相“司徒鄭貞公與其宗叔太子太傅絪居昭國坊,太傅第在南,司徒第在北,時人謂之南鄭相、北鄭相”(徐著第67頁)憲宗昭國坊(H10)光德崔家崔邠、郾、鄯,“鄯昆弟六人,仕官皆至三品”(舊唐書卷155),“皆顯貴,同居光德舊第。

”(徐著第108頁)憲宗光德坊(C6)靖恭楊家楊汝士“與其弟虞卿、漢公、魯士同居,號稱靖恭楊家,為冠蓋盛遊。

”(徐著第87頁);“楊氏自汝士後,貴赫為冠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