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肯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看便利,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全部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许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别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许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掌握。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全都,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掌握。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详细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掩盖涂面染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3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10秒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染色的结果,革兰氏正反应菌体都呈紫色,负反应菌体都呈红色。
下面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
这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剂的作用,使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时,首先需要将待检测的细菌样本涂抹在玻片上,然后经过热固定,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上。
接着,将碘液滴在细菌上,碘液可以使细菌细胞壁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现出蓝紫色。
然后用酒精洗涤,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可以保持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被酒精冲淡。
最后再用碘液染色,使革兰氏阴性菌也呈现出蓝紫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不受影响。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大量的肽聚糖和穿链肽构成,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多的脂多糖。
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染色剂保持能力,因此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能够保持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对简单,染色剂容易被洗去,因此在后续的酒精洗涤中会失去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出细菌的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革兰氏染色法也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对细菌的鉴别和分类。
总之,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种染色方法不仅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也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医学和科研领域的应用,为细菌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革兰氏染色法的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的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诊断技术。
它是由德国细菌学家因氏首先发明的一种实验技术,用来识别和鉴定细菌,从而更容易诊断细菌病的病原和致病机制。
它是一种基于色素的染色法,染色过程是由一种叫做革兰氏染料的特殊染料来完成的。
革兰氏染色法利用细菌细胞膜上结合迅速染料的特性来染色细菌。
某些细菌能够选择性地吸收染料,只有某一类的细菌才能吸收特定的染料,所以细菌在染色后就会呈现特定的颜色。
由于革兰氏染料染色过程所耗时间较短,容易操作,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革兰氏染色法涉及到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等多方面,首先要求有一定的植物知识,针对不同的细菌需要使用不同的染料来进行染色,然后从染色后的细菌样品中根据细菌的颜色特性进行判断。
革兰氏染色法也可用于病原细菌的鉴定、病原细菌的致病机理的研究和抗菌药物的筛选。
对于细菌的致病机制,某些可以通过革兰氏染色法来染色,从而可以研究出细菌病原体的致病机制。
而抗菌药物的筛选以及细菌鉴定也可以通过染色来完成,从而更加准确的确定细菌的类型。
革兰氏染色法的使用也可以降低实验的成本。
它可以简化细菌的染色过程,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并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成本。
另外,它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精确的识别细菌的种类,从而更好的诊断细菌病的病原和致病机制。
综上所述,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诊断技术,它可以帮
助科学家快速准确地识别和鉴定细菌,并可以研究出细菌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有助于更准确的诊断细菌病,是一项重要的病原学技术。
简述革兰氏染色方法
简述革兰氏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本文将从原理、步骤、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简述。
一、原理革兰氏染色方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差异而设计的。
细菌细胞壁是由多层薄而紧密的多糖和脂蛋白组成的,其中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胞内酶和胞外酶,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较薄,胞内酶和胞外酶含量较少。
二、步骤1. 准备细菌涂片:将待染菌液滴于玻璃片上,用铅笔或曲别针将菌液均匀地涂开,然后用火焰烘烤片面,使其固定。
2. 染色:将涂片放在染色架上,先用蔗糖水浸润片面,然后滴加革兰氏紫液,静置1分钟。
3. 洗涤:用自来水冲洗片面,直到洗涤液无色透明为止。
4. 酒精分解:滴加碘酒,静置1分钟,使细菌细胞壁与染色剂形成络合物。
5. 洗涤:用95%乙醇冲洗片面,直到洗涤液无色透明为止。
6. 染色:滴加伊红,静置1分钟,使细菌细胞壁和胞质染成红色。
7. 洗涤:用自来水冲洗片面,直到洗涤液无色透明为止。
8. 干燥:将片面用吹风机吹干,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三、应用革兰氏染色方法广泛应用于细菌学和临床微生物学领域。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阳性菌常见于致病菌中,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于肠道菌群中,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四、优缺点1. 优点:革兰氏染色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
此外,染色结果直观明确,易于观察和分析。
2. 缺点:革兰氏染色方法对于某些细菌可能存在染色困难或染色效果不明显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另外,染色后的细菌仅能观察细胞形态和分布情况,无法提供更详细的细胞结构信息。
总结:革兰氏染色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结果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该方法在细菌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稀释复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链霉素敏感。
可根据革兰氏染色法鉴别不同菌种并对症下药。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革兰氏染色原理: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染色方法。
其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
细菌细胞壁可分为两种类型: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为简单,主要由厚重的层状胞壁组成,内含多量的胞壁多糖和茶碱醇。
革兰氏染色中,首先对细菌的薄片进行革兰染色液(紫色染色剂)处理,革兰染色剂中含有结合胞壁多糖的染料。
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由于细胞壁的厚重和结构的特殊性,染色剂会穿透细胞壁并结合到胞内,使得菌体显色。
接着,在加入碘的溶液进行固定,形成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复杂,相对较薄,由内外两层膜组成。
在革兰氏染色中,染色剂穿过细胞膜后无法穿透到内膜,进而无法固定在细菌内部,因此无法显色。
在染色过程中,加入酒精或醋酸等溶液进行洗涤,将外膜破坏。
然后再染上蓝色染料,使得细胞显示为淡蓝色。
因此,在革兰氏染色中,革兰氏阴性菌会呈现淡蓝色。
通过革兰氏染色,能够快速区分和鉴定不同类型的细菌,对于判断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名词解释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ing)是一种常用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方法,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格拉默(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学和实验室研究中。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通过对细菌细胞壁的染色特性进行区分。
细菌的细胞壁在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厚实的胞壁,其细胞壁主要由多聚肽和多糖组成,对革兰氏染色染料结构相对稳定。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含有一个内膜和一个较薄的胞壁,对革兰氏染色染料结构不稳定,容易被清洗脱色。
革兰氏染色方法通常由紫晶染液(crystal violet)、碘液(iodine)、酒精脱色液(ethyl alcohol)和洗净液(wash buffer)组成。
以下是革兰氏染色的步骤:1. 取一块无菌玻璃片,用手套或钳子夹住,然后在玻璃片上滴加一滴样本(可以是细菌培养物或分离纯培养的菌液),将细菌均匀涂抹于玻璃片上形成细菌涂片。
2. 将预先烘干的细菌涂片放置在静止的温和热环境中,使菌液完全固定在玻璃片上。
3. 将预热的紫晶染液倒在细菌涂片上,让染液覆盖整个细菌涂片,静置片上1分钟。
4. 倒掉多余的紫晶染液,用洗净液将染液冲干净。
5. 加一倍稀释的碘液在细菌涂片上,静置片上1分钟。
6. 倒掉多余的碘液,用洗净液将碘液冲洗干净。
7. 用酒精脱色液滴在细菌涂片上,进行制片人定时(通常为15-30秒),直到底色变得非常浅。
8. 倒掉酒精脱色液,用洗净液将细菌涂片冲干净。
9. 加入红粉溶液,让染料覆盖细菌涂片,静置片上1分钟。
10. 倒掉多余的红粉溶液,用洗净液将细菌涂片洗净,待片子晾干。
观察结果时,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出紫色或蓝色,因为其细胞壁能够保留紫晶染料和碘复合物的结晶。
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因为其细胞壁无法保留紫晶染料和碘复合物的结晶,在酒精脱色过程中已经被去除。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一、定义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ing)是用来鉴别细菌的一种方法:这种染色法利用细菌细胞壁上的生物化学性质不同,可将细菌分成两类,即革兰氏阳性(Gram Positive)与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
这一染色方法由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间的关系,后推广为鉴别细菌种类的重要特性之一,对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着广泛用途。
二、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三、实验方法步骤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蒸馏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染色液(稀)染1分钟后,蒸馏水冲洗。
干燥,镜检。
四、可能误差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假阳性主要是由于脱色不完全,可能是由于涂片过厚,或者是结晶紫染色过度,导致脱色不完全。
假阴性可能是因为细胞固定过度,造成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而出现假阴性结果;另外,细胞培养时间太长,可能已经有部分细胞发生死亡或者自溶,也导致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而出现假阴性结果。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由19世纪德国医学家威廉革兰发展的一种医学染色方法,是一种利用化学特性显示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常用技术。
1882年,威廉革兰开创了这种技术,被公认为医学染色的先驱。
革兰氏染色法也称革兰染色法,简称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化学反应技术,通过配制特定的染料与植物、细菌细胞或血液中的其他活体物质发生反应,其反应结果是使得特定的染料在物体表面形成明亮的染色,从而可以简单准确地观察、分类和研究植物、细菌、血液、病毒等活体结构的特性。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活体的细胞结构具有固有的电荷,当染料与活体细胞发生反应时,染料就会因为电荷的作用而在活体细胞表面结合,产生染色。
根据染料结合细胞表面的类型和强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浅程度和颜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细胞的结构,而且还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等,还可以检测细菌的抗药性,以及病毒、血液中抗原和抗体的存在。
此外,由于革兰氏染色法反应和结果都很明显,也常常用于活体组织学研究,如病理检查、局部病原学研究和病理病理学研究。
在革兰氏染色法中,染料是细胞杂质检测的关键因素,它们必须是安全、可以长期存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可溶性,能够在活体组织中稳定存在,同时能够与活体细胞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以达到染色的效果。
常用的染料包括绿唑酮(Gram)、南方染料(Safranin)、血蛋白(Haematoxylin)和紫色素(Purple)等。
革兰氏染色法在19世纪被发明出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医学研究和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技术。
它有助于研究细胞结构特性,进一步提高活性物质的筛选,提高疾病的检测效率,也有助于解决很多医疗难题,为现代医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革兰氏染色法
Ⅱ、革兰氏染色法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的主要步骤是先用结晶紫进行初染;再加媒染剂--碘液,以增加染料与细胞间的亲和力,使结晶紫和碘在细胞膜上形成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然后用脱色剂(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凡细菌不被脱色而保留初染剂的颜色(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被脱色后又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二、实验器材1、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斜面菌种;2、仪器显微镜;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染色缸等。
4、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三、操作步骤1、涂片在一张载玻片上加两滴蒸馏水后,分别涂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
2、固定将制成的涂片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3、染色⑴初染将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加量以盖满菌膜为度),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用自来水小心地冲洗。
⑵媒染滴加(Lugol)碘液,染1-2min,水洗。
实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结果判断的注意事项
观察时需注意染色结果是否清晰、准确,避免因操作不当或染色时间过长导致颜色 过深或过浅。
对于某些特殊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革兰氏染色结果可能与其他 细菌不同,需结合其他实验结果进行鉴别。
学习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结晶紫染色
涂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 1-2分钟,水洗去多余染液。
复染
涂片上滴加复染液,染色30秒 左右,水洗去多余复染液。
涂片
将待测细菌均匀涂布在载玻片 上。
脱色
涂片上滴加脱色液,脱色30秒 左右,水洗去多余脱色液。
干燥
将涂片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 干。
掌握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判断
据。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
染色过程中出现颜色不均 的现象。
问题
部分细菌在染色后形态不 清晰。
问题
部分细菌在染色过程中脱 落。
解决方案
调整染色时间或染色液的 浓度,确保染色均匀。
解决方案
优化制片步骤,确保细菌 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以
便观察。
解决方案
增加固定步骤,使用更好 的固定剂,以保持细菌在
在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时,需注意区分污染菌和实验菌,避免误判。
06
实验结论
实验总结
实验过程顺利,染色效果明显, 成功地进行了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革兰氏染 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 了不同细菌在染色后的形态特征。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革兰氏阳 性菌和阴性菌在染色后的明显差 异,为后续的细菌鉴定提供了依
革兰氏染色的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步骤
革兰氏染色步骤引言: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由丹麦细菌学家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
该技术以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为基础,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泛,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细菌鉴定工作中。
本文将对革兰氏染色的步骤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
一、准备工作1.1 试剂准备进行革兰氏染色需要的试剂主要包括:革兰碘液、革兰洗涤液、乙醇和碱性紫。
1.2 样品处理将待染菌株铺在平板上,选择好光洁的玻璃片,取少量样品用针头将菌液均匀涂布在玻璃片上。
待菌落完全干燥后,即可开始染色。
二、革兰氏染色步骤2.1 固定将涂布好菌液的玻璃片朝上放置在架子上,使用银夹将玻璃片固定住。
将固定好的玻璃片在灯火或火焰中加热,直至菌液完全干燥。
此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菌液,使其不易脱落。
2.2 革兰碘液染色将固定好的玻璃片放入容器中,加入足量的革兰碘液,浸泡5-10分钟。
革兰碘液的作用是增强染色效果,使细菌细胞壁紧密结合革兰紫染料。
2.3 洗涤用水冲洗玻璃片,直至水澄清。
这一步是为了去除多余的碘液。
2.4 乙醇洗涤将固定好的玻璃片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95%乙醇,浸泡20-30秒。
乙醇的作用是洗去革兰紫颜料。
2.5 洗涤用水冲洗玻璃片,直至水澄清。
这一步是为了去除多余的乙醇。
2.6 碱性紫染色将固定好的玻璃片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碱性紫,浸泡30-60秒。
碱性紫的作用是染色细菌细胞。
2.7 洗涤用水冲洗玻璃片,直至水澄清。
2.8 水分干燥将玻璃片放置在架子上晾干或用纸巾轻轻吹干。
确保玻璃片完全干燥后,即可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结果观察和分析革兰氏染色后,观察玻璃片上的细菌染色情况。
革兰阳性菌一般呈紫色或深紫色,革兰阴性菌一般呈粉红色。
通过观察颜色的不同,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并进一步进行鉴定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革兰氏染色技术在细菌鉴定中是一种初步的判断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细菌,染色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空气、土壤、水体等各种环境中。
为了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染色方法。
本文将介绍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吉姆萨染色。
一、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是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差异来区分细菌的。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烘干,然后用碘酒浸泡,再用乙醇洗涤,最后用碱性颜料(如紫色染料)染色。
通过革兰氏染色,细菌可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类。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能保持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易被乙醇洗去紫色染料,然后再染红色。
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酸染色抗酸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用于检测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抗酸杆菌。
这些细菌具有特殊的脂质组分,使它们不易被一般染色方法染色。
抗酸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加热,然后用碱性染料(如碱性红染料)染色,再用酸洗去多余染料,最后用蓝色染料(如甲基蓝)染色。
通过抗酸染色,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抗酸杆菌可呈现红色,而其他细菌则呈现蓝色。
这种染色方法对于抗酸杆菌的检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结核病等疾病。
三、吉姆萨染色吉姆萨染色也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吉姆萨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用吉姆萨染料(由蓝色和红色组成)染色,然后用水洗去多余染料,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吉姆萨染色,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质等结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帮助科学家们研究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吉姆萨染色在细菌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对于揭示细菌的性状和特性非常重要。
细菌染色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细菌学的发展和医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介绍的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吉姆萨染色,还有许多其他的染色方法,如苏木精-伊红染色、格拉姆-玛尔基纳染色等。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细菌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最常用的生物学技术,它可以清楚地展示出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特征。
这种技术由德国医学家匹兹海默(Paul Ehrlich)于1880年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惰性、持久、可靠和细节丰富的显微法,用于显示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常用于检测、鉴定和细胞检查。
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将微生物涂上特殊的染色剂,以增加其形态特征的可见性。
染色剂常常由氰基凝胶和阴离子染料组成,这些染料可以用来丰富细胞,细菌或古菌的形态结构。
这些染料可以在细胞壁、细胞质或其他部分中与细菌结合,以提供特定的形态特征。
这些染料可以是阳离子性的,也可以是非阳离子性的,它们可以在细胞表面形成深色或浅色的块,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可以用来分类识别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考虑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染色剂的类型、染色剂的浓度、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
在染色过程中,不同的染料会在细胞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染色产生的不同色彩和亮度,对细菌进行分类断定。
革兰氏染色法不仅用于显示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也可以用于查看不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和科学家们识别微生物的致病性能力,以及细菌对抗药物的抗药性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新的细菌种类。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有效的显示微生物形态特征的技术,由于它
的可靠性和复杂性,它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
它不仅可以用于鉴定和诊断疾病,还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
因此,它可以为各种研究,包括药物开发、病原菌鉴定和植物病毒的抗性等提供重要的帮助。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方法,由丹麦医师汉斯·克里斯蒂安·格拉姆(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开发。
革兰氏染色仍是细菌鉴定和分类学划分的基础。
这种差异染色程序根据细胞壁组成将大多数细菌分为两组:1.革兰氏阳性细菌(厚的肽聚糖层-细胞壁的90%)- 染成紫色2.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薄层占细胞壁的10%,脂质含量高)–染成红色/粉红色革兰氏染色法几乎可以检测/显示所有具有临床意义的细菌,唯一的例外是那些生物。
1.那几乎只存在于宿主细胞内,即细胞内细菌(例如衣原体)2.缺乏细胞壁的人(例如支原体)3.那些尺寸不足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解决的样品(例如,螺旋针)染色的步骤经典革兰氏染色技术涉及以下步骤:1.通过加热或使用甲醇将临床材料固定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上。
(#甲醇固定保留了宿主细胞以及细菌的形态,对检查血样材料特别有用)。
2.施加第一色(结晶紫)。
结晶紫将所有细胞染成蓝色/紫色3.媒染剂的应用:加入碘溶液(媒染剂)以形成结晶紫-碘(CV-1)配合物;所有单元格继续显示为蓝色。
4.脱色步骤:脱色步骤将革兰氏阳性细胞与革兰氏阴性细胞区分开。
5.有机溶剂(例如丙酮或乙醇)从富含脂质的薄壁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提取蓝色染料复合物的程度比从缺乏脂质的厚壁革兰氏阳性细菌中提取的程度更大。
革兰氏阴性细菌显示为无色,革兰氏阳性细菌保持蓝色。
6.复染剂(藏红素)的应用:藏红素红色染料将脱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胞染成红色/粉红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保持蓝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组成的差异是革兰氏染色差异的原因。
革兰氏阳性细胞壁含有厚厚的肽聚糖层,其具有许多抗脱色的邻苯二酸交联。
在水溶液中,结晶紫分解为CV +和Cl-离子,这些离子穿透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胞的壁和膜。
CV +与细菌细胞带负电荷的成分相互作用,将细胞染成紫色。
添加时,碘(I-或I3-)与CV +相互作用,在细胞质和细胞外层内形成大结晶紫碘(CV-1)复合物。
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学中鉴别染色法
01 染色原理
03 常见种类
目录
02 操作流程 04 主要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是指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属于复染法。这种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革 兰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伯肺炎菌。革兰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 四个步骤。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区别。经染色后,阳性菌呈 紫色,阴性菌呈红色,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从而用以分类鉴定。染色原理:通 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再用95%乙醇脱色。Fra bibliotek常见种类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及 脑膜炎双球菌等。
主要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 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可以选择青霉素族,头孢曲松钠等。
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而革兰氏阴性菌 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 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也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比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 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第一步:准备好白色的玻璃板和酒精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出细菌的形态、分布和数量。
该方法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革兰氏于1884年发明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改良,现在已成为临床医学和微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检测手段之一。
1.样品制备:首先要准备好待检测的细菌样品,通常需要从血液、尿液、痰液、分泌物或其他体液中获得。
为了确保样品的洁净和完整性,最好将样品进行稀释,减少样品的干扰,同时也便于操作。
2.染色处理:将制好的样品涂在载玻片上,使其干燥,然后用甲醇进行固定处理,使细胞蛋白质凝固,并烘干。
随后将载玻片以45度角倾斜,加入革兰染色液,静置约1分钟,然后用水冲洗2-3秒钟。
再加入碘酒,静置1分钟,然后再用水冲洗2-3秒钟。
洗涤后可以在载玻片上滴一两滴乙醇,退色1-2秒钟,再用水冲洗,并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3.洗涤:将载玻片表面涂上感兴趣的菌株的染色处理,静置一定时间后,用盐水等进行洗涤,去除载玻片表面无关物质,使细胞染色更加清晰。
4.显微镜观察:用油镜片把载玻片放到显微镜上,通过放大镜片观察载玻片上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能够使革兰氏阳性的细菌形成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的细菌则形成粉色。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性。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主要由多层厚壁多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细胞壁中还含有少量脂质和磷酸化甘露醇,能够吸附革兰染色液,形成紫色颗粒。
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相对较薄,主要由一层厚度较小的胞外膜和较厚的革兰氏染色物质组成,故染色后革兰氏阴性菌呈粉色。
革兰氏染色方法简单、便捷、易于操作,能够快速鉴别出不同类型的细菌,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
这种染色方法对细菌的形态、数量和分布都能进行精确的检测和分析,对于临床医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的细菌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
方法步骤
菌株: 菌株:枯草杆菌 流程路线: 流程路线: • 涂片 干上通过2~3次)→草酸 固定( 干燥 次 草酸 铵结晶紫染色1~2min→水洗 碘液媒染 水洗→碘液媒染 铵结晶紫染色 水洗 碘液媒染1~2min→水洗 水洗 →95%酒精脱色 酒精脱色45s→水洗 番红复染 水洗→番红复染 酒精脱色 水洗 番红复染2~3min→水洗干燥 水洗干燥 →镜检。 镜检。 镜检
革兰氏染色机理
•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1884年由丹麦医师 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创立的。 年由丹麦医师 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 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 表示; 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 表示 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 阴性细菌, 表示。 阴性细菌,用G-表示。 表示
革兰氏染色实验
革兰氏染色法
• 革兰氏染色法是把细菌用两种性质不同的染料进行处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把细菌用两种性质不同的染料进行处理, 根据细菌对染色反应的不同,可区分为革兰氏阳性( 根据细菌对染色反应的不同,可区分为革兰氏阳性(正反 应)和革兰氏阴性(负反应)两大类群,故又称为鉴别染 和革兰氏阴性(负反应)两大类群, 色法,这是细菌学中极重要的一种染色法。在正常情况下, 色法,这是细菌学中极重要的一种染色法。在正常情况下, 某种细菌经过结晶紫染色,碘液媒染,再以酒精脱色,最 某种细菌经过结晶紫染色,碘液媒染,再以酒精脱色, 后以番红复染;如不被酒精脱色菌体呈紫色, 后以番红复染;如不被酒精脱色菌体呈紫色,成为革兰式 阳性(常以 表示);若为酒精脱色 则被番红复染, 表示);若为酒精脱色, 阳性(常以G+表示);若为酒精脱色,则被番红复染, 使菌体呈红色,称革兰氏阴性( 表示)。 使菌体呈红色,称革兰氏阴性(以G-表示)。 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兰氏染色
求助编辑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 创立。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
目录
编辑本段
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染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阴性与阳性细菌细胞壁的差异所应起的。
①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
G+细菌细胞壁具有较厚(20-8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多达20层,占细胞壁成分的60%~90%,它同细胞膜的外层紧密相连(图2-9)。
有的G +细菌细胞壁中含有磷壁酸(teichoic-acid),也称胞壁质(murein),它是甘油和核糖醇的聚合物,磷壁酸通常以糖或氨基酸的酯而存在。
由于磷壁酸带负电荷,它在细胞表面能调节阳离子浓度。
磷壁酸与细胞生长有关,细胞生长中有自溶素(autolysins)酶类起作用,磷壁酸对自溶素有调节功能,阻止胞壁过度降解和壁溶。
如果细胞壁的肽聚糖层被消溶,G+细胞成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s),细胞壁不复存在,而只存留细胞膜。
除链球菌外,大多数G+细菌细胞壁中含极少蛋白质。
②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 G—细菌细胞壁比G+细菌细胞壁薄(15~20nm)而结构较复杂,分外膜(outer membrane)和肽聚糖层(2~3nm)(图2-10)。
在细胞壁和细胞质膜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空间,称为壁膜间隙(periplasmic space)。
外膜 G—细菌细胞壁外膜的基本成分是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它同细胞质膜相同之处也是双层类脂,但除磷脂外还含有多糖和蛋白质。
LPS的多糖部分包括核心多糖和O-特异多糖。
O-特异多糖由重复分支的碳水化合物分子组成,含有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鼠李糖)和二脱氧已糖。
由于糖的种类不同,使各种G—细胞具有不同特性的LPS。
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的主要组分是酮脱氧辛酸(ketodeoxyoctonate, KDO)。
外膜中还含有几种蛋白,如脂蛋白、通透蛋白。
有些蛋白具有通孔作用(porin),调控外界分子进入细胞;有的蛋白分子可以作为噬菌体的受体;许多G—细菌对高等生物有致病性是由LPS的成分决定的,它的毒性组分常称为内毒素(endotoxins)。
肽聚糖层 G—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很薄,在大肠杆菌和其它细菌中仅有单
层。
肽聚糖层和外膜的内层之间通过脂蛋白连接起来。
壁膜间隙 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质膜之间存在明显的壁膜间隙,一层薄的肽聚糖处于其间,肽聚糖层和细胞质膜之间的间隙较宽,肽聚糖层至外膜之间的间隙较窄。
大肠杆菌的壁膜间隙宽度为12~15nm,呈胶胨态。
其间含有三类蛋白质:水解酶,催化食物的初步降解;结合蛋白,
启动物质转运过程;化学受体(chemoreceptors),在趋化性中起作用的蛋白。
染色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都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红色。
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于:1.鉴别细菌 2.选择药物 3.与致病性有关::革兰氏阳性菌能产生外毒素,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内毒素,两者的致病作用不同。
编辑本段特性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即将标本固定后,先用龙胆紫染色,加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再用蕃红复染。
染色后除可以看到细菌形态外,还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
被酒精脱色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革兰氏染色原理尚不肯定,可能与细菌所带核糖核酸、细菌壁结构通透性、等电点等因素有关。
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碳疽杆菌等属革兰氏染色阳性菌。
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淋病双球菌等均属革兰氏阴性。
所以根据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性质,可以缩小鉴定范围,有利于进一步分离鉴定,以对疾病做出诊断。
又由于各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革兰氏染色尚可做为选用抗生素的参考。
编辑本段鉴定原理
革兰氏染色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
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呈现蓝紫色。
编辑本段实验流程
1、取载玻片用纱布擦干,载玻片的一面用marker笔画一个小圈(用来大致确定菌液滴的位置)。
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除去油脂。
2、涂片:
液体培养基:左手持菌液试管,在酒精灯火焰附近5cm左右打开管盖;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中烧灼灭菌,等冷却后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直径2mm左右的涂膜,最后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固体培养基: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再用接种环取少量菌体,涂在载玻片上,使其薄而均匀。
革兰氏染色
3、晾干:让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固定: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5、染色:将固定过的涂片放报纸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液,染1min。
6、水洗:用水缓慢冲洗涂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纸吸干。
简单染色结束可观察细胞形态。
7、媒染:滴加1滴碘液,染1min,水洗。
8、脱色:吸去残留水,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至流出液无紫色,立即水洗。
9、复染:滴加蕃红复染3-5min,水洗。
至此,革兰氏染色结束。
编辑本段可能误差
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假阳性主要是由于脱色不完全,可能是由于涂片过厚,或者是结晶紫染色过度,导致脱色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