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汤圆习俗简介

合集下载

元宵节的饮食文化

元宵节的饮食文化

元宵节的饮食文化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小正月,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品尝各种美食。

元宵节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传统的习俗和独特的风味。

元宵汤圆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

汤圆由糯米制成,呈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通常,汤圆内有花生、豆沙、红枣等馅料,每一口咬下去,都能感受到温暖和甜蜜。

在北方地区,汤圆的做法是将糯米面揉成团,然后包入各种馅料,煮熟后放入糯米粉或芝麻中撒上,再撒上糖粉,色香味俱佳。

而在南方地区,汤圆的做法相对简单,糯米团直接投入开水中煮熟,无需包馅。

无论是北方的“汤圆”,还是南方的“元宵”,它们都成为了元宵节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汤圆,元宵节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传统食品,比如元宵糖、元宵粥、元宵果子等。

元宵糖是用糯米和糖制成的小点心,口感软糯,甜而不腻;元宵粥是用糯米和红枣、花生、莲子等材料熬煮而成的,清甜可口,充满了节日的气息;而元宵果子则是将水果串在竹棍上,沾上糖浆或巧克力酱,制成色彩鲜艳、诱人美味的小吃。

此外,元宵节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吃汤圆和猜灯谜。

传统上,人们会在元宵节晚上或园林热闹的地方悬挂各种精美的灯笼,悬挂的灯笼上都写有谜语。

而参与者需要猜出这些谜语的答案,如果猜对了,就能获得一份奖品或者由灯谜主人提供的奖品,这个习俗被称为“猜灯谜”。

在猜灯谜的同时,人们也会品尝着汤圆,享受着节日的快乐氛围。

元宵节的饮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汤圆和其他元宵节传统食品的形状、材料和口味都与吉祥和幸福联系在一起,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一切顺利,团圆幸福。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与朋友一起赏灯,吃元宵,人们都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并与亲人好友一同分享吉祥和美食带来的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元宵节的饮食文化也不断在变化和创新。

现代人对于元宵食品的制作和材料选择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创意,比如各种口味的汤圆和元宵糖,让人们在品尝传统食品的同时也能尝试到新奇的口味。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春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每当春节到来之际,各地都会举办富有特色的风俗活动。

春节吃汤圆也是一种特色,你知道它的来历典故及寓意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春节吃汤圆的典故: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

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

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

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

元宵是灯节。

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春节吃汤圆的寓意: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各地的特色汤圆宁波猪油汤圆据考证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

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故事

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故事

【导语】元宵节是我国各个名族的传统节⽇,是农历新年中的第⼀个⽉圆之夜,这个传统节⽇在我国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了。

以下是整理的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故事,欢迎阅读!1.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故事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约形成于宋代。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茧”“圆不落⾓”。

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

宋代周必⼤所写的《元宵煮浮圆⼦》诗,⾥⾯有“星灿乌云⾥,珠浮浊⽔中”的诗句。

及⾄明朝,“元宵”的称呼就⽐较多了。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

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

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

符曾(⽣于⼀六⼋⼋)的《上元⽵枝词》云:“桂花⾹馅襄胡桃,江⽶如珠井⽔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卖元宵”。

诗中所咏的,就是⿍⿍⼤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见精致。

光就⾯⽪⽽⾔,就有江⽶⾯、粘⾼梁⾯、黄⽶⾯和苞榖⾯。

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

甜的有所谓桂花⽩糖、⼭楂⽩糖、什锦、⾖沙、芝⿇、花⽣等。

咸的有猪油⾁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

素的有芥、蒜、⾲、姜组成的五⾟元宵,有表⽰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2.元宵节的饮⾷⽂化 1、汤圆 元宵节,南⽅⼈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

做汤圆所⽤的糯⽶性平、味⽢、补虚调⾎、健脾开胃、益⽓⽌泻,有暖中、⽣津和润燥的功能。

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果为主,包括芝⿇、核桃、花⽣,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

⽔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节,北⽅⼈要吃元宵。

说到元宵,不少⼈以为汤圆就是元宵。

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实际是两种东西。

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艺上。

做汤圆相对简单,⼀般是先将糯⽶粉⽤⽔调和成⽪,然后将馅“包”好即成。

⽽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先需将⾯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块,过⼀遍⽔后,再扔进盛满糯⽶⾯的笸箩内滚,⼀边滚⼀边洒⽔,直到馅料沾满糯⽶⾯滚成圆球⽅才⼤功告成。

元宵节习俗及由来_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和含义

元宵节习俗及由来_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和含义

元宵节习俗及由来_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和含义元宵又名汤圆,“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宵节习俗及由来_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和含义.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

从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

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呢?元宵节吃汤圆的原因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

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

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下面是关于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的范文,欢迎参考!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

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

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

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

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

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

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

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

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15篇)元宵节的习俗1正月十五,元宵节。

按照习俗,今天要吃汤圆。

汤圆是南方的叫法,在北方叫元宵,名字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

元宵是把事先做好的馅切成小立方块,放入有很大滚筒的机器或器皿中,倒上糯米粉,滚筒的滚动带动馅料沾到糯米粉,像滚雪球一样逐渐“长”成圆圆的元宵。

而汤圆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它不是“摇”出来的,是像包子一样包出来的。

把拌好的馅料直接用粘性极强的湿糯米粉包起来制作而成。

我更喜欢吃南方的汤圆,因为它更软,口感更糯。

那元宵为什么又叫汤圆呢?这个故事啊,据说跟袁世凯有关。

当年,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还不满足,还想要当皇帝。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在吆喝卖“元——宵”,让他联想到“袁——消”,觉得好晦气。

于是勃然大怒,下令将卖元宵的抓起来,还命令所有人都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的名字改为“汤圆”。

但避讳是没用的,这事儿过去没多久,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很快就在忧惧中死去。

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圆。

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和习俗真不少啊!下次再跟你们说啦,哈哈,我现在要去吃汤圆喽!元宵节的习俗2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为这天的礼俗食品为元宵而得名。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里装糖馅的圆形食品,滚粉的叫元宵,包粉的叫“汤圆”,取其团圆和睦之意。

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灯,所以也叫做“灯节”。

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汤圆文化

元宵汤圆文化

元宵汤圆文化元宵节,也叫灯节、小正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迎接新春的到来,放起璀璨夺目的灯笼,品尝美味的汤圆,展开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元宵汤圆作为元宵节的传统食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这个节日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元宵汤圆的文化含义以及汤圆的制作方法。

一、元宵汤圆的文化象征元宵汤圆在中国民间有许多传说和寓意,它与家庭团圆以及美好的祝愿紧密相连。

首先,元宵汤圆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由于元宵节是农历正月的第一圆月,汤圆的圆形也代表着家庭团圆。

与此同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汤圆也是一种传统庆祝方式,通过共同参与制作汤圆来增进亲密感和家庭情感。

其次,元宵汤圆还寓意着美满的祝愿。

传统上,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在汤圆中放入各种馅料,如花生、豆沙、枣泥等,每种馅料都代表着不同的祝愿。

比如,花生馅料寓意着吉祥如意,豆沙馅料代表着甜甜蜜蜜,枣泥馅料则象征着幸福美满。

因此,吃汤圆不仅仅是一种口感的享受,更是一种希望和祝福的表达。

二、制作元宵汤圆的方法制作元宵汤圆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传统。

下面是其中一种简单的制作方法:材料:1. 糯米粉:300克2. 水:适量3. 各种馅料:如花生、豆沙、枣泥等步骤:1. 将糯米粉放入碗中,慢慢加入适量的水,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拌,直到形成均匀的面团。

2. 将面团揉成一个圆形的团子,分成小块。

3. 将每个小块面团擀成薄片。

4. 将馅料放在薄片中央,然后包起来,封口捏紧。

5. 将包好的汤圆放入沸水中煮熟,直到汤圆浮起并煮熟即可。

6. 煮好的汤圆捞出,放入碗中,撒上适量的糖桂花或其他调料,即可食用。

三、元宵汤圆的地方特色在不同的地区,元宵汤圆也有各种各样的地方特色。

下面介绍几个著名的地方元宵汤圆:1. 云南元宵汤圆:以花样繁多的馅料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云南的汤圆馅料包括花生、豆沙、糖莲蓉等,外形也非常精致漂亮。

2. 江苏苏州元宵汤圆:以追求细腻和口感而著称。

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与寓意

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与寓意

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与寓意元宵节是中国传统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

在这个节日里,各地都有各自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其中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吃汤圆。

本文将探讨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背景和寓意。

一、汤圆的由来吃汤圆的习俗源远流长,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

相传,宋代文人陆游和苏轼都有提及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使得这一传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汤圆最初是粘米粉做成的,后来逐渐演化为糯米粉制成。

二、寓意丰富的汤圆1. 团圆寓意汤圆形状圆滚滚的,寓意团圆。

在中国文化中,团圆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家庭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元宵节吃汤圆,代表了团聚一家人的美好心愿,也寄托了人们对家人和亲朋好友幸福健康的期盼。

2. 传统文化寓意元宵节是传统的华夏文化之一,吃汤圆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和传承。

汤圆作为一种传统的食品,代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它连接起过去与现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血脉。

3. 祈求美好寓意汤圆的发音与“团圆”、“团圆”谐音,在中国文化中,谐音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吃汤圆也寓意着祈求来年家庭幸福、人们生活安康、事业顺利等美好愿望。

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三、地方特色的汤圆各地的元宵节习俗吃汤圆时,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汤圆品种。

1. 江浙地区在江浙地区,有丰富多样的汤圆口味和做法。

比如,江浙地区的汤圆多味道醇厚,馅料丰富,有豆沙、芝麻、红枣等多种口味。

而且,江浙地区的汤圆制作工艺也比较精细。

2. 粤港澳地区粤港澳地区的汤圆多为咸汤圆,有鲜肉、虾仁等口味。

同时,粤港澳地区的汤圆还有特色的花样,如迷你汤圆、彩虹汤圆等,制作工艺独特。

3.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汤圆以大而实在而著称。

口味上,北方的汤圆多以豆沙、核桃、黑芝麻等为主要馅料。

北方地区的汤圆制作讲究色、香、味俱佳。

四、汤圆的制作过程1. 材料准备汤圆的制作主要有糯米粉、馅料和水。

根据个人口味,可以选择豆沙、芝麻、红枣等作为馅料,或者加入其他配料进行调味。

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及其寓意

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及其寓意

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及其寓意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喜庆的节日。

而在元宵节当中,吃元宵已成为了一种久远的传统习俗。

元宵,即汤圆,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

下面将为您介绍元宵节的传统食品以及它们背后的寓意。

1. 汤圆(元宵)汤圆,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食品。

它由糯米粉和水制成,口感柔软糯滑,圆滚可爱。

汤圆的制作方式多种多样,有纯白色、花生馅、豆沙馅、黑芝麻馅等等。

无论是馅料还是颜色,都给人以美好的愿景。

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着家人的团聚和幸福美满。

2. 元宵汤元宵节当晚,许多地方还有吃元宵汤的习俗。

元宵汤是将糯米团煮熟后,浸泡在温热的甜汤中。

这种汤圆与糖汤的结合,让人感受到甜蜜的口感。

元宵汤传播着对甜蜜生活的向往,寓意着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甜甜蜜蜜。

3. 花糕花糕是以糯米和花生制作而成的传统食品。

外观造型独特,色彩鲜艳。

花糕的制作过程需要刻画精细,每一块的表面都会刻画出美丽的花纹。

花糕寓意着生活美好、花样年华,给人们带来喜庆和幸福的感觉。

4. 爆米花在一些地区,元宵节还有吃爆米花的习俗。

爆米花是将玉米加热至高温时,内部的水分蒸汽膨胀,从而形成蓬松、口感香甜的食品。

吃爆米花寓意着人们希望自己的财富与福气“蹭蹭蹭”地增长。

5. 赤豆糕赤豆糕是又一种在元宵节期间食用的传统食品。

它以糯米和赤豆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口感软糯。

赤豆糕象征着驱邪化煞、消灾解厄的寓意。

6. 其他地方特色小吃在不同的地区,元宵节的传统食品也有所不同。

例如南方一些地方的元宵节习俗中,还有吃青团、荔枝(代表好运)等。

北方一些地方的元宵节食品则以饺子(代表财运亨通)为主。

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寄托了对家人健康、幸福的祝福。

无论是汤圆的团圆之意,还是元宵汤的甜蜜生活,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与快乐。

品尝这些美食,也成为了人们共享团聚之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元宵节汤圆的意义和象征是什么

元宵节汤圆的意义和象征是什么

元宵节汤圆的意义和象征引言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上元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重要节日。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元宵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义。

而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最常见的传统食物就是汤圆了。

汤圆作为元宵节的代表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而且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

汤圆的历史和起源历史悠久的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据传,汉武帝时期,民间流传着一种祛灾驱恶的习俗,人们在夜晚放火,以求避免灾祸的发生。

后来这个习俗逐渐演变为在正月十五晚上放灯笼,并且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元宵节的名称来源于当晚的活动之一,即放飞孔明灯。

而汤圆作为元宵节的重要食物,其起源则与佛教传说有关。

相传在唐朝,由于皇宫中的佛教僧人们要在正月十五忌食荤腥,所以他们将面粉搓成团,做成圆球状,象征着团结和祥和。

后来,这种食物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汤圆。

汤圆的象征意义团圆和家庭团聚首先,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家庭团聚。

由于汤圆的形状饱满而圆润,与“团圆”发音相近,因此人们将其与团圆的意义相联结。

在元宵节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家人们会相聚一堂,共同制作和享用汤圆。

这一传统习俗意味着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团结和和谐。

祭祖和缅怀先祖其次,汤圆还有祭祖和缅怀先祖的象征意义。

传统的元宵节,人们会在家中供奉祖宗牌位,然后点燃香烛,向祖先们表达敬意和祈福。

而在这个过程中,祭祀祖先时也会摆上一碗汤圆,寓意着传统中对先人的思念和追忆,以及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祈福和美好的象征此外,汤圆还象征着祈福和美好。

元宵节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团聚的机会,更是一个祈福的节日。

人们会在元宵节这天进行各种赛龙舟、猜灯谜以及观看烟花等娱乐活动,以祈求来年生活幸福安康,事业顺利发展。

而汤圆则作为这一吉祥节日中的祭品之一,寓意着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结语汤圆作为元宵节的代表食物,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这些象征包括了团圆和家庭团聚、祭祖和缅怀先祖,以及祈福和美好。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导语】⼀年⼀度的元宵节⼜来到了,元宵节⼜称上元佳节,是春节后迎来的⼜⼀个传统佳节。

舞龙、舞狮、跑旱船、踩⾼跷、扭秧歌、猜灯谜、放烟花等活动,给元宵节增添了光彩。

以下是整理的正⽉⼗五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欢迎阅读!1.正⽉⼗五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相传,远古时候⽟皇⼤帝为了⼀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间了解民情,每⽉逢三上天回禀。

有年夏历冬⽉⼆⼗三⽇,灶神菩萨向⽟帝回禀道:“⼈间百姓⼀年三百六⼗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

每⽇⾟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体,不能⽣产,必将影响贡献。

”⽟帝闻奏即命群⾂共商良策。

太⽩⾦星奏道:“⼤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然就会休息。

”⽟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初⼋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丢下了疯⼈药,药⼀下锅就变成⼤⾖、豌⾖、蒜苗、⾖腐和⾁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的缝新⾐、绣花鞋,男的杀猪、宰⽺,都不想下地⼲活。

过了腊⽉⼆⼗四⽇,疯⼈药性⼤发。

⼈们就东家请⼈吃饭,西家邀客喝酒。

到了腊⽉三⼗⽇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物,围在桌旁,全家⼈⼤吃⼤喝起来。

从正⽉初⼀起,男⼥⽼少不光吃好的,⽽且整⽇穿红着绿到处玩耍。

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去拜年。

正⽉⼗三⽇,灶神菩萨上天奏道:“⼤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样活不⼲,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帝闻奏,⼗分惊诧,即命群⾂再议良策。

太⽩⾦星⼜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

”⽟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四⽇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放些芝⿇、核桃、⽩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约形成于宋代。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茧”“圆不落⾓”。

1 元宵节为啥要吃汤圆

1 元宵节为啥要吃汤圆

元宵节为啥要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原因主要有:
1. 汤圆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元宵节吃汤圆,不仅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更是元宵节必吃的美食,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阖家欢乐的美好祝愿。

2. 汤圆起源于宋朝,是一种糯米粉制成的美食,其中包含不少油脂和
糖分,对于南方地区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味又营养的美食。

吃汤圆是
当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而且往往会在家自制汤圆,除了家人共享外,还会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3. 汤圆象征着甜蜜的生活和孩子们的未来。

这种食物对于孩子们来说
非常受欢迎,也常常被当做孩子们的节日食物。

因此,元宵节吃汤圆主要是为了纪念团圆和美满的传统。

元宵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吃汤圆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寓意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汤圆象征着团聚和圆满,每一口汤圆都代表着家人团聚愉快,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吃汤圆成为了人们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也成为了一种传承和表达爱的方式。

汤圆圆满的外形寓意着团团圆圆、团圆美满,象征着万事如意、年年有余。

所以,元宵节吃汤圆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吃食习俗,更是一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1、吃元宵。

“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

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2、观灯。

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

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

3、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4、耍龙灯。

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

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关于元宵节的四大传统习俗

关于元宵节的四大传统习俗

【导语】在古代元宵节⼜叫“上元节”或“灯节”,到现在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民间有逛灯会、社⽕表演、喝酒、猜谜、放烟花等活动,俗称正⽉⼗五闹元宵。

以下是整理的关于元宵节的四⼤传统习俗,欢迎阅读!1.关于元宵节的四⼤传统习俗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项重要习俗。

汤圆,⼜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亦称“汤圆⼦”、“乳糖圆⼦”、“汤丸”、“汤团”,⽣意⼈则美其名⽇:“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品,所以⼈们⼜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叫元宵,南⽅称汤圆。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馅两种,有馅元宵⼜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法分,有⼿中搓制、元宵机制和⽵匾⽔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梁⽶⾯等。

2、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个重要项⽬。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出来的⼀种⽂字游戏,也叫灯虎。

将谜⾯贴在花灯上供⼈猜射,谜底多着眼于⽂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种独特的民俗⽂化。

中国的⼀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参加的⼈次达两万多⼈。

3、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良⾠。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五,⽆论⼠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的世界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做巨型的灯楼,⼴达20间,⾼150尺,⾦光璀璨,极为壮观。

元宵 汤圆

元宵  汤圆

元宵汤圆
元宵,又称汤圆、浮元子、浮圆子,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元宵,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通常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在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团聚在一起,共同享用元宵,庆祝团圆。

元宵节吃汤圆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元宵主要由糯米和豆沙制作而成。

由于糯米是圆圆的,所以元宵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还要挂灯笼,猜灯谜,这些都是元宵节的特色活动。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体现。

汤圆作为元宵节的主要食品之一,更是寓意着团团圆圆的美好祝愿。

希望每个家庭在这一天都能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元宵节品尝汤圆传承民俗文化

元宵节品尝汤圆传承民俗文化

元宵节品尝汤圆传承民俗文化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挂灯笼、赏花灯,进行猜灯谜等各种庆祝活动。

而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莫过于汤圆了。

汤圆作为元宵节必备美食,既有着美味可口的味道,也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汤圆,顾名思义,是由面粉制作而成的圆球状食品,通常内馅是糖、花生、豆沙等。

它的制作过程简单却不失精细,需要耐心和技巧。

在元宵节这一天,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社区活动,人们都会亲手制作汤圆,一同品尝。

作为中国传统美食,汤圆有着许多寓意和象征意义。

首先,汤圆由于形状圆润饱满,被认为是团圆的象征。

正因为如此,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与亲朋好友团聚,一同分享汤圆的美味。

与此同时,汤圆也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在品尝汤圆的瞬间感受到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珍惜和关爱。

除了团圆和美好的象征意义,汤圆还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并在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俗习惯。

其中,元宵之夜的灯笼游行是最为著名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这个游行活动中,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们手持灯笼,围绕着街道游行,场面热闹而庄重。

汤圆作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成为了灯笼游行的一部分。

人们手持着碗盛满热腾腾的汤圆,在灯光的映照下,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这种将汤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不仅增添了趣味性,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

此外,汤圆还有地区性的特色。

中国各地对汤圆的制作和口味有着不同的偏好。

比如,在南方地区,人们常常喜欢吃水果味的汤圆,如草莓汤圆、芒果汤圆等;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更喜欢传统的甜豆沙或芝麻馅汤圆。

这些不同口味的汤圆展示了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也让人们在品尝中感受到了不同地区的风俗和民俗。

总而言之,元宵节品尝汤圆既是一种口感美妙的享受,也是一种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

汤圆通过其独特的形状、口味和制作过程,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同时,汤圆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与元宵节的其他传统习俗相互呼应,使整个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

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

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

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

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

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节吃汤圆,其风俗大行于宋代。

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

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元”。

清代李调元的诗句“风雨夜祭人散尽,孤灯又唤卖汤元”即是指此。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这种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和意义是什么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和意义是什么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和意义是什么元宵节的活动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到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到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元宵节的活动有什么意义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简介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简介
汤圆的外形圆滚饱满,象征团圆、幸福,我们的祖先相信元宵节吃了这样的应景食物,也能为家庭带来和睦与平安。

北方人习惯用摇筛的方式制成圆子,称为元宵,和南方人用手搓揉出的汤圆其实是同样的东西。

吃汤圆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宋代之前,人们在元宵节或是吃豆粥,或是吃特制的面点,并不一定。

到了宋代,民间在过这一节日时开始流行一种新奇食品。

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

后来,北方地区大都称这种食品为“元宵”,而南方称之为“汤圆”和“汤团”。

吃元宵其实和元宵节其他的节目一样,都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及盼望团圆的心情。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
臣民张灯供奉。

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附送: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吃汤圆的寓意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

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

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

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

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

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
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据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

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

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

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虾米等。

还有菜馅元宵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称五味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

传统的制作方法,南方做汤圆,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