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题与答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640ed46f1aff00bed51e80.png)
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试题一、单项选择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A.1979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这体现了民族自治机关的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A.①② B.①③C.①②③ D.①②④3.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A.124个B.155个C.125个D.145个4.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一般是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5.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A.44个B.45个C.46个D.47个6.下列行政建制中,属于国家法律明确界定的民族自治地方是A.民族乡B.民族镇C.自治县D.自治市7.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A.广西壮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宁夏回族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8.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A.1947年B.1948年C.1949年D.1950年9.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正式成立,它是A.张家川回族自治县B.豫海县回民自治政权C.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D.陕甘宁边区定边县1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联邦制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多项选择1.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法规C.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法规D.地方性的自治法规2.《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的对象是A.统一与自治的关系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C.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D.各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和宗旨是A.在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当家作主B.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促进民族发展繁荣C.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单位的级别包括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5.确定各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主要根据是A.民族成份B.民族分布C.民族关系D.历史状况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有A.区域因素和民族因素的结合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C.文化因素与历史因素的结合D.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7.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8.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有A.理论依据B.实践依据C.国情依据D.民族特点9.中国在选择保证少数民族实现自我管理的制度上,没有走前苏联式的民族共和国道路,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苏联在下面哪些方面的国情不同?A.两国历史不同B.两国经济基础不同C.民族分布不同D.革命发展模式不同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基于人口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A.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B.在一个较大的自治区内辖有一个或几个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C.在民族自治区内辖有的民族乡D.以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11.下面哪些权利属于自治机关的自治权?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管理自治民族事务的权利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C.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的,有民族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报请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https://img.taocdn.com/s3/m/a6d98fe12e3f5727a4e96299.png)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地方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各种自治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可以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自行培养各级干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企业、事业单位要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制定本
地方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使用;自主安排本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开放边境贸易,在外汇留成等方面享受国家优待;自主安排地方财政收支,确定各项开支标准;实行减税或免税;决定本地方教育规则、学校设置、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自主发展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等。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50多年来,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基本权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d5f4d6b1ed9ad51f01df272.png)
电大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 0分)1. (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 理论和政策兼纳D.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睿2. 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
A. 夷狄B.族类C. 夷族D.蛮夷3. 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A. 氏族B.部落 C 部落联盟 D.民族4.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的关系。
A. 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5. 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
A. 自然因素B.文化因素C. 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6.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个国家接壤。
A.7B.8C. 11D. 147.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A. 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 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 自治权的行使D. 自治机关的民主化8. 1950 年11 月24 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9. 21 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
A.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 平等、团结、互助C.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D.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0. 我国少数民族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种。
A. 12B. 13C. 14D. 15二、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1. 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https://img.taocdn.com/s3/m/e12037b3650e52ea5418980b.png)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宪法第四条第三款第一句的直接引用,而这一条又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有三层意思:一是汉族居住的地方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二是少数民族散居的地方也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三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不同于脱离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的民族文化自治,也不同于与解决民族问题无关的一般地方自治。
2、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域面积的大小和行政地位的高低确定的。
3、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这是宪法第四条第三款最后一句的直接引用。
它是宪法规定的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一条根本原则。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而不是联邦制国家,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不同于联邦国家的加盟共和国或邦,没有分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https://img.taocdn.com/s3/m/2477afbf52d380eb62946dce.png)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祖国的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充分实行自治权的原则,保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的本质要求是民族共治。
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必须大量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发展本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1b9ed1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d.png)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处理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课题。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原则,以确保民族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以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标题,详细介绍我国的民族关系处理方式。
一、平等团结原则平等团结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应得到平等对待。
我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排斥,倡导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爱,推动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平等团结原则,我国构建起了一个民族和谐的社会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原则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的权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我国划定了五个自治区、三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为少数民族提供了广泛的自治权力。
各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和管理权,制定本地区的自治条例和规章,保障了各民族的文化、教育、语言等方面的权益。
三、发展优先原则发展优先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政府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之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通过扶贫政策、教育援助等措施,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四、文化传承原则文化传承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色,积极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
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鼓励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通过文化传承原则,我国不仅保护了各民族的文化权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五、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104fd0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1.png)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和充分发展的自主权。
这一制度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功走向繁荣和富强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体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原则和实践,以及该制度对于我国多民族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一、背景和原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则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为了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一决策的背景源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和国际上的民族自治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利;坚持统一自由,即在统一大局下,尊重少数民族自治的权利和特殊需求;坚持依法自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自治事务决策和管理;坚持团结互助,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同进步。
二、实践与成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机关建设和相关政策的贯彻执行上。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了自治机关,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治。
自治机关的成立和发展为少数民族提供了一个广泛参与管理事务的平台,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与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以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例如,实施了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条件;提供了语言文字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的贯彻执行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多民族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我国多民族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和谐发展,有助于避免民族冲突和分裂的发生,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a0387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e.png)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4.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2.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的民族多样性,引入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论讲解(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即国家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为少数民族创造了具有特殊权力和自治事权的条件,使其享有自治权利,管理本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保障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 基本原则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团结、互助、保护、融合等。
4. 实施情况教师介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自治机关的组织和职权、自治权的保障等。
5.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6. 归纳总结教师进行总结,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7. 课堂练习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讨论的能力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民族自治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与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第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95eb862561252d380eb6eba.png)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中国的客观实际适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三是中国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领导核心;四是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用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建党以后,受苏联的影响,曾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以平等、自治、和建立统一国家为原则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主张,为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奠定了基础。经过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和实践,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后来,又载入历史宪法,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党和国家积累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进行人才开发的丰富经验:根据党和国家工作的需要确定培养方针;结合少数民族工作的实际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4301f80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8.png)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如下: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自治地方:自治地方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没有自治乡,民族乡不是自治地方。
5.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含法院、检察院和监察委。
6.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必须由民族自治地方的本民族公民担任,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者副主任至少有一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本民族公民担任。
7.自治权: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依法制定自治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法规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处理
民族问题的独创制度,该制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依法自己处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相信在国家统一领导下,56个民族会朝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而携手并进。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理解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fe0927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d.png)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治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制度安排。
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原则、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差别化发展、民族矛盾等问题。
为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5年,中国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开始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进程。
此后,国家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出台了《宪法》、《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法律文件。
二、制度原则1.宪法确定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原则,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和平等地位,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统一领导和民族自治相结合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的制度安排。
中央政府负责民族区域自治的整体规划和管理,自治地方负责依法自治、自负盈亏、独立施行宪法法律以及自治事务。
3.民族平等和优惠政策的原则: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加快发展,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支持、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以确保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实践成果1.政治权力机构: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设有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自治权力,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
2.经济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特殊支持和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3.文化保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使用,支持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
4.教育事业: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的说明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的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4bd3e7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1.png)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84.05.22•【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的说明--1984年5月22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一、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除汉族外,全国有55个少数民族。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中,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斗争和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各民族人民之间形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国内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压迫制度的结束,民族平等新时代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历史情况和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分布状况,制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这一政策作为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庄严地先后载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现在我国已经建立民族自治地方116个,包括5个自治区、31个自治州、80个自治县。
这些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总面积约6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总人口为1.2亿多万,其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000多万。
3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虽然经过一些曲折,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在我国确立起来。
实践证明,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又能保障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独立,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https://img.taocdn.com/s3/m/c1a4bf5e16fc700abb68fcfe.png)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1、祖国的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原则。
2、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充分实行自治权的原则。
3、保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予以保障。
《宪法》第四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对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做出了明确规定。
新中国把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并确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时,在新疆聚居生活的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和塔塔尔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居多。
以上各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之间存在密切而广泛的联系,这是新疆多民族共同聚居历史的延续。
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保障了新疆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对于加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新疆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意义: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当今世界,在以多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格局中,各民族的权利问题仍是普遍存在的难题,也是世界各国政治文化中最重要的关切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主要有三种方式:民族自决权、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力,并通过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和帮助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020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020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40785bf8762caaedd33d4cd.png)
2020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一、填充题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自治区)、( 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
A.135B.145C.155D.165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
A.28B.35C.44D.55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
A.中央集权制B.民主集中制C.地方自主制D.政治协商制三、多项选择题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 BCDE )。
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 ABCDE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1f5d46bf111f18583d05aac.png)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祖国的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原则。
2、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充分实行自治权的原则。
3、保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予以保障。
《宪法》第四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对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做出了明确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20年最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一、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67835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f.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1984.05.31•【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号•【施行日期】1984.10.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一九八四年五月三十一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一九八四年五月三十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号公布)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今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践证明,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必须大量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建设团结、繁荣的民族自治地方,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把祖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b3c1efa4afe04a1b071de82.png)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
荣,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
这个原则,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国
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
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
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
另外,
国家还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民族大学(学院)、
民族干部学校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
术人员;中央政府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民族自治
地方积极支援,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具体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基本法律。
现在,全国已建立了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此外,还建有1300多个民族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以及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包括: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地安排使用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实现祖国统一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结合起来,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全面贯彻自治原则的保证,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实行自治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实行自治,独立管理国家和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和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加深,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被提出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方案》,其中规定:“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落实蒙古族回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族自治区。
”
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古工作政策的批示中指出:“目前对内蒙古的基本方针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地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但不能提出独立自主的口号。
”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1947年5月1日,党领导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内蒙古自治区,为今后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经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少数民族的人口和区域规模设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被明确写入历次宪法,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