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第5窟西方净土变

合集下载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介绍甘肃省天水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这里拥有许多历史和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岩石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的雕塑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将为您介绍这一壮丽的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麦积山上,距离市区约40公里。

这个石窟群建于北魏时期,始建于公元384年,历经1300多年才完成。

它总共有202个洞窟和7座像塔一样高耸的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岩石艺术宝库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96窟中的“天神像”。

“天神像”是麦积山石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的一尊石雕造像。

这尊巨大的佛像高16.77米,是一尊伫立的“阿弥陀”坐佛。

整体造型庄重、端庄,彰显了北魏时期鲜明的艺术风格。

佛像的脸部表情炯炯有神,慈悲庄严,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这座佛像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衣纹雕刻栩栩如生,袈裟的褶皱错落有致,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天神像”外,麦积山石窟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艺术作品。

例如,第94窟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以及第100窟的“卢舍那佛”等等。

这些石雕作品有的体现了佛教的教义,有的描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

参观麦积山石窟,您将领略到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风采。

不仅如此,您还能感受到麦积山石窟所蕴含的宗教和历史人文氛围。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为的就是一睹这些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历史学家,麦积山石窟都是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博大精深的艺术品,还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来到麦积山石窟,您将被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所震撼,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古代的神秘世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承载着远古的智慧和人类的创造力。

它不仅是甘肃省天水市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无论您是专程前往还是路过天水市,都强烈推荐您来一次麦积山石窟的探索和领略,您一定会被这些石窟艺术所震撼和感动。

麦积山地理历史文化旅游介绍

麦积山地理历史文化旅游介绍

麦积山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城市建成区内,地处西秦岭北支的东端,秦岭、贺兰山、岷山三大山系交汇处,中国版图中心带;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分水岭穿过景区。

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风景点组成,景区内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地质地貌,气候典型独特,石窟文化保存完好,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先进单位、国家5A级旅游区。

麦积山风景名胜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内有先秦赢非子的牧马滩、西汉的避暑宫,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麦积山石窟等众多文物古迹。

特别重要的是距今1600多年的麦积山石窟,保存有后秦、北魏等朝代的洞窟194个,雕像78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馆”列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仙人崖景区距麦积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组成,五峰和罗汉沟群参差罗列,姿态万千,人称“十八罗汉朝玉帝”景区保存有明、清各类殿宇27座,房间54间以及北朝、宋、明、清各类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

景区内蛟龙寺、净土寺等宗教庙会活动已形成一定规模。

距离仙人崖景区11公里的街亭景区有温泉,水质清澈,温度适宜,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治疗多种疾病。

石门景区云海、奇峰、奇石、奇松又被称为“小黄山”,南北之间有聚仙桥相连,远望状如门楣而得名。

每年举办天水伏羲文化节。

风味特产有陇东皮影、天水丝毯、花牛苹果等。

地理麦积山风景区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800米左右,最高峰可达2200米以上,是我国南北方沉积地层在地表上层的分界线,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整个风景区的岩层构造是由红色砂砾岩层和浅色变质岩所构成。

风景区内气候条件也比较好,年平均降雨量为600——700毫米,气温最高为33℃,最低为-15℃,一般冬季低温带在-8℃,无霜期为230天,日照年为2307小时左右,空气相对温度为85%左右。

麦积山石窟观后感

麦积山石窟观后感

麦积山石窟观后感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北部的麦积山上,是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

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了我。

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座宏伟壮丽的文化瑰宝,给予我深深的触动和启发。

石窟的壮丽与庄严一进入麦积山石窟,我就被它的壮丽与庄严所折服。

石窟内有七十一个洞窟,大部分是明代以下的佛教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五窟。

第五窟以其规模宏大和雄伟的佛像而闻名,佛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我仔细观察了佛像的细节,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

佛像的脸部表情:慈祥、宁静和安详,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每一个佛像的造型和姿势都独具特色,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无论是佛像的高度,比例的精确还是华丽的纹饰,都展现出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石窟的历史与文化意义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世纪。

它是北魏时期佛教的繁盛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瑰宝。

这些石窟保存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和壁画,揭示了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除了佛像和壁画,石窟中还保存了大量的佛经和文献。

这些文献是人们了解古代佛教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对于研究佛教艺术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佛教文化的思考在麦积山石窟中,我深深体会到佛教文化的伟大和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们心怀慈悲和善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种思想在石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佛教艺术的审美价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佛像的高度、比例和曲线都符合美学的原则,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雕刻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追求。

除了美学价值,石窟中的佛教文化还传递了人类智慧和信仰精神。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学会了崇尚慈悲和宽容,培养了内心的平静和善意。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结与感悟麦积山石窟令我受益匪浅。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慈悲善意的重要性。

麦积山石窟彩塑、壁画颜料研究

麦积山石窟彩塑、壁画颜料研究

麦积山石窟彩塑、壁画颜料研究作者:胡军舰岳永强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10期[摘要]关于麦积山石窟彩塑、壁画颜料,前人已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作过一些研究。

本文主要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麦积山石窟彩塑、壁画颜料的使用特点。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彩塑;壁画;颜料来源[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71-03 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石窟寺遗址,它的彩塑壁画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不仅是研究我国早期彩塑、壁画制作技术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物证,而且对于研究我国丝绸之路上其他石窟壁画有重要价值。

在彩塑、壁画制作材料中,颜料是最重要的使用材料。

查明颜料的成分对于彩塑、壁画的保护和考古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最雄和周国信对麦积山石窟的颜料作过部分研究工作。

本文主要在两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麦积山石窟彩塑、壁画的颜料作进一步探讨。

下文对麦积山石窟不同时期的18个洞窟、共88个颜料样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麦积山石窟彩塑、壁画颜料的使用情况作一总结。

一、颜料分析方法古代壁画中的颜料来源绝大部分都是易于采集及提纯的天然矿物颜料,这些矿物颜料大部分是结晶物质,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可以准确地鉴定颜料中所含物质的组成成分。

对于任何结晶物质,其内部质点总是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地重复排列,而且其重复的周期与X射线的波长属于同一数量级,因此当X射线通过晶体时,晶体便作为一个三维光栅而产生衍射效应。

对于任何一种结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内部结构,当与其他种类结晶物质比较时,相互间或多或少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各种物质的X射线衍射效应必然也会有所区别。

于是可根据晶体的衍射效应来测定晶体的内部结构,并以此来鉴别晶体的物相,确定被测样品的物质组成。

颜料的取样首先要遵循取样的原则,同时选取了一些重点并有代表性的洞窟,对红、绿、蓝、白、黑五种颜色进行取样分析。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相图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相图

敦煌莫⾼窟第220窟南壁西⽅净⼟变相图2019-10-28内容摘要:敦煌莫⾼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的代表窟,有贞观⼗六年题记,⽽且窟中出现了占满整壁的⼤画⾯经变画,因此,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

可是,迄今为⽌的研究⼤多是关于南壁西⽅净⼟变相与《观⽆量寿经》之间的关系。

本⽂则着重讨论唐代以后的安定期,⼈们对净⼟往⽣的认识产⽣⼤的变化,完全摆脱了隋代佛教美术的影响⽽进⼊了新的阶段,是第220窟特别是南壁的西⽅净⼟变相出现的依据。

关键词:莫⾼窟;初唐;西⽅净⼟变中图分类号:K879.41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0-4106(2012)05-0009-07序具有⾼度艺术性的敦煌莫⾼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的代表窟,是敦煌当地望族翟⽒世代经营的翟家窟,内有贞观⼗六年(642)的墨书题记,同时窟内⾸次出现⼤型覆壁经变图⽽受⼈瞩⽬。

特别是南壁壁画除宝池外尚包括虚空段、宝楼段、宝地段⽽形成完整的西⽅净⼟变相图①,已多次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另外此经变图中不见盛唐窟中西⽅净⼟变常有的所谓外缘部分,即“未⽣怨故事”与“⼗六观”,故学者们⾮常关注其与《观⽆量寿佛经》的关系。

近年来,相继发表观点认为此幅西⽅净⼟变相图为善导著作《观⽆量寿佛经疏》之前⽽作,受到净影寺慧远、嘉祥⼤师吉藏及道绰等⼈的影响②。

⼀南壁西⽅净⼟变相图A构图敦煌莫⾼窟中第220窟南壁西⽅净⼟变相图(图版5)上起⼤致分为虚空空间、宝池与宝地,另加宝池左右的宝楼,由此四个部分构成。

初唐以后⼀般西⽅净⼟变相图中三尊设有宝坛,⽽第220窟中未设宝坛,宝池中央绘树下阿弥陀三尊,形成南壁的中⼼。

阿弥陀如来像背后延伸的双树树枝上部有华盖,与似芒果类树叶连成⼀体,中央饰有宝相华,上⽅有以仰视⾓度绘制的楼阁屋檐。

然⽽华盖隆起部分与楼阁的位置关系不明确,虚空与宝池的分界暧昧。

另外胁侍菩萨⽴像⾝后称为“宝幢”的部分由⼏重圆盖层叠③,难以确定其漂浮于虚空还是由宝池延伸出来。

浅议麦积山石窟的地狱变相

浅议麦积山石窟的地狱变相

1 第 1 窟地狱变相的现状及研究概况 . 2 7 第 17 2 窟前壁窟门两侧, 绘大型的地狱变相, 约 1m , 0 ,这是北魏晚期描绘较为详细的地狱变 相, 学术价值高。可惜这两块壁画烟熏得特别严
重, 所绘形象非常难辨识, 榜题模糊不清, 学界很 少注意。幸有张宝玺先生对其作了较深人的研
式的禅完, 中间大, 两边小, 侧面一人手持招完魂 的衣衫通过梯子下到地面, 院内立一军卒作搀扶
状。
3 与第 17 2 窟地狱变相有关的佛经及文献 .
资料
能 图 狼 干 狱ss 此 为野 地 [z )_ [ e
.L榜题为“ 此人生口口/ 裸口衣口衫口/ 今
人寒冰地狱” , 像已 ①图 看不清楚
⑩H榜题为“ 此人生时/ 口口今人口/ 口口 磨
万方数据
时” 。画面为三狱卒推铁磨, 一狱卒双手上举站 立, 此图应为铁磨地狱。 下层从左到右依次为: ⑧工 榜题与图像都很难辨识, 也应为一地狱。 .J 榜题模糊不清, 绘一狱卒和一方形立置 的刑具 , 不知为何物 .K榜题不清, 现存一动物和其后一狱卒, 可
地狱的诸相( 1。 图)
⑦E榜题无法识读, 绘一大火柱, 周围有三狱 卒, 似为火柱地狱。 ⑧F捞题为“ 此口生时口行/ 口今人口口地 狱” 。绘高大强壮的狱卒在把亡人置于铁床上。 此图应为铁床地狱。 ⑨G 傍题为“ 此人 口时 口口口口/ 肉今 人 口口口狱时” 。仅能辨一狱卒形象。佛经记载“ 食 肉者坠粪秽地狱”此图可能为粪秽地狱。 ,
级,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十 善
一 窟 一 一 、 1
回一 引
广 币
十四
地狱
一 刃
厂 百一 淤
一一井 匕 一泣 三了 , 。
7 月 | 引

敦煌西方净土变

敦煌西方净土变
• 阿弥陀佛 “其佛号阿弥陀,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明 无量故也。”(白居易)
敦煌西方净土变赏析
2
无量寿经变
无量寿经变,顾名思义是依照《无量寿经》画的经变 画。 《无量寿经》是净土群经之首。梅光羲先生曾说“无 量寿经者,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 也……东来最早,译本独多。”它是学术界公认的净土教 的根本佛典。 敦煌莫高窟的无量寿经变,始于初唐而终于西夏。在 敦煌艺术中,第220窟的整窟壁画被誉为空前绝后的佳作。
上图是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南壁的一幅初唐时期的阿 弥陀经变,大约修建于贞观年间(627—649),是一幅通 壁大画。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壁画的色彩保存得比上一幅无量 寿经变要好,虽然或是因氧化而变了颜色,但色彩鲜艳, 画面也很清晰。个人认为,该壁画的构图与前面的那一幅 无量寿经变很相似。广阔的水域上,有两进水上建筑:第 一进为三座平台并列,阿弥陀佛及胁侍菩萨、供养菩萨居 中间平台,左右两座平台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诸 菩萨,三座平台之间有桥相连;第二进也有三座平台,中 间平台之上为二座巍峨的楼阁及一座大殿,左右平台各一 座楼阁。全图的上部是天空。由于空间留得太少,再加上 变色,很容易被忽略。其实天空中有飞天、各种乐器。此 图现存画面最清楚的是水。平台之间,绿水环绕,微波荡 漾,随处有鸳鸯戏水。
画面的上部,正中为七宝讲堂及主尊的华盖;两边共有佛 和菩萨从别处飞来,表示十方世界诸佛派遣菩萨前来赞叹安乐 国的种种庄严;各种飞舞着的乐器,表示“十方世界音声之中 最为第一”的万种伎乐;宝幢数台,表示“缯盖幢幡”,庄严 之具;精致的房屋两座,表示无量寿佛国的天人所居住的舍宅、 宫殿、楼阁,“随意所欲,应念即至”。
观无量寿经变
观无量寿经变是依照《观无量寿经》画的经变画,简 称《观经》。 《观无量寿经》阐释了十六观:1. 日想观,2. 水想 观,3. 地想观,4. 树想观,5.八功德水想观,6. 总想 观(即宝楼观),7. 华座观,8.像想观,9. 遍观一切色 身相观,10. 观世音菩萨观,11. 大势至菩萨观,12. 普 观想,13. 杂想观,14. 上品往生观,15. 中品往生观, 16. 下品往生观。

中国十大著名石窟

中国十大著名石窟

中国十大著名石窟(组图)2006-12-24 18:45:25| 分类:妖妖智囊 | 标签:风景|字号订阅中国是世界上洞穴最多的国家。

除了大量由大自然雕琢的石灰岩溶洞和砂砾岩洞、片岩洞、火山、碎屑岩洞、灰华岩洞、火山熔岩洞、红砂岩人工洞外,更有大量人工开凿的造像石窟。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最大、最神奇的洞穴在中国。

中国的石窟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气势恢宏,是中华民族瑰丽的宝藏,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

(一)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南约四十公里处的麦积山,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后代累有增修重建,绵历一千五百余年。

现有洞窟龛194个,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著称于世,有东方雕塑艺术馆之誉。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积山以形似麦垛而得名,石窟即开凿于山崖之上,原本互相连属,唐开元年间当地地震,遂将石窟分为东、西两崖,中间部分蹦毁。

西崖存窟龛140个,主要为西秦、北魏及西魏的作品;东崖存54窟,北周、隋唐及以后的作品多集中于此。

麦积山石窟大部分是隋唐以前的作品,以七佛阁、万佛洞、牛儿堂、寂陵等最为著名。

第4窟创建于北周,又称上七佛阁,为麦积山最为精彩的一窟。

窟内第1—5龛龛眉上的五组飞天,为中国古代唯一的绘塑结合的作品,既富于立体感和真实感,又具有空灵飘逸的特色,实为石窟艺术品中的佳制。

第127窟的壁画居麦积山石窟之首,所绘维摩诘经变气势恢弘,技法圆熟,被认为是后世维摩诘大型经变画的滥觞。

麦积山石窟中还有中国现存最大、最早、最为完整的西方净土变壁画,以及周穆王拜见西王母这种本土题材的作品。

麦积山石窟泥塑讲究以形传神,神形俱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强烈的世俗化倾向。

(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千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西方净土变——精选推荐

西方净土变——精选推荐

敦煌西方净‎土变壁画百‎科名片西‎方净土变是‎唐代的敦煌‎壁画中的一‎壁。

这一场‎面恢宏,色‎彩绚烂的佛‎国景象,是‎宗教美术依‎据《无量寿‎经》内容,‎为信众们构‎想出来的《‎西方净土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方极乐世‎界。

‎目录简‎介壁画内‎容壁画的‎艺术特点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简介壁‎画内容‎壁画的艺术‎特点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展开编辑‎本段简介‎敦‎煌西方净土‎变壁画古‎代画家构思‎幻想的世界‎,其想象力‎超越不出现‎实生活,完‎全是按照现‎实生活的样‎子虚构出来‎。

从‎隋代开始经‎变题材增多‎,到唐代成‎为壁画的主‎体。

典型的‎经变画是以‎宣扬极乐世‎界为内容的‎“净土变”‎。

全部敦煌‎壁画中有西‎方净土变1‎25壁,东‎方药师变6‎4壁,弥勒‎净土变64‎壁。

都规模‎巨大,画风‎热烈、庄严‎、富丽、璀‎璨,一扫北‎朝壁画的恐‎怖阴森。

画‎面构图大体‎相似,主尊‎端坐在中间‎的莲花宝座‎上,左右有‎两大菩萨,‎四周围绕罗‎汉、金刚等‎各式侍从,‎上有飞天翔‎舞,前面还‎有一部伎乐‎,重重的殿‎堂楼阁满布‎画面。

如1‎72窟和2‎17窟的盛‎唐壁画《西‎方净土变》‎、148窟‎的中唐壁画‎《西方净土‎变》,均画‎幅巨大,画‎艺精湛。

‎编辑本段壁‎画内容‎全图以阿‎弥陀佛为中‎心。

周围排‎列着菩萨,‎观音,他们‎为众多的佛‎,菩萨所簇‎拥,正进行‎佛事活动口‎壁画上方有‎分别从仰视‎,俯视角度‎画出的楼台‎。

亭榭,宝‎池莲花和欢‎乐的歌舞伎‎乐,以及优‎美的飞天飘‎舞散花等万‎千景象,烘‎托出一派祥‎和宝贵的氛‎围。

如此众‎多的建筑和‎人物活动,‎在画面上分‎布得主次分‎明,有条不‎紊,色彩缤‎纷而又统一‎和谐,充分‎显示出唐代‎画家处理宏‎大场面的构‎图和表现技‎巧。

编辑‎本段壁画的‎艺术特点‎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天水麦积山石窟之二:第004窟、第005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之二:第004窟、第005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之二:第004窟、第005窟第004窟,俗称散花楼、上七佛阁。

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而建。

是中国现存仿宫殿式佛窟中最宏大的一个洞窟。

七大佛龛中七佛、菩萨、弟子及廊两侧金刚经宋、明历代重塑或妆銮。

七大龛顶部壁间各有一幅飞天壁画,其中五幅便是著名的“薄肉塑壁画”,其技法高超完美,属国内罕见。

薄肉塑壁画开凿于北周(公元557年-581年),唐、宋、明、清重修。

位于东崖上部,也称为“上七佛阁”,俗称“散花楼”。

该窟是麦积山石窟最为宏伟壮观的一个洞窟。

此窟在完工时,请了当时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庾信做序以示纪念。

这便是《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

据记载为当时的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祈福所建造的“七佛龛”。

通高16米,横宽31.7米,进深13米。

原本的形制应该是一个七间八柱,前廊后室的仿宫殿单檐庑殿顶建筑。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因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前廊的柱廊中,六根石柱已崩毁,仅存梁尾与后壁相连接处的残痕,东西二角的两根石柱尚保存完好。

与此八根石柱相对应的,每龛之间的墙壁上塑一身佛的八部护法,称之为“天龙八部”。

此八身浮雕塑像在后期进行过修复,因自然风化等原因,泥层有所剥落,剥落的泥层下隐约可见北周原作泥层。

天龙八部,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

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

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

八部中有一身已完全漫漶不清,不可辨认,故实际只拍摄了七身塑作。

天龙八部此窟现存842身塑像,其中影塑小佛像为757身,浮雕塑像8身,圆雕塑像77身。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西方净土变献疑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西方净土变献疑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西方净土变献疑作者:***来源:《敦煌研究》2024年第02期内容摘要:第127窟是麦积山石窟的艺术代表,内容新颖,技法高超,功德主是西魏乙弗氏皇后,身份特殊,因此这个洞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西魏艺术的最高水准,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由于时代久远,破损严重,部分重要的图像线索容易被忽视。

通过对第127窟西壁经变画细部的解读,对比净土经典和法华经典,可以推断,这铺经变画为法华经变,特别表现了释迦佛在灵鹫会为四大弟子授记和龙女成就男儿身成佛说法的情节,在佛教义理上,与洞窟其他壁画题材形成了一个整体,画面内容与其他题材一样,突出了女性角色,再次彰显了乙弗氏功德窟的性质。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第127窟;乙弗氏;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4)02-0026-12A Study on the Western Pure Land Illustration in Cave 127at the Maijishan GrottoesAbstract:Cave 127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artistic content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as it contains several innovative illustrations created with excellent technique. In addition, because it was sponsored by Empress Yifu of the Western Wei dynasty, it also shows the highest level of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this dynasty. It is for these reasons that this cave has become a focal point for academic research. Due to serious damages accrued over the history of the cave, several important iconographical clues have long been ignored. This study brings this overlooked content into the foreground by interpreting details of the sutra illustration on the western wall of cave 127, and by comparing the text of the Pure Land and Lotus sutra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ural on the western wall is most likely a depiction of the Lotus Sutra that accentuates the episodes of Sakyamuni Buddha giving predictions to his four great disciples and the “Dragon Lady” achieving enlightenment after being reborn as a man. Not only does the scriptural content of the murals complement that of the other mural themes in the cave, the visual elements of the paintings also give prominence to the female figures of Buddhist lore; all of which achieves a combined effect of highlighting the presence of Empress Yifu.Keywords: Maijishan Grottoes cave 127; Empress Yifu; Western Pure Land illustration; Lotus Sutra illustration(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麥积山石窟第127窟是该石窟群的代表性洞窟,根据专家研究其功德主为西魏乙弗氏皇后[1-6]。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洛 神 赋 图 卷
三、宗教石窟艺术
• 1、我国石窟寺的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 2、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有哪些? • 3、试述石窟寺壁画的代表作品。 • 4、试述石窟寺造像的代表作品。
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 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寺院的兴建和石 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 的主流。 • 我国古代自佛教传入以后,便出现了佛教题 材的绘画。佛教画的形式除了画在绢帛上的卷轴 形式而外,更大量的是画在寺庙、石窟墙壁上的 壁画。保存到今天的几乎全是石窟壁画。
• 3、南北朝人物画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代 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画学论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发 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系统的绘画 理论著作接连问世,以顾恺之《论画》、 谢赫的《古画品录》为代表的著述,是 我国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著作。宗 炳《画山水序》与王微《叙画》是反映 这一时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
鹿 王 本 生 图
敦 煌 莫 高 窟 壁 画
NEXT
石窟与寺观中的宗教雕塑
• 佛教自东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 国迅速地传播开来,到南北朝隋唐时期 达到鼎盛,产生了无数辉煌的佛教雕塑 和绘画作品,能够比较集中地保存下来 的是古代石窟寺中的石刻或泥塑作品。
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南北朝 始凿的石窟有15处,其中最有名的佛教 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 • • •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甘肃敦煌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龙门石窟
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家, 其著作《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绘画理 论及史料专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的“以形 写神”、《论画》中提出的“迁想妙得”等,影响都比较深远。

十大石窟

十大石窟
中国最有名的十 大石窟
第一名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 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 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 窟龛252个,石雕造像 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 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 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 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 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 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 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 雕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 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 米。

就其营造史看,规模最大的开窟造像活动有两次,北魏 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计有35年左右;唐太宗、 高宗、武则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计110多年。这两次是 开窟造像的高潮,历时计150余年。据1962年龙门文武保管 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 造像高达17米多,最小的仅2厘米;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 左右,佛塔40余座。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其 代表洞窟为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 唐代造像几乎占三分这二,大部分也在西山,武则天时转移 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为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看 经寺等。龙门石窟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 大的造像是东方雕塑的典型。特别是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 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圣果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 花雨,姿态轻盈,神情优雅,令人叹为观止。在龙门石窟的 题记碑刻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诸遂良书 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名柏孜克里千佛洞

位于吐鲁番东南40余 公里的火焰山中段木沟河谷 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共有 83个洞窟,其中40余座残 存有1200余平方米的壁画。 最早的洞窟是6世纪开凿鼎 盛时期有9世纪中叶回鹘高 昌王国时期。佛像和壁画都 步同程度遭到破坏,部分是 宗教原因,部分是被20世 纪的探险家们掠去

麦积山127窟《西方净土变》中建鼓图像考释

麦积山127窟《西方净土变》中建鼓图像考释

麦积山127窟《西方净土变》中的“建鼓”考释孙晓峰绘制于麦积山127窟右壁大龛上方的《西方净土变》是中国北朝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经变画之一,画面正中佛说法图下方绘有一组乐舞场景:正中殿内绘一佛二胁侍菩萨。

台基之下,两阙之间有一支由12名舞乐伎组成的乐队正在表演。

两侧各4名乐伎,呈八字形分别跽坐于地毯上,演奏着各种乐器。

这组图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乐队正中放置的一架装饰华丽的大鼓,它的底端为十字形支架,其上植一楹杆,穿鼓而过,鼓身彩绘卷云纹,楹杆顶端饰双层圆形华盖,四周饰垂幔,边沿等距饰莲花宝珠,下层华盖还垂有四缕流苏璎珞,装饰精美,在鼓的两侧各绘一舞伎扭腰挥臂,手持木槌,做击打状。

其后又各绘一舞伎,正翩翩起舞。

乐队正中的这架鼓,既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建鼓,它在画面中占据着醒目位置。

对于其图像来源、性质和功能的分析和讨论,十分有助于127窟壁画内容的解读,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一、127窟“建鼓”的图像分析二、在南北朝时期的龙门、云冈、敦煌、麦积山等石窟的造像和壁画内容中,手持各种乐器的伎乐或飞天形象并不少见,但这些图像中所表现的乐器主要以西域乐器为主,中原传统乐器并不多见,特别是作为中国上古时期重要乐器的建鼓,出现在北朝佛教经变图像中,据笔者所见,仅此一例。

因此,它对于探讨和研究外来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过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建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关于建鼓起源的具体时间目前已无从可考,但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至少在公元前12世纪的殷商时期已经出现。

至于当时建鼓的实物形象,我们已不清楚,西周时期的建鼓样式仅从个别图像资料中可窥其端倪,如河南淇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占纹铜鉴表面就刻划有一架建鼓,楹杆较长,顶部饰两根羽葆,底座上斜插一钲,鼓者立于一侧,双手各持一槌,做击打状;春秋战国以后,各种传世实物以及反映建鼓的图像资料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漆器、帛画等文物上都发现有不少建鼓图像。

李白画赞中的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非壁画考

李白画赞中的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非壁画考

李白画赞中的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非壁画考杨学是【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12【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初王伯敏先生提出李白赞文《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并序》中的《西方净土变相》是一幅壁画的观点后,学术界似一直未见讨论,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和绘画史实考察后认为:它应该是一幅绢本或纸本的以纯金银泥绘就的卷轴画。

%since 1980s,when Mr. Wang Bomin proposed that " Xifang Jintu Bianxiang" in Li Poˊs praise po-em is not a wall painting,it is seldom to find the discussion about it in academic research. The writer argues,with consulting concerned documents and the painting history,that it could be roll painting painted in gold and silver mud on a silk cloth or paper.【总页数】4页(P6-9)【作者】杨学是【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对置成因分析 [J], 米德昉2.克孜尔石窟之壁画——佛本生故事画、佛因缘故事画和佛传画 [J], 李小红3.15世纪夏鲁寺壁画与祭坛画比较研究——以《文殊菩萨》和《根特祭坛画》为例 [J], 杜航4.浅析早期中国山水画和欧洲风景画\r——唐代韩休墓壁画《山水画》与丢勒的《城市风景》 [J], 曾天啸5.李白与鹤——读《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 [J], 扈明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积山石窟第5窟西方净土变作者:李梅来源:《敦煌研究》2014年第06期内容摘要:麦积山石窟第5窟正壁右龛上部所绘一铺西方净土变,包括净土变及下方供养人两个部分。

净土变画面以主尊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宝池与宝地大面积绘出,楼阁与虚空等要素具备,为比较完整的西方净土变。

宝池和延伸至宝地上的水渠同处一个画面是其独到之处。

净土变下方绘女供养人,左右相对而列。

供养人三人一组,为主从形式。

女主人衣着交领开敞,大袖;发髻上拢,顶平。

本文具体考察净土变中的纹样、建筑等细节,结合供养人的服饰特征,基本判断其绘制年代在隋代。

关键词:麦积山;隋代;西方净土变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6-0025-11序麦积山石窟第5窟位于窟区最上部,东邻第4窟散花楼,原为三间四柱崖阁,前崖坍塌,现存正壁三龛(图1)。

第5窟前廊正壁壁画大部分已毁,或由后代重绘,仅有正壁右龛上部所绘一铺西方净土变可辨认其大略(图2)。

这一铺净土变出现时间较早,具备宝池、水渠以及宝地、宝楼等,净土变的基本特征可见其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实为净土变研究不可或缺的。

在文化中心西安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可通过对麦积山壁画的研究直接或间接地了解西安的一些状况。

关于第5窟西方净土变的研究主要见于:《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认定年代为隋、唐(宋、明重修);《甘肃石窟艺术·壁画编》,其中提及顶部平棋壁画为隋代(6世纪末),供养人为初唐(7世纪末);《麦积山石窟所见古建筑》与《麦积山第5窟壁画遗迹的初步观察》中主要提及其建筑特征,尤其后者从壁画的整体构成以及建筑等考察壁画的年代,基本倾向于隋代制作。

除以上研究以外,最新研究有:江苏美术出版社的《麦积山》,指出顶部壁画为隋代或唐代,西方净土变及供养人为唐代;《甘肃石窟志》认为西方净土变及供养人为唐代;《中国仏教造像の変容南北朝後期及び隋時代》认为西方净土变为隋代,窟内造像为隋代稍晚时期,而天王像为唐代塑造[1-7]。

据此可见,针对这铺壁画的绘制年代大致有隋代和唐代两种意见。

第5窟的这铺净土变绘于右龛上,由于位置较高,实地观察时仅能站在狭窄的栈道上由下向上仰视,其画面不仅呈压缩状态,而且右龛龛楣恰好与部分画面重叠,所以很难掌握画面的整体布局。

另外,由于长期暴露在外,画面损毁严重,基本漫漶不清,主尊左右大面积剥落。

本文基于现有资料,力图辨清细节,深入着手,整理并恢复这铺净土变的大致原状,然后分析净土变下方供养人的服饰状况,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试论其制作时代。

本文西方净土变包括净土变与下方供养人,其主体在正壁,一部分延伸至右侧壁(图3)。

净土变周围,尚有平棋部仅存的一幅飞马图,平棋左侧侧梁的坐佛图,正壁下方的上下两幅说法图,右侧壁净土变下方的比丘像、头光以及小幅说法图(图4)。

本文将后述净土变与这几处现存壁画的关系。

经实地观察,本文讨论范围的壁画仅为一层,未发现重绘迹象。

一前廊正壁右龛上方西方净土变本文首先整理正壁净土变的内容。

这铺净土变大致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由界线清晰划分。

其上半部为净土变,以主尊为中轴左右对称,水渠及宝池呈梯形,具有透视效果。

主尊上方接近平棋处绘有飞天,但现状仅能辨认出部分天衣。

主尊左右宝地延伸,可辨认出菩萨、水渠、宝楼、化生童子、狮子等。

右侧壁净土变延伸部分可见菩萨、水渠和建筑。

净土变下半部为供养人,左侧三列,右侧一列。

本文将这铺净土变划分为A—F六个部分,以便说明。

A为宝池,包括主尊及主尊前方部分;B与C为宝地,处于主尊左右,由于被宝池所延伸出的水渠隔开,左右对称,分为三组,即B-1和C-1,B-2和C-2,B-3和C-3;D为净土变右侧壁延伸部分;EF为供养人(图5)。

(一)宝池主尊于此居中,须弥座束腰,上部及底座为多瓣莲花,甚显豪华。

主尊左手置腹前,右臂曲肘上举。

此处主要有两个特色。

其一为主尊无头光、身光,其后置一长方形板状物,犹如靠背。

再向后由三面屏风围成一个空间,屏风表面竖向排列环状连珠纹样,为双环之间夹绘连珠的形式,双环内则是连珠纹样(图6)。

类似的双环纹样还出现在下部供养人大袖袖缘上。

屏风边缘侧柱上有序排列着数列横向连珠,清晰可辨。

关于连珠纹样,在莫高窟隋代洞窟中十分突出,“敦煌隋代连珠纹样有直条与环形两种,主要绘于塑像衣裙和龛口边饰上” [8],隋代第295、401、419、403等窟的龛沿、壁面、藻井边界等处,比比可见。

首先说直条连珠纹。

平棋方形边沿均绘有连珠。

主尊身后方形板状物的左右边缘各绘两条纵向直条连珠纹,其间夹绘唐草(卷草)纹样,这一形式又见于本窟中央龛的入口内侧壁面边缘,也并列绘有两道直条连珠纹样,中间夹绘同一形式的唐草(卷草)。

不仅如此,这一唐草形式又与净土变右侧侧壁所绘头光的唐草完全一致,头光处也绘有条状连珠纹(图7)。

这一唐草为半忍冬式4—5叶状形式,两片相对为一组,其中央绘有椭圆或十字等花形。

在麦积山石窟,这一唐草纹样由北周开始流行,持续到隋代。

同一形式的直条连珠夹绘唐草的纹样出现在同一洞窟,其绘制可以想见基本在同一时期。

其次说环状连珠纹。

下部供养人大袖袖缘上同样为双环,虽然双环之间没有夹绘连珠,形式上应归类为主尊处的环状纹。

同样的环状连珠纹还见于其他多处:如炳灵寺石窟隋代第8窟赴会弟子袈裟边饰,环内绘盛开的花样;西安北周安伽墓,石塌边缘刻有环状连珠纹,环内为兽面[9];西安碑林隋开皇二年(582)李和石棺下缘以及棺盖上均刻有浅浮雕环状连珠兽面纹。

可见,这一纹样流行范围不仅仅限于佛教美术作品,墓葬中也在采用,并且它的流行地区比较广泛,如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侍女衣裙边缘以及马鞍织物边缘均绘有相同的环状连珠纹,环内绘戴头冠的菩萨[10],尤其马鞍织物边缘两道直条连珠纹内夹绘环状连珠纹,装饰性极强。

该墓出土金戒指的戒盘边缘也为环状连珠纹,环内阴刻一持杖人物[11],这与当时北齐崇尚胡风的社会风气相关。

主尊身后所绘三面屏风,意在主尊身后形成一个空间或背景。

类似的表现见于莫高窟第419窟南壁下部主尊以及第302窟东壁门上主尊身后屏风,均呈曲尺状。

净土变中主尊身后出现建筑的表现与这一形式应有某种联系。

第302窟有开皇四年(584)铭文,为莫高窟隋代第一期窟基准窟[7]326。

其二为主尊内衣绘有竖向条纹,胸部结带,具有同样条纹的内衣见于右龛右侧上方说法图的交脚主尊。

主尊前方(图8)置香炉,现仅可见其底座和顶部。

香炉斜前方左右各一化生童子,左侧一身较清晰,单膝跪于莲座上,合掌面向主尊。

左右菩萨莲台后亦为化生童子,右侧两身,前方一身坐于莲台上并合掌面向主尊,后方一身于水中手臂伸展;左侧一身俯身游动,面向主尊。

主尊左右莲座上的菩萨仅见其足部以及部分天衣,天衣翻卷飘动,垂于水面。

莲座前后错落有致,剥落严重,左右各有四五身菩萨,现仅能辨出其腿部或后背;接近主尊处有菩萨头部痕迹,主尊左侧莲座上菩萨仅存上身及腿部,天衣从莲座垂下,轻拂水面。

香炉斜向接近宝地处坐两头狮子,尾巴浮于水中,水漪涟涟,仿佛见其左右摆动。

左侧狮子轻举右足,右侧狮子则左足高举。

宝池在此呈倒“凸”字形,其凸出处有一方形陆面,仔细辨认之后发现,其左边上方紧靠化生童子莲座处有两个圆状突起,其下更有人物面部轮廓。

这两个圆状突起的形式可将视线上移至平棋,平棋上所绘飞天宝冠的侧面即为同样的两个圆形突起。

由敦煌莫高窟的净土变推测,这一方形陆面很有可能为舞乐平台,上坐伎乐天不止一身,两个圆形突起为伎乐天的头冠。

上述可知,A画面为宝池,呈倒“凸”字形,主尊、香炉、左右菩萨、化生童子、狮子和伎乐天所在平台均处于宝池当中。

由宝池延伸出水渠横向左右延伸至宝地,直至侧壁。

水渠上各个部分均有桥梁将宝地相互连接起来。

(二)宝地宝地为B(图9)、C(图10)部分,分布于宝池左右。

宝地由水渠分隔成三处,B-1与C-1、B-2与C-2、B-3与C-3,它们相互对应。

其中B-3、C-3由赫红连珠缘的透明砖铺成,砖有绿、黑两色,与B-1、C-1以及B-2、C-2仅一色的宝地不同。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

”[12]宝地的形式恰好反映了这一经文。

这一部分临近主尊的B-1、C-1基本剥落,难以推断其原状。

仅于主尊右侧C-1上存数身菩萨痕迹,接近主尊一身保存相对较完整,坐姿,宝冠呈“山”字形,左右宝缯下垂。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

”[12]273对面B-1上的一身已完全剥落,可以想见主尊左右两菩萨相对而坐,很有可能为观世音和大势至。

这一身坐姿菩萨周围还能辨认出三身菩萨,但仅能看到头部,其面部椭圆,与宝冠相映,项饰及蓝绿色天衣等服饰与坐姿菩萨相同。

对面B-1处隐约可分辨出两三身菩萨的头部或头冠。

B-2、C-2在纵向水渠外侧,其上建筑宝楼鳞次栉比。

主尊左侧B-2保存较好,由上至下可见三座宝楼(图9),最上一座为双层,上层建筑基本剥落,约见四柱,W字形屋檐装饰;下层十二柱三间,屋内似有长案,三身菩萨见于其中,头冠清晰。

屋外三身,隐约可见,戴三面宝冠,天衣下垂。

中间一座宝楼有勾栏,一菩萨从中探身,尚有三身现于窗边,均戴三面宝冠;最下一座宝楼前一棵芒果系大树,树叶繁茂,主干直立于地,树后数身菩萨从宝楼中陆续走出,朝向水渠上的桥。

菩萨有的手捧供物,天衣于身后长垂曳地。

C-2之上宝楼漫漶不清(图10),最上方一座与B-2呼应,十二柱三间,三身菩萨隐约其间。

此宝楼前立一菩萨,正面姿,身体略微扭动呈S形,与净土变下方说法图中的菩萨姿态极为相似。

邻近菩萨的水渠中立一水门(图11),“靓柱间为双扇栅栏门,水门屋顶为四柱顶,正脊与四戗脊,绘以绿色,与其余建筑同,屋顶面为蓝色平涂。

这种反映应是隋代壁画中表现琉璃剪边的情况。

檐下柱头斗拱侧面看为一斗三升,补间为有舒脚的人字拱(叉手)”[4]299。

临近还有两座宝楼,但基本模糊难辨,中间一座上下两层,上层一菩萨由勾栏探身伸臂,下层中陆续走出六身菩萨朝向桥梁,与对面B2意趣相同。

两宝楼之间有一芒果系大树,叶片与B 上相同,而花蕊各有异趣,B上呈星状,C上呈椭圆状。

C-2宝楼也由上至下分布三座,具备勾栏、双层等特征,与B-2宝楼在细节上意趣相符,相互呼应,呈对称布局。

关于宝楼的描述,《阿弥陀经》:“上有楼阁。

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无量寿经》:“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覆盖其上。

”[12]271水门所在水渠流经宝地后,右转平流,《无量寿经》说“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12]271。

这一道横向水渠与侧壁相接处由于侧壁部分剥落严重而难以判断是否在侧壁延伸,而向下接近供养人的横向水渠通向侧壁并延伸开去。

“建筑楼阁多用北朝以来流行的一斗三升斗拱和有舒脚的人字补间,未见初唐已出现的成熟的出挑拱,更未见刻画出转角铺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