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建筑之美—品悟说明文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探究中国建筑之美》教案

《探究中国建筑之美》教案

中国建筑之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

探究中国建筑之美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篇文章将对《探究中国建筑之美》教案进行全面分析和评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案。

一、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研究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意义和魅力所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和历史文化意识,从而推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探究性。

通过实地考察中国古建筑,展开学生的视野与思路,发挥其思考能力与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发掘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结构、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内涵。

同时,针对中华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美学,引导学生对全球建筑纷繁复杂的风格和艺术进行比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既有内在联系又具有相互促进的特点,进一步凸显教学综合性与系统性,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合理,基本覆盖了探究中国建筑之美的核心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合理划分了教学阶段,使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教案采用“感知-理解-表达”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在感知和实践中逐渐理解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的内涵,进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设计在活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涵盖了手工实践、现场调查、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多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和潜力。

教案的课程内容覆盖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构造、建筑雕刻、建筑色彩、建筑艺术等,体现了全面的建筑美学研究,弘扬了民族文化自信。

教案的评估方式结合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法,有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过程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14-欣赏建筑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字教学设计冀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

14-欣赏建筑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字教学设计冀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

第14课欣赏建筑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字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生活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有过参观;也有很多同学通过各种媒体形式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他们有着自己的印象与感触。

由此,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求知欲。

但对中国传统建筑只有零星的、表面的、浅见的认识,渴望更多的了解。

这节课通过研究传统建筑中的文字装饰,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美感,文字介入到建筑中,使建筑产生文学意境美,以及从建筑中体现出中国人谦逊有礼的高尚品格,作为中学生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和保护中国传统建筑。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字,开拓眼界,增长知识。

2、培养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人格与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1、欣赏和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字。

2、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建筑构件中隐含的文字意蕴与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所蕴藏文化,以及中国人谦和内敛的文化内涵。

教学流程:一、折纸游戏导入1、学生折纸游戏,纸折成不同的立体造型,使纸站在桌子上。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纸从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像建筑一样都有了空间层次的变化,引出上节课的内容承前启后,引出课题。

)出示课题: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字。

2、文字形美意美①折出“人”字型古建筑房顶的造型,并理解房顶的结构是与“人”字支撑的结构相同的。

②学生再解释“人”字的含义。

从“人”字再引出“舍”字,从“舍”再引出“房子”。

(教学目的:学生体会和感受中国传统建筑造型与文字的关联,理解文字的形美意美。

)③学生活动:学生理解文字并制作出一个房子模型。

二、初探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字课前布置任务:1、学生分组,8人一组。

学生分工配合,互助共赢。

2、学生收集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字图片,并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的:学生分组查找资料,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建筑之美教案

建筑之美教案

建筑之美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建筑之美
教学目标:
1. 了解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审美意识。

2. 探索不同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了解建筑与文化、社会的关系。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设计并制作自己的建筑模型。

教学内容:
1. 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建筑风格的介绍:古典建筑、现代建筑、民族建筑等
3. 建筑与文化、社会的关系
4. 制作建筑模型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让他们谈谈自己对建筑的看法和感受。

2. 知识讲解:介绍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建筑与文化、社会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分析其设计理念、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从中感受建筑之美。

4. 设计制作: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自己的建筑模型,可以是仿照已有建筑,也可以是发挥想象创作全新的建筑。

5. 展示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建筑模型,并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设计灵感和创作心得。

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学生对建筑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建筑模型:学生设计制作的建筑模型的创意和完成度。

3. 交流讨论: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教学延伸: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著名建筑或者举办建筑设计比赛,拓展学生对建筑之美的理解和体验。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建筑之美—品悟说明文的文化内涵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建筑之美—品悟说明文的文化内涵

建筑之美——品悟说明文的文化内涵圆明园楼庆西圆明园与其他皇家园林相比,有些什么特征,在中国古典园林建设上有哪些成就?综观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圆明园最大的特征是平地造园,园中有园,又以水景为主。

圆明园地势平坦,既无山也无河流通过,可取的是地下水资源丰富,挖地三尺即可见水。

这样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只能是平地造园,挖池堆山,营造出山水园林环境。

于是在这块350公顷的园地上,共挖出相当于总面积一半的水面,其中最大的水域福海,宽达600米,面积近30公顷,水面十分广阔;中型水域也宽达200米〜300米;小型水面更是无数。

回流不断的小溪水如同流动的纽带,将这些大小水面联成一个完整的水系。

挖凿水面产生的泥土就近堆山,因而水多山也多,大小山丘加起来也占了全园的三分之一。

不过这些用土堆积的山丘都不很高大,并没有破坏全园以水景为主的特征。

圆明园既没有香山静宜园那样的自然山地环境,又没有北海琼华岛和清漪园万寿山那样平地突起的山峰,所以只有由一组又一组的景区,靠大园中的小园组成庞大的人工园林环境。

如果按功能区分,这些景区既有供帝王上朝听政用的“正大光明”与“九洲清晏”的宫殿建筑群,也有供奉祖先的安佑宫、敬佛的舍卫城,有存藏图书的文渊阁,有市肆买卖街,还有大量的专供游乐休息用的景点与景区。

如果以景观的形态来分,这里有规整的建筑群组成的圆明园大宫门内的宫廷区、长春园中心区的含经堂和淳化轩等组成的建筑群;有以水面景观为主的福海蓬岛瑶台、长春园西部的海岳开襟、绮春园的凤麟洲与鉴碧亭等;有表现山庄小园的四宜书屋;还有表现长河水村景观的紫碧山房、多稼如云等。

这些景点有的以建筑为主体,配以山水植物;有的以山丘、水面、水流、植物为主,其中点缀亭、台、楼、阁;各具不同情趣。

这些景点又分区组合而成一个较大范围的景区,例如福海四周安置着方壶胜境、接秀山房等近20处景点,组成了以福海为中心的圆明园东部大景区。

这些大大小小的景区和景点共有120余处,相互之间既有山丘相隔,又有园路与水道相联。

初中生建筑欣赏课教案模板

初中生建筑欣赏课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材:《建筑艺术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及艺术风格。

2. 建筑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建筑图片、幻灯片、音像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相关建筑艺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吗?”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

二、教学内容1. 讲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

2. 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例,介绍其结构特点、艺术风格及历史背景。

3. 通过图片、幻灯片等形式展示不同建筑风格的实例。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展示的建筑图片,总结其特点。

2. 教师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建筑艺术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喜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教师进行补充。

二、教学内容1. 讲解建筑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建筑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以实际案例展示建筑艺术在生活中的体现。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建筑艺术的应用实例。

2. 教师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建筑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建筑艺术的关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欣赏和鉴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初中生建筑欣赏课教案

初中生建筑欣赏课教案

初中生建筑欣赏课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的结构特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感受各类建筑的构造特点,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我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各类建筑的构造特点。

2. 引导学生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感。

教学准备:1. 收集各类建筑的图片、幻灯片或音像资料。

2. 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建筑艺术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艺术。

2. 学生分享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建筑艺术的资料。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教师讲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些典型的建筑案例,了解我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让学生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感。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建筑作品和理由。

三、实践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建筑设计的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建筑设计。

2. 学生根据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建筑设计,可以包括建筑的外观、结构、功能等方面。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建筑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自己在建筑欣赏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3. 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欣赏建筑艺术。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我国建筑的结构特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感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我国建筑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教学设计说明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4分钟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引出本节课要讲的主题方向。

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了雄伟壮阔的大佛,金碧辉煌的叶卡捷琳娜宫,他们都各自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特色,而我们也被他们的造型和空间深深的打动着。

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艺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座建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术鉴赏第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观看视频激发兴趣6分钟二、新知探究教师提问:建筑=房子吗?(一)、什么是建筑艺术?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图片:埃菲尔铁塔、古罗马大斗场)概念理解: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等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涵。

举例:(图片)悉尼歌剧院学生:“不等于”。

比如。

布置课下作业:查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造故事5分钟(二)、建筑有哪些类型?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

例如: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类型。

商品交换需要:学生举例。

交通发展需要:学生举例。

科学文化发展需要:学生举例。

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人类活动领举例身边的各类建筑域的拓展,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建筑类型。

15分钟(三)、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重点)1、欣赏金字塔图片。

教师讲解:①金字塔斜坡坡度约为52度,是最稳定、最完美的坡度。

(举例)②共分三层,最上层是国王殡室,中层是王后殡室,下层是地下殡室。

有四个通风道,其中一条指向天狼星,是艾西斯女神的代表,一条指向参宿一,代表奥西里斯,掌管死亡与重生。

学生得出结论:科学性2、欣赏科隆大教堂图片。

①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它的中厅部高达46米,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_七年级语文教案.doc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_七年级语文教案.doc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建筑艺术_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瞻仰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欣赏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游览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

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审美特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体会课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进一步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

3、能理清课文.写作的线索,体会说明中融入记叙的.写作方法。

4、能仔细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作准确的描述。

5、通过搜索资料、上网调查、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了解国内外或本地有名的建筑,感悟建筑艺术的魅力。

二、学习资源:1.图书资源:《当代国外著名建筑师作品精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世界城市环境雕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世界景观大全》台湾建筑报导杂志社《世界建筑史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推荐网站:/destinations/sight.html?resource=1655:8090/xuezhu/his_data/content.jsp?n_id= 7066/paris/balifengguang8.htm/GB/shenghuo/80/106/20010914/560 950.html/travel/china/hubei/ 3.影视资源:《天安门》《埃及金字塔探秘》《惊异澳洲》《故宫》《秦陵地宫探密》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课时《巍巍中山陵》2课时《凡尔赛宫》1课时《短文两篇》2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单元综合活动1课时四、学习过程:第1课时“走进建筑之林感悟艺术之美”——第三单元整体学习一、激情导入(见开头语)二、学生活动整体浏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了解建筑物及其特点。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建筑之美》课件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建筑之美》课件
《艺术园》
《天坛建筑美与 中国哲学宇宙观》
《民俗文化的 奇葩——乔
家大院》
《呼和浩特市 的公主府》
“实”建筑特点
建筑上的 天坛整体布局 两大特征 和圜丘坛建筑
建筑工艺 雕刻彩绘
公主府 建筑特点
“虚”相关文化
中国哲学宇宙 观对其的影响
民俗文化
政治背景 历史人物
比较阅读,悟内涵
两文 比读
说明文为什么要写“虚”?
《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 《民俗文化的奇葩——乔家大院》
比较阅读,悟内涵
两文 比读
比较建筑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 《民俗文化的奇葩——乔家大院》
比较阅读,悟内涵
寻读是在阅读中,把要寻找的问题记在心
阅读 方法
中,尽快转动眼睛扫视阅读材料,并且注
意运用小标题、关联词、中心句等关键词
句,以帮助自己搜寻所需的资料。
规模宏大
雄伟高大; 寓意镇压内蒙王爷
比较阅读,悟内涵
文化背景:官文化、士文化、俗文化
官文化: 皇家、官方的文化。一切从政治需要出发。
士文化: 文人知识分子的文化。他们自我清高、批判现实,
沉湎于琴棋书画、诗词文章。 俗文化:
没有表达政治地位的要求,没有文人那么深的文 化修养,而是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追求。
哲学宇宙观》
葩——乔家大院》的公主府》
圆明园在 天坛整体布局及天圆 建筑上的 地方宇宙观的影响; 两大特征。 圜丘坛建筑及中国宏
观哲学思维的影响。
建筑工艺堪称一 公主府是政治 绝;雕刻彩绘技 联姻产物;公 艺精湛;馆藏展 主府建筑特点; 品琳琅满目。 公主其人其事。
预习反馈,知内容
四文 比读
《圆明园》的说明内容与其余三篇有何不同?

建筑之美,拱形盛宴!奇妙的拱形教案鉴赏

建筑之美,拱形盛宴!奇妙的拱形教案鉴赏

建筑之美,拱形盛宴!奇妙的拱形教案鉴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建筑之美,拱形盛宴!》这一主题,教学内容主要基于教材第7章“桥梁与拱形”部分,详细内容涉及拱形结构的历史发展、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拱形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建筑美学价值。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拱形结构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拱形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拱形结构的设计方法及其力学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拱形模型、计算器。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著名的拱形建筑,如罗马斗兽场、悉尼歌剧院等,引导学生感受建筑之美。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拱形结构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和力学特性。

分析拱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及优势。

3. 例题讲解(15分钟)举例说明拱形结构的设计方法。

演示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计算拱形结构的受力情况。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拱形结构,并计算其受力情况。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拱形结构的优点和不足,探讨如何优化设计。

6. 成果展示(10分钟)各小组展示设计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问,激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拱形结构的基本原理2. 拱形结构的特点3. 拱形结构的设计方法4. 拱形结构的力学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拱形桥梁,计算其受力情况,并分析其优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拱形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但部分学生对力学计算部分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拱形建筑实例,提高建筑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拱形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力学特性2. 拱形结构的设计方法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一、拱形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力学特性拱形结构的基本原理是其内力分布和稳定性。

建筑之美,拱形盛宴!奇妙的拱形教案鉴赏

建筑之美,拱形盛宴!奇妙的拱形教案鉴赏

建筑之美,拱形盛宴!奇妙的拱形教案鉴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建筑之美,拱形盛宴!》这一主题,内容主要基于教材《土木工程原理》第三章第二节的“拱形结构特点与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拱形结构的历史演变、结构特点、力学原理及其在古今建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拱形结构的历史演变,体会拱形在建筑中的独特魅力。

2. 掌握拱形结构的力学原理和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对建筑美学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拱形结构的力学原理和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拱形在古今建筑中的应用及其美学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建筑模型、力学演示装置。

学具:笔记本、绘图工具、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世界各地著名的拱形建筑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建筑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a. 拱形结构的历史演变b. 拱形结构的力学原理和结构特点c. 拱形在古今建筑中的应用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拱形建筑在设计中的优势,如受力均匀、节省材料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拱形结构力学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拱形结构,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拱形结构的历史演变2. 拱形结构的力学原理3. 拱形结构的结构特点4. 拱形在古今建筑中的应用案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座你喜欢的拱形建筑,阐述其美学价值和结构特点。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拱形结构的历史演变、力学原理和美学价值,使学生感受到了建筑之美。

课后反思如下:1. 是否成功激发学生对拱形建筑的兴趣?2. 学生在分析拱形结构时,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3.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建筑的故事》,了解更多关于拱形建筑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具体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深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拱形结构的力学原理和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

【中学学案】建筑之美 教学实施方案精品文档6页

【中学学案】建筑之美  教学实施方案精品文档6页

建筑之美 --- 教学实施方案主题单元名称旅游加油站作者姓名卢艳萍学科语文学生年级八年级学生人数34专题1:中国石拱桥实施前教学环境班班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教学课件课件准备这课的教学课件和一些图片提前在过程评价平台中输入多元评价量规,学生课前准备教材、有关石拱桥的相关知识,和文中涉及的桥的历史故事。

前需技能1、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3、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实施中教学导入由桥的图片或视频导入,引出中国石拱桥。

自主学习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讨论回答,师引导,完成下列任务:1、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准确。

4、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小组活动解答小组探讨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小组完成有关问题。

调控课堂气氛,协助探究交流共享借助小组探究展示和质疑,评价小组任务完成情况。

教师总结教师结合学生学习探究情况和结果进行总结实施后学习成果评价教师根据小组表现,计算小组本节课的得分,评出优秀小组。

教师评价本节内容主要以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上的严密、准确的特点,教师通过小测试卷完成评价。

巩固反馈,知识迁移布置与下一个专题相关的作业。

如:中国的桥千奇百怪,美妙绝伦,那么在画家吴冠中的眼里,桥之美表现在哪?阅读下一专题。

专题2:桥之美实施前教学环境学生教室教学资源准备这课的教学课件和一些图片提前在过程评价平台中输入多元评价量规前需技能1、了解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说明要抓住特征;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实施中激趣导入师激情导入: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第五单元群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群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例如: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钟楼上的大钟,六面直径2.7米,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如红星般闪耀。而中原福塔顶部是桅杆天线,具有现代气息。
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例如:起义前夕的壁画;林祥谦宁死不屈(油画);铁路工人从事秘密活动使用的竹篮、浆糊桶、麻刷; 铁路工人使用的枪支;当时的报纸;铁路工人使用的笔记本和茶罐。展现了京汉铁路工人爆发出的工人阶级团结奋斗、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延续着一座城市的标志与灵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塔。1963年,董必武为纪念“二七”题诗赞道:虽败荣犹著,英光永世红。
代表意义或历史价值或文化内涵:(介绍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剥削,努力扶植中国的反动势力各霸一方,造成了军阀混战。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工人没有自由,挨打受骂,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1923年2月4日,郑州铁路工人首先拉响了罢工汽笛,揭开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序幕。吴佩孚等反动军阀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开始了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共52位英烈牺牲。被捕工人被捆绑在江岸车站电线杆上,湖北督军参谋长张厚生提灯找出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一边用刀砍,一边逼林下复工令。林祥谦宁死不屈,被活活砍死并枭首示众,牺牲时年仅31岁。
活动一:判断先行
请你判断下列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 长5O.82米 ,两端 宽9.6米 ,中部略 窄 ,宽9米 。 (列数字)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作比较)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七册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七册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册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
建筑艺术
____(省、市、区、县)西林实验学校蒋健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还有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

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建筑的美。

同时,建筑也是历史,建筑是文化,任何一个时代、国家的建筑,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印记,这个国家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

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介绍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历史,展望未来,解读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能够掌握此类文章常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能用简单的说明文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准确描写出它的特点。

4.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国内外著名的建筑。

二、
学习资源:
1.图书资源:
《当代国外著名建筑师作品精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城市环境雕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景观大全》台湾建筑报导杂志社
《世界建筑史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推荐网站:。

《建筑之美》教学设计

《建筑之美》教学设计

《建筑之美——说明文的实与虚》教学设计【选文篇目】《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民俗文化的奇葩——乔家大院》《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文本解读及设计意图】本议题下的三篇文章:《民俗文化的奇葩——乔家大院》、《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

文本中涉及的三个建筑/建筑群既有华美的宫殿,又有崇高的祭坛,还有精美的民宅。

感知这些建筑的外在特征固然是学习本议题的必由之路,品读这些建筑背后丰厚的人文传统和美好寄意更是阅读的重要目标。

在文本选取上,我采用三篇文章比对阅读的方式。

在师生共品文本的过程中,探究“是什么”是教学的第一梯度,而理解“为什么”则是教学的第二梯度,在此基础上比较整合出背后的文化内涵则是更高的层次。

人教社课本中也收录过关于建筑的说明文,但在教学该单元时更多呈现的是故宫、卢沟桥、苏州园林等冷冰冰的建筑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科学严谨等冷冰冰的阅读。

我希望我所执教的议题是有温度的——学生固然要知晓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要识别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但更要从数百年前建筑者是如何构思这些建筑,从文章作者解读出的深厚文化的角度来品它们。

若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其他的相关书籍时就更能有兴趣、有办法。

从而借助书本、借助建筑去窥探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提取信息,明晰说明对象的特征;2.比较整合,引导学生感悟传统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提取信息,明晰文本中建筑的特征;2.比较整合,感悟传统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前置学习】1.快速阅读三篇文章,整体感知每篇文章大意。

2.提取关键信息,概括三种建筑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用填表格的方式初步完成梳理)3.除了抓住建筑特点进行说明,作者还写了其它什么内容?这些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知特征1.交流分享预习成果,初步感知三种建筑的特征。

2.教师在学生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明晰三种建筑特征。

学生可能辨识得出文章的显性信息,如下表:二、读议整合,探原因1.小组读议探原因(1)教师出示表格:三种建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筑特征?(2)学生先自己寻读,搜索文章信息,提取原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之美品悟说明文的文化内涵圆明园楼庆西圆明园与其他皇家园林相比,有些什么特征,在中国古典园林建设上有哪些成就?综观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圆明园最大的特征是平地造园,园中有园,又以水景为主。

圆明园地势平坦,既无山也无河流通过,可取的是地下水资源丰富,挖地三尺即可见水。

这样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只能是平地造园,挖池堆山,营造出山水园林环境。

于是在这块350公顷的园地上,共挖出相当于总面积一半的水面,其中最大的水域福海,宽达600米,面积近30 公顷,水面十分广阔;中型水域也宽达200 米? 300 米;小型水面更是无数。

回流不断的小溪水如同流动的纽带,将这些大小水面联成一个完整的水系。

挖凿水面产生的泥土就近堆山,因而水多山也多,大小山丘加起来也占了全园的三分之一。

不过这些用土堆积的山丘都不很高大,并没有破坏全园以水景为主的特征。

圆明园既没有香山静宜园那样的自然山地环境,又没有北海琼华岛和清漪园万寿山那样平地突起的山峰,所以只有由一组又一组的景区,靠大园中的小园组成庞大的人工园林环境。

如果按功能区分,这些景区既有供帝王上朝听政用的“正大光明”与“九洲清晏”的宫殿建筑群,也有供奉祖先的安佑宫、敬佛的舍卫城,有存藏图书的文渊阁,有市肆买卖街,还有大量的专供游乐休息用的景点与景区。

如果以景观的形态来分,这里有规整的建筑群组成的圆明园大宫门内的宫廷区、长春园中心区的含经堂和淳化轩等组成的建筑群;有以水面景观为主的福海蓬岛瑶台、长春园西部的海岳开襟、绮春园的凤麟洲与鉴碧亭等;有表现山庄小园的四宜书屋;还有表现长河水村景观的紫碧山房、多稼如云等。

这些景点有的以建筑为主体,配以山水植物;有的以山丘、水面、水流、植物为主,其中点缀亭、台、楼、阁;各具不同情趣。

这些景点又分区组合而成一个较大范围的景区,例如福海四周安置着方壶胜境、接秀山房等近20 处景点,组成了以福海为中心的圆明园东部大景区。

这些大大小小的景区和景点共有120 余处,相互之间既有山丘相隔,又有园路与水道相联。

这里的景观充满了江南水乡情调,水面辽阔处烟云浮飘,山路、水湾环绕处宛转多姿。

景区、景点之间相隔的不是私家园林中的矮墙与折廊,而是曲折的山丘;相联的不是园中独步的石径与墙上的花窗与漏窗,而是蜿蜒相通的河道与通道。

这些景区与景点犹如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园中之园,它们既相隔又相通,组成一座以平原水景为主的庞大园林。

在圆明园景区与景点建设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借用各地的名胜古迹。

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要去苏州、扬州、杭州一带畅游山川名园,并随身带着画匠,将他喜好的山川名胜摹画下来,带回北京仿造。

所以光杭州西湖的著名景点在圆明园就出现了玉泉观鱼、曲院风荷、三潭印月、南屏晚钟、平湖秋月、柳浪闻莺等六处之多,还有苏州的狮子林、买卖街,南京的瞻园和扬州的瘦西湖等。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在园中仿造的一群欧洲风格的庭园建筑。

随着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西方的建筑艺术和造园技术也先后传入中国。

这些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风格的西方建筑与园林形式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兴趣,于是乾隆决定在长春园的北部建造一个欧洲宫苑形式的“西洋楼”景区。

“西洋楼”由几位在中国传教的法国、意大利、波希米亚籍的传教士负责设计,由中国工匠精心施工。

这组欧式建筑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建成,包括谐奇趣、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等六幢宫殿式建筑,以及万花障、线法山与线法墙三处庭园。

它们都是欧洲当时盛行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用石料建造,外部充满了雕刻装饰。

宫殿之前有几处大的喷水池,四周植物配置也完全采用欧洲规整式园林的传统手法:排列成行的大树,修剪整齐的绿篱,用花卉组成的几何图案。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西洋楼”在布局和建筑个体形式上掺杂了中国的传统手法,例如喷水塔做成中国佛塔形式、用鸟兽类形象代替了西方的裸体人像雕刻、在一些石雕装饰上也用了些中国纹样等等,但在总体上,“西洋楼”景区仍成了圆明园的一个特区,具有迥异于传统园林样式的异域风情。

中西方建筑和园林文化这样集中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于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封建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胆的实践和勇敢的突破。

圆明园的第二个特征是建筑类型多,形式多样,极富变化。

圆明园作为一座离宫型的大型皇家园林,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但是帝王游乐、休闲的园林,还是帝王处理政务,进行祭祖、拜佛、读书等活动的宫苑。

因此,圆明园的建筑类型包括宫殿、庙堂、寺院、住宅、藏书楼、市肆、戏台和大量供游乐、休闲用的亭、台、楼、阁,以及桥梁、船坞、码头等服务性建筑。

这些建筑不但因功能不同而自成风格,而且还打破常规,创造了许多并不多见的新颖形式。

例如房屋平面的形状除惯用的长方、正方形以外,还出现了工字、中字、田字、曲尺、扇面等多种式样;园内仅亭就有四方、六角、八角、圆形、十字形,还有特殊的流水亭;廊也分直廊、曲廊、爬山廊和高低跌落廊等多种式样;一百余座桥梁有平桥、曲桥、拱桥等多种样式。

”由这些不同的建筑组成大小不一的建筑群也是形式多样。

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组合多为中轴对称,规整的四合院落布局。

园内的建筑群虽然在总体上没有超越这种传统式样,但是多采取了灵活处理的方式:一是在总体保持有中轴的前提下,局部采取左右不完全对称的办法。

例如“汇芳书院” 建筑群,在房屋布局上,纵、横方向都有轴线关系,但在纵轴线两边分别为单层和二层房屋;在横轴的左右前方,一边为由二层楼、单层楼、轩亭组成的建筑组合,另一边却只有一座四方小亭。

二是在对称的位置采用不同形式的建筑。

如“天然图画”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在二层厅堂的两侧分别建有高台楼阁与单层平屋,位置对称但形态各异。

三是只保持主要建筑大门与正厅之间的轴线对应关系,其他建筑随地形灵活安排。

如“四宜书屋”建筑群,除大门与二层楼厅采取对应轴线关系,其余的轩房廊屋都按照山阜、水流的变化而灵活布置,错落有致园内建筑都用北方官式形制,室内装修华丽,陈设讲究,颇具皇家气派。

但在建筑外观上,除宫廷区和少数重要殿堂建筑外,多采用较为朴素的装修,梁架上保留木料的本色而不施或少施彩画。

所以尽管全园大小建筑群共达120 余处,但总体上并不以富丽、奢华取胜,反而与四周的山水植物相协调,共同构成了富有江南水乡情调的北方水景园林环境。

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王小回整体布局与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 年),明初迁都北京之时,当时皇家实行天地合祭制度,故原名天地坛。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 年),颁立京华四郊分祀天地的新祭祀制度,因而四年之后天地坛更名为天坛。

天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南面围墙略低,方形。

这是传承“天圆地方”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

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

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四米,宽三十米,长三百六十米的“丹陛桥”连通。

南端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时分祭天的场所,周围被两重矮墙环绕,内墙圆外墙方,又一次强调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两重矮墙四面正中均辟棂星门,每组三门,共二十四座,是二十四节气的象征。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

《辞海》曰:“灵星主谷,祭灵星是为祈谷报功。

”汉高祖刘邦始祭灵星,后来凡是祭天前先要祭祀灵星。

棂星门多用于坛庙建筑和陵墓的前面,门框为汉白玉石造,上饰如意形云纹板,有“云门玉立”之美称。

双层围墙和双层云门重重拥立,覆以蓝琉璃筒瓦的围墙不高,只及肩耳,门上云纹飘逸似乎天上白云触手可及,烘托的是一种踏祥云登临天界的清朗感觉。

北端的祈谷坛,是皇帝孟春时分祈谷的场所,周围被方墙环绕,主体建筑祈年殿座落在圆形台基之上,仍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表达。

该殿最初作为天地合祀之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祭天地在中国所有祭祀活动中位列第一,故名大祀殿。

明嘉靖九年建圜丘坛,此后,冬至大祀改在圜丘坛举行,大祀殿在后来被改建成大享殿,成为祈谷专用的殿堂。

清代时,乾隆认为“大享”之名与祈谷不符,遂命名“祈年殿”,并将三层屋顶全部换成蓝色琉璃瓦,与蓝天相应,喻意此处是皇帝专门祭天祈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地方。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制度、设施都受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宇宙观思想的制约。

同样,天坛建筑从形制到祭天时的供品也无不出自古人对“天”“地”的理解。

除了整体布局喻意天圆地方以外,古人称祭天坛为“圜丘” (音圆通圆),祭地坛为“方泽” 。

明清祭天时的供品“苍壁”也依天圆之意,苍通青,为天的颜色;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扁平玉器,玉是石之精,石是天地之精。

敬献“苍壁”为祭天时必备的礼仪,象征将人们创造的财富呈报于皇天上帝,故祭天典礼也称作“苍壁礼天”。

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源远流长,自伏羲时代就己经产生,在距今5000 年前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最早象征天地的天圆地方祭坛。

但是对天圆地方绝不可望文生义作具体形状的理解,即不可理解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它其实指的是测天量地的方法。

“天圆”指测天须以“圆”的度数、即圆周率来计算,古谓“三天两地”的“三天”指的即是圆周率;“地方”指量地须以“方” 来计算,“两地”即“方”,指边长乘以边长。

数术学家陈维辉先生在《邹衍阴阳学说》一书中指出“规为天,矩为地,‘大环在上,大矩在下'表示天圆地方,规矩图数之来由” 。

古人对伏羲、女娲氏的记载与留下的画像,均是以伏羲执规、女娲执矩和人首蛇(龙)身的形象传予后世的。

伏羲执规代表“圆”为测天之工具,女娲执矩代表“方”为量地之工具。

“天圆地方” 告诉人们的是一个测天量地的方法,介于天地之间的人们以此“规矩”作准绳来安排人类方方面面的生活,于是昌盛兴隆,得而不失。

此外,伏羲执规、女娲执矩和人首蛇(龙)身的形象不但传达出天地的一般概念,同时一般概念贯穿下来还有阴阳、男女的概念,包含天、地具有绝对支配主宰而不可违的哲学思想。

因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思想,既表达的是天地的一般概念,又是一个有生动形象和可以实际操作的测天量地的具体方法,其落脚点是对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的关怀,它既有哲学一般通用的意义,又有可以计量具体操作的数学意义,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哲学宇宙观概念。

圜丘坛与中国宏观哲学思维方法圜丘坛为三层同心圆坛,此为名副其实的天坛,故还有神坛、祭坛、祭天台、拜天台之称。

作为祭天之所的圜丘坛,其最独特之处是以远古露天郊祭为原型,所谓“郊天须柴燎告天露天而祭”。

它由三层圆形汉白玉石台叠落而成,整个造型简洁质朴,上覆天宇下承黄土,披星戴月,“坛而不屋”,是人工建筑融入宇宙天地空间的极富想象力的构思。

坛四周遍布林木植被,环境肃穆,引人情接蓝天,融入于开放的宇宙大和、太和的广袤境界。

这种仰望苍天蕴怀辽阔宇宙视野的建筑形制,应该说与放眼宇宙的中国传统的宏观整体思维方法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