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度使的演变——解析唐、宋节度使

摘要:节度使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唐朝时开始设立为地方军政长官,宋朝时削了节度使的权,使其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元代废除。论文主要简单解析节度使在唐、宋两朝的变化、影响等,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唐;宋;节度使

节度使一词早已有之,唐朝时,由于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节度使制度形成并渐渐势力壮大权力膨胀,后期严重影响唐朝统治,形成了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从统一走向分裂,对人民也造成了极大的苦难。宋承旧制,依旧建立节度使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宋太宗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权力。此后,节度使不再同唐朝一般拥有种种权力,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

一、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命官。”(《新唐书》卷五十《兵志》)正式以“节度使”命官,节度使的正式设置,是睿宗景云年间。然而这时的节度使才刚刚开始设置,其职权基本上仅限于掌管地方军事,设置的数量很少。因此节度使还没有形成一种制度。

节度使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至唐玄宗时期,设是个节度使区,成固定军区。节度使制度形成原因从经济和军事角度看,可归为均田制的破坏引起的府兵制的瓦解。均田制和府兵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两大土地、军事制度。这种寓并于民。民税、民兵向结合的经济基础在唐朝初期体现了一定的优点。但在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渐被破坏,“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宣公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流民、逃户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的,在均田制度崩溃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府兵制的瓦解。唐的兵制从府兵制向募兵制演化。从社会角度看,是戍边状况的演变。唐朝最初设立边缘节度使是和边疆形势有关。唐朝初,在击败了东突厥以后,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积极的扩张进攻的。但从高宗仪凤年间开始,到景云、开元之际,边疆形势就逐渐发生变化了。唐朝廷的目的变成了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加紧了地方边区的军镇建设。而与此同时却是在都督府州制度下少数民族势力的逐渐壮大,东突厥、契丹、渤海国以及代替东突厥而统一漠北的回纥,都对唐王朝构成了威胁。在西部与西南边境,又有吐蕃的兴起及南诏的发展,他们也在不断抄掠边境,向唐王朝进攻。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到唐高祖和武后时期,屯戍军的设置愈多,并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再加上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军队的素质也随之变化,军队对将领有了更多的依附性。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演变成了节度使制度。另一个原因是采访使制度的设立和二使归一。

随着节度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逐渐对唐朝统治产生了一些影响。其中最严重的,是导

致了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出现了政治腐败,并且每况愈下。尤其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把朝廷事务交给了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宫廷事务交给宦官高力士。李林甫和高力士两人执政20多年,搞得朝政腐败不堪。安史之乱更是削弱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吏治的腐败,为节度使所统辖的割据局面出现创造了客观条件。终唐之世,节度使都牢牢地掌握着地方的政权和财权。

天宝元年,唐玄宗在沿边地区设立9个节度使,那个时候节度使掌握了地方的行政权,由于政治的腐败,唐朝廷不断增加节度使的兼衔。比如身兼采访使,使州刺史变成了他们的下属。这样一来节度使就不仅掌握了地方的兵权,而且掌握了地方的行政权,成了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除了采访使,节度使往往也兼任地方的掌管地方财政的官员和掌管地方营田和屯田的营田使。这样一来,节度使逐渐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可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处理地方问题。也由于唐朝廷的吏治腐败,对节度使采取“姑息政策”,使得节度使不断发展其势力。“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辱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在唐政府镇压了安史之乱以后,没有彻底根除安史旧部的势力,而是继续任命他们为节度使,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河朔三镇”,这样就为整个唐后期一些节度使反抗中央、不断发展其势力埋下了祸根。节度使制度的形成和其势力的发展,加速了唐朝的衰亡,统治力量大大削弱,威望大大下降。唐朝直接统治的地区越来越少,割据局面日益严重。

节度使制度的形成与节度使势力的发展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阻碍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后期,由于北方藩镇节度使势力的发展,藩镇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藩镇节度使之间,战争延绵不断,使人民的赋役负担不断加重,大量人口逃亡或者死于战乱,大量土地荒芜,因此严重阻碍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宋朝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半独立的小王国。面对这种情况,宋太祖和宋太宗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夺了节度使擅自处理地方赋税的财权。同年还命令诸州府选送精兵给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权。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时,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属中央,不再隶属于节度使。太宗又于太平兴国二年 (977)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多者可带两三镇节度使,礼遇优厚。而节度使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虚衔,或宰相罢官到地方上带节度使虚衔,谓之使相,尤为荣耀。

宋初节度使的类型按授节度使原因分,分为:开国功臣类、旧藩镇类、新兴战功类、潜邸亲随类、宗室,外戚类、追赠节度使类、文臣节度使类、蕃部,伪国节度使类以及使相等。

按职能分,可分为实任节度使、虚衔节度使、节度使外任。这三类是北宋节度使的主体。宋初节度使的职能和角色主要分为:统军作战、镇守边疆、统御禁军、管辖地方。

节度使在北宋一朝地位极为尊崇,在地位和俸禄以及朝廷重视程度上都远胜于前朝。就地位而言,节度使在合班上的排名一升再升。其次,宋朝廷经常会给予带有节度使职衔的人额外的恩典。就俸禄而言,其优厚程度,令其余职官望尘莫及,比如宰相带节度使衔者与地方节度使的俸禄明显高于不带节度使职衔的宰执。节度使还例有职田,遇到有重大节日,宋朝廷还会给予颇丰的赏赐。

在这种优厚的待遇下,宋朝廷为了凸显节度使地位的尊崇,对于节度使衔的授予往往比较慎重,尤其在宋太宗之后更是少之又少。

在宋朝,节度使由于职衔地位高、待遇丰厚,除了作为荣誉赏赐给宗室、元老旧臣,也授给那些在边疆重地手握重兵积极维护北宋王朝统治。因此,宋朝的节度使在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在形成原因方面,唐朝是几方面原因综合逐渐形成,而宋朝时是承五代旧制;在权力方面,唐朝的节度使比宋要大,除了兵权还有财权和政权。而宋朝更多的演变为一种荣誉;在地位和待遇方面,宋朝比唐朝地位高,待遇好;在对朝廷统治的影响方面,唐朝节度使最终对导致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而在宋朝,节度使起到了相反作用,了北宋统一。维护

节度使制度在唐朝和宋朝不同,最重要的原因是统治者政策不同。节度使制度形成发展时期,唐朝统治腐败,而宋太祖、宋太宗励精图治,政治较为清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