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的演变
节度使是什么官?节度使是什么时候废除的
节度使是什么官?节度使是什么时候废除的官名。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
北周及隋改称总管。
唐代称都督。
贞观以后,内陆都督府并多省罢,唯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
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新唐书·百官志四》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
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
辞日,赐双旌双节。
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
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
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
朝廷任命节度使,要授予其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
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
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
浅谈节度使制度,它见证了唐朝的兴盛和衰落
浅谈节度使制度,它见证了唐朝的兴盛和衰落说起节度使,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唐朝,想到安禄山,想到安史之乱。
其实节度使并不是唐朝才有的,它起源于北周,后面的朝代一直延续使用。
但是在唐朝,它的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当时国家、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节度使制度见证了唐朝的兴盛,也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一、节度使的起源如果想深入的了解节度使,必须要了解当时的两个制度,一个是均田制,一个是府兵制。
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荒芜的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府兵制:即中央设置军府,军队中的士兵从老百姓中挑选而来,闲时负责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其实跟现在的民兵差不多。
节度使一开始的职责非常简单,就是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军事统帅,负责军需调动、管理屯田和军事、防御的军队首领,权限仅局限于军队,相当于现在的军区。
二、节度使的发展当时唐朝军事制度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从“行军”向“镇军”转变。
唐太宗时期,唐朝拥有当时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再加上唐太宗英勇善战,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昌国和漠北诸部高昌国。
至唐高宗时,国土面积扩至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达到唐朝历史最大范围。
但是随着唐太宗去世,周边的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开始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
于是,唐政府变唐太宗时期的军事进攻战略为军事防御战略部署。
而当时全国近四分之三的兵力集中在了关中地区,面对游牧民族强大的骑兵队伍,唐政府疲于应付,为保证战斗力,政府主要兵力需要从关中地区向战事频发的边疆转移。
只有在边境军镇驻守常备军,才能防范来犯之敌。
因此府兵制已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政府需要一批职业军人来代替初唐的府兵。
当时还有一个社会背景是,随着唐高宗、武后时代的发展,唐朝人口急剧增多,均田制也逐步失去意义,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大环境下,唐政府给予节度使地方征兵权,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各地可以在本地招聘士兵,同时也减少了当时流民和逃户的问题。
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
再次提示:东西方拉开了差距
(1)西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进步 落后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 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 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学术观点: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 对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各异。经过长 期的争论,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 物。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 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 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而宋元以来地主土 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 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中国地主制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 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历代实行的 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考选获致的,因而官宦门 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独占高 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后,布衣 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经常发生变动。而且 我国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 定不变的。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 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由 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
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发展趋势:
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
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
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消极)
• 1、积极作用: • ①政治: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 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③民族: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 • 2、消极作用: • ①政治: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 的因素,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 ② 思想: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 力,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 ③经济: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 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从此以后,唐朝由 盛转衰。 3.藩镇割据: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 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 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 国家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时空定位]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 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 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七、唐太宗 1.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推行均田制 ④慎用刑法 ⑤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⑥完善科举制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藩镇割据和节度使
藩镇割据是唐王朝的一大特点,这些藩镇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也有它历史的必然性。
1.在封建社会,一般都采取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而藩镇一般都建立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条件及人口条件相对适合藩镇的独立条件,有充足的粮食和兵源,让他们即使没有中央的支持,也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2.唐王朝前期疏于对藩镇的限制,给了其无限的权利,在“安史之乱”中又加强了藩镇的自主权,有些藩镇甚至可以任意任免辖区内的官员,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减免农民的赋税。
一般情况下,藩镇管辖下农民的赋税反倒比唐王朝少一些,这也是各藩镇为了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
第十总之,每个藩镇就是一个独立的政治机构。
2.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这是他们能长期割据一方的保障。
这些军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大部分都是节度使自己一手组建的,他们对这支军队有绝对的领导权。
这些将领都很有军事经验,士兵的军饷都很丰厚,并且很多都是父子兵或兄弟兵,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战据斗力。
4.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沉痛打击,军事力量已相当薄弱,军队都被各藩镇所掌握,朝廷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可以作战,再加上统治腐败,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藩镇。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藩镇割据的局面长期存在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他们就像蛀虫一样,蚕食着唐王朝这片本就破碎的疆土。
唐王朝经过几代皇帝的共同努力才改变了这种状况,但也只打击了一些极其器张的藩镇,其他藩镇虽然有所收敛,但也只是起到了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节度使制度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为在授予职位之时,朝廷赐以旌节,由此得名。
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
唐代节度使制度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
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叉改为都督。
贞观年间,天下太平,内地都督府减少至消失,只有军事活动频警的地区设立此职,以统驭州、县、镇戍。
镇戍是容易发生战争的地点,是唐朝重要的防御据点,但比较分散,兵力薄弱,只起到哨所的作用。
因此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后才能出征或备御。
节度使的由来讲解
节度使的由来节度使的官职名称,始用于唐朝。
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在国内重要的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管理几个州的军事。
公元711年,唐睿宗任命贺拢延嗣为河西节度使,从此出现了节度使的称号。
后来,朔方、陇右、河东等边镇也相继设置了节度使。
节度使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因此节度使上任时八面威风,皇帝亲自派大员为其饯行,属下州县官吏,要举行隆重和仪式迎接。
彩楼高耸,旌旗招展,鼓角齐鸣,节度使骑在高头大马上,由武装佼仗与五彩缤纷的旗帜簇拥而来,象征着权力的“双旌双节”高擎。
节度使管辖数州,总揽辖区内容的军事、民政、财政、权力极大。
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15万军队叛乱。
但叛乱平息后,唐朝统治者在内地普遍设立了节度使。
这些节度使的辖境有的三四州,有的十余州,称为藩镇。
他们凭借手中的实力,割据自立,不听朝延命令,导致了唐朝后期社会的动乱。
到了五代时期,节度使更加专横跋扈。
宋太祖赵匡胤创立宋朝后,收回了节度使的兵权,使之渐渐成为皇亲国戚、将帅大臣的荣誉头衔,没有实权。
元代时,节度使的称号被废除。
内阁与大学士的由来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官制,以便使他能够大权独揽。
这样虽然表面上消除了大权旁落的忧虑,但他即使废寝忘食,依旧无法应付繁杂的公务。
为了处理繁杂的政务,朱元璋不得不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
这是中国内阁制的雏形。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命令殿阁大学士在文渊阁值班,参与政务以及军政大事的决策。
因为殿阁在宫廷之内,因而有了内阁这称。
内阁大学士最初是五品官,地位并不高。
然而他们却能与皇帝朝夕相处,经手各种机密大事,权力很大,也令人敬畏。
久而久之,他们的地位逐渐得支提高,内阁的机构越来越大。
内阁大学士后来往往由尚书、侍郎充任,并被加上太师、太保等头衔。
内阁中设有诰敕房和制敕房,阁臣草拟对各级大臣官僚呈递秦章的处理意见,中书舍人书写一切诏敕和机密文书。
对于国家大事,阁臣可以会同各部在内阁会议。
西周的分封制讲解
略
略
历史 加强了统治,开发边远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 作用 西周延续数百年的强盛。 部的稳定和团结。 关系 两者互为表里。
特点 等级森严, 部族色彩浓厚。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巩固
汉初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变化
朝代
制度
标准 品行 门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汉朝 察举制 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发展规律: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权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选择方式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阶段 朝代
中央集权(中、地)
专制主义(君、相)
形成 秦
汉初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节度使,发展为 藩镇割据 军事行政财政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巩固 武帝
完 善
内外朝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三分)
唐
加强 宋
新发 展
元
行省制,宣慰司, 宣政院辖地
中书省
强化 明
清
明:废行省,设三司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 清:行省制度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
实质
大宗——小宗
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 国家统治。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节度使名词解释
节度使名词解释节度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出现于唐代,直至五代十国时期才逐渐消失。
节度使一职的设立,是唐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而设立的。
节度使负责边疆防御、军事指挥和地方行政管理。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职责、制度演变等方面对节度使进行详细的解释。
一、历史背景唐朝时期,中央政权逐渐衰弱,边疆地区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唐朝开始设立节度使一职。
唐玄宗时期,设立了河东、河西、山南西道、山南东道、淮南节度使等,节度使成为了唐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军事管辖的主要机构。
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代时期,节度使分为正任节度使和副节度使,正任节度使负责军事指挥和地方行政管理,副节度使则负责军事指挥。
十国时期,节度使制度进一步完善,节度使的职责被明确为统帅军队、管理地方、办理政务等。
二、职责1.军事指挥节度使的主要职责是统帅辖区内的军队,维护边疆安全。
节度使需要制定作战计划、调配兵力、指挥作战等。
唐朝时期,节度使还需要负责对外战争,与外族作战。
唐代的节度使可以自行调兵遣将,不受朝廷的干涉。
2.地方行政管理节度使在辖区内还需要负责地方行政管理。
他需要处理民事案件、管理土地、颁布政令等。
节度使还需要负责税收、征兵等事宜。
节度使的治理能力和政绩,可以决定他是否能够继续担任节度使一职。
3.朝廷代表节度使还需要代表朝廷行使权力。
他需要向朝廷汇报辖区内的情况,接受朝廷的命令和调令。
节度使需要在辖区内维护朝廷的威信和权威。
三、制度演变1.唐代唐代的节度使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而设立的。
唐朝时期,节度使的权力很大,可以自行调兵遣将,不受朝廷的干涉。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有一个特点,就是节度使的职务是终身制的,只有在犯有重罪或者辞职的情况下才会被罢免。
2.五代十国五代时期,节度使的职责被明确为统帅军队、管理地方、办理政务等。
五代时期,节度使分为正任节度使和副节度使,正任节度使负责军事指挥和地方行政管理,副节度使则负责军事指挥。
唐朝官职和节度使一样
唐朝官职和节度使一样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王朝,其官职体系和节度使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大特色。
唐朝的官职分为两大类:文职和武职。
文职包括尚书、丞相、中书令等,武职则包括太尉、大将军、上柱国等。
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职责和权限,层层递进,是唐朝政治和官僚机构的基石。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起源于唐朝中叶,用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节度使是地方的军事长官,负责防御边疆、平定叛乱等任务。
唐朝时期,节度使系统逐渐完善,成为管理地方的重要机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之,唐朝的官职体系和节度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节度使—搜狗百科
节度使—搜狗百科简介 中国唐代开始设⽴的地⽅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节度⼀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
北周及隋改称内陆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较分散,兵⼒单弱,故每遇战事发⽣,必须由朝廷派遣⾏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
规模较⼤的战役,⼜设置⾏军元帅或⾏军⼤总管统领诸总管。
唐⾼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兵军、镇、守捉的⼤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
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年(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
⾄⽞宗开元、天宝间,北⽅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则建节,府树六纛(⼤旗),威仪极盛。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常以⼀⼈兼统两⾄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陆也相继设置节镇。
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
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实际则听命于节镇。
内陆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但实际上往往对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离⼼状态。
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朝廷进⼀步失去对地⽅的控制,节度使林⽴,他们拥兵⾃雄,互相兼并。
其中武⼒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据⼀⽅,⽴国改元(也有未节度使亦多桀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多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发⽣。
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州或数州府,称为⽀郡,实际上是个半独⽴的⼩王国。
赵匡胤、宋太宗采取各种政度使⼀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成为⼀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领和⽂武⼤⾂,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礼遇优厚。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标准化。
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标准化。
历朝制度继承与开展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那么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场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1.夏讷时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诸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权力逐渐扩大,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
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把地方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利。
7.元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时废丞相,六局部权,加强中央集权。
节度使名词解释
节度使名词解释节度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主要出现在唐代、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
这个官职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当时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核心人物。
本文将对节度使的定义、历史、职责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定义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官职,最初是掌管边疆军事的将领。
随着时代的变迁,节度使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官职,既有军事指挥的职责,也有政治和经济管理的职责。
节度使的权力范围很大,通常包括一定的行政区域和军队,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最高领导人。
二、历史节度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边疆地区经常遭受外族侵扰,需要有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来维护边疆安全。
于是唐朝设立了节度使这个官职,让其负责边疆军事的指挥和管理。
唐朝时期,节度使的权力范围相对较小,通常只掌管一个州或一座城池。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地位逐渐上升。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需要有强有力的军队来维护统治。
于是各个政权都设立了节度使这个官职,让其掌管一定的行政区域和军队。
五代十国时期的节度使权力非常大,可以说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
到了北宋时期,节度使的权力有所削弱,但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
北宋时期,节度使的职责逐渐向政治和经济管理方面转移,同时军事指挥的职责也有所减少。
北宋时期的节度使通常掌管一个路或一个府,其地位相当于一个地方的最高领导人。
三、职责节度使的职责主要包括军事指挥、政治和经济管理等方面。
具体来说,节度使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指挥节度使是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负责军队的训练、组织和指挥等方面。
节度使需要保证军队的战斗力,维护边疆安全,防止外族侵扰。
2.政治管理节度使还负责管理所辖地区的政治事务,包括税收、司法、治安等方面。
节度使需要维护地方的稳定和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经济管理节度使还负责管理地方的经济事务,包括农业、商业、工业等方面。
节度使需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的经济实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监察制度发展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时期继承制度:禅让制转为王位世袭制等级制度:宗法制、礼乐制地方制度:分封制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2秦汉时期中央制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秦)、内外朝(西汉)地方制度: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西汉初)选官制度:军功爵制(秦)、察举制(汉)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初步形成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4隋唐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节度使、都护府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5两宋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二府三司地方制度(或机构):文臣知州、通判监督、转运使主财政、军事上强干弱枝6元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中书省地方制度:行省制7明朝时期中央制度:内阁制、厂卫制8清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帝)、军机处(雍正帝以后)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1战国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下属组成人员: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纠察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阶段:萌芽2秦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长官)下属组成人员:御史中丞、侍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监察、弹劾地方机构:郡县组成人员:郡守,县长阶段:初步形成3汉朝时期【注1】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府(宪台)下属组成人员: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御史府长官)职责: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御史中丞负责文献记载地方机构:州组成人员:州刺史、司隶校尉(负责京畿地区监察)阶段:发展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门下省、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监察御史职责:弹劾、纠察、文献记载、封驳地方机构:司隶台组成人员:司隶大夫阶段:发展5唐朝时期【注2】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内分台院、殿院、察院)、谏议大夫下属组成人员: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监察御史(察院)职责:文献记载、监察、弹劾、规谏地方机构:道组成人员:监司官阶段:发展6宋朝时期【注3】中央(机构或人员):中书门下下属组成人员: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职责:监察、弹劾、谏议、审查诏令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通判阶段:发展7元朝时期【注4】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职责:监察、文献记载地方机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组成人员:行御史、肃政廉访使阶段:发展8明清时期【注5】中央(机构或人员):都察院下属组成人员:给事中御史、监察御史职责:规谏、科抄、廷议、廷推地方机构:按察司(明代)组成人员:按察使(明代)阶段:完备注释及部分名词解释禅让制: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浅析唐朝节度使旌节制度
文化长廊浅析唐朝节度使旌节制度戚明亮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一中摘 要:自我国进入封建社会起,百年长期存在着朝廷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相互间的矛盾。
很大程度上来说,一个封建朝代统治时间的长短,重要决定于该封建王朝处理上述这一矛盾关系的政治手段上。
唐朝藩镇割据所造成的强枝弱本均为这一矛盾的具体写照,由此使得唐王朝逐渐由强盛走向衰弱。
基于此历史背景,本文通过阐述唐朝旌节发展溯源,对唐朝节度使旌节制度展开探讨。
关键词:唐朝;节度使;旌节作者简介:戚明亮,男,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一中学生,研究方向:历史。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191-01引言:我国唐代开始设立地方军政官员,因为册封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节度一词很早便出现,意思是节制调度。
旌节是唐朝朝廷赋予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象征。
不论是唐朝朝廷还是地方政权均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
唐朝节度使形成时间及其发展历史与节度使旌节制度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由此可见,对唐朝节度使旌节制度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唐朝旌节发展溯源在现代留存的关于唐朝典籍、诗歌文集中存在大量描述旌节的文字信息。
例如,对节度使持节的描述,诸如有:刘禹锡《酬太原令狐相公见寄》——“衣冠南渡远,旌节北门雄。
”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入潼关》——“寒光照旌节,关路晓无尘。
”等等。
又如,对将帅出征持节的描述,包括有:李白《发白马》——“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韦渠牟《步虚词十九首》——“召岳驰旌节,驱雷发吏兵。
”高适《三君咏•郭代公》——“拥兵抗矫征,仗节归有德。
”等等。
有关唐朝旌节的形制,同样可结合唐朝留存下来的相关记载进行了解。
如韩愈在《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中所述:“告庆于宗,以降命书。
旌节有韬,豹尾神旗。
櫜兜戟纛,以长魏师。
田侯稽首,臣愚不肖。
”结合现代考古发现的实物记载而言,与上文所描述的大致相符。
陇右节度使管辖的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陇右节度使管辖的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陇右节度使是唐朝设立的一个重要地方行政单位,其管辖范围涵盖了今天甘肃、青海等地区。
在唐朝时期,陇右节度使的地位和权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维护西北边境的稳定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陇右节度使的历史背景、管辖范围的地理位置以及政治和军事重要性的分析,探讨陇右节度使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就陇右节度使的管辖范围进行考察,展示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详细探讨陇右节度使管辖的范围。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将介绍陇右节度使的历史背景,包括其成立背景和历史沿革。
然后,第二部分还将探讨管辖范围的地理位置,包括具体的地理特点和位置优势。
最后,在第三部分中,将重点讨论管辖范围的政治和军事重要性,以及陇右节度使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详细分析,本文将全面揭示陇右节度使管辖范围的重要性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陇右节度使管辖的范围,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政治和军事重要性的分析,揭示出陇右节度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通过对陇右节度使的管辖范围进行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战略。
同时,通过对其管辖范围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探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地方政权的演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陇右节度使及其管辖范围的知识,促进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理解。
2.正文2.1 陇右节度使的历史背景陇右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一个重要军事行政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边境地区。
其设立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当时西域频繁发生军事动荡,唐军需要在西部建立一个稳固的防线来保卫国家的安全。
陇右节度使最初设立于石州(今甘肃天水),后迁至临洮(今甘肃临夏)。
这一地区地处战略位置,东临凉州,南接蜀地,西接吐蕃,北依河湟,是连接西域和关中的重要通道。
陇右节度使负责管辖此地,承担着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稳定的重要任务。
节度使与藩镇
重庆师范大学节度使与藩镇摘要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关键字1:藩镇; 关键字2;节度使;关键字3:唐末五代一、藩镇割据(一)唐代兵制变化要探讨藩镇割据问题,我们就得从唐代兵制谈起。
藩镇节度使制度是唐代军事制度变迁必定的结果。
西魏、北周时期实行府兵制,唐代建立之初设十道(唐初十道),各道设有折冲府,征召职业府兵(卫士)为常备军,战时少量募兵。
军府分别隶属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隶属于皇帝,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战争结束,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难以干预国政。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但是唐代府兵制建立的基础是均田制,兵农合一,战时出征,和时农作,卫士需要自备武器口粮,虽然免除了租调,但是卫士个人负担仍然十分沉重。
在均田制的破坏过程中,随之破坏。
而且府兵制择兵标准虽然提高了军队素质,但是也间接损害了国家生产基础。
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
---《唐律疏议·卷一六》节度使,唐代地方长官,最初地方政权归刺史、都督等,刺史管民政,都督管军事,后来都督权力削弱,加之边关重镇与内地不同,辖区较广,情况特殊,遂置节度使。
史皆称睿宗景云二年以凉州都督贺拔延嗣充河西节度使,为节度使之始见者。
起初,节度使只是一个虚无的名号,到玄宗开元年间成为定制,设八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社会动乱,内地也开始设置。
随着府兵制的破坏,募兵逐渐成为常备军,加之边患内乱频发,各地方节度使军力扩充,并且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私人武装。
土地兼并-均田制衰败-府兵制破坏-边防节度使权力增强-藩镇割据(二)藩镇割据的情况藩镇,也作方镇,藩者,守护者也。
是唐中期实行的一种保护国家边境安全的军事屯兵制度,其长官为节度使、经略使,唐天宝年间设立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史称天宝十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度使的演变——解析唐、宋节度使
摘要:节度使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
唐朝时开始设立为地方军政长官,宋朝时削了节度使的权,使其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元代废除。
论文主要简单解析节度使在唐、宋两朝的变化、影响等,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唐;宋;节度使
节度使一词早已有之,唐朝时,由于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节度使制度形成并渐渐势力壮大权力膨胀,后期严重影响唐朝统治,形成了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从统一走向分裂,对人民也造成了极大的苦难。
宋承旧制,依旧建立节度使制度。
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宋太宗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权力。
此后,节度使不再同唐朝一般拥有种种权力,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
一、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命官。
”(《新唐书》卷五十《兵志》)正式以“节度使”命官,节度使的正式设置,是睿宗景云年间。
然而这时的节度使才刚刚开始设置,其职权基本上仅限于掌管地方军事,设置的数量很少。
因此节度使还没有形成一种制度。
节度使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
至唐玄宗时期,设是个节度使区,成固定军区。
节度使制度形成原因从经济和军事角度看,可归为均田制的破坏引起的府兵制的瓦解。
均田制和府兵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两大土地、军事制度。
这种寓并于民。
民税、民兵向结合的经济基础在唐朝初期体现了一定的优点。
但在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渐被破坏,“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陆宣公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流民、逃户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的,在均田制度崩溃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府兵制的瓦解。
唐的兵制从府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从社会角度看,是戍边状况的演变。
唐朝最初设立边缘节度使是和边疆形势有关。
唐朝初,在击败了东突厥以后,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积极的扩张进攻的。
但从高宗仪凤年间开始,到景云、开元之际,边疆形势就逐渐发生变化了。
唐朝廷的目的变成了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加紧了地方边区的军镇建设。
而与此同时却是在都督府州制度下少数民族势力的逐渐壮大,东突厥、契丹、渤海国以及代替东突厥而统一漠北的回纥,都对唐王朝构成了威胁。
在西部与西南边境,又有吐蕃的兴起及南诏的发展,他们也在不断抄掠边境,向唐王朝进攻。
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到唐高祖和武后时期,屯戍军的设置愈多,并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等,各自置使。
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
镇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
再加上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军队的素质也随之变化,军队对将领有了更多的依附性。
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演变成了节度使制度。
另一个原因是采访使制度的设立和二使归一。
随着节度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逐渐对唐朝统治产生了一些影响。
其中最严重的,是导
致了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
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出现了政治腐败,并且每况愈下。
尤其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把朝廷事务交给了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宫廷事务交给宦官高力士。
李林甫和高力士两人执政20多年,搞得朝政腐败不堪。
安史之乱更是削弱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军事、经济力量。
吏治的腐败,为节度使所统辖的割据局面出现创造了客观条件。
终唐之世,节度使都牢牢地掌握着地方的政权和财权。
天宝元年,唐玄宗在沿边地区设立9个节度使,那个时候节度使掌握了地方的行政权,由于政治的腐败,唐朝廷不断增加节度使的兼衔。
比如身兼采访使,使州刺史变成了他们的下属。
这样一来节度使就不仅掌握了地方的兵权,而且掌握了地方的行政权,成了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除了采访使,节度使往往也兼任地方的掌管地方财政的官员和掌管地方营田和屯田的营田使。
这样一来,节度使逐渐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
可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处理地方问题。
也由于唐朝廷的吏治腐败,对节度使采取“姑息政策”,使得节度使不断发展其势力。
“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辱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在唐政府镇压了安史之乱以后,没有彻底根除安史旧部的势力,而是继续任命他们为节度使,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河朔三镇”,这样就为整个唐后期一些节度使反抗中央、不断发展其势力埋下了祸根。
节度使制度的形成和其势力的发展,加速了唐朝的衰亡,统治力量大大削弱,威望大大下降。
唐朝直接统治的地区越来越少,割据局面日益严重。
节度使制度的形成与节度使势力的发展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是阻碍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朝后期,由于北方藩镇节度使势力的发展,藩镇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藩镇节度使之间,战争延绵不断,使人民的赋役负担不断加重,大量人口逃亡或者死于战乱,大量土地荒芜,因此严重阻碍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宋朝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半独立的小王国。
面对这种情况,宋太祖和宋太宗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夺了节度使擅自处理地方赋税的财权。
同年还命令诸州府选送精兵给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权。
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时,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属中央,不再隶属于节度使。
太宗又于太平兴国二年 (977)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
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多者可带两三镇节度使,礼遇优厚。
而节度使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虚衔,或宰相罢官到地方上带节度使虚衔,谓之使相,尤为荣耀。
宋初节度使的类型按授节度使原因分,分为:开国功臣类、旧藩镇类、新兴战功类、潜邸亲随类、宗室,外戚类、追赠节度使类、文臣节度使类、蕃部,伪国节度使类以及使相等。
按职能分,可分为实任节度使、虚衔节度使、节度使外任。
这三类是北宋节度使的主体。
宋初节度使的职能和角色主要分为:统军作战、镇守边疆、统御禁军、管辖地方。
节度使在北宋一朝地位极为尊崇,在地位和俸禄以及朝廷重视程度上都远胜于前朝。
就地位而言,节度使在合班上的排名一升再升。
其次,宋朝廷经常会给予带有节度使职衔的人额外的恩典。
就俸禄而言,其优厚程度,令其余职官望尘莫及,比如宰相带节度使衔者与地方节度使的俸禄明显高于不带节度使职衔的宰执。
节度使还例有职田,遇到有重大节日,宋朝廷还会给予颇丰的赏赐。
在这种优厚的待遇下,宋朝廷为了凸显节度使地位的尊崇,对于节度使衔的授予往往比较慎重,尤其在宋太宗之后更是少之又少。
在宋朝,节度使由于职衔地位高、待遇丰厚,除了作为荣誉赏赐给宗室、元老旧臣,也授给那些在边疆重地手握重兵积极维护北宋王朝统治。
因此,宋朝的节度使在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在形成原因方面,唐朝是几方面原因综合逐渐形成,而宋朝时是承五代旧制;在权力方面,唐朝的节度使比宋要大,除了兵权还有财权和政权。
而宋朝更多的演变为一种荣誉;在地位和待遇方面,宋朝比唐朝地位高,待遇好;在对朝廷统治的影响方面,唐朝节度使最终对导致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
而在宋朝,节度使起到了相反作用,了北宋统一。
维护
节度使制度在唐朝和宋朝不同,最重要的原因是统治者政策不同。
节度使制度形成发展时期,唐朝统治腐败,而宋太祖、宋太宗励精图治,政治较为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