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簋
利簋
簋内铭文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 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 释文译文大意是: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 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 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 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九大镇国之宝之西周利簋
九大镇国之宝之西周利簋话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之重器更是数不胜数,在数多的国宝中怎么才能称为“镇国之宝”呢?能称为国宝的那必然是个个绝世孤品,价值自然是无法估量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民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下九大镇国之宝之西周利簋。
西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
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利簋的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是以饕餮纹为主题;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夔纹带;方座面四隅加饰蝉纹;都用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
方座上的兽面造型与利簋腹部的主体兽纹相仿,兽面巨目凝视,森严恐怖。
仔细观察,在利簋的圈足部位还装饰有夔龙纹,呈二方连续图案绕利簋一周,方座四隅饰以蝉纹。
兽面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纹饰共同装饰在青铜利簋上,线条流畅清晰,给这只肃穆庄严的西周铜簋平添了几分凝重和神秘。
利簋的主要部位腹上用饕餮纹来装饰。
饕餮纹与夔纹、龙纹、凤利簋纹等一样,都属于幻想的神话动物。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饕餮纹的形象被刻划为以鼻梁为中心,眉、眼、耳、角分别以对称形式排列在左右两侧。
饕餮纹所呈现出的狰狞恐怖具有一种神秘的威严感,体现了奴隶主上升阶段时的历史必然。
青铜器“簋”的设计思想
青铜器“簋”的设计思想一、“簋”的介绍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
簋【gui】,盛食器和温食器,一般为圆形,浅底,用于盛放谷物。
在新石器时代就己经有陶簋出现,到西周时期簋和鼎共同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物。
二、“簋”的种类利簋:西周早期,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
高28厘米,重7.95千克。
器内底铸铭文 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攸簋:西周早期,1973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53号墓,高28.5厘米。
器盖内壁与器底铸有铭文17字,记述了贵族"收"受燕侯赏赐30枚贝币,铸簋为念。
作宝用簋:西周早期,1976年出士千陕西省宝鸡市贺家墓地M112。
高23.2厘米,内底铸铭文“作宝用簋”四字。
现藏于藏于周原博物馆。
蔡侯申簋:春秋,共八件,1955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蔡昭侯墓。
高35.6-37.7厘米。
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
双耳高圈足簋:西周早期,1981年出士于陕西省宝鸡市(弓鱼)国墓地纸坊头1号墓,通高22.8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龙耳方座簋:春秋时期,分别藏于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北京故宫,洛克菲勒基金会,克利夫兰美术馆,玫茵堂,圣路易斯美术馆.㝬簋:又称“厉王簋”,西周周厉王时期。
高59厘米,重60公斤,是现存最大青铜簋。
堪称“簋王”。
内有铭文 124字,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
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夏代是青铜时代的初期。
青铜器种类不多,型器较小,质地单薄,纹饰不发达。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士的爵是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属于夏代。
商代晚期青铜器代表了中国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1.造型种类繁多,形体硕大厚重;2.多直线造型,中轴对称,风格沉稳雄浑;3.装饰繁缛、瑰丽,流行纹饰饕餮纹、夔龙纹;4.整体上给人以庄重,威严,神秘和狞厉的审美感受5.代表器物:《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鼎》、《虎食人卣》、《象尊》、《妇好鹗尊》《龙虎尊》等。
五鼎四簋文物解读
文物信息
时代:西周
出土时间:1974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弓鱼国墓地
收藏单位: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文物特征
五鼎四簋,器形风格完全一致,大小相次,器物较低矮,口沿均有铭文一字:“儿”,这五件鼎和四件簋被人们称作“儿鼎”和“儿簋”,它们是西周时期列鼎制度的体现。
文物相关
“列鼎制度”,是指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鼎和偶数簋的组合,是贵族在祭祀、宴飨[xiǎng]、丧葬时用来“明尊卑、分上下”的等级制度。
列鼎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周礼规定“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肉食种类:天子用九鼎八簋,鼎内盛放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用七鼎六簋,鼎内盛放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用五鼎四簋,鼎内盛放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上士用三鼎二簋,鼎内盛放乳猪、干鱼、干肉;下士一鼎一簋,鼎内盛放干肉。
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等级制度中,列鼎制度是贵族的专利品,就连乐舞数量也有差异,而茹家庄国墓地出土的这一组五鼎四簋,就是遵循了《周礼》的严格规定,为研究西周列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周第一青铜器《利簋》金石欣赏
西周第一青铜器《利簋》金石欣赏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
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利簋,西周早期青銅器。
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
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館。
2002年入选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1976年3月上旬,陝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今临潼区零口街道西段村)农民搞水利建设时发现了一个西周銅器窖藏,这批铜器的出土地点是一处周代的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
从断崖上残存坑壁的角度观察,出土地点为一个深2米、宽0.7米的窖藏,共出土壶、簋、盉等礼器5件,甬钟一组13枚,斧、凿、铲、削、角刀、铲刀等各类工具23件,戈、镞等兵器7件,车辖、带扣、扣饰、马络饰等车马器105件,铜饼、铜器座各1件。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利簋。
腹內底部有銘文4列32字,考古學家于省吾最初隸定為:珷征商隹(唯)甲子朝歲鼎(貞)克昏(聞)夙又(有)商辛未王才(在)管師易(賜)又(右)吏利金用乍(作)旜公寶尊彝翻译成现代为大致意思是:武王远征到商都,就在那甲子日的大清早,祭拜当空闪耀的岁星,并且贞问双方胜负,得到肯定的结果,当晚就占领了商都。
丰邢叔簋铭文意思
丰邢叔簋铭文意思丰邢叔簋铭文是一种铭文,它是刻在古代青铜器簋上的文字,用以记录铭文所属的簋的所有权和背后的故事。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是指该簋属于丰氏家族,并由邢氏子孙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解释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并对其进行扩展描述。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是表明了簋的所有权和传承关系。
丰氏和邢氏是两个姓氏,他们是簋的拥有者和传承者。
这个铭文的目的是为了记录簋的来历和历史,以及簋在丰氏和邢氏家族中的地位和价值。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首先,丰氏和邢氏代表了两个家族,他们拥有簋,意味着这个簋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簋作为一种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重要的礼器,它代表了权力、地位和尊严。
簋在丰氏和邢氏家族中的传承,表明了这个家族的传统和家族的荣誉。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还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
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还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制度、礼仪和信仰。
丰邢叔簋铭文作为其中一种,记录了丰氏和邢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也可以从艺术角度进行解释。
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簋的纹饰和铭文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丰邢叔簋铭文的刻写方式和内容都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才华和智慧,展示了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是指簋的所有权和传承关系,同时也涵盖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含义。
这个铭文记录了丰氏和邢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展示了古代青铜器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通过研究丰邢叔簋铭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够珍视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井侯簋铭文及译文
井侯簋铭文及译文
井侯簋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面刻有铭文。
以下是井侯簋铭文及其译文:
铭文:
一曰午
日令先统
天子承
大庙正
与齐公
共繕兹
明器先
明飨吉
日月明
五星光
诸侯共
炉十使用
酒九卣
十沃用
人共繕
共用美
无贰利
曰酌饮
译文:
铭文的开头写着"一曰午",表示这是在午时所立。
日令、天子承大庙正与齐公共同修理这个明亮的器物。
日月光明,五星闪
耀,诸侯十分喜欢使用炉器,十个使用酒器,十个使用盛酒的瓶罐。
人们一同修理、共同使用这个美丽的器物,没有发生过二心,只是美满地享受饮酒。
西周利铜簋
利铜簋【西周高28厘米,陕西省临潼县出土,利铜簋内底有32字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征商,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
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
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
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
腹内底部有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利簋(gui,音轨),又名武王征商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是迄今所见最早西周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是一种龙纹。
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利簋簋是古代的盛食具,即现代的碗。
利簋,又名檀公簋。
.圆形,侈口,鼓腹,双兽头耳垂珥(er,音耳),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附带方座。
腹及圈足以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方座饰兽面纹,四隅饰蝉纹。
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
这种圈足连铸方座的簋是西周初期新出现的形式。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
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
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出土1976年,在陕西临潼发现了一个西周早期窖藏,出土了一大批青铜礼器,其中一件高28厘米、直径约22厘米的食器簋(读鬼),通身饰有兽纹、龙纹和云雷纹,制作十分精美。
更为难得的是,在其内底部刻有四行32字铭文。
铭文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利簋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贞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觉得很荣耀,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
丰邢叔簋最简单解释-定义说明解析
丰邢叔簋最简单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丰邢叔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起源于商周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丰邢叔簋的历史背景、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探讨丰邢叔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展望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前景,以及探讨丰邢叔簋所蕴含的深刻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丰邢叔簋这一珍贵的中国文化遗产,推动其传承与保护工作,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展示与传播。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逻辑结构进行简要的说明。
例如,可以描述文章在引言部分引出丰邢叔簋的重要性和价值,然后在正文部分分别介绍其历史背景、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的情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丰邢叔簋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展望其未来发展,并给出对丰邢叔簋的启示。
文章结构应该清晰、流畅,确保各部分内容相互呼应,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丰邢叔簋的相关信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丰邢叔簋的介绍和解释,让读者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通过深入了解丰邢叔簋的历史背景、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情况,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丰邢叔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同时,文章还旨在呼吁人们加强对丰邢叔簋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丰邢叔簋的展望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和探讨。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丰邢叔簋的重视和关注,从而推动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4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对丰邢叔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丰邢叔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我们也对丰邢叔簋的展望和启示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丰邢叔簋不仅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符号。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青铜礼簋
青铜利簋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
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
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
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
腹内底部有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物简介利簋(gui,音轨),又名武王征商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是迄今所见最早西周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是一种龙纹。
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利簋簋是古代的盛食具,即现代的碗。
利簋,又名檀公簋。
.圆形,侈口,鼓腹,双兽头耳垂珥(er,音耳),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附带方座。
腹及圈足以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方座饰兽面纹,四隅饰蝉纹。
簋高 28厘米,口径 22厘米。
这种圈足连铸方座的簋是西周初期新出现的形式。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
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
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铭文解释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利簋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觉得很荣耀,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
再有是从开战后的第八天,就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不长。
文物鉴赏1.簋(guǐ)的两面和方座的四面各铸一突睛露牙的饕餮(tāotiè)纹,狞厉森然而粗犷大气,此为显示贵族的气势。
秦公簋
秦公簋现存有二:一、春秋时秦青铜器,传为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
作于秦景公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是秦公之祭器,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
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
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
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铭文一百零四字,分铸于器及盖上。
器和盖上又各有秦汉间刻款九字。
铭文均由印模打就,青铜器的此种制作方法,仅见此例。
铭文字体整饬严谨,微曲中求劲健,表现出强悍雄风,也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传神写照。
春秋时期秦系金书之代表。
有说系秦桓公时(公元前605~前577)作品。
包括器铭、盖铭,共105字,器铭10行,54 字,合文1,重文3。
盖铭5行,51字,重文1。
且器盖均有刻铭,各一行9字。
字形方正,小篆的意韵已可见。
圆中有刚,劲力内转,线条道细。
书体一般认为即是籀文,与《石鼓文》相近。
取势方正,通篇整齐,结构谨严,用笔方圆兼施,道劲爽利。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文物出版社《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均有收录。
《秦公簋铭))是公认的秦系金书的代表作。
一般认为,西周时的《虢季子白盘铭》与春秋时的《秦公簋铭》、《石鼓文》等,其书体就是历史上的籀文(也就是有了一些简化的大篆书体)。
1923年在甘肃天水县西南乡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上海博物馆藏高23.5厘米,口径18.8厘米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春秋早期制品。
敛口微腹,兽首耳较大,圈足三兽首足。
盖缘和口下饰兽目交连纹,器上兽首倒置,圈足饰鳞纹,余饰横条纹,盖器同铭5字,记器公作此簋。
,不其簋铭文与礼县秦公簋铭文作者:曹鹏雁文章来源:陇南日报簋是先秦时贵族们使用的一种青铜食器,主要用来盛放谷类食物,它往往与盛放肉食的鼎一起搭配使用。
作为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在宗庙和墓葬里当祭器使用时,都要严格的遵循礼乐制度。
西周利簋
张政琅释“岁”为岁星(木星),释“鼎”为“丁”,转训作“当”,意为“岁星当前” 。
徐中舒认为鼎当读为则。根据为郭忠恕在《佩觽》说的“古文以贞为鼎,籒文以鼎为则”。徐中舒先生和张 政琅先生一样认为“岁”是岁星 。
唐兰先生则认为这两个字应当是“越鼎”,即指夺取了鼎 。
锤凤年同样人这两个字不是岁鼎,他认为这两个字应当是戍晃,即驻征商之师于此 。
名称来源
铭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 的贵重金属,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 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 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
西周利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
01 名称来源
03 文物鉴赏
目录
02 簋内铭文 04 价值地位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 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 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秦公簋铭文释文
秦公簋铭文释文
摘要:
1.秦公簋铭文的概述
2.秦公簋铭文的历史背景
3.秦公簋铭文的文字特点
4.秦公簋铭文的文化价值
5.秦公簋铭文的现代意义
正文:
1.秦公簋铭文的概述
秦公簋铭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铭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主要出现在秦国的青铜器上,以簋为最多。
簋是古代的一种食器,主要用于盛放煮熟的谷物。
秦公簋铭文是秦国统治者为了纪念先祖或者昭示自己的功绩而刻在簋上的文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秦公簋铭文的历史背景
秦公簋铭文出现的历史背景与秦国的兴起和统一六国有关。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崛起,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封建制度。
秦公簋铭文是这一过程中秦国统治者用来宣扬自己功德的一种手段。
3.秦公簋铭文的文字特点
秦公簋铭文的文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字形态上,它属于大篆,是篆书的一种,具有较强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其次,文字结构上,
它比甲骨文、金文更加规范,体现了秦国对文字规范化的努力;最后,文字内容上,它以歌颂祖先功德、宣扬自己功绩为主,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4.秦公簋铭文的文化价值
秦公簋铭文对于研究古代秦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秦国历史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秦国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其次,它反映了秦国统治者的思想观念,为我们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最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秦公簋铭文的现代意义
秦公簋铭文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青铜器的功能
于现代的酒杯。前 部有“流”,具有 茶壶嘴功能便于倾 酒,后有“尾”, 上有两根“柱”, 旁有把手,下有三 只尖离足。 角:其用途和外形 大体上和爵相同。 所不同者,角上一 般无两“柱”,前 部不是“流”而是 前后都是“尾”, 而且有一部分角有
爵(音决):相当
斝(音甲):是温酒
的器具。
钲(音争):行军乐
器,以槌敲击。
铎(音夺):大铃,
有柄有舌,振舌发声。
句鑃(音勾吊):祭祀或宴饮时用的乐
器,形似铎,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
铃:常挂在车上、旗上或犬马身上,形
似钟而小,平口或凹口,上有环钮。
鼓:用于指挥战争或宴会、乐舞中,有
横放的两面鼓,也有筒状鼓。
錞于:军中乐器,形似上大下小的圆筒。
壶:盛酒或盛水的器
具。
盘:盛水或承接水用器具。 匜(音也):盥洗时浇水用具。 盂:盛水器具。 鉴:盛水器具,像巨形的浴盆。 缶(音否)、瓿(音剖):都是供盛水或
盛酒用的。
铙(音挠):形似铃,
有中空短柄,可安木 把,使用时口朝上, 以槌敲、镈钟等形式。
长筒形,套在车轴的两侧,軎上和轴端 有一横穿的孔,插入略呈条状的辖,以 固定軎在轴端。 衔:即马嚼子。
毂(音古):安装在车辆两侧轴上的部
件。 轭:一头两脚,作“人”字形。 轭头系在车衡上,轭脚架在马颈上。 銮铃:安装在轭头或车衡上方的饰物。 当卢:马的头部饰物。 马冠:马额上的饰物。
青铜器的用途
古代青铜器一般按用 途划分为食器、酒器、 水器、乐器、兵器、 车马器、农具与工具、 货币、玺印、度量衡 器、铜镜、杂器等1 2大类。下面介绍常 见的前6类。
簋
簋簋,读作“诡”( gu 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黍稷方器也。
从竹从皿从皀b ī。
古文簋从匚f āng 饥。
匦gu ǐ,古文簋或从轨。
朹g u ǐ,亦古文簋。
居洧w ěi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黍稷方器也。
周礼舍人注曰。
方曰簠f ǔ。
圆曰簋。
盛黍稷稻粱也。
掌客注曰。
簠,稻粱器也。
簋,黍稷器也。
秦风传曰。
四簋,黍稷稻粱也。
按毛意言簋可以该簠。
郑注则据公食大夫礼分别所盛也。
许云簋方簠圜。
郑则云簋圜簠方。
不同者,师传各异也。
周易。
二簋可用享。
郑注云。
离为日。
日体圆。
巽为木。
木器圆。
簋象。
聘礼竹簋方注云。
竹簋方者,器名。
以竹为之。
状如簋而方。
贾疏云。
凡簋皆用木而圆。
此则用竹而方。
故云如簋而方。
宋刻单行疏内簋字凡四见。
今本依释文改经注疏皆作簠字。
非也。
巳上可证郑确谓簋为圆器。
周礼疏云。
孝经陈其簋簠注云。
内圆外方受ぬ二櫵ji áo者。
直据簠而言。
若簋则内方外圆。
孝经郑注,说者谓郑小同之注也。
贾所引文亦不完。
则无用湥t ū求矣。
而秦风释文有内圆外方曰簠,内方外圆曰簋之文。
葢g ài本孝经注。
聘礼释文则又方圆字皆互易之。
自相乖剌。
聂崇义曰。
旧图云内方外圜曰簋,外方内圜曰簠。
与秦风音义合。
广韵曰。
内圆外方曰簋。
欧阳氏集古录曰。
簋外方内圆。
与聘礼音义合。
考圜器之内为之方。
方器之内为之圜。
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难为之。
他器少如是者。
恐孝经注不可信。
许郑皆所不言也。
郑注礼曰。
饰葢象龟。
葢者意拟之词。
注礼器云。
大夫刻为龟形可证也。
聂氏,陈氏礼图皆於葢顶作一小龟。
误解一葢字耳。
见考工记图。
从竹皿皀。
合三字会意。
按?古文或从匚,或从木。
葢本以木为之。
大夫刻其文为龟形。
诸侯刻龟而饰以象齿。
天子刻龟而饰以玉。
其後乃有瓦簋。
乃有竹簋方。
因制从竹之簋字。
木簋竹簋礼器。
瓦簋常用器也。
皀,榖g ǔ之馨香。
谓黍稷也。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
1.邢侯簋(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圆明园珍贵文物,成型于
西周时期)
①作用:中国古代食器和祭器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
②形制特征:簋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高约20厘米,器身纹饰精美,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
③纹饰:腹身饰两两对应的象纹,四垂耳上装饰着精美的兽纹
④铭文:有铭文68字曰:“隹三月,王令荣内史曰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
拜稽首,鲁天子厥濒福,克奔走上下,帝无冬令于右周,追考。
对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
铭文拓片
该邢侯簋是邢侯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周公而铸造的。
周公,是周朝有名的贤臣和政治家,姬姓,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儿子周成王即位时年幼,周公又竭尽全力辅佐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
周公死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台。
姬苴受封后,为祭祀父亲周公,铸造了大批青铜器,邢侯簋便是其中之一。
⑤历史:1921年间盗墓者在邢台的邢侯墓中盗得,卖到河南洛阳文物市场后,被当时英国籍的希腊巨富尤莫伐拉斯购得,由于对我国历史的不了解,他都不知道自己得到的竟是中国青铜器的稀世珍宝,回到英国后他便把邢侯簋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并一直在该博物馆保存至今。
(附):康侯簋(仍藏于大英博物馆,原属圆明园收藏,成型于西周,其价值不亚于邢侯簋,可以说禹邢侯簋是一对苦命兄弟)。
师寰簋铭文拓片解释
师寰簋铭文拓片解释1. 引言师寰簋铭文拓片是一种古代文物,是通过拓印的方式将簋(一种古代器皿)的铭文转移到纸张上,以便保存和研究。
这些铭文拓片记录了古代师寰簋的相关信息,包括制作年代、制作者、用途等。
本文将对师寰簋铭文拓片进行详细解释。
2. 师寰簋的概述师寰簋是一种古代青铜器,属于礼器的一种。
它的造型独特,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盖、身和足。
师寰簋的盖部通常有动物或神话人物的形象装饰,身部则铸有精美的纹饰,足部则用于支撑整个器物。
3. 师寰簋铭文的意义师寰簋铭文记录了古代师寰簋的相关信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化以及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铭文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师寰簋的用途、制作年代、制作者等重要信息,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 师寰簋铭文的内容师寰簋铭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4.1 制作年代师寰簋铭文中常常包含了制作年代的信息,可以通过年号或其他时间单位来表示。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师寰簋的年代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进行推测和分析。
4.2 制作者师寰簋铭文中还经常包含了制作者的信息,可以通过姓名、官职等方式来表示。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制作者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4.3 用途师寰簋铭文中有时会提及簋的用途,比如作为祭器、礼器等。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礼制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4 纹饰图案师寰簋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纹饰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是由各种几何纹样、动植物形象等组成,通过对这些图案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以及文化内涵。
5. 师寰簋铭文拓片的保存和研究为了保存和研究师寰簋铭文,人们通常采用拓印的方式,将铭文转移到纸张上。
这样可以避免原始文物的磨损和损坏,同时也方便了研究者对铭文的分析和解读。
师寰簋铭文拓片的保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保持拓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破损和变形。
丰邢叔簋的意思-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丰邢叔簋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丰邢叔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丰邢叔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国之瑰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邢叔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文化意义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重点探讨丰邢叔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丰邢叔簋的探讨和解析:1. 引言:介绍丰邢叔簋的背景和意义,引出后续内容。
1.1 概述:简要介绍丰邢叔簋的历史和特点。
1.2 文章结构:说明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每个部分的内容。
1.3 目的:阐明本文对丰邢叔簋的探讨和研究目的。
2.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丰邢叔簋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和文化意义。
2.1 丰邢叔簋的历史背景:介绍丰邢叔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2 丰邢叔簋的设计特点:分析丰邢叔簋的造型、纹饰和工艺特点。
2.3 丰邢叔簋的文化意义:探讨丰邢叔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 结论:总结丰邢叔簋的重要性,探讨其传承与发展,并展望未来的价值。
3.1 总结丰邢叔簋的重要性:总结丰邢叔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3.2 探讨丰邢叔簋的传承与发展:讨论如何传承和发展丰邢叔簋的工艺和文化价值。
3.3 展望丰邢叔簋的未来价值:展望丰邢叔簋在当代和未来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丰邢叔簋这一历史文物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文化意义的分析,旨在揭示丰邢叔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通过对丰邢叔簋的研究和解读,希望进一步挖掘其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并展望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丰邢叔簋,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簋
12、【追簋】朝代:西周 馆藏:故宫博物院 此簋高38.6cm,宽44.5cm,重18.9kg。盖圆、口沿下饰窃曲纹,腹 部饰连体龙纹,方座饰卷体龙纹。盖器同铭,各铸7行60字。追虔敬地 日夜不息地做他的职事,周天子多次给他奖赏鼓励。追为答谢和宣扬天 子的美意,因而做了纪念他死去的文祖的簋。用来祭奠死去的祖先们, 以祈求老寿、长命、善终,永作天子之臣。追的子孙后代万年永宝用这 件簋。
2、【胡簋】朝代:西周 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1978年5月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 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内有铭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 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颂簋
3、【颂簋】朝代:西周 馆藏:山东博物馆 此簋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隆盖,顶有圈形把 手,圆腹,圈足,圈足下有3个兽面象鼻形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耳, 下有垂珥。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垂 鳞纹,形制庄重而大方。盖、器均铸有铭文,铭文相同,为对铭,各15 行150字,另外有2重文,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一级文物, 系十大镇馆之宝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禽簋
6、【禽簋】朝代:西周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禽簋高13.7厘米,该禽簋内铭文23字,记载周成王征伐盖侯的史事。 武王灭商后,不到二年染病身亡,其子成王姬诵继位,当时成王年幼, 不能主持政事,由周公摄政,此时,商纣王之子武庚聚集商朝残余势力, 串通周朝贵族管叔、蔡叔和霍叔,联络淮夷、徐、奄、薄姑等邦国起兵 叛周,周公率军队平叛,经过三年东征,终于取得胜利。禽簋铭文中的 “盖”,就是奄,是参加叛乱的邦国之一;铭文中的王指周成王;周公 就是率军东征的主帅。
5、【兽面纹方座簋】朝代:西周 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13号墓出土。通高25.9厘米,口径19.7厘米。圆侈 口,深腹微鼓,两耳有垂铒,高圈足有宽边,下连方座。两耳上部为翘 角兽形,下部为鸟形,全器以高浮雕兽面纹为主,雷纹为地。簋身饰兽 面纹。方座饰兽面纹。内悬一小铜铃,器内底铸有铭文“口作文祖墫 彝”。
毳(cuì)簋
13、【毳(cuì )簋】朝代:西周 馆藏:故宫博物院 此簋通高21.1cm,宽23.8cm,重3.96kg。此簋圆形,侈口,折沿, 鼓腹,有二附耳,有盖,盖顶有圆形捉手,圈足下附三矮足。器颈与盖 沿各饰一周窃曲纹带,腹与盖面均饰直道纹,圈足上饰粗弦纹一道。簋 盖、器对铭,3行16字。铭文记毳为其婆母媿氏做盛饭食用的簋,祈望 媿氏万年长寿,使用此簋。
青铜器:簋
簋 (guǐ )是古代汉族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 用作礼器,圆口,双耳,亦有个别为三耳、四耳。簋是商 周时期重要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 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 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利 簋
1、【利簋】朝代:西周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零口镇。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 故名。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利簋 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 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 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 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迄今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太师虘(cuó)簋
11、【太师虘(cuó)簋】朝代:西周 馆藏:故宫博物院、上海博 物馆 此簋高20.7cm,宽30.2cm,重6.12kg。簋矮体,鼓腹,圈足,颈 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鋬。有盖,盖顶捉手作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 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 字。这篇铭文记时完整,有年、月、月相、干支日。在万余件有铭文 的殷周青铜器中,像此簋般完整记时的不过30余件,它是研究西周历 法和年代的珍贵资料。
乳丁纹牛首饰四耳簋
4、【乳丁纹牛首饰四耳簋】朝代:西周 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纸坊头1号墓出土。通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 圆侈口深腹,高圈足有宽边,四耳分铸,一榫头套合,每耳同垂珥都 饰6个牛首。器饰由颈至下腹饰乳钉纹直条纹, 圈足则饰龙纹。
兽 面 纹 方 座 簋
8、【戈己双兔耳簋】朝代:西周 馆藏:故宫博物院 此簋高15.9cm,宽25.8cm。簋体圆,深腹,腹两侧有双耳,耳上部 装饰兔首,耳下有小珥,簋颈部前后各饰有一浮雕兽面,左右饰目雷纹, 簋足饰兽面纹。簋内底铸有铭文“戈己”二字,由此可知,此簋是“戈” 族“己”日祭器。
9、【乳钉三耳簋】朝代:商代 馆藏:故宫博物院 此簋通高19.1cm,口径30.5cm,重6.94kg。簋圆体,口沿外折, 鼓腹,腹上有三兽耳,高圈足。颈部饰目雷纹,腹部以鞭形雷纹作衬 托,饰乳钉纹。耳上兽首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精致,突出了装饰性, 使三耳格外醒目。足上以六夔组成三组兽面纹。商代三耳簋较为少见。
天 亡 簋
7、【天亡簋】朝代:西周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天亡簋高24.2厘米,口径21 厘米,底径18.5厘米,为西周盛食器。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 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是西周初年的 典型器物。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录了一件发生在3000多年前的重 大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 典,祭奠多亏祖先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 统治地位。
堇临簋
10、【堇临簋】朝代:西周 馆藏:故宫博物院 此簋高16.7cm,宽33.5cm,口径21cm,重3.66kg。圆形,侈口, 大腹,双耳,圈足。双耳上饰兽头,耳身饰鸟头,长珥上雕鸟尾及足, 腹前后各饰一大兽面纹,口及圈足各有一带漩涡纹,间以变体夔龙纹, 中间有一凸雕兽面纹。器内底铸铭文1行8字。堇临是占有这件铜器的主 人,堇临作这件铜器是为祭父乙。堇临簋腹部兽面纹简洁洗练,簋耳却 十分复杂,生动的圆雕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