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一)全解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第三章语法(上)第一节语法概说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
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
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
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
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
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
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
譬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
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
古代汉语 名词 解释 语法篇
词类活用:指某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特定的条件下,临时代替另一类词,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取得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叫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又叫致动用法,既本来不是使动动词的其它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代行使动动词的职能,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从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动词用法。
意动用法:指意动动词以外的其它词,在特定条件下,临时代行意动词的职能,与宾语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既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表示主语主观意念的一种用法。
实词的名物化:指本来不是名词的其它实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取代了名词的位置,充当了本来应有名词充当的成份,附加了名词的意义,起了代表人事物的名称的作用。
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实词的名物化。
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在程度时间范围等方面起限制作用的词。
介词:是用来把名词代词代名词介绍给句子中的动词,表示处所时间工具原因对象等意义关系的词。
体词:在句子中可以直接接助词,主要充当主语、宾语,一般不受副词修饰的词类。
谓词:用来描述或判定客体性质特征或客体之间关系的词类。
区别词:表示事物的特征或分类,只能做定语,不能做谓语,又叫非谓形容词。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说明主语是什么,不是什么,表示主语属于哪一类,不属于哪一类。
被动语:是叙述句的一种。
与主动句相对而言的,主动句的主语是动词谓语的施事者,被动句的主语是动词谓语的受事者。
词类活用的特点:打破了常规语法的用词。
活用的临时性,表意的复杂性,具有修辞性。
使动用法与一般致使句的区别:一般致使句用‘使命令’等动词,使动用法则是使动动词以外的其它词活用而来;一般致使句采用兼语结构来表达使动意义,使动句则采用动宾结构。
一般使动词意义单纯,只表示‘使命令’意义,而活用来的使动用词则兼有使令动词和兼语后动词的双重意义。
意动用法的特点:用词上,意动用法不使用‘以以为’等意动动词,而由形容词名词等其它词代替它的位子。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东师16春《古代汉语(1)》在线作业满分答案全解
东师16春《古代汉语(1)》在线作业满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
)1. 谓语与宾语的关系需要译为“把……看作”、“认为……怎样”,有主观上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这种用法是A. 意动用法B. 对动用法C. 为动用法D. 使动用法2. 下列句子中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A.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 于予与何诛!C. 舍瑟而作。
D. 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3. 四体二用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A. 段玉裁B. 许慎C. 班固D. 戴震4. “子路问:‘闻斯行诸?’”中“诸”字的词性为A. 语气词B. 代词C. 兼词D. 词尾5. 下列句子中存在使动用法的是()A.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 刻削之道:鼻莫加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C. 甘其食,美其服D. 一狼洞其中6. 下列句子中“朝”是使动用法的是A. 武丁朝诸侯。
B. 使妇人载以过朝。
C. 太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D. 盛服将朝。
7. 下面句子中,有名词用如动词现象的是A. 吾道一以贯之。
B.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C. 孟尝君客我。
D.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8. 下列句子中,“ 然”不是代词的是A. 赵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B. 夫子怃然。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D.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惟此时为然。
9. 有些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功能,这种用法是A. 使动用法B. 宾语前置C. 词类活用D. 意动用法10. “歌、謌”的关系是A. 繁简字B. 古今字C. 通假字D. 异体字古代汉语(1)16春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
)1. 从结构上,判定名词用作动词,注意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包括()()()()A. 看此名词是否受否定副词修饰B. 看此名词后边是否带宾语C. 看此名词的文中义D. 看此名词是否有补语2. 关于“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综述
其:定语 之:宾语 彼:主语、宾语、定语。
上古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第十章:“严格说,文言没 有第三身指代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 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没有一 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 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
第二人称代词(一)
女(汝)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 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提问:“女”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二)
尔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彼(教材361页)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 子·滕文公上》) 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庄子·天道篇》) 彼不能收用彼众。(《墨子·非攻中》) 问题:“彼”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五)
“彼”的特点: 具有人称代词的性质。 没有完全丧失指代性。 不是正式的第三人称代词。 带有轻视的意味。
观点三简介
观点三简介
尔汝歌(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排调》 5:“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 尔汝歌》, 尔汝歌 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桮酒,令汝 寿万春!’帝悔之。” (不同版本文字稍有出入,“尔汝歌”,一本为 “汝歌。”)
尔汝歌(二)
南朝·梁沈约《宋书·刘穆之传》: “河东王歆之,尝为南康刘邕相,素轻邕。 后歆之与邕俱豫元会,并坐。邕性嗜酒, 谓歆之曰:‘卿昔尝见臣,今不能见劝一 杯酒乎?’歆之因斅(xiào,又音xué)孙 皓歌答之曰:‘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 既不劝汝酒,亦不愿汝年。’”
古代汉语-语法学(一)名词动词
古代漢語(下)語法學語法具有很大的穩固性。
數千年來,漢語語法的變化遠不如詞彙、語音變化大。
體現在:●基本語序不变(主谓宾):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論語·述而》子見南子,子路不悅。
《論語·雍也》●基本句型不變: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存现句(……有……)且是人也,蠭目而豺聲,忍人也。
《左傳·文公元年》●很多虛詞從商周時代沿用至今:之、于、以、及、與、而、則、雖、若、如、或但也並非一成不變:●比較句的變化:故與人善言,煖於(比)布帛,傷人以言,深於(比)矛戟。
《荀子·榮辱》●賓語位置的變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宾语前置●被動句的變化: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见判斷句的變化:夫山、澤、林、盬,國之寶也。
《左傳·成公六年》語法研究,是古漢語的各個分支學科中,起步最晚的。
1898年馬建忠所著《馬氏文通》,是中國第一部研究漢語語法的著作。
語法學,也是與西方語言學理論聯繫最緊密的、理論性最強的一門學科。
學習古漢語語法,首先要有兩點認識:儘管漢語的語法與印歐語言有很大差異,但也是一個嚴密的、自洽的系統。
“古漢語沒有語法”或“古漢語的語法隨意性很大”,是完全錯誤的觀點。
漢語的語法並不是特殊的、奇異的。
世界上各種語言的語法的變化發展,有很強的共性。
第一講語法學(一)古漢語的詞類:名詞、動詞一、詞有定類詞類是根據詞的語法功能(詞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詞和詞之間的結合關係、詞的意義而劃分的類。
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很常見,詞義不同常伴隨着語法功能和結合關係的不同,影響到該詞的詞類,如: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
惟止能止眾止。
《莊子·德充符》但詞無論有多少意義,多少語法功能,一定有基本義、常用義,能找出詞義引申路徑,也能找出語法功能的演變路徑。
一個詞即使兼具幾種詞類,也不是無規律的。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一、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膑。
《史记·膑》(注:“将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语法(一)古代汉语
(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在古代汉语中 不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时多用作使动。 1.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论语· 季世将伐颛顼》来:动词使动用 法,使……来。 2.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 治通鉴· 赤壁之战》走:动词使动用法,使…… 逃走、打败。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 僖公 三十年》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 因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
伯夷叔齐塑像
东山指位于山东省蒙阴县的沂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 是山东省第二高峰,和120公里外的泰山遥相呼应,被 称为“亚岱”。
山东泰山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两个名词联用,前一 个名词主观上把它后面的名词看作这个名词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 • 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 2.(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 君客我!”《战国策· 齐策》客: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成客人。 成语幕天席地(以天为幕,以地为席)、草 菅人命(把生命当野草)。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由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 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 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 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三、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 还经常活用为一般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 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名词活用为一 般动词,比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普遍得多。 如: ⑴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 目:用眼睛瞪。——要翻译成一个与名词相关的动作。 ⑵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 贵德》 后一个“风”和“雨”都活用为动词,“风人”,即吹 拂人。“雨人”即滋润人。 ⑶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古代汉语语法(一)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 滕,小国也。 (二)表示等同关系: 梁父即楚将项燕。 (三)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虎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四)压缩的判断句 百乘,显使也。 夫战,勇气也。 (五)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
三、其他判断句式
(一)否定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加强肯定语气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是皆秦之罪也。
三、其他判断句式
(三)带有各种语气词的判断句: 此亡秦之续耳。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黄帝人耶,抑非人耶? 子非三闾大夫与? 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
五、判断句和“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吾师也。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
思考题
判断动词“是”是何时通过何 种方式产生的?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Nhomakorabea 一、定义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的一种句子形式。
练习:判断题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一)“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二)“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
37
九、破读
古人為了區別一個詞的兩種不同用法, 古人為了區別一個詞的兩種不同用法,往 區別一個詞的兩種不同用法 從語音上將它們分化為兩個 這種办法 將它們分化為兩個, 往從語音上將它們分化為兩個,這種办法 叫做“讀破” 名詞時讀做陰平, 叫做“讀破”。如:冠,名詞時讀做陰平, 動詞時讀去聲。 動詞時讀去聲。 實際上, 讀破”正反映了古人在 實際上,“讀破”正反映了古人在口語中 不相混,而又省去造字的麻煩。 不相混,而又省去造字的麻煩。
38
第二節 古代漢語句子的分類
古代漢語的表述方式:賦 比 興
39
句子的語氣分類
陳述句:敍述句 判斷句(肯定 否定) 疑問句:疑問句(一般 特殊) 反問句 祈使句 感歎句
40
一、叙述句
动詞謂語句也。 郑伯克段于鄢。 晋灵公不君。 馮谖客孟尝君。
41
“之+賓”與“其+賓”的區別
赤(公西华)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雙賓)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矣!”(單賓)
14
表示動作發生的條件或依據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史記·商君列傳》) 車:以車。表示動作發生的條件或依據。
15
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
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國語·越語 上》) 廟:于祖廟裏。 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
16
時間名詞
時間名詞可以直接做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日:每日。 每 事日急,諸公莫敢複明言於上。(《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日:一天天 一天天的。 一天天 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左傳·昭公七年》) 日:往日。
汝姓何,是荷葉之荷,為河水之河。(《北 為 史·何妥傳》)
59
4、“是”是代詞還是判斷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数词的使动
⑴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使其德不专一 ⑵“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梁惠王上》 使之统一
意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意动意义的用法,指主语认为宾 语具有述语表示的性质、状态,或认为宾语是述 语表示的人或事物。 一、名词的意动: ⑴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把我当做门客 ⑵刑仁講讓--《大同》 以….为法则 ⑶以功为己--《大同》 认为….有功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 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 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 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 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1.表示比喻。 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 2.说明原因。 例: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过者,冯谖之力 也。--《战国策· 齐策四》 3.表示复杂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年》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被动句 • 句法成分的位置
判断句
• 定义和特点 • 基本构成类型 • 表达功能
1.定义: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的句子。 2.特点: 不用判断词“是”,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也” 帮助构成判断。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二、形容词意动
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齐晋鞍之战》 以….为难事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认为…美 ⑶以贤勇知。--《大同》 以….为贤
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⑴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山海经》 表处所;在路上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战国策》 表行为方式;当面 ⑶公翰般曰:“吾义固不杀人。”--《战国策》 表行为的依据;因为义所以不杀人 ⑷会論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汉 书》 表行为的工具;用剑
词类活用
• 定义: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上
下文中可以临时具有其他类词的一些,形容词,数词作动词
2.使动 3.意动 4.名词作状语
名作动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⑵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鞍之战》 用肘顶 ⑶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 成为诸侯 ⑷风乎舞雩。---《论语》 吹风
⑸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 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 表凭借;因功称王 ⑹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 表行为状态;像人一样 ⑺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战国策》 表态度;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⑴吾日三省吾身。 表行为的频率;每日 ⑵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 用在句首,表示追溯过去
• 古代汉语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 • 1.否定判断句的构成一般是在充当谓语前的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结构前加上“非”
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庄子· 秋水》(“非” 表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译为“不”。)
2.其他修饰副词 例: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此特匹夫之勇耳。--《史记· 淮阴侯列传》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 秦策一》 子诚奇人也。--《孟子· 公孙丑上》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逍遥游》
• 有时可以不用“者”,只用“主语,谓语+ 也”
例:董狐,古之良史也。
• 有时也可不用“也”,只用“主语+者,谓 语”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 有时“者”、“也”都不用,只用“主语, 谓语”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三、形容词的使动:
⑴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和夫妇。--《大同》 使….端正;使….纯厚;使…..和睦, 和谐 ⑵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 使上位空出来 ⑶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子路从而后》
语法(一)古代汉语的实词与词序
• 词类活用 • 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实词概述
•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使用情况的不同表现:
• 词类活用现象比现代汉语普遍。 • 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意动用法等) • 一些实词的语法功能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而古 代汉语中却经常使用(普通名词直接修饰动词, 充当状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