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
从波伏娃“他者”思想探析女性历史地位
![从波伏娃“他者”思想探析女性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e26365196edb6f1aff001f59.png)
从波伏娃“他者”思想探析女性历史地位[摘要]波伏娃基于萨特的“他者”思想,提出了自己关于女性“他者”思想的思考,并丰富和发展了关于他者的思想,对女性的历史地位的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通过对“他者”理论的分析、并对女性历史境遇下“他者”理论的特征的分析,这些关于女性“他者”的思想,对我们研究女性历史地位的意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当今女性获得独立、自由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波伏娃他者女性20世纪60年代西方乃至全世界范围开始对“他者”进行研究,“他者”问题的发展代表了西方哲学界自我反思的发展历程,“他者”指涉西方整个文明存在论基础和认识论机制,而其主要研究的是主体的问题。
“他者”代表的是一种人的绝对性主体的再现,这种绝对性的主体又是相互性的,这种相互性表明主体之间是相对性和共存性的统一,也就是每一方应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自我又是他者,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他者理论发展至今,尤为令人关注的是萨特的他者理论,他提出了“他者即地狱”。
萨特的他者是具有绝对的主体,他者可以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认识的主体、存在的主体而存在。
在萨特的理论中,他者是自我从自在通向自为的中介。
在《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萨特指出“我必须通过他人以获得某种关于我的真理,他人对我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1]作为萨特亲密爱人的波伏娃,她与萨特是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因而波伏娃也深受萨特的他者理论的影响。
波伏娃把萨特的这种他者思想运用于两性的关系中,寻求男女双方关系的相互性和共存性,追求男女两性的平等、自由化,最终实现妇女的解放。
此外,波伏娃还运用萨特的“他者”理论来分析女人受压抑的原因,并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分析女人被迫附属于男人的实质。
因而在《第二性》中明确指出“女人是他者”、“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等思想。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明确提出“女人是他者”,这一命题从哲学角度并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探讨女性历史地位、女性主义的发展,并批判他者理论。
读波伏娃《第二性》看女性主义思想
![读波伏娃《第二性》看女性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a4f7d4cad02de80d4d84024.png)
读波伏娃《第二性》看女性主义思想 □云南师范大学 申 婧 / 文西蒙娜·德·波伏娃以其非凡的经历和大量的学术及文学著作成为二十世纪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
在《第二性》中,她对女性的生存处境进行了深刻研究,形成了女性存在主义的思想。
她分析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他者”地位,呼吁女性必须成为一个主体,主动地选择并构筑自己的未来,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女性主义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是20世纪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是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学者,作为萨特终身伴侣,她缔造了契约式爱情的范例,作为文学家和女权主义者为我们所熟知。
在其女性主义代表作《第二性》中,波伏娃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神话、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路线研究了各类女性(包括女同性恋、妓女、情妇、修女、职业女性等)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得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的结论,即女性他者的命运不是其生理结构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文明造成的。
②波伏娃所处时代法国妇女的境况 作为被视为解构“女人”的女人,她唤醒了女性革命。
然而在波伏娃开始正式写作《第二性》之时,法国正处在女性主义运动的“休眠期”,这样一个时期几乎贯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延续到二战后,直到1970年结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段时期完全没有为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只是这些斗争仅仅集中在一些特殊的问题上,没有完全反思关于女性的传统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妇女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妇女取代男人到工厂上班,许多妇女在战争中学会了自给自足,并逐渐养成了一种独立生活的方式,由此带来了道德观念上的转变。
摆脱现代“第二性重拾女权主义读波伏娃的《第二性》
![摆脱现代“第二性重拾女权主义读波伏娃的《第二性》](https://img.taocdn.com/s3/m/b69e14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1.png)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女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强调了女 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女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中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和 地位。《第二性》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指导实践的著作,它激励了 无数女性投身于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中。
然而,《第二性》并不是完美的。有些读者批评波伏娃的思想过于理想化,忽 视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此外,她的思想也受到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 境的女性主义者的质疑和挑战。尽管存在这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二 性》开启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大门,为后来的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 启示。
首先,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女性并不是天生的, 而是由社会和历史文化所建构的。她认为,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定义和期待是 建立在一种被称为“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之上的。这种男性 中心主义强调男性的优越性和主导地位,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或者甚至是 男性的一种类型。
这种社会建构论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并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而是需要被争取和斗争的。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呼吁女性认识到自身所处的 困境,同时鼓励她们积极寻求解放和自由。
因此,女性在生产活动的中心被边缘化了,从事着重复的、单调的、更接近动 物性的工作。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谈到了女性在家庭以外的广阔空间自由活动时所面临 的困境。她指出,虽然男性可以进行创造,去征服未知的土地和水域,他们的 视野可以不仅限于当下,还可以放眼未来。然而女性却往往被限制在家庭和社 会的角色中,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或第二性。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详细地阐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她认为,女性被社 会定义为“第二性”,即男性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存在。这种定义深深地 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发展。波伏娃强调,女性应该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 不是仅仅被定义为母亲、妻子或家庭主妇。她认为,女性应该被赋予和男性一 样的权利和机会,包括接受教育、参与社会、追求自己的事业等。
“他者”走向“自我”——从《第二性》揭示的女性处境探析波伏娃
![“他者”走向“自我”——从《第二性》揭示的女性处境探析波伏娃](https://img.taocdn.com/s3/m/8dfc2d761ed9ad51f01df2de.png)
[ 关 键 词 ] 他 者 ;自我 ; 《 第 二性 》 ; 存 在 主 义 [ 中 图 分 类 号 ]I 2 0 7 . 4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 2 3 2 3 ( 2 0 1 4 ) 0 1 — 0 0 0 7 — 0 2
从 哲 学 的 根 本 问 题 —— “ 人” 的 问 题 出 发 来 对 女 性 问 题 作 进 步 的 解 释 。存 在 主 义 哲 学 作 为 现 代 人 本 主 义 哲 学 的 典 型 代表 , 坚持把“ 人” 的 问题 当 作 哲 学 的 根 本 问 题 , 从人 的“ 存
释为什么 女人是 他者 。梅洛 ・ 庞 蒂在《 感 知现 象学 》 里 提 到, 在 世 上 的在 场 , 势 必 牵 涉 到 一 个 身 体 的位 置 : 它 既 是 世 界的一个事物 , 又是 对 这 个 世 界 的 一个 观 点 , 但 这 个 身 体 不 定非要具有这样或那 样的特殊 结构[ 4 。一 个 社 会 毕 竟
系。
辟 归 纳 。但 女 人 何 以 成 为 “ 他 者” ?波伏 娃认 为, 生 理 学 所 探讨 的问题 , 如进化 的等级 , 女 人是否不如男 人成熟 , 是 否 更 加 接 近 高级 灵 长 类 动 物 等 等 , 都 是 无 益 的 。这 些 生 理 学
的论 据 能 够 让 人 理 解 女 人 , 理解女人的处境 , 但 他 们 不 能 解
以解 释 女 性 何 以成 为“ 他者” , 认 为 女 性 处 境 的根 源 在 于 其 自身 意 识 。 通过 对 波 伏 娃 存 在 主 义 哲 学 思 想 的 探 源 分 析, 一方面可以挖掘波伏娃对女性的人本主义关注 , 另一 方 面 可 以探 究 波伏 娃 的作 品 所 隐舍 的女 性 出路 探 索 。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57f656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9.png)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波伏娃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她对女性主义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她对女性独立性和自由的思考与理论化。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主要包括:“女性自由”、“女性生存”和“女性身份”。
以下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波伏娃强调女性自由。
她认为女性的自由是指摆脱男权社会对女性角色和期望的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发现和发展。
她批评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例如婚姻制度和性别角色的定义。
波伏娃主张女性应该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具备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她认为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其次,波伏娃强调女性生存。
她指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歧视,包括社会对外貌的过分关注、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生存是指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抱负。
她提出女性应该追求个人发展和成就,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女性集体的权益和需要。
最后,波伏娃关注女性身份。
她认为女性身份是通过女性的经验、情感和身体来界定的。
波伏娃批评男性主导的社会忽视了女性的经验和感受,将女性视为次要和弱势的存在。
她主张重建女性身份,使之有别于男性,同时也与男性建立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波伏娃认为女性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充满自信,并为自己的生活和行动负责。
总结来说,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强调女性的自由、生存和身份。
她主张女性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受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和期望的束缚。
同时,她关注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歧视,鼓励女性勇敢地面对挑战并追求个人发展和成就。
最重要的是,波伏娃强调女性身份的重要性,认为女性的经验和感受应该被重视和尊重。
她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女性主义运动,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析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理论
![浅析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36ee04ac8d376eeafaa3117.png)
浅析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理论作者:侯茂琳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5期摘要:西蒙·德·波伏娃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是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二性》是波伏娃的重要著作,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第二性》确立了波伏娃在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研究中先驱者的地位,该书被女性主义者誉为“圣经”。
本文在对该经典著作予以理性解读基础上,旨在梳理出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梳理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女性如何一步步沦为“他者”,成为“第二性”,介绍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波伏娃;《第二性》;他者;女性主义;解放一、波伏娃女性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黑格尔从主从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自我意识”的形成,从而引出了“他者”问题,其实黑格尔实际关心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对自我意识的分析深受黑格尔的影响,认为黑格尔对主从关系的分析非常适合男女关系[1]。
每个人都想作为主体而把别人当做奴隶,女人不把自己当成主体,但没有一个会自觉成为客体和他人。
波伏娃认为女性之所以成为他人,是因为男性在将自己定义为自己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作为其他女性的地位。
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看作为真实的存在与非真实的存在。
波伏娃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来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波伏娃认为,男人更接近真实存在,女人更接近非真实存在。
因为男人有意识地进行创造以获得真实存在,而女人则逃避真实存在,陷入非真实存在的状态。
女性的非真实状态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女性感到焦虑便会开始反思这种非真实的生活状态,听从内心的呼唤,回到真实的状态。
由海德格尔的理论出发,波伏娃既深刻地阐释了两性的处境,也由理论视角阐明女性摆脱这种非现实状态是具有可能性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波伏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发,他成功地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自己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相结合,促使《第二性》的问世,在书中,波伏娃明确说明,“我们的观点是存在主义的观点”,此句话为全书奠定了基调。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语言研究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语言研究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82f9a8dd4d8d15abe234e3f.png)
语 言与文 化 、 与女性 第二性 的主体 心理形 成联 系起来 。
除 了对 日常 生 活语 言 与性 别意 识 的 养成 相联 系外 , 波 伏娃 还将 关注 的 目光 投 向 了一 般 人 很少 关 注 的宗 教 语 言 、
成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使语言在男女性别差
异的 文化形 成 中的突 出作 用得 到强调 和重 视 。
关系 , 对涉及到女性的“ 他者” 概 念进行界定和区分。波伏
娃在《 第二性 》 序言 中愤愤 不平 地指出 : “ 人就是指男性。 男人并不是根据女人本身去解释女人 , 而是把女人说成是 相对于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 。……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
物 是 男人 , 而定 义 和 区分 男人 的 参 照物 却 不 是女 人 。她 是
较为深入的探究。
一
波伏娃 对语 言学 方 法的 运用 及对 多领 域 语言 问题 的研 究
相互性便被取消了 , “ 男性把女性变成了他者, ‘ 女人是他 者’ 亦即女人是客体和次要者 , 男性成为主体和主要者 , 是 整个人类的标准。 ” ②处于这种情况下 , 女性在社 会中显然
不会具有属于自己的主体位置 , 只能作为他者而存在。 波伏娃不仅仅从性别的概念界定人手来戳穿男性文化 的语言伎俩 , 而且对女性“ 他者” 的悲剧性实质从存在主义 哲学的意义上进行深刻的揭示 : “ ‘ t h e O t h e r ’ 的真正含义是 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 、 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 、 完全处于客体地位 、 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 了的人。 ”
题的揭示 , 波伏娃首先运用了语言学方法 : 她从“ 人” ( m a n )
一
词的词源词义分析人手 , 借“ 女性” 这个性别概 念内涵和
女性从他者的“内在性”走向“超越”
![女性从他者的“内在性”走向“超越”](https://img.taocdn.com/s3/m/7d708eb29b89680202d8253a.png)
女性从他者的“内在性”走向“超越”作者:孙湘寓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硬安在她们头上,用来限制她们的自由的。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喊一新我们的耳目,波伏娃对女性的处境、女性的价值和女性的出路的探讨,对父权制文化中女性作为“第二性”概念的提出,引起我们诸多思考。
波伏娃坚持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对女性“内在性”的超越,企图摆脱“他者”的状态,使女性主体意识得以树立,使女性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他者”地位与“女性气质”“他者”是《第二性》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者”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主体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在父权制占主导地位的历史中,男性的行为被认为比女性更有价值。
男性不断开拓新的资源,为群体提供生存资料,实现自身的超越性。
而女性由于受生育功能的限制,只能在自身的内在性中不断重复生命。
因此,人类把更高的地位赋予了具有超越性的男性,而受生育羁绊的女性则被视为劣等的角色。
父权制下的男人将女人视为自己的财产和附属品,她们被确立“他者”的地位却又无可奈何。
女性为何形成自身的“女性气质”去符合“他者”处境的要求呢?波伏娃解释,“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
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
”当今时代,女性形成“女性气质”去附和男性也是社会文化和所处环境潜移默化的结果。
二、对“内在性”的克制对“他者”地位的顺从及用“女性气质”对男人的依附,女性注定局限在不断重复的“内在性”中。
波伏娃的“内在性”描述的是一种没完没了地重复着对历史不会产生影响的工作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女性处于封闭、被动而无所作为的生存状态。
女性要追求解放,体现自身的“超越性”,首先就要对“内在性”进行克制。
波伏娃作品中的“他者”形象
![波伏娃作品中的“他者”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d0271e0700abb68a982fb18.png)
CA IX U N财讯波伏娃作品中的“他者”形象□安徽德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方醒/文西蒙娜•德•波伏娃作为重要的女性存M W M W i,我主丧佳呙思每_和¥余语运M杳WM^MX o存在主义他者主体性女性自我波伏娃认为在男性话语的影响下,男性 作家笔下的女娜象,就如同海市蜃楼一 样,与现实中的女注呈现出极大的反差。
波 伏娃对于这样的矛盾是呲之以鼻,乃至非常 不屑的。
因此她在《第二性》通贩讽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不满。
除了《第二注》以外,波伏娃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揭露了女性在 男权封:会所遭受的不公待遇。
《名士风流》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继承了波伏娃在《第二 性》中的思想观念而作。
凭借这部小说波伏 娃获得了 1954年的袭古尔文学奖。
小说中 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同《女宾》类似,波伏娃把自己身边的人物和政治生活 圈融人到作品中,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前一段时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
书 中塑造了“一恋爱中女注”的典型形象,即波尔。
她也是一传统女性的形象,波尔本 来拥有成为一f立歌唱家的天分和才能。
可是 为了单纯的享受和亨利的爱情,她自愿放弃 了自己的歌唱事业。
对于男性而言,爱情只 是生命的一部分,可是对于传统的女性而 言,爱情就是生命的錄。
波尔就是这样一 位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她为爱痴狂’把 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给了自己所 爱的亨利。
而亨利开始的时候,是十分欣赏 波尔的“超凡”的气^的,可是后来,慢熳的,随着波尔的忘我地投入,亨利开始厌倦了这 段感情,在有了新情人以后,他将波尔抛诸 脑后。
而波尔这位可怜而单纯的女注,沉溺 于自己的幻想,固执的认为爱情的伟大是成 功的事业无法匹及的。
她完全的依赖于亨 利,但是最终却难以逃出被抛弃的命运。
面 对亨利的背叛’她竭斯底里,近乎于绝望的 等待死亡的来临。
波尔的悲剧源于两性爱情关系的差 异,波尔把自己的未来完全交给亨利,而亨利作为男性,却无论如何都不会把 自身的未来交到一位女性身上。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评析的开题报告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评析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eea588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d.png)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评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波伏娃是20世纪欧洲女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社会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和著作对当时的女性解放运动以及整个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研究旨在对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评析,探讨其思想对当代女性主义的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评析,探讨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分析女性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探究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借鉴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对当代女性主义的指导意义,结合现实社会,探讨女性主义如何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推进女性解放和发展。
3.通过对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评析,有助于梳理女性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发展历程,总结女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革以及其在当今世界的现状和趋势。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展开:1.波伏娃的生平及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2.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对性别的分析、对爱与自由的追求、对家庭和家庭价值观的批判、对女性主义的政治行动的呼吁等。
3.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女性主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应当如何得以落实,如何通过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和行动得以推进。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波伏娃的著作和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通过逻辑思维和相关理论的引用,全面评析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2.研究步骤:(1)文献查找:收集波伏娃的相关著作、论文以及关于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文献。
(2)文献综述:对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建立相关文献数据库,明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和研究范围。
(3)逻辑分析和评价:对文献进行梳理和逻辑分析,准确把握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创新之处。
(4)撰写研究报告:结合研究目的和步骤,撰写论文。
将评析结果和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局限性。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b2fef1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6.png)
目录绪论 (1)一、研究综述 (1)二、研究思路及内容 (5)第一章―处境‖与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论 (7)第一节处境的含义 (7)第二节作为处境的―女性身体‖ (11)第三节作为处境的―家庭‖ (13)第四节作为处境的―历史‖ (16)第二章―他者‖与女性身份的描述 (21)第一节女性即―他者‖ (21)第二节女性成为他者的原因分析 (23)第三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一——依附性和内在性 (25)第四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二——双重性与矛盾性 (27)第五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三——绝对性即无相互性 (30)第三章―自由‖与女性主体性的确立 (34)第一节何为自由 (34)第二节女性自由的第一个障碍——自欺 (35)第三节女人自由的第二个障碍——处境 (38)第四节走向自由——成为自为的存在 (40)结语 (43)参考文献 (4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8)致谢 (49)绪论提到波伏娃,提到《第二性》,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女性主义”这个词。
《第二性》自问世以来,就在全世界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它是第一部专门讨论女性身份、处境、地位及权利的书,得出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这样一个开创性的女性观点,引发了广大女性读者的思考。
虽然《第二性》自问世以来因为其惊世骇俗的观点而引起了争议,但这并不能阻止书籍的传播及书中思想的影响。
《第二性》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梳理了女性的一生,对女性的命运、造成女性“他者”身份的原因及重新找回自由的方法进行了思考和论证。
波伏娃的研究对于女性主义走向理论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地研究波伏娃的《第二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形成的原因,对于女性解放问题做出更加深入地思考。
一、研究综述1、国内研究国内对于波伏娃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二性》这本书上,这本书出版已经近60年,它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针对《第二性》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关注着《第二性》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主义的圣经讲解材料
![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主义的圣经讲解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b42b21cee06eff9aef807aa.png)
2.2《第二性》的主要内容及地位
《第二性》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 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 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 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 性别差异。 这本书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探讨妇女最完整、最理 性、最智慧的书,一本让妇女独立的书,被视为是 女性主义的圣经。
Introduction)
“If woman seems to be the inessential which never becomes the essential, it is because she herself fails to bring about this change.” (The Second Sex, Introduction) “…the women’s effort has never been anything more than a symbolic agitation. They have gained only what men have been willing to grant. They have taken nothing, they have only received.” (The Second Sex,
女性主义的圣经:《第二性》对女性问题的透视、深 化与自省 其一, 提出新观点,认为 “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是变 成了女人。” 其二, 将妇女问题全盘地、相当彻底地摆了出来,力 图囊括女性问题的方方面面,以全新的姿态论 述女性。 其三,简述女性地位史,观点独到 其四,探讨了五位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 男性思想 其五, 波伏瓦对女人一生各个阶段的分析,构成了《第 二性》的主体部分
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19世 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53d55c96137ee06eff91844.png)
一、西蒙娜·德·波伏娃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出生于巴黎,生活在天主教徒的家庭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父亲从事律师工作,全家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她性格沉稳,头脑明晰、意志坚强,酷爱读书,通过不断努力,勇往直前,其个人经历比任何文学虚构所能达到的程度更丰富,更复杂,更精彩,其被誉为“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存在主义的女权作家,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
历史上,也不曾有过像她这样的杰出女性,在这么多的领域里,获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震耳的名声:现代妇女运动最早的权威理论家;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发起者之一;龚古尔文学大奖获得者;圣西门式的传记家;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惊世骇俗的女才子。
法国的两届总统密特朗和希拉克,都把她的才华和成就引为法兰西的骄傲。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比如:长篇小说《女宾》、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小说《他人的血》、妇女必读之书的《第二性》等其他小说,其中《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她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现状,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波伏娃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萨特一直把波伏娃视为最理想的对话者,萨特的存在主义成名小说《恶心》和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都是献给波伏娃的。
两人共同生活了50年,并从此成为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上的终身伴侣,他们的恋情越来越深入,变得更为相互需要,他们决定彼此决不分手。
他们考虑的只是短暂的分别,而不是非常孤独的逃避。
波伏娃曾写道:“我们不发誓永远忠诚,但我们的确同意延迟任何分手的可能性,直到我们相识三四十年的永远的年代。
”波伏娃自身就是女性主义的实践者,是真正的自由战斗者。
西蒙波伏娃女权主义名句
![西蒙波伏娃女权主义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7f92eb8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0.png)
西蒙波伏娃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权主义者之一,她的思想影响了全球的女性解放运动。
她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不仅具有启示性,而且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内涵。
第一段:女性的权利是基本人权西蒙波伏娃曾经说过:“女性的权利是基本人权,它不是一种特权,也不是一种恩赐。
”这句话表明了女性权利的本质和重要性。
女性的权利和男性一样,是作为人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不应该被剥夺或忽视。
女性应该获得和享受和男性同样的权利和机会,这是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要求。
第二段:女性应该拥有经济独立性西蒙波伏娃还说过:“只有经济上的独立,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
”这句话强调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独立性。
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和独立的经济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地摆脱男性的束缚和控制。
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职业,赚取自己的收入,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第三段:女性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认识西蒙波伏娃认为:“女性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认识,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价值。
”这句话表明了女性需要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认识来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自信心。
只有了解自己的本质和价值,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和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第四段:女性应该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西蒙波伏娃曾经说过:“女性应该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而不是期待男性的慷慨或宽容。
”这句话表明了女性应该积极地为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斗争,而不是依赖男性的同情和支持。
女性需要站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平等。
第五段:女性需要团结和互相支持西蒙波伏娃认为:“女性需要团结和互相支持,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这句话表明了女性之间需要团结和互相支持,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和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女性需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为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斗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平等。
总结:西蒙波伏娃的名句不仅具有启示性,而且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内涵。
她的思想和理念对于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评析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性出路.doc
![评析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性出路.doc](https://img.taocdn.com/s3/m/3b5ee6c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6.png)
评析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性出路波伏娃的《第二性》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
本文立足波伏娃《第二性》中对女性问题全面而深刻的本体论分析,归纳波伏娃为女性如何摆脱“他者”地位所指明的出路,并对此作出评析。
关键词:《第二性》女性出路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
她的著作包括小说、散文、戏剧和理论著述,而奠定波伏娃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的是她的经典理论著作一一《第二性》。
《第二性》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是对近代女性主义运动和理论的精辟总结,被誉为西方妇女运动的“圣经”。
[1]在这部理论著作里,波伏娃以其独特的研究,从生物学、精神分析、文化批判和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考察女性问题,揭示女性的“他者”处境,并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女性“他者”处境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女性“他者”处境的成因的本体论分析,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女性如何摆脱“他者”处境指明了出路。
“内在性”走向“超越性”首先,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用“他者”归纳了女性的历史处境。
他性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基本范畴。
[2] 10自我和他者的二元论始于古老的神话,并且“他者”的概念本身是相互的,每一方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自我又是他者。
但波伏娃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男女的相互意识之间并不存在这种相互性。
女性非本质的“他者”状态,从一开始确定,就成为一种绝对性,强加于女性身上。
其次,在论述人的存在时,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把作为人的纯粹意识活动的“自由”与人的自由等同起来,并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本身就注定了的,人所必然具有的。
[3] 173受其影响,波伏娃认为,女性本身的沉沦和安逸亦是女性本身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女性为了远离自由所带来的责任而选择的一种自欺的行为,并把自身束缚于“内在性”之中。
波伏娃指出,一切生存者同时是内在性和超越性。
[2]345 —切主体都是通过计划,作为超越性具体地确立自己的;它只有通过不断地超越,朝向其他自由,才能实现自由。
波伏娃与女性主义
![波伏娃与女性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7bc6886a336c1eb91a375dd8.png)
波伏娃与女性主义作者:夏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女作家,她的存在女性主义思想在《第二性》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
波伏娃本人的一系列人生抉择也反映了她的女性主义世界观。
今天波伏娃已经成为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波伏娃;女性主义;第二性作者简介:夏波(197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外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1],是存在女性主义创始人。
她的代表作《第二性》被视为西方女权运动的圣经。
作为一名卓越的妇女活动家,波伏娃毕生都关注着女性的命运及她们的生存境遇。
她自己的一生也始终践行着她本人的女性主义思想。
波伏娃1908年出生于法国。
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完成,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变。
由于大机器生产的普及,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立。
新的生产方式对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单纯的男性劳动力已经无法满足工厂的运作。
时代需要女性参与其中。
但是在波伏娃生活的那个时代,法国大多数女性在被男人主导的社会中仅仅被视为次等公民。
女人不能贷款,也不能有自己的财产。
妇女大多从事打字员的工作,或者成为为“那些伪革命团体泡咖啡的秘书”[2]。
男女同工不同酬。
虽然19世纪末左右,已经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女性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后来也被称为“女权运动”。
但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作为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甚至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受到男性的深刻禁锢,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
大量女性从小就被灌输服务男性,以结婚为终极目的的思想。
波伏瓦:论女人的爱情、独立与衰老
![波伏瓦:论女人的爱情、独立与衰老](https://img.taocdn.com/s3/m/14656c5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5.png)
波伏瓦:论女人的爱情、独立与衰老波伏娃论爱情“爱情”这个词对男女两性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是使他们分裂的严重误会的一个根源。
拜伦说得好,爱情在男人的生活中只是一种消遣,而它却是女人的生活本身。
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梦想过“伟大的爱情”:她们经历过爱情替代品,她们靠近过这种爱情,它以未完成的、危险的、可笑的、不完美的、虚假的面目造访过她们,但很少有人把自己的生存真正奉献给它。
那些爱得发狂的女人,往往没有在幼稚的轻浮爱情中耗尽自己的心;起先,她们接受了妇女的传统命运:丈夫、房子、孩子;要么她们经历了凄苦孤独;要么她们把希望寄托在多少失败了的事业上;当她们把自己的生活奉献给一个精英时,她们看到了拯救自己生活的机会,便狂热地投身于这种希望。
对大多数女人来说,即使允许她独立,爱情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道路;承担自己生活这种事是令人焦虑的;少男也愿意转向比他年长的女人,在她们身上寻求一个向导、一个教育者、一个母亲;但他的成长、品行、他自己内心遇到的约束,都不允许他最终止于退让这种容易的解决办法;他只把这样的爱情作为一个阶段来考虑。
男人的幸运——在成年时和小时候——就在于别人迫使他踏上最艰苦但也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奋斗,反而对她说,她只要听之任之滑下去,就会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受到海市蜃楼的欺骗时,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在这种冒险中已经消耗殆尽。
她对他而言不是一切,但她竭力相信自己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性没有等级。
如果他“不能没有她”,她便自认为是他宝贵的生存基础,从中得出自己的价值。
她满心欢喜地为他服务,但他必须感激地承认这种服务;按照忠诚的一般辩证法,奉献变成了要求。
一个审慎的女人会寻思:他需要的果真是我吗?男人喜欢她,以特殊的温情和愿望想得到她,但他对别的女人就没有如此特殊的感情吗?许多恋爱的女人心甘情愿受骗;她们想无视一般包含在特殊之中,男人让她们产生幻觉,因为他一开始也有这种幻觉;他的欲望中常常有一种狂热,似乎在向时间挑战;在他想要这个女人的那一刻,他热烈地想要她,只想要她:因此,那一刻是绝对的,但那是一刻的绝对。
女性的他者命运的形成与解放
![女性的他者命运的形成与解放](https://img.taocdn.com/s3/m/b0d41a3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3.png)
女性的他者命运的形成与解放女性的他者命运的形成与解放----以对Ayawawa的批判为例摘要: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女性是他者”的重要概念,他者是相对与主体而言的,简单来说是指没有或失去了自我意识的人。
男权政治文化下的女性,通常只是作为男性的奴隶或附庸。
国内一些所谓的情感专家,实质是男权至上主义者,通过书刊、微博、微信等平台来传播升MV、降PU的攻略,教女性如何用策略来换取男性的亲职投资,简言之如何更好地成为男性的附庸并为自己的后代争取养育价值。
这样的理论大行其道,令人不寒而栗。
而女性要摆脱“他者”地位,除了要正视自我,明白两性差异外,更需要一个相互承认的平等的文化环境。
女性的解放是有可能的。
关键词:女性主义、他者、Ayawawa、解放苏珊安东尼,全美妇女选举权协会创始人,终其一生,都在为妇女参政权和平权运动奋斗;玛格丽特桑格,女性节育运动的先驱,推动立法争取女性生育自由;阿梅利亚布鲁姆,以她命名的灯笼裤曾被视为伤风败俗,就连女性穿裤装的权利都是通过艰苦斗争得来的……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开始转向独立思考,树立起自我意识,重新审视自我,观察世界。
女性已经为自身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益。
与此同时,一位号称高智商的情感专家Ayawawa打着“演化心理学”的旗帜,为广大女性解决婚恋问题,她有不少出格言论“女权主义者别和我犟,女孩子本来体力智力都不如男性,为什么要和他们硬挣”、“偏心男娃胜过女娃,这不是发自本能的吗?如果我只买的起一套房,肯定给儿不给女”等。
可悲的是国内有几百万女性都不假思索地接纳了她的理论,轻易地向社会的偏见低头。
女性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虽然现代女性逐渐开始走向独立的生活,但她们始终无法完全自由地主宰人生。
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女性仍然处于男权社会中的“他者”地位。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应该轻易地放弃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权利。
正如波伏娃所说“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可见女性要摆脱他者地位是有可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汤 铭(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4)【摘 要】 文章梳理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介绍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现实生活中女性受“他者”思想的影响,把男性作为主体,否认自我,使得女性一直无法获得自由。
探索现代女性摆脱“他者”思想,走向独立的途径:经济独立:完成女性经济地位的演变;爱情自主:摆脱爱情依附;人格完善:实现自我的统一。
【关键词】 他者;第二性;独立途径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1955年首次访问中国,就受到了新中国人民政府国宾级的礼遇,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
波伏娃的著名代表作《第二性》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被尊为女性的“圣经”。
《第二性》中提出了“他者”思想,成为波伏娃女性主义的重要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女性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波伏娃“他者”思想对帮助提高现代女性提高独立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生存关系思想是波伏娃“他者”思想的外部起源。
科耶夫在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曾把黑格尔的主奴思想从人的存在角度上阐释为现实的生存关系,并认为人成为主人的前提就是把原本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他人变为奴隶。
波伏娃分析了科耶夫对黑格尔主奴思想的解读,将这种现实的生存关系应用于男女关系上。
波伏娃认为,男性想要成为主人,就把原本和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女性置于奴隶地位,从而通过各种外在条件造就了女性成为“他者”的环境。
让·保尔·萨特的自在思想是波伏娃“他者”思想的内部因素。
他把“自在”视为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状态。
波伏娃深受他的影响,并将萨特的“自在”思想运用于男女关系上。
女性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在“他者”思想中无法超越自身。
因而萨特提出的“自在”概念就成为了女性成为“他者”的内部因素。
马丁·海德格尔提出的非本真存在状态是“他者”的存在状态。
海德格尔认为非本真存在状态是一种客观的、异化的状态,但并非无法逃脱。
波伏娃强调女性虽然更接近非本真存在的状态,但同时也有实现自己本真存在的可能。
科耶夫的生存关系思想构成了“他者”思想形成的外部环境,萨特的自在思想阐明了“他者”思想自我因素的形成,海德格尔的非本真思想为摆脱“他者”思想提供了可能性。
在这三位哲学家的影响下,波伏娃的“他者”思想也露出雏形。
二、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波伏娃在《第二性》的前言中提到,“他者”的准确涵义是指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失去独立人格被异化的人。
从上文所提到的思想来源看,波伏娃认为“他者”是相对的概念,一方将自己设立为主体,另一方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他者。
现实生活中女性受“他者”思想的影响,把男性作为主体,否认自我,使得女性一直无法获得自由。
1、“他者”思想的产生与形成波伏娃从女性的生理结构出发,通过考察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关键作用,揭示女性较易成为“他者”的原因。
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身体素质都与男性不同,先天处于一定的劣势。
除女性的生理结构外,波伏娃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女性成为“他者”的形成过程。
石器时代新增人口对经济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女性因特殊的生理结构占据社会优势。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生理结构限制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家庭劳动又被轻视,社会地位就逐步下降,最终男性成为了主导力量。
不仅如此,在父权制社会的背景下,男性通过创造各种神话和制度,把女性圈禁在家庭的桎梏之中,这更使得女性走向“他者”。
女性的生理结构为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父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演变也促成了“他者”思想的进一步形成,二者共同造就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无意识地受“他者”思想的影响,无法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2、“他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波伏娃看来,母亲角色是“他者”思想的继承者和受害者。
女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不断地向女儿灌输“他者”思想,教育女儿如何更显端庄优雅的气质,放弃自身的个性,成为大家闺秀,并将自身的经验传给女儿,女儿成为母亲后又传给下一代,以此循环往复。
波伏娃认为女性气质完全是由“他者”思想引发的,并成为了它伪装的外壳,是男性编造的神话造就了这种女性气质。
母亲不仅从小到大深受“他者”思想的影响,还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的将这种思想传递给了女儿,无形中充当了男性的同谋。
波伏娃认为女性之间的友谊也在潜移默化中受着“他者”思想的影响。
童年时期的友谊通常与爱情一样,具有排他性,女性虽经受着主动性的剥夺,但她们依旧认为自己具有主动性,且大多数女性都具有“男子气”。
到了青春期,女性身体开始发生变化,并与男性相比呈现弱势,这个时期的女性逐渐接受自己的女性气质,开始穿衣打扮自我崇拜,并且向朋友们寻求帮助和慰藉,呈现出依附性和被动性。
三、现代女性摆脱“他者”思想,走向独立的途径通过对两性的比较分析之后,总结了女性为摆脱“他者”思想所做的努力以及并未成功的原因,因此波伏娃提出女性摆脱“他者”思想的途径,并进一步唤醒女性,为女性寻找正确的方向,实现现代女性独立。
1、经济独立:完成女性经济地位的演变现代社会中,受“他者”思想较为严重的母亲依然在家中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服侍丈夫与儿女,并认为自己应懂得知足,继续依赖男性。
也有更多的母亲意识到有经济自由才是实际的,通过工作成为有生产价值的人,不仅重新获得了超越感,也了解到这个世界斗争的残酷性。
2、爱情自主:摆脱爱情依附精神依赖比物质依赖更具隐蔽性。
女性在爱情中想要通过男性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放弃自己的超越,一步步沦为男性的附庸品,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受“他者”思想的影响,不仅不能摆脱自己在爱情中的依附地(下转第112页)译后的福娃翻译,即音译“Fuwa”是最贴切同时也最合乎事宜的。
2、慎用歧义词,切实语义——“一带一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一带一路”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旨在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种版本的翻译也是层出不穷,而“one belt one road”和“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是被大多数误认为官方翻译的两种误译。
“一带一路”中的“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而“一带一路”的简称套用的是成语里的 “一……一……”式四字结构,如一心一意,一板一眼,但意思却与这些成语不同,其中的“一”并没有实指意义,而是指代抽象事物,主要用来平衡句子结构。
2017年9月的权威部门外文局对外发布了“一带一路”的英文版,确定使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作为“一带一路”的官方翻译,并详细解释了“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起源及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只从字面意思出发,仅仅翻译成“one belt one road”。
英文中的“One”侧重数量,“one belt one road”的翻译 给人的感觉只涉及两条线路,与其他国家联系不大。
而另一种翻译“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则是背离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工具,更不是进行地缘战略博弈的筹码,而是我国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
因此,“一带一路”是一种倡议(initiative),而不是战略(strategy)。
四、结语成功的对外宣传离不开准确切实的外宣翻译。
作为外宣翻译工作者或致力于宣传中国,为中国树立大国形象的参与者们来说,首先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外宣的受众是外国人,而非国人。
为此,外宣译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译文处于受众可以认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每一位外宣翻译者都要树立“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
[5]一份外宣翻译是否成功,取决于国外受众能否真正地从外宣翻译当中了解中国,认识到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其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大国发展理念,并最终能否产生积极的影响。
就具体外宣翻译而言,其目的是唯一的,那就是让外国人正确地接受外宣信息。
所以,对待外宣翻译,我们可以采取多变的翻译策略来服务于外宣翻译。
这就要求外宣翻译工作者站在外宣受众的角度,把握其思维习惯,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或增译删改,或转译重组,或音译意译。
外宣翻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宣效果。
准确精实的外宣翻不仅能够表达观点,阐述立场,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猜疑与分歧,还能使国外受众心中对我国产生好感,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1] 诺德著. 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 张健. 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 2013(01)19-27.43.[3] 黄义友.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11). [4] 方梦之. 译学辞典[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 刘洪湖. 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刘子豪,河北邢台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位,也不能从精神层面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女性不应将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还有友谊。
朋友之间应通过互相交流和彼此慰藉,帮助对方更好地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3、人格完善:实现自我的统一女同性恋更多是由于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敏感和温柔而好感倍增。
由于女性心思细腻,比男性更善于描绘自己的内心生活,往往能够指出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且笔触大多也细腻而敏感的,更能引起读者内心的骚动。
因此,波伏娃也曾鼓励女性进行写作,通过写作来寻求自我,创造一个女性本身可以获得存在的世界,对内心的呼唤作出回答。
不仅如此,女同性恋之间平等的主客体关系也是女性在男女关系中渴望获得的。
十八世纪以来,女性运动的浪潮就一直没有退却。
在科耶夫、萨特和海德格尔这三位哲学家的影响下,在“父权制”社会的大背景下,波伏娃“他者”思想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顺应女性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揭示了导致女性社会地位直接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女性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女性越来越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和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强烈地意识到要摆脱“他者”思想的束缚。
波伏娃通过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的分析,也使女性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女性独立的不可或缺,使更多女性为成为经济独立,爱情独立和人格独立的现代女性,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分散走向联合,共同寻求现代女性的独立解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