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学】-8 中药学(中药基本知识)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消除病邪,消除病 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 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中药药性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基本治疗作 用,是因为每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 用。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 以概括,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 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药物性能的认识和论定,是前人在长 期实践中对为
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 不断的了解与认
识,再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以阴阳、 脏腑、经络、
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其理
论基础,创造和逐步发展了
中药基本理论。是整个中医
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
四气和五味 ★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 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在论述药物 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 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 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 括。
药味: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 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一些规律性的联系。
四
寒
凉
气
热
温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 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 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 词予以区别。
甘
有补益、调和 、缓急等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 壮药,如党参、熟地;缓和 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 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 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
等证,如山茱萸、五味
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中医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学,悠久的历史给中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医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学说,阴阳是自然界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相互依存、相生相克。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决定着人体健康与疾病。
2. 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是对自然界万物演化规律的总结。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
人体的五脏和五脏对应五行,相互联系,保持身体的平衡。
3. 人体经络与脏腑经络系统是中医独有的理论概念,是人体内部经脉的总称。
经络相互连接,贯穿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调节气血运行,保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
二、中药的基本概念1. 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药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中医药性分为寒、凉、平、温、热等不同属性,不同药性有不同的治疗方向和应用范围。
2. 中药分类中药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按性质可分为草药、木药、根茎药、果实药等;按治疗作用可分为解表药、活血药、祛湿药等。
3.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将原材料经过加工处理,提高其疗效和药物活性的过程。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炒、煎、炖、熬等。
三、中医中药的应用1.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药经过炮制加工后制成的片剂,方便患者服用。
饮片有效保存了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2.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在舒缓疼痛、调节内分泌、改善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3. 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中药炮制后制成的液体剂量形式,通过煎煮提取草药的有效成分。
中药煎剂通常用于治疗病症较重或需要快速缓解的情况。
4. 中医调养中医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调和,提倡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维持身体健康。
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按摩、气功等。
总结起来,中医中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信赖。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中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概述中医是指以中华民族古老的医疗经验和理论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来维护和改善人体健康的一种医学体系。
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调节。
二、中药简介中药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指的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采用中草药炮制而成的药品。
中药具有药性温和、治疗方向广泛、副作用小等特点,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承认为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医疗方式。
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望诊病人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辅助诊断;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言辞、咳嗽声等来获取诊断信息;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分析病情;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等来判断气血运行状况。
四、中药分类中药按照药性、归经、功能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药性可分为寒性、凉性、平性、温性和热性药物;按照归经可分为归肺、归脾、归心等;按照功能可分为清热解毒、理气和血、开窍醒神等。
五、中草药常用功效1. 补益药物:如人参、黄芪,具有补气血、益精气、健脾胃等功效。
2. 清热药物:如金银花、连翘,可用于解热、解毒、清肺热等。
3. 止咳平喘药物:如百部、杏仁,可用于治疗咳嗽、喘息等症状。
4. 祛风湿药物:如防风、川芎,可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
5. 安神药物:如黄连、天麻,可用于镇静安眠、舒缓压力等。
六、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强调养生防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
1. 饮食养生:根据个体体质,合理搭配膳食,注重荤素搭配,避免暴饮暴食。
2. 运动养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以达到调理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
3. 睡眠养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
4.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愉快的情绪,学会有效应对压力。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医学体系,它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来源的药材来调整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中药的基本知识:
1.药材分类:药药材通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动物药以动物的器官、骨骼、皮毛等为原料。
矿物药则使用天然矿石或矿物质。
2.中药方剂:中医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精确的比例和炮制方法混合制成。
方剂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调配。
3.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处理,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炮制包括晒干、蒸馏、煮炼、研磨等步骤,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中药性味归经:中药通常根据其性味和归经来分类。
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而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部位。
这些属性有助于中医师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特定病症。
5.中药应用:中药在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调理健康和增强免疫力。
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使用,包括汤剂、药丸、药粉、外用药膏等。
6.中药与现代医学:中药与现代医学有许多交叉点。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型来自中药,中药也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现代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中药的潜力和安全性。
7.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这些传统医疗技术在中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第一篇:中医基础知识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以中草药和针灸为代表的中医治疗技术,这些技术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其在治疗疾病中的良好效果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的理论,阴阳五行的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身体内部五个脏腑(心、肝、脾、肺、肾)和外部环境五个元素(金、木、水、火、土)的相互关系有密切关联。
当人体的阴阳和五行失调时,就会倒致疾病的发生。
中药,是指中草药,它是一种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中草药可以单味用药(如枸杞、人参等)也可以复方用药(如四物汤等)。
中草药的疗效主要是通过多种活性物质的复杂作用实现的,因此中草药也被称为“多效药”。
针灸是中医治疗技术中的主要技术之一,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人体组织,以改善人体的生理状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与中药的配合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医疗效果。
总之,中医是传统医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
中药和针灸则是其最为特色的治疗手段。
在当今社会,由于中医所应用的技术简单而有效,所以中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篇:中药基础知识中药是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一种药物。
中草药最早应用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中草药以其独特的微妙作用在中医历史中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草药有许多分类方法,最常见的是“四气归经五味归己”的分类方法。
根据这个分类方法,中草药被分为四气(寒、凉、温、热)和五味(辛、甘、酸、苦、咸)两大类。
不同的中草药分类方法,对于中药的使用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中草药使用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
不同的人体质,对于中药的使用也有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应用中药之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的病史了解、体格检查和中医辩证分析等,由专业的中医进行辨证论治和中药调配。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中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涉及到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独特的疗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中药的分类与应用范围、中医中药的养生保健作用等。
一、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多个基本概念。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宇宙和人体内部都存在着阴阳之分,阴阳的平衡与失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事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来描述事物的变化规律。
经络学说则强调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疾病的产生与经络的阻塞有关。
二、中药的分类与应用范围中药是中医中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基于中医理论,利用草药等天然植物及其矿物、动物的组织结构制成。
根据性味归经等性质,中药可以分为苦、甘、辛、酸、咸五味,以及寒、热、温、凉、平五性。
根据功效作用的不同,中药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多个类别。
中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三、中医中药的养生保健作用中医中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具有重要的养生保健作用。
通过调理阴阳、平衡五行、促进经络通畅等方法,中医中药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例如,中医药可以通过药膳的形式来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可以使用一些温补药材来增强人体的阳气;还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推拿理疗等方式来促进气血的流通。
中医中药的养生保健作用在中国久负盛名,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基本知识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中药的分类与应用范围、以及中医中药的养生保健作用,构成了中医中药学科体系的基础。
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中药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文化,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是指用于医疗、保健或其他治疗目的的植物材料。
它们在中医传统中被广泛应用,并在许多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草药的基本知识:
1. 中草药分类:
- 单味草药:指单一植物的草药,如黄连、枸杞等。
- 复方草药:指由多种植物组合而成的草药配方,以增强功效或调节药性。
2. 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
- 中草药通过其活性成分对人体产生影响,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消化不良、疼痛等。
- 中草药也可以用于促进健康、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身体功能。
3. 中草药的使用形式:
- 草药煎剂:将草药加水煮沸,制成草药汤剂,常用于口服。
- 中草药丸剂:将草药粉末制成丸剂,便于口服。
- 茶剂:将草药制成茶包或茶叶,可冲泡饮用。
- 外用草药:某些中草药也可以外用于皮肤问题,如蒲公英、红参等。
4. 草药的炮制与加工:
- 炮制是指对草本植物进行加工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功效。
-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炒、煮、蒸、晒等,以达到增强药效、减少毒性或改变其用途的目的。
5. 中草药的安全性与副作用:
- 尽管中草药具有许多益处,但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使用中草药时应注意可能的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
- 重要的是遵循专业医师的建议,并在使用中草药之前咨询医生。
请注意,中草药的使用应遵循相关法规和准则,并根据个人情况谨慎选择和使用。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中草药知识或针对特定健康问题的中草药建议,请咨询专业中医师或医疗保健提供者。
中药与方剂—常用中药知识(中医基础课件)
性味关系
• 生姜 • • 紫苏
辛温——发散风寒
• 性味相同,作用大致相同
性味关系
• 麻黄——辛温——发散风寒 •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性味关系
• 紫苏
•
辛——发散解表
• 薄荷
温——发散风寒 凉——发散风热
• 连翘
•
寒凉—清热
பைடு நூலகம்
• 薄荷
味苦—清热解毒—热毒 味辛—发散风热—表热
3 升降浮沉
升降沉浮—含义
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它符合简便廉验的 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应大力提倡,对特别有效的还应 进一步研究。 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 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单用鹤草芽、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
2、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 疗效。
▪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 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与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系称为药物的“七情”。它包括单行、相须、相 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 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 此七情,合和视之。”
一、七情各自含义
1、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病。 古人云:“单方不用辅也。”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 药材质地的影响
“诸花皆浮,旋复独降”“诸子皆沉,苍耳独 升”(双向性)
• 药物炮制的影响
• 配伍的影响
作用
•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开窍醒神, 温阳补火,行气解郁,涌吐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理功能平衡。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脏腑有阴阳属性之分(心属阳,肾属阴),以及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3.五行理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并与人体五脏系统相对应,描述脏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4.藏象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血则濡养全身,津液滋润内外。
6.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7.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病情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8.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9.治未病思想: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10.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中药汤剂、丸散膏丹等各种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用于归纳和概括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
12.脏腑辨证:依据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如心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13.六淫七情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邪的主要来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伤病因的重要因素。
14.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5.升降出入理论: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脏腑之气的升降与天地之气的交合。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8/6/2024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8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津液
津液—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也称”水液”.遍布于 周身,存在于经脉内外
人体某些分泌液,如涕、泪、唾等,及排泄液,如汗、 尿等,由津液所化生,也称津液
运化滋
输生润
功
废血和
能
物液营
养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
基本概念
精
中医药基本知识
广义:包括水谷之精(饮食物化生成)、五脏六 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组织器官)和肾精(禀 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藏于肾中)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医中药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药材分类以及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等。
1.中医中药的基本概念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包括中医学和中药学两个方面。
中医学是通过辨证施治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主要依靠四诊法和望闻问切等方法。
中药学是通过研究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配伍规律来制定治疗方案的学科。
2.中医中药的理论体系中医中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人体也是如此。
五行学说将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并认为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脏腑理论是研究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通过脏腑之间的协调作用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传导通路。
3.药材分类中药材按照性味、归经、功能等方面进行分类。
性味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如寒、凉、温、热、苦、甘、酸、辛等。
归经是指中药对应的经络系统,根据药性和功效的不同将药材划分到不同的经络中。
功能是指中药的主要作用,如清热解毒、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
4.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药物治疗是通过中药的功效来调理人体疾病,常见的有中药颗粒、中药丸剂、中药汤剂等。
针灸疗法是利用针刺入特定的穴位来治疗疾病,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来调理人体的经络和脏腑功能。
中药汤剂是将多种中药煮煎而成的汤剂,通过饮用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5.中医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医中药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天然成分和药效使其在改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缓解疼痛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并且中医中药注重调理人体整体的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与现代医学的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中药综合知识点超强总结
中药综合知识点超强总结一、中药的基本概念1. 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指用中药材或其加工品为原料,按照中医药理论和配伍规律所制成的治疗、调理疾病的药品。
2.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用药原料的不同和用药形态的差异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等种类。
二、中药的基本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框架。
2. 中药药性归经:中药药性归经是中医药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根据中药的性味属性和对脏腑经络的关系来归类划分的。
三、中药的基本药材1. 中药材的概念:中药材是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原料。
2. 中药材的分类:中药材按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植物性中药材、动物性中药材、矿物性中药材等种类。
四、中药的基本制剂1. 中药饮片:是将中药材制成干燥物后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而成的。
2. 中药颗粒:是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再进行溶剂浸提、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制成的。
五、中药的基本配伍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医学中,常用“四气”来形容中药的气性特点,即寒、热、温、凉;同时还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根据中药的四气五味特点,可以进行中药的配伍应用。
2. 中药的相克相宜:中药相克相宜指的是中药之间的相辅相成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搭配可以产生协同作用,而不合理搭配则可能造成相克相冲的现象。
六、中药的常见功效1. 温中通阳:中药温中通阳具有温通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阳虚寒冷、脾胃虚弱等症状。
2. 清热凉血:中药清热凉血具有清热凉血作用,主要用于清热凉血、止血散结等症状。
3. 补益养生:中药补益养生具有滋补作用,主要用于滋养身体、调理气血、改善体质等症状。
七、中药的应用范围1. 中医内科:中医内科主要应用于治疗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2. 中医外科:中医外科主要应用于治疗骨折、扭伤、脱臼等外伤疾病。
八、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1. 中药的副作用:中药使用需要谨慎,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中药的副作用,例如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
基本上每个中医都要知道的100个中医药小知识
基本上每个中医都要知道的100个中医药小知识以下内容,是执业中药师考试的内容,同时也是每个中医都要知道中医药小知识!1.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的是(宗气)2.“隆”与五元中的(风)元相同3.处方药名二母,调配应付(知母、贝母)4.(《黄帝内经》)不属于主要的本草典籍5.与药名有关的术语中(明天麻)属于品质类6.白果的别名是(银杏)7.低温养护法的温度为(2-10℃)8.(麻黄)属于含生物碱类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9.眼窝下陷多是(津液亏损)10.目眦赤烂多属(湿热)11.脉来一息七至以上的是(疾脉)12.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是(迟脉)13.一息五至以上的是(数脉)14.功能和胃健脾,导滞消积,润肠通便,理气、降脂的是(六味安消散)15.潼白蒺藜调配应付(刺蒺藜、沙苑子)16.治疗肾盂肾炎,防止胃肠道反应,保留杀菌作用宜用(甘草加呋喃唑酮)17.治疗结核病,减轻肝脏损害的是(逍遥散加西药抗结核药)18.三因包括(隆,赤巴,培根)19.气血生化之源是(脾)20.五行中具有升腾特性的是(火)21.风邪的性质是(开泄)22.阳脉之海是(督脉)23.患者喉痒干咳,连声作呛,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伴鼻塞、头痛、身热微恶寒,舌红少津,苔薄白,脉浮数。
证属(燥邪伤肺)24.(通因通用)不是正治法25.(脉浮数)不属于少阳证的症状26.消谷善饥是指(多食易饥)27.健康女性血红蛋白参考值是(110-150g/L)28.艾杂(器官)学说包括三大支配器官是指(脑、心、肝)29.王某,女,18岁。
近日气候骤冷,调摄不慎,出现恶风畏寒,头痛时作,痛连项背,遇风尤剧,苔薄白,脉浮。
证属(风寒头痛)30.饮片的水分正常范围是(7%-13%)31.执业药师需要特别提醒患者的特殊情况是(患者购买的药品近期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32.处方对药品产地提出要求的处方药名是(怀山药)33.功效不同,不可同放于一个斗中的是(当归和独活)34.与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35.地高辛与(银杏叶)联用应降低剂量36.肾功能不全慎用(雷公藤)37.主藏精的是(肾)38.主藏血的是(肝)39.主行血的是(心)40.主统血的是(脾)41.风邪具有的是(数变)42.寒邪具有的是(收引)43.火邪具有的是(上炎)44.湿邪具有的是(重浊)45.失神的表现是(大肉已脱)46.假神的表现是(本已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47.含马兜铃酸对肾有影响的是(天仙藤)48.含砷类对肾有影响的是(雄黄)49.含汞类对肾有影响的是(朱砂)50.真武汤与氢氯噻嗪合用,能(协同增效)51.香连化滞丸与呋喃唑酮合用,能(协同增效)52.解救蟾酥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阿托品)53.解救雄黄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二巯丙醇)54.解救马钱子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苯巴比妥钠)55.解救乌头类药物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阿托品)5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5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的气血流入(手阳明大肠经)58.湿邪的特点是(重浊黏滞)59.神智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失神)的表现60.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是(右胁胀痛)61.对阴寒亢盛为主的实寒证,应采取的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62.劳淋可以选的方是(无比山药丸)63.患者暴饮暴食之后胃痛暴作,苔白,脉紧,证属(食滞胃痛)64.血糖低于正常值,其临床意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65.不属于蒙药的传统剂型是(线剂)66.口服四神丸应用的药引是(米汤)67.处方书写龟甲应付(烫制品)68.处方书写益智仁应付(盐炙品)69.极易生虫的药材(大黄)70.容易泛油的是(丁香)71.肾功能不全慎用的是(雷公藤)72.含马钱子的中成药是(舒筋丸)73.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的中药是(川棟子)74.气滞多见(胀痛)75.瘀血多见(刺痛)76.虚证的常见症状是(隐痛)77.湿邪所致的症状是(重痛)78.需包煎的药是(车前子)79.需后下的药是(降香)80.适宜阴凉干燥的是(薄荷)81.适宜通风干燥的是(泽泻)82.易变色的饮片是(白芷)83.易失气味的饮片是(肉桂)84.宜于蛤蚧对抗贮存的是(花椒,荜澄茄)85.宜于土鳖虫对抗贮存的是(大蒜)86.宜于牡丹皮对抗贮存的是(泽泻)87.内含雄黄的中成药(牛黄解毒丸)88.内含乌头类的中成药(大活络丸)89.麻仁丸与红霉素联用,能(影响药物吸收)90.冰磺胺类药物联用,能(增加药物排泄)91.归脾汤可以治疗(心脾两虚引起不寐)92.龙胆泻肝汤可以治疗(肝郁化火引起不寐)93.朱砂安神丸可以治疗(心火炽盛引起不寐)94.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属于(风湿头痛)95.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属于(肝阳头痛)96.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脉浮紧属于(风寒头痛)97.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属于(瘀血头痛)98.三因学说指的是(隆、赤巴、培根)99.火元的属性是(轻、锐、热、腻)100.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卫气)。
中医中药小知识
中医中药小知识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脉经络等,这些理论是中医中药学的基础。
二、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根据四诊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具体方法有观察患者面色、舌苔、听患者呼吸、询问患者病情、触摸患者脉搏等。
三、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种类繁多,每种药物都有独特的性质和功效,针对不同的病症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配伍。
四、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组成、变化、主治和用法的一门学科。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不同的病症需要选用不同的方剂进行配伍。
五、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
内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肺痈、心悸、胸痹、腹痛、呕吐等,中医治疗内科疾病以调节机体内部环境、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为主。
六、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
外科疾病包括痈疽疔疖、瘿瘤瘰疬等,中医治疗外科疾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七、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中医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为主。
八、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科疾病的一门学科。
儿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等,中医治疗儿科疾病以调理脾胃、疏风解表为主。
同时,中医儿科学还注重儿童的饮食起居和生长发育特点,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教育孩子。
中药重点知识归纳归纳总结(超详细)2024
引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中药的重点知识对于中医学乃至整个医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配伍禁忌、质量控制等五个方面,对中药的重点知识进行详细归纳总结。
概述:中药的分类是中医学的基础,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常用的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动物药和化学药四大类。
草药是指采用植物的各种部位作为原料的中药,矿物药是指采用矿物或矿石加工而成的中药,动物药是指采用动物组织或分泌物作为原料的中药,化学药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中药。
正文内容:一、性味归经1.性味的含义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药物性质和味道,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类,其中寒、凉为寒性,平为中性,温、热为热性。
2.归经的概念归经是指中药进入人体后,对于人体经络的作用和影响。
根据中药对经络的归属,中药可以归纳为12经药。
3.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常用的中药如黄芪、人参、麻黄等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归属。
黄芪为温甘平归脾经,人参为温甘平归肺经,麻黄为温辛平归肺经。
4.性味归经的应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具有特定性味和归经归属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
二、功效1.中药的功效分类中药的功效可以分为补益、清热、宣发、化痰、攻下、安神、活血和止血等多种分类。
2.常见中药的功效常见中药如黄芪具有补益脾胃、提升免疫力的功效;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舒经止痛的功效等。
3.中药功效的应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三、配伍禁忌1.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原则是指中药在配伍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定,包括合法搭配、相近药物不宜同用、反应性药物不宜同用等。
2.常见的配伍禁忌常见的配伍禁忌包括朱砂与丹参同用、制川乌与醋同用、生地与大黄同用等。
3.配伍禁忌的应用在中药配伍时,应注意禁忌的存在,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治疗效果。
中医药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体系。
其基础知识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药学的药物学理论、经络学、脏腑学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中医药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基本理论:**#### **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之一,通过观察事物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木、火、土、金、水),来分析和论治疾病,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 **2. 五脏六腑:**-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生理病理表现。
#### **3. 经络系统:**-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外奇脉等。
经络理论是中医治疗和诊断的重要依据。
#### **4.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关键的生命物质,气贯通全身,血循环于经脉,津液润泽脏腑组织。
平衡气血津液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 **5. 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主张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于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深刻理解病因病机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 **二、中药学基础知识:**#### **1. 药性归经:**-中药学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即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与人体经脉有着密切关系。
#### **2. 药物分类:**-药物按照其性质和功效被分类,如温热药、寒凉药、滋补药、解毒药等,每一类药物有其独特的应用范围。
#### **3. 药材鉴别:**-中药学还包括对药材的鉴别,包括外形、性状、气味、味道等多个方面的判断,确保使用的药材质量符合标准。
#### **4. 药物配伍:**-药物配伍理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不同药物之间的搭配关系,以达到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等目的。
#### **5. 药物炮制:**-药物的炮制包括煎煮、炒炙、晒干等多种方法,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使其更适合治疗特定病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通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进行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 草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大类。
草药又可分为上草药和下草药,上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花、叶和茎,下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根、皮和果实。
2.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质常被归入寒、凉、平、温和热五味,同时也与五脏和六腑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中药可以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经络,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3. 中药配方:中药可以单味使用,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配方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配方有方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4. 中药炮制:中药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
炮制的方法包括煎煮、蒸制、晒干等。
5. 中药药性功效: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祛寒、燥湿、清热、解毒、补气、补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判断,不能盲目使用或替代西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