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
新课标广东版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1.1信息社会及其特征★了解信息社会概念★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1. 信息社会概念2. 信息社会的特征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课本提前预习。
1.1.1信息社会【探究活动】调查:通过国家信息中心网站的“站内检索”,查询、下载“信息社会发展”的相关资料【讨论】课本p7内容【观察】课本p8内容1.1.2 信息社会的特征【教师活动】借助视频给学生讲解信息社会概念及信息社会的特征。
信息社会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1、数字生活现实空间、虚拟空间2、信息经济人力资源知识化、以创新核心技术应用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经济水平发达3、网络社会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现实与虚拟并存4、在线政府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课堂小结】总结信息社会概念及信息社会的特征。
【课后作业】P27 1、单选题【教学反思】高一学生来自各校,对信息的掌握参差不齐,应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小组学习方式,结对子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1.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2.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课本提前预习。
1.2.1信息技术发展脉络【探究活动】 p12 表1-3【讨论】课本p12内容【教师活动】借助视频给学生讲解信息技术发展脉络1.2.1信息技术发展脉络1.以计算机为核心1946 ENIAC 电子管微处理器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有机结合2.以互联网为核心互联网是由许多计算机组成,实现网络中计算机的数据传输。
3.以数据为核心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发现数据价值,实现数据“增值”1.2.2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1.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角度(1)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2)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3)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2.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1)体感技术(2)虚拟现实技术(3)增强现实技术3.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1)虚拟计算(2)通讯技术(3)传感技术(4)微电子和纳米技术(5)3D技术(6)信息安全【实践】课本P15【课堂小结】1.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2.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课后作业】P27 3.情境题【教学反思】本节理论较多,适合采用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方式第一章走进信息社1.3信息技术的影响1、了解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2、了解信息技术社会变革与发展3、信息技术提升人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与创新力1、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2、信息技术社会变革与发展3、信息技术提升人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与创新力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投影仪等。
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四章第一节《认识信息系统的优势与局限性》教案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教学创新,如引入更多的案例、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并在实践中加以注意。
-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在面对信息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时,能够保持理性的态度,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问和分享观点,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拓展中,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学生在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发现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信息系统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形成了安全、负责任的信息行为。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案例分析作业,运用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深化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认识。
-反思总结: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3.艺术性和趣味性:
-采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设计互动环节,如提问、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1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课题第1章信息技术与社会1.1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课型班课课时1授课班级高一1班学习目标知识与理解学生应能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学生应能描述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以及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普及。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领域,如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技能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估信息技术在不同社会领域(如交通、医疗、教育、工业等)的应用及其影响。
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流。
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培养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持续兴趣,并认识到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学生应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伦理、安全和隐私问题,形成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综合实践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以提升他们对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通过案例研究和项目工作,让学生探索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增强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理解信息技术包括哪些基本技术,并认识到其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从语言的产生到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应掌握各个阶段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和突破。
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领域:强调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信息技术如何在交通、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实现创新和转型。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技术领域的深入理解:解释和举例说明微电子、传感、通信、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复杂技术如何工作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融合。
信息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全面认识:让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理解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第三节《信息技术的影响》教案
教学设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视频,展示从早期计算机到现代智能、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演变。
•提出问题:“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简要介绍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工作、教育、娱乐和沟通。
学生行为:•认真观看视频,思考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讨论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
设计目的:•通过视频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影响的兴趣。
•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影响的框架。
环节(二)知识探究,理论学习教师行为:•分发关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影响的阅读材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信息技术对社会影响的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准备小组展示。
学生行为:•阅读材料,理解信息技术对不同社会领域的具体影响。
•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准备并进行小组展示,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设计目的:•通过阅读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影响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演讲技巧。
环节(三)案例分析,实践应用教师行为:•展示几个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的案例,如在线教育、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带来的变革。
•提供问题框架,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案例。
学生行为:•仔细研究案例,理解信息技术如何被应用以及产生的效应。
•根据问题框架,分析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和可能的挑战。
•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设计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教师行为:•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活动,如模拟一个社区决定是否引入智能交通系统。
•分配学生不同的角色,如居民、政府官员、技术专家等。
•引导学生从各自角色的视角出发,讨论和决策。
学生行为:•根据分配的角色,准备自己的立场和论点。
新课标广东版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
新课标广东版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走进信息社1.1信息社会及其特征★了解信息社会概念★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1. 信息社会概念2. 信息社会的特征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课本提前预习。
1.1.1信息社会【探究活动】调查:通过国家信息中心网站的“站内检索”,查询、下载“信息社会发展”的相关资料【讨论】课本p7内容【观察】课本p8内容1.1.2 信息社会的特征【教师活动】借助视频给学生讲解信息社会概念及信息社会的特征。
信息社会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1、数字生活现实空间、虚拟空间2、信息经济人力资源知识化、以创新核心技术应用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经济水平发达3、网络社会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现实与虚拟并存4、在线政府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课堂小结】总结信息社会概念及信息社会的特征。
【课后作业】P27 1、单选题【教学反思】高一学生来自各校,对信息的掌握参差不齐,应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小组学习方式,结对子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1.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2.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课本提前预习。
1.2.1信息技术发展脉络【探究活动】 p12 表1-3【讨论】课本p12内容【教师活动】借助视频给学生讲解信息技术发展脉络1.2.1信息技术发展脉络1.以计算机为核心1946 ENIAC 电子管微处理器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有机结合2.以互联网为核心互联网是由许多计算机组成,实现网络中计算机的数据传输。
3.以数据为核心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发现数据价值,实现数据“增值”1.2.2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1.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角度(1)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2)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3)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2.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1)体感技术(2)虚拟现实技术(3)增强现实技术3.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1)虚拟计算(2)通讯技术(3)传感技术(4)微电子和纳米技术(5)3D技术(6)信息安全【实践】课本P15【课堂小结】1.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2.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课后作业】P27 3.情境题【教学反思】本节理论较多,适合采用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方式第一章走进信息社1.3信息技术的影响1、了解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2、了解信息技术社会变革与发展3、信息技术提升人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与创新力1、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2、信息技术社会变革与发展3、信息技术提升人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与创新力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投影仪等。
浙教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3.2.2身份认证与安全教学设计
活动步骤:在教师机上设置一个共享文件夹,存入一些常见格式的文件。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个小组使用的学生机对共享文件夹有完全控制的权限,第二个小组使用的学生机则只有读取的权限,为了避免同时进行操作的用户过多而导致教师机卡死,可组织学生分批尝试读取和写入数据。把两个小组学生的权限互换,再次体验。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在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能预判可能存在的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掌握个人信息保护的常用技术方法。
●信息社会责任: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安全控制技术,如利用FTP软件设置不同的账户,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账户远程登陆,进行操作,感受权限控制带来的安全性,和控制用户权限的必要性。
作为被分配1课时的本节,从内容上看,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可以相互联系、有机渗透,在问题与讨论环节或实践探究环节当中,教师可以自行思考策略将其结合或部分结合起来。从时间上看,这两个部分都比较重要,平均分配时间固然是合理的策略,但也要考虑“问题与讨论”、“实践探究”环节所需时间的不同。
身份认证与安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身份认证与安全
教材内容:3.2.2 身份认证与安全
适应的课程标准:
2.7认识到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熟悉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养成规范的信息系统操作习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教学目标:
●知道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
●了解访问控制的作用、功能及原理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案
教学设计•通过实际演示或视频,展示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操作界面和常用功能。
学生行为:•认真听取教师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功能的讲解,做好笔记。
•观察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思考它们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观看演示或视频,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操作方式。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功能和特点。
•通过实际演示,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操作的直观理解。
环节(三):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教师行为:•提供几个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不同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如在线教育平台、移动支付系统、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改善和优化信息系统的功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小组展示。
学生行为:•阅读案例材料,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中的关键点和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的作用。
•准备并进行小组展示,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和案例分析。
设计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实际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
环节(四):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操作实践教师行为:•安排学生进行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实践,如文件管理、网络浏览、应用程序使用等。
•提供操作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并提供即时的反馈和帮助。
学生行为:•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实践。
•在实践中积极尝试,遇到问题主动提问并寻求帮助。
•与同伴交流操作经验,共同提高操作技能。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功能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环节(五):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教师行为:•介绍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如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影响它们的未来发展。
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教案
-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了解计算机网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历史发展,了解互联网是如何从一个小型的学术网络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信息高速公路。
- 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关系,理解这些技术如何依赖网络基础设施。
- ①使用图表和流程图展示网络架构,增加视觉吸引力
- ②用卡通形象代表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增加趣味性
- ③设计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制网络拓扑图,增加参与感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①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网络是如何传输信息的?”
- ②展示网络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动机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操作系统和基本网络操作,了解了网络的基础概念,如IP地址、网络通信等。他们在先前的课程中对信息系统的组成有了初步认识,为本节课学习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2.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网络应用和新型技术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实践操作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新知识。此外,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理论学习上可能更偏向于合作学习和直观教学。
(2)接着,我会让学生们角色扮演,假设他们是网络管理员,讨论如何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总结提升
(1)到了课程的最后,我会邀请学生们分享他们今天的所学所感。通过这个过程,我希望他们能够总结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概念。
(2)然后,我会强调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醒他们在日常使用网络时,要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五章第三节《合理使用信息系统》教案
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提高他们对信息系统使用中伦理问题的认识。
环节(三):合理使用信息系统的策略学习教师行为:•讲解合理使用信息系统的策略,包括有效管理时间、保护个人信息、避免网络欺诈等。
•利用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展示这些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策略,促进相互学习。
学生行为:•学习合理使用信息系统的策略,掌握具体的行动指南。
•参与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实践所学策略。
•分享个人经验,学习同伴的合理使用策略。
设计目的:•通过策略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合理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
环节(四):信息系统使用中的风险识别教师行为:•介绍信息系统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如网络安全威胁、信息过载、依赖性增强等。
•利用互动式问答或小测验,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这些风险。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识别和应对这些风险。
学生行为:•学习识别信息系统使用中的风险,提高警觉性。
•参与互动式问答或小测验,巩固对风险的理解。
•讨论风险应对策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帮助学生识别信息系统使用中的风险,提高风险意识。
环节(五):信息系统使用的法律知识普及教师行为:•普及信息系统使用的法律知识,如版权法、隐私保护法、网络行为规范等。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知识在信息系统使用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行为:•学习信息系统使用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规定。
•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参与案例讨论,提高法律意识。
设计目的:•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了解信息系统使用的法律界限。
环节(六):课堂总结与行动计划制定教师行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使用的伦理原则、合理使用策略、风险识别和法律知识。
•强调合理使用信息系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行动计划,承诺合理使用信息系统。
学生行为:•认真听取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020-2021 高一信息技术 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活动2组建小型无线局域网,配置无线路由器。
1.将无线路由器的W AN口连接外网网线。
2.将无线路由器的LAN口通过网线连接笔记本电脑。
3.接通无线路由器电源。
学生动手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搭建好后,会使他们更有成就感,鼓励学生按照示意图大胆尝试,不要怕出错。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
活动3配置无线路由器1. 观察路由器参数,并记录型号及路由器IP地址(或管理页面)。
2. 访问路由器。
3. 设置路由器参数,并记录。
4. 设置无线网络。
5. 若要在此修改路由器参数,必须重启路由器。
若要恢复路由器出厂设置,则快捷操作是长按“reset”按钮5秒。
1.. 通过登录路由ip,并设置各项参数,学生能简单了解无线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境况信息意识,加深对无线局域网的认识。
3. 告诉学生不要使用安全性低的密码,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活动4教师安排任务,并指导。
1. 利用移动设备检测本组无线局域网,合作探究出错原因,并逐步完善。
2. 分别检测其他小组的成果,并尝试分析出错原因。
尝试使用ipad,手机等客户端连接到自己设置的无线局域网中,通过访问网站验证是否联网成功。
通过讨论,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识别可疑wifi,提高安全性,对公共场所来源不明的无线局域网,不可随意连接,也不可随意破解他人无线局域网的密码,培养信息社会责。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社会教学设计1.2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标准】●了解信息技术在科研协同创新中的应用。
●了解信息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听说过对撞机、超级天眼、神舟十一号和嫦娥四号等,但是不明白这些国之重器与信息技术有什么关系,所以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结合各种事实材料进行指导,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科研协同创新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在科研协同创新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教学方法】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及图片、视频、网络等学习资源,创设相应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通过项目学习活动,在分组协作、合作探究中开展学习。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1.2认识信息社会【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和教师讲解,了解信息社会的由来以及信息社会的内涵与概念。
●通过材料分析、参与体验、案例分享,理解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思考、分析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
【学情分析】经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信息技术及应用有了较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感受深刻,对“信息社会”的内涵有所了解,但对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则基本没有基础。
此外,学生对“智能化教学大楼”项目已经有了较深入的思考,对教室、教师准备室、楼道等具备的功能、所需的信息技术设施、设施的安装位置及作用等进行了初步规划与设计,但方案大都不够完善,需要在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难点】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本节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材料阅读、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浙教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3.1.1个人信息及其保护教学设计
3.1.1个人信息及其保护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模板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个人信息及其保护教材内容:3.1.1个人信息及其保护适应的课程标准:2.7认识到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熟悉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养成规范的信息系统操作习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教学目标:●了解个人信息的常见类型及信息泄露渠道,掌握有效的防范信息泄露的方法。
●在使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合理公开或保护个人敏感信息。
●通过分析典型的信息系统和具体案例,理解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指向的核心素养:●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在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能预判可能存在的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掌握个人信息保护的常用技术方法。
●信息社会责任: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
建议课时: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导入1:“现如今,各色各样的信息系统进入生活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哪些给你带来便利的信息系统?”请学生给出你使用过的信息系统与使用感受。
导入2:“看来大家都享受过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但是在互联网上,大家还需要注意一些隐私安全问题,互联网时代有一个说法“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请学生阅读问题与讨论“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思考我们的哪些信息被互联网记录?这些信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产生了哪些安全隐患?通过师生对话、探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信息系统应用思考,让生活便捷高效,引出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培养信息意识。
交流的前提是每位参与交流的同学都要为该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思考。
因此在讨论之前,要求每位学生先独立对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问题与讨论1请学生观看新闻报道“一个手机号,泄露哪些个人信息?”,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视频内容,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5.3合理使用信息系统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5.3《合理使用信息系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容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会树立信息安全意识、认识信息系统安全操作规范、熟悉信息社会的道德准则与法律法规,从而负责任地发布、使用与传播信息,能够合理使用信息系统。
结构分析:本章节是教材的最后一章,学生在了解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如何合理使用信息系统,为提高信息素养,做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课程案例调整: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
二、学习者分析学生基本情况:高二年级学生学生知识情况: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合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学生综合情况:对信息技术学科感兴趣,实操能力强,乐于学习、讨论和探究。
三、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目标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规范使用信息系统,负责任地发布、使用与传播信息。
信息社会责任:能够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
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做一名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
教学目标:(1)了解知识产权保护及其意义;(2)了解信息系统规范操作的必要性及意义;(3)明确信息社会青少年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负责任地发布、使用与传播信息教学难点:信息社会青少年应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教法及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学法:讲练结合、合作与探究相结合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从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信息系统安全操作规范、信息社会的道德准则与法律法规三方面阐述如何合理使用信息系统,通过丰富的案例解析,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信息系统操作习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
教案: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掌握信息社会的四大基本特征:网络社会、数字生活、在线政府、信息经济。
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认识,理解信息社会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及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信息社会的特征与影响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实例
面对新社会、新机遇、新挑战,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和自我应对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信息社会的特征与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利用生活中的案例以及图片、视频、网络等学习资源,创设丰富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项目学习活动,在分组协作、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中学习成长。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演示教学内容。
演示文稿:展示教学内容,配合讲解。
视频短片: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实例。
图片:展示信息技术的图标和相关图片。
课件:提供学生自学和复习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学习新课: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计算工具到现代的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
然后引出信息社会的概念,介绍信息社会的四大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接着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新社会、新机遇、新挑战,学生应具备哪些素养和自我应对方法。
巩固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并展示交流。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信息技术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对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