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雾霾的措施与启示
德国鲁尔和法国洛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案例总结
以若松区响滩地区为中心,推进“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工程”。并通过与位于附近的北九州学术研究区 紧密结合,全面开展从“教育基础研究”到“技术验证研究”及“环保技术产业化”的综合性项目,引进 了废旧汽车、废旧办公设施、废旧家电、废食用油再生利用等环保企业。目前北九州已成为全日本评选的 国家“星空城市”,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奖。
(三) 国家扶持政策 要从两方面进行支持: 一是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 制定改造振兴的总体规划。为帮助老工 业基地“再开发” , 美国设立了经济开发署 ( EDA) , 采取补助金或贷款的方式帮助老工业基 地所在地的政府。法国也建立了专门负责传统产业和工业衰退地区产业转型的机构, 对老工业 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转型工作。德国在对鲁尔重工业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成立了鲁尔区地 区发展委员会, 负责编制鲁尔的长期发展规划。二是政府在财政上予以投资, 给予经济支持。 美国在其汽车工业遭受日本汽车的冲击后,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援助汽车厂商进行新技术改造 (仅克莱斯勒一家得到政府贷款的数额就超过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投资)。
(六)改善环境质量 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 ,如 限制污染气体、污水的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特别是针对产业撤退后土地污染严重, 清理耗资巨大,私企无利可图的问题,州政府设立土地基金,购地后进行修复,土地经过消毒等 处理后再出让给新企业,成为新的工业用地、绿地或者居民区。为了美化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还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 了营造 “ 绿色空间”的计划,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国外老工业基地振兴公共政策现状
(一) 人员安置政策 转业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是国外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瓶颈” , 各国为解决这一问题, 普 遍在已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了进一步的针对性措施。在法国洛林,成立了各类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根据培训者的文化、技术基础, 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国家将要发展的新产业, 有针对性地分 门别类进行培训。德国政府也为青年矿工转岗培训提供“转业培训津贴”的方式, 帮助实现再就 业。并且根据新建企业接纳原矿工数量提供就业职工工资额的 60%~80%的补偿金, 补偿时间为 3 个月至 12 个月。同时为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需要, 发达国家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过程中, 非 常重视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 以改善和提高当地人口的综合素质。
关于治理雾霾的论文:雾霾天气治理的国外经验及其借鉴
关于治理雾霾的论文:雾霾天气治理的国外经验及其借鉴更多0分享本页将有机会获得最新IPAD2及其它奖品.关于治理雾霾的论文由管理资料网整理,雾霾是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这种现象在目前的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是常见的现象,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经历过雾霾,采取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措施积极治理,下面是小编这篇整理的关于治理雾霾的论文:雾霾天气治理的国外经验及其借鉴关于治理雾霾的论文:霾天气治理的国外经验及其借鉴摘要:雾霾是有雾天和污染天相叠加的重污染天气。
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多个城市的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陷入十面“霾”伏,大气污染严重。
这一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也曾频繁出现过,此后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积极治理,并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关键词:雾霾;大气污染;国外经验;借鉴遭遇雾霾天气既有气象方面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雾是自然现象,霾是人工所致。
持续的雾霾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无声抗议,最值得反思的还是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然后是如何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公共责任。
1 雾霾治理的国外经验1.1 完善立法,转型能源各国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为依法治污染奠定了基础。
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后,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布,燃煤带来的大量粉尘和有毒气体使伦敦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
1952年12月,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蓄积在大雾中,导致两个月内一万二千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更多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乃至癌症。
这场灾难让英国人痛下决心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其主要措施是:立法确立监测标准、发展公共交通、严控汽车尾气和建设城市绿化带。
并于1956年颁布了世界首部《清洁空气法》,其立足点在于减少煤炭用量。
为此,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污染大户迁往郊区,并逐渐用天然气替代了燃煤。
国外为了发展破坏环境的例子
国外为了发展破坏环境的例子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人口聚居区。
二战后,鲁尔区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发动机”,也因此成为德国空气污染重灾区。
1962年12月,最严重的雾霾灾害发生,当时的逆温层天气一连持续了5天,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不断累积,二氧化硫含量超过每立方米5毫克,150余人死于这场雾霾。
在同一个时期,穿过鲁尔工业区的莱茵河由于工业污染导致莱茵河水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生物物种减少,河流中的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河水散发阵阵臭味。
雾灾之后,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与各方利益博弈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阵痛过程,鲁尔工业区终于从深陷雾霾的危机中走出,实现了“涅槃重生”。
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案例,为全球旧工业区治理成功转型提供了镜鉴。
事件回顾鲁尔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
它事实上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由北威州中部的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组成,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人口540万,因坐落于鲁尔河两岸而得名。
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区的繁荣兴旺。
仅1961年,鲁尔工业区就有93座发电厂和82个炼钢高炉,每年向空气中排放150万吨烟灰和400万吨二氧化硫。
大量工业污染物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污染,排放严重地超出了土壤的自净化能力。
鲁尔区每年污水排放量高达6亿吨,水体也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甚至造成了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的崩溃。
德国作家波尔笔下因此将鲁尔区描绘为“工业毒都”。
治理之路自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作出了抉择,开始对鲁尔工业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在矿区生态恢复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实施综合整治,利用鲁尔工业区原有建筑、设施和场地,开启绿色转型之路。
启动“三部曲”,发展新兴产业。
从“鲁尔发展纲要”到“鲁尔行动计划”,再到“矿冶地区未来动议”,鲁尔工业区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和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对煤炭、钢铁工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积极逐步壮大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赢得工业区的再生。
2014军转时政: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军转干考试2014军转时政: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作为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德国、美国也最早遇到了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
伦敦、德国鲁尔区、美国洛杉矶这三个地方就见证了污染治理的长期努力,这其中,当地政府应对除了短平快措施外,更有从长计议的战略性规划和坚持。
百年“伦敦雾”如何驱散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伦敦上空时常被烟尘笼罩。
但直到1952年造成上万人死亡的烟雾事件,伦敦和全英国的治污努力才真正开始。
当时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煤炭是“伦敦雾”的罪魁祸首。
于是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划定了“烟尘控制区”,区内禁止直接燃烧煤炭。
伦敦所有烧煤的火电厂被悉数关停,迁至城外。
伦敦人“出城”也自此开始。
据统计,目前约有70余万在伦敦工作的人住在周边的“卫星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超级城市的环境压力。
有针对性的立法和严格执法收效迅速。
到1960年,伦敦的烟雾排放总量已比1952年下降37%,冬季日照时间增加70%。
然而,“伦敦雾”并非一天内形成,也不会在一夜间散尽。
英国人的治污努力一以贯之。
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能源供应中的15%。
伦敦本身正是英国治污的样本和缩影。
政府鼓励700余万市民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并统一为市民更换节能灯泡。
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尽管“雾都”之名不再,但数十年来改进空气质量的努力仍需持之以恒。
在家庭和工业用煤逐渐被清洁能源取代后,伦敦的交通排放又成为日益突出的新问题。
政府于是开始要求所有新车加装净化装置,并大力推广绿色交通。
伦敦市政府公布的《交通2025》方案则计划在20年内,减少9%的私家车流量,降低12%的尾气排放。
德国鲁尔如何重现蓝天1985年1月18日,雾霾笼罩德国鲁尔工业区,当地卫生部门首次拉响德国最高级别的雾霾三级警报,即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了1800微克每立方米。
大气污染控制 国际案例剖析
美国洛杉矶大气污染治理
加快发展低排放或零排放技术 发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零VOC涂料和溶剂、遥感、可用替代燃料的重型车辆 和机车,资助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轻量化,发展服务业,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替代传统机械制造、能源和 化工产品的生产。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总量 控制机动车的排放,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扩建区内轻轨系统和地铁系统;市区增 设自行车车道,设立过境运输车辆专用通道,淘汰高污染柴油车辆等。
时间
控制方法
60年代 治理化工溶剂、垃圾填埋场有害气体
加油站油气回收
70年代 车辆添加尾气催化装置 控制汽油质量
80年代
控制O3、悬浮颗粒物、CO、NO2、SO2 和Pb等六种污染物
90年代
控制运输排放 加强市场激励
21世纪
加强颗粒物控制 强调企业和公众的社会责任
美国洛杉矶大气污染治理
4、治理现状
AIR POLLUTION CONTROL 天津大学
第十二章
12-1
德国鲁尔区大气污染治理
德国鲁尔区大气污染治理
德国鲁尔区大气污染治理
2. 污染严重
每年排放CO2、SO2等约400万吨,烟 灰150万吨,其中60万吨滞留在鲁尔 区上空,最严重的时候,有些地区的 SO2浓度达到5000μg/m3,爆发多次严 重大气污染事件
美国洛杉矶大气污染治理
做好城市规划,提倡居家节能
l 增加主要交通干道、轻轨和地铁沿线的住宅密度; l 控制郊区的无限制性扩展; l 鼓励民众在工作地点附近购房,缩减上下班的距离;大力发展
节能住房,修建更加密闭的屋顶和窗户; l 更新家用供暖系统,提倡使用节能灯,支持节能家电销售等。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对症下药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对症下药)
1 化 传 煤炭的能 统 1.源地位下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 产 降 集约化的改造整顿 业 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衰 世界性钢 落 铁过剩 的 新技术革 原 发展新兴产业 命的冲击 因
产业结构单一
实现产业结构多元
【知识要求】
1、了解鲁尔区发展的背景、遇到的问题
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2、通过资料分析,说出谋区域在能源资
源或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德国鲁尔工业区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包 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 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 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一.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离铁矿区较近
法国东北部铁矿 来自国外的铁矿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离铁矿区较近 (3)充沛的水源 (4)便利的水陆交通
法国东北部铁矿
来自国外的铁矿
分析鲁尔区的工业部门? (5)广阔的市场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 鲁尔区经历了约一个世纪 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 落。
3.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制创新。 ②解放人的思想,利用富余劳动力发展第三产 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③抓住机遇,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④发展科技,加大科技的投入,繁荣经济。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等。
P 大庆问题
21
对”大庆二次创业”,你有什么想法?
大庆区域发展历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
根除雾霾的危害非一日之功
德国50年治理启示录:根除雾霾的危害非一日之功关键词:雾霾的危害负氧离子摘要:德国50年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清除雾霾的危害需要从长远考虑,制定规范的法律法规,加强科技在净化空气过程中的使用,作为个体,可利用负氧离子生成机先给自己的居室空气清除PM2.5,解除十面霾伏。
从工业化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忙于经济发展和重建,忽视了对环境空气的治理,即便是1952年的伦敦毒雾事件也未能引起德国人足够的重视,而在那之后,作为工业发展重地的鲁尔区则在持续了100多年的放纵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鲁尔区的天空必须重新变蓝!”1961年,维利·勃兰特以此为竞选口号参加联邦大选,随后的1962年,鲁尔区重度雾霾致150多人丧命才让德国人彻底觉醒。
领略了雾霾的危害之后,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于1964年出台了德国第一部地区污染防治法,设定了空气污染浓度的最高限值。
随后的几年,空气污染治理法案不断完善,为根除雾霾的危害提供了最可靠的政策基础。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PM2.5也才被正式纳入雾霾治理行列。
限排:切断雾霾产生的根源总结起来,德国在控制空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三点:空气质量标准、限制排放源的排放和建立总的排放限值。
基于空气污染的扩散性,德国还设立了跨境空气污染管制政策,这一点极具战略性。
同时,德国联邦政府、各州和地方当局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区特色的空气污染治理方案,彻底切断大气PM2.5的来源。
空气污染治理更重视科技手段煤炭价格补贴、关闭污染企业、解决失业、治理污水、整治土地,当看到如今鲁尔区的蓝天碧水,很难想象50年前它是另一番模样,更难有人想象,德国人在过去的50年味消除鲁尔区雾霾的危害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了避免空气污染对人体的有害影响,在不断推进空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德国非常重视科技的应用。
于是空气净化处理产业、空气污染在线监测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为高效治理空气污染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1. 引言德国鲁尔区是位于德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工业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矿石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工业遗址等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鲁尔区的环境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这些措施及其效果。
2. 工业遗址修复鲁尔区有大量的工业遗址,这些遗址存在着严重的污染和安全隐患。
为了修复这些工业遗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污染物清理:对遗址进行彻底的污染物清理,包括土壤和地下水的处理,以确保没有污染物泄漏到周边环境中。
•结构修复:修复遗址中的建筑和设施,确保其安全稳固,防止进一步的不安全事件发生。
•填埋治理:对一些无法修复的遗址进行填埋治理,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业遗址的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如今,许多修复后的工业遗址已经成为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3. 矿区生态恢复鲁尔区的煤矿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
然而,煤矿开采导致了大量的地表塌陷和生态破坏。
政府为了恢复矿区生态,采取了以下措施:•植被恢复:在矿区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程,包括栽植各种草本植物和树木,以帮助固定土壤和改善空气质量。
•水资源管理:修复矿区的水体,包括湖泊和河流,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保护和培育水生生物。
•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和培育矿区中的野生动植物,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
通过这些措施,鲁尔区的矿区生态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如今,矿区不仅成为了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的热门区域,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
4. 工业排放治理长期以来,鲁尔区的工业活动导致了大量的空气和水污染。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监管措施:•环评制度:对新项目进行环境评估,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污染物减排: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如烟尘、二氧化硫等。
•监测与执法: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
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生态治理实践及启示1.鲁尔工业区概况鲁尔工业区是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河-威斯特法伦州境内的一个区,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欧洲最大的经济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工业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从地理概念上讲,现在的鲁尔工业区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所属北威州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的所辖区域。
面积为4430平方千米,占北威州总面的1/10,人口约540万,占全国的6.6%。
区域内的主要城市有多特蒙德、波鸿、埃森等。
鲁尔区工业区是《凡尔赛条约》的产物。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必须用富产煤炭和铁矿资源的鲁尔工业区的煤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
从下面这张剖面示意图上可以看出,鲁尔河区域煤层较浅,可以产生大露天煤矿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无尽的能源。
由此开始的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业为鲁尔工业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
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工业区再度繁荣并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煤炭、钢铁和能源工业生产基地,其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德国战后经济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表1)。
但是与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一样,鲁尔工业区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退的全过程。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世界煤炭产量大增,加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被迫缩小煤矿开采规模。
70年代中期,全球爆发经济危机。
鲁尔区的钢铁大幅度减产。
这就是“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迫使传统产业转型,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铸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
1955年,鲁尔区有,40个煤矿基地,81座炼钢炉,数十万产业工人。
到了2003年,煤矿基地、炼钢厂各只剩下7座,产业工人只有几万人。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成为每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经过长期的阵痛,鲁尔工业区终于获得了转型的成功。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20 世纪50 年代末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我们振兴东北,重振中国重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鲁尔工业区的基本情况介绍鲁尔地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内,面积4432.79 平方公里,人口540 万,处于德国以及整个欧洲交通枢纽地带。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以及整个欧洲重要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工业史,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在20 世纪50—60 年代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钢铁工业迅速膨胀,呈现出空前繁荣,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有12 座工业城市、12,000 个工厂和600 多个矿井。
矿山地下交通线总长6,800 公里。
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采掘量占联邦德国总采掘量的80%,钢铁生产占全国总量的1/3。
从20 世纪50 年代末起,由于以煤、钢为主单一经济结构受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革命的冲击,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生产萎缩,失业大幅增加等其他一系列问题。
60 年代以来,鲁尔工业区围绕着发展多样化经济,开展了区域全面整治与更新。
二、鲁尔工业区的整治规划与措施(一)以法治区、整体规划德国在鲁尔工业区改造振兴中先后制定了《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等。
有效保证各项整治政策的实施,纳入到法制轨道。
1920 年,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现在简称KVR),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
这个权力机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员中60%是市、县政府代表,40%是企业代表,有利于其决策顺利贯彻落实。
1960 年该机构提出了鲁尔工业区整体发展规划,担负起全面规划,决定整治措施并组织实施的重任。
1966 年,鲁尔开发协会编制了鲁尔工业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
1969 年又对它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且予以正式公布。
这是联邦德国第一个在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区域整治规划。
论文: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经验及启示
浅谈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经验及启示摘要: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与政府的治理是密切相关的。
在德国鲁尔区治理发展的过程中,德国各级政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模式和路径。
为了改变鲁尔区高耗能的老路,德国政府明确政策导向、设立专业机构、重视科技的成果转化、建设基础设施、加大了环保力度。
而且通过培植新兴产业,拉动结构转型,解决了由大规模工业衰退带来的环境恶化等问题。
鲁尔区整治的政府治理路径对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方法借鉴。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资源型区域经济;政府治理;新兴替代产业;借鉴一、鲁尔工业区整治的政府治理路径(一)政府治理的行为方式1、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建立多种相关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政府已经意识到鲁尔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压力。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等问题,德国政府采取了一些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德国政府设立了“新企业投资项目”,“欧洲复兴计划”等项目,向中小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不断扩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帮助中小企业引进先进的设备,增强中小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由于政府的扶持和保护,鲁尔区的中小企业实力增强,数量也明显增多。
2、政府财政补贴。
德邦州政府为了缩小各地区的差异,促进地区的平衡发展,加强了对老工业地区的改造。
在整治初期,联邦政府通过对煤炭、造船、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辅助想重新焕发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但投入高的结果却是鲁尔区仍在不断的衰弱。
于是,政府又进一步的调整对传统工业的资助方法,减少了对煤炭、造船、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资助,将资助对象转向环保、废弃场等项目,把废物重新回收再利用,将节约下来的资金扶持新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服务业的发展,以便创造新的岗位,让更多德国人民有工作。
3、重视教育、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
德国鲁尔区在复兴的过程中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传统教育方法,创新新兴学科,加强对建设地区的创新和研究,建立了一个贯穿全区的“技术之路”,把区域内的经济和研究两个中心联系起来,不断加快研究创新的脚步,将当地高等院校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非常重视教育、技术和科技成果之间的转化。
最新空气污染治理成功案例
空气污染治理成功案例——德国鲁尔区德国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加之鲁尔区的地理位置,水运、陆运的便利,让这里成为了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
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
曾经的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
鲁尔区上空的6 600多个大烟囱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约4 000 kt,其中600 kt滞留在本区上空,空气污染严重到汽车无法通行,行人感觉肺疼的程度。
现在的德国鲁尔区,在1990年12月,美国华盛顿人口危机委员会发表了世界100个特大城市和产业和人口密集区生活质量的评估报道,按生活质量和等级排序,鲁尔区列为世界第二位。
目前,鲁尔区内共有绿地面积约75 000 hm2,平均每个居民130 m2(1968年鲁尔核心地区这一指标只有18 m2),大小公园3 000多个,整个矿区绿荫环抱,一派田园风光,往日浓烟满天,黑尘遍地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鲁尔河上空蔚蓝色的天空"早已成为现实,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1 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鲁尔区空气污染治理第一步:州政府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
全区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各工厂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及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第二步:改造传统行业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
和所有污染控制模型一样,摸清污染源,削减总量,控制增量。
如果空气出现严重污染,须立即采取行动。
例如,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要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关闭城市内的建筑工地也有助缓解污染;焚烧垃圾等行为控制。
第三步:积极促进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
优惠政策扶持包括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政府收购、矿工补贴、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
第四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产业转型。
将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以此来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19世纪和20世纪德国鲁尔工业区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
19世纪和20世纪德国鲁尔工业区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作者:江山林超君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5期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尔区是德国工业革命史的一个缩影,而其环境变迁也成为德国环境史特别是工业污染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此,本文从回顾鲁尔区诞生前的原始自然环境入手,着重分析工业区形成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严重后果,其中选取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实例,即埃姆舍尔河严重污染以及空气污染,来展示19世纪和20世纪鲁尔区的环境变迁情况。
此外,德国如何根治这个最大的工业污染区,“还鲁尔区一片蓝天”,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随着20世纪70年代德国生态革命时代的到来和广大民众意识的觉醒,通过政治呼吁、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公民动议和社会组织团体的大力支持,以及鲁尔区自身实施的工业转型、技术革新和生态修复,近200年来一直困扰的环境问题终于得到根治,一个崭新的工业文化创新地就此形成。
2010年被欧盟推选为“欧洲文化之都”的鲁尔区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可以说是对1996年德国提出的“一个有应对未来能力的德国”这个战略口号的积极回应。
在这方面,鲁尔区的成功经验无疑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德国环境史;19世纪和20世纪;鲁尔工业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19世纪和20世纪两个世纪内,鲁尔区曾是欧洲最大的工业生产区和人口密集区,这里汇集了许多大型钢铁、矿山冶炼和机械制造等企业。
这些企业不但对本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对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历史进程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和格局变化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整个工业区由大小20多座城市连成,面积443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10万。
区内有两条重要的河流埃姆舍尔河(Emscher)和鲁尔河(Ruhr)。
从环境问题来看,伴随着19世纪早期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鲁尔工业区曾长期遭受雾霾、废气、废水、矿渣和垃圾的困扰,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整个地区也因此被视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地区。
鲁尔区的开发与治理解析
传鲁 统尔 工 业 区@
兴旺
区位优势@
衰落
原因@
整治
措施@
鲁尔区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 的的工业,为鲁尔 区工业生产提供了 广阔的市场。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
区位处于莱茵河,利珀河
和鲁尔河之间。地处 欧洲的十字路口,地 理位置优越。
利珀河
水源充足
莱茵河
鲁尔河
河流、运河、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运入铁矿石
钢铁工业
机械工业
丰富的煤 炭资源
煤炭工业
电力工业
丰富的水源
化学工业
工业结构以为 重化工业 主
基础产业:煤炭工业 思考: 主导产业:钢铁工业
随区域发展,该区将产生的问题?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1、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
问题2、鲁尔区环境恶化
?
能源地位的变化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煤炭时代”进入“石油时
衰落的 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主
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冲击
要原因
整治 措施
1、调整整产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钢铁工业 衰落
学.科.网
电力工业 衰落
化学工业 衰落
世界性的 钢铁过剩
全
区
机械
产
工业 衰落
业
衰
落
产业结构单一
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开采成本上升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内因
外因
环境恶化:大气、水、固体废气物、热污染
观《城市的远见—德国鲁尔工业区》有感
观《城市的远见—德国鲁尔工业区》有感第一篇:观《城市的远见—德国鲁尔工业区》有感觀《城市的遠見—德國魯爾工業區》有感工業區在全世界的很多國家都可以看到。
而工業區的改造對於每個國家都是重中之重並且希望其可以帶來更多的效益和創新的事項。
而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改造,我們看到IBA對於整個主題的把握和創新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加上德國政府對於恩瑟爾河花大力氣,決心改造的魄力。
我們看到了一個工業區改造的很好的範本。
改造後的魯爾新區,是一個在完好保存原有景觀的前提下,發展為融遺跡觀賞、旅遊度假、文化娛樂、科學展覽、體育鍛煉、培訓教育、商貿購物和市民宜居等於一體的區域。
2001年12月,魯爾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後,它還榮膺“歐洲2010年文化首都”的稱號。
觀看這樣一個範本的時候,在一邊觀看,一邊總結對於自己有警醒作用的一些東西:由IBA的競圖來看,我們可以從更多的人那裏汲取到更多東西。
若是依照房子原來的構造來貼切的設計有時候更得甲方的青睞。
1、好的燈光效果可以給夜間景觀加很大的分。
2、平時多留意生活的各種點點滴滴,說不定這些點滴可以進入到你下一個創新的設計,如:以工廠的老牆作為攀岩練習的場所。
3、要以新舊結合,文化和內容不局限在特定的範圍。
如:那個非常獨特的UFO辦公室。
4、以舉辦各種活動來完善設計的公園和開放空間。
5、群聚效應的產生是需要好的策略的,以低廉的租金吸引有創造力和潛力的公司進入到我們打造的地方,可以是未來有很大的增值。
6、以每個身份的視角來看待一個地方可以打造很多令人心動的景觀和設計,不單單是以設計師自己的眼光。
如:礦工住宅打造成婦女、單親媽媽的社區;老人社區;兒童社區。
7、以新能源進入到設計地區,等等。
這些自己總結的淺顯經驗對於自己以後的設計有很大的提示和開拓了自己對於設計的想法。
而在觀看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的內容時候我就在聯想說我自己見過的工業區改造的例子。
如四川成都的東郊記憶和北京的798創意園區。
德国鲁尔的治理
鲁尔区不是统一的自然区域,自1980年代结束工业生产任务后,致力将工业地景改造为休闲、娱乐、展览、教育等设施用途,复原自然环境,世界四大工业设计奖“红点”也于埃森的关税同盟12号矿区园设置设计中心,2010年以主要城市埃森为主的鲁尔区,获选为欧洲文化首都,这也是首次由一处地区而非一个城市获得本项称号。
鲁尔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它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临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地理位置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国土面积的1.3%。
区位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区位优势是鲁尔区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被大规模开采之前,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当地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德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德国90%。
鲁尔区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鲁尔区内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
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
兴起与发展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鲁尔区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矿和生产钢铁,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传统工业地域。
随着鲁尔区的繁荣,这里出现了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城镇集聚区,形成了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著名的工业城市。
二次大战时期,鲁尔区的重工业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德国鲁尔区的经验及启示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德国鲁尔区的经验及启示作者:陈桂生来源:《理论导刊》 2014年第1期陈桂生(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优化政府治理过程,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德国鲁尔区区域整治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联邦、州和鲁尔区政府治理鲁尔的特有模式和路径。
通过明确政府政策导向、设立权威机构、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基础设施、加大环保力度等一系列整治措施,逐步改变了鲁尔区高耗能、以环境为代价谋取发展的老路。
通过培植有竞争力的新兴替代产业,拉动了结构转型,较好地解决了由大规模工业衰退带来的经济停滞和环境恶化的难题。
鲁尔区的经验为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的借鉴。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资源型区域经济;政府治理;新兴替代产业;借鉴中图分类号:F1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1-0110-03综观世界资源型地区(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增长期——资源大量开发引起的经济高涨期——资源枯竭而导致的经济衰退期——经济转型期”的过程。
素有“德国工业引擎”的鲁尔区也是如此。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了鲁尔区的煤、钢产业,使其逐步陷入结构性危机中。
为摆脱困境,适应新经济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1968年),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
经过区域治理后的鲁尔工业区社会经济结构协调,工业布局合理,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
从公共管理层面说,鲁尔工业区整治其实也是一个区域治理的过程。
在综合整治过程中各级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联邦、州和鲁尔区政府治理鲁尔的特有模式和路径。
一、鲁尔工业区综合整治治理模式(一)区域性政府政策主导在“区域政策区域化”的目标下,德国机构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各方呼吁替代中央集权的地方管理者应拥有更多的自治权。
在鲁尔区的综合整治过程中,众多由地方政府机构、工会、政党和各种协会组成的地区会议纷纷设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雾霾的措施与启示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雾霾的措施与启示在德国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年代,以煤铁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工业区工业快速增长给当地带来了巨大发展,但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未经过滤的工业废气会对健康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鲁尔工业区的雾霾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成功治理。
一、鲁尔工业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德国鲁尔工业区雾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和“逆温”天气。
1961年,鲁尔工业区共有93做发电厂和82个炼钢高炉,每年向空气中排放150万吨烟灰和400万吨二氧化硫,这些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悬浮,并因为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的出现,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从而形成了雾霾。
二、德国雾霾的发生及人们对雾霾的认识变化人们对环保的认识总是与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德国的大气污染治理也不例外。
从19世纪的工业化开始,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持续了100多年几乎不加任何控制措施的废气排放过程。
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也未引起德国重视,因为当时的德国正处于战后恢复期,发展经济才是第一要务。
1961年,德国政治家维利?勃兰特首先提出“鲁尔工业区的天空必须重新变蓝”的选举口号,他的提法在当时甚至遭到本党人士的嘲笑。
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是1962年12月导致156人死亡的鲁尔工业区雾霾事件。
当时鲁尔工业区首次出现严重雾霾,部分地区空气SO2浓度高达5000微克/平方米,当地居民呼吸道疾病、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发病率明显上升。
1964年鲁尔工业区空气中SO2浓度约206微克/立方米,其所在的北威州州政府颁布《雾霾法令》,但迫于经济利益和保障就业的压力,污染限值设定较宽松。
当时最受企业界追捧的“环保措施”是“高烟囱”政策,即把烟囱加高到300米,降低低层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此举虽然有效降低了鲁尔工业区大气污染的数据,但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
半个欧洲为此遭受酸雨之苦,导致农作物减产、鱼类死亡,危及饮用水安全。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还没有任何一部关于限制排放的法律,也没有雾霾报警机制,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威胁缺乏深刻认识。
1971年,大气污染治理首次纳入联邦德国的政府环保计划。
1973年,德国电视一台播放了沃尔夫冈?门格斯的电视片《雾霾》,播放后就在德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此后,德国政府和民众就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达成了共识。
1974年,德国第一部联邦污染防治法正式生效,SO2、H2S和NO2开始执行更严格的污染限值。
1979年1月17日上午,西德意志广播二台突然中断了正在播出的节目,分别用德语、土耳其语、西班牙语、希腊语和南斯拉夫语紧急通知鲁尔工业区西部地区民众,空气中SO2含量严重超标,德国历史上首次雾霾一级警报就此拉响。
1985年1月18日,雾霾笼罩德国鲁尔工业区,空气中SO2浓度超过了1800微克/立方米,这次是最为严重的雾霾三级警报。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煤烟味,能见度极低。
这次雾霾致使24000人死亡,19500人患病住院。
德国绿党及大部分环保团体发表声明称“雾霾危机”是环境、能源和交通政策多年疏忽的结果。
自1991年柏林出现最后一次“雾霾”事件后至今,德国再也没有拉响“雾霾警报”。
这是德国各方雾霾治理措施更加严格和完善,前期持续的治理行动取得了实质效果的结果。
回顾德国和鲁尔工业区雾霾治理之路,德国人为“环保梦”付出了沉痛代价,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如今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三、德国和鲁尔工业区为治理雾霾采取的行动(一)持续出台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德国对于空气质量的管理首先是从法律层面把关。
德国在制定空气净化法律法规方面主要有3个里程碑,分别是1974年的《联邦污染防治法》、1979年的《关于远距离跨境大气污染的日内瓦条约》和1999年的《哥德堡协议》。
1962年鲁尔工业区发生雾灾之后,德国各州纷纷出台雾霾管制条例,规定出现雾霾天气时,政府可要求企业停产、车辆停驶。
1964年北威州颁布了《雾霾法令》,设定了大气污染浓度的最高限值。
1974年,德国出台了《联邦污染防治法》,针对大型工业企业进行法律约束,为其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该法律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1979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主导缔结的《关于远距离跨境大气污染的日内瓦条约》,强调通过各国科技合作与政策协调来控制污染物排放。
此后每隔几年,在这一公约的基础上都会衍生出新的关于控制大气污染的协议条款。
1999年,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共同签署《哥德堡协议》,为硫、氧化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氨等主要污染物设定了相关的排放上限。
根据该协议,到2010年,德国要完成SO2排放减少90%、氮氧化物排放减少60%等目标。
目前德国及各地已出台8000多部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到雾霾和大气污染治理。
联邦环境部相关网站上可查询到各地区甚至某企业的排放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根据法律,一旦企业造成空气质量问题,公民有权要求相关机构对企业进行调查,要求他们根据法律更新完善装置,如果问题仍旧没得到解决,相关机构有权让企业停业。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是帮助德国鲁尔工业区摆脱雾霾的主要手段之一。
鲁尔工业区兴起于19世纪中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依赖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发展,“偏重”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雾霾等严重的大气污染。
20世纪60年代,鲁尔工业区开始进行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并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鲁尔工业区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制订调整产业结构的指导方案,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为此北威州政府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 。
20世纪70年代,鲁尔工业区在继续加大第一阶段改善基础设施和推动矿冶工业现代化的同时,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重点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逐步发展新兴产业。
为此,北威州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来资金,例如凡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到北威州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联邦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鲁尔工业区内不同城市的优势,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例如德国政府1989年制订了“矿冶地区未来动议”,近年来又着手实施“欧盟与北威州联合计划”,其目标是发挥区域优势,例如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多特蒙德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其港口优势成为贸易中心等。
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强有力的科研基础支持,为此鲁尔工业区积极发展科研机构,已发展成为欧洲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
除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外,每个大学都设有“技术转化中心”,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到市场应用的体系。
同时,政府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群体效应”,并对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项目予以资金补助。
(三)联合周边国家制定统一的环境治理政策鲁尔工业区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还得益于欧共体的统一环境政策。
由于空气是流动的,人们意识到空气净化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防治大气污染需要国际合作。
1979年,《关于远距离跨境大气污染的日内瓦条约》为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做出规定。
上世纪80年代初,欧共体制定了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不再只针对周边大气的污染物浓度,而是直接针对废气本身。
加高烟囱的做法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企业必须配备过滤装置或净化设施,才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排放。
截至1988年,鲁尔工业区80%的发电厂安装了烟气净化设备,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发电厂在1993年之前全部关闭。
1999年,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和加拿大共同签署了《哥德堡协议》,要求共同减少排放规模。
2005年1月1日起,德国实行统一的欧盟排放标准。
例如,粒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应低于40微克/立方米,日平均值应低于50微克/立方米。
如出现日平均值高于该值的情况,每年不得超过35天。
2010年德国将欧盟关于PM2.5的规定引入本国,争取到2020年将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以下。
(四)建立空气监测网络和预警响应机制时刻监控雾霾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并及时采取临时性措施,对于防治污染和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意义重大。
为此,德国逐步建立了包括鲁尔工业区在内的全德空气质量检测站点,一旦某地区超标,当地州政府就与市、区政府合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对部分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限制城市内的建筑工地运作,注意避免燃烧木头、焚烧垃圾等行为,控制非生活必需工业产品生产。
截至目前,德国联邦和各州共设有643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这些监测站点各有分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其中,联邦环保局的监测站点有7个,选址远离城乡地区,主要负责按国际公约和欧盟法律来监测未受人类生活影响的空气质量状况,而各联邦州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则在城乡地段按层次进行布局。
德国各地监控网点的监测数据在网上一目了然,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了解到当日和近日的空气质量,包括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臭氧等具体指标,并可预测未来几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五)积极开展舆论宣传和环保教育排放可吸入颗粒物几乎人人有份,减少排放自然人人有责。
为此,德国非常注重采取一些“软措施”,如呼吁民众节能减排,使用节能家电,在家不要乱烧树叶和木头,选择节能减排的采暖方式如天然气集中供暖,出行多搭乘公共交通或骑车,主动选择使用可再生能源,私家车尽量选择排量小、污染小的车辆等,尽量减少因为生活生活方式等原因造成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排放。
德国高度重视下一代的环保教育,向每个人宣传环保是生活习惯的理念,让肆意排污的行为没有生存的土壤。
通过长期持续的宣传教育,德国民众的环保观念大为增强,德国联邦环境部公布的民调显示,92%的德国人认为环境保护很重要,87%的人表示由于担忧下一代的生存环境,必须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环保。
四、治理成效长期有效的治理工作让鲁尔工业区的雾霾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
据鲁尔工业区所在的北威州环境部门统计,1964年,莱茵和鲁尔工业区空气中SO2的浓度约为206微克/立方米,而在2007年下降到8微克/立方米,降幅达97%。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在1968年至2002年间也出现明显下降,2012年鲁尔工业区所有空气质量测量站中PM2.5年均含量最高只有21微克/立方米。
从整个德国的情况看,德国联邦环保局的报告显示,自1985年以来,德国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逐步减少,NO2超标地区面积不断缩小,SO2浓度已由警戒值明显降低并连续多年保持在正常范围,臭氧浓度也呈现逐步正常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