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三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1.1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1.1 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地貌对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1.2 气候气候是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包括气温、降水、风等。
气候对水文、生物、土壤和人类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1.3 水文水文是指地球表面水的循环和分布,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水文对地貌、气候、生物和土壤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1.4 生物生物是指地球表面的所有生命形式,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物对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1.5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物质,由岩石风化、生物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形成。
土壤对地貌、气候、水文和生物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 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由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2.1 人口人口是指地球表面的人类总数,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
人口对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2 城市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分布、城市功能等。
城市对人口、农业、工业、交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3 农业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包括农作物、畜牧业、林业等。
农业对人口、城市、工业、交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4 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工业对人口、城市、农业、交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5 交通交通是连接各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包括陆路、水路、空运等。
交通对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6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一、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1、秦岭—淮河:一月0°C等温线,800mm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与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线2、大兴安岭:400mm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二、主要的区域特征1、高原盆地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2、平原丘陵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3、我国资源的分布: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②北方:煤、石油、铁;③西北:石油、天然气;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三、资源跨区域调配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④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⑤西电东送:a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b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和长三角;c南路(水电为主)供应华南和珠三角四、河流开发①流域治理—修大坝—拦洪蓄水—中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淤积量减少—海浪侵蚀作用增强②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控制水位,疏通河道,治理洪涝)a:――→防洪、灌溉、养殖――农、林、渔等第一产业水平提高b:――→航运、旅游业――第三产业发展c:――→发电(火电、水电、核电)――发展炼铝、化学高耗能工业――形成工业走廊五、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利,且位置靠近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高三地理学科中,学生需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应用,了解相关的地理现象、问题和解决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背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在1987年《环境与发展议程》(也称布鲁特兰特报告)中提出的,强调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
背景是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基本原则: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联合。
其中,经济的原则是通过实现良好的经济增长来促进社会福利;社会的原则是以公平、公正和人权为导向,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环境的原则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能源开发、气候变化等。
例如,为了保护环境,人们可以采取节约能源的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在城市规划方面,需要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提供便利的交通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还包括:4. 生态足迹和生态城市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人、国家或地区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
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城市。
生态足迹和生态城市的概念对于评估和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水资源和水危机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需求,但全球水资源的供应不平衡和水污染严重。
人们需要了解水资源的稀缺性、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倡节水意识和水资源的保护。
6. 土地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是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基础,但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特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可行性、社会公正性和环境可行性。
3.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综合性、长远性、协同性、继承性、多样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1.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群体和各种基因型的总称。
3.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的抵抗力。
4. 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可持续存在的最大负荷。
5. 资源枯竭与资源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种不同的资源类型。
6. 环境承载力:某一地区或系统能够容纳尽量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而不引起环境的恶化。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领域1. 经济可持续发展(1) 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2) 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环保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减少传统污染型产业。
(3) 能源的转型和优化: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4) 循环经济的建设:推动资源的减量化、利用化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闭环利用。
2. 社会可持续发展(1) 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
(2) 教育和卫生:加强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3) 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4)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 环境可持续发展(1)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
(2) 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生态修复与建设: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
(4) 环境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制度,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
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7.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8.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9.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10长江域的开发与整合。
11.长江三峡工程。
1.区域农业发展概况。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
5.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区域。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为例。5.区域差异。
6.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
6.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7.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8.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9.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10.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和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西气东输工程。
3.南水北调。
4.西电东送工程。
5.晋煤南运。
6.产业转移。
7.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信息技术。
2.遥感。
3.全球定位系统。
4.地理信息系统。
5.3R技术之间的关系。
6.数字地球。
7.我国数字地球的组成。
7.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8.我国三个经济地带。
9.西部大开发。
1.荒漠化的概念。
2.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性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内容
第二章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一荒漠化的含义1西北地区概况:A西北地区的范围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界线: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
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特征:以贺兰山为界,东部为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为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气候特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干旱。
其成因是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山岭重重阻隔。
(3)内部差异: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200mm以上,自然景观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草场载畜牧量大;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200mm以下至不足50mm,自然景观为戈壁、沙漠,草场载畜牧量小。
2、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即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植被破坏)3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土质疏松、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A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B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经济损失(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少(2)沟壑发展、泥石流破坏工矿交通设施危害(3)水、土、肥的损失干旱生态破坏(4)淤积江河湖库洪涝(下游“地上河”)(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荒漠化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灌溉和耕作技术;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草;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营造防沙林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多层防护林体系。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关注着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角度,对高中地理中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环境保护1. 自然资源的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保护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节约使用和开展环境保护行动来实现。
比如,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其与生物系统、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非法捕猎和乱砍滥伐等方式来实现。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3. 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势在必行。
比如,控制工业废气的排放、加强水体监测和处理等。
二、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只有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采取合理的经济政策和科学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延长资源使用寿命。
可持续利用资源对于保护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
绿色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污染的减少。
地理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地理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地理知识在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学旨在研究地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而可持续发展则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地理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理知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确保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发展方式。
地理知识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下面是几个相关的知识点:1.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如石油、矿产资源等。
同时,地理学也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以避免过度开采和资源枯竭。
2.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地理学关注生态系统的组织和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持。
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推行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 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地理知识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
通过测量和分析气候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地理知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发展方式。
地理知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几个相关的知识点:1. 区位与交通网络:地理学研究区域的区位条件和交通网络,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便利性,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决策依据。
2. 市场与资源配置: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市场的分布情况,以及资源在不同地区的供给和需求。
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和供应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地理学研究城市的规划和土地利用,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地理知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保护和促进社会公正、平等和和谐的发展方式。
地理知识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三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第二讲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学习目标】:1.考查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
2.多以区域图、综合利用生产流程图为背景材料来呈现,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资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梳理】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1.区位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__________,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2)水陆交通发达:_________纵贯本区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煤炭资源极为丰富。
2.发展状况(1)主要工业部门:______、电子、_______、煤化工、__________、_______建材。
(2)工业地位: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______基地、钢铁基地和______________基地。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传统产业的衰落(1)表现:20世纪60年代,_________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工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2)原因①能源消费结构变化,______的能源地位下降。
______开采人工成本过高,失去竞争力。
煤炭产业衰落影响鲁尔区的__________技术发展,需要人员减少。
②钢铁生产转移,_________下降。
2.环境恶化(1)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_______为主,产业结构以_________为主。
(2)表现:______、______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大气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热污染;__________破坏。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1.改造____________,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________(1)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_________、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2)改善__________,鼓励____________迁入。
(3)重视________、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治理____________,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1)整治_______, (2)控制_________,(3)加强____________,(4)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1.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总体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 具体例子: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两者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点:-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大陆性稍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资源丰富。
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1. 农业活动: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
如长江三角洲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松嫩平原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2. 工业活动:工业布局也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有利于工业的发展;而松嫩平原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 特点:全能性(适用于陆地和海洋等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和记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docx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气候与地貌3. 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①区域发展早期:人类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②中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区域内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显现出不和谐;③后期:区域最先的优势丧失,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4>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八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O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远距离——不接触地物,感知——借助安装在飞行器上的设备<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一收集一传输一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一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一传感器一遥感地面系统一成果与传统手段相比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变化;受地面条件限制少;手段多,获取信息量大;用途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气候与地貌3. 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①区域发展早期:人类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②中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区域内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显现出不和谐;③后期:区域最先的优势丧失,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4>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八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O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远距离——不接触地物,感知——借助安装在飞行器上的设备<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一收集一传输一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一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一传感器一遥感地面系统一成果与传统手段相比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变化;受地面条件限制少;手段多,获取信息量大;用途广。
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
2、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一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一GPS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3、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5、“3S”的关系与数字地球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
6、地理信息技术除了“3S”技术外,还包括虚拟环境、网络GIS等技术。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1994.12.19第49届联大决定1995. 6.17开始,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况地理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行政范围: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概况发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三个地区:科尔沁沙地西部.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塔里木盆地西部与南部边缘的绿洲周围。
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现象: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漠化。
2、沙漠的两种类型:副高控制一热沙一撒哈拉沙漠内陆腹地一温沙一塔克拉玛干沙漠3、荒漠化的影响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山西北-东南走向的传统画法;也有祁连山呈左右横向延伸的。
其次注意祁连山的地理分界意义。
再次河西走廊三大河,河流线性地物的分布特征,河流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关系,河流的水系特征及水文特征,河流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线等),最后契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谈谈三条河流的治理措施,与其对当地自然环境改善的重要意义。
自西向东分别为流经玉门.安西、敦煌地区的疏勒河,流经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八嘉峪关地区的黑河(其中一段别称“弱水”),流经武威、金昌地区的石羊河。
产物。
强调发生于“非荒漠地区S荒漠- “结果笃荒漠化- “过程S自然因素:气候异常(气温.降水变率大(降水变率大更重要));降水少.深居内陆;鼠害蝗灾:全球变暖。
人为因素:(回答人为原因答下一行两点,人为影响因素答下面第二行五点,外加⑥人口激增)根本原因: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三项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两条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一个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治沙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各地因地制宜提出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沙坡头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宁夏平原中的中卫平原上,位于黄河干流以北。
当地为了防止腾格里沙漠受西北风(可由课本插图中的新月形沙丘的平面形态判读)的风力搬运作用,向东南方向掩埋包兰铁路而兴建。
使用当地农作物秸秆及黄河水生挺水植物如麦草、芦苇等制作草方格沙障(本措施属于上文五项治沙措施中第二项的工程措施)。
通过①提高地表粗糙程度,增加摩擦力,影响风速,减少风力侵蚀能力;②增加地表粗糙程度,使地表径流减速,延长下渗时间,截留水分,提高地表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新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大规模垦荒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恶化。
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以下一系列防护措施:①大面积推广土壤保护耕作制度,如无壁犁、带状种植等;②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③营造农田防护林带;④保留残茬,积雪保境(shdng)(墻情讲白了就是土壤含水量多少)。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原始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 或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非地带性分布地区的分布成因(有的书上称之为“热带海洋性气候”):①地形(高山或高原);②迎风坡;③暖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3.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课本在第一段中提及的环境效应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综上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亚马孙平原560万krrh为世界提供1/5的陆地生物物种,1/4的地表淡水,1/3的氧气。
4.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存在地上植物体内。
土壤贫瘠的原因: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及时得以补充,依赖于强烈的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强烈,生物生长旺盛);②高温多雨的淋溶作用。
(其脆弱性必将导致水土流失,带来强烈的流水侵蚀。
更加烘托主题網呆护热带雨林”)5. 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亚马孙)雨林大规模开发计划的背景)。
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人类的开发)贝伦是巴西北部最大港口,玛瑙斯是巴西的炼油、电子、摩托生产基地。
亚马孙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具体措施: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新建居民点及造纸厂与炼铝厂(注意与水电的联系);②移民亚马孙平原(根本原因一人口分布不均,东北部人口稠密,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自然因素一东北部气候干旱;经济因素一东北部贫困,贫困集中,社会问题严重;政策因素一巴西政府推行“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包括伐木业与大牧场放牧业及农产品加工。
7. 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1 •国际社会:①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②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计划和措施;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2•巴西政府: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④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1、能源:能给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包括汽油、电能)。
资源:指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到的所有物质与能量的总和。
(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中的资源,如交通资源、人才资源)。
自然资源: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不包括电、地震、海啸等)。
按形成与来源分类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能)直接的太阳辐射(狭义太阳能)现代光合作用转化的太阳能-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波浪能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温泉等核燃料等来自月球、太阳的引力能潮汐能等按性质分类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地热、潮汐能等非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沼气除外)等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沼气、地热、核能等按能否从自然界直接获得或是否经过人工加工一次能源(自然界直接获得)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二次能源(从一次能源转化成)电能、汽油、沼气、氢能(天然氢很少)等、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优势具体表现a.储量丰富探明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7年生产规模计算,可开采430年b.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有煤田分布c.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d•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e.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F.丰富的煤层气(俗称瓦斯):中国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本地区占全国储量1/3煤田煤种特点用途大同煤田动力煤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燃料发电河东煤田主焦煤低硫、低灰、抗碎强度大、抗磨性好冶炼钢铁②市场广阔:a我国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2011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美国);b我国对能源消费的需求量还会增加;c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