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八:2007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2022央行加息的案例

2022央行加息的案例

2022央行加息的案例篇一:案例九:2004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案例九:2004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

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

以调整后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12.83%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

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从利率走势看,这是中国九年来的首次加息。

此次加息所带来的市场影响,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中国国内,在中国已经充分融入到国际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加息导致国际市场油价的下调,也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的相应调整。

在公布加息之前,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

从这些经济运行的数据走势看,2004年全年的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基本上没有大的悬念,走势和格局也已经相对清晰。

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当是在前三季度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第四季度应当采取哪些相应的政策举措,从而为2005年的经济增长创造更为大的空间。

适当加息,改变2002年前为防通货紧缩设定的利率水平,将利率由负转为稍高于零的实际利率水平,这样做有利于企业形成合理的投资预期,改变宏观调控因缺乏价格信号的配套支持而难以长期巩固的状况;有利于防止因为长期负利率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过热,反倒使问题积重难返的状况出现;有利于克服资金体外循环,提高央行的货币政策效应;有利于体现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也有利于改变商业银行由于始终对预期不明朗而采取过于谨慎的贷款行为。

央行加息

央行加息

央行加息与我何干?(文/股市的逻辑)2010年10月19日,这天晚上的7点公布了这样一条新闻: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年等一回。

有人可能会说,2007年不是也加过息吗?到现在也才三年,为什么说是六年等一回呢?其实2007年的加息和这一次是不一样的。

这次加息是一个转折点,是一个由降息周期转入加息周期的拐点,而上一次加息周期起始点是2004年10月29日,截止点是2007年12月21日,然后是降息周期,直到2008年12月23日的最后一次降息。

本次加息标志着一个新的加息降息周期轮回的开始,所以说值得纪念。

这次加息与我们的理财和生活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呢?加息不可怕,可怕的是频繁加息,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给出了上一次加息周期与经济和股市状况的对照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经济进入上升周期时,进入加息周期,经济存在过热现象的时候,会采取较为温和的加息手段,加息的速度较为平缓,而当经济存在明显过热的时候,会采取较为严厉的加息手段,加息速度比较频繁;当经济下滑的时候,会进入减息周期,当经济下滑严重的时候,减息速度比较频繁。

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方向与利率的变动方向比较一致(从改革开放后到2002年的情况也是如此),而且利率政策开始频繁出现(如频繁加息或频繁减息)的时候,往往是经济周期的转折点。

所以加息不可怕,可怕的是频繁加息。

温和加息往往意味着一轮新的经济上升周期的开始,而频繁加息则意味着经济已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对我们的投资和生活也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一)加息对股市的影响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政策与股市的关系来看。

国家政策的出台只能对股市的运行趋势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而很难对股市的运行状态产生根本影响,即很难让股市发生反转立刻就由牛转熊、或由熊转牛。

股市的涨跌越来越依照其本身的规律开始运动。

那么现在是牛市还是熊市呢?这需要从以下几个因素去分析。

07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07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2007年是我动国用紧缩货币政策最为频繁的一年,但因为我国当时面临着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所以紧缩效应不是很明显。

呵呵,存款准备金率因为其效应过于激烈,被人们称为“休克疗法”,不宜频繁动用,但我国07年就十次提高,说明了我国政府的无奈,公开市场操作是最为灵活的工具,效果也立竿见影,毕竟可以很快收缩流动性,而且央行也可以灵活的进行操作,因而政府在调控方面应该结合多种工具,再贴现率这东西不好说,我不太了解了。

呵呵央行年内第六次加息突然而至,令人大感意外。

据报道,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调高了27个基点。

从时间点看,此次加息的确有些意外。

之前11月份CPI数据出台,因其创出11年来新高,市场曾广泛预期加息举动将随之而至。

但是,面对市场惯性化的思维模式,央行却选择了“按兵不动”。

也正是因此,有关汇率政策将成为主要选择工具、12月份CPI涨幅数据将会回落等说法开始盛行,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央行的静默举动。

然而,偏偏在市场对年底再次加息逐步“放松警惕”之时,却最终成为政策预期兑现之刻。

对于此次加息出台时间的意外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其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利率政策作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尽管长期看有逐步被汇率政策替代的可能性,但是总归难以被彻底摒弃。

毕竟加息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存款的流出成本,发挥抑制投资过热的作用。

其二,加息的政策效果一直备受争议。

由于此次物价上涨主要源自于农产品成本的推动,单纯加息动作不仅无助于增加农产品供给,反而可能增加其生产成本,成为推高价格上行的因素。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对此表示出一定认同,他表示“由于CPI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较大,加息对这种情形是否有效正在研究之中”。

由此,加息动作出台本身实属正常,只是要让政策效果更优,避免其无效甚至是背道而驰的结果,就需要央行在具体加息的比例上“颇费思量”。

央行加息背景

央行加息背景

央行历次加息的背景分析【摘要】本文试图从对我国利率调整的历史考察出发,探讨我国历次加息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对当前加息情况作出深入分析。

一、1990年至2007年加息情况1990到2010年历次加息情况如下:1、1993年5月15日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7.43点。

2、1993年7月11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3.05点。

3、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一路下跌中的沪综指继续大跌1.58%,当天报收于1320点。

4、2005年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

稍作反弹后,沪综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

5、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点,收盘1440点,涨23点,大涨1.66%。

6、2006年8月19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周一开盘后,沪指开盘低开至1565.46点,最低点1558.10点,随后迅速反弹收复失地,收盘至1601点,上涨0.20%。

7、2007年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低开后大幅度走高,开盘2864点,收盘3014点,突破3000点,全天大涨2.87%,随后一路强劲上行至3600点。

8、2007年5月19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5月21日,沪市开盘:3902.35点,低开127.91;报收4072.22点,涨幅1.04%。

9、2007年7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7月23日周一两市大幅跳空高开,沪市开盘报4091.24点,上涨32.39点,深市开盘报13615.30点,上涨197.34点。

对央行连续加息的背景分析

对央行连续加息的背景分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Journa l of Chongqing Unive rsity of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y(Soc ial Sciences Editi on) No.62008对央行连续加息的背景分析张广军摘 要:加息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手段之一。

央行2007年3月18日至9月15日连续五次加息,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国际油价和美元加息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加息旨在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过度投资,防止经济过热。

关键词:利率;加息;流动性过剩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8)06-0078-02作者简介:张广军(1973-),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数学院助教,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5)统计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7-10-13 利率是指借贷期内形成的利息与所贷资金的比率。

作为货币资金的使用价格和国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调节利率,可以影响一国的国民产出、物价水平、就业水平。

2007年以来,央行分别于3月18日、5月19日、7月21日、8月22日、9月15日连续加息,存款利率由2006年3月17日的2.52%提至3.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由原来的6.12%提至7. 29%,提高了1.17个百分点。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存款利率上涨了53.6%,贷款利率上涨了19.1%。

货币政策是调整宏观整体经济预期和趋势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央行通过提升贷款利率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过度投资、防止经济过热。

如此频繁的加息,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历史上所罕见。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CP I指数CP I指数是衡量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

对央行六次加息的效应分析

对央行六次加息的效应分析

对央行六次加息的效应分析2007年以来,我国出现股市热、房地产热,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

为应对通胀压力,央行连续六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以稳定通胀的压力。

本文重点就加息对百姓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房贷、股市、居民储蓄、通胀预期作简要分析。

标签:加息房贷股市通胀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 和税收、价格、信贷杠杆一样,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12月21日起除活期存款利率略有下调外,上调各个档次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加息。

2007年也成为近年央行利率调整最频繁的一年。

虽然此次加息的幅度比人们预期的要低,但连续六次加息的累积效应不可小视。

本文重点就加息对百姓密切相关的房贷、股市、居民储蓄、通胀预期做简要分析。

一、加息后对房贷市场的影响随着今年以来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贷款购房者还贷负担有所加大。

对于今年3月18日以前银行贷款购买住房的人来说,2008年1月1日,对于这部分购房者,银行执行5年以上商業贷款7.83%的新利率,即使享受下浮15%的优惠利率仍为6.6555%,6次加息后房贷利率累计提高了0.8415%,即一次性加息将近1%。

而去年年底,购房公积金贷款5年以上年利率为4.59%,今年6次加息后为5.22%,上调了0.63个百分点。

由于从2008年1月1日起银行已按照提高后的央行新利率标准来计算每月房贷还款数额,所以不少贷款买房者不得不面临一次性消化去年央行6次加息后增加的财务负担。

以某客户在2006年底向某商业银行办理20年期按揭30万元购买了一套住房为例,在接连6次加息后,五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由6.84%上调至最新的7.83%,即使给予8.5折的利率优惠,利率也从5.814%上调至6.656%,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使得的月供从6次加息之前的2117.23元上涨至2264.36元,每月还贷增加了147.13元。

由此可见,连续的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人的负担。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分析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分析

❖ 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货币信贷增长较快
长期高储蓄、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升值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 内外原因。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06%,高于年初确定的16% 的预期目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5万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新
增贷款的80%。
12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评析
1.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第九十六期央行票据发行情况
名称
发行量 期限
价格
2007年第九十 200亿元 3个月
99.30
六期央行票据
(91天)参考收益 率来自2.8275 %18
8月29日央行买入特别国债。
❖ 财政部8月29日向境内商业银行发行了2007年 第一期特别国债6000亿元,期限为10年,票面利 率为4.3%。
❖ 人民银行于8月29日进行了公开市场操作,从 商业银行买入特别国债6000亿元,这样增加了债 券持有规模,有利于增强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 和有效性。
19
当前货币政策对山东经济的影响 1.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产生冲击。 2.对第二产业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20
央行历次加息及对股市影响
次 调整时间 数
调整内容
公布第一、二交易日股市 表现(沪指)
10 2007年08月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 8月22日开盘:4876.35点,收
22日
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 盘:4980.08点,涨0.5%
央行2007年四次加息
1 1993.5.15 各档次定期存款利率平均提高2.18%, 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2 1993.7.11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3 2004.10.29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 0.27%。 4 2005.3.17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5 2006.4.28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 0.27%,提高到 5.85%。 6 2006.8.19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 0.27%。

我国央行加息背景及效果

我国央行加息背景及效果

我国央行加息背景及效果提要2010年10月19日晚,央行突然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时隔近三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开启加息利器,这是中央银行自2007年12月之后的首次加息。

此次加息是在重重矛盾中产生的,虽然幅度不大,但其意义不可忽视。

关键词加信息;通胀;资产泡沫;热钱一、中央银行此次加息背景及效果分析数月的“加息”传言以央行的加息结束了。

其实自从2010年1月份监管部门收紧货币信贷开始,伴随着CPI的持续走高和资产价格泡沫的渐渐增大,以及经济运行的迅速回暖,市场上就开始流传出了“后危机”时代的首次加息,但是央行却一直没有使用加息政策,而是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直到10月19日晚,央行突然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央行此次加息选择在此时点,其效果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减少流动性,抑制我国CPI的持续上涨。

纵观我国2010年CPI,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7、8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3.3%、3.5%,而9月份的CPI 更是创了23个月的新高,达到3.6%。

与此同时,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也大幅攀升,M1从2010年初的22.9万亿元增长到了9月份的24.3万亿元,M2则从62.5万亿元增长到了69.6万亿元。

因此,此次加息对于减少流动性、治理通胀的意义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正处于通胀风险加大的非常时期,如果再不加以治理,很可能使通货膨胀加大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价格信号失真,使生产者难以判断市场真正的需求情况,产业结构发生扭曲,从而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调,到了后期就会出现经济萎缩,直接造成国民经济的衰退。

而我国政府此次加息则表明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和央行对于我国未来CPI走势的一种态度,因此此次加息行为可能只是未来加息周期开始的一个前奏。

第二,本次央行加息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抑制资产泡沫化。

资产泡沫化的产生是由于投机性资金导致价格持续上升,改变市场对于该种产品的预期并吸引更多买家,形成自我实现的正反馈过程,并造成资产价格脱离其真实价值性成价格扭曲,直到资产泡沫的破裂。

2007年8月22日第四次加息

2007年8月22日第四次加息
7. 9 2
70 2

半 年

3 1 .5
3 6 0

34 .2
3. 7 8

至 三 年
72 .0
7.8 3
74 .7
7.5 6
二 年
4.3 2 4Biblioteka 0 5 二 全 jL 凸年
三 年


4. 5 9


5.2 2
5. 6 7
4 9
五 年 以上
7 5 .6
决 心不 言而 喻 。银 行加 息不 仅有 利于进 一 步遏制 流动 性 , 防止银 行信 贷过 快增 长 , 还有 利 于
适 当增加 百姓 存款 利益 收益 , 可缓解 目前 因物 价上 涨 给百姓 带来 的不 利影 响 。
央 行 宣布 从九 月 十五 日起 进行 第 五 次加 息
中国人 民银 行 1 4日宣 布 , 决定 自 9月 1 5日起 调 金融 机 构 人 民 币存 贷 款 基 准 利 率 , 上 这 将 是央行 今 年 以来 第五 次加 息 。 根据决 定 , 9月 1 自 5日起 , 上调 金融 机 构人 民币 存贷 款 基 准利 率 。金 融机 构 一年 期 存 款基 准利率 上 调 0 2 .7个 百分 点 , 由现行 的 3 6 %提 高 到 3 8 % ; .0 .7 一年 期贷 款 基准 利率 上 调
流动性 过剩 矛盾 , 保持 物 价 基本 稳 定 。国家 统 计 局 日前 数 据 显 示 , 食 品 价 格快 速攀 升 影 受
响 , 月 份全 国居 民消 费价格 总水平 同 比上 涨到 5 6 7 .%。这 是 我 国 C I 续 5个 月 同 比上涨 P连 达到 3 %以上 , 是近 1 也 0年来 C 1 度涨 幅最 高 的一个 月 。 P月 “ 行如 此密 度频 繁加息 , 在更加 明确 地通 过 货 币 政 策传 递 紧 缩信 号 , 而 更 有 效地 央 是 从 影 响企 业和 个人 的 的预 期 。 中国社科 院金融 专 家易宪 容接 受新 华社 记者 采访 时表 示 。 ” 算上 此 次加息 , 央行 半年 内 四度 上 调贷 款 基 准利 率 共 计 0 9 .9个百 分 点 , 递从 紧 信号 传

利率变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案例

利率变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案例

利率变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案例在金融市场中,利率变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利率的波动对金融市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对个人投资者、企业还是国家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案例来探讨利率变动对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案例一:央行加息近期,某国央行决定加息,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更为紧缩。

首先,利率上升会增加贷款成本,对个人和企业的借贷需求造成一定的压力。

例如,个人申请购房贷款或者企业为扩大生产需要贷款时,由于利率上升,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从而减少贷款需求,导致资金供应减少。

其次,利率上升对股市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高利率会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增加的财务压力可能导致某些企业的股价下跌。

另一方面,高利率也会吸引投资者将资金转移至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而不是投资于股市,导致股市的资金流出,进一步加剧股市的不稳定。

此外,加息还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

高利率会吸引国际资金流入该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进而影响出口。

当本国货币升值时,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增加,可能导致出口减少,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央行加息的利率变动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个人借贷、企业融资、股市和外汇市场等。

案例二:央行降息与加息相反,当央行决定降息时,利率将下降,货币政策更为宽松。

利率下降将有助于刺激个人和企业的借贷需求。

由于贷款成本下降,个人购房、购车等消费意愿增强,企业也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支持,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降息也有助于提高股市的活跃度。

由于低利率环境下,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入股市,从而提升股市的交易量和股价。

此外,降息还可以提振国家经济的竞争力。

由于利率下降,本国货币相对贬值,出口产品价格相对降低,从而提高出口竞争力,推动出口的增长。

综上所述,央行降息的利率变动也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个人借贷、企业融资、股市和国家经济等方面。

结论:利率的变动对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加息还是降息,都会在个人、企业和国家层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美国减息而中国加息的奥秘

美国减息而中国加息的奥秘
笔者十分惊讶,中国为什麽不能输出通胀?中国的GDP之中,有66%是由境外需求拉动。中国在要素价格上每压低一分钱,就补贴世界0.66厘。我们为什麽还要拼命地压低要素的价格?
笔者不能不指出,通货膨胀是财富转移的最佳方式。资产的高通胀和商品的低通胀,使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迅速向资产拥有者转移。这是隐蔽的国内财富再分配。是国内资本拥有者对劳动者残酷地剥夺。中国高通胀和美国低通胀,强化了美元实际购买力,使中国财富迅速向美国转移。这是隐蔽的国际财富再分配。是国际强势资本对弱势资本的残酷剥夺。
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两个关联度如此之高的经济体系之间,为什麽会出现经济政策的逆反?原因是作为利率政策依据的CPI出现差异,中美两国的CPI出现了差异化的走势。美国的CPI走势平稳,中国却出现了CPI疯狂的上涨。
仔细分析中美两国的CPI走势,有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国以巨大的牺牲,背走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为美国制造了低通胀高增长的经济奇迹。笔者保守估计,中国2007年度将为美国提供的隐性贸易补贴可能高达2500亿美元。对全球的贸易补贴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提供给世界的贸易补贴来源于三个压低:第一压低劳动力价格;第二压低资本价格;第三压低资源价格。中国正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以近乎残酷的手法剥夺国民福利,中国以近乎野蛮的方式开发资源,并以此实现对全世界的巨额补贴。
中国对全世界的补贴,规模仍在急剧的扩大过程当中。当中国的劳动力、资本、资源无法持续支撑这种扩大的时候,要素成本就会自然上升,以成本上升拉动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这种以成本上升拉动的通货膨胀两年前已经出现了。很可惜,中国的管理层被海内外经济学家误导,持续采取操纵要素价格的方式抑制通胀。也就是说,接受了以牺牲国民福利和国家资源的方式,由中国独自吸收全球通货膨胀,政策性补贴全世界。时至今日,中国的发改委仍然要控制要素价格上涨,并继续以此控制通货膨胀。也就是说,中国要承受远远大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赔款,也要补贴全世界。

第三章 利率风险管理 (2)

第三章 利率风险管理 (2)

(二)基准风险
1、概念:在资产和负债期限相同、采用的基准利率不同 的条件下,由于不同类别的基准利率发生的变动幅度 不同而产生的风险。
2、案例分析
银行在吸收一笔1年期的浮动利率存款的同时,发放了 同等期限的浮动利率贷款。其中存款利率根据LIBOR 按季浮动,贷款利率根据美国联邦债券利率按季浮动, 当这两个基准利率的波动浮动不一致时,就产生了基 准风险。
=100 现假定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市场 利率降低至8%,此时,债券的价格为:
p1=(F+C)/(1+R) =(100+10)/(1+8%)
=101.85
(2)固定收益的资产或负债的期限越长,对 于任意给定的利率上涨(下降),其市值下 降(上升)幅度越大。
续前例,假设债券的期限变为2年,则当市 场利率为10%时,债券的价格为:
以市场价值为基础
1、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的关系
(1)利率上升(下降)通常导致资产或负债的市 值下降(上升)
例:一家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债券还剩一年到期,到 期一次付清10%的年息(C)和面值100元(F), 假如现行到期收益率(R)(反映当前的市场利 率)为10%,则1年期债券的价格p1为:
p1=(F+C)/(1+R) =(100+10)/(1+10%)
1年-5年
50
5年以上
15
15 -5 40 -10 85 -25 60 20 30 20 15 0
-5 -15 -40 -20
0 0
3、重定价模型的应用
重定价模型能够直接而简单地指出金融机构每 一类别的净利息收入(NII)的暴露情况,通 过它可以计算利率变动对金融机构的净利息收 入产生影响的大小。

2007年股票市场与央行加息

2007年股票市场与央行加息
综合上述的各个原因,中国的利率政策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以及中国股票市场的不完善,所以利率政策对于中国的股票市场的影响力基本没什么影响力。而且比较中美两国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美国经济的疲软,导致热钱流入中国境内,从而抬高股价,因此中国股市上涨是大势所趋的。
第四、国外热钱的流入。中国市场的投资气氛如此之高,但对比美国的市场,2007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经济疲软,储蓄率和投资回报率低下,所以美国市场表现冷清。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在中国对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下,人民币面临着源源不断的升值压力。因此美国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是非常之高的。自2003年起QFII制度在中国建立,越来越多合格的境外投资机构可以通过合法途径使境外热钱涌入中国本土市场。在美国经济处于危机时,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企、人民币的升值未来、房地产业兴旺、外资有合法渠道流入,所以美国投资者为了回避本土市场的风险,就会把资本转移到受益较高的中国市场。而2007年的央行的加息行为,使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同时使更大的海外的热钱涌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2007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2562.7亿美元,而中国的外汇储备则增加了4619.09亿美元,所以很明显是有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资本的避风港。而经过海外热钱的炒作之后,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更是节节攀升,正是这些热钱的流入削弱了政府和央行对于遏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政策的警示作用。
以上的论点都是可以通过均衡分析来论证的,首先假定官定利率是低于市场的均衡利率的,而货币的供求关系则如图:在起始阶段,利率处在低于均衡水平的r0,此时对应着的贷款量为M0;当央行为了抑制经济增长时,利率调整到r1,此时的贷款量为M1,由于利率水平是接近市场均衡利率的,所以贷款规模比利率调整前要大。相应地,当减息时,利率规模就变小。通过以上分析,利率政策是无效的。

央行加息影响文档

央行加息影响文档

时隔三年我国央行首度加息中国人民银行19日晚间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除活期存款利率未调整外,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

这是我国央行时隔3年后的首度加息。

央行最近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7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央行曾先后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008年9月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又开启了降息空间,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利率。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认为,对当前通胀压力的担忧是央行选择此时加息的重要原因。

央行突然不对称加息令市场人士深感意外存款加息幅度整体大于贷款自2008年12月23日以来,央行首次调整利率。

在过去将近2年的时间里,央行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加息意味着央行提前步入加息周期。

昨晚,央行意外加息,宣布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这是自2008年12月23日以来,央行首次调整利率。

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在过去将近2年的时间里,央行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加息意味着央行提前步入加息周期。

由于之前市场上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预期年内央行将维持利率不变,此次加息,大出市场意料。

根据央行公布的利率调整表格,此次利率调整采取了存贷利率不对称的加息步伐,在各期限中,除了一年期存款利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加息幅度一致,均为0.25个百分点,半年期存款利率加息幅度比贷款利率小0.02个百分点外,一年以上期限的存款利率加息幅度均大于贷款利率加息幅度。

以5年期为例,5年期存款利率上调了0.6个百分点,而5年及以上贷款利率仅上调了0.2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存款加息幅度大于贷款加息幅度。

这种不对称加息,主要是考虑为了应对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一方面,由于近期热钱加速流入,外汇储备爆发性增长,国内再次面临钱太多的问题,在通胀压力不断走高的情况下,存款利率保持在低位,使得存款的实际负利率水平不断扩大,居民储蓄意愿下降,资金四处冲突,导致房市、农产品等资产价格暴涨,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央行需通过上调存款利率来缩小负利率,引导资金流向;另一方面,由于欧美经济增长下滑,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增速下滑,经济也面临下滑风险,上调贷款利率将增加企业资金成本,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此次加息对贷款利率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

关于2007年利率调整对股市影响分析

关于2007年利率调整对股市影响分析

金融市场与机构作业:关于2007年利率调整对股市影响的分析姓名:林子煜学号:091513141 班级:09理财1班2007年最大的事件之一就是股市的疯长,璀璨夺目而又惊心动魄。

上证综指开盘2728.19点,到10月中旬收盘最高达到6124.04点;深证成指开盘6730.12点,到10月中旬收盘最高达到19600.03点。

在此期间,央行对利率进行了5次调整,主要是上调存贷款的基准率,但这并没有削减股市疯长的势头。

根据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当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上涨;而当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

所以,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

利率对于股票的影响有三种途径。

一、利率变动通过影响存款收益率,投资者就会对股票和储蓄以及债券之间作出选择。

利率上升,投资者的资金可能从股市转而投向银行储蓄和债券,从而会减少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减少股票需求,股票价格下降。

二、利率影响上市公司对未来的估值水平。

贷款利率提高会加重企业利息负担,从而降低企业的赢利能力,进而减少企业的股票分红派息,股票价格必然会下降。

三、利率变动影响股票内在价值。

股票资产的内在价值是由资产在未来时期中所接受的现金流决定的,股票的内在价值与一定风险下的贴现率呈反比关系,如果将银行间拆借、银行间债券与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回购利率作为参考的贴现率,则贴现率的上扬必然导致股票内在价值的降低,从而也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

股指的变化与市场的贴现率呈现反向变化,贴现率上升,股票的内在价值下降,股指将下降。

简单的说,一般情况下,利率的上调会使股市下跌。

加息是央行发出的强烈信号,央行政策措施有前瞻性,表明了央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率走高和经济过热走势的担心。

但必须强调的是,加息对市场的影响程度还是要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

据哈继铭(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称,“第三次加息与利息税调整共同对现有利率水平作了71个基点的调整,这与其他国家通常25个基点或50个基点的调整幅度比起来幅度确实不小。

第五章利率风险管理

第五章利率风险管理
第五章利率风险管理
例:某债券收益率为10%,息票率为8%,面值 1000元,3年后到期,一次性偿还本金,则 久期及债券当前市场价格为多少 ?
第五章利率风险管理
作业
1.某债券面值100元,期限为2年,息票率为6%,收 益率为6%,每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该债券的 久期是多少?
如果该债券发生下列某种变化,久期分别是多少? 1)期限改为3年; 2)息票率改为8%; 3)收益率改为8%; 4)每半年付息一次。 (小数点后保留四位)
第五章利率风险管理
(5)交割额L L:交金割;额D:;协ir:议市天场数参;照B:利转率换;天ic:数协议利率;M:本 例:A公司3个月需要一笔资金额为500万美元,为期
第五章利率风险管理
(2)持续期缺口的作用
持续期模型是衡量资产和负债平均期限的方法,是一 种直接测定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度或弹性的方法,也就 是说,持续期值越大,资产或负债价格对利率变化的敏 感度越大。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持续期模型来对 某一种特定的业务或整个资产负债表的利率风险暴露进 行免疫处理。
第五章利率风险管理
(3)持续期缺口的缺陷
①找到具有相同持续期的资产和负债并引入到金融机构的资 产负债组合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②银行拥有的一些账户现金流发生的时间不确定,致使持 续期的计算出现困难 ③持续期缺口模型假设资产(负债)的市场价格和利率之 间为线性关系,而在实际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线性 的 ④如果收益的变动是由较小的利率波动引起的,并且短期 和长期利率变动保持相同的比例,持续期是有效的,但如果 利率变动很大而且不同的利率变动比例不同,持续期缺口管 理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会有所降低
第五章利率风险管理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 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的净差 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 。

案例八:2007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

案例八:2007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

案例八:2007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2007年8月2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继3月18日、5月19日、7月21日三度加息后,今年以来第四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也是2004年10月至今不到三年内的第八次上调基准利率,“目的是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根据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这次采取的是非对称加息,即存款利率的提高幅度高于贷款利率的提高幅度。

这种“非对称加息”有其深意。

首先,政府对于近期股票市场的再度大幅上涨有一定的担心。

很明显,股票市场的快速上涨明显地分流了原来聚集在银行体系的存款。

今年以来,企业和居民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这可能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存款资金准备择机而动,进入股票市场。

央行在本周股票市场大涨之后选择非对称加息,并非时间上的巧合。

其次,由于今年以来以CPI为代表的物价指数不断上升,6月份和7月份的CPI分别达到了4.4%和5.6%,物价指数在第二季度后月度环比逐渐上升,再度超过了一年期存款利率,又出现了所谓“负利率”的现象,为了提高存款者的实际利率,采取非对称加息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第三,过去提高利率难以抑制银行信贷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由于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上保持不变,结果,每提高一次利率,按照存续期来计算,存贷利率就会有一次相应的增加,这反而刺激了银行扩张更多信贷资产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提高利率总会造成银行股随之大幅上涨并进而带动股票市场进一步上涨的重要原因。

今年的两次非对称加息,逐步缩小存贷利差,某种意义上是对商业银行“不配合”货币紧缩的激进行为的一种“惩罚”,因存贷利差的缩小会减少银行体系的利润至少300亿元以上。

我国五次加息对大盘的影响

我国五次加息对大盘的影响

案例分析七我国五次加息对大盘的影响第一次加息: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正处于下跌途中的沪综指大跌1.58%,当天报收于1320点,其后经过几个交易日的盘整后虽有一波小幅反弹,但最终仍未能摆脱下跌趋势,沪综指于2005年6月6日跌破千点创出了998点的多年新低。

第二次加息:2005年3月17日央行决定住房贷款加息。

这对绝大多数购房自住的市民来说,意味着支付房贷的负担将增加5%至10%。

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

稍作反弹后,沪综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

第三次加息: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

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

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1440,涨23点,大涨1.66%。

其后依然维持上涨势头,并在5月份展开了一波历史上少见的逼空行情,到2006年7月5日最高摸至1757点。

第四次加息:2006年8月18日本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最低点1558.10,收盘1601.15,收盘上涨0.20%。

随后股指一路上行,至2007年2月27日创出3049.77历史新高。

第五次加息:2007年3月18日2007年3月18日,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

(上证指数收盘2930.48)试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其他因素,加息对证券市场有何影响?从上述资料可知,同样是加息,但证券市场对其反应却截然不同,试问是为什么原因?(提示:结合宏观经济运行及其政策进行分析)试通过自己的分析,预测2007年3月19日的股票市场的表现,以及接下来的2-3个月股票市场的可能走势?。

从2007年央行第四次加息报道看经济报道的变化——兼及当前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

从2007年央行第四次加息报道看经济报道的变化——兼及当前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

从2007年央行第四次加息报道看经济报道的变化——兼及
当前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
赵智敏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由于特殊的媒体生存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报道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诸如经济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经济报道理念的落后、经济报道方式的陈旧,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科学、规范地传播经济新闻成为社会各界对媒体的期待。

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报道在不断地摸索中寻找突破和创新之路,从业者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有了深刻的变化。

【总页数】4页(P32,33,34,36)
【作者】赵智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2006级博士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中外媒体同题经济报道的差异化处理——以《金融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共享单车”报道为例 [J], 魏韬
2.新闻如何创造价值--从《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功看经济报道的方向 [J], 王眉
3.新闻如何创造价值——从《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功看经济报道的方向 [J], 王

4.浅论“双创”视阈下经济报道转型与创新--从陕西日报两个报道案例看经济报道的创新探索 [J], 王向华;高振博
5.地市党报经济报道的守正与创新——从《东莞日报》经济报道十年专业化探索说起 [J], 殷昌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八:2007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
2007年8月2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继3月18日、5月19日、7月21日三度加息后,今年以来第四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也是2004年10月至今不到三年内的第八次上调基准利率,“目的是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根据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这次采取的是非对称加息,即存款利率的提高幅度高于贷款利率的提高幅度。

这种“非对称加息”有其深意。

首先,政府对于近期股票市场的再度大幅上涨有一定的担心。

很明显,股票市场的快速上涨明显地分流了原来聚集在银行体系的存款。

今年以来,企业和居民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这可能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存款资金准备择机而动,进入股票市场。

央行在本周股票市场大涨之后选择非对称加息,并非时间上的巧合。

其次,由于今年以来以CPI为代表的物价指数不断上升,6月份和7月份的CPI分别达到了4.4%和5.6%,物价指数在第二季度后月度环比逐渐上升,再度超过了一年期存款利率,又出现了所谓“负利率”的现象,为了提高存款者的实际利率,采取非对称加息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第三,过去提高利率难以抑制银行信贷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由于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上保持不变,结果,每提高一次利率,按照存续期来计算,存贷利率就会有一次相应的增加,这反而刺激了银行扩张更多信贷资产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提高利率总会造成银行股随之大幅上涨并进而带动股票市场进一步上涨的重要原因。

今年的两次非对称加息,逐步缩小存贷利差,某种意义上是对商业银行“不配合”货币紧缩的激进行为的一种“惩罚”,因存贷利差的缩小会减少银行体系的利润至少300亿元以上。

如果这一效果加入到了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估值预期中,那么,这一非对称性加息可能会起到惩罚无节制的银行信贷扩张和延缓股票市场上涨速度的一箭双雕的作用。

最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也会让中国在加息时提高警惕,因为美联储的连续17次加息极大地加重了一些次级抵押借款者的偿付负担,并最终爆发了偿付危机。

或许正因为央行考虑到利率上升对房贷者负担的影响,所以在2006年8月份加息时就将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向下浮动的区间扩大到了15%。

然而,现在超过了7%的贷款利率,至少已与企业总体的资产利润率相当接近,这可能会加大那些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小、资产利润率较低的行业企业的偿还负担。

随着央行多次提高贷款利率效果的逐步显现,金融机构的贷款违约率可能会逐步上升。

这大概也是央行现在运用利率政策时所不得不顾虑的。

这次央行调整利率之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先是调整了企业经常账户的政策,继而宣布在滨海新区试点个人直接投资于香港股票市场,而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又宣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了外汇货币掉期交易。

所有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既有利于推进我国的货币可兑换改革,为进一步完善汇率机制创造条件,同时也是我国央行原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流动性扩张方面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选择。

因此,现在看来,政府不再单纯为了宏观调控而简单地改变利率或法定准备金比率,而将真正通过改革促进宏观调控。

这对于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与信贷的增长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数据显示,受食品价格快速攀升影响,从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看,通胀预期还是很高。

上一次加息以后,国内物价上涨速度并没有平抑下来,此次加息是预料之中的事。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达到5.6%,这是我国CPI连续5个月同比上涨达到3%以上,也是近10年来CPI月度涨幅最高的一个月。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银行信贷增长过猛、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央行今年已第四次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央行此次最新加息决定的时间有点出人意料,但表明央行急于修正实际利率为负值的局面,特别是考虑到A股市场重拾升势,同时也是为了稳定总体通货膨胀预期。

而时间上的出其不意,正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成熟。

思考题:
1、此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宏观经济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调幅度?
2、应该说前几次加息对抑制通胀效果不大,那么,这一次会步前几次的后尘吗?
3、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什么变化趋势?
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