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知识点

(完整word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知识点
(完整word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知识点

5-4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光合色素(Ⅱ)

2、叶绿体

(1)分布:植物叶肉细胞(主要)

(2)结构特点

双层膜

基粒:由类囊体组成,类囊体膜上有光和色素、酶

基质:含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3、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Ⅱ)

二、光合作用探究历程(Ⅰ)

见课本P100-102

重点实验: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鲁宾和卡门实验、卡尔文实验

三、光合作用过程

1、方程式

2、过程(Ⅲ)

常考:光照强度变化或CO2浓度变化,各物质的含量变化(如ATP、

[H]、C3、C5等)。

3、光反应、暗反应比较

四、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Ⅲ)

谨记谨记:总(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光照

(1)光照强度

A点:只进行光合作用

AB段:呼吸>光合

B点:呼吸=光合

BC段:光合>呼吸

(2)光照时间

(3)光质

2、CO2浓度

3、温度

4、矿质元素

N、P、K、Mg(叶绿素关键元素)五、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Ⅰ)

六、常考曲线图(Ⅲ)

1、夏季晴朗的一天

bc段下降的原因是,正午气温过高,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使暗反应减缓。

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降低。

6点、18点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密闭容器中

AB段:CO2不断增加,CO2释放较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BD段:CO2不断减少,CO2吸收较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DE段:CO2不断增加,CO2释放较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经过一昼夜,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

E点的CO2含量低于A点,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

光合作用相关考点总结 知识点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1、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叶绿体中的色素在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方法步骤: ①提取绿叶中色素:称取菠菜叶2g→剪碎置于研钵→放入少许和→加入5→迅速研磨→过滤→收集滤液(试管口用塞严) ②制备滤纸条: ③画滤液细线: ④分离色素:滤纸条轻轻插入盛有层析液的小烧杯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到,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3)结果分析: ●无水乙醇的用途是,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 ●二氧化硅的作用是; ●碳酸钙的作用是; ●滤纸条上的细线要求画得细而直,目的是保证层析后分离的 色素带;便于观察分析;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层析装置要加盖的原因是 _; ●是否可以用滤纸代替尼龙布过滤; 叶绿素主要吸收和利用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 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基粒和类囊体增大了受光面积。 (2)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酶和色素,利于光反应的顺利进行。 (3)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2.色素的分布与作用 (1)分布: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2)作用:色素可吸收、传递光能 3.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 (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3)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等必需元素,缺乏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 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光条件光、色素、酶

(完整版)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主要知识点回顾 1、色素分类 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 (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保护叶绿体免受强光伤害) 2、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注意事项: ⑴、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⑵、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⑶、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⑷、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⑸、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光合作用作用过程(重点)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条件:一定需要光 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 2和能量 光反应阶段 过程:(1)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H]和O 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2)形成ATP :ADP+Pi+光能?→?酶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暗反应阶段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 2的固定:1分子C 5和CO 2生成2分子C 3 (2)C 3的还原:C 3在[H]和A TP 作用下,部分还原 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 5 能量变化:ATP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5、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光照长短、光的成分等 (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 快。 (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 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6、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⑴、控制光照强度的强弱;⑵、控制温度的高低;⑶、适当的增加作物环境中二氧化碳的 浓度;⑷、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⑸、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⑹、 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⑺、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⑻、 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7、化能合成作用: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制造有机物。 光 合 作 用 的 过 程

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

光合作用相关考点总结 知识点一、捕获光能得色素 1、提取与分离叶绿体中得色素 (1)原理:叶绿体中得色素能溶解于。叶绿体中得色素在中得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得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方法步骤: ①提取绿叶中色素:称取菠菜叶2g→剪碎置于研钵→放入少许_______与_______→加入 5mL______→迅速研磨→过滤→收集滤液(试管口用______塞严) ②制备滤纸条: ③画滤液细线: ④分离色素:滤纸条轻轻插入盛有层析液得小烧杯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到 ,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3)结果分析: ●无水乙醇得用途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析液得得用途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硅得作用就是______________; ●碳酸钙得作用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滤纸条上得细线要求画得细而直,目得就是保证层析后分离得色素带;便于观 察分析;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得原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析装置要加盖得原因就是_; ●就是否可以用滤纸代替尼龙布过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绿素主要吸收与利用胡萝卜素与叶黄素主要吸收。1.结构与功能得关系 (1)基粒与类囊体增大了受光面积。 (2)类囊体得薄膜上分布着酶与色素,利于光反应得顺利进行。 (3)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得酶。 2.色素得分布与作用 (1)分布:叶绿体中得色素都分布于类囊体得薄膜上。 (2)作用:色素可吸收、传递光能 3.影响叶绿素合成得因素 (1)光照:光就是影响叶绿素合成得主要条件,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 (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得酶得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得合成。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3)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Mg等必需元素,缺乏Mg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 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得变化 光反应阶段 条件光、色素、酶 场所在类囊体得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得分解:2H2O → 4[H] + O2↑ ATP得生成:ADP + Pi → ATP 能量变化光能→ATP中得活跃化学能 暗反条件酶、ATP、[H](有光、没光都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光酶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说课稿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2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二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基础上,分别从生物科学史、物质和能量转变、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期望学生不仅能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本节与其他章节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绿色植物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2)通过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对比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源m] 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 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有关实验的理解也得以顺利进行。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

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的种类、分布、颜色、作用 知识点二、光合色素提取与分离 [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故常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 [过程]1、研磨:CaCO3是为了保护色素;SiO2是为了研磨充分;乙醇提取色素。 2、制备滤纸条,注意一端应减去两角。 3、画滤液线时,要用力均匀,且等滤液线晾干后再画下一次,重复3-4次。 4、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滤液线要在层析液的上方,不要触及层析液。 知识点三、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

知识点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1)光 a、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 b、光质:复色光(白光)下,光合速率最快; 单色光中,红光下光合速率较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故温室大棚常用无色透明薄膜。 2)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影响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增大;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下降,从而使光合速率减小。 生产中的应用:适时播种;温室栽培农作物时,白天适当升温,晚上适当降温。 3)CO2浓度 植物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CO2浓度增大而加快,但CO2达一定浓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生产中,常用合理密植、通风、施CO2(干冰)、施有机肥的方法,来增加CO2 (4)必需矿质元素:矿质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Mg等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5)水分 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另外,水还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所以水对光合作用影响很大, 生产上,应合理灌溉,预防干旱。 知识点七: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延长光照时间:如:轮作、补充人工光照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改善株型 3、提高强光合效率(速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控制温度?提高CO2浓度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 他产物,释放能量并且生成ATP的过程。 一、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有氧呼吸产生水和CO2 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 2、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酒精的检测 橙色的重酪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二)实验假设 1. 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 2. 无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酒精 (三)实验用具(略) 1、NaOH的作用是什么? 2、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 3、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作用? 4、如何说明CO2产生的多少? 5、如何控制无氧的条件? (四)实验结果预测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情况下均产生了CO2,能使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2、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没有酒精生成,不能使重铬酸钾溶 液发生显色反应;在无氧情况下,生成了酒精,使重铬酸钾溶 液发生灰绿色显色反应。 3、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CO2要多 (五)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等量原则)置于A、B锥形瓶 2、组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装置图,放置在25-35 ℃、环境下培养8-9小时。 3、检测CO2的产生 4、检测酒精的产生 (1)取2支试管编号(2)各取A、B锥形瓶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2毫升注入试管 (3)分别滴加0.5毫升重酪酸钾--浓硫酸溶液,轻轻震荡、混匀.A试管密封,B试管不密封.(六)观测、记录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2019-11-16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①、叶绿素a ——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②、叶绿素 b ——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①、胡萝卜素——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②、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⑴、提取方法:丙酮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酮混合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光能 CO2 + H2O ——→ (CH2O)+ O2 叶绿体光能 6CO2 + 12H2O ——→C6H12O6 + 6H2O + 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 .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 .Ingen – 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 .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

光合作用知识点[精.选]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考点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关系图解 图中①~⑩依次为O 2、叶绿体、[H]、C 5 、C 6 H 12 O 6 、O 2 、 C 2H 5 OH、乳酸、细胞质基质、ATP。 3、光照和CO 2 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条件过程变化C3C5[H]和ATP 光照由强到弱, CO2供应不变①过程减弱, ②③过程减弱, ④过程正常进行 增 加 减 少 减少 光照由弱到强, CO2供应不变①过程增强, ②③过程增强, ④过程正常进行 减 少 增 加 增加 光照不变,CO2由充足到不足④过程减弱,随着C3减少,②③过程减弱,①过 程正常进行 减 少 增 加 增加 光照不变,CO2由不足到充足④过程增强,随着C3增加,②③过程增强,①过 程正常进行 增 加 减 少 减少

考点二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其应用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光照强度 ②应用: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阳生植物 低, 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农作物,可合理利用光能;欲使植物正常生长,则必须使光照强度大于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2)CO2浓度

①曲线分析:图1中A点表示CO 2 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 呼吸速率时的CO 2浓度,图2中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 2 的最 低浓度。B和B'点都表示CO 2 饱和点。 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 大CO 2 浓度,提高光合速率。 ①温度主要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速率。 ②曲线分析: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导致植物的光合速率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升高,进而导致光合速率增大;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导致植物光合速率减小。 ③应用:冬季,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晚上可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 (4)矿质元素 ①曲线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 使植物吸水困难,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5)温度、光照强度、CO 2 浓度综合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完整word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知识点

5-4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光合色素(Ⅱ) 2、叶绿体 (1)分布:植物叶肉细胞(主要) (2)结构特点 双层膜 基粒:由类囊体组成,类囊体膜上有光和色素、酶 基质:含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3、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Ⅱ) 二、光合作用探究历程(Ⅰ) 见课本P100-102 重点实验: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鲁宾和卡门实验、卡尔文实验

三、光合作用过程 1、方程式 2、过程(Ⅲ) 常考:光照强度变化或CO2浓度变化,各物质的含量变化(如ATP、 [H]、C3、C5等)。 3、光反应、暗反应比较

四、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Ⅲ) 谨记谨记:总(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光照 (1)光照强度 A点:只进行光合作用 AB段:呼吸>光合 B点:呼吸=光合 BC段:光合>呼吸 (2)光照时间 (3)光质

2、CO2浓度 3、温度 4、矿质元素 N、P、K、Mg(叶绿素关键元素)五、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Ⅰ) 六、常考曲线图(Ⅲ) 1、夏季晴朗的一天

bc段下降的原因是,正午气温过高,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使暗反应减缓。 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降低。 6点、18点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密闭容器中 AB段:CO2不断增加,CO2释放较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BD段:CO2不断减少,CO2吸收较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DE段:CO2不断增加,CO2释放较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经过一昼夜,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 E点的CO2含量低于A点,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案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方面: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⑵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⑷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决方法: ⑴通过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离出的不同色带,色带的颜色、分布顺序 和宽窄,思考其原因及作用。 ⑵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光合作用的过程,明确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 能量转化的过程。 ⑶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 ⑴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⑵探究影响光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决方法: ⑴通过由浅入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⑵通过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 产中的应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让学生讨论认识叶绿体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哪些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光合作用的 过程,影响因素等。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97图讨论: 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 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 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P97——98的实验。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做实验: 1、加入SiO 2、CaCO3的作用是什么? 2、研磨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 3、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后,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4、滤纸条一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 5、画滤液细线时应注意什么? 6、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7、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色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教师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并结合P99吸收光谱图讲解。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知识点及经典习题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 2、酶浓度 3、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3、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 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 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 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 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 TP与ADP的转化: 酶 ATP ADP + Pi + 能量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酶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

5.4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 化能合成作用:某些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将NH 3氧化成亚硝酸,进而氧化成硝酸,利用这两个反应释放的化学能,将CO 2和H 2O 合成糖类。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 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能说明消耗CO2和产生O2吗?不能 ②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③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饥饿处理,消耗原有淀粉)的绿色叶片,酒精去除色素后,一半曝光, 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④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巧妙之处在于:水绵的叶绿体是螺旋带状,便于观察。用好 氧细菌的聚集来确定氧气的产生部位。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⑤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 218O 和CO 2,释放的是18O 2;第二 组提供H 2 O 和C 18O ,释放的是O 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⑥、卡尔文用14CO 2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通过控制供给14CO 2的时间和对中间产物的分析,探明了 CO 2转化成葡萄糖的途径(CO 2→C3→葡萄糖)即卡尔文循环。 三、光合作用过程 ※※叶绿体处于不同条件下,C3、C5、[H]、ATP 以及(CH 2O)合成量的动态变化 C3的变化与其他三种物质相反。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

人教版必修一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教案

5.4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中“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教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引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蔬菜大棚采用红色或蓝色的塑料薄膜而不用绿色的塑料薄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思考,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由学生自己得出色素的种类和颜色,通过色素对光能吸收的小实验过渡到色素对光能的吸收和叶绿体结构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学习叶绿体的结构和色素的种类,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技巧,学习科学家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是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第二部分内容,由旧教材的“光合作用”变为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重点强调“原理”和“应用”,体现了STS的教育理念。本节是学生在学习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及在学习本节第一部分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基础上,分别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及应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其中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属于生命系统中的能量转化供应和利用的问题,把过去植物新陈代谢的问题提升到生命系统的水平来研究。本节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其中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而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是以后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节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议安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第二课时学习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其中还要完成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⑵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⑷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决方法] ⑴通过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离出的不同色带,色带的颜色、分布顺序和宽窄,思考其原因及作用。 ⑵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光合作用的过程,明确每一个物质变化和相应的能量转化的过程。 ⑶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⑵探究影响光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决方法] ⑴通过由浅入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⑵通过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实验法。教具准备:课件、实验仪器、试剂、材料等。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让学生讨论认识叶绿体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哪些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光合作

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

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 光合作用相关考点总结知识点一、捕获光能的色素1、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方法步骤:①提取绿叶中色素:称取菠菜叶2g→剪碎置于研钵→放入少许_______和_______→加入5mL______→迅速研磨→过滤→收集滤液(试管口用______塞严)②制备滤纸条:③画滤液细线:④分离色素:滤纸条轻轻插入盛有层析液的小烧杯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到,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3)结果分析:l无水乙醇的用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层析液的的用途是 __________________;l二氧化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l 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滤纸条上的细线要求画得细而直,目的是保证层析后分离的色素带;便于观察分析;l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层析装置要加盖的原因是_;l是否可以用滤纸代替尼龙布过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绿素主要吸收和利用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 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基粒和类囊体增大了受光面积。

利于光反应的顺利进行。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酶和色素,(2) (3)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2.色素的分布与作用(1)分布: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2)作用:色素可吸收、传递光能3.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 (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3)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Mg等必需元素,缺乏Mg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 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反应阶段条件光、色素、酶场所光酶在类囊体的薄膜上物质变化水的分解:2H2O→ 4[H]+O2↑ATP的生成:ADP+Pi→ATP能量变化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暗反应阶段条件酶、ATP、[H](有光、没光都行)场所叶绿体基质物质变化酶酶CO2的固定:CO2+C5→2C3ATPC3的还原:C3+[H]→(CH2O)能量变化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3.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植物细胞内C3、C5、[H]、ATP和O2及(CH2O)含量的影响考点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曲线及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合速率,只有提高光强或CO2浓度。

光合作用知识点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考点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关系图解 图中①~⑩依次为O 2、叶绿体、[H]、C 5 、C 6 H 12 O 6 、O 2 、 C 2H 5 OH、乳酸、细胞质基质、ATP。 3、光照和CO 2 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考点二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其应用 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光照强度 ②应用: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阳生植物低,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农作物,可合理利用光能;欲使植物正常生长,则必须使光照强度大于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2)CO2浓度

①曲线分析:图1中A点表示CO 2 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 率时的CO 2浓度,图2中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 2 的最低浓度。B和 B'点都表示CO 2 饱和点。 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 2 浓度,提高光合速率。 ①温度主要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速率。 ②曲线分析: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导致植物的光合速率降低;在一定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升高,进而导致光合速率增大;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导致植物光合速率减小。 ③应用:冬季,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晚上可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 (4)矿质元素 ①曲线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使植物吸水困难,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5)温度、光照强度、CO 2 浓度综合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关键点含义: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该 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当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其他因子的措施。 2.自然环境及密封容器中植物光合作用曲线分析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光合作用答案版)

五 1、酶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 ,最适温度(pH 值)下,酶活性最高,温度和pH 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2、ATP 结构简式:A-P ~P ~P ,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 A 表示腺苷,P 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ATP 与ADP 相互转化:A —P~P~P ?→←酶A —P~P+Pi+能量 (Pi 表示磷酸) 远离A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1molATP 水解释放30.54KJ 能量) 元素组成:ATP 由C 、H 、O 、N 、P 五种元素组成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ADP 中文名称叫二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 ATP 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ATP 和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方程从左到右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方程从右到左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意义:能量通过ATP 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 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3、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18世纪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 叶绿素a 叶绿素 主要吸收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 叶绿素b (类囊体薄膜)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 蓝紫光 叶黄素 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和 类胡萝卜素 1/4 色素分布图: 色素提取实验: ( 无水乙醇 )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 使研磨更充分;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 转 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方程式: CO2+H 2180 ??→?光能 (CH 2O )+18O 2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6、 条件:一定需要 光 光反应阶段 场所: 类囊体薄膜 产物:[H]、O 2和 ATP 过程:(1)水的光 解,水在光下分解成[H]和O 2; 2H 2O —→4[H] + O 2 (2)形成ATP :ADP+Pi+光能?→?酶ATP 叶绿体 光 合作用 的过程

高中生物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知识点集锦 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知识点集锦新人教版 一、呼吸作用 1、过程分析: (1)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 和 CO2或乳酸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中 H2O 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部来自于O2。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共同产物是 ATP,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 ATP。 (4)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全过程均需要不同的酶催化;不同生物的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5)原核生物无线粒体,有些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蓝藻)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6)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的真核生物(如蛔虫),其细胞内无线粒体。 【突破题1】(2011年潮州期末统考)细胞呼吸对生命活动意义重大,下面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自行合成 ATP,因此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C.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 A mol CO2,人在正常情况下消耗等量葡萄糖可形成 3A mol CO2 D.细胞呼吸中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有水和氧气的参与才能释放储存的能量 外界因素分析应用图解 温度最适温度时,细胞呼吸 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呼 吸酶活性降低,甚至变 性失活,细胞呼吸受抑 制;低于最适温度酶活 性下降,细胞呼吸受抑 制①在低温下贮存蔬菜、水果 ②在大棚种植时,夜间适当降温(降低细 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

O2浓度 O2浓度低时,无氧呼吸 占优势;随 O2 浓度增 大,无氧呼吸逐渐被抑 制,有氧呼吸不断加 强;当O2浓度达到一 定值后,随O2 浓度增 大,有氧呼吸不再加强 (受呼吸酶数量、磷酸、 ADP 等因素的影响) ①利用适当降低O2浓 度等能够抑制细胞呼 吸、减少有机物消耗的 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 的保鲜时间 ②中耕松土增加根的 有氧呼吸 ③在医疗上选用透气 的消毒纱布等包扎伤 口,可抑制厌氧病原菌 的繁殖 含水量(自由水)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 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 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 减少而减慢 在作物种子储藏时,将 种子风干,以减弱细胞 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 耗 CO2浓度CO2浓度增加,呼吸速 率下降 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 增加 CO2浓度具有良 好的保鲜效果 矿质元素有些矿质元素是酶的 激活剂,影响与细胞呼 吸有关的酶的活性 合理施肥 图 5-3-2 (1)从甲图中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时的温度在___点。AB段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细胞呼吸_____。温度的变化主要是影响_____的活性。 (2)乙图中曲线Ⅰ表示_________呼吸类型。如果曲线Ⅱ描述的是水稻根细胞的呼吸,那么在 DE 段根细胞内积累的物质是___________。曲线Ⅱ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 分析呼吸类型时,要根据反应式中物质变化的数量来判断 (1)无 CO2释放,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2)CO2产生量=O2吸收量,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3)只产生 CO2,不消耗 O2,则只进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 (4)CO2产生量>O2吸收量,则两种呼吸同时存在,多余的CO2来自无氧呼吸:

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化能合成作用:某些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将NH3氧化成亚硝酸,进而氧化成硝酸,利用这两个反应释放的化学能,将CO2和H2O 合成糖类。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能说明消耗CO2和产生O2吗不 能 ②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 是二氧化碳。 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③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饥饿处理,消耗原有淀粉)的绿色叶片,酒精 去除色素后,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④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巧妙之处在于:水绵的叶绿体是螺 旋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的聚集来确定氧气的产生部位。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⑤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 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⑥、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通过控制供给14CO2的时间和对中间产物的分析,探明了CO2转化成葡萄糖的途径(CO2→C3→葡萄糖)即卡尔文循环。 三、光合作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