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音乐期末考试引发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音乐期末考试引发的思考

一次期末考试,我突发奇想,让学生们除了要演唱课本上的歌曲外,还要演唱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课外歌曲。这下,教室里可炸开了锅:“老师,可以唱SHE 的歌吗?周杰伦的可以吗?还有光良、张含韵、张韶涵……,可以唱他们的歌吗?

老师你最喜欢谁啊?”我一下子被问的哑口无言,突然觉得自己教了这么久的音乐课竟然和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我想知道,他们对这些流行音乐的认知程度到底有多深,于是我不露声色的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学生们的表现使我对他们有了崭新的认识,他们不再呆板的演唱歌曲,表情是那么的丰富和自然,不仅准备了伴奏带,有的还准备了伴舞,他们是那么的自信和开心。

以上这些现象,引发了笔者几点思考:一、是否中学生都偏爱流行音乐,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二、能不能让学生喜欢的进入音乐课堂,又如何发觉其使用价值,使其融入我们的音乐课教学?

针对第一个思考是否中学生都偏爱流行音乐?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就流行音乐以及教材中选取流行音乐的问题对初一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四个问题,有1500人接受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

已经远远超出其它音乐类型。导致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涉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过程的普遍的社会问题。从音乐审美的心理角度来研究,通俗音乐强劲有力,非传统强弱规律的节奏,优美抒情的旋律,似乎倾诉了自己心声的歌词和现场音乐会的冲击力等,与青少年这一时期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笔者认为中学生喜爱通俗音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通俗歌曲的特点。

通俗歌曲的内容常取材于日常生活,歌词的语化令人感到亲切自然、结构短小、易唱易记,富于娱乐性,易于在群众中传播。此外,因其篇幅短小,作品手法较简单,即兴性较强,故通俗歌曲的作者和出版商出新很快,一些当红歌曲几乎每周都有新盒带问世,并具有广阔的市场。

2、通俗歌物的演唱风格。

通俗歌手大多有自然独特的演唱风格,虽然很少有人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且嗓音条件一般,便他们很善于运用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来演绎歌曲的情感。或如注如诉“悄悄话”似的感觉,或近乎疯狂的嘶裂式的喊唱,伴以强烈的节奏与动作的表演,加之一些新奇的装束的打扮都会被中学生所盲目崇拜和模仿。

3、新闻的宣传作用。

现代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使音乐的大众拥有化成为现实,它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欣赏趣味并具有导向性,如电台、电视台的流行金曲傍,热线点歌、娱乐节目

等等。加之对通俗歌曲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边篇累牍的报导,以及“歌迷会”、“发烧友”等等。如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可谓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4、应试教育造成的心理压力。

目前,尽管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升学压力还是牢牢地禁锢着学生,使之情绪波动很大,需要寻求一种解脱心理压力的途径,而通谷歌曲在某种程序上适应了这种心理需求。有的人情愿花上上百元钱去看一场歌星的演出,就是为了能和歌星一起或唱或跳,借助通谷歌曲来调剂和抒发自己内心情感。

5、青少年的性意识及逆反心理。

随着身体的发育,中学生的性意识逐步加强,得他们对于表达爱情的流行歌曲较为关注。此外,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往往对于禁忌的东西持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喜欢创根问底,产生与教师、家长相悖的心理及行为。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那么流行音乐走进课堂是势在必行的,如何发掘流行音乐使用价值,融入我们的音乐课教学呢?笔者认为,灵动随机,重组内容,发掘流行音乐使用价值。

1、灵动。

灵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审美注意与审美兴趣,尊重学生的审美需求。及时有效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中学音乐教材内容有限,我们要真正培养和维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必须注重课外音乐内容的收集,并根据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选择、有引导的教学延伸。“流行音乐”冲击校园,确实有它不可抗拒的原因,作为音乐教师应变“堵”为“疏”,使“流行音乐”为音乐教学起到作用。在音乐课堂上,应当把这类有健康内容的音乐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把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这样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感到音乐课的单调与乏味。

2、挖掘内容价值。

上文提到,中学生总体的音乐基础较一般,所以有必要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补习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并加强一些音乐基础训练。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对课本知识没有兴趣,但对流行音乐却非常喜爱,所以在课内利用流行音乐丰富教学内容是可行的。

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在课堂上,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当代通俗歌曲里面融了许多不同的音乐元素,如,在我们学习初二第一单元优美的情思中的《浏阳河》时往往学生都是会:“哦”又是这么老土的东西,“没劲”!!!周笔畅的《浏阳河》播放给大家听的时候,大家很高兴,老师给我们听流行音乐了。我会利用这首歌学生们对民歌这单元没有以前的反感了,反倒要模仿音乐人来创作。我觉得我在期中也收获很多。并利用课余时间画给我看。此外还有周杰伦,陶喆等部分歌曲;另外还有爵士风格,拉丁风格等歌曲,这些歌曲都涉及到教材里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拿来利用,由浅入深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点。

3、挖掘形式价值

在与学生在交流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相对浅薄,多停留在“喜欢”的表层,不能更深入地阐述。其实这些歌曲中有些蕴藏着教材音乐的知识。

①.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而促进学生对歌曲及音乐作品的掌握。节奏教学除了采用节奏模仿、打击乐训练等方法外,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如《双节棍》、《霍元甲》,那种鲜明的节奏感、独特而新鲜的风格韵味,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把第五章节——亚非音乐神韵带到了学生身边,此时学生兴趣很浓,我们利用手头有的工具进行模仿。而那种近乎于“念歌词”的演唱方法,更让学生联想到他们平时学的“按照节奏读歌词”的方法。

②.中学的音乐鉴赏中,我们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对器乐知识的介绍也可以通过流行音乐进行,比如周杰伦的《菊花台》,作品演奏中用到了东西方的多种乐器,其中就用到了民族器乐琵琶和葫芦丝。课堂内可由此歌入手引导学生对这些乐器的特色、地域、表现情感、适用范围等进行研究。学生潜移默化的走进了丰富的民间器乐,在学生音乐鉴赏力还不高时,可以利用一些流行歌曲进行欣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了,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再欣赏教材中的重点曲目,这样形象地进行欣赏教学,学生就会稳步提高欣赏能力了。如我在教学《中国民族器乐介绍》一课中,我找来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专辑,让学生们在一首首乐曲旋律优美,激情荡漾的欣赏中,观摩了二胡、琵琶、竹笛、古筝和扬琴等乐器的演奏,充分认识了中国民族乐器的特点和许多新奇的演奏表现手法。了解了这种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民族、激情与沉着的结合的演奏,在兴致勃勃的气氛中提高了音乐的鉴赏水平。还有陈美的小提琴作品与古典小提琴作品的对比等等,为他们对比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打下基础。比如在介绍京剧表现手段——念功时,先播放学生们都喜欢听唱的《双截棍》(周杰伦)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讨论时学生果然踊跃参与,各抒己见。

4、挖掘表现价值

音乐课堂开展雅俗共赏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

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经过一代一代的流传,其艺术性得到了历史的升华和民间的认同,在任何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只是由于传媒仅仅把流行元素进行了广泛传播,而阻碍了人们对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的课堂既不该为迎合学生趣味而让流行音乐唱主角,也不能眼中只有“阳春白雪”却无“下里巴人”。

当然,教学中,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既不应该因噎废食而放弃流行音乐的介绍,使课堂音乐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潭;更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的层次上,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不是媚俗的迎合,不是简单地随大流,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的优秀作品引入课堂。通过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我发现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通过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民族、民谣、校园民谣、外国流行音乐……),学生的音乐视野扩展了,接触了多元的音乐文化信息,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音乐这座百花园里,盛开着各种形式的音乐之花,有古典而高雅的,有通俗而流行的……但其中肯定也有美与丑,只有让学生走进去,告诉他们辨别的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