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

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

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

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

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

实验6 锥体暗适应实验 Hecht,1921

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

逐级降低暗适应的按钮等级,同时让被试不断报告窗口内是否出现了视标,从而测量其阈限。若用红色视标,由于基本不能被棒体细胞所感知,所以可单独测量锥体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紫色视标,则可以测量棒体细胞的暗适应。

结果:

结论: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有很大差别,锥体适应能力差,但速度快,棒体截然相反。

实验7 颜色适应实验 Helson,1948

在暗室中,照明是红色,几分钟适应后,实验者请被试辨别一套从黑到白的19件标本,并要求他根据熟悉的评定标准为这些标本的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作登记排列。

结果:与墙壁背景反射率相近的样本被判断为红色,反射率越高饱和度越高;比墙颜色深的样本被认为是绿色或蓝绿色,即红色照明的后象补色。

结论:这并不是一个证明颜色适应存在的实验,只是其中部分研究……

实验8 麦考勒效应实验 McCollough,1965

让被试注视一会儿红色背景的纵方向的黑白相间的条纹,然后再注视绿色滤光片的横方向黑白相间条纹,如此轮换,过几分钟发生适应后,再呈现一个一半横向一半纵向黑白条纹的复合刺激。让被试报告所看到的图案及颜色。

结果:被试报告图片上所有白色竖条是绿色而白色横条是紫红色

结论:由适应产生的颜色互补效应,受测验图形的方向线索决定,脑内对待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有独立的疲劳和适应。

实验9 指导语对知觉恒常性影响实验 Epstein,1963

简单的几何图形以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要求被试判断观察到图形的形状。但给予三组不同的指导语:

第一组:根据客观或已知形状判断

第二组:根据物理的网膜像的形状判断

第三组:根据观察图形的表面形状判断

结果:三组的布氏比率分别为:0.58、0.21、0.30

结论:指导语这种先前经验对后来的知觉判断影响很大

实验10 测量大小恒常性实验 Holway & Boring,1941

观察者坐在两个走廊的交叉拐角处,其中一个走廊距离观察者三米处放一个可调大小圆形的比较刺激物,而另一边走廊在距离观察者三米至三十六米处分别放数个圆形标准刺激物,其大小都使得其在观察者视网膜上的投影相等。观察者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使其与不同标准刺激实际大小相同。此任务在寺中条件下完成:

条件一:正常双眼观察

条件二:单眼观察

条件三:通过人工瞳孔的小孔观察以消除深度线索

条件四:通过人工瞳孔观察,同时消除刺激周围的各种景物和背景线索

结果:

横坐标为刺激距离;

纵坐标为调节比较所到的大小;

条件一至四依次对应于从粗到细的线条;

对角线虚线为完全遵守恒常性时的判断;

下端横向虚线为大小恒常性为零的判断

结论:深度线索和视觉结构共同对大小恒常性起决定作用

实验11 年龄与形状恒常性关系实验 Lelbowitz,1967

先给被试呈现一个目标刺激,一个可以倾斜成各种角度的圆形,然后要求被试在四种倾斜角度的比较刺激中选择一个与目标刺激实际形状相同。这些比较刺激是一系列圆形到逐渐拉长的椭圆形。

结果:形状恒常性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结论:形状恒常性不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先天的能力

实验12 双眼视差实验 Julesz,1964

用计算机制成一对随机点子图。两张图中除了右图中央一小块比左图的中央一小块略向左移动一些外,其余相同。将两张图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被试,看是否产生深度知觉。

结果:当把两张图中任何一张呈现给被试时,或把两张图呈现给被试的一只眼睛看,被试均不产生深度知觉。但是若把它们放在实体镜上分别单独地同时呈现给被试的两只眼睛看时,被试产生了深度知觉。图中央的一小块突出地浮现在周围的点子背景之上结论:在完全缺乏但眼线索的情况下,双眼视差依然能产生深度知觉

实验13 斯楚普实验 Stroop,1935

要求被试快速报告书写每个单词所使用的墨水颜色。后来,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Stroop 效应。

结果:当单词意思和墨水颜色一致时(如用蓝色墨水写的“蓝”),报告速度要快于报告中性单词(如用红墨水写的“房子”)墨水颜色的速度,但当单词意思和墨水颜色不一致时(如用蓝色墨水写的“红”),报告速度则较中性单词来得慢。

实验14 斯楚普启动实验 Marcel,1983

实验中,先呈现一个启动词(如“红”),马上再呈现一个色块(如绿色),要求被试迅速报告色块的颜色。主试采用精密的掩蔽技术来控制启动词与色块呈现时间的间隔,从而操纵被试对启动词的知觉程度。也就是说部分被试由于掩蔽作用根本无法知觉启动词的出现。

结果: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都出现Stroop启动效应

结论:对意义的知觉可以不通过觉察

实验15 实验性分离的Stroop启动实验 Chessman & Mericle,1986

同样是斯楚普启动实验,但设置两个因素的自变量,即能否被觉察以及一致频率。观察交互作用。

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