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三章第二节里昂
一、里昂惕夫之谜
(一)背景
二战后,世界经济和贸易迅猛 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显得脱离实 际。
1953年,里昂惕夫通过检验,提 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反论—里昂惕 夫之谜丰裕的 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违背 了要素禀赋理论,称之为里昂惕 夫之谜。
劳 动 182.313 170.004 173.91 167.81
(人/年)
人平均 13991 18184 12977
资本量
美国: 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13726
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一)劳动效率的差异 (二)人力资本 (三)贸易壁垒的存在 (四)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五)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复习思考题
1、请分析绝对优势论的优缺点。 2、请分析比较优势论的优缺点。 3、请分析相互需求学说中互惠范围和相互需求 法则。 4、请概述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5、请评价要素禀赋论
6、简述里昂惕夫及里昂惕夫之谜。 7、概述经济学者们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8、为什么里昂惕夫之谜与H—O原理之间不存在 理论原则上的对立,而只是表明了理论和实践的 矛盾?
要素密集型逆转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力丰 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 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三、里昂惕夫之谜简评 (一) 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谜”和“谜”的解释说明,要素禀赋论已
不能对战后国际贸易的实际作出有力的解释。 (三)“谜”与要素禀赋论的论战是以对要素禀
赋理论前提的修正结束。
里昂惕夫,俄裔 美国经济学家, 第四届(1973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
(三) 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 表1-3 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对国内资本和 劳动力的需求额
里昂惕夫之谜解释
凯南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 凯南认为产生里昂惕夫之谜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 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 略了人力资本。 • 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 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
• 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 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
瓦尼克的发现
• 在美国对外贸易和自然资源关系的研究中,瓦尼 克发现美国贸易实际上是在保护美国稀缺的自然 资源而不是资本,因为美国进口替代品实际上都 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
舒尔茨和贝克尔发现
• 舒尔茨和贝克尔发现资本和劳动存在紧密的关系。 他们发现美国每年在培训工人方面投资相当大, 而且这些投资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投资的增长。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人力资本说&产品生命周期说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人力资源本说
产品生命周期说
目
两种解释评价
录
对中国的启示
里昂惕夫之谜
• 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较为丰裕, 劳动力相对稀缺国家。 • 根据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 • 美国是劳动力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 国家。
里昂惕夫之谜的大众解释
人力资本说的不足
• ①事实上,人力资本不同于实物资本,不仅决定 于受教育程度与技能培训,还会受到文化、环境 等多方面因素的潜在影响,其真正价值很难以具 体衡量; • ②不同等级的劳动力并非只靠资本投入就能实现 转化,其创造的价值有时也难以完全用资本或货 币估量。 • ③同时,凯南在对人力资本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臆 测成分过多,缺乏足够的数据与实际资料的支持, 影响了最终结论的说服力。人力资本说也未获得 经济学界的普遍接受。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背景
• 产品生命周期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美 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1913 -1999)于 1966年提出的。该模型是把市场营销中产 品发展的规律用于国际贸易中,解释传统 的要素禀赋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
里昂惕夫之谜
其人力资本解释是,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优势是拥有很多经过大量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教育和培训可视为对人力的投资,因此高素质劳动力可以称为人才资本,如果把这部分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美国就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二、里昂惕夫之谜的人力资本解释
肯恩在其1965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关于h-o模型的悖论,包括里昂惕夫悖论都是因为传统贸易理论中采用特殊资本概念。(注:由于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一种长期现象,因此,贸易理论中的资本是“等待”意义上的资本,而不是一系列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肯恩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将“等待”意义上的资本作为一种直接进入生产函数的要素的作法是不妥的,是许多悖论和矛盾产生的根源。)肯恩在瓦尼克、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基础上,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许多h-o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0 Leabharlann 三、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基础的思考
利默尔等人(leamer,1980;casas,1985:aw,1983)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根源在于里昂惕夫推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利默尔在1980年的文章中严格地证明,在一个多商品的世界中,比较生产和消费中的资本密集度或者比较净出口和生产、消费中的资本密集度,才是确定一国资本相对于劳动而言是否丰裕的正确方法;而里昂惕夫的方法,即通过比较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相对资本密集度只是在简单两商品世界才是适用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利默尔1980年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9dd
所需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之比分别为,1.07、0.83和0.54。他进一步认为在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资本是互补的。在上述发现基础上,vanek认为,美国进口替代品资本密集程度较高原因在于自然资源,一种在美国稀缺的生产要素,只有同大量资本结合才能在生产中发挥效率。
如何解释里昂替夫之谜
如何解释“里昂替夫迷之谜”?(出自第三单元)一、该问题的提出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替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二、对里昂替夫之谜的解释(1)劳动力不同质。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之所以出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因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2)存在人力资本。
H-O理论所说的资本要素仅仅包含实物资本,而完全忽视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投入教育、职业培训、健康保障等项上的支出;(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里昂惕夫的结论受到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影响。
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动要受贸易参加国关税及非关税的限剞,这就使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前提下H-O 理论不能成立;(4)自然资源稀缺。
里昂惕夫进行研究时,只局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5)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三、里昂替夫之谜的相关学说对于“里昂替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同时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代表性的学说如下:1.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2.新要素贸易理论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3.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4.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规模.5.人力资本说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替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列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
2.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产品周期说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的不 同、技术先进程度的不同以及产品价格的不同,因而使得各种不同类型 的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时所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因而“比较利益 也就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 力的国家”。产品的出口国也随之转移。
-
2.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劳动熟练说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他利用美国 1960年时人口普查资料,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 动两大类。熟练劳动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厂长或经理、技术员、制图 员、机械工人、电工。办事员、推销员、其他专业人员和熟练的手工操 作工人等。非熟练劳动指不熟练和半熟练工人。他还根据这两大分类对 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 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 密集型商品的结论。例如,在这14个国家的出口商品中,美国的熟练劳 动比重最高,非熟练劳动比重最低;印度的熟练劳动比重最低,非熟练 劳动比重最高。在进口商品方面,正好相反,美国的熟练劳动比重最低, 非熟练劳动比重最高;印度的熟练劳动比重最高,非熟练劳动比重最低。 这表明发达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多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 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少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 熟练劳动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2.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技术差距说
为了论证这个理论,格鲁伯和弗农等人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有 关资料所作统计分析,其中5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产业(运输、电器、 工具、化学、机器制造)的科研和发展经费占19个产业全部科研和发展 经费总数的89.4%;5个产业中的技术人员占19个产业总数的85.3%;5 个产业的销售额占19个产业总销售额的39.1%;5个产业的出口量占19 个产业总出口量的72%。这种实证研究表明,美国在上述5个技术密集 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方பைடு நூலகம்,确实处于比较优势。因此可以认为,出口科 研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根据上述 统计分析,美国就是这种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差距论是完全可 以与赫-俄原理相衔接的。
用人力资本学说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用人力资本学说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之谜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出口的应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
由于赫--俄模型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论"。
二、人力资本学说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体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技能是社会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果,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可以象有形资本重复地取得收益那样不断地取得收入,因而把劳动技能称作人力资本。
将劳动技能资本化的方法是,将技术熟练的劳动者与非技术熟练的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利息率加以折算。
按此法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本与有形资本相加,构成一国的资本总额。
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拉维斯(Irving Kravis)、凯南(Peter Kenen)、基辛(Kessing)等人。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或某一个人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所进行的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为企业、厂房、机器、设备、技术发明等物质形态,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在教育、训练、医疗、保健、卫生、社区服务等各种人力资源开发(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上的投入。
前者为物质形态的实物资本(Physical Capital),后者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三、用人力资本学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由于美国研究与开发风气盛行,教育与职业训练制度完善,因此美国比较外国拥有更多的技术熟练的劳动者或人力资本。
关于里昂剔夫之迷的分析
一,什么是里昂剔夫之迷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俄原理相反.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常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俄原理相反.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常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1.劳动力不同质2.要素密集度逆转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对于“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同时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代表性的学说如下:1.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2.新要素贸易理论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3.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
《里昂惕夫之谜》课件
2
分析谜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探讨其与现代经济学 的关系。
3
探究谜的本质,包括其内涵、外延和与其他经济 现象的关联。
探索新的理论解释
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尝试从 新的角度解释谜,提出新的理 论模型。
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如物理学、生物学等,为谜提 供新的解释思路。
探索谜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 关系,建立更广泛的理论框架 。
《里昂惕夫之谜》 PPT课件
•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 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解释 • 里昂惕夫之谜的实证研究 • 里昂惕夫之谜的启示与意义 • 里昂惕夫之谜的未来研究方向
目录
01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背景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 大债权国,对外贸易成为美国获取利 润的重要手段。
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 国对外贸易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出口 品中资本密集型产品较多,而进口品 中劳动密集型产品较多,这与传统要 素禀赋理论相悖。
列昂惕夫悖论
列昂惕夫悖论的产生原因可能包括
技术差异、市场结构、规模经济、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解决列昂惕夫悖论的方法包括
引入技术差异、规模经济等变量来修正要素禀赋理论,或者采用其他贸易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
03
里昂惕夫之谜的实证研究
早期研究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的成因上,试图从不同角度揭示其背后 的经济逻辑。
里昂惕夫之谜提醒发展中国家, 不能仅仅依赖传统的比较优势来
发展出口产业。
发展中国家应该注重提高技术水 平和生产效率,培育自己的品牌 和知识产权,以增加自己在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加强国 内市场建设,提高需求偏好和市 场规模,以吸引外资和技术流入
里昂惕夫之谜解释课件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商品结构和进口的商品结构存在 差异,这种差异与该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等因素不符。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成为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02
里昂惕夫之谜的内容
谜题的描述
01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一个国家在国 际贸易中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但资本相对稀缺,理应出口劳动 密集型商品的现象。
VS
引发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里昂惕夫之谜促进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解释了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的动因,弥补了 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
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里昂惕夫之谜揭示了国际贸易可 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 效率和经济增长率。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可以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结论总结
结论总结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但美国出口并未 相应增加,这与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不符。 经过研究,里昂惕夫认为,这是由于美国企 业具有较强的技术、管理、品牌等非物质比 较优势,而非传统的物质比较优势。
研究展望
未来对于里昂惕夫之谜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展开。首先,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比较 优势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其次,研究其 他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和原因。 最后,探索如何利用非物质比较优势推动经 济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提升。
启示: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H-O模型的适用条件 和适用范围,以及不同行业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差 异的原因和影响。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因素如技术 进步、贸易成本、市场规模等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一、问题的提出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发展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赫—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中,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趋向于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赫—俄理论一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经若干著名经济学家的再度解释,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扩展,已奠定了其在自由贸易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并被人们公认为是继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之后,贸易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5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对赫—俄理论进行经验检验。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里昂惕夫期望能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
为了进行这一检验,里昂惕夫利用了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美国在1947年每一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品和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
(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可以表示经济中每一种产品来源和去向的表格。
里昂惕夫对这种新的分析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
)所谓进口替代品就是美国自己可以制造,同时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由于生产上的不完全分工),如汽车。
里昂惕夫被迫使用美国进口替代品的数据,是因为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
即使这样,里昂惕夫仍能正确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赫—俄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更加资本密集(因为美国的资本比其他国家相对便宜),但其密集程度仍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表1)令人震惊,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美国出口商品资本密集程度约高出3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其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探讨与分析
里昂惕夫之谜探讨与分析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1.背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发现,同等价值的进出口产品,美国出口的产品中需要的资本,小于进口的产品中需要的资本,这表明美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一结论,完全颠覆了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指导性理论-要素禀赋论。
按照要素禀赋论,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2.发现:他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商品,而资本密集度则低于进口替代商品。
3.矛盾:这一发现与当时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相矛盾。
该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会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人力资本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在计算资本密集度时,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这一重要因素。
将人力资本视为资本的一部分,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里昂惕夫本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的技术水平高于其它国家,所以劳动效率高于其它国家。
他的意思是,你看上去应该是三个美国人干的活,其实是一个美国人干的。
先来看看,同等的资本可以给美国带来多少国民生产总值。
2017年,美国非金融企业的总资产是63.31万亿美元,同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9.48万亿,国民收入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为19.48÷63.31≈31%。
这个比例,不仅远高于同期法国的16%,也远高于同期中国的22%,甚至于高于理论上的最高值25%。
同等资本的条件下,美国人创造出来的价值要远高于其它国家,是一个比劳动密集型的国家,劳动更密集的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现象呢?原因在于价值转形。
价值转形是马克思提出来理论,用来解释价格和价值的分裂原因。
这一理论至今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是却可以解释很多经济学现象,包括里昂惕夫之谜。
2.需求偏好论:该观点认为,美国的需求偏好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使得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高。
第二节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在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H-O定理成为解释产业革命以后贸易产生的主要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首次对H-O定理进行实证检验,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里昂惕夫的验证逻辑是: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表3.2 美国国内生产100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1947年)根据H-O模型,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得出了与赫-俄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
到底是H-O理论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数据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方法出了问题呢?(二)里昂惕夫之谜的其它解释1、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认为,“劳动”要素过于宽泛,实际上,劳动有很多种类,性质不同。
一般劳动可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类。
熟练劳动不是先天具备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一定的技能。
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基辛(Donald Keesing,1966)将劳动分为8类,第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人力资本最高,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其次,最后一类为没有技术的工人。
基辛用美国1962年的贸易数据分析,通过检验美国进出口商品发现,在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第一类劳动的含量比例最高,在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第一类的劳动含量比例最低。
知识点五:里昂惕夫之谜及与其相关解释
同学们好,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贸易对本国进出口行业与市场的影响以及贸易双方的利益分析,本次课我们主要学习对H-O 资源禀赋模型的实验验证——里昂惕夫之谜及几个对此“悖论”的解释学说。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相信同学都知道里昂惕夫应该是一个人名,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里昂惕夫这个人。
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06-1999)是投入—产出经济学创始人。
生于俄国彼德堡,曾就读于列宁格勒大学与柏林大学,1925年在柏林大学获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获第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其中有两篇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即《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地位的再审查》(1953年)和《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956年)。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里昂惕夫之谜”又是指什么呢。
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与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如果H-O 理论是正确的,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高于进口竞争行业,然而计算结果是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有悖H-O 理论的计算结果向他和其他人提供了一个“谜”。
具体来说,里昂惕夫将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KX/LX)与进口竞争的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Km/Lm)进行了计算。
如果1//>LmKm Lx Kx则表示出口商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每百万美元进出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正如上表所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公认的资本最富裕的国家,其劳动力是相对稀缺的。
至少在70年代以前,美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富裕。
美国工人人均资本占有量也显然比其他国家高。
按照H-O模型,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上述(KX/LX)/(Km/Lm)比率应该远远大于1。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美国的出口产品不如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高。
里昂惕夫之谜
11
二、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 scale), ),是指产出水平增加比例高于生产要素增长比例的生 scale),是指产出水平增加比例高于生产要素增长比例的生 产状况。 产状况。 f(λ f(λk. λl)> λ f(k,l) 一国某种产品的价格优势或成本优势可以既不是因技术水 平差异所引起的,也不是因要素禀赋的不同所引起的, 平差异所引起的,也不是因要素禀赋的不同所引起的,而是由 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规模所造成的。因此,新贸易理论认为, 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规模所造成的。因此,新贸易理论认为,规 模经济是现今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模经济是现今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产品生产中可变成本是随着产品的增加成比例地增加的, 在产品生产中可变成本是随着产品的增加成比例地增加的, 因此,通常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规模经济应比较明显, 因此,通常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规模经济应比较明显,劳动密集 型行业的规模经济不太明显。 型行业的规模经济不太明显。
13
第二节 外部规模经济决定的国际贸易模式 一、外部规模经济的获得
(一)生产设备供应的专门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分工的细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分工的细化,使每一个行业生 产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和零部件越来越专门化, 产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和零部件越来越专门化,生产设备 的生产和供应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必将降低供应成本, 的生产和供应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必将降低供应成本, 最终带来全行业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最终带来全行业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二)共同生产要素供应的市场化 对于行业共用性的生产要素,形成市场化的供应机 对于行业共用性的生产要素, 共享统一的供应来源, 制,共享统一的供应来源,采用相互借用或租赁方式满 足各自阶段性的需要, 足各自阶段性的需要,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必然产生规 模经济的效益。 模经济的效益。
国际贸易 第三章 里昂惕夫之迷及其
总
结:
国际经济学界关于“谜”与“H—O”论 战是以对资源赋予论前提修正结束的。 当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 位的仍是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经过修正 的资源赋予论,它被誉为西方传统国际 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
二、里昂惕夫之谜及验证 里昂惕夫利用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 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发现美国 出口商品含有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竞争 性进口代替品中则含有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 动。这说明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 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个结论与H—O 论证相反(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 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随后一些经济学家仿效对一些发达国家的 对外贸易状况进行验证发现,一些国家也存在 这种谜。
5、需求偏向论 理由:国内需求不同导致谜的产生。 评价:与H—O假设不一 6、要素密集型反向论 提出者:霍德、纳亚 理由:同一种商品的产出可能存在“要素密集 型反向” 评价:只适用于一定商品,并不能说明整个贸 易结构。(经济学家对19个国家24个行业进行 统计,发现仅有5个行业存在这种情况)
四、对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的简评 积极方面: 积极方面: 验证结果表明了传统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 的背离,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在战后的迅速发 展。 为什么里昂惕夫之谜与H—O原理之间不存在 H—O 理论原则上的对立,而只是表明了理论和实践 的矛盾? 1、两者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任务 2、两者之间不太可能有直接的理论对立 局限性: 局限性: 1、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 2、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3、贸易壁垒论 提出者:鲍德温 理由:由于市场竞争不完全引起的 评价:与H—O前提条件不等 4、自然资源论 提出者:凡尼克 理由: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里昂惕夫 把它们错划为“资本密集型”,造成了假象。 评价: 能解决“谜”并可解释加、日、印等国谜之存 在 没有进一步说明,说服力受影响
简述里昂惕夫之谜的主要内容
简述里昂惕夫之谜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写里昂惕夫教授带领着他的学生们来到“无人之地”,由于这些孩子中没有人能够承受得了高温,只有里昂惕夫不怕,独自去寻找泉水,途中经过多个干涸的泉眼。
“还有谁?”教授又问道。
话音未落,从岩石的裂缝里涌出许多清凉、清澈的泉水。
里昂惕夫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正当里昂惕夫迷惑不解时,忽然有一个孩子说:“您带我们来到这儿,您是想利用我们做实验吧!”里昂惕夫听了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酸甜苦辣咸一齐涌上心头。
但是他还是鼓足勇气告诉了那个孩子实情。
孩子又激动又惭愧地望着他,泪流满面地说:“您可真是一位最伟大的老师啊!”里昂惕夫眼前模糊起来,突然明白过来:这不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只要朝着一个目标不懈地努力,整个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他转过身对学生们说:“现在我要走了,请记住,学无止境。
”孩子们怀着崇敬和依依不舍的心情看着里昂惕夫远去的背影。
第二部分写里昂惕夫在死海中把手伸进水中,其他人认为他疯了,只有老教授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只有老教授懂得爱因斯坦所说的那句话的含义。
作者这样安排,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突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巧妙地将两件平凡的事情与伟大的精神联系起来。
读完全文后,我对里昂惕夫这个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是一位德国的物理学家,他的智商非常高,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物理学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而且他小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个飞行员,驾驶着热气球环游世界;还希望自己能够发明出时光机,能够回到古代,和所有的伟人促膝长谈……可是他发现自己越接近目标,就离现实生活越远,最后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一条普通的人生道路。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句话,只要朝着一个目标不懈地努力,整个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它点燃了我的希望之火,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它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梦想的价值。
我也要以里昂惕夫为榜样,朝着自己的梦想奋勇前进!“面壁十年图破壁”,这句诗用在此处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里昂惕夫之谜解释
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贸易理论, 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其相对富裕和 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其相对 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谜团的提
里昂惕夫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出 口商品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远高于 进口商品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 这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
谜团的含义:即美国应该出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而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
分析不同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贸易结构的演 变,揭示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研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要素流动与国际贸 易的相互关系。
要素流动与国际分工
分析生产要素流动对国际分工的影响,探讨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塑造作用。
02 里昂惕夫之谜的国家的比较优势产业取决于其拥有的要素禀赋,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根据这一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导致其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然而,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会超过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 上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在考虑到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
实证结果分析
贸易结构分析
通过对贸易数据的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国家和行业的贸易模式 和特点,揭示贸易结构的内在规律。
贸易条件分析
分析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包括价格、数量等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探究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规律。
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
研究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 用机制。
里昂惕夫之谜解释
目录
•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 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解释 • 里昂惕夫之谜的实证研究 • 里昂惕夫之谜的现代研究 • 里昂惕夫之谜的未来研究方向
简述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简述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1953年进行的一篇关于美国出口产品结构的研究,该研究认为美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相矛盾。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也称为“赫希曼-里昂惕夫之谜”,旨在探究为什么美国在国际贸易中会选择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对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贸易政策的限制:里昂惕夫在进行出口品结构分析时,没有考虑到贸易政策的限制。
事实上,美国政府对某些行业和产品实行了出口限制,这些限制可能导致美国出口的产品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可能是由于贸易政策的限制导致的。
2. 产业升级:里昂惕夫在进行出口品结构分析时,没有考虑到产业升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些国家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这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可能是由于产业升级导致的。
3. 贸易利益的追求:里昂惕夫在进行出口品结构分析时,没有考虑到贸易利益的追求。
事实上,一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因为这些产品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润和更大的市
场份额。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可能是由于贸易利益的追求导致的。
4. 劳动力市场因素:里昂惕夫在进行出口品结构分析时,没有考虑到劳动力市场因素的影响。
事实上,一些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缺陷,例如工资水平低、劳动力流动性差等,这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在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H-O定理成为解释产业革命以后贸易产生的主要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首次对H-O定理进行实证检验,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里昂惕夫的验证逻辑是:
如果H-O理论正确:
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
(K/L)X/(K/L)M
表3.2 美国国内生产100万美元
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1947年)
根据H-O模型,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得出了与赫-俄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
到底是H-O理论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数据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方法出了问题呢?(二)里昂惕夫之谜的其它解释
1、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说认为,“劳动”要素过于宽泛,实际上,劳动有很多种类,性质不同。
一般劳动可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类。
熟练劳动不是先天具备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一定的技能。
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基辛(Donald Keesing,1966)将劳动分为8类,第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人力资本最高,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其次,最后一类为没有技术的工人。
基辛用美国1962年的贸易数据分析,通过检验美国进出口商品发现,在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第一类劳动的含量比例最高,在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第一类的劳动含量比例最低。
因此,美国可能是一个技术劳动禀赋丰裕的国家。
通过美国和13个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出口的是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
2、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
B国由于资本相对丰裕,可能在生产成衣中以资本取代劳动,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更多地使用资本而不是劳动,这样,在B国成衣就变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
例如:美国是世界生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和泰国相比,美国的粮食生产显然是资本密集型的。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假定3中,对于要素密集度,认为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同种商品在两个国家密集度相同,没有要素密集型转变的情况。
严格的假设条件限制了理论的实际适用。
如果同种产品在两个国家的要素密集度不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就难以成立。
由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存在,美国进口的产品,在生产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在美国却是资本密集型商品,于是出现了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现象;
而美国出口的产品,在美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对于接受美国产品的国家却可能是资本密集型商品,于是出现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现象。
不为所有人接受的原因:并非所有产品都可能出现密集型逆转,有些产品只能是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
3、需求偏好差异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假定6:两国消费者对两种商品偏好相同。
但是,实际贸易中,供求双方的国内需求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如果一国对于某一种商品享有比较优势,而且消费者特别偏好这一产品时,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决定的进口方向将改变。
由于美国存在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消费偏好,有更多的需求,于是美国根据这种需求来进口更多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需求不足出现剩余,促使更多出口。
不为所有人接受的原因:各国的需求偏好是相似的。
1957年,豪萨克(Houthakker)对许多国家家庭消费模式的研究表明,对食物、衣物、住房以及其他种类的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在各国是很相近的。
4、贸易壁垒
美国基于国家利益,如保护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避免遭受其他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挤压,而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设置重重障碍。
美国为避免其他国家在贸易中获得更多美国的先进技术,在美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也设置了大量贸易壁垒。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1、在各国参与国际贸易、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要素禀赋理论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为深入和全面。
2、要素禀赋理论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符合现实。
3、要素禀赋理论正确的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4、要素禀赋理论为资源小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足:
1、要素禀赋理论将生产要素视为同质的假定与经济事实不相符合。
2、要素禀赋理论强调静态结果,忽视了技术因素的作用。
3、要素禀赋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