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重点教学提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目的与任务1、目的中国哲学史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门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人文基础课。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今天,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史,才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认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任务针对我院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层次实际,本课程以专题形式,主要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流派,包括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与心学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气、道、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形神论、人性论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会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
通过本章学习,要初步了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明确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要求。
教学建议:讲授导论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不要将历史与现实人为地隔裂。
教学目的与要求:天论和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四大范畴之中的重点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气的看法,系统地掌握天论和气论中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的思想观点。
教学建议:讲授本章时,在天论部分,可以从当今时代要求提出问题,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度加以分析;在气论部分,要着重讲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
1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人学和人性问题。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如何做人,如何当好人,如何搞好人事工作,管理好社会的荀子的人学;要看懂中国古代人性的善恶问题。
教学建议:讲授本章时,既要讲清中国古代哲学家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既要讲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又要针对现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体系之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和宇宙等问题的观点。
他们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了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荀子则提出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荀子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并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构成了先秦时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
例如,老子提出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墨子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家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分: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
例如,墨子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学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也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家思想家,如列子和庄子。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先秦哲学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先秦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墨家的墨家思想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先秦哲学的融合与发展三、第二章:汉唐哲学2.1 教学目标掌握汉唐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佛教、道教在汉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理解汉唐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2.2 教学内容汉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董仲舒、公孙龙的儒家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运动汉唐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四、第三章:宋明理学3.1 教学目标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了解心学、鹅湖之会等宋明理学的重要事件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苏轼、苏辙的豪放派理学朱熹的格致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五、第四章:清代哲学4.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清代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发展理解清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4.2 教学内容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的儒学复兴运动戴震、钱谦益的考据学派颜元、李塨的实学思想清代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清代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六、第五章:近现代哲学5.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近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鲁迅的新文化运动胡适、陈寅恪的新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七、第六章:当代哲学6.1 教学目标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当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当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当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八、第七章: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九、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精神9.1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互动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决策中的作用10.1 教学目标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研究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展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先秦哲学难点解析: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多元性以及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40072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4学期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中国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特点,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使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深刻领会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哲学分析、理解、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儒道释三家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尤其是掌握儒家哲学思想在几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挖掘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2.专业能力方面: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等主面的素质、并提高其说服教育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和当代国内外重大思潮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一)绪论:何谓哲学?哲学史?1.教学内容:了解哲学、哲学史的基本研究对象及特点;熟悉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基本思想;掌握中西哲学产生、表达及所达到的境界的不同之处。
2.教学重点: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3.教学难点: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是什么?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是什么?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一场演讲百年震憾》《此生必看科学试验》、讨论(二)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教学内容:了解“先秦诸子”形成的历史前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熟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儒家三纲五常五伦八德基本思想。
2.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公孙龙3.教学难点:孟荀之辨、儒墨之辨、孔老之辨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孔子》《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人为何要遵守五伦大道》、讨论5.自主学习:墨:墨子;阴阳(五行):邹衍、《周易》;法:韩非;(三)第二讲两汉经学:独尊儒术1.教学内容:了解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熟悉经今古文争论的目的意义;掌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思想。
《中国哲学史》(一)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10100(01012011)总课时数:62课时学分:4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梗概性阐释的课程,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学好这门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其文化的美好感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哲学史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哲学的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级建设人才服务。
中国哲学史教学应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关心文化、关心生活的热情,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批判和建构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要使学生形成自觉地进行哲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在课外能主动地去研究宇宙、研究社会、研究人生,从而为自身、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6课时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哲学的历史(2)课时第二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历史(2)课时第三节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2)课时第二章先秦哲学24课时第一节概论(2)课时第二节孔子的仁爱哲学(4)课时第三节墨子的兼爱哲学(2)课时一、墨子的政治立场,对天命观的批判,对天志和鬼的推崇(1)课时二、墨子的非命论、认识论、后墨的认识论与逻辑学(1)课时第四节老子道生万物的哲学思想(2)课时第五节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4)课时一、庄子的“道”论二、庄子的相对主义存在论三、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四、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观第六节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4)课时一、仁政思想二、民本思想三、尽心知性知天的宇宙观四、性善论第七节周易哲学(3)课时一、宇宙生成理论二、易经中的辨证法思想三、易传中的宇宙本原观四、易传中的阴阳之道的观念第八节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二、虚一而静的认识论三、逻辑思想四、性恶论第三章两汉哲学8课时第一节概论(2)课时第二节《淮南子》的哲学思想(2)课时第二节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二、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三、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第三节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以元气为根源的宇宙观二、无神论思想三、王充的认识论第四章魏晋玄学10课时第一节概论(1)课时第二节王弼贵无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无为宇宙之本体二、言与意之辨证关系三、名教与自然之辨证关系第三节裴頠的祟有论哲学思想(2)课时第四节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2)课时二、郭象的独化论三、事物的不可认识性四、名教即自然第四节僧肇的不真空论哲学思想(3)课时一、对各派探讨法体之有无的理论进行总结二、僧肇的不真空论三、僧肇的物不迁论四、僧肇的般若无知论第五章隋唐佛学14课时第一节概论(4)课时一、佛教及其基本教义二、佛教的产生与传播三、佛教的理论结构四、佛教的基本教义五、四谛说六、因果论七、空论第二节、天台宗三谛圆融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止观双修二、三谛圆融三、一念三千四、无情有性第三节、法相宗万法唯识的哲学思想(2)课时一、三性说二、八识说三、内识转化为外境第四节、华严宗四法界的哲学思想(2)课时一、六相圆融二、一多相融三、四法界第五节、禅宗自性顿悟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明心见性二、机锋与棒喝三、禅宗作风对佛教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同时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开展具体的课堂讨论。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91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51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
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学生将了解中国思想的源流,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哲学家的贡献。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帮助他们有效地传授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熟悉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哲学家,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3. 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1. 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
2. 分别探讨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及其重要观点,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观、墨子的兼爱思想等。
3. 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以及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4. 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包括鲁迅、梁漱溟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2. 研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的引导,讨论重要哲学观点和学派之间的关系。
3. 阅读:布置相关文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4.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研究项目,促进其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中国哲学史导论》,作者:王重民- 《中国哲学史纲要》,作者:李慕白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思想史》,作者:黄仁宇- 《中国哲学通史》,作者:冯友兰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讨论、阅读报告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 期末论文: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4. 学术研究项目:对学生完成的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示。
中哲史教学大纲重点
第三部分:具体教学内容绪论(2课时)一、“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1、“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由来2、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关注二、“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关系问题。
1、哲学与哲学史2、关于“精英思想与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讨论三、“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
四、中国哲学的特点:根据张岱年先生的归纳可总结为一下几个方面:1.一天人2.和知行3.同真善4.重人生不重知性5.重了悟不重知论6.既不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五、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
第一篇:先秦哲学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2学时)第一节:原始宗教及原始神话第二节:殷商宗教一、殷商宗教之特点: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到祖先一神论宗教二、周初的“以德配天”的天命观1、“天命靡常”2、“以德配天”3、“敬德保民”第三节: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一、朴素唯物论——《洪范》:原始“五行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二、由卜筮到哲学:《周易》的哲学思想1、《周易》的作者、年代、及相关史料2、《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4学时)第一节:孔子的生平著述第二节:“正名”思想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第三节:“仁”的思想一.“爱人”二.“忠恕”三.“克己复礼”顏淵問仁。
中国哲学史(提纲)
中国哲学史(提纲) ――宗白华绪论:第1节哲学与哲学史第2节哲学史研究法第3节中国哲学史的时代划分1、春秋战国时代2、秦汉至鸦片战争(1)秦汉(初期专制主义封建时代)(2)魏晋南北朝(门阀封建时代)(3)隋唐五代(新中央集权制度成立时代)(4)宋元明(专制主义封建制度停滞时代)(5)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一章:春秋战国哲学思想及社会背景(此章主要讲此时代的社会背景,略过)第二章:孔子第一节 孔子的时代第二节 孔子的哲学1、仁――忠恕2、礼与正名3、天与命4、孝5、政治理想第4节孔子哲学批判一、“学术下庶人”――过于注重人与人的伦常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仁”道德上承认人的平等性――过分强调人自身的主观修炼,而忽略对自然,对世界的改造第三章:墨子第一节 墨子的生活与时代第二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1、兼爱非攻(1)兼爱(实为兼利)――利为大利,而非私利(2)非攻(不战)2、尚贤尚同(1)尚贤1、列德尚贤(有能则举,有德就列)2、专家政治3、进贤退不肖(2)尚同1、一人一义之害(主张天下的人有共同的是否)2、选贤立天子3、上同而不下比4、天子上同于天(极端的中央集权理论)(3)节用、节葬、非乐、非命1、节用2、节葬3、非乐(反对一切艺术)4、非命(国家治理、人事成败,皆系于“力”,非由于“命”(4)天志明鬼――墨子的宗教(5)墨子的方法论1、三表(墨子讲三表,即立论有三个标准:“一表”即根据过去的实践经验;“二表”即根据人民的感官经验;“三表”即作行动的试验,以考察其效果。
”2、述与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知类(类:推也。
即共性或共相,普遍性)第三节 墨子思想的批判1、从墨子的种种立论来看,基本上,墨子是唯心论者。
墨子的部分理论站在工农大众的立场,对贵族的特权作猛烈的攻击,这些是墨家最先进的理论,但是非乐论完全抹杀艺术的价值,这不得不说是墨家的一大硬伤,墨家因此也有很多的理论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选择填空1.早期的中国哲学有阴阳和五行说。
2.殷商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其办法就是通过“卜筮”。
3.周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4.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溯到《易经》,包括《经》和《传》。
5.《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6.早期的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7.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8.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
9.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10.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1.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12.《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13.孔子所谓“礼”,就是指“周礼”。
14.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应该受教育的主张。
15.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人,而且提出“忠恕”来作为实行“仁”的途径。
16.人们把儒、墨并称为“显学”。
17.墨子自称“贱人”。
18.《老子》又称《道德经》,包括《道经》和《德经》。
19.《老子》书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20.为了获得真正的智慧,《老子》还提出“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
21.《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出现的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作者孙武。
22.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3.《孙膑兵法·奇正》说:“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创形,奇也。
”24.“百家争鸣”在战国中、后期达到了高潮,当时,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一个集中场所。
25.相传《中庸》为子思所著。
26.孟子区别了感性和理性,他把人的耳目之官(感性)叫“小体”,把心(理性)叫“大体”。
27.孟子自以为他有两个专长,一个是“知言”,一个是“养浩然之气”。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新2
中国哲学史教学⼤纲新2《中国哲学史》教学⼤纲第⼀讲导论主讲⼈:单正齐⼀、“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关系问题。
1、哲学与哲学史2、关于“精英思想与⼀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讨论⼆、“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尤其是西⽅哲学的关系问题。
1.哲学意识与宗教情怀2.主客对⽴与天⼈相分3.正的⽅法与负的⽅法三、中国哲学的特点:根据张岱年先⽣的归纳可总结为⼀下⼏个⽅⾯:1.⼀天⼈2.和知⾏3.同真善4.重⼈⽣不重知性5.重了悟不重知论6.既不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五、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
第⼆讲孔⼦的哲学思想第⼀节:孔⼦的⽣平著述第⼆节:“正名”思想第三节:“仁”的思想⼀.“爱⼈”⼆.“忠恕”三.“克⼰复礼”四.“孝悌”第四节:孔⼦的天道观⼀.孔⼦的天命思想:“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知其不可⽽为之”⼆.孔⼦的⿁神观:“敬⿁神⽽远之”“⼦不语怪⼒乱神”与“⼦所重民:⾷、丧、祭”第五节:中庸思想第三讲《⽼⼦》的哲学思想第⼀节实体意义的道⼀.宇宙⽣成论意义的道“道⽣⼀,⼀⽣⼆,⼆⽣三,三⽣万物。
万物负阴以抱阳,充⽓以为和。
”⼆.朴素辩证法意义的道“反者道之动”事物向相反的⽅向运动发展事物的运动发展“各复归其根”三.⼈⽣哲学意义的道1.⾃然⽆为2.柔弱处下3.全德保⽣4.绝仁弃义第四讲⽼庄哲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专题讲座)第⼀节什么是道家第⼆节道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庄道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庄哲学的“道”“⽓”的内涵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庄哲学的“有”“⽆”统⼀的思想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三.⽼⼦的“涤除⽞览”,庄⼦的“坐忘”对中国美学审美⼼胸理论的影响第五讲墨⼦的哲学思想第⼀节墨家的思想源流及其相关史料⼀、墨家的思想源流⼆、墨⼦其⼈及其书第⼆节墨翟的宗教专制主义的思想⼀、天志:最⾼的价值规范⼆、尚同:权威主义的政治理念三、兼爱:⽆差别的社会理念四、节⽤:功利主义的⽂化观第三节、“三表”:虚假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第六讲先秦时期的名家学说第⼀节先秦名辩思潮的兴起及其相关史料第⼆节惠施的“合同异”第三节公孙龙的“离坚⽩”第四节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第七讲孟⼦的哲学思想第⼀节:孟⼦⽣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节:性善论⼀.当时的⼏种关于⼈性问题的观点:1.性善论2.⾃然⼈性论3.“(⼈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4.“(⼈性)有善,有不善”⼆.性善论:1、“四端”说:2、“浩然之⽓”的修养⽅法:第三节:“尽⼼”、“知性”、“知天”的“天⼈合⼀”论第⼋讲庄⼦的哲学思想第⼀节:庄⼦的⽣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节:齐物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1.认识的主体是相对的2.认识的客体是相对的3.认识的标准是相对的⼆.“道通为⼀”:第三节:逍遥游的⼈⽣境界⼀.“逍遥游”⼆.“撄宁”第九讲荀⼦的哲学思想第⼀节:荀⼦的⽣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节:荀⼦的天道观⼀.天道⾃然的思想⼆.“天⾏有常”的思想三.“天⼈相分”的思想四.“制天命⽽⽤之”的思想第三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性恶论的⽬的与意义三、荀⼦性恶论与孟⼦性善论的⽐较第⼗讲韩⾮⼦的哲学思想第⼀节法家⼀.法家源渊⼆.法家代表⼈物: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第⼆节法, 术势⼀,法, 商鞅重法⼆术申不害重术三势慎到重势四,⼆柄:刑德第三节道和理⼀, 道与理⼆. 缘道理第四节历史观第⼗⼀讲阴阳家与先秦宇宙的发展⽣论第⼀节术数第⼆节《洪范》所讲的阴阳五⾏学说第三节《⽉令》的世界图式第四节邹衍的历史哲学第五节《周易》与《易传》第六节中医与中国⽂化(专题视频讲座)第⼗⼆讲魏晋⽞学(上篇)-----辨名析理返于冥极第⼀节:⽞学的演变⼀、⽞学产⽣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化渊源⼆、⽞学的演变历程第⼆节王弼的“贵⽆”论*⼀、“以⽆为本”的⽞学本体论1、“道”以“⽆”为规定性2、“⽆”为“品物之宗主”——“⽆”的性质与作⽤⼆、“静为躁君”的⽞学动静观和“⾃然⽆为”的政治理念1、静本动末、“静为躁君”2、“名教出于⾃然”与“⾃然⽆为”的政治理念三、“得意忘象”和“圣⼈体⽆”的神秘主义认识论第⼆节裴頠的崇有论⼀.⽣平⼆.总群全本,宗极之道第三节、郭象的“独化”论⼀、“万物独化”的唯⼼主义本体论⼆、“冥⽽忘迹”的神秘主义的认识论三、从“⼤⼩具⾜”的形上学诡辩论证成“⾃然”与“名教”的合⼀的政治论第⼗三讲越名教⽽任⾃然-------魏晋风流⼀.何为风流⼆.名教与⾃然三.忘情与任情四.移情与会⼼第⼗四讲佛教的基本理论及其与中国⽂化的关系第⼀节佛教的创⽴,发展与佛教的主要思想⼀.三业⼋苦⼆.⽆明与空性三.解脱⽣死之道第⼆节佛教的传⼊及其与中国本⼟⽂化的冲突⼀.⾦⼈托梦,⽩马驮经⼆.出家与孝道三.灵魂问题第三节佛教本⼟化及其对⼤乘佛教⼈⽂精神的发扬⼀.佛教翻译中的智慧⼆.世间即出世间三.万法归禅第四节佛教在中国传统⽂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对⾳韵学的影响⼆.对⽂字学的影响三.对⽂学的影响四.对艺术的影响(若时间许可,播放净空在北京⼤学所作的《佛教与世界和平》专题讲座)第⼗五讲北宋理学第⼀节宋明理学的先驱⼀.韩愈1.宣扬道统;2.推尊孟⼦3.排佛4.阐扬《⼤学》5.论所以为性情⼆.李翱1.性情说2.有情⽆情3.复性第⼆节北宋理学的建⽴⼀.周敦颐⼆.张载三.⼆程第⼗六讲鹅湖之会------南宋理学与⼼学的对⽴⼀.朱熹及其理学⼆.陆九渊的⼼学三.鹅湖之会和⽩⿅洞书院<论语讲义>第⼗七讲⼼学之韵-------王阳明的⼼学思想⼀.⽣平背景⼆.本⼼的思想三.⼼外⽆物四.王门四句教五.⼼学与佛教主要参考⽂献1.单正齐,⽢会兵:《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3、张岱年《中国哲学⼤纲》4、北京⼤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一、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案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第二章:儒家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第三章:道家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四、第四章:佛教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让学生掌握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案例法:介绍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五、第五章:宋明理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包括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等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学说,以及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学派和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和学说;2.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4.认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1.先秦哲学(1)诸子百家的出现和特点;(2)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5)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秦汉哲学(1)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2)道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3)墨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4)法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3.两晋南北朝哲学(1)佛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名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潮。
4.唐宋哲学(1)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争鸣。
5.明清哲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6.当代哲学(1)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探索;(2)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3)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课,向学生传授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学分: 2 总学时: 32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的性质:《中国哲学史》主要探讨中国哲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生条件、发展规律,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开设该课程,使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哲学传统,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性XX性因素,以促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讲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哲学产生之初的一些重要X畴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
教学内容:一、早期的“阴阳”、“五行”说的主要内涵1.《易经》与早期“阴阳”说2.《洪X》与早期“五行”说二、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1.殷、周之际天人观的变化2.中国早期思想家的“名实观”第二讲孔子及其哲学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孔子思想的政治背景以及孔子仁学的核心内涵,掌握孔子成仁之道中智、仁、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1.孔子的阶级立场2.孔子对周礼的“损益”二、孔子仁学思想1.“仁者爱人”的内涵2.“亲亲为仁”的内涵3.仁与“忠恕”的内涵三、孔子成人之道1.仁与智的关系2.仁与勇的关系3.“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第三讲墨子及其哲学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墨子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以及墨子认识论思想的主要内涵。
教学内容:一、墨子及墨学1.墨子及其学派所代表的阶层2.儒墨显学及其关系二、墨子兼爱思想1.“兼相爱”与“兼以易别”的内涵2.兼爱与仁爱的区别与联系3.功利主义视域内的兼爱思想三、墨子认识论思想1.“取实予名”与“三表”2.“非命”与XX迷信的矛盾第四讲《老子》的哲学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老子》一书“道”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
中哲史复习提纲梳理名词解释1.丧服制度:五服“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且《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3.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
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
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其思想的突出点为提倡性善之说,创儒家心性之学,提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较早且较成型的政治哲学方案。
《孟子》是研究孟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
4.三表说(认识论)言必有三表1.有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2.有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3.有用: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淮南子《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以老庄之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
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
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
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
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发,孔子把“仁”的本质诠释为“爱人”。
孔子主张反求诸己,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实现“仁”的目标。
7.孔子是如何把“天命”的敬畏和人内在的道德性结合起来的?孔子一方面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天道的信仰、敬畏,另一方面又修正了西周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层有关的看法,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
孔子把外在的天命落实到人的内在之性上,实现了对外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的结合,从而为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找到了形上依据。
8.你怎样认识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基础。
“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则是“仁”的彰显和外化。
孔子以“仁”为思想基础,以礼为外在的行事原则。
仁,是一种道德规范,具有内在性,受制于礼,两者相辅相成。
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具有外在性。
9.何谓“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而是一种辩证的智慧,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
从思想方式上,中庸之道即反对偏执、片面,主张诸要素(特别是主要因素)的兼济、统一与平衡,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管理上说,中庸之道是一种管理理念与艺术。
在思想方法上,孔子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
在文质关系上,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文质关系的中道。
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并将之称为最高的德。
“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论。
“中”指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则有“平常”“不易”“用”之义。
中庸的方法论包含有灵活处置、动态协调、辩证综合的意义,而要正确把握中庸的意义,也应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辩证思维的方法。
10.试概述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价值:孔子开创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
(1)孔子价值表现在其人格典范上。
(2)孔子奠定了以“仁爱”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价值系统。
(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重视培养民间知识人,为打通士人参政的途径奠定了基础。
(4)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与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对《诗》、《书》的内容加以取舍和编排,又对《礼》、《乐》做加工整理使之重新恢复,又把《鲁春秋》改成《春秋》,以褒贬是非善恶,史称“春秋笔法”。
影响:(1)孔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儒学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
儒家与诸子百家、佛教、道教等相互批评并不断融合,构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
(2)自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后,孔子的地位被历代统治阶级越捧越高,享有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思想家所不曾有过的特殊地位。
(3)与此同时,他的形象和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而工具化。
第三章老子的哲学11.如何理解老子的“道”?(1)以无为道老子把“道”由一个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原和本体概念,并对这一本原和本体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阐释。
“道”作为最根本的存在,不能从具体形态上把握。
从存在样态上看,“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是“无”和“无形”。
“道”是无限的,是区别于有形的具体之物。
(2)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根源上讲,万物皆生成于无限的“道”。
从宇宙生成论的道路来理解,道生万物的过程就是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
(3)“惟道是从”“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也从整全到分有,内化于万物之中。
12.谈谈你对老子哲学智慧的认识。
13.试论老子的辩证法。
(1)“有无相生”(2)“反者道之动”(3)贵柔守雌1.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立自己的性质的,所以《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事物的发展和转化。
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3.通过否定到达肯定。
老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否定意义的认识。
老子认为,通过否定到达肯定,是道的特性,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说,通过否定到达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认识的一个原则。
14.概述老子社会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自然”与“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自然”不是自然界意义上的自然,而是事物本然的状态和属性。
因此,人的真正本性应是效法天道,自然无为。
(2)无为而治。
在无道的政治中,统治者设置诸多禁令限制民众,但实际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政治的有道,是从统治者的行为归于正道开始的。
(3)“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含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成分。
老子呼唤人们以虚静的心境超越春秋时期混乱的社会状态,返回到自然、淳朴、本真、自足、自主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道”的生活方式。
15.试论述老子哲学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老子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源头,而且是整个中国哲学发展演化的智慧源泉之一。
首先,老子把“道”看做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哲学体系。
他与主张“人文化成”、“刚健进取”的儒家学说一起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
其次,老子提出了“道”、“德”、“无”、“有”、“常”、“无为”、“柔弱”、“虚静”等重要范畴,赋予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构建为一套玄妙的义理系统,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最后,落实到人生论和社会政治论,孔子对当时社会功利化和工具化的倾向加以反思和批评,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建立了道家学派。
影响:1.老子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观念,对事物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
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加深了人们对祸福相倚、难易相成、成败相因、柔弱胜刚强的认识,培养了人们清静谦下、虚己容物的精神境界。
老子哲学对中国辩证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老子辩证思维中过分地重柔弱而轻进取、重静观而轻实践、重淳朴自然而轻文明知识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正常发展,需要我们加以必要的批判和扬弃。
2.老子哲学倡导自然无为,追求质朴本真,反对人为造作。
他所开创的道家以虚无为本,以柔弱为用,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庄子思想。
3.受老子哲学影响,战国时期稷下学宫中的彭蒙、田骈、慎到等发展出了“黄老学派”。
4.此外,老子哲学还对儒、法、兵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老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唯一可以与孔子哲学相提并论的思想流派。
第二十四章朱熹的理学16.朱熹是怎样阐发“理一分殊”的?有何意义?精品文档“理一分殊”所要阐明的是理一与万物(万理)的同与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理一分殊”是程颐提出的命题,朱熹继承发展了程颐的思想,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就每一事物来看,它都完整地禀受了理(太极)作为自己的本性,万理统一于一理,而一理通过万理来表现自己。
朱熹讲“理一分殊”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理摄万物;其二是万理归于一理。
意义:在朱熹看来,理是自为分殊又自为统一的。
由于“理之分”,才有事物的多样性;由于“理之一”,才有事物的统一性。
17.朱熹如何说明理气的动静关系?在朱熹的本体论思想当中,他认为“天地之中有理有气”。
宇宙万物是由理与气共同构成的。
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朱熹认为:第一,理先气后;第二,理气相即,“气之所聚,理即在焉”,对于任何事物的形成,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三,理主气从;第四:朱熹认为理构成了万物共同的本质,并运用气来解释世界的多样性问题,这就是理一分殊的思想。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