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电影主题与风格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小帅电影主题与风格研究
摘要
王小帅,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制作出优秀的作品是他的梦想。
他有着敏感的个性,以关注社会底层人士的独特视角,用镜头语言向受众呈现了边缘小人物的真实状态。
在他的电影中,他善于运用长镜头和色彩来展现年轻人的残酷命运,与此同时,延续宽容与爱的主题,给予主人公希望,让他们勇于面对残酷的现实,其开放式的结局也给人无限遐想。
王小帅将自己的经历与社会百态融入其中,阐释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以及人生感悟,对于王小帅来说,这是一种成长,这为他形成自己的电影风格奠定了基础。
本文总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概括和阐述了王小帅电影的主题;第二章主要总结了王小帅电影的风格艺术;第三章则是对王小帅电影的市场分析以及创作的启示,电影里具有深刻的社会精神和人文关怀,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第一章主要从对城市、对追求、对生活态度的看法等三方面予以评述,这也是对王小帅个体记忆的影像书写的一种展现。
他乡与故乡是导演王小帅电影中的城市主题,即能实现心中梦想是他乡,而能成为永远归宿的便是故乡。
梦想与现实是电影中的生活主题,即梦想是非常美好的,可现实却恰恰相反,是非常残酷的,展现出生活之百态。
执着与爱是电影中的态度主题,即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只要心中有爱,能理解与包容,才能打败现实的残酷,在无奈中寄予希望并坚持自我。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王小帅电影风格的独特之处。
长镜头和蒙太奇是王小帅很擅长并常用的两种镜头语言,为王小帅形成别具一格的电影风格增添不少色彩。
采用沉重的冷色基
调与鲜明的色彩穿插于整部影片,强化色彩来烘托环境,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其独特的光影魅力。
通过讲述叙事视角、空间以及结构等视点来展开叙述王小帅电影的叙事模式。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对王小帅电影的市场分析和他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他创作带给人的启示。
王小帅始终认为,拍电影不是导演一个人负责,也不可能为自己而拍,而是要为受众和资金负责。
与此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使得影片更加有深度和意义。
【关键词】王小帅主题艺术风格启示
前言
王小帅,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冬春的日子》,是他的第一部作品,由自己筹出十万元资金所制作,入选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
《十七岁的单车》在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王小帅是中国导演中始终坚持自己追求与原则的一个人,电影风格与他的生活也息息相关。
他的前期作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之后他将焦点对准了社会边缘人物,后面的影片摆脱了以往的沉闷压抑的基调,呈现的是一种充满青春气息的影片,比如《十七岁的单车》,是他的转型之作。
王小帅电影的主题是本文重中之重。
概而论之,主题研究不仅是对某一人物或作品进行剖析,还重点研究对象的精神与内涵,对准一个切入点进行探索与研究,呈现出主题的独特性。
电影主题就是电影表达的思想内涵,即电影旋律。
王小帅导演有着特别的电影个性,边缘小人物是他电影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符号,有的作品甚至融入了他自己的一些经历和身边的事例,通过镜头将许多年轻人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坎坷命运展现出来,充满着一种人文关怀。
本论文围绕王小帅电影的主题与风格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王小帅个体记忆的影像书写;第二章为王小帅电影的风格艺术;第三章为王小帅导演创作的启示。
第一章个体记忆的影像化书写
在大多数的导演中,他们都会通过影像去展现自己生活故事,王小帅也不例外,他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记忆或是故事融入电影作品之中,使其电影生活化,更验证了其思想源于生活,阐述生活。
王小帅随父母从上海去了贵阳,在贵阳生活了十三年,之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迷茫期,在福建电影制片厂工作过,直到1993年开始独立制片,即电影《冬春的日子》是他的处女作。
每转移一个地理坐标,就产生一种对生活的看法和感悟。
从王小帅从小到大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大多成长在城市,因此,毋庸置疑,他的作品在展现记忆中的城市点滴。
第六代导演出生于六七十年代,作品中关注人性冷暖,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人文关怀。
他们在题材选择上,关注当下热点、社会边缘人士、小人物等,除此之外,导演们还会在剧中人物角色上添加一些东西,即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或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和事,他们注重用电影镜头来捕捉社会边缘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这也是真实记录那个时代的青年们迷茫、困惑的一种方式,更是对社会荒诞性的展现。
在“故乡”与“他乡”中,王小帅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生活过的城市:上海、贵阳、武汉、北京等地,他在这些城市中不断地选择与奋斗,城市给了他对梦想的执着和灵感来源,也给了他许多个体化的记忆。
第一节关于他乡与故乡
在第六代导演中,关于对故乡的描述,贾樟柯和王小帅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贾樟柯将家乡的街头、车站、音乐等元素融入电影之中,给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故事,也通过电影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一种独特感情。
王小帅出生于上海并在城市生活,他会将他的所见所闻融入电影作品之中,其中包括他成长的环境。
贾樟柯和王小帅出生于同一个时代,他们所描绘的家乡却截然有异。
在电影作品中,城市和农村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没有谁更具优势,而是导演通过制作电影将自己熟悉的地方分享给大家,更关键的是展现出自己对于家乡的那份独特之情以及生活态度。
一、“他乡”是追求的精神家园
他乡,指异乡,身在家乡以外的地方。
在王小帅的电影作品中,有很多的社会边缘小人物,导演将他们置于电影之中,把他们在城市里生活的最真实状态展露出来,即他们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想要在城市里站稳脚跟。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主要讲述了农村少年贵与学生坚因为单车所发生的一些故事。
贵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就是为了寻找工作实现心中梦想。
之后他找到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每天可以骑着车送快递,每送一个快递可以得到十块钱。
他为了买下自己特别喜欢的一辆自行车,忍受着工作中所有的委屈,不懈的努力工作。
就在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他的自行车突然丢了。
他到处寻找自行车,最后看见一个学生正骑着它,贵想拿回自行车,学生坚说这辆车是在二手市场上买的,后来两人只好商量共用这辆自行车。
片中的小贵来自偏远农村,当他从农村来到城市,始终想要融入这个城市,屡屡陷入困境,但他依旧耐心对待,甚至有时候无暇顾及自尊,守护自己内心的那个梦想,即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
在王小帅电影中,城市是美好的,多数人都为之追寻。
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东西通过镜头所展现出来,并不只是将城市的繁华予以呈现,展现更多的是隐匿于繁华背后的荒僻与凄凉。
电影中的城市一般是建筑工地、胡同小巷、楼房等等。
比如《十七岁的单车》中的自行车,就像是城市身份的一个符号和象征,城市、交通工具、人三者几乎被融为一体,流泻出很多人想要成为城里人的一个状态。
来到他乡,并不只是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心中的那个梦想。
在家乡,或许很多想法是没有条件可以实现的,很多东西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没有任何的希望,就比如说梦想。
所以他们来到城市,城市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选择,只要努力,他们可以更好的生存,并且使他们离梦想更近一步。
城市,是他们的希望之地。
电影《冬
春的日子》讲述的是,随着中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人公冬和春从高中开始交往以来,一直过着十分枯燥无味的生活,复制般的每一天,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希望。
直到受到改革的影响,他们对生活突然又充满了激情和动力。
主人公冬想凭自己的能力赚取美金,专注于画画,打算把画推到国外;主人公春却跟冬的想法相反,她准备去国外发展,并且悄悄和国外的前男友联系。
看似两个人形影不离,而心却飞向自己向往的地方……
冬和春来到了北京,并不只是单纯的想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状态,即祈求得到精神层面梦想的满足。
导演王小帅通过镜头可以让大家看到,剧中的他们渴望自己的画被人买,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他们走在空旷的街头给人一种与大城市格格不入的感觉。
最后,他们的梦想却没有实现,结局是春去了国外,冬也开始一个人的生活,这种悲惨的结局也让人为之叹息,在大城市实现梦想也是不易的。
二、“故乡”是最后的的栖息地
故乡,是指出生或从小生活的地方。
在另外一个程度上,故乡被定义为一种能够让我们产生热爱和怀念之情的地方。
王小帅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从未忘却自己的故乡,他的作品融入了家乡的味道,将过去的日子或事件重现在影片中,当然,他会把这种情节很巧妙地塑造在剧中人物身上。
在电影《冬春的日子》里,男主人公冬带女主人公春回到了家乡,冬带着春重温小时候所走过的路,这也是对故乡的一种怀念之情。
在电影《梦幻田园》中,文刚和小霞这对夫妻日子过得还算可观,家里有车有房,但对城市生活产生了厌倦,还是想要回到平静的生活。
于是,他们在乡下盖了一栋别墅,过上了安适的生活。
回到现实社会中,大部分的人也会这样选择,这也凸显了他们心中的一个故乡情
结,也强调了故乡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不管人生中经历过多少事,终会回到安宁之处。
在纷扰的世界里,故乡是唯一的静心之地,也是重返本真之地。
故乡,是最后的栖息地,也是一个温暖的地方。
在电影《二弟》中,主人公二弟偷渡到美国,和当地老板的女儿发生了关系,意外的有了孩子。
即便是有了孩子,二弟也不受人待见,间接地被老板赶回了故乡。
一方面,二弟是不幸的,因为被美国所遣返;另一方面,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至少还有故乡,这个故乡是有温度的。
在电影里,故乡成为一个栖息地,即便遭遇不幸后亦可感受其温暖,给人的是一种精神慰藉。
王小帅虽然出生在上海,但之后随父母去了贵阳,生活了十三年,孩童时代都是在贵阳度过的,贵阳有他美好的童年记忆。
或许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故乡都有着自己的童年回忆并且也是最后的栖息地,但它却不是非常理想的奋斗之地,于是,便有人会选择去更繁华的城市发展。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栖息地,纯洁且美好,不管是失意还是风光归往,它随时都是能接纳的。
因此,导演将这种故乡情结放到大荧幕去,也强调了故乡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故乡的依赖性。
第二节关于梦想与现实
梦想,是一种动力。
虽然梦想和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很难实现,但就是因为实现梦想的过程很艰难,所以人人都会向往梦想。
王小帅从小学的是绘画,后来他才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
他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现实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大多数的人在现实社会中不知所措,
处于迷茫无助的边缘。
因此,导演王小帅常常将民工、青年等小人物设为电影的主角。
在电影《冬春的日子里》里,冬春夫妇过着迷茫的生活,在寻找生活的意义,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最终却走向离异。
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也许就是导演本身,也许是他的所见所闻。
他们厌倦一成不变的生活,想要在城市里寻求实现梦想的机会,却始终与大城市格格不入。
王小帅用镜头展现现实的残酷,但也用镜头展现生活的美好,给大家传递了一种:即使现实是残酷无情的,但人拥有一种梦想并且为之追寻,残酷的现实有时也会给人希望,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美好。
一、美好的梦想与追求
梦想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还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状态,而有的人祈求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王小帅的电影中,他用镜头展现的是大多数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在城市追求梦想的过程以及生活状态。
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贵为了能在大城市里生存,努力的找工作,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即送快递。
他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只为过上更好的生活;里面的那个保姆偷偷地涂女主人的口红,穿高跟鞋,在房间里感受以前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他们想要成为城里人,更想要过上大城市的美好生活,对于底层人民来说,这就是对梦想的追求和向往。
在电影《扁担姑娘》中,冬子来到了武汉,靠挑担子挣钱。
老乡高平被人骗了钱,后来还与阮红发生了关系等等。
剧中的每一个人都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挣扎却看不到希望。
农民工冬子来到了城市,发现乡下和城市就像是两个极端,被城市的各种所吸引,并且喜欢上了城市的生活。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王小帅所塑造的这些人物都是边缘人物,都是想要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在他们的意识里,这或许就是他们的梦想。
在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人来讲,在保障自己的物质生活的前提下,他们祈求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想要在大城市中寻求机会实现梦想。
就比如说在电影《冬春的日子》里,冬和春渴望自己的画能有人认可和赏识,可现实并不如人意,最终两人分道扬镳。
无论是想在大城市追求物质还是实现理想,这都是一种梦想,都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摒弃一成不变的生活,寻求生活中的美好和激情,在这些主人公身上能看到他们在残酷的现实之下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
二、残酷的现状与状态
现实是残酷的,跟理想的状态相差甚远。
《十七岁的单车》中的一个店主反复强调让小贵扮演成城里人,别被人看出是乡下来的。
电影《青红》则描述了女儿最美好的感情毁于父亲之手的故事。
父亲为了搬回上海,不顾一切的拆散女儿青红和小根的感情。
青红对此也有所反抗过,可越是反抗,父亲的态度越是强硬。
父亲的这个决定使青红无可奈何,这段感情也就此结束。
别林斯基认为:“悲剧是以悲剧性斗争为基础,它按其性质不同,或者激起我们的恐惧和痛苦,或者使我们为人性的尊严而感到骄傲,并展示了道德规范的胜利。
”电影《青红》中说明了这一点,父亲跟踪女儿观察她的一切,甚至是让她不与外界联系,就是为了彻底拆散他们的感情。
其中,吕军搞大了农场姑娘的肚子却不愿意跟她结婚等等,都表现出现实的残酷性。
但王小帅的电影用镜头一边展现出现实的无奈和残酷,一边也叙述着美好。
在电影《极度寒冷》中,立春火葬,夏至化冰,立秋土葬,冬至溺死,这四个部分是主人公齐雷的一项行为艺术。
在夏至化冰中,他试图用身体去融化冰这个行为来反抗这个
社会,即他想用生命去反抗。
身边的人了解到后,都极力的阻止他。
片中艺术家齐雷原来打算降低体温而死,一周后他被人发现死在浴室中,以生命为代价完成最后一件行为艺术作品。
他的这个生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猜测,没有任何的结论,只有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在《青红》这部影片中,主人公青红不止是承受着家庭的压力和感情的隐忍,到最后还要承受失身的打击却不能得到美好的婚姻,这是她青春时期所面临的现实,也给受众带来一种对青春的遗憾和叹息,凸显了王小帅的残酷青春的主题。
在电影《左右》中,主人公枚竹和老谢带着女儿合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突然有一天查出合合得了白血病,没有其他办法救她,唯一能够救合合命的只有用亲兄妹的骨髓。
枚竹想尽所有的办法,最后决定和前夫肖路再生一个孩子,可是前夫肖路和她的老婆始终是不同意的。
现实让枚竹别无选择,为了救女儿的命,只有和前夫发生性关系才有救女儿的希望。
人到中年,似乎他们对生活没有更多的要求了,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为了孩子宁愿牺牲自己。
平实的叙事更加凸显了影片的真实性,当每个人被逼到绝境时,更能看出人性内涵更深层次的一面。
《十七岁的单车》的小贵被人说成“洗澡不给钱”,而他却不能为自己辩解,这就像是一种对乡下人的嘲讽和侮辱,也反映了小贵在城市里的格格不入,但他依旧坚持微笑,特别是拥有了单车并且骑着它走在大街小巷,这时他是幸福的,仿佛这个单车就是城里人的标志,同时,这也是他在城市里生存的希望。
第三节关于执着与爱
王小帅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去过很多城市,也有着漂泊经历,这为他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和素材。
他的影片大多数围绕身边的人和事情,他接触过很多阶层的人,从他的
作品可以看出他很关注城市边缘人,塑造的一个个边缘人物形象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在制作电影方面,王小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社会百态来展现当下的社会风尚。
社会中有很多弱势群体常常被众人所忘怀与忽视,而王小帅却恰恰关注着他们。
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窥探着城市,又始终与城市格格不入。
他们不甘心被边缘化,也渴望过上城市生活,希望被这个城市所认可和接受,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他们共同的梦想,可他们的梦想因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破灭,但剧中所塑造的人物有的依旧坚持追寻自己的梦。
王小帅在表达的主题中体现了执着与爱,把小人物搬到大荧幕上是一种爱,也是他作品一直以来的追求,因为执着和爱,他所塑造的人物才能在坚守中寻觅希望。
一、面对生活的执着
王小帅电影中的主人公不甘平凡,积极向上,力图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大多数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有的却想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被残酷的现实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但有的也会找到希望并坚守下去。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的小贵找到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对于他来讲,是一种自豪和幸福,他很珍惜这种生活状态,但他受尽了这个城市对他的排斥和不理解。
当他的自行车坏掉后,当他被人毒打后,他并没有选择离开无情的城市,而是选择坚持下去。
电影《扁担姑娘》里的东子来到武汉投奔了自己的老乡,最后老乡却被人杀死了,这对处在外地的东子来说是非常绝望的,但他并没有消极,而是想要在大城市站稳脚跟,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
王小帅塑造的这些都是经历了很多坎坷却依然坚守的人物,给受众群体传递了一种正能量。
二、勇于直面失败
失败,其实并不是一件可怕之事,可怕的是不敢勇于直面失败,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王小帅在电影中塑造人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去体现人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现实世界里,他们受到排斥甚至是歧视,现实让他们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他们处于一种弱势,似乎随时都能被这个世界遗忘和淘汰。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现实中都显得那么渺小,他们不适应环境的变化,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到最后却走向了极端。
他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却只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于是,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去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在《极度寒冷》中,齐雷想要通过死亡去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人们对于死亡的关注很短暂,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改变什么。
其实,齐雷并没有冰葬死去,看见自己的存在感非常的弱,后来他吊死在了一棵树上,以生命来表达对伪生活的弃绝和对真实生活的感悟,他用真实的感官去体验艺术的快感和震撼。
在电影中,他们选择用死亡去面对现实,这也是一种勇于直面失败的方式,或许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凸显出他们更强大的一面。
三、用爱与宽容去面对世界
宽容,其实也是一种美德。
王小帅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人到中年,很多摆在自己面前的事情和问题都需要思考和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年人成熟意味着重担和包容”。
或许中年人和年轻人处于两个极端,不管是思考问题还是处理事情,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中年人的心态变得更加安定和从容,学会更加理解并包容他人。
王小帅在电影中制造了很多人物之间的矛盾,他们之间发生过不愉快和争执,之后从一些事情当中人物之间找到了共同目标,并且化解了其中的矛盾,从电影中也能引发很多人对现实和世界的思考。
之所以电影中的人物到最后能够和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