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安《电影》喜宴中的叙事艺术

合集下载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与效果分析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与效果分析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

其次,从故事情节上来看,《功夫熊猫》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武侠元素与西 方的冒险故事相结合。电影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反转和惊喜,让观众在观看的过 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期待感。同时,电影还传递出友谊、勇气、坚持等 深刻的道理,这些都是东西方文化中共通的价值观。
此外,从视觉设计和音效设计上来看,《功夫熊猫》也充分体现了跨文化元 素。电影中的场景、服装、道具等都充满了中国元素,如古色古香的庙宇、精美 的瓷器、飘逸的丝织品等。电影还运用了传统的中国乐器进行配乐,如二胡、笛 子等,为观众带来了极具东方韵味的听觉享受。
二、孩子的角色
在《喜宴》中,孩子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这是因为在传统中国家庭 中,“无后为大”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高伟同的父亲希望他能够有一 个孩子,以继承家业,这无疑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然而,高伟同却陷入 了对顾威威的感情纠葛中,是否要孩子成为他们两人关系的一个敏感点。这种情 感与传统的家庭价值观产生了冲突,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与个人情感的 矛盾。
3、剧情:《喜宴》以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家庭成员在面对 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冲突时的故事。这种故事情节的设置,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特点,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冲突。通过这一情节,李安成功地 将中国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独特的跨文化视角。
效果分析
1、受众反应:《喜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和文化内涵,受到了不同文化 背景观众的喜爱。电影中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 国文化的价值观。同时,电影中的幽默元素也给观众带来了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 电影的成功也体现在其获得的奖项上,如1993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与 效果分析以李安电影《喜宴》

李安喜宴评论

李安喜宴评论

《喜宴》影评在看《喜宴》时候,很多地方都让我忍俊不禁,尤其是那一场婚礼上,相信很多人都感到那场景又熟悉,又可笑的陌生。

这样的幽默自然是来自冲突,如果这是一场在中国摆出的喜宴,我们就看不到那么多的幽默元素了。

但它发生在纽约,带上了明显的文化差异的符号,老外不能理解的表情,中国人在海外的扬眉吐气,那一句“五千年来性压抑的结果”,都让人们在最传统的中国方式中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

贯穿于整部电影中的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塞门坦然的告父母自己是同性恋的实情,不清楚自己的父亲住在什么地方,坦然地讲出父亲的外遇,不曾见过的兄弟,而伟同只能一直隐瞒实情,做出欺骗的行为来安慰父母,将不能够传递香火视为自己的不孝,为此感到压抑和无能为力。

这样的反差体现出的是中国最朴素的价值观与西方自由释放自己情感的方式碰撞,是个人导向与集体导向方式的碰撞。

看过很多美剧,剧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始终以一种很自由的方式相处,子女坦然的向父母讲出自己的价值观念,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们生活在一种以自身幸福为标准的氛围里。

而伟同所代表的,是我们都熟悉的方式,将自己不能被传统接受的生活隐瞒,即使身处在矛盾和痛苦中,也必须要按照既定的传统模式来孝顺父母,即使只是些假象,也另我感动,这样的感动对于生活在纽约的人来说可能不被理解,可我却能深切的体会,伟同能够生活在纽约,能够投资,都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这样的生活的基础来源于父母,所以它的结局也必须由此导向。

而这部电影中伟同的父母所遭遇的也是同样的困境,伟同的妈妈在得知真相后依然不愿放弃自己的孙子,幻想伟同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后能回归到正常状态,伟同的爸爸宁愿被欺骗,也不愿放弃传宗接代的愿望,而这样的愿望不仅仅是他们所期望的,也是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赋予他们的。

当老陈听到伟同没有办结婚喜宴时,他第一个考虑到的是伟同爸爸的面子,在喜宴上惊讶的美国人们是不会明白这样的面子到底是何等的重要。

冲突与差异始终伴随着整部电影,中国主张的集体导向与牺牲自我,西方的个人导向与自由生活,基于传统自控型生活方式中导致喜宴上爆发的不能被西方人理解的放纵,伟同的顺从与塞门的反抗,伟同父母来时房间里被换成中国字画的录象,简洁的婚礼后伟同妈妈的哭泣和爸爸的阴沉脸色,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中国人都明白这其中的幽默情节来自于怎样的传统,来自于怎样的内心导向,我们都能理解伟同那种矛盾和痛苦,我们也同样理解伟同父母的心酸和他们落寞的背影,我们都对伟同试探爸爸呼吸的那一瞬间所震惊和心痛,但也充分的给予理解。

《喜宴》观后感

《喜宴》观后感

《喜宴》观后感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台湾传统家庭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电影以一个婚礼为背景展开,通过一场家庭聚会,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影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刻画,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以及他们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潮之间的挣扎。

这种冲突的呈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其次,电影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个体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认同的追求。

主人公在电影中面临着许多压力和困惑,他既要面对家族的期望,又要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个体在家庭中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在电影中,传统文化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它既是家庭的纽带,又是个体认同的依托。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被忽视和遗忘的危险。

电影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最后,电影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引发了观众对自我和他人的思考。

在电影中,人物们展现了各种不同的情感和行为,有喜有忧,有爱有恨。

这种真实而复杂的情感描写,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电影还通过对人物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引发观众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家庭关系、个体追求、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揭示,电影引发了观众对家庭、个体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喜宴 影评

喜宴 影评

喜宴影评
《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为了满足家庭的期
望而假结婚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让观众在笑声和泪水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

首先,电影通过对同性恋者在传统家庭中的挣扎和矛盾的描绘,让观众深刻地
感受到了他们的内心挣扎和无奈。

主人公为了满足家庭的期望而假结婚,不仅让人心疼他们的无奈,也让人对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感到愤慨。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无法不被电影所吸引。

其次,电影中的人物刻画也非常出色。

主人公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内
心的挣扎和痛苦都通过演员们细腻的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从他们的表情、眼神和肢体语言中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真实和自然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电影中的幽默和温情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共鸣。

尽管主题沉重,但电影中也充满了许多温馨和幽默的场景,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也能在笑声中释放压力和情绪。

总的来说,《喜宴》是一部让人感动和共鸣的电影,通过对同性恋者的挣扎和
痛苦的真实描绘,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电影中的幽默和温情也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宽慰和解脱。

这部电影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人对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强烈推荐观众观看这部让人感动的电影。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它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喜宴》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特点。

电影中展现了在婚礼和家庭关系中的不同礼仪和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包括许多传统的仪式和礼节。

在电影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与家人保持和睦的场景中,展现了对传统礼仪和家庭关系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婚礼仪式,但相对更加简单和个性化,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发展。

这种不同的礼仪和仪式体现了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家庭和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家庭关系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尊重长辈、孝敬和传统家庭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关系相对更加自由和独立,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更受重视。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家人以及传统家庭观念进行斗争的情节,体现出了中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相对更加内敛和含蓄,尤其是对于家庭和亲情的表达更多体现在行动和细微的关怀中。

而在西方文化中,情感表达更加开放和直接,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和家庭观念的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喜宴》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展示,呈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难题和挑战。

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和融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的话题。

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交流,达到真正的文化融合和和谐共处。

电影《喜宴》的角色塑造和视听语言特色

电影《喜宴》的角色塑造和视听语言特色

电影《喜宴》的角色塑造和视听语言特色作者:齐欢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12期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反映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影片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是李安早期受到国际影坛关注的电影之一。

故事的展开,是通过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人邀请他的父母前来参加婚礼而进行的,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差异就在这个故事中被逐渐呈现出来,文化、家庭伦理、婚姻和饮食等等都折射出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心理,同时,这部影片涉及的同性恋话题,也让观众对于两性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拍摄于1993年的电影,可以说是李安开始备受国际影坛关注的转折点,在国际影坛上收获颇丰,是一部平易近人而又流露着文化精神的家庭伦理情节剧。

一、电影《喜宴》的叙事《喜宴》由李安执导拍摄于1993年,电影采用了轻喜剧的叙事手法,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进行了解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李安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选取了一个广阔的视角,将人文性的特质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下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和以往其电影的风格相似,他将伦理道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立面揭露出来,并将这种矛盾扩大,在大矛盾的主题中将诸多的社会敏感问题囊括其中,如电影中非法移民和同性恋的问题都是社会敏感话题。

电影的主人公高伟同是一个定居在美国纽约的台湾商人,并且在和其同性恋人赛门同居着。

[1]但远在台湾的父母却一直惦记着儿子的终身大事,迫于父母和传统文化的压力,高伟同不得不和一个叫顾薇薇的女孩通过形婚(假结婚)的方式来蒙蔽父母,作为交换,顾薇薇也可以通过这个假婚姻获得美国的绿卡而正式成为美国国民。

于是,高伟同的父母就从台湾赶来参加儿子的婚姻,两位“新人”也在醉酒的状态下有了肌肤之亲,顾薇薇怀孕了。

当赛门得知此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就和高伟同吵架了,而整个也就被高的父亲知道了,最后无奈的父母只能尊重儿子的选择而回到了台湾。

电影《喜宴》在放映期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无论是其中的同性恋形婚问题,还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都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

喜宴影评

喜宴影评

在异国的中国餐厅,一场典型的中国式“喜宴”正在异常热闹纷繁进行。

但在那热闹的基调之下又隐藏了如何纠结且复杂的情感。

那一场“喜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为了“爱”平衡的委曲求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解剖?还是真正的皆大欢喜?我想李安导演不光用影片的独特角度给予了我们展示,还以一个镜中人的身份进一步向我们诠释。

《喜宴》是李安在1993年创作的,是他“家庭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

“家庭三部曲”中都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给予现世关注的电影。

单说《喜宴》,它不像《推手》那般歇斯底里,残酷决绝和些许的奇幻。

也没有《饮食男女》那般跳跃,庞杂和出人意外。

它给人的感觉就象是一壶温吞吞的清茶,表面虽波澜不经,但底下却是暗流涌动。

悠悠的,简约的,略带隐忍的叙述中,会不经意间让人触动。

李安对家庭伦理题材的处理,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就《喜宴》而言,不是以进化论和现代性视角来诟病传统,也没有站在保守主义立场上来拒绝历史的发展,通过一个中国家庭在完成他的神圣使命时遇到的危机,以一种全新的中庸视角展示了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生活方式和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的挣扎和变异。

作为这种挣扎和变异的基础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品格,不管表面的生活内容发生了多大变化,它依然会在深层结构上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平淡的叙述,却给人十分强烈的感觉。

他其实不想解决任何的问题,几千年的伦理建制,任谁也无法撼动和改变,李安只是把每一件东西都码放的很特别,组合的很奇妙,然后淋漓尽致的加以体现。

《喜宴》以简洁明了的开端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不幸”:颇有社会名望的高家在完成他的神圣使命时遇到了致命的危机。

这个“神圣的使命”是这个家庭的独生子高伟同必须要为家族增添一个子嗣,而“致命的危机”就是高伟同是个同性恋,他空有“儿子”之名而不能行其职。

确实,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说,没有子嗣是一个不能接受的事情。

高家的这个任务理所当然的要交给独生子高伟同来完成,而作为一个同性恋,高伟同难当此任。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摘要】《喜宴》是一部展现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电影。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家庭观念的碰撞,婚姻观念的冲突,宗教信仰的融合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

通过这些冲突与融合,电影呈现出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也发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包容,人性的共通之处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强调了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交融与包容,人性共通之处,跨文化交流。

1. 引言1.1 《喜宴》电影简介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台湾电影,于1993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为了维持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假结婚,却在过程中面临了各种挑战和矛盾的故事。

该片以悲剧性结局为人津津乐道,深刻探讨了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议题。

影片也通过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展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引发了观众对人性、文化传统、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深思。

《喜宴》是一部集剧情紧扣、文化冲突明显、人性矛盾鲜明于一体的电影,深受观众喜爱并获得了多个国际影展的奖项。

通过这部影片,观众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思考人性的共通之处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 正文2.1 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尊重和传统,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

在电影中,男主人公的父亲坚持要他结婚生子,体现了中国家庭观念中对传宗接代的重视。

男主人公在西方留学后被西方文化影响,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追求真爱。

这种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在电影中还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差异在婚姻观念上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包办婚姻和家庭的合作,而西方文化中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爱情婚姻。

心得体会-喜宴影评 精品

心得体会-喜宴影评 精品

喜宴影评
喜宴影评一
《喜宴》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使故事皆大欢喜。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

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

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认为整部影片有两大特色一是影片的主题思想,一是影片的情节结构。

一、主题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要素,电影剧作也不例外。

主题不仅决定了影片成就的高下,而且由于电影能表现深刻的主题,从而使它提高到了与戏剧和小说相等的地位。

可见,主题对现代电影剧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主题,首先在于准确的揭示其内蕴藏的思想含义。

《喜宴》的主题思想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

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

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

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糅合在一起,看着是分而释之,其实还是混在一起说。

简析《喜宴》

简析《喜宴》

简析《喜宴》理解万岁!可能是我看完这个影片最大的感受了。

父子之间的理解;两种文化思想的理解;也可以说是两个半球的理解!也许会有人认为《喜宴》是一个悲剧,是父亲与儿子两个男人不同幸(性)福观之间的尴尬;是压抑了中国五千年的性文化与西方开放的性观念的较量;但这种表象上的感受是不足以使观众得到满足的,我想李安导演也不会就这样浅尝辄止吧。

这部影片是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其中我们看不到在第一部《推手》中的朱老与外国儿媳之间那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的冲突。

相反,《喜宴》中的高老与赛门之间达成的美好协议应该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最能打动观众的应该是高老与赛门在海边时的情景了,大海——这个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种颜色的地方——一个能包容一切的区域。

充满了未知与神秘。

那么李安先生选择海边这个地点让两种接受不同文化的人达成默契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为了这个家庭”这句从朱老心底发出的声音也成了整个影片的灵魂所在。

朱老夫妇极力要求他完婚,为他的婚事费尽了心思,但是作为同性恋者的伟同深知自己不能完成父母的愿望。

幸好见得也是和自己同病相怜的人(即使不是同性恋)。

此时的伟同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收购了一个不可能有人买的烂尾楼。

和赛门的关系也并不像往常那样一帆风顺,俩人也不像以前那样成双成对出入。

伟同父母的到来同时也给了威威机会,既是为了得到绿卡,也是出于对伟同的好感。

朱老夫妇带来了儿子结婚所需的一切东西,包括新娘的结婚礼服、佩戴的首饰、以及彩礼钱,可谓应有尽有。

显然已经早有准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父亲是一位国民党高级军官,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儿子是在美生活了十年的有为青年,接受着美国这一西方开放文化的浸泡。

两者的冲突由此产生。

儿子作出在海外草率结婚的决定无疑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矛盾发展的导火索。

在中国,这种决定即使发生在最普通的家庭里那也是被视为不孝的,何况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国民党高官,这一点从父亲老部下在面对曾经的首长时的表现即可看出。

李安电影《喜宴》视听分析2000字

李安电影《喜宴》视听分析2000字

李安电影《喜宴》视听分析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电影作品,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家庭观念的变化以及同性恋题材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认知。

本文将从主题、镜头、色彩、构图和音乐等方面来分析《喜宴》的视听表现。

一、主题分析《喜宴》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家庭观念和同性恋议题上。

电影以传统中国家庭为背景,通过吴天明和易安妮的婚礼展开故事。

而故事的发展却不是以儿子和未婚妻为中心,而是以同性恋关系为核心展开的。

电影对于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探讨主要体现在对于父母的角色的刻画。

吴天明的父亲是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他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希望儿子能够有个美满的家庭。

而母亲则代表了女性在传统文化和家庭中的地位,她倡导女性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权利。

电影对于同性恋议题的探讨则主要体现在吴天明和西西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是青梅竹马的朋友,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西西要离开时,吴天明才发现自己对他的感情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友谊。

而在婚礼前夕,西西再次出现,这一次他们决定共同面对他们的感情。

二、镜头分析《喜宴》的镜头语言是李安导演的特色之一,他善于用镜头传达角色内心的情感。

在电影中,李安导演使用大量微距镜头来展现角色的情绪和内心。

例如,在吴天明面对父亲质问时,电影使用了微距镜头来捕捉他眼中的泪水和表情的微妙变化。

这样的镜头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内心的感受。

电影中还有一些大场面的镜头,这些镜头往往配合着精美的视觉特效来打造氛围。

例如,电影中西西离开时的场景使用了大量的特效来营造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

此外,电影还采用了分镜剪辑的手法,将多个场景和情节相互穿插,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三、色彩分析在《喜宴》中,颜色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整部电影使用了比较柔和的色调,如黄色和蓝色,这些色彩都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此外,电影在场景转换时也运用了色彩的变换来表达角色的心情变化。

电影中的人物造型也十分考究,吴天明的父亲穿着传统的长袍和头巾,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而吴天明和西西的服装则更加现代化,穿着时尚的西装。

从《喜宴》看李安对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把握

从《喜宴》看李安对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把握

从《喜宴》看李安对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把握作者:安宪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1期摘要:《喜宴》是李安电影事业初期既有艺术成就,又兼顾票房成绩的一部佳作。

在当今大陆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回顾了《喜宴》和李安当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如何在市场环境中,更有效地把握住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特征。

关键词:李安;《喜宴》;艺术与商业;电影市场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44-02截止至2012年国庆档期,国内电影票房总成绩已经达到140亿元,①创造了历史新高,但令人忧心忡忡的却是好莱坞影片在其中的独占鳌头与国产影片疲软无力、所占份额持续下降的窘迫现状。

一方面,是业内人士对于国产影片始终无法有效占领国内与海外市场而感到的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是广大观众对优秀国产影片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

在这里,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李安在《喜宴》中对于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成功把握,对电影工作者创作出既有良好口碑又有票房佳绩的国产电影,以更多有益的启示。

1993年,《喜宴》作为一部独立制片的低成本影片,拍摄周期只有短短的26天,成本仅为75万美元,却在全球收获高达320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

②据美国《综艺》(Variety)杂志1993 年利润表上的统计显示,斯皮尔伯格当年的票房巨制《侏罗纪公园》的投资回报率为13.79: 1,而《喜宴》却高达23.6: 1(美元),从而成为该年度全世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部电影。

一部影片成功的基础在于题材与叙事,《喜宴》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众所周知,商业影片从构思、策划、选材伊始,便力求以吸引最大多数的观众为目的,凸显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特质;而艺术影片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自我感悟与表达,侧重于观念的表述、自我体验式的艺术追求。

两者的艺术理念几近水火不容,而《喜宴》则仿佛颠覆了这一准则。

它所选择的同性恋题材在华人世界是比较敏感和禁忌的,而在西方却并非什么新鲜话题,如果叙事视角选择不好,很可能两边都不买账。

李安-喜宴-赏析

李安-喜宴-赏析

李安李安电影《喜宴》包含两代人的情感交流和对传统的不同态度,以及不同身份的碰撞所蕴涵的隐喻。

电影透过“喜宴”这个仪式,排演出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危机、妥协与无奈。

在一片喜闹剧式的氛围里,编织成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的一个现代话题。

李安的电影既在好莱坞体制化表达程式中进行技术操作,同时又用东方人的观念和审美丰富了好莱坞表达。

电影《喜宴》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之作,影片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

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东西方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包容。

就艺术形象的深层而论,高伟同与以作为中国传统观念化身的父亲之间引而不发的矛盾对峙,成为全剧叙事内在的驱动力。

李安电影中父亲的角色往往是集所有的中国符号于一身:精要的掌握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精通太极拳、长于书法、熟悉中国诗词艺术、领悟体现于饮食之中的中国文化精义。

他所熟悉的世界观,遭遇到他的下一代最直接的挑战。

伟同已经在美国住了十年,而且有绿卡,这些西化甚深的子女,一方面表现出对父亲的价值观难以接受,但同时又不能将其完全摆脱,仿佛身不由己的总是带着一副自我伪装的道德面具在跳舞。

电影《喜宴》在这样一个叙事架构里包含的内容和层次很丰富:两代人的情感交流、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对生活的不同追求甚至整个华人社会对性的态度、以及不同身份的碰撞所蕴涵的隐喻。

在电影《喜宴》中的父子家庭关系又隐喻着另外一個意识形态结构,那就是文化认同以及中国现代化问题。

影片中高父说“我看见大陆和台湾的婚姻感到很欣慰”,中国的根还是要中国人来传承。

大陆(顾威威)台湾(高伟同)的婚姻在美国举行,中间还有一个美国同性情侣塞门,国语、英语、上海方言几种语言交杂。

这个怪异的三口之家的存在,有直接指向三地关系的微妙性和相对的妥协。

这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也许可以看作是李安自己对美国、中国台湾、大陆在新时期关系的独特刻画。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摘要】电影《喜宴》展现了中西文化在婚礼中的碰撞与交融,通过对比中式传统婚礼和西方现代婚礼,揭示了家族观念的差异和饮食文化的交汇。

电影中也呈现了语言和交流的障碍,以及婚礼上的文化冲突。

在文章探讨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启示,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影片中的情节和细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文化碰撞,交融,传统婚礼,现代婚礼,家族观念,饮食文化,语言障碍,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启示,共同点,跨文化交流。

1. 引言1.1 影片背景介绍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于1993年上映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式传统婚礼和西方现代婚礼的碰撞与交融,展现了中西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融合。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男同性恋者在面对家庭和社会压力的情况下,选择与女性结婚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文化观念和家族传统的思考。

影片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一部探讨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经典之作。

在当时,这部影片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同性恋、家庭观念和文化认同的讨论,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通过影片,《喜宴》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世界,让人们重新思考了中西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1.2 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主题电影《喜宴》是一部以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为主题的影片,讲述了一对同性恋男子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的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这个特殊的婚礼场景,展现了中西文化在婚庆仪式、家庭价值观、饮食文化、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

婚礼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仪式,不仅是两个家庭的联姻,更是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与融合的契机。

在《喜宴》中,观众可以看到中式传统婚礼和西方现代婚礼的差异之处,也能感受到家族观念的对比和对话,以及饮食、语言、礼仪等方面的文化交汇。

影片中既有文化冲突的戏剧性场景,也有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启示和共鸣。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闪光的人性——影片《喜宴》的叙事结构与视听语言分析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闪光的人性——影片《喜宴》的叙事结构与视听语言分析
绕 既定 的冲 突 变 奏 出新 的 叙 事 动机 和 线 索 , 通 过角 色 的塑 造 和人 性 的 挖 掘 来 完 成 叙 事 。从 电影 符 号 和叙 事 并
的 角度 出发 , 究 影 片 的 冲突 构 建 与 和解 问题 , 而 进 一 步 挖 掘其 中的 文 化 意 义 和人 文 气 息 。 探 从
查 , 门向威威详细解说伟 同的生 活习惯 。 赛
l.线性叙事组合 段 。 同在 半夜接 到父母 要 0 伟
2 . 曲式镜 头 。高母 询问赛 门的家庭 情况 , 4插
威威 当翻译 。
来美 国参 加 婚 礼 的 电话 。为应 付 父母 的到来 , 伟 同、 门、 威更换 家 中的陈设 布置 。伟 同和威 威 赛 威
关 键 词 : 《 宴》 喜 ;叙 事 ;视 听 语 言 ;冲 突 ;和 解
中 图 分 类 号 :jo 9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7 - 132 0 )4 0 8 — 6 6 125 (09 0 —0 9 0
20 年 ,中国 台湾导 演李安 以一部 《 虎藏 01 卧
1.插 曲式场景 。 1 高父 向伟 同讲述 自己当初逃
婚 从 军 、 根 台湾 的 往 事 。 扎
1.叙事组合 段。 2 威威佯装 做菜 。 晚饭 前 , 威威 解读 高父 书法作 品 , 得高父 欢心 。餐 桌上 , 深 高父 对威威 的手艺大加 赞赏 ( 为赛 门所做 ) 实 。晚饭后 , 伟 同父母送 见 面礼给 威威 。赛 门送 礼物 给伟 同父
母 。威 威 试 穿 嫁 衣 。
帮他保守秘 密 。威威 决定 留下孩 子 , 得到伟 同和赛
门 的 同意 。
2 . 头 。威威 与高母聊天 。 6镜 2 .平行组合 段 。清晨 。镜头一 : 7 高母 浇花 , 高

喜宴电影观后感

喜宴电影观后感

喜宴电影观后感《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该片于1993年上映。

影片以饱含喜庆之情的婚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东方家庭的故事。

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精彩的剧情安排,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电影的故事围绕着外籍新娘韦杰(韦冠英饰演)和华裔男子继瑞(郑裕玲饰演)的婚礼展开。

影片通过展示婚礼前后的琐碎和矛盾,展现了一系列感情纠葛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在影片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深入人心的细节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影片的开篇,婚礼的场景展示了热闹喧嚣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华人家庭中团结而喜庆的气氛。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逐渐发现这个家庭之间隐藏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例如男主角继瑞和他父亲之间的冲突以及继瑞和韦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异等等。

这些细节的描绘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体验到了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复杂而真实的情感。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而富有张力,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在婚礼的前夕,继瑞拜访自幼关爱他的调音师乐张(喜儿饰演),并邀请她出席婚礼。

然而乐张的到来引发了连锁反应,令继瑞的家庭秘密逐渐浮出水面。

细致入微的剧情安排,让观众根本停不下来,一直追随着故事的发展,希望看到家庭问题的解决,角色关系的和谐。

同时,导演也适时地加入了一些喜剧元素,使得影片在呈现人生百态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欢笑和轻松的气氛。

此外,《喜宴》的视觉表现也非常出色。

电影中的镜头构图精美,充分展现了华人文化中的美学。

例如,一场婚宴的盛宴和仪式感被极具艺术感和美感的画面所体现。

细腻的服装设计和华丽的场景搭配,为观众呈现了华人传统婚礼的宏大和庄重。

同时,影片也通过运用音乐和声音效果,进一步渲染了情感和气氛的营造。

音乐的选择与情节相得益彰,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正因为《喜宴》凭借其精致的细节、紧凑的剧情和精美的视觉效果,成功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婚礼的故事,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家庭和情感的表达。

这部电影清晰地展示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问题的纷扰,让我们反思和思考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喜宴》赏析论文

《喜宴》赏析论文

《喜宴》赏析论文《喜宴》赏析论文《喜宴》是李安导演1993年出品的一部同性题材电影。

下面是有关这部电影的赏析论文,一起来了解吧!《喜宴》赏析论文[摘要] 李安在电影《喜宴》中凭借生动和出色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展现出一部传统伦理剧。

无论是影片的主题还是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都集中凸显出传统文化的特性,它包含了以孝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尽孝道的婚姻观念和讲究“色香味”的饮食文化。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电影《喜宴》的故事内容进行简单概括,并分别针对影片中折射出来的文化进行一一解读,透过这部影片,观众不仅能领略到李安导演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还进一步了解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电影《喜宴》;文化;婚姻;家庭伦理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通俗剧,其借助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人邀请父母参加婚礼的故事,从而揭示出影片中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通过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家庭伦理观念、婚姻观念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来探析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同时影片还涉及社会敏感话题,例如同性恋等,作为导演,李安站在多个视角来解读不同家庭的伦理观念和民族的传统文化。

影片自上映后就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中涉及传统文化更是受到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引导人们应客观对待两性关系。

一、电影《喜宴》李安导演在1993年的时候完成了电影《喜宴》的拍摄,这与他之前的电影作品《推手》传达出来的怜悯之情不同,在这部影片中主要采用了轻喜剧的手法展开故事的叙述,影片中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对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进行解读。

在叙事过程中,李安导演主要截取了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揭示出文本中的人文性。

在影片的选材上,李安仍然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传统伦理道德的对立面,并由此延伸出来的情感矛盾,在这其中还囊括了许多较为敏感的社会性话题,例如非法移民等。

影片的主人公高伟同是一个台湾人,但他定居在美国,并在纽约有了自己的生意,同时他也和同性恋塞门生活在一起。

_喜宴_中的叙事策略与视听综述

_喜宴_中的叙事策略与视听综述

[关键词] 李安 叙事策略 视听语言 蒙太奇
序言 李安被认为是目前台湾最重要的新生 代导演之一,他以“父亲三部曲”《: 推手》、《喜 宴》、《饮食男女》而蜚声国际影坛,并从此开 始了他自由驰骋好莱坞的电影征程。李安以 其在电影中表现出的关注家庭生活中的伦 理,关注中西文化对比的执著精神,征服了世 界影坛,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了极大的 成功。李安的成功在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家 庭题材,他是以一个完整并且强大的叙事力 来完成其表达的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主题。李 安的这种独特的贯穿中西方文化的电影风格 值得我们研究和思索。《喜宴》的电影风格无 论在叙事上还是在视听语言的处理上,无不 折射出李安的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好莱坞叙 事风格。 一《、喜宴》中的叙事策略 (一)题材的选择 一部影片成功的关键在于题材的选择, 作为商业电影的典范,好莱坞电影在选材、构 思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艺术片更多的是 一种自发创作,侧重于表观念、体现自我的艺 术追求。《喜宴》仿佛在颠覆传统观念中商业 与艺术水火不容的准则,东方传统观念与西 方现代思维的激烈碰撞,激起了艺术与商业 的共鸣。 《喜宴》其实是李安创作的第一个中文 剧本,但是由于美国人嫌它太中国化,而台湾 当局又嫌它触及了同性恋这个敏感社会问 题。直到李安的《推手》获得成功之后,才有了 机会完成这部影片。《喜宴》中的故事和各种 处理手法与影片的宽容、平衡和兼容并蓄是 完全一致的。这种精神就是传统与现代、东方 与西方、保守与开放、中国与美国、台湾与大 陆、同性恋与异性恋的交融。 在影片《推手》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 文化的激烈碰撞,而在《喜宴》中,这种碰撞因 为有了同性恋话题的介入变得更加激烈。其 实从剧本的角度看,《喜宴》中文化冲突有了 多向度,甚至让人感觉这种矛盾与冲突难以 调和,而李安的编剧天赋却使得这一切都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安电影《喜宴》的叙事艺术摘要:《喜宴》是李安执影的第二部作品,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不菲的成绩。

这不仅奠定了他李安在影坛的地位,并且还树立了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

重视经典,我们依旧可以从这部经典电影中挖掘出李安的电影美学特质。

本文就以李安的经典电影《喜宴》为研究对象,从影片中细腻严谨的叙事风格、戏剧冲突的叙述方式等方面来挖掘影片中独特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李安;喜宴;叙事风格;叙述方式;《喜宴》是李安执影的第二部作品,于1993年上映,一经问世就得到了不菲的成绩,荣获了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第30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奖等。

不仅获得了国内的奖项和认可,更是进军国际,隔年便得到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青睐。

影片讲述了年届33尚未成婚的高伟同,是个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的台湾人,和美国年轻医生赛门同性相恋,却瞒着远在台北的父母,而传统封建、做过师长好面子的父亲却一直催儿子结婚,好延续高家香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展开的一段幽默、诙谐的假结婚故事。

李安是华语影坛独树一帜的导演。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长大,后又赴美留学。

中美不同的文化、教育,让李安对东西方文明有了客观而独特的认识,成为一位兼具东西方不同文化特质的大师,既有东方文化的细腻儒雅,又有西方文化的包容自由。

同时,两种不同的文化视域也拓展了李安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

因此,李安在不断思考和观察在中美交叉的文化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并用细腻温情的镜头记录和呈现了他所发现和认识的世界。

因此,也形成了独属于李安的电影美学风格。

如果说《推手》是让大家认识了会讲故事的特别导演李安,那么《喜宴》无疑则是奠定他在影坛地位、并树立自己独特风格的代表作。

重视经典,我们依旧可以从这部影片中挖掘出独特的李安的电影美学特质。

本文就以李安的经典电影《喜宴》为研究对象,挖掘影片中独特的叙事艺术。

一、细腻严谨的叙事风格如果仅以电影的风格品格来看的话,李安的电影其个人色彩并不是很明显,但这并不代表着李安的影片没有自己的风格模式。

正与此相反,李安的电影美学中恰恰有着他独特的李安式叙事风格。

特别是他的父亲三部曲,不仅表现了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并且也奠定和形成了他细腻严谨的电影叙述方式。

导演乔尔·科恩曾说:“有关借着一幕幕的细说做事的最佳方式,不管是被迫或是出于乐趣,你做了自认为适合某场戏的特定选择。

拍完后,将它们组合起来。

之后有人看了这部电影,如果发现有些地方前后连贯,它们就会说‘那就是它们的风格’。

”[1](P79)其实电影的风格就是电影组织技术的形式系统所呈现的效果。

风格模式对任何一部电影都很重要,它不单只是一部影片,同时也是以导演为首的整个工作团队的风格。

电影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如何搭配处理视听语言,不仅能体现导演对美的判断和理解,也能影响影片整体风格的形成。

[2](P34)透过《喜宴》,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镜头的剪切等看出整部影片细腻严谨的叙事风格。

《喜宴》是喜剧,影片中戏剧性的故事内容、突转式的情节结构、幽默的语言对话以及影片中色彩、音乐的搭配等都无不充满着幽默、诙谐的色彩。

李安的细腻是通过严谨来彰显的。

影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和人物性格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顾威威一出场就是一个大胆奔放由、不拘小节来美国追梦的青年艺术家的形象,即使后来要假扮伟同优雅端庄的女朋友时也还是常常露出马脚。

例如,影片中威威假装会做饭,髙母进厨房帮忙,她给髙母指碗筷时菜汁竟跟着被甩了出来,盛菜时幸亏塞门及时接住,否则就露陷了。

另一个场景是夸高父的字写得好的情节,将她的精明世故的本性暴露了出来。

她已经听到高父说自己最喜欢这幅字,因为全篇没有一个败笔……就紧接着对高父说,这是他寄给伟同的字里面她最喜欢的一幅,便开始了不露痕迹地拍高父的马屁“王羲之的行书讲究的是平和自然、含蓄有味,您写的王体不论是用笔或者是结构呢,都有一种经心推敲而又浑然天然的美……全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败笔,这是神闲气足、长寿之征啊。

”在这里不仅夸了高父的字,还顺势说了老年人最爱听的身体精神好的话,深谙人情世故,让高父眉开眼笑。

虽然在顾威威一直在扮演大方端正的儿媳妇角色,但她精明世故、不拘小节的原本性格却是一直没有改变的。

其他的角色也是如此,人物塑造得立体饱满,不仅在整体上表现出来,而且还通过很多细节表现出这种一致性。

高父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男人。

威严不容侵犯、好面子、看重结果和效果、不在意过程和他人的感受。

他初次见威威,髙母问他觉得威威怎么样,镜头刚好切换到了威威的背影,他直奔主题,说:“好,好生养。

”让人觉得可笑却也很无奈;在被威威不露痕迹地拍马屁后,他显示出了极大的开心和满足,伟同办婚礼的当天,他更是表现出一个传统家长的姿态和可笑,把伟同当小孩子似的讲话,在威威吃莲子汤的时候专门想好了一套说辞,说给威威和伟同听,威威不知何由哭了出来,高父不像他人一样的慌乱,反而表现出一幅特别的自我满足,还问儿子自己的讲话是不是很好,都把威威感动哭了。

这些细节性的处理都表现出了高父的故作威严的性格特质。

影片中的色彩场景与主题的契合是完美搭配的。

影片中婚礼的场面在故事中占的作用并不大,但李安却花了很大的镜头和空间来展示,一是因为他要用中国的婚礼来展现中国的文化,其次婚礼上热闹的画面和气氛更能链接这部电影喜剧的特质。

因此虽然在推动故事发展上并无太大的帮助,但对制造气氛和呼应电影主题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婚礼从背景墙的布景,到桌布、婚房的设计都是红色的,而且李安镜头下的红色是偏暗的深红色,带着些许的庄重色彩,一是符合婚礼的气氛,而是为这则喜剧增添一种喜感的氛围。

不论是影片整体的风格还是细节的处理都表现出了李安对电影制作高要求的精准和追求完美。

二、戏剧冲突的叙述方式李安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故事讲得不仅行云流水而且还跌拓起伏。

在李安的电影里,善于将中国古代传统的戏剧叙事方式与现代化的电影媒介以及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结合在一起的来呈现。

因此,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使得影片常常超越观众的观影期待,达到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效果。

喜宴中有大量运用戏剧冲突来达到喜剧效果的情节。

例如,髙母寄录音带给伟同,上一个镜头还是伟同在听母亲的录音带,下一个镜头就随着髙母的声音带入伟同的相亲对象吴仁仁的出现,这里由有声音乐转为无声音乐,髙母的录音还在继续,兴奋地夸着毛妹的各种好。

画面已经转接到机场伟同去接她,却是伟同在帮毛妹提着大件小件的行李,而吴仁仁却两手空空,这样就和高妈妈所说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反差,让观众唏嘘不已;下面的对话也同样充满了这样讽刺对比的意味,伟同委婉地问毛妹,“你行李这么多,干嘛不寄一部分到你表姐家,干嘛要自己提这么重。

”他的言下之意是你的行李实在是太重了,结果吴仁仁告诉他,这里有一半是高妈妈给你带的,得知真相后伟同又开始不好意思起来,赶紧整理整理了行李提着往前走了。

这里伟同的情感由厌烦到不好意思产生的变化,是因为知道了真相后,让事情有了突转。

这样的细节处理带有强烈的戏剧化色彩。

接着,伟同同毛妹吃饭,髙母借毛妹之口,向伟同说出家里的情况,达到让伟同担心的目的,暗示让他赶快结婚生子,好完成父母的心愿。

伟同在听到毛妹所说是母亲的意思后,心情不好,随即将情绪情发泄到这里的服务上,说这里的服务怎么这么差啊,结果这里竟然是自己的朋友顾威威工作的地方。

威威看到毛妹因为安慰伟同而牵着伟同的手时,产生误会,以为伟同是欺骗人感情的骗子,对不起塞门,也欺骗了自己的感情,因而愤愤离开,并将伟同在这里的情况(和塞门同性相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毛妹知道了。

法国当代人类学家列为斯特劳斯在研究深化叙事的意义时,采用一种打乱叙述顺序,而将各个深化要素按照某种相似特征重新组合的方式进行释解,从中寻找出支配具体活动话语的深层文化关系。

他的释解方式对于分析顺序化与的深层结构有一定借鉴意义,而在这里推动电影故事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偶然和误会,一是越是不想让人知道的真相就越会在无意间地被不受控制地道破(被威威生气地道破),并且产生误会(顾威威误会髙伟同是欺骗她和塞门情感的骗子,他不是同性恋,只是在玩弄自己和塞门),让原本对立的或不知情的人倒出真相互诉真情(吴仁仁和自己变成朋友,随即不用再扮演彼此的相亲对象),并让情节发生突转,产生新的问题,(怎么向高父髙母交代)。

因此,误会和偶然性的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动因,也是增加故事反转性和趣味性的重要因素。

影片在情节处理上都运用了这样具有冲突性的情节,用误会和突转让情节发生变化。

同时,李安还增加了一些对比性的镜头组合,并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髙母来带美国的第一天,就兴冲冲地给威威说话并给她展示自己的见面礼,前一个画面是髙母给“假儿媳”(顾威威)热情送礼,后一个画面则是“真儿媳”(塞门)给两位长辈送礼物,但由于不会说话,一片真心却没有得到理解。

然后一家人热热闹闹看威威试衣服,一旁的塞门孤孤单单地站着,这样的对比和剪辑大大加强了影片的讽刺意味,让观众观影时“笑”中带着心酸,从而将影片的真相以及深层次的思考渐渐推出“水面”。

李安独特的中西交错的文化教育背景,让他能运用中西方文化之长来表现电影。

借鉴中国传统小说或是戏剧的叙述方式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喜剧性。

让影片更加得“好看”和“可看”。

三、中西合璧的电影哲学李安幽默润色的镜头体现出来的是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和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用悲悯的情怀和睿智,表达着含蓄、内敛、有节制的真挚情感,处处洋溢着东方文人的处事智慧。

这也让我们联想到了钱锺书先生的幽默,不过相比于钱锺书尖锐的讽刺,李安的幽默则更具有知识分子的风度和宽容,用诙谐的方式直指问题的核心。

然而,幽默背后往往却最为深刻。

中西合璧的文化环境,让李安在两种文化中熏陶成长,并取两方所长,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对待世界、对待电影的方式,并形成了儒雅与批判并存的独特的气质。

这种特质,一方面是来源于李安自身所具备的的艺术家气质,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他中西合璧的文化教育背景。

李安的父亲饱读中国传统诗书,并且是坚守中国儒家文化的教育家。

李安自幼受父教诲,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推崇儒家思想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度过的,弗洛伊德曾指出,“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最大、最深刻的。

”因此,他成年以前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了其最初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解读,也让他身上始终保持着儒家平和中庸的思想态度和温柔宽厚的处事风格。

后李安赴美国留学,这段美国求学的生活也对李安的思想以及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产生了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文化自由开放,这种对人性极大程度上的解放和自由是东方文化中所欠缺的,而这却正好符合了李安艺术家追求自由的天性,在美国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李安的天赋得到了最大空间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