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质量控制技术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 引言1.1 黄连的概述黄连,中药材之一,为白蔹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黄连具有苦寒性,具有清热燥湿、泄火解毒的功效。
其性味苦,寒,无毒,归心、肝、胃经。
在中医药中,黄连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痢疾腹泻、黄疸等疾病。
黄连从古至今一直备受中医界的关注和研究。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黄连的功效早已被详细记载,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黄连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从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到药理作用研究,再到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研究,黄连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为中药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黄连的研究意义一、药用潜力广泛:黄连具有较为丰富的药用成分,其中包括多种生物碱、黄连素、黄连碱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肠炎、黄疸、疮疡等多种疾病。
三、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随着黄连的广泛应用,对其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的需求日益增长。
研究黄连的有效成分含量、药效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不良反应等,对提高黄连的质量水平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黄连的研究对于挖掘其潜在药用价值、深入探究其药理机制以及提高其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黄连,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作用,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黄连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至关重要。
黄连主要含有黄连素、蒙古黄连素、黄连碱、黄连素、黄连对苯二酚、蒙古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类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方法的优化、成分的分离鉴定和药效活性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已经初步确认了黄连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也与其药效评价、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密切相关。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黄连,又名连翘,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常用药材。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探讨。
黄连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成分的研究:黄连中含有一系列的生物活性成分,如黄连素、小檗碱、黄连酮等。
目前,研究者对黄连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的分离与鉴定,并且发现了很多新的生物活性成分。
2. 药理学研究:黄连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黄连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过氧化物的产生,来发挥其抗炎、抗菌的作用。
黄连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复制,对炎症性肠病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 临床研究:黄连在中医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者对黄连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黄连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肠胃炎等疾病,并且在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4. 质量控制的研究: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是中药产业链中的研究热点。
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对黄连的外观特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和药效等进行综合评价与控制,以保证黄连的质量和疗效稳定。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我们对黄连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1. 深入研究黄连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寻找更多的生物活性成分,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黄连的药理作用,为黄连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2. 进一步研究黄连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探索其在治疗疾病中的潜力和应用范围。
特别是对于一些难治性疾病,如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可以通过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探索黄连的治疗作用。
3. 加强黄连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可靠的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确保黄连产品的质量和疗效稳定。
4.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进行黄连的优化研究。
如通过基因改良、组织培养等方法,提高黄连的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进一步提高其药理活性和药效。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黄连是临床常用大宗药材之一,是传统的抗菌抗病毒药物,抗菌谱广。
近年来,随着老药新用的提出,黄连抗癌、降糖等新的药理机制被发现,新功效的黄连制剂及配方将被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标签:黄连;药理作用;有效成分;黄连制剂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目前发现的黄连属植物约有16种,主要分布在北温带。
我国发现的黄连属植物有6种,分布在西南、中南、华东和台湾等地,其中湖北利川和重庆石柱是黄连的主产地[1]。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锦堂教授创造的“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阴技术”,原创地即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县福宝山。
黄连最早记载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2],“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
明目,肠,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久服令人不忘[3]。
一名王连。
生川谷”。
《伤寒论》共载113方,其中使用黄连的有12个,使之成为使用最多的药物之一[4]。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主要功能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心火亢盛、高热神昏、心烦不寐、目赤吞酸、牙痛、消渴及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5]。
黄连作为民族药材应用也很广泛。
藏医用黄连,取其功效“清疫疠热,续筋骨”(《晶珠本草》)。
土家族用黄连治“目赤肿痛、烫伤、痢疾”(《土家族医药学》)。
彝医用黄连,主治小儿腹积、风水疔疮、烫伤、四六风、赤白痢疾(《启谷署》)、驱蛔虫(《造药治病书》)、梅毒(《老王斗彝族医药书》)。
瑶医用黄连,治“高热心烦、衄血吐血、菌痢、肠炎腹泻、目赤肿痛、黄疸型肝炎、口舌生疮、中耳炎、痈疮肿毒”(《中国瑶药学》)。
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治痢以黄连为君。
《本草纲目》中记载“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6],黄连根茎中含有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其中小檗碱(Berberine,Ber)又名黄连素,为黄连的主要成分,含量约为5%~8%,具有对热不稳定性,有极其广泛的抗菌谱,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金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肠道感染引起的菌痢、化脓性中耳炎和眼结膜炎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7]。
一测多评法综述
一测多评法在中药材含量测定中应用进展摘要:影响中药材质量因素很多,导致市场上中药材质量控制困难,目前仅凭单一成分评价中药材质量过于片面,不能很好反应中药材质量优良。
一测多评法以中药材本身具有成分为内参物,同时测定多种成分,可以很好反应中药材质量。
笔者结合近年一测多评法在中药材中应用实例进行探讨,为中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含量测定,一测多评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很多,有不同产地、不同炮制加工方法、不同储藏方式等[1]。
因此,目前中药材市场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直接影响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治疗效果。
现阶段中药标准多用单一成分含量高低来反应中药材质量,但中药材成分复杂多样,作用机制模糊,大多靠几种成分协同发挥药效,这样仅以一种成分含量无法全面反映中药质量。
但如果以传统测定方法同时测中药材中几种成分不但面临对照品难得,检验周期长,还耗能、耗时。
2006年王智民等[2]首次提出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该通过中药有效成分间存在的内在函数关系和比例关系法,测定一个成分(对照品易得、价廉、有效者)实现多个成分(对照品难以得到或难供应者)同步测定。
不仅解决了中药多成分定量和多指标质量控制中存在的对照品缺乏问题,同时实现多指标同步质量控制反映中药质量。
该法提出后得到业内学者广泛认可和应用,并于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
现就一测多评法原理及应用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1一测多评概念与原理研究思路起源于内标法、校正因子法、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以及紫外百分吸收系数法等几个概念。
在一定线性范围内,成分的量(质量或浓度)与检测器响应成正比的原理,在多指标质量评价时,引入相对校正因子的概念,以样品中某一典型成分( 有对照品供应者、价廉、有活性) 为内标,根据中药有效成分间存在的内在函数关系和比例关系,建立该成分与其他成分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relative correction factor,RCF),通过RCF计算其他成分的含量。
黄连的质量控制研究
黄连的质量控制研究黄连,又称为黄连素、黄素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抗炎、抗菌、消炎、清热等多种药理作用。
黄连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为了保证黄连的药效和安全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黄连的来源、质量评价、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探讨黄连的质量控制研究。
一、黄连的来源和产地黄连为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各地的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黄连的生长环境对其化学成分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质量控制研究中,必须考虑采集的黄连的来源和产地。
通过调查采集的黄连的来源和产地,可以评估黄连的生长环境和品质,为后续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依据。
二、黄连质量评价1. 外观和性状评价黄连通常为根状茎块,呈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黄褐色或淡黄色,有苦味。
在质量评价中,可通过对外观和性状的观察来判断黄连的质量。
外观完整,色泽一致,无明显杂质的黄连一般质量较好。
2. 水分含量测定水分是评估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高的水分含量容易导致黄连产生霉变和质量下降。
因此,水分含量测定是黄连质量评价的必要步骤。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干燥法、失重法和滴定法等。
3. 黄连碱含量评价黄连碱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含量直接影响黄连的药效。
因此,黄连碱含量评价是黄连质量控制中的重点。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4.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除了黄连碱以外,黄连中还含有多种其他生物碱,这些生物碱对黄连的药效也具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质量评价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常用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滴定法等。
三、黄连的质量控制方法1. 优化采集环境和时机黄连的生长环境和采集时机直接影响黄连的质量。
为了控制黄连的质量,必须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和采集时机。
通常,黄连的生长环境应选择空气新鲜、土壤肥沃、水分适宜的地方,避免受到污染和病虫害的影响。
采集时机应选择在黄连植株发育成熟、黄连素含量最高的时候进行。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及其方法学验证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及其方法学验证研究题目: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及其方法学验证摘要:中药作为传统的医药资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其天然来源和复杂的成分,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一直是一个挑战。
本研究旨在建立中药质量控制的标准,并采用方法学验证,以提高中药质量控制和安全性保障的能力。
在研究问题及背景部分,探讨了中药质量标准建立的重要性和现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后,详细阐述了研究方案和方法,包括样品选择、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以及样品测试方法的建立。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呈现了实验结果。
最后,结论和讨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重点和主要结果,并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中药作为传统的医药资源,在临床和保健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是保障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由于中药来源于天然植物,其成分复杂多样,因此对其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控制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当前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经验和草药的外观特征,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和不科学性的问题,并且无法满足现代医药的要求。
因此,建立中药质量控制的标准并采用方法学验证,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方案和方法2.1 样品选择本研究选择了常用的中药材进行测试和分析,包括枸杞、黄连等。
这些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和药物研发领域,并且具有代表性。
2.2 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为了准确评估中药材的质量,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和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采用了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污染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
2.3 样品测试方法的建立为了测试中药材的质量,需要建立适当的测试方法。
本研究结合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设计了一套准确和可靠的测试方法,包括质量指标测定方法、HPLC方法等。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此部分,我们详细描述了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
黄连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连,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使得黄连成为了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黄连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以期为黄连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首先概述了黄连的基本信息,包括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接着重点介绍了黄连的主要化学成分,如小檗碱类、木脂素类、黄酮类等,并详细阐述了这些成分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
文章还对黄连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连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章对黄连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黄连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黄连的化学成分黄连,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黄连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黄连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将对黄连的化学成分进行详细介绍。
黄连中主要含有多种生物碱类成分,其中黄连素(berberine)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
黄连素属于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
黄连还含有黄连碱(coptisine)、巴马汀(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等多种生物碱类成分,这些成分在黄连的药理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生物碱类成分外,黄连还含有黄酮类、酚酸类等多种化合物。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连苷(coptiside)和异黄连苷(isocoptiside)等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等作用。
而酚酸类化合物如没食子酸(gallic acid)和香草酸(vanillic acid)等则具有抗菌、抗病毒等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黄连中还含有一些具有独特药理作用的成分,如黄连内酯(berberrubine)和黄连苦苷(berberoside)等。
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3):102-109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h t t p ://h l j n y k x .h a a s e p.c n D O I :10.11942/j.i s s n 1002-2767.2024.03.0102王倩琳,邢志华,周游.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3):102-109.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王倩琳1,邢志华1,2,3,周 游1(1.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2.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药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6;3.黑龙江省预防与治疗老年病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黄连是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到现在为止有两千多年的入药史㊂黄连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多种药方的构成基础㊂黄连物质基础繁多㊁药理作用复杂,且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黄连新的化学成分不断被发掘,为进一步探索黄连的生产及功能价值,进而促进黄连的应用和开发㊂本文从黄连的生物学特性㊁化学成分㊁药理作用以及药用价值开发方面进行综述,发现黄连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㊁黄酮类㊁木脂素㊁酸性化合物㊁多糖类㊁甾体类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㊁微量元素等,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作用靶点起到抑菌㊁降血糖㊁抗炎㊁抗氧化㊁抑制癌细胞增殖㊁缓解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㊂因此,应对黄连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性分离提取和生物活性测定,以及对相关机制加以研究㊂关键词:黄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收稿日期:2023-07-19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基础科研业务费项目(18X N 08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0240028,国家级);横向合作课题(H L 0092)㊂第一作者:王倩琳(2002-),女,本科生,专业方向为中药学㊂E -m a i l :2698738483@q q .c o m ㊂通信作者:邢志华(1971-),女,博士,教授,硕导,从事药物合成㊁结构修饰及活性研究㊂E -m a i l :x z h h 0451@163.c o m ㊂黄连(C o pt w a s c h i n e n s w a s F r a n c h )又名鸡爪连㊁川连等,毛莨科黄连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㊁湿润之处㊂毛茛科植物黄连㊁三角叶黄连及云连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 味连 雅连 云连 ,其中味连多为栽培品,质佳效优,产量最高,畅销国内外,主产于四川石柱县,湖北西部㊁陕西㊁甘肃等地亦产[1-2]㊂雅连的主产地为四川洪雅㊁乐山峨眉等地,有栽培亦有少量野生㊂云连主产云南德钦㊁碧江,原系野生,现也有栽培㊂黄连最早在我国‘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述,其叶片稍带草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部裂片为卵状菱形,羽状深裂,叶片边缘类似锯齿,叶柄一般长5~12c m ㊂在野外生长的黄连,一般生长在海拔1000~1900m 的沟谷和冷湿荫蔽的密林中[3]㊂根据其对天然生长条件的需求,目前在我国陕西㊁湖北㊁湖南㊁四川㊁贵州㊁云南等地均已有大规模种植㊂黄连具有平肝息风㊁去燥湿㊁泻火清暑的作用,制成药物后,通过口服,可用来治湿热痞满㊁泄泻胃酸㊁黄疸㊁心火亢盛㊁齿痛㊁身体乏味㊁痈肿疔疮等;外服则可用来治湿疹㊁红斑㊁丘疹㊁耳道流脓等[4-5]㊂因其明显的清热去燥湿,泻火清暑的功能,所以常被选用为许多方剂和中成药中的主要成分㊂在传统的用药习惯上,泻火清暑也是黄连较为常见的应用方向之一,如用黄连根茎制作的黄连解毒汤,可治三焦火毒病,大热烦躁,口燥咽干,甚至失眠梦多等[6]㊂此外,黄连还可用来防治因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规律引起的胃热炽盛,也可用来减轻和治愈胃肠热病㊂黄连的消渴多食作用,也在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上获得了广泛应用㊂黄连同样可以作为治疗湿热泻痢药,同时,黄连和木香组成了经典用药组合,治湿热泻痢㊁里急后重[7]㊂黄连丰富的药用价值,在研究中医方面有着很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而我国近代研究人员也依据其独特作用原理,使黄连在中医研究方面具有多种应用,研发出许多功效突出且广泛使用的现代中成药品,如清胃黄连丸㊁葛根芩连丸㊁双黄连颗粒㊁香连片等,以及黄连相关的保健品,如黄连阿胶汤㊁黄连酒㊁黄连粉等㊂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就黄连主要药用成分㊁功能价值㊁生物学特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黄连的生产及功能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㊂1 黄连的种植环境我国是全球最早人工栽培黄连的国家,据‘西康药材调查“记录,中国早在唐代就已进行人工栽培黄连,清代以后黄连栽培范围逐步扩大[8-9]㊂目前,中国黄连主要分布在四川㊁贵州㊁云南㊁陕西等地㊂黄连因喜阴特性,人工栽培的黄连多种植于2013期 王倩琳等: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海拔500~2000m 之间的地区山林里或山谷阴凉处,适宜生长于日平均温度在13~17ħ,最高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的地方[10]㊂黄连有强大的叶面积群,可利用林间间隙照射的阳光,忌直射强光,并且黄连是湿生植物,喜湿润,不耐干旱,但湿度太大或积水,易染病[11-12]㊂选择栽培土地时,宜以避风向阳㊁土地肥沃㊁排灌条件良好的坡地和梯田为宜㊂选择好土地后,对种植的园地进行整地,把石头㊁树枝和垃圾等清理掉以防止给作物发育带来干扰,整地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结构,还能改善病原菌和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也可以降低土壤病虫害的产生㊂根据整地标准,可使用2000~3000k g ㊃(667m 2)-1堆肥,整地结束时,做1.5m 宽,0.3m 高的畦,畦中间稍高于两边,避免畦面积水[13-14]㊂黄连幼苗期需要维持20%及以下的透光度,幼苗长出二叶或一心后宜开展间苗作业,期间去除杂草,并将长势较弱的幼苗拔掉,与幼苗苗距保持在1c m 左右,防止杂草生长,夺取出苗所需要的营养,优化其生长发育[15]㊂一般来说,黄连在春㊁夏㊁秋三季均可进行种植,种植时,需挑选土壤厚实㊁疏松肥沃㊁富含腐殖质的地区,进行养护的同时,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让其有良好的长势㊂黄连对土质的要求比较严苛,要求土质丰厚,疏松肥沃,土壤表层有丰富腐殖质,并具有较好的排水与透气条件,土壤酸碱性微酸为宜,中性也可㊂黄连是喜肥作物,农家肥对其肥料效果最佳,黄连不喜连作,轮作2~3年后,才可以换种黄连㊂2 黄连的形态学特征2.1 黄连繁殖方式和发育特性黄连具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在自然条件下,通常以地下营养繁殖体的无性繁殖为主,黄连为浅根系植物,水平分布34~35c m ,垂直分布10c m 以下,须根生长旺盛[16]㊂黄连繁殖时间长,从种植至采收的整个生命发育期需要6~7年,黄连苗的出土生长速度较慢,从长出幼苗至长出1~2片真叶,一般需要30~60d 以上,在生长一年内多数有3~4片真叶,植株高约3c m ,少数生育良好的有4~5片真叶,株高近6c m ㊂通常一年生黄连根部没有膨大,须根很少;2年生黄连,一般有4~5片真叶,株高6c m 左右,根部开始膨胀,芽苞大;三至四年生黄连叶数量较多,叶片面积也加大,光合积累增多;四年生以上黄连可以开花结实㊂2.2 黄连的生长特性黄连在每年1月抽薹,2月和3月开花,3月至5月开始结果㊂黄连抽薹后,新叶也开始逐渐萌发,5月老叶基本枯死,新旧叶完成基本更换,黄连在每年的3月至7月地上部位生长发育最为旺盛,地下根状茎则速度较慢,比较迟缓,8月以后地下部位生长速度逐渐加快㊂混合芽以及叶芽在9月开始形成,11月芽苞开始长大㊂一年生幼苗生长后期,叶丛中形成叶芽,越冬后抽出新叶,老叶枯萎㊂秋季地下部位根茎开始膨大,地上枝叶丛中新芽又开始萌发,再越冬后,新老叶再次进行更替,到了秋季,地下根茎再次膨大,之后各年的新旧叶不断进行更替,根茎继续生长,叶丛内产生混合芽,次年根茎又产生新分枝,新叶片,按此下去,根茎可产生6~7个分枝㊂2.3 黄连的种植特性对于人工种植的黄连,一般采用苗圃方式进行栽培,黄连在苗圃中定植后,第1年发育比较迟缓,第2年㊁第3年㊁第4年是黄连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后面生长速度有所放缓㊂一年生黄连根大部分都只有须根,甚至还不是主茎,连地中部分的叶子也只有10个左右,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根冠比很小㊂一年生和二年生黄连干物质大多分布在叶片中,故茎叶多为生长发育的重点部分,同时施加氮肥和磷肥有利于提高叶数,扩大养分范围,提高幼苗的发叶和正常植株根部生长速度,为后期块根发育打下基础[17-18]㊂在整株干物质比重中,一年生和二年生的黄连植株都比较小,此阶段药用价值较低㊂三年生黄连地上部分先于地下部分生长,待地上部分初步形成一定形态后,发育重点转移至地下部分,伴随着黄连地下部分根茎逐步分支与品质提升,地上部分的根茎品质渐逊于地下部分,由于黄连根有向上生长的特点,为避免 过桥 式生长,每年培一次黄土,从而使营养范围增加,并促进对养分的吸收以及根茎生长,增加其产量㊂3 黄连的主要成分3.1 生物碱类生物碱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活性,是黄连中至关重要的有效成分㊂黄连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小檗碱(黄连素),其中非洲防己碱㊁黄连碱㊁药根碱㊁表小檗碱㊁巴马汀的含量较高,与小檗碱母核相同的成分还有小檗红碱㊁格兰地新㊁甲基小檗碱㊁甲基黄连碱8-O -小檗碱㊁8-O -黄连碱㊁8-O -301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3期表小檗碱㊁木兰花碱㊁小檗胺㊁紫堇定㊁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和唐松草林碱等[16,19-20]㊂相关研究表明小檗碱㊁黄连碱和药根碱为黄连中重要的抗菌活性成分,其中小檗碱是黄连中十分重要的药理活性成分[21]㊂黄连是提取小檗碱的主要原料药材,小檗碱属异喹啉类生物碱,能治疗肠炎㊁腹泻㊂小檗碱具有调节脂质代谢㊁降糖㊁抗菌㊁抗炎㊁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㊂黄连不同部位的小檗碱成分含量各有差异,如小檗碱在根茎中含量最高,可占5%~8%,在须根中含量通常为5%,在叶中为1.4%~2.9%[5,22]㊂不同黄连品种中小檗碱的含量也有差异,其中味连占比5.56%~7.25%,雅连占比5.20%~5.32%,云连占比6.83%~7.69%,相比于雅连和云连,味连中巴马汀㊁黄连碱㊁表小檗碱㊁非洲防己酸含量较高,酸浓度较多,药根碱含量较低[23]㊂其中药根碱是一种四氢异喹啉生物碱,药根碱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广泛,在治疗炎症㊁细菌和病毒感染㊁糖尿病㊁心血管疾病㊁精神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㊂黄连中生物碱的含量受不同产区㊁收获时间㊁生长状态㊁产品处理方式以及炮制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24]㊂赖先荣等[25]研究结果表明姜黄连㊁酒炙黄连等经炮制后的黄连中生物碱类(盐酸药根碱㊁盐酸非洲防己碱㊁盐酸巴马汀㊁盐酸小檗碱等)有着很大的差别㊂根据‘中国药典“中记载,除小檗碱㊁表小檗碱㊁黄连碱㊁巴马汀作为其重要药用成分指标外,黄连中尚含有辛夷碱㊁小檗胺㊁紫堇定㊁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㊁唐松草林碱等多种生物碱[26-27]㊂3.2 木脂素类除生物碱之外,黄连中还具有丰富的木脂素衍生物,其含量往往与黄连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㊂木脂素类是黄连中重要的天然活性产物,多为由两分子的苯丙素聚合而成的游离脂肪酸态化合物,也有少部分以苷的形式存在于植被的木质部㊂木脂素包括四氢呋喃类㊁双四氢呋喃类和芳基四氢萘类,新木脂素有苯并呋喃类和苯并二氧六环类[28]㊂其中木脂素结构为8-8'相连,新木脂素结构为非8-8'相连㊂木脂素多为二聚体,少有三聚体㊁四聚体㊂相关研究表明,黄连中可分离(+)-5'-甲氧基苯酚㊁(-)-5'-甲氧基松脂素㊁(+)-5'-甲氧基松脂素和(ʃ)-5'-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等多种木脂素类化合物㊂陈亮等[29]利用硅胶柱色谱㊁超导核磁共振仪等相关色谱㊁波谱技术,对黄连中的非生物碱物质进行了分离提纯与鉴别,得到的13个化合物中包括7个木脂素类物质,含有阿魏酸㊁落叶松树脂醇㊁香草酸等㊂陈国超等[30]从黄连的根中提取出5种木脂素,可为研究黄连药物功能奠定基础㊂3.3 黄酮类黄酮是黄连的重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广泛[31]㊂黄连中存在着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包括:鼠李素㊁汉黄芩素㊁3,5,7-三羟基-6,8-二甲基黄酮㊁2',4,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查尔酮㊁黄连皂苷Ⅰ㊁黄连皂苷Ⅱ㊁吴茱萸苷Ⅻ㊁7,4'-二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㊁6,8-二甲基-3,5,7-三羟基菲酮等㊂陈亮等[29]在黄连中第一次分离出了鼠李素(r h a m -n e t i n )㊁汉黄芩素(w o go n i n )两种黄酮类化合物㊂F u ji w a r a 等[32]在黄连中分离出了黄连皂苷Ⅰ和黄连皂苷Ⅱ㊂古丽娜尔㊃夏依马尔旦[33]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用乙醇浸提黄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发现该法提取黄连最佳条件为在温度50ħ下使用75%的乙醇浸提3h ,最终总黄酮提取率可达5.69%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㊁降血压㊁止痛等功效,黄连中的黄苓苷有降胆固醇㊁止血等功效;异鼠李素有降血糖㊁抗病毒等作用;汉黄芩素有抗癌㊁利尿等作用㊂3.4 酚酸类酚酸是一类含有酚环的有机酸,黄连中的酚酸化合物有降血压㊁抗菌消炎㊁增加胃肠蠕动等药理作用[34-35]㊂黄连中的酚酸类还能与葡萄糖缩合为糖苷的小分子化合物,有助于稳定细胞膜㊁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36]㊂黄连中主要的酸性化合物包括阿魏酸㊁绿原酸㊁乳酸㊁氯原酸㊁龙胆酸等[37]㊂李学刚[38]将黄连粉碎后加入适量硫酸进行浸泡,用乙醇或甲醇抽提后回收溶剂的方法得到绿原酸等酸性物质㊂陈红英等[39]通过聚酰胺柱层析的方法鉴定分析黄连中含有的酸性成分,结果发现黄连中含大量的阿魏酸㊂李雪改等[40]采用不同色谱技术对黄连水提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了9个有机酸类化合物㊂马红梅等[41]使用多种色谱技术对黄连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㊁鉴定,首次从黄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二甲氧基肉桂酸㊁阿魏酸正丁酯两种酸性成分㊂3.5 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成分是一种油状液体,具有香味㊁挥发性㊁与水不相混溶的特点㊂挥发性油类成分主要分为三类,其中以萜类成分常见,也含有部分小4013期 王倩琳等: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分子芳香族化合物与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㊂芳香挥发油类成分如萜类㊁酮类等化合物均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42-43]㊂鲁佳慧等[44]运用气质谱联用技术对比分析经水提后的黄连㊁吴茱萸药对配伍前后的挥发油成分组成,鉴定出其中50种物质㊂左定财等[45]对黄连挥发性油类进行鉴定,得到了29个化合物包括酯类㊁萜类㊁醛类和烃类㊂贠亚波等[46]发现用姜炙法对黄连进行处理后,挥发油组成发生变化,姜炙之后黄连挥发油的主成分由脂肪酸类转变为了α-姜黄烯㊁姜烯㊁α-金合欢烯㊁β-没药烯㊁十八碳二烯酸等,使黄连中的挥发油含量上升㊂3.6 其他此外,黄连中还含有多糖类㊁甾体类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㊁微量元素等物质[5,29]㊂有研究表明,黄连中的多糖能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且对肠道免疫微环境具有调节作用[37]㊂甾体类包括胆甾醇㊁胡萝卜苷等,具有抗炎功效㊂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黄连中的氨基酸包括谷氨酸㊁赖氨酸㊁亮氨酸等,有促进黄连生根㊁提高抗病性等作用[47]㊂黄连还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F e ㊁S i ㊁C a㊁A l 等无机元素㊂4 药理作用由于各种抗菌药的普遍应用,菌株已出现耐药症状,急需找到天然的抗菌药材㊂黄连作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将其用于防治传染性疫病不但具有明显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其抗菌功能广泛,因此素来享有 中药抗生素 的美誉㊂近年来科学研究证明,黄连除镇痛㊁抗炎功能之外,其他的药理作用已日益得到发掘,包括降血糖㊁降低胆固醇㊁抑制恶性肿瘤㊁神经系统保护和抗氧化功能等,应用前景十分广泛[19]㊂4.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4.1.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A S )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易诱发脑梗死㊁颈动脉疾病㊁冠心病㊁外周血管病等㊂其发病机制多是由脂质积聚㊁纤维斑块病变㊁纤维斑块出血㊁钙化以及形成血栓多个病理环节有关㊂‘景岳全书㊃湿证论证“记载: 饮食血气之病,湿由内而生者也 ㊂中医上讲,湿浊㊁痰凝㊁瘀血分别为高脂血症早㊁中㊁后期病理产物,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产生 湿浊 , 湿浊 游走血脉日久形成 痰凝 ,痰凝阻脉,气滞血瘀,而生瘀血,因而高脂血症在中医上又为体内营血的异常病变[48]㊂田维毅[49]通过体内外试验,探索清热解毒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基于M 1/M 2型巨噬细胞(M φ)极性分化(极化)及炎症调控效应干预动脉粥样硬化(A S )的作用与部分机制,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黄连解毒汤可通过促进A S 局部组织内抗炎的M 2细胞分化㊁限制促炎的M 1分化延缓或减轻A S 损伤程度㊁调控炎症因子释放㊁促进抗炎的T G F -β1分泌㊁双向调节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的极性分化㊁抑制促炎的T N F -α分泌等多种机制来干预A S 炎症反应㊂黄连中所含槲皮素成分可通过调节D P P 4㊁T N F A I P 6㊁I L 6S T ㊁P O R ㊁HMO X 1㊁C A V 1㊁R U N X 1T 1等多靶点干扰斑块内巨噬细胞的信号传导,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50]㊂此外,黄连素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新生血管构成简单㊁渗透性高㊁脆性大,易破裂出血促进病变,黄连素可通过下调p 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 A P K )介导的核因子(N F )-κB信号通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并通过抑制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发挥抗血管新生作用,进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1]㊂4.1.2 抗心力衰竭作用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发病机制复杂,逐步有相关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连素的抗心力衰竭效果明显㊂研究发现,小檗碱即黄连素的抗心力衰竭作用与抑制多种信号通路和M I 相关转录基因(A y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 s s o c i a t i o nT r a n s c r i p t ,M I A T )表达㊁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和抑制成纤维细胞激活为分泌型减轻心肌肥大来发挥抗心力衰竭作等多种机制有关[52-53]㊂颜晓明等[54]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将治疗组予以小剂量盐酸黄连素(小檗碱)的方法发现治疗前后h s C R P (高敏C 反应蛋白)降低㊁L V E F (左室射血分数)提高,说明小剂量的黄连素(盐酸小檗碱)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功效;张恩浩等[55]通过向S D 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的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治疗组用黄连素持续灌胃操作,发现黄连素治疗组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的值㊁血清B N P ㊁i N O S基因表达3种生物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安慰剂组的水平,结果表明黄连素发挥抗心力衰竭作用可能与其降低心衰大鼠的血清B N P ㊁T N F -α水平和抑制i N O S 基因的表达多种机制有关,具有显著的抗心力衰竭疗效㊂501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3期4.1.3 抗神经系统疾病作用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因衰老可引发的多种神经性疾病,诸如由脑细胞受损㊁神经元构造异常㊁炎症聚集等多种原因可引发老年痴呆㊁帕金森和相关脑血管疾病,由此类神经性疾病导致越来越多的死亡病例[56]㊂胡周[57]将黄连配伍肉苁蓉,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可有效控制正常衰老小鼠模型的海马体细胞结构改变与数量减少,小檗碱(B e r )联合松果菊苷(E c h )作用于衰老的神经胶质细胞H E B 可发挥抗衰老㊁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的作用㊂阿尔兹海默病(A l z h e i m e r 's D i s e a s e ,A D )亦即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神经病变,数据显示,全世界约有4400万人患有痴呆,其中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占50%~75%[58]㊂阿尔兹海默病发病原因复杂,现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β淀粉样蛋白沉淀从而形成的老年斑以及t a u 蛋白过度磷酸化有关联㊂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以及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探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针灸以及黄连应用于A D 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㊂蔡悦等[59]研究发现小檗碱通过促进自噬㊁加工淀粉样前体蛋白清除跨膜淀粉样前体蛋白(A P P )的蛋白水解片段(A β40)和抑制A β产生而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保留㊂高子蕊等[60]从黄连素抑制A β形成,延缓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减弱T a u 毒性和降低胆碱酯酶㊁单胺氧化酶的活性等多种药理学机制说明了黄连素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过程有显著的抑制作用㊂陈魁敏等[61]以A P P /P S 1双转基因小鼠为动物模型,采用Y 迷宫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评价,发现小檗碱组小鼠自发交替反应率升高,海马N G F ㊁T r k A ㊁磷酸化E R K ㊁磷酸化C R E B 表达水平均升高,因此,小檗碱可以调控N G F 通路,从而改善A P P /P S 1小鼠学习记忆障碍㊂4.2 降血压作用小檗碱也名黄连素,是黄连中大量存在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为黄连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㊂小檗碱主要是通过抑制胆碱脂酶活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外钙内流来抑制毛细血管收缩,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62]㊂小檗碱能够促进高血压病人的主动脉收缩和内皮舒张㊂李金威[63]以75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使用黄连素药物的治疗组降压的效果良好,有效率达到97.5%,且对于经过治疗患者进行随访发现,这些高血压和心肌梗死的患者通过治疗未出现病死病例,表明了黄连素可以合理调节血压浓度,从而防止或降低出现高血压和心肌梗死等现象㊂赵娜等[64]将50位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结果表明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㊁中医证候改善情况㊁治心率变异性水平多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㊂徐静[65]以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予以黄连清降合剂治疗的研究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于予以牛黄降压丸治疗的对照组9.22%,表明黄连清降合剂针对高血压疾病可以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㊂4.3 降糖作用高血糖是指一类以胰脏β细胞生成缺乏和胰岛素抵抗为首的代谢综合征㊂据‘名医别录“中记载,黄连 止消渴 是我国医学上最早用黄连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描述㊂黄连中具有降糖功能的一般是小檗碱和黄连碱,诸如巴马汀和表小檗碱㊁药根碱等成分则协同二者发挥降糖作用[66]㊂相关药理实验已经证实,黄连素的降糖功效突出,黄连素可以增加胰岛素受体底物-1㊁P I 3K 蛋白[67];可以通过增强葡萄糖激酶表达水平来增强细胞对糖类的消耗,黄连素通过多种渠道起到治疗糖尿病效果㊂小檗碱可增强细胞的糖类代谢,促进糖酵解,且不需要激活AM P K 细胞信号通路,就能起到很重要的降糖效果㊂黄连素也可以通过促进胰高白血糖素样肽-1的生成,提高胰岛素功能水平㊁胰岛β细胞总量,进而达到了降糖作用㊂肝脏是机体最主要的糖代谢脏器,在血糖稳态调控中扮演主要角色,因此,肝脏异常的葡萄糖输出也是导致血糖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68],黄连素可通过调控L K B 1/AM P K /T O R C 2信号通路,抑制肝糖异生,从而影响正常血糖大鼠的血糖含量,黄连素通过c AM P /G P 信号通路可调控糖尿病小鼠的正常肝糖原结构,通过恢复受损肝糖结构调整肝糖代谢,进而起到降糖效果㊂并且黄连中的小檗碱能够抑制T G ㊁T C 与L D L -C ,不仅调节血脂代谢还可明显降低血糖浓度[69],起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㊂4.4 抗炎作用黄连对急㊁慢性发炎感染均具有很好的疗效㊂黄连能降低S T A T 4㊁I L -12的m R N A 水平㊁E 2F 的转录活性以及细胞增殖和细胞转移,从而起到601。
黄连质量标准
黄连质量标准黄连是中药材中的一种重要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敛疮止血、杀虫、镇痛等功效。
黄连在中药方剂中应用广泛,因此其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黄连的质量标准。
一、外观特征1. 黄连应为不规则的块状或片状,表面应有明显的凹凸纹路,质地硬脆,断面呈微凹状,金黄色或黄棕色。
2. 黄连应具有独特的香气,味道苦涩而辛辣。
二、理化指标1. 挥发性物质含量:不得超过5.0%。
2. 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
3. 灰分含量:不得超过5.0%。
4. 残留农药含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 重金属含量:铅不得超过10.0mg/kg,汞不得超过1.0mg/kg,镉不得超过0.3mg/kg,砷不得超过3.0mg/kg。
三、化学成分1. 主要有效成分为蒯黄素、蒯黄素苷和苦味素。
2. 蒯黄素含量不得低于5.0%。
3. 蒯黄素苷含量不得低于8.0%。
4. 苦味素含量不得低于2.0%。
四、微生物指标1. 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 × 10^5 CFU/g。
2. 霉菌和酵母菌不得超过1 × 10^4 CFU/g。
3. 大肠埃希菌和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五、贮藏黄连应贮存在干燥、通风、阴凉处,远离有害气体和异味,避免阳光直射。
贮存期不得超过24个月。
六、包装黄连包装应选用干燥、清洁、无污染的材料,包装物应完整,无破损和渗漏。
包装应标注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质量标准等信息。
根据以上标准,黄连产品应符合以上外观特征、理化指标、化学成分、微生物指标、贮藏、包装等要求。
它的严格标准可以保证其在医药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有利于黄连产品在市场上的合规流通。
对生产者来讲也可以减少质检环节的成本。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黄连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研究意义。
本文从黄连对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化学成分分析与研究、药材质量控制研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
黄连在治疗疾病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力量,其化学成分分析有助于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药材质量控制研究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临床应用中,黄连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包括黄连在治疗新兴疾病方面的潜力,以及黄连在个体化治疗领域的应用。
黄连作为中药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连, 中药材, 药理作用, 研究意义, 疾病治疗, 化学成分, 质量控制, 临床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 应用前景展望, 研究重要性.1. 引言1.1 黄连的药理作用黄连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菌消炎作用:黄连含有多种生物碱和黄连素等有效成分,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抑菌作用,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
2. 抗炎镇痛作用:黄连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红肿和疼痛。
临床研究表明,黄连可以有效缓解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的症状。
3. 抗氧化作用:黄连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可帮助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延缓衰老进程,保护细胞健康。
4. 调节免疫功能:黄连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黄连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在中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对黄连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它的药理作用会被更多地认识和应用。
1.2 黄连的研究意义1. 促进现代医学对中药材的认识和利用。
通过对黄连的系统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和适应症,为其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拓展新药研发领域。
中药制剂质量评价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中药制剂质量评价与控制的研究现状摘要:中药及其制剂因其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基础和长久的临床实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药制剂的质量成为影响中药制剂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但是中药制剂质量的控制与好坏牵涉到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是现今中药制剂投入应用于临床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为了确保中药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现从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评价、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等几个方面介绍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评价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中药制剂;质量评价;质量控制;质量标准;稳定性中药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或中药饮片为主要原料,按照确定的处方和工艺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制成的用于防治疾病的药品。
中药制剂的由于成分复杂、基础薄弱、缺乏科学的分析与数据积累等问题,其质量问题是医疗行业对于中药系统最为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工艺、辅料、设备的引入,现代中药剂型成功转变为片剂、胶囊、口服液、注射剂、滴丸、颗粒剂等,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求。
改良之后,其质量分析方法也从原本的经验判断,发展到多指标的定量、色谱分析等,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中药质量均一性稳定性,中药制剂产品一致性趋势,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1.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现状我国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制定主要是根据西方对于药用植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加以我国传统的监测手段和相关的化学药品检定技术手段而建立的一种模式。
虽然目前很多分析技术被引入到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例如《中国药典》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基本都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测定中药材和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指标性成分),但都是借鉴化学药品与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模式,忽视了中药成分复杂、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模式,忽略了中医药理论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指导作用,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中药的整体质量。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全适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国家药典还不完善,许多中药材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很多中成药指标成分检验标准过于单一,体现不出中药的多组分、多途径协调作用的特点。
黄连研究进展综述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7期动植物·微生物·食用菌·中药材黄连研究进展综述伍晓丽1,2,3,4陈义嘉5王钰1,2,3,4吕卉1,2,3,4郭进5*陈大霞1,2,3,4*(1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中药种植研究所,重庆400065;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重庆分中心,重庆400065;3中药资源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65;4重庆市中药良种选育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0655重庆市开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重庆400065)摘要黄连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含有多种药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我国传统方剂中应用广泛。
本文综述了黄连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技术等内容,重点从经济效益、药材质量、生态保护、根腐病防控等方面对林下栽培和人工搭棚栽培2种黄连主要的栽培方式进行了比较,为黄连的深入研究利用、生态栽培、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6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7-0037-05黄连是常见名贵中药材之一,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三角叶黄连(Coptis dletoidea C.Y.Cheng et Hsiao)的根茎,三者分别习称川连或味连、云连、雅连,主产重庆、四川、湖北、云南等地。
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其特征为性寒,味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黄连的药用范围非常广泛,据不完全统计,13部宋代以前古代方书中有3.2万多方剂,含黄连的方剂有1 760方,约占5%左右[1]。
作为常用大宗药材,国内外已对黄连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总结了黄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从经济效益、药材质量、生态保护、根腐病防控等方面对林下栽培和人工搭棚栽培2种黄连主要的栽培方式进行了比较,为黄连的深入研究利用、生态栽培、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中药煮散应用优势、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煮散应用优势、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中药煮散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材适度粉碎,与水同煎,去(同)渣服用的一种液体制剂[1],由汤剂发展而来,为最能体现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中医特色,并在使用、服用、口感等各方面优于汤剂的中药液体制剂。
它起于先秦,兴于汉代,发展于南北朝,至唐代始见煮散之名,宋代最为鼎盛,金元渐衰,延至明清,至当代复见兴盛之势。
近年来随着中药市场规模的扩大、刚性需求的增大,中药煮散广受青睐,相关学者对其历史沿革[2]、使用特点[3]、运用规律[4]、推广使用[5]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本文基于中药煮散现代应用、制备工艺、鉴别、含量测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文献,对其应用优势、质量控制、质量评价进行阐述,综述其应用开发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并期冀解决临床用药资源紧张、供需矛盾加剧、医疗成本增加、产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促进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绿色健康发展。
1 应用优势1.1 简便廉快,节约资源近代中医大家蒲辅周老先生誉中药煮散剂为“轻舟速行”,即言其用量小、起效快之意。
现代将药材进行适度粉碎制备的中药煮散较传统汤剂、现代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等以饮片形式入药煎煮的制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与溶剂更易接触,扩散距离更短,有效成分更易溶出,煎煮时间更短,有效利用率更易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约使用量,节省服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经济实用,能促进中药资源的合理配置。
张玉芳[6]对收载煮散剂的历代医药典籍及《实用中成药手册》进行煮散用量剂量统计,发现其明显低于汤剂用量。
孙玉雯等[7]选择根和根茎类、花类、叶类和全草类药材共19 种药材,将其制备成粒度过10 目筛、但通过80 目筛少于10% 的煮散,用10 倍量水煎煮10 min,测得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均高于饮片煎煮(10 倍量水煎煮50 min),并认为质地坚硬的药材较质地疏松的药材制成煮散具有有效成分溶出量多、煎煮时间短、能源损耗少的优势。
黄连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黄连指纹图谱研究进展标签:黄连;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检测技术;综述中药指纹图谱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中成药、天然药物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以指纹图谱为基础,可用中药的谱效关系来指导相应的药效和药理研究[1]。
为实现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及建立相应的指纹谱图数据库就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茎,其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泄火解毒、抗癌等功效;主要化学成分为异喹啉生物碱,其中小檗碱含量最高,约8%。
随着对黄连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对黄连指纹图谱研究工作也不断更新。
笔者现按照指纹图谱研究方法的不同,对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黄连进一步质量控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帮助。
1 色谱法1.1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指纹图谱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项现代分析技术。
因其具有高效、快速、灵敏、重复性好、应用范围广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常用控制中药质量的有效方法。
其得到的色谱图包含丰富的信息,除特征性成分外,还可表征其他组分的一些信息。
HPLC因可与多种检测器和光谱仪联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1.1.1 一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用HPLC对黄连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很多学者以不同色谱条件建立了相应的指纹图谱。
其色谱柱均为反相色谱柱C18,多以磷酸盐缓冲液与乙腈为溶剂体系洗脱,区别在于梯度选择条件、检测器、检测波长、流速、柱温等有异,从而导致分析时间不同,图谱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乐氏等[2]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RP-HPLC-DAD)法建立了雅连的指纹图谱,所用条件为磷酸缓冲盐溶液与乙腈梯度洗脱,流速 1.0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230 nm,参比波长360 nm,分析时间65 min。
结果共分离检测得到20多个色谱峰,8个共有峰。
中药现代化研究新进展
中药现代化研究新进展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取得了不少新进展,涉及中药质量控制、有效成分识别、中药制剂创制、中药药效机制研究等多个层面,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其中一些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之一。
其中,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关键,而野生中草药由于生长环境复杂、生态系统的变化和人类采摘压力的增加,导致其质量的变化和不稳定性增加,使得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如何对野生中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和保证,成为了当前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其中包括荧光光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等。
这些技术手段具有灵敏度高、快速、准确等优势,可以对中药质量进行准确评价和控制。
例如,应用荧光光谱技术对铁皮石斛中荧光团簇进行研究,能有效确定铁皮石斛的种类、产地和地理环境等信息;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野生板蓝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
二、有效成分识别有效成分是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药效的物质基础。
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如何识别有效成分,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应用基因芯片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识别成为了研究热点。
例如,通过对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黄连苷和黄连酸等有效成分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抗细菌等生物活性;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复方黄连素注射液进行读出分析,可以明确识别出其中11个有效成分。
这些研究推动了中药有效成分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应用。
三、中药制剂创制中药制剂的创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制剂的研究对于推广中药的临床应用并提高中药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近年来,通过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中药制剂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果。
(整理)黄连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黄连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付合明,杨乐堂,曲亚坤,刘晓,褚敏,侯文杰08级中药学4班一、研究意义黄连有多种炮制方法,因此其功能与主治也有差别。
生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酒黄连善消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因此,研究不同黄连炮制品的质量,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今后制定不同黄连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成中药饮片后可增强中药的药效、改变药性或降低毒性等。
中药饮片的炮制过程与饮片质量,既关系中药材资源是否合理的应用,又直接影响到中药的临床疗效。
因此,进行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研究,建立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随着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炮制机理的深入阐明,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将逐步完善更加有针对性,真正起到控制中药饮片质量,提高广大群众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的作用。
二、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和评价研究的新思路尽管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仅仅通过鉴别(显微、理化与薄层色谱)和定量测定(提取物总量或少数指标成分含质量测定)未能反映中药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而研发的中成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功效是药品内含成分整体作用的体现, 是多种成分、多种机制的综合作用结果。
上述凭借某一化学成分定性和定量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有效性逐渐受到质疑从分解式的单一成分的“微观分析”模式向群体成分的“宏观分析”模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中药指纹图谱用于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的综合评价和控制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被认为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里程碑。
经过20余年的发展, 中药指纹图谱已由最初的方法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 逐渐进入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的实际应用中。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连,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一直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黄连在《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药文献中早有记载,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等功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为黄连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总结近年来黄连研究的最新成果,为黄连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本文将概述黄连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小檗碱类、木脂素类、黄酮类等多类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是黄连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对黄连的药理作用起着决定性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黄连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包括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实验证据。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黄连的药理作用机制,也为黄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将展望黄连研究的未来趋势,探讨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为黄连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希望能激发更多研究者对黄连的兴趣,推动黄连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黄连的化学成分黄连,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酚酸类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成分赋予了黄连独特的药理活性,并在多个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效果。
生物碱类是黄连中最具代表性的化学成分,其中黄连素(berberine)是最具代表性的生物碱之一。
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黄连中还含有小檗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这些生物碱也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共同构成了黄连独特的药效。
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连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包括黄连苷、黄连酮等。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黄连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药和现代药物研究中。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宽中化湿、泻火明目等功效,广泛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黄连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是目前黄连研究的重点之一。
已发现黄连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黄连素、黄连苦素、黄连酮等。
研究显示,黄连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和抗肿瘤等作用。
黄连素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对耐药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黄连素还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黄连苦素和黄连酮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相关疾病的症状。
近年来,黄连在抗肿瘤研究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黄连中的黄连苦素和黄连酮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
黄连中的其他成分也具有抗肿瘤作用,如黄连素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调节肿瘤免疫应答来抑制肿瘤生长。
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黄连可以有效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对癌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目前黄连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还较为有限,需要进行更多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黄连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也值得关注。
研究显示,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降脂、抗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黄连还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和吸收。
黄连还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相关疾病和肠道炎症。
黄连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黄连中的活性成分较多,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使得其药理作用和机制复杂难以解析。
黄连的有效成分含量和品质受到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导致其疗效的不一致性。
黄连的毒性和副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合理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控制到显微理化鉴别、发展到以光谱和色谱为主 的专属性鉴别和含质量测定。随着历版《中国药 典》的修订, 这种模式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被生产 和研究领域广泛采用,至今对控制中药质量仍起着不 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武彦文[5]等利用傅里叶变换红 外光谱技术(FT-IR)对黄连药材的水提物和醇提物进 行研究。发现黄连药材及其提取物有着各自稳定的 光谱特征, 图谱中位于 1 505 cm-1 的芳环骨架振动 峰是判断盐酸小檗碱在不同黄连样品中含质量高低 的主要依据。FT-IR 能简便、快速地提供中药提取 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半定量信息。这种以单 一化学成分分析的观点,与中医理论的“整体 ”观念 是不相容的。对于化学药品,因其结构清楚与构效关 系明确, 有效性、安全性与该药品的成分直接相关, 其质量控制中的鉴别、检查、含质量测定直接作为 药品优劣和疗效评价的指标。对中医理论指导下的 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检测任何一种活性成分均不 能客观反应它所体现的整体疗效。中药是多成分、 多靶点在起作用,不同于化学药品的单一成分、单一 靶点,这是中药与化学药品在质量标准上的根本区 别。中医辨证施治采用的是药味而非某一化学成 分。黄连和黄柏均含有小檗碱,现有的质量标准两者 均测定小檗碱的含质量,这只能相对控制两种药材本 身的质量,却无法说明黄连和黄柏在中医用药中的不 同。在用药上中医绝不会将两药互相代用,因中医用 的是黄连和黄柏各自的综合成分。因此,这种基于化 学药品模式的质量控制技术的模式对中药而言,其潜 在的局限性和缺陷已逐渐凸显出来。小檗碱分布于 多种植物中,作为唯一测定指标的客观性和专属性较 差。匡艳辉等[6] 在建立黄连中的 5 种主要生物碱同 步测定方法的基础上, 确立一测多评法的方法学考 察模式, 验证该方法在黄连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 适应性。结果 28 批黄连药材和饮片中 5 种生物碱 的含质量可采用一测多评法进行测定, 其计算值与 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RSD<5%), 表明以小檗碱、 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同步测定的一 测多评法控制黄连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是可行的、准 确的。2010 版《中国药典》将采用高效液相法进行 一测多评, 使得小檗碱、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 碱、巴马汀的可控成分达 10%。由测定单一成分向 测定多种成分过渡, 整体上体现黄连有别于黄柏等 的活性关系。
【作者简介】:*1李兆翌(1985-), 女, 硕士研究生 【联系电话】:13989819743 【通信作者】:*2黄真(1963-), 教授, 博士生导师
E-mail: emily.alice@ E-mail: zhen626@
ISSN 1672-7878 / CN 32-1726/R Anti Infect Pharm 抗 感 染 药 学 2010 September; 7(3) E-mail: kgryx@ Tel: 86-512-65180291 Fax: 86-512-66607096
[Anti Infect Pharm, 2010, 7(3): 160~163]
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 的关键问题,也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难点和热 点 。 [1-2] 由于中药本身的复杂性 , 并受科学技术条 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因素的限制,现行中药质控模 式和方法不仅难以有效地控制和评价中药的质量, 更 难以反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质量控制的目的 是保证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即监测中药的药效物 质、有毒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是依据一系列质量标准 对中药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质量检测与控制, 而中药质量评价的技术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是制订科 学合理先进的质量标准的基础。笔者对中药材—— 黄连质量控制技术与评价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 趋势等,以及外观形态鉴别, 内在成分监测和整体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逐 步完善的过程, 现依旧在不断探索之中, 从历版的 《中国药典》看, 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2 个阶段: 即外观形态鉴别为主和内在成分监测为主 的阶段。1985 年前为第一阶段, 此阶段的质量标准 包括完全凭经验的外观形态鉴别以及显微鉴别, 少有 定量指标, 缺乏专属性鉴别项目。1985 年后, 中药质 量标准向着微观内在成分监测的方向发展, 开始用化 学和仪器分析方法对中药成分的鉴别和测定, 薄层色 谱正式用于中药质量标准, 实现了中药的专属性鉴 别。通过比较药材完整的色谱图与供试品色谱图, 既 有较强的专属性, 又体现了一定的整体性。同时, 首 次使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测定中药活性成分或指标 成分的含质量, 结束了中药质量标准中没有定量指标 的历史。黄连中小檗碱的含质量测定, 1953 版《中 国药典》参照国外药典标准采用重量法, 即采用丙酮 小檗碱沉淀法测定含质量; 1985 版《中国药典》改 为分光光度法(即吸收系数法)测定总生物碱的盐酸 小檗碱含质量; 1995 版《中国药典》改用薄层荧光 扫描法, 专属性的测定小檗碱的含质量; 2005 版《中 国药典》中采用薄层色谱法测定黄连中小檗碱的含 质量, 要求小檗碱的质量分数应大于 3.6%[4]。
·162·
ISSN 1672-7878 / CN 32-1726/R Anti Infect Pharm 抗 感 染 药 学 2010 September; 7(3) E-mail: kgryx@ Tel: 86-512-65180291 Fax: 86-512-66607096
School of Pharmac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CM, Hangzhou 510053, China
【 ABSTRAC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herbal drug Rhizoma Coptidis on its histor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describ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its appearance, internal active components monitoring, fingerprint and bio-potency testing,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Rhizoma Coptidis; quality control; research advances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878(2010)03-0160-04
Research Advances on Quality Control Techniques and Evaluation of Rhizoma Coptidis
LI Zhao-yi*1, HUANG Zhen*2
【摘 要】 该文主要综述了中药材——黄连(Rhizoma Coptidis)质量控制技术与评价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阐述了黄连外观形状鉴别, 内在成分监测, 指纹图谱与生物效价检测的研究进展, 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与评价模式的现
状提供参考。
【关键词 】 黄连; 质量控制;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 282
3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和评价研究的新思路
尽管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仅 仅通过鉴别(显微、理化与薄层色谱)和定量测定 (提 取物总量或少数指标成分含质量测定) 未能反映中 药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而研发 的中成药, 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功效是药品内含成分 整体作用的体现, 是多种成分、多种机制的综合作 用结果。
量评价的发展进程作一综述。
1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和评价研究的历史沿革
黄 连 为 毛 莨 科 植 物 黄 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1.) 的干燥根茎, 被习称 “味连”、“雅连”、“云连”。主产于四川、云 南, 湖北、陕西、甘肃、湖南、贵州等地。秋季采挖 生长 5~7 年的植株, 除去须根及泥沙, 干燥, 撞去残 留须根, 生用或姜汁炙用。黄连始载于秦汉时《神农 本草经》, 未言及药物来源, 魏晋时《名医别录》始 载有产地。据考证自《名医别录》开始一直到清代
·161·
的《植物名实图考》有关黄连产地、性状、药味等 的记载, 无不一致明确是川产的黄连。明代《本草纲 目》有关黄连产地、性状等的描述, 更是确切地表明 了即今之“味连”和“雅连”。至于唐代《新修本 草》, 除川产黄连外, 同时提到的“江东者节如连 珠”的黄连, 当时即为一地方品种, 用途也与川产黄 连 不 同 , 为 同 科 植 物 短 萼 黄 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var. brevisepala W. T. Wang et Hsiao)的根茎[3]。 亦即现今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显系地区性用 药。从《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到《本草纲 目》,古人从基原及外观形状方面对中药——黄连的 质量控制和评价作了大量贡献。
·160·
抗 感 染 药 学 Anti Infect Pharm 2010 September; 7(3) 李兆翌, 等. 黄连质量控制技术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672-7878.2010.03-005
黄连质量控制技术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李兆翌*1, 黄 真*2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杭 州 310053
上述凭借某一化学成分定性和定量的中药质量 控制方法的有效性逐渐受到质疑, 从分解式的单一 成分的“微观分析”模式向群体成分的“宏观分 析”模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3.1 中药指纹图谱用于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