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学习的作用学习资料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行为、教育经验和教育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学科。
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其中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学习、教学、发展、评估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一、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教育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学习理论,探索学习的本质和规律。
其中,行为主义学派提出了刺激-反应模型,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认知派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部表示,强调主动构建知识的重要性。
教育者可以基于学习理论的指导,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发展过程。
通过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变化,教育者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和教学策略。
例如,在幼儿教育中,了解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帮助教师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评估与分析,旨在改善教育质量。
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多种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例如,观察法、测验法、访谈法等。
通过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教育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育效果。
四、教育咨询与辅导教育心理学还涉及教育咨询与辅导,以帮助个体解决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家通过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教育咨询与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技能。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通过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关注,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学专业的学习者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其原理指导实际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2024年教育心理学培训资料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情感、价值 观和自我实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 学习是个体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过程。
自我实现教育
鼓励学生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提供多元 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支持学生探索自己 的兴趣和潜能。
教育应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观教育
2024年教育心理学培训资料
汇报人:XX 2024-01-27
contents
目录
• 教育心理学概述 • 认知发展与教育 • 情感发展与教育 • 学习理论与教育应用 • 心理健康与教育 • 教师心理与教育
01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
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 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旨在 揭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 等方面的心理现象和本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 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个案法
对个别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了 解其心理特点和问题,提出针 对性的解决方案。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 ,收集有关学生心理活动的资 料。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 象进行观察和测量,以验证假 设或探究因果关系。
知识整合
指学生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重组,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的过程。教育心理学提倡知识 整合,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综 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心理健康与教育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良好状态, 具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一)教育心理学同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四、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八、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国:儒家的《学记》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教学相长”西方: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二、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Thorndike)(美):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加涅——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的概念190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第三章学习心理概述一、学习的一般含义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由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发生学习由经验的获得并引起相应的行为变化而体现二、学习的定义广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理解: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②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③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理解一: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①内容:简介经验为主②方式:以语言为中介③性质:有目的、积极主动理解二:学生的学习特点①掌握简介经验②在教师指导下③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四、学习的分类(一)、我国传统的学习分类法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西方的学习分类法1加涅的分类法①从学习水平(复杂程度)分: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合、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②从学习结果来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一、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2、学习的过程: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trial and error)的过程而建立。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P4)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
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P14)(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1903年第二章学生心理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P3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二、影响发展的因素(P34)(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8)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第一章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2.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
①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 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 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实践作用:
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的 解决。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唯心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1.了解、利用幼儿心理形成规律,科学 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2.针对幼儿心理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1.关键在与培养一批理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业 幼教工作者。 2.幼教工作者要保持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 3.幼教老师应该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 心理学知识,并将理论转化到工作 实践中去。
(三)观察的程序 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四)有效观察的条件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 (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准备工具等) 2、做好观察记录 (描述性的文子、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 等) 3、消除观察误差
(五)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
1、轶事记录 如:幼儿玩玩具——是单独玩/合群玩——(可 反映出)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合群) 2、时间取样 如:每隔几分钟进行对同一个幼儿的观察。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 2.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5、教育性原则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对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作用教育心理学是关注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探讨学习者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影响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奖惩,以促进良好的学习行为的养成。
2.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脑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启发性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与兴趣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时产生和维持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供成功体验和设立明确目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兴趣与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领域或主题的主动投入与追求。
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从而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方法,创设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2.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3.个体辅导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个体化的辅导和支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培训课件)
认知学习理论
总结词
知识建构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等。
详细描述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通过主动获取、加工和整理信息 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践应用
在教育实践中,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 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和发现来促进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自我实现论
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支持。
02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环境决定论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 环境刺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 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强化学 习效果。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 。
实践应用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学习 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 过设计特定的教学环境刺激学
教师培训内容
教师培训应涵盖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方法、课 堂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应注重自我发展,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育 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
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的 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方法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心理辅导方法,如认知 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
动力激发论
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提高学习效果。
阿特金森、赫尔等。
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动机理论强调教师通过设置挑战性任务、 给予及时反馈和奖励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03 学习者差异与教 育
学习者认知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简答题1、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1、教育与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
2、学习与发展:1)学生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2)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教育、学习、发展: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第二章学习理论名词解释:1、学习: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强化:强化是伴随者行为之后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3、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先由动物作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而简介的产生学习。
5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即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6、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8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9、替代强化:学习者本人没有受到直接强化,而是观察到榜样作出某些行为后受到直接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类似于强化的效果。
简答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学习者必须产生某些变化,我们才能作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前言一、心理发展是什么:概念: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首先,发展是一种内部、持久、稳定的变化。
其次,发展还要导致个体认知结构的变化。
二、遗传环境要素的作用:⑴遗传是物质前提和基础。
使人生而有异;⑵遗传范围内,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是主导;⑶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第一,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胎内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出生后的环境对儿童生理的发育成熟。
身高、体重、成熟提前。
第二,遗传素质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教学对儿童起作用因人而异。
三、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动物心理学家洛伦茨的动物“印刻”效应。
)0-2:亲子依恋1-3:口语学习4-5:书面语学习0-4:形象视觉3-6:想象力5岁以前:音乐学习4-5:数概念10岁以前:动作技能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概念: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四大板块:学生心理:认知、情感发展、个体差异教师心理:教师的角色、威信、教师的特征、教师的能力学习心理:行为、认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知识、技能、问题解决、学习策略、品德形成教学心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三、发展:(一)初创时期桑代克1903 教育心理大纲(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命名的专著)“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起因。
1.动物和人类具有某些先天的或遗传的本性,即所谓不学而会的本能,如好斗、乌合、残忍、好奇、建设和游戏等。
这些遗传的本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倾向。
在他将要遇到的情境和他将要发生的反应之间存在着预已形成的绾结。
2.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人的发展。
人是境遇所造化,但其最后的模型一半为本性、种族、血统以及受生时的情景所规定。
境遇改变人性,只是受改变的本性有所不同,改变就不能一致。
大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大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在大三这个阶段,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对于了解学生特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大三学生需要了解的几个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知识点一: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学习理论主要研究学习的过程和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大三学生需要了解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刺激和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考、注意力、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学习过程中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十分重要。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不仅通过自身经验,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模仿、观察者的反馈和激励都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知识点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大三学生需要了解几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1.婴儿期(出生至两岁):婴儿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快速的阶段,婴儿通过感官和运动发展,理解力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
2.幼儿期(2岁至6岁):幼儿期是社会化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开始学会语言、控制情绪,发展社交技能。
3.儿童期(7岁至11岁):儿童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阶段,儿童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青少年期是身心发展最为剧烈的阶段,青少年在社会和学业方面面临许多挑战,自我认同和生涯规划成为重要任务。
知识点三:智力和学业成就智力和学业成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了解智力和学业成就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大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可能的问题。
1.智力:智力是个体在认知、问题解决和学习方面的能力,通过智力测试可以对个体的智力水平进行评估。
2.学业成就:学业成就指个体在学校中的学习表现和成绩,学业成就受到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多个因素影响。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点: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学与教的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
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2.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3。
各种类型的学习;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5。
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处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6。
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历史发展和现状一、短暂的历史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威廉·詹姆士的《对教师的对话》是开始。
二、发展阶段1。
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体系庞杂无真正突破。
3。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在美苏)代表人物如下:A 布卢姆:1956《教育目标分类》,1976《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B 布鲁纳:1960《教育过程》提出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影响很大。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七、自我意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生学习的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既包括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理性知识的是( )。 A.表象 B.概念 C.规则 D.原理 E.原则 2.下列直观方式中,属于模象直观的是( )。 A.图片 B.演示实验 C.图表 D.模型 E.教学电影 3.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 )问题。 A.做什么 B.是什么 C.为什么 D.怎么做 E.怎么样
4.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 )三个阶段。 A.知识的认知 B.知识的获得 C.知识的复习 D.知识的保持 E.知识的提取
“圆有圆心与封闭曲线” ,而忽略了“从圆心到周长各 点距离相等”这一本质特征,从而扩大了圆的概念。
3.科学地进行比较,包括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 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 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 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5.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 位的是( )。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 时记忆 6.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0.25~2秒 B.0.2~0.5秒 C.2秒到l分钟 D.5秒到2分钟 7.存储时间大概在0.5秒以内的记忆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工作记忆 8.存储时间至少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工 作记忆
一、单项选择题
1.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叫做 (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内部抑制 D.外部抑制 2.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 方法是(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3、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 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题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应用举例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5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3种过程的交互过程。
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a.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b.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2、发展时期——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3、成熟时期——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4、深化拓展时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一)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1、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基本过程:假设—抽样—资料收集(问卷/实验)—统计检验2、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二)教育行动研究1、教育行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的参与者(教师、学生、校长等)所采用的一种自我反思式的探究,以此提高参与者对实践的理解并促进自身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作用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学习的作用的论述关于学习对人的心理发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是很丰富的,这里以张载和王夫之为代表;一张载张载对学习作用的论述其心理学味道更浓,且具有新颖独到之处;张载从人性论的角度论述了学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但在张载看来,天地之性是根本的,人所禀的天地之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区别,气质之性是次生的,人所禀的气质之性是有偏重之不同,所以有善与不善的差别在这种二重性论的基础上,张载建立了他的学习心理大厦,他认为学习,就是要变化气质之性,摒除其中恶的部分,不归于天地之性,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张载论学习的意义,可以一言以概之“学者当须立人之性……学者学所以为人”,这句话反映了张载对人的本质的初步见解,他认为人并不是所谓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如果仅具有人的形体,不通过学习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和社会道德规范,是不能称之为人的;二王夫之王夫之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了学习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一是学习有助于人生的发展和完善;王夫之从他“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出发,论述了学习对于发展和完善人生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人的心理活动和动物的心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动物在其一生中主要利用本能,人虽然也有本能,但更依赖于学习,只有通过学习人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人性的内涵就其先天的秉赋来说并无多少差别,造成人性差异的原因在于后天的学习;学习是发展和完善人性的重要途径;二是学习有助于获得巩固、知识和技能;王夫之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他解释说,所谓学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未能到能之的过程,所谓习,是复习获得的知识练习掌握的技能,使之得到巩固的过程,同时知识只有经过复习才能日进不已,技能只有通过练习方可逐步熟练;三是学习有助于施展人的聪明才智;人的聪明才智是从哪里来的自古以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先天就有的人生下来就具有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智力,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后天才有的人的聪明才智,只有通过学习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充分施展;王夫之认为,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心固有之智能”,但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先天因素就不能充分的发挥与施展;因此人的心理只有在学与用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二.学习的作用一学习对生物学的作用1. 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学习是活着的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的能力明显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提高;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有机体适应环境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先天决定的反应倾向,这是每一种物种固有的本能;如人类婴儿和其它哺乳动物生下来就会吃奶;但这种先天本能只能适应相对固定或变化较小而缓慢的外界环境,有些物种因适应不了迅速变化的环境而灭亡;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适应能力,这是因为人类有机体,还有另一种适应环境的方式,即学习;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其特点是迅速且广泛;本能的变化,需要千万年的演进,而学习带来的变化有时只需要几分钟;动物的生命形式越是低级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越是依赖于本能行为,学习的作用就越小,而动物的生命形式越高级,本能行为在全部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小,学习的作用就越大,行为成分与动物生命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1944年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一个人出生以后,就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获得新的发展,不断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新知识的需要,也就是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学会成为一个社会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育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不断积累知识的长期连续的过程,终身教育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石,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我们需要终生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二学习对社会的作用1. 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成熟和生理的发展受“用尽废退”自然法则的支配,“用”意味着后天的学习;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动物与人类的学习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动物尤其是出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同样,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更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从一个近乎无能的生物个体发展到一个具有多种能力和健康个性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社会成员,这一切都不是自发、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实现的;2.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去获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缺乏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不能算作真正健全的人,现在社会的新型人才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学习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气质,敬业的精神,目标……专一的性格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3.学习是文明延续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美国着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概括为三个世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人类世代相沿的生活在亚热带或热带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实植物根茎为食,还有少部分栖居在树上,随着地壳的发展和气候的改变,人类不得不从树上移居地表,学会了食用鱼类,使用或打制石器等生存的本领,世代相袭,到了野蛮时代,人类又学会了制陶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这一时代后期还学会了铁矿的冶炼,并发明了文字创始人类历史,历史过渡到文明时代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如同一场规模宏大旷日持久的接力赛,以前的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代代传递,便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学习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工作,经常变化,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也经常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当代社会公民的学习显得更重要,关于学习的意义,我们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会过高,学习是教育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的目的,在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只有善于学习吸收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并勇于突破传统束缚进行创造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三.学习的意义感学生的学习意义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寻求个体与知识之间稳定的意义联系,对学习各方面产生强烈的意义确认和价值认同的一种意识活动,它既是评价学生学习的起点标准,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价值标准,还是缓解学习虚无主义危机的有效标志;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意义理解、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认同和对学习过程的价值体验三个方面;深化课堂教学,为意义而教,需要通过背景导入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需要通过经验回归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需要通过文化回应来营造价值体验的氛围;一学生学习意义感的内涵1.对知识内容的意义理解从知识的内在构成上看,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的;学生将知识与自身的经验结合起来,形成对知识新的看法,建构起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体系;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思想的学习,真正地理解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及其实践价值与人生意义等;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多少,而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具有正确的意义理解,在于把知识串成整体,融入学生的经验、感悟、体验中去,并建构起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整体;就教学的内容而言,只有当教师所教的那些所谓知识包融了学生的经验、话语甚至是学生该有的孩子气的时候,学习的意义感才会显现;2. 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认同学习意义感之所以会产生,一方面是因为知识本身具有意义属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寻求意义的;知识学习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学习活动具有价值认可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是学习意义感的深层表现;具有学习意义感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我超越;3对学习过程的价值体验对学习过程的价值体验是超越表层教学和表面学习、实现学习意义感的一个基本要求;对学习过程进行价值体验,要求学生具有学习意义感,并关注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自身与学习过程之间的价值关系,并对知识的意义进行澄明和表达;每一门学科都包含了其自身蕴藏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只有教师将学科思想和价值观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思想的浸润和价值的澄清,才会正视学习过程的价值问题,获得或增强学习的意义感;二学习意义感的达成知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具有背景依存性和经验依存性,深化课堂教学,为意义而教,就是要让知识不仅仅成为孤立的符号,而且要与背景和经验建立意义联系;学生对学习意义感的体悟、获得与创造就是从自身与知识的意义关联开始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营造价值体验的氛围;1.背景导入,深化知识意义的理解知识具有背景依存性,要获得特定知识的意义,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背景;没有背景的知识是不存在的,没有知识背景导入的教学是枯燥无味、毫无意义感的;学习意义感的产生绝不在于对知识符号表征的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背景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导入的知识背景既不是教学的主体,也不是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而是帮助学习者发现主体、认识主体的一种方式或途径;背景知识的缺席会导致学生很难准确深入地理解知识内涵,解读文本的现实意义;知识背景的导入应该从其依存的三种背景——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入手;首先,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应该教给学生知识产生的自然背景,即学科逻辑,以便更好地知其所以然;其次,注重介绍知识产生的社会状态,比如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社会风气习俗等,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以及知识的性质、属性与特征等;再次,导入知识所依赖的种族文化,是理解文本建构模式、话语特点、特征内涵等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导入;这些背景知识的导入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内容的真正意义,将知识与自身的经验、实践与感悟结合起来,炼制一种专属自己的知识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背景、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意义感也才会随之而来;2.经验回归,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知识具有经验依存性,人类的历史经验和个体的生活经验是理解知识并获得意义的条件之一;教学中的经验回归主要在于将知识教学与人类的历史经验或种族经验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理解与自我认同的达成,进而促进学习意义感的生成;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的组织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生活世界、生活事件和生活实践经验;教师应允许学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真实有效的对话和交流,;教学不能让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轨,任何失去知识的本真价值,即离开学生的经验、兴趣、理解力作为基础,学科知识都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真正的意义.3.文化回应,营造价值体验的氛围符号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获得知识的意义是以文化理解为根本前提的;文化认同感、文化继承性与学习意义感的生成具有密切关系;学生只有理解了各种知识背后隐藏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与价值;文化回应要求注重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关联性,把学生的文化背景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支撑;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承认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的差异性,教学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意识;文化回应教学的重点不仅应放在教学与学生背景文化的结合,更应强调知识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思想动态等的文化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作用学习的作用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学习的作用的论述关于学习对人的心理发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是很丰富的,这里以张载和王夫之为代表。
(一)张载张载对学习作用的论述其心理学味道更浓,且具有新颖独到之处。
张载从人性论的角度论述了学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但在张载看来,天地之性是根本的,人所禀的天地之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区别,气质之性是次生的,人所禀的气质之性是有偏重之不同,所以有善与不善的差别在这种二重性论的基础上,张载建立了他的学习心理大厦,他认为学习,就是要变化气质之性,摒除其中恶的部分,不归于天地之性,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张载论学习的意义,可以一言以概之“学者当须立人之性……学者学所以为人”,这句话反映了张载对人的本质的初步见解,他认为人并不是所谓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如果仅具有人的形体,不通过学习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和社会道德规范,是不能称之为人的。
(二)王夫之王夫之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了学习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一是学习有助于人生的发展和完善。
王夫之从他“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出发,论述了学习对于发展和完善人生的作用。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人的心理活动和动物的心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动物在其一生中主要利用本能,人虽然也有本能,但更依赖于学习,只有通过学习人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
人性的内涵就其先天的秉赋来说并无多少差别,造成人性差异的原因在于后天的学习。
学习是发展和完善人性的重要途径。
二是学习有助于获得巩固、知识和技能。
王夫之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他解释说,所谓学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未能到能之的过程,所谓习,是复习获得的知识练习掌握的技能,使之得到巩固的过程,同时知识只有经过复习才能日进不已,技能只有通过练习方可逐步熟练。
三是学习有助于施展人的聪明才智。
人的聪明才智是从哪里来的?自古以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先天就有的人生下来就具有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智力,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后天才有的人的聪明才智,只有通过学习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充分施展。
王夫之认为,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心固有之智能”,但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先天因素就不能充分的发挥与施展。
因此人的心理只有在学与用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二.学习的作用(一)学习对生物学的作用1.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学习是活着的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的能力明显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提高。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有机体适应环境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先天决定的反应倾向,这是每一种物种固有的本能。
如人类婴儿和其它哺乳动物生下来就会吃奶。
但这种先天本能只能适应相对固定或变化较小而缓慢的外界环境,有些物种因适应不了迅速变化的环境而灭亡。
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适应能力,这是因为人类有机体,还有另一种适应环境的方式,即学习。
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其特点是迅速且广泛;本能的变化,需要千万年的演进,而学习带来的变化有时只需要几分钟。
动物的生命形式越是低级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越是依赖于本能行为,学习的作用就越小,而动物的生命形式越高级,本能行为在全部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小,学习的作用就越大,行为成分与动物生命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1944年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
”一个人出生以后,就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获得新的发展,不断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新知识的需要,也就是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学会成为一个社会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育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不断积累知识的长期连续的过程,终身教育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石,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我们需要终生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二)学习对社会的作用1.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成熟和生理的发展受“用尽废退”自然法则的支配,“用”意味着后天的学习。
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动物与人类的学习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动物尤其是出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同样,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更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从一个近乎无能的生物个体发展到一个具有多种能力和健康个性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社会成员,这一切都不是自发、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实现的。
2.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修养。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去获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缺乏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不能算作真正健全的人,现在社会的新型人才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学习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气质,敬业的精神,目标……专一的性格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3. 学习是文明延续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概括为三个世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人类世代相沿的生活在亚热带或热带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实植物根茎为食,还有少部分栖居在树上,随着地壳的发展和气候的改变,人类不得不从树上移居地表,学会了食用鱼类,使用或打制石器等生存的本领,世代相袭,到了野蛮时代,人类又学会了制陶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
这一时代后期还学会了铁矿的冶炼,并发明了文字创始人类历史,历史过渡到文明时代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如同一场规模宏大旷日持久的接力赛,以前的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代代传递,便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学习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更加明显。
在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工作,经常变化,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也经常发生变化。
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当代社会公民的学习显得更重要,关于学习的意义,我们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会过高,学习是教育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的目的,在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只有善于学习吸收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并勇于突破传统束缚进行创造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三. 学习的意义感学生的学习意义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寻求个体与知识之间稳定的意义联系,对学习各方面产生强烈的意义确认和价值认同的一种意识活动,它既是评价学生学习的起点标准,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价值标准,还是缓解学习虚无主义危机的有效标志。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意义理解、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认同和对学习过程的价值体验三个方面。
深化课堂教学,为意义而教,需要通过背景导入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需要通过经验回归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需要通过文化回应来营造价值体验的氛围。
(一)学生学习意义感的内涵1.对知识内容的意义理解从知识的内在构成上看,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的。
学生将知识与自身的经验结合起来,形成对知识新的看法,建构起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体系。
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思想的学习,真正地理解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及其实践价值与人生意义等。
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多少,而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具有正确的意义理解,在于把知识串成整体,融入学生的经验、感悟、体验中去,并建构起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整体。
就教学的内容而言,只有当教师所教的那些所谓知识包融了学生的经验、话语甚至是学生该有的孩子气的时候,学习的意义感才会显现。
2.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认同学习意义感之所以会产生,一方面是因为知识本身具有意义属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寻求意义的。
知识学习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学习活动具有价值认可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是学习意义感的深层表现。
具有学习意义感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我超越。
3对学习过程的价值体验对学习过程的价值体验是超越表层教学和表面学习、实现学习意义感的一个基本要求。
对学习过程进行价值体验,要求学生具有学习意义感,并关注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
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自身与学习过程之间的价值关系,并对知识的意义进行澄明和表达。
每一门学科都包含了其自身蕴藏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只有教师将学科思想和价值观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思想的浸润和价值的澄清,才会正视学习过程的价值问题,获得或增强学习的意义感。
(二)学习意义感的达成知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具有背景依存性和经验依存性,深化课堂教学,为意义而教,就是要让知识不仅仅成为孤立的符号,而且要与背景和经验建立意义联系。
学生对学习意义感的体悟、获得与创造就是从自身与知识的意义关联开始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营造价值体验的氛围。
1.背景导入,深化知识意义的理解知识具有背景依存性,要获得特定知识的意义,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背景。
没有背景的知识是不存在的,没有知识背景导入的教学是枯燥无味、毫无意义感的。
学习意义感的产生绝不在于对知识符号表征的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背景的认知、理解和认同。
导入的知识背景既不是教学的主体,也不是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而是帮助学习者发现主体、认识主体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背景知识的缺席会导致学生很难准确深入地理解知识内涵,解读文本的现实意义。
知识背景的导入应该从其依存的三种背景——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入手。
首先,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应该教给学生知识产生的自然背景,即学科逻辑,以便更好地知其所以然。
其次,注重介绍知识产生的社会状态,比如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社会风气习俗等,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以及知识的性质、属性与特征等。
再次,导入知识所依赖的种族文化,是理解文本建构模式、话语特点、特征内涵等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导入。
这些背景知识的导入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内容的真正意义,将知识与自身的经验、实践与感悟结合起来,炼制一种专属自己的知识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背景、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意义感也才会随之而来。
2.经验回归,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知识具有经验依存性,人类的历史经验和个体的生活经验是理解知识并获得意义的条件之一。